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语文教育应该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修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而积累正是使这一目的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非常重视学生的积累,除了日常教学中在教材学习时积累以外,我还指导学生在课外学习时加强语文积累。

1 在诗词诵读中积累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我在诗歌教学中认真探索,悟出了一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爱诗、抄诗、读诗、背诗、品诗、写诗。从我从事语文教学至今,我一直坚持这种做法。我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阶段背诵的80首古诗词扩展到200首诗词背诵篇目,我力争每周上一节诗词背诵课,每周进行3~5首。现在我又在此基础之上增加了20首现代诗歌,数量也会随着学生背诵的情况而增减。

1.1 爱诗抄诗。古人云:厚积薄发,要想让学生会写作文、写好作文,就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重视积累,让语文世界真正丰富起来。要想让学生喜欢诗歌、积累诗歌,教师首先要求每生准备一个诗词摘抄本,每周上一节诗词背诵课,利用各种活动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古诗的意境美,课上引领学生诵读赏析理解诗词,课后巩固记忆。引导学生在摘抄古诗词时,为自己喜欢的古诗词配上一幅精美的图画,或是把诗歌改成一则有趣的小故事或一篇优美的文章,还可以引导学生写下了自己学习诗歌的独特感受,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诗词的兴趣。

1.2 读诗诵诗。于漪老师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要想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声调美、节奏美,就务必让学生敞开心、放开声、读出味。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教会学生停顿、重音、语调和语速,配以古筝、二胡曲子,让那悠扬的曲调把学生带进想象的境界,引导感受诗歌展现的形象,让孩子们走进诗人的思想世界,让诗韵古风感染学生,使学生去揣摩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指导学生背诵古诗词时,我号召学生用左手有节奏地敲击桌子背诵、击掌背诵,这样学生背诗的节奏感增强了,背诵时很有气势,不像以前背诵时慢悠悠的,枯燥乏味,毫无生气。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注意营造一种诗意氛围。课上课间不忘朗读背诵诗,鼓励学生阅读写作不忘玩味诗、运用诗,感悟人生不忘联想诗、创作诗。激发于兴趣,着眼于游戏,班级经常组织赛诗会,设置多种奖项,激励学生热爱诵读、积累,给学生提供才艺展示的平台,学生背诵的热情自然就高了。

2 在名著阅读中积累

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是学生提高积累、丰富语言的有效途径。我平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想方设法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条件,向学生推荐优秀作品,制定名著必读书目,发动学生把自己的藏书带到班级,设立班级图书角,我校领导也特别支持学生的读书活动,为班级提供了图书柜,并且把学校原图书室里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全部提供给学生借阅。班级里制订了借书制度,学生制定个人读书计划,我要求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并且经常性的开展名著导读,使学生逐渐从积累到理解到学以至用。我经常鼓励学生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时间,随意翻阅、尽兴而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经常在班级中组织“读书交流会”,交流会上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汇报自己近期所读的书籍、对书籍的赏析、读书的收获、读书时产生的困惑,在报告会上,学生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真正使学生在读书中有所收获。我要求学生初一、初二时每个学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两部以上,初三、初四时每个学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一部以上,并且坚持写读书笔记。

3 其他方面的积累

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视听途径积累。比如观看爱国影片、儿童节目、益智类节目、《新闻联播》、《人与自然》等,扩大学生的见闻,丰富学生的生活。

开发校本资源。我开发了两本校本课程《古诗词诵读》、《拾级而上》一直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作为学生积累、写作的又一途径。鼓励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学会积累生活,写观察日记。

总之,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积累,而语言积累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常抓不懈,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素养。积累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语言,形成读写技能,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不会运用的积累再多,也只能算个“两脚书柜”,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具深沉厚重,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