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口结构的因素-11-8
2019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人口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迎期中复习提纲1.1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⑴基本特点(不平衡性):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
⑵分布规律(规律性)①从纬度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10°~50°地带最为集中 ②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③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⑶区域性分布稠密区 分布 东亚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南部 南亚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 欧洲西部 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 北美东部 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③从国家比较:国家分布不均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亚洲最多,有7个(中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菲律宾);世界人口大国多数为发展中国家。
④城乡分布总趋势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世界人口稀少地区及形成原因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④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⑤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4、为什么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从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两方面分析)(01年高考题答案)气候干燥,有大面积干旱区(2分);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生态环境脆弱(2分)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2分) 5、东部地区人口稠密?气候温暖湿润(2分);地形较平坦,平原面积大,耕地多;水资源较丰富(2分);经济文化发达,交通便利(2分) 6、影响人口分布因素: ⑴自然因素: 人口稀疏区主要原因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区 地形崎岖,气候寒冷,不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 南极洲亚马逊河、刚果河气候过于湿热,不利于人类居住北非、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气候干旱,水资源极度缺乏,不具备人类生活的条件因素 影响案例气候过于寒冷、干旱及湿热的地区人少;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人多撒哈拉沙漠、亚马孙雨林地区人少;20°N -60°N 人口密集⑵人文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历史;政治(战争、政策);文化(婚育习俗)主要分布在南部狭长的东西走廊地带; 原因:气候较暖;多为平原,适合种植春小麦和牧业;殖民者最先到达,开发早;交通便利;邻近经济发达美国8、拉美人口分布地区及原因人口主要分布在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大陆沿海地区原因:沿海气候条件优越;地形平坦;沿海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开发早;工农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9、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及原因人口城市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原因:东南沿海气候温和湿润;沿海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开发早;工农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内陆和西部气候干燥,东北部湿热,有大堡礁不利建设港口 10、青藏高原人口密度很低,是不是高原地区人口分布都很少? 不一定,热带地区的高原气候凉爽,人口分布比低地多。
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高中地理必备知识点深入解读
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高中地理必备知识点深入解读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是地理科目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和资源分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解读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因素人口增长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某一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程度。
人口增长受到生育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1. 生育率: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平均每位女性生育的孩子数量。
生育率高意味着每个家庭生育的子女数量多,从而推动人口增长。
2. 死亡率:死亡率是指一定时间内每一千人口中死亡人数的比例。
死亡率的下降意味着人们更长寿,也会推动人口增长。
3. 迁移率:迁移率包括迁入率和迁出率,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比例。
迁入率高于迁出率会导致人口增长,反之则推动人口减少。
除了以上因素,还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条件、文化传统等都对人口增长产生影响。
二、人口结构的概念及类型人口结构是指人口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方面的分布和组成情况。
人口结构直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人口特征,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年龄结构:年龄结构反映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关系。
一般分为幼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类。
年龄结构的变化与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等因素密切相关。
2. 性别结构:性别结构反映男性和女性在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性别结构会受到出生性别比例、生育和死亡率等因素的影响,对社会稳定和人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 职业结构:职业结构反映不同职业群体在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不同职业的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社会分工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4. 民族结构:民族结构反映不同民族在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不同民族的人口结构与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紧密相连,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三、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增长通常伴随着劳动力的增加,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人口地理试题集
人口地理一、名词解释1、人口地域分布2、人种3、人口素质4、人口性别比5、人口6、人口转变7、人口营养密度8、人口迁移9、人口再生产10、人口密度11、人口农业密度12、人口素质13、人口年龄结构14、人口转变15、人口文化素质16、人口性别比17、粗死亡率18、民族19、总和生育率20、一般生育率21、年龄别生育率22、粗出生率23、稳定人口24、婴儿死亡率25、预期寿命26、年龄别死亡率27、不均衡指数28、城市化29、文盲率30、人口构成二、简答题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分析2.人种最初形成的社会和经济条件是什么?3.人口政策如何影响人口的再生产4.在图中表示出世界主要的人口密集区。
5.如何理解人口地理学的社会科学性质6.概述解放前后中国人口发展发生的变化并作简要的原因分析。
7.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8.辩证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9.理解人口死亡水平计算的主要指标10.简述世界范围内人口身体素质的地区差异11.归纳总结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12.何谓粗生出率?对比它与一般生育率的不同,二者有怎样的联系?13.世界死亡水平的地区分布特点是什么?原因何在?14.简要概括世界人口发展过程及人口数量在各大洲的变化。
15.性别比失衡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后果?16.概括总结影响人口文化素质的主要因素17.阐述人口文化素质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的关系。
18.人口转变的制约因素是什么?19.世界民族结构的现状与成因是什么?20.世界人口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21.国家在民族形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2.如何计算总和生育率23.影响人口性别比的因素有哪些?24.阐述人口转变理论的主要内容25.平均密度和营养密度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26.目前世界人口身体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27.简述制约人口年龄结构的主要因素28.制约人口死亡水平的因素分析29.人口政策如何影响人口的再生产?30.影响人口性别比的因素有哪些?31.世界民族结构的现状与成因是什么?3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3.阐述人口转变理论的主要内容34.简要概括世界人口发展过程及人口数量在各大洲的变化。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备考 学案:人口问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备考学案:人口问题前言:①从命题趋势看,命题者常以某小区域或某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为切入点,探究人口现象产生的原因。
考试重点是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②考核能力要求是判读人口统计图表,解读图表信息,展开人文要素之间的逻辑推理。
③因此,在复习中首先是理解人口相关概念,其次要发挥数学计算能力,从量的增减,量的变化趋势、量的变化率,到极值意义等方面思考问题。
再次是强化图表解读训练,在训练中提升解题能力。
一、人口基础概念1.人口增长模式①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人口的增长要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社会生产力水平深刻影响着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的关系。
②3种人口增长模式a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3%右右。
自然增长率<1%b传统型:出生率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c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1%左右。
自然增长率<1%,接近0,甚至负值。
④相关计算a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b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十迁移率(机械增长率)c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
当人口增长率(自然+机械)>0,人口净增长。
d2021年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中国人口共14.1178亿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
e几个国家的人口参数美国:美国是世界第三大人口大国,美国2022总人口数为 3.349亿人,美国的人口增长率为0.59%,而且每年有将近100万人口迁入。
俄罗斯:总人口1.46亿人。
人口增长率-0.72%日本:1.257亿人,人口增长率-0.3%印度:14.07088亿人,人口增长率0.99%巴基斯坦:2.29亿人,人口增长率2%越南:9733.86万人,人口增长率0.9%韩国:5106.9万人,人口增长率0.5%巴西:2.16亿人,人囗增长率0.72%2.人口老龄化①区域人口老龄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7%。
2020-2021学年上海地理等级考分类汇编--人口
2020-2021学年上海地理等级考分类汇编--人口一.选择题(共36小题)1.(2021•金山区一模)如图为四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
图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是()A.①B.②C.③D.④2.(2021•奉贤区一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20年11月1日零时起正式开启普查登记。
通过人口普查登记,可以全面摸清全国及各地区的()①人口容量②人口结构③人口数量④人口分布⑤人口素质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③⑤3.(2021•嘉定区一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20年11月1日起正式开启。
人口普查可以掌握人口数量、分布、年龄结构等,这将有利于国家()①控制资源开发②有效配置资源③完善人口政策④发展国际贸易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2021•长宁区一模)人口普查可以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以及社会发生的变化。
如表是上海人口基本情况,与2016年相比较,2018年()年份常住人口(约万人)总人口户籍人口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2016241914500.5‰201824231462﹣1.9‰A.总人口增长率等于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B.非本市户籍常住人口增长了约﹣0.83%C.户籍人口增长率等于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机械增长率为2‰5.(2021•闵行区一模)下列属于人口稀疏地区的是()A.恒河平原B.东欧平原C.四川盆地D.刚果盆地6.(2019•奉贤区二模)下列变化与人口合理容量增加呈负相关的是()A.科技水平的提高B.自然环境的改善C.区域开发程度的加大D.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7.(2020•上海模拟)“十三五”规划,我国九百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这种人口迁移方式属于()A.劳务迁移B.难民迁移C.智力迁移D.生态移民8.(2020•静安区二模)一般来说,影响人口容量最重要的因素是()A.科学技术水平B.自然资源与环境C.对外开放程度D.人均资源消费水平9.(2020•浦东新区二模)老年抚养比是指老年人口数量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比值。
4计划生育统计知识
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业务知识一、填空题1、人口规划的范围包括(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三个方面。
2、人口统计主要是从数量的角度去描述、分析人口现象的(规模、水平、分布及其变动),并从中发现人口发展的规律及趋势。
3、我省填报人口计划生育统计口径出生人口是填报期内统计对象中妇女所生育的(有生命现象的婴儿数)。
4、有生命现象的婴儿是指胎儿离开母体后,至少有过在一瞬间的(呼吸、心跳、随意肌跳动和脐带博动)四种生命现象之一的胎儿。
5、综合反映人口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条形图叫做(人口年龄金字塔)。
6、出生统计误差率从表面上看反映的是统计工作质量,其实质反映了一个地区整体(工作水平)和(工作作风)状况。
7、出生统计误差率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多报、少报和错报)8、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
9、统计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统计调查对象合法利益原则和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
10、人口统计指标主要有包括(动态指标、静态指标)两种类型。
11、动态指标,就是反映在(某一时期的)所发生的某种变化情况,也可称时期指标。
12、静态指标,就是反映在(某一时点的)某种状况,它所表示的是人口发展连续不断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瞬间静止情况,通常称为时点指标。
13、人口平衡方程式为年末总人口=年初总人口+(全年自然增长人数)+全年净迁移人数=年初总人口数+(全年出生人数-全年死亡人数)+(全年迁入人数-全年迁出人数)。
14、统计调查方式有(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15.计划生育情况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避孕节育)等情况。
16、当今中国的婚姻状态统计有(已婚、离婚、丧偶、未婚)共四种类型。
17、育龄妇女的统计口径是指(15 岁至49岁)的妇女。
18、婚姻法中达到晚婚标准的年龄为男性(25周岁),女性(23周岁)。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上海)必修2第五篇 人口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1)下列国家对应曲线排序正确的是()1.(2)自1950年至今关于图中四国年龄中位数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 ①日本②美国③中国④印度B. ①日本②中国③美国④印度C. ①美国②印度③日本④中国D. ①美国②中国③日本④印度【答案】B【解析】(1)由材料“年龄中位数”概念可知中位数年龄越大该国老龄化越严重由所学可知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选项中日本、美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年龄中位数大于中国和印度印度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人口增长较快属于人口年轻型国家④为印度②年龄中位数在1975年后上升最快这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结果故②是中国美国是移民国家由于大量人口的迁入使得人口年龄中位数没有日本高故①为日本③为美国故选B【答案】B【解析】(2)读图可得日本的年龄中位数在1975年之前小于美国 A错误美国的年龄中位数始终大于印度 B正确日本的年龄中位数在1950年—1955年间小于中国 C错误日本变化幅度最大 D错误故选B2.(1)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2.(2)我国进行人口合理容量预估的主要意义在于()A.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C. 科技发展水平D. 蕴藏的资源数量【答案】C【解析】(1)根据汪士铎惊呼的内容可以判断出清朝时期资源的开发已近极限而如今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多人人们的消费水平还远高于清朝时期推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提升的重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答案】C【解析】(2)我国进行人口合理容量预估的主要意义是制定人口政策故选C3.(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都市区人口整体上由中心向外围地区分散逐渐推进②中心城核心区人口持续下降但始终为人口高密度区③1990—2010年中心城边缘区人口密度增长较远郊区快④2010年近郊区与远郊区成为都市区人口的主要贡献区域3.(2)造成上海市人口空间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解析】【答案】【解析】4.(1)据图推测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4.(2)东非高原上1000~2000米处人口较稠密其主要自然原因是()A. 气候B. 地形C. 水资源D. 土壤【答案】B【解析】(1)读图可知世界人口分布海拔越高人口越少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B符合题意故选B【答案】B【解析】(2)东非高原地处赤道附近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不利于人类生存高原上的1000~2000米处气候凉爽利于排水人口较稠密 B符合题意故选B5.(1)图甲区域人口分布的特点是()5.(2)影响乙区域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米的自然原因是()①地形平坦②土壤肥沃③农业发达④开发历史悠久A. 分布在山区地势低洼区B. 临近河流水源充足地区C. 集中分布在海拔高地区D. 多分布在土壤肥沃地区【答案】B【解析】(1)读图可知该区域的城市主要分布靠近河流故人口分布多临近河流水源充足地区故选B【答案】A【解析】(2)0~200米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和开发历史悠久不属于自然原因故选A6.(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6.(2)在我国人口红利将要消失的背景下不合理的措施为()A. 日本人口红利期最短B. 法国人口负担系数变化最大C. 人口负债因老龄化所致D. 中国目前人口红利较为丰厚【答案】D【解析】(1)人口负担系数是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因此人口红利期负担系数较低A.结合图例可知法国人口红利期最短故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法国人口负担系数变化最小故不符合题意C.非劳动人口包括少年儿童和老年人不单是老年人口故不符合题意D.读图可知中国人口负担系数低因此中国目前人口红利较为丰富故符合题意故选D【答案】B【解析】(2)结合材料文字信息与图象信息人口红利消失人口的负担系数(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增大老年人口比重增高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医疗保险体系 A合理由于年龄结构的变化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C合理提高人口素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D合理不应该减少人口的流动 B不合理故选B7.读“2007年部分沿海城市人口净流人数量(单位万人)表” 表中说明沿海城市A. 人口总量都在增长B.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C. 人口流入量与城市规模呈正比D. 人口增长差异明显【答案】D【解析】8.(1)我国与“胡焕庸线”密切相关的界线是()8.(2)影响“胡焕庸线”几十年来较稳定的主要因素是()8.(3)下列措施中对破解“胡焕庸线”作用不大的是()A.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B. 暖温带与中温带分界线C. 水田和旱田分界线D. 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答案】A【解析】(1)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致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此线大致与“胡焕庸线”吻合与之密切相关故选A【答案】D【解析】(2)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焕庸线”东侧地形较为平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优越农业基础好经济条件好交通发达人口集中分布适宜居住西侧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降水较少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小经济落后人口分布少综上所述影响“胡焕庸线”几十年来较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故选D【答案】C【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主要应对的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破解“胡焕庸线”作用不大故选C9.(1)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9.(2)该省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B. 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C.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D. 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死亡率【答案】D【解析】(1)由图中数据分析该省三率都是正值并且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死亡率所以数值较高的①是出生率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随计划生育政策和生育观念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死亡率波动较小所以②是自然增长率③是死亡率故D项正确故选D【答案】D【解析】(2)根据图中显示②曲线即自然增长率大于零因此该省区的人口规模仍在增大 A错从图中看该省的自然增长率在2010年前后才降低为低增长因此不会因为老龄化水平过高而导致该地出现劳动力人口负增长 B错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不会单影响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 C错根据材料该省少数民族众多城市化水平低经济相对落后因此人口净迁出增多导致劳动力人口负增长 D对故选D10.(1)关于图示四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10.(2)乙国最可能是()10.(3)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是()A. 甲国为传统型B. 乙国为原始型C. 丙国为现代型D. 丁国为传统型【答案】C【解析】(1)甲国出生率高于40‰ 死亡率接近35‰ 其特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属于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 A错误乙国出生率约为32‰ 死亡率约为9‰ 其特征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属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B错误丙国出生率约为9‰ 死亡率约为5‰ 其特征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 C正确丁国出生率约为4‰ 死亡率约为9‰ 其特征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 D错误故选C【答案】B【解析】(2)由图可知乙国出生率约为32‰ 死亡率约为9‰ 其特征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属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最有可能是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尼日利亚位于非洲是发展中国家也是选项中经济最落后的国家 B正确故选B【答案】D【解析】(3)分析可知甲、乙、丙、丁四个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的是丙国和丁国其中丁国人口出生率低于人口死亡率出现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 D选项正确故选D11.(1)图中①、②两条曲线分别是()11.(2)人口低速增长的时段是()A. ①—出生率②一自然增长率B. ①一死亡率②—出生率C. ①一自然增长率②—死亡率D. ①一出生率②—死亡率【答案】D【解析】(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决定根据人口增长模式中“三率”的关系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曲线①在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处在高水平状态之后才开始逐步下降应为人口出生率②为死亡率故D正确 ABC错误故选D【答案】C【解析】(2)读图可得图示a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阶段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阶段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由此可得图示人口低速增长的时段是a段和c段 C正确 ABD错误故选C12.中国科学院发布报告主张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应控制在16亿左右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这主要反映出环境人口容量的()A. 临界性B. 相对性C. 警戒性D. 均衡性【答案】C【解析】读材料可知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应控制在16亿左右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主要反映了环境人口容量的警戒性故选C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13.(1)据图说出1949-2019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变化特点并推测其原因13.(2)根据材料和相关知识分析学历“通货膨胀”现象的原因13.(3)说出学历“通货膨胀”现象带来的影响【答案】(1)特点毛入学率整体上持续提升 1990年以前提升较慢 1990年以后提升较快原因新中国建立国家稳定安全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提高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增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鼓励力度加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多 90年以前工业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 90年以后经济逐步转型、升级为技术密集型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计划生育的实施18-22岁人口数量增长放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较快【解析】(1)变化特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整体上持续提升 1990年以前提升速度较慢1990年以后不断加速原因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国家稳定安全经济不断持续发展对人才需求加大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促进高校入学人数的增加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提高家庭和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和能力增加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鼓励力度加大不断扶持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入学率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多1990年以前工业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1990年以后经济逐步转型、升级为技术、资金密集型需要技术工人和科技人才计划生育的实施 18-22岁人口数量增长放缓高校扩招不断加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较快【答案】(2)经济持续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如高校扩招)拥有高等教育学历水平的人口数量大增经济、社会发展各行业部门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造成就业人口和岗位的冲突部分高校教育质量较差学历证书含金量低不能满足岗位需求【解析】(2)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建设和完善高校设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拥有高等教育学历水平的人口数量大增人口众多就业人口和岗位的冲突各行业部门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造成高学历配置低岗位现象部分高校扩招步伐太快入学门槛降低教育质量较差学历证书含金量低有学历没能力不能满足岗位需求【答案】(3)利社会服务专业化更强、质量更高利于产业创新和升级不利教育资源浪费家庭教育投资压力大大学生就业困难影响社会安定等【解析】(3)有利各个岗位提高学历要求社会服务专业化更强、专业质量更高提高学历要求配置较高学历人才队伍有利于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不利客观上高学历配置低岗位现象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教育年限增加教育时长拉长家庭教育投资压力大大学生就业困难出现工资不如农民工现象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等14.(1)据图推测巴西生物承载力较高的主要原因14.(2)说明澳大利亚面积是阿根廷的3倍而生物承载力却与阿根廷相差不大的原因14.(3)对比分析提出提高我国生物承载力的有效措施【答案】(1)国土面积大地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区水热条件好生物再生能力强生物物种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性强巴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光合作用旺盛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强【解析】(1)巴西生物承载力较高的主要原因主要从巴西的国土面积、植被、生物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2)澳大利亚沙漠面积远大于阿根廷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弱两国适宜植物生存的面积相差不大【解析】(2)澳大利亚面积是阿根廷的3倍而生物承载力却与阿根廷相差不大的原因主要从两个国家植被覆盖率及植物生存的面积进行比较【答案】(3)合理保护和有效扩建生态用地保育与发展自然生产力合理造林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种植效率【解析】(3)由材料可知生物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因此我国要提高生物承载力应合理保护和有效扩建生态用地保育与发展自然生产力合理造林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种植效率。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
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2。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了一个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社会学的想象力”。
3。
自我感觉的贫困是指主观贫困。
4.邦加兹模型中提出的四个最有意义的变量是已婚妇女比、避孕、人工流产和产后不育期。
5。
人口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
6.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前提、两个级数、三个命题和两个抑制。
7.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人口的自然结构。
8。
国际人口迁移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新经济社会学理论。
9.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是指生育率。
10。
1957年,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提出了《新人口论》.11。
一个国家最大的国情调研是人口普查。
12.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解决人口过剩的两种抑制是“积极性抑制”和“预防性抑制”。
13.“两种生产”的原理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来的。
14。
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倡晚婚的人是梁启超。
15.戴维斯和布莱克提出了影响生育率的中间变量理论。
16.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是指平均预期寿命。
17。
婚姻挤压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的数量不平衡现象。
18.从空间角度看,城市化过程的发展路径分为扩张型城市化理论和全球化的城市化理论.19.中国六次人口普查的时间分别是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
20。
法国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阿森·杜蒙特认为分析人口变化有三种途径:社会学方法、变迁的方法、文化的方法.21.我国传统社会的生育模式是由死亡率控制的多育生育模式.22.第一个关于人口迁移的理论是由泽林斯基提出来的。
23。
一般把家庭生民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6个阶段。
24.城市发展的第三阶段是“逆城市化"阶段。
地理高一必修二人口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二人口知识点人口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居民总数。
了解人口知识对于深入探讨地理、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地理高一必修二的人口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包括人口变动因素、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迁移、以及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一、人口变动因素人口变动是指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
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迁移等。
出生人口超过死亡人口被称为自然增长,反之则为自然减少。
自然迁移是指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导致人口的迁移。
例如,土地肥沃的农业地带往往吸引了大量农民聚居。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指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因素、教育因素等影响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因素。
以中国为例,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人口数量和优化人口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分为自然增长模式和人工增长模式。
1. 自然增长模式自然增长模式是指人口数量的变动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的一种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导致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
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往往处于自然增长模式。
2. 人工增长模式人工增长模式是指人口数量的变动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的一种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通过政策调控和社会发展等手段来控制人口数量和优化人口结构。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采取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
三、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理区域向另一个地理区域迁移的现象。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城市化和农村-城市迁移。
1.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迁移的过程。
城市化对于地理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地区进入城市,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2. 农村-城市迁移农村-城市迁移是指农民工等从农村地区到城市地区寻找就业机会的迁移现象。
这种迁移现象在中国尤为显著。
农村-城市迁移对城市社会和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答案】15. A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双核结构是以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两类不同功能定位的城市为主构建的。沈阳和大连是辽宁省规模最大的两大城市,两座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城市功能比较齐全,其区位和功能可以互为补充,形成双核结构可发挥最大作用,A正确;沈阳和大连均在辽宁省内,两城市间地域文化差异较小,B错误;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都是两城构建双核结构城市的有利因素,但都不是主要因素,C、D错误。本题应选A。
3.该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有( )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
②海拔高,空气稀薄
③处于下沉气流,降水少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4.加蓬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的原因不包括( )
A.本国常规能源丰富B.经济落后,能源需求量小
C.土地面积狭小,开发条件差D.科技落后,资金短缺
【答案】3. A 4. C
【14题详解】
图中甲处海拔高度为400~450米,岩层的海拔高度为70米,因此埋藏深度为330~380米之间。故选B。
【点睛】岩层的埋藏深度是指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并确定地质构造。
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题详解】
近几年乙河口区“前缘急坡”后退明显,说明河口地区泥沙沉积减少,海水侵蚀速度大于河流沉积速度,可能是中上游修建水库,导致河流挟带的泥沙在库区沉积,而入海泥沙减少,B正确;流域内植被破坏会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口地区泥沙沉积量增加,会使“前缘急坡”向海洋扩展,C错误;地壳运动和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都是极其缓慢的过程,不会导致近几年“前缘急坡”的明显后退,AD错误。故选B。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练习题据世界人口组织预測,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2000年的60亿增长到90亿。
下图示意某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
据此完成1—2题。
2.根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该国A.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B.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C.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D.人口数量比较稳定图1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
据此完成第3题。
图13.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图4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
读图回答4—5题。
4.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A.人口总数减少B.老龄化加剧C.平均年龄减小D.劳动力增多5.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增长B.医疗水平C.机械增长D.生育观念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
读图回答第6题。
6.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2018年全国结婚率为7.2‰,为2013年以来最低。
下图示意我国2010年以来结婚率和离婚率的变化。
据此完成7-8题。
7.2010年以来,我国的A.总人口数不断减少B.离婚人数持续上升C.结婚人数大幅减少D.人口性别比大幅上升8.我国结婚率、离婚率的变化,对现阶段产生的可能影响是A.劳动力数量减少B.人口死亡率上升C.孤儿的数量增加D.加快老龄化进程年龄中位数是将全体人口按照年龄大小顺序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年龄。
下图为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图。
读图完成9-10题。
9.各国人口年龄中位数A.与经济发达程度呈正相关B.随时间推移呈不断上升趋势C.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老龄化程度D.2050年中国与印度的差异最大10.应对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的合理措施有①发展人工智能,开发陪护型机器人②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③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服务制度④鼓励国内人口迁移⑤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读甲、乙、丙、丁四个国家某时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完成11-12题。
社会学:人口统计学考试题(强化练习)
社会学:人口统计学考试题(强化练习)1、问答题分析我国人力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
正确答案:人口数量膨胀限制了人口质量的提高。
从建国以后到70年代末由于理论上和政策上的失误,在人口管理上放任自流,结果导致了我国出现了历史上空(江南博哥)前人口增长高峰。
此后,尽管宏观上实行政策调整,强有力地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人口发展的基数庞大,其增长势头难以在短期内降下来。
人口的高速增长,形成了一种人口数量替代人口质量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人口质量下降。
2、问答题简述人口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正确答案:(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只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人类才能以社会为单位从事物质产品生产,才存在社会生活,从而才会有语言、文字、科学、文化等的创造和发明,产生人类历史。
(2)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分工的物质前提。
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
在任何社会条件下,社会分工都是以一定数量的人口和人口密度为前提的,而社会分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3、多选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是()A、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B、揭示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本质C、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D、马克思主义人口与人力资源理论依据E、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正确答案:A, B, C, D, E4、填空题按分组标志的多少,统计分组可分为()和。
正确答案:简单分组;复合分组5、问答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评估的内容、要实现的3个目标以及要确保的3项投入保障措施分别是什么?正确答案:(1)评估的内容包括4个方面,即目标、效果、活动、投入保障。
(2)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要实现的3个目标是:①实现计划生育“两个转变”;②稳定低生育水平;③满足群众要求。
(3)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要确保的3项投入保障措施包括:①人员、机构、设施;②经费投入;③领导责任。
6、单选“情欲引力论”是自下而上动力开发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的提出者是()A、傅立叶B、哈伯德C、恩格斯D、圣西门正确答案:A7、填空题人口数按其反映的时间范围的不同,()和()两种表现形式。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口社会学》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676)
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口社会学》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676)一、简答题1.简述中国生育模式转变的特点。
答:无论从人口生育率变化的历史过程和趋势,还是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生育模式转变过程具有显著的特征。
(2分)(1)中国生育率的转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2分)(2)中国生育率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2分)(3)中国的生育率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2分)(4)生育率的急剧下降也为中国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2分)2.简述性别结构的影响因素。
答:对一个社会的人口状况来说,性别结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人口婚姻和生育状况的基本因素,对人口再生产、人口的分布和迁移以及包括就业结构在内的其他人口结构指标均有直接关系。
(2分)(D人口过程因素。
(2分)(2)文化因素。
(2分)(3)经济因素。
(2分)(4)政治和制度因素。
(2分)以上要点每条得1分,简要说明或举例可得满分。
3.简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答:(1)老年人口规模大。
(2分)(2)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
(2分)(3)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2分)(4)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城乡倒置。
(2分)(5)人口老龄化水平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分)以上要点每条得1分,适当阐述得满分2分。
4.简述中国人口发展的深远意义。
答:中国人口增长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分)(1)人口增长方向性的转变使中国人口摆脱了历史上在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盲目增长和收缩的历史循环,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了趋势性的下降,并逐步向零增长接近,为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3分)(2)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极大地缓解了中国人口数目过大对资源环境的重压,为进一步优化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拓宽发展空间创造了最为宝贵的客观条件。
(3分)(3)对于世界人口的发展而言,中国人口从高速增长到低速增长转变的历史过程,既为世界人口转变提供了新的模式和经验,也为缓解世界人口过快增长的局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人口生育状况的影响因素
人口生育状况的影响因素人口生育状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同的因素会对人口生育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社会和教育等多个角度分析人口生育状况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经济状况是人口生育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对较低的经济水平会导致人们生活水平的下降,家庭负担重,降低了他们生育的欲望。
此外,经济困难也意味着更高的教育和医疗成本,这使得生育和抚养孩子变得更加困难。
二、文化因素文化观念也是影响人口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文化观念认为男孩比女孩更有价值,这导致了男孩偏好的出生比例失调。
此外,对儿女教育的观念和对传统家庭结构的追求也会影响生育决策。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如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对人口生育率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家庭收入会受到限制,从而降低生育率。
同时,缺乏全面的社会保障也会增加家庭的经济风险,使生育变得更加谨慎。
四、教育因素教育对人口生育率产生较大的影响。
较高的教育水平使人们更加注重职业发展和个人目标的实现,因此会对生育决策做出更加理性的考虑。
此外,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往往更容易接受节育知识和方法,这也会影响生育率。
五、医疗服务因素医疗服务对人口生育率也有影响。
良好的医疗服务保障了孕育和分娩的安全,减轻了人们对生育的担忧。
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也可以有效地降低婴儿和儿童的死亡率,增加家庭对生育的信心。
六、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也会对人口生育状况产生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家庭规模减小,生活成本增加,人们往往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因此对生育比较谨慎。
七、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也对人口生育状况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不同,一些政策鼓励生育,而其他一些政策则限制生育。
一些国家以奖励或补贴的形式鼓励生育,以避免人口减少问题,而一些国家则限制生育以控制人口增长。
八、社会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对生育的态度也在改变。
随着女性地位提升和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女性更多地追求事业和自我实现,因此对生育的考虑也变得谨慎。
人口结构
1
2
第一节 人口的自然结构
第一节 人口的自然结构
一.人种类型及其分布
所谓人口的自然结构,是指按照人口的自然特征将人口划分为各个 组成部分而形成的人口构成。
1.概念 • 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备某些 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主要包括:人口的种族结构 人口的性别结构 人口的年龄结构等。
主要有两种:
10
二.人口的性别结构
(二)中国人口的性别构成 1.性别构成的变动及其意义
(1)历史变动
(二)中国人口的性别构成
1.性别构成的变动及其意义
(2)特点与原因 1950年代,一方面妇女摆脱了受歧视地位 ,女性人口存活几率显著提 高;另一方面人口出生率偏高 ,少年儿童中男性比重较大 ,故性别比仅略 呈下降趋势。
(二)中国人口的性别构成
2.影响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因素 (4)其他社会经济因素 文化观念、战乱、经济结构
b. 投亲靠友和婚姻性质移民。女性比例较高。
25 26
(二)中国人口的性别构成
3.性别构成的地区差异 (1)最高和最低的地区 • 2000年,各省区中最高的广西为 112.68,最低的为西藏102.62; • 2000 年二级行政区中最高的为防城港 124.39 ,最低的为东莞 89.02; • 2010年省区中,海南109.80最高,重庆100.20最低
11
12
2
(二)中国人口的性别构成 1.性别构成的变动及其意义
(2)特点与原因 1960 年代初 , 出生率锐降 , 人口受到一些损失 , 其中男性损失相对较 大,到1962年性别比降至105.30 1960年全国男性人口净减607万人,女性净减393万人; 1961年男性再减403万人,女性则增加55万人。 1969年全国性别比仅104.84,这是有记载以来的最低点。
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第二章中国人口结构分析2.1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
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年龄2.性别3.人种4.民族5.宗教6.教育程度7.职业8.收入9.家庭人数人口结构介绍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
又称人口构成。
它依据人口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会的、地域的特征,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总体,有性别、年龄、居住地、民族、阶级、文化、婚姻、职业以及宗教信仰等标志,但就其性质特征而言,人口结构类别可归纳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 3大类。
人口的自然结构依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人口的自然结构既是人口再生产的必然结果,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对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
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对人口自然结构起制约作用。
人口的社会结构依据人口的社会特征划分,主要包括阶级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语言结构、宗教结构、婚姻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部门结构等。
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社会结构及其变动;人口社会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的社会结构对人口再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阶级、民族、文化、宗教、婚姻、家庭、职业和部门,其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平均寿命也有相应的差异。
人口的地域结构依据人口的居住地区划分,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和人口的城乡结构。
人口的地域结构状况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关,合理的人口地域结构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
人口地域结构也是形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
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变动的规律性。
人口集聚空间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① 由于本文内容涉及大量省级数据,为行文及阅读方便,此处及下文省份均指省 (自治区、直辖市)。 ② 本文研究数据不包含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 89·
人口集聚空间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表 1
我国各省 (区、市) 人口集聚程度
类别
数值区间
超高集聚区
PJD≥4
1982年 上 江苏 山东 河南
广东 浙江 安徽 重庆 河北 湖北 湖南 辽宁 福建 江西 海南 山西 贵州 广西 陕西 四川 吉林 云南 宁夏 黑龙江 甘肃 内蒙古 新疆 青海 西藏
高集聚区 中集聚区
4>PJD≥3 3>PJD≥2
浙江 安徽 广东 河北 湖北 湖南 辽宁 福建
低集聚区
2>PJD≥1
四川 江西 贵州 山西 广西 陕西 吉林
稀疏区
1>PJD≥0
云南 黑龙江
宁夏 甘肃 内蒙古 新疆 青海 西藏
1990年 上海 天津 北京 江苏 山东 河南
安徽 浙江
广东 河北 湖北 湖南 辽宁 福建 江西 四川 海南 贵州 山西 广西 陕西 吉林 云南 黑龙江 宁夏 甘肃 内蒙古 新疆 青海 西藏
改革开放 40多年来,我国经济活力在增强,人口流动性在加强,与我国经济社会 的发展是高度匹配衔接吻合的。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区域经 济发展分化明显,人口集聚空间差异显著,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人口的主 要空间形式。在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人口流失严重而造成发展活力不足,面临 着重大的经济发展 难 题。2012~2018年,东 北 地 区 经 济 总 量 占 全 国 的 比 重 从 87% 下 降到 62%,常住人口减少了 137万人①。对人口集聚的空 间 特 征、变 化 趋 势 及 影 响 因 素进行研究,并揭示人口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相关性,对于合理规划人口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结构的影响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结构的影响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结构的影响,并从多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医疗水平显著提升。
这导致了人们的寿命延长,使得老年人口比例增加。
与此同时,社会发展也引发了城市化的浪潮,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城市人口比例逐渐增加。
因此,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口结构,老年人口与城市人口呈上升趋势。
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这对人口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进步使得女性在教育和职业等方面取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女性的婚龄推迟成为常态。
此外,由于现代生活的压力和经济独立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推迟生育或者不愿意生育。
这导致了生育率的下降,进而影响了人口结构的变化。
与此同时,家庭规模也逐渐减小,单身人口比例增加,全球范围内的“二孩政策”实施也使得人口结构中儿童的比例下降。
社会经济发展还引发了人口迁徙与流动的现象,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人口结构。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一些地区资源相对匮乏,人口流出成为常态。
这种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不仅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而且影响了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例如,一些发达的沿海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才,导致当地的年轻人口比例较高,而农村地区则出现了老龄化和剩余男性的现象。
此外,社会经济发展也对人口的教育水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发展经济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所以人们受教育的意识不断提高。
教育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就业结构,进而影响了人口的年龄结构和职业结构。
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就延迟了他们步入工作岗位的时间,或者选择继续深造,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结构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改善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的提高、婚姻观念和生育观念的改变、人口迁徙与流动、教育水平的提高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的因素。
系统结构模型法(ISM法)
12 /30
在社会经济系统,甚至是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 中,ISM法是研究因素(子问题)之间宏观结构 关系的一种非常重要、有效的研究方法。 为了能够获得直观的、系统整体层次结构图,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ISM法的工作原理。
13 /30
2014-9-16
§1 建立系统整体层次结构模型的基本原理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通常能够对两个(相邻)要素之间是 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作出判断,但关系较远时(比如,间接 因果关系)就难于判断了(或无法肯定地判断)。 比如:胡蝶效应——北京的一只糊蝶煽了一下翅膀,引起 了纽约的一场暴风雪——就很难说是否有因果关系,是否 有直接关系?还是有间接关系?都无法判断!这时,假设 判断结果为“无因果关系”。 15 /30 2014-9-16
下表列出了影响人口总量的所有影响因素,这 些因素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系统P,我们简称 这个系统为“人口总量系统”。
8 /30
2014-9-16
因素序号
1 2 3 4
“人口总量系统”因素名称
期望寿命(平均寿命) 医疗保健
1、对人口总量系统提出的初 始问题为“有效控制人口总 计划生育政策 量问题” 将每一个因素后面加“问题” 思想、风俗习惯 二字,则都是子问题 怎样才能有效控制人口数量 社会保障(养老) 呢? 污染程度 2、希望知道影响人口总量变 国民收入(生活水准) 化的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关 系?——愿幻! 食物营养 3、T(1):找出影响因素 之间直观的、整体层次结构 人口培养成本 关系(动词+指标预想结果), T(2):为控制人口总量提 出生率 供最有效的控制要素(更高 死亡率 的目标)。
202042430因素序号因素序号人口总量系统人口总量系统因素名称因素名称11期望寿命期望寿命平均寿命平均寿命22医疗保健医疗保健33生育能力生育能力44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55思想思想风俗习惯风俗习惯66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养老养老77污染程度污染程度88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生活水准生活水准99食物营养食物营养1010人口培养成本人口培养成本1111出生率出生率1212死亡率死亡率1313人口总量人口总量11对人口总量系统提出对人口总量系统提出的初始问题为有效控制的初始问题为有效控制人口总量问题人口总量问题将每一个因素后面加问将每一个因素后面加问题二字则都是子问题题二字则都是子问题怎样才能有效控制人口数怎样才能有效控制人口数22希望知道影响人口总希望知道影响人口总量变化的因素之间的交互量变化的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1947-1949年平均每年出生270万(“团块世代”),且工作热情高、责 任心强,是日本经济腾飞的主力,三年出生高峰影响30年国运。第一个出 生高峰到了生育年龄引发1970年代的第二个出生高峰,但无论数量还是质 量都不如第一个高峰。由于生育率的下降,1990年代之后没有出现第三个 出生高峰。劳动力短缺,人口老化,19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一蹶不振。
亡)比较稳定且均匀,通常以年平均人口数或 年中人口数作为该人口该时期的生存人年数的 近似值。
2、人口统计指标分类
• 人口统计指标是反映和描述人口基本状况以及变
动情况的统计数值,通常分为时点指标或静态指 标和时期指标或动态指标。
1)时点指标是反映一定时点上的人口数及有关人 口自然的(年龄、性别等)、社会经济的(教育、 民族、宗教、语言、职业、行业、收入等)地域 的(城乡、地区等)特征的指标,是属于静态性 质的指标,是反映某一时点上的人口状况,连续 不断变动过程中的一个横截面,一个瞬间静止的 情况。
20313426 1.065981
7
20196487
17
20065048 0.993492
8
22015342
18
23100427 1.049288
9
18086546
19
19122938 1.057302
二、人口学的基本概念与指标
1、人口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 人口现象的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人口数量、人口结
3)抽样误差,是由于随机抽样而造成的 误差,是抽样调查所固有,在抽样调查
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控制的。抽样
误差的大小主要受四个因素影响:a.人 口总体标志值的变异程度;b.抽样调查 的样本量;c.抽样调查的方法;d.抽样框 的确定。
3、数据质量的检验 1)内部一致性检验
• 根据一个调查系统内一部分数据与另一部分数 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检查它们是否具有一致性, 进而判断数据是否可靠。
10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口年龄结构?北京
为例:2000和2050
85+ 80-84 75-79 70-74 65-69 60-64 55-59 50-54 45-49 40-44 35-39 30-34 25-29 20-24 15-19 10-14
5-9 0-4
100
M ale s
80
60
40
20
2)人口变动(population change)。人口 状况受到人口自身、社会经济等方面的
影响,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人
口变动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与构成 相对应也分成三类:a.人口自然变动,b. 人口社会变动,c.人口迁移变动。
3)人口要素(population components), 是指直接影响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出 生、死亡和迁移等因素。
2025年中国中位年龄将超过40岁,超过美国,然后 加速老化。就是说美国社保制度建立近100年后中 位年龄才提高到39岁,而中国进入老年化后26年中 位年龄就超过39岁,而其时养老制度还难以建起。
中国2005年中位年龄、老年化程度与韩国2000年差 不多,但是2000年韩国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而中 国却还刚刚进入快车道,然后将因为老年化而退回 慢车道。中国老年化问题比日本、韩国严重的多!
日本在1960年代后期HDI(生活质量的综合指标)超过0.8时中位年龄只有20 出头;中国2005年HDI为0.77,但中位年龄已达33岁(新加坡在1990年HDI为 0.822,中位年龄还只有29岁)中国2001年(HDI为0.73左右)65岁及以上老人 占7.1%,相当于日本1970年的水平(HDI为0.83)。
2000
14% 1975 1975 1995 2015 1996 2016 2020
2027
20% 2027 2012 2019 2050 2006 2023 2029
2037
从7% to 14%需 要的年数
从 14% to 25%需要的
年数
45
52
85
37
130
24
70
35
26
10
17
7
20
9
27
影响人口结构的因素
陆杰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 中新社北京十月三十一日电(记者 曾利明)中 国卫生部部长陈竺今天透露,目前该部正在
制定未来十年的慢性病防治计划,力争在二 0一五年使孕产妇死亡率较去年的水平继续 降低三分之一,进一步降低五岁以下儿童的
死亡率,全面提升中国人健康水平,使人均 期望寿命达到七十五岁。
• 2009年中国十大寿星平均年龄117.6岁, 他们都是跨越了三个世纪,经历了清朝、 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的历史见证人。 十大寿星居住地分布于5个省(区), 其中新疆6名,海南、河南、湖南、云 南各1名;男性6名,女性4名;维吾尔 族6名,汉族2名,土家族1名,傈僳族1 名。蝉联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榜榜首的是 新疆喀什的萨迪克.萨伍提,维吾尔族人, 生于1887年8月9日,今年122岁,现住 喀什市泽普县。
女性
万人 资料来源:2X D0ata05年1%人口抽样调查 X Data
空中盛世
4-2-1家庭结构吗?
中国是未富先老
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英国80年 ,美国60年,而中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 时人均GDP在5千至1万美元,而中国只有1千美元。
2)相对数 • 是两个绝对数之比,是反映一种对比关系。在
统计学上,相对数主要分为三类:a、强度相 对数,是两个性质不同但又有联系的绝对数之 比,人口学中多数“率”(rate)指标属于此 类;b、比较相对数,是两个同类绝对数之比。 人口学中的“比”(ratio)多数此类;c、结 构相对数,是反映各部分与总体的关系,以占 总体的百分比表示。人口学中多数“比例” (proportion)为此类。
0
20
Population in 00,000
Fe male s
40
60
80
提纲
• 人口数据收集与质量检验 • 人口学的基本概念与指标 • 人口变动与增长 • 人口自然构成统计 • 人口社会构成统计 • 人口地域构成 • 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 中国人口结构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人口数据收集与质量检验
2)时期指标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人口的 自然、机械、和社会变动的指标。例如, 一年的出生、死亡人数,迁入迁出人数。 是一定时期内各个时点发生的有关人口 事件的总和。
3)二者的主要区别:前者不具有相加累 计性;后者具有相加性。
3、人口统计指标的特征
1)任何一个人口统计指标都是客观存在的人口现 状和过程的数量反映,不是主观随意决定的。可 谓客观性。
1、人口数据来源 人口统计资料的搜集主要有以下三
种方法:经常性人口登记,人口普查和 人口抽样调查。 1)经常性人口登记 如户籍登记
2)人口普查
• 又称全面调查。人口普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 特定的标准时点,对其境内的全部人口进行登 记调查以及资料整理和公布的全过程。
3)人口抽样调查
• 按随机原则从被研究的总体中抽选一部分作为 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所调查的结果,推断总 体相应的各项指标。
2、人口数据质量
• 人口数据的误差可分为原生性误差、再生性误差 和抽样误差。
1)原生性误差 是指初始的、带有根本性的误差, 这种误差是不易弥补的。产生的原因可能来自结 构性的缺陷;内容误差;数据失落等。这些误差 出现在调查的设计和调查阶段。
2)再生性误差,是在数据处理阶段因工作失误而 造成的误差。编码、录入、手工汇总等都可能产 生误差。
4)人口过程(population processes), 是指出生、死亡和迁移的变动过程
5)生存人年数与平均人口数 • 简称人年数,是人数同其生存年数乘积之和,
是计算一个人口生存时间总长度的复合单位。 • 许多重要的人口统计指标和概念都与人口的生
存人年数有关,如出生率、死亡率、生命表等。 • 当一个人口在某一时期人口变动(如出生、死
2)与其他来源的数据比较
• 这是一种检查数据准确与否常有的行之有效的 方法。对照比较的方法可以是横向比较,也可 以是纵向对比。如两次普查。
3)借助模型和间接估计
图1 某地区部分人口年龄分布
250000 200000 150000 人 100000
50000 0 23 25 27 29 31 33 35 37 39 41 43 45 47 49 51 53 55 57 59 61 年龄
• 近日《广州日报》报道:民政厅厅长刘洪 在汇报中透露,广东现有60岁以上老人 1014万,各类养老机构所能提供的养老床
位却只有9万张,仅为老年人口总数的1%,
只有不到发展中国家一半的水平,更远低 于发达国家5%~7%的水平。更严重的问题 是,到2008年年底,全省60岁以上的老人
已占户籍总人口的12.27%,“平均12个人 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并以每年3.5%的速
度递增。
据中国新闻网(2004/12/8)报道“目前, 国内死亡率较低的前5个地区依次为宁夏、 北京、安徽、新疆和广东。死亡率较高 的前5个地区为云南、重庆、江苏、湖南 和贵州。上海生活医疗水平均居全国前
例,死亡率却未现显著降势,基本维持 6‰。”
从人口年龄结构看“日”薄西山
Babies TFR
2)统计指标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现象本 身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相对性。
3)任何一个统计指标都只是反映事物现状和变化 的一个侧面,具有局限性。所以,我们不仅需要 懂得每个指标的含义、用途,而且需要根据具体 研究问题而选择适当的指标或一套指标。
4、人口统计指标的绝对数与相对数
1)绝对数
• 反映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的人口事件的 总量和规模的数值,是计算人口以及与 人口有关的各项指标的基础和前提。时 点数和时期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