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治郁

合集下载

刘渡舟教授应用平胃散,柴胡桂枝干姜汤和五泻心汤

刘渡舟教授应用平胃散,柴胡桂枝干姜汤和五泻心汤

刘渡舟教授应用平胃散,柴胡桂枝干姜汤和五泻心汤平胃散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以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等证。

方后并注曰:“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 可见《局方》创平胃散,不但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之证,也作为和胃消食的常服保健药。

因此,后世医家对此方推崇倍至,它已经成为治疗脾胃病的祖方,很多和胃之方均由此方化裁而来。

刘渡舟教授治疗胃病使用本方着眼于湿、食二证。

胃属阳明,其气为燥,当燥不燥而为湿伤,则胃不和,可见心下痞满、嗳气呃逆、胃脘胀痛、饮食不化、舌苔白厚腻之证。

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滞,祛除胃中湿邪之义。

湿邪得去,脾胃健运,则饮食自消。

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湿消食之功。

临床用于湿邪伤胃、饮食不化之证,则相得益彰。

刘老临床应用本方,以舌苔厚腻为指征,并经常合用不同方剂治疗各种疾病。

如胃为湿伤,郁而化热,心下痞满,口舌生疮者,则用本方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心下痞满而兼见口苦舌红,胁胀脉弦者,则接轨小柴胡汤疏利肝胆气机。

它如肝病、肾病以及各种内伤外感疾病,凡有胃部症状而因于湿邪、食滞为患者,均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用本方,湿祛胃开,饮食得进,则病体易于恢复。

现将刘渡舟教授临床应用平胃散的经验简介如下。

1 平胃散合泻心汤,《伤寒论》方:大黄、黄连。

(一方有黄芩)治疗“心下痞,按之濡,白腻而厚等证。

刘渡舟教授用两方接轨,治疗食滞伤胃,中焦湿浊不化,湿郁化热,食后胃胀痞满,嘈杂泛酸,以及胃脘疼痛,口舌生疮,舌苔白腻,脉沉滑者,效果明显。

病案举例:陈某,男,38岁。

反复性口腔溃疡,疮面红而疼痛,西医给予消炎药物和补充维生素B2治疗多日无效,伴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舌质红而苔白腻,脉濡数。

此乃湿热为患,但清热则湿不去,但祛湿则热愈炽,且有苦寒伤脾败胃,湿浊内生之虞。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xx医案年过八旬的刘渡舟先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

从少年时代起,刘渡舟便对中医经典《伤寒论》耳熟能详,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刘渡舟先生已成为当今中医伤寒学派代表人物,对伤寒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医讲气,这个气是生命之源,人没有气还行吗?那不行了。

人是一口气,这气在于流通,在于活动,不能郁,气不能郁结,气是流通的,是畅达的,这个人好,这个人就没有病了。

气机论是刘渡舟先生诸多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利用此法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尤其在肝病的治疗方面效果尤为显著。

刘渡舟认为肝是人体五脏六腑中最重要的一个脏器,肝主管疏泄旧物,生发新物和贮藏血液,至于肝脏为什么会得病,刘渡舟从中医的角度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我们认为肝炎的病理反应都是湿热居多,湿热是从哪来的呢,就是一个,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天总离不开肉,肝脏就消化不了了,就是代谢不良,代谢不良就形成了废物,就在肝脏堆积了,它排泻不出去,时间一长天长日久,这些老废物就变成了致病的引子。

刘渡舟不仅重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而且更重视临床实践。

他治疗肝病虽然也是基于张仲景的方剂小柴胡汤,但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刘渡舟更善于抓住主证,对小柴胡汤灵活加减,辨证运用,创制了柴胡鳖甲汤、柴胡活络汤等分别治疗肝硬化和肝腹水,疗效十分显著。

患者:先开始我是大三阳,后来经过刘老的治疗之后现在转阴了。

原来肝区有点刺痛,现在疼痛很轻,原来我没有精神,老睡觉,现在这些症状都已消失了,而且气色也比以前好多了,脸色也红润了,比以前还胖了。

刘渡舟还擅长治疗多种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其中对于肝胆、脾胃、心肾等脏腑病症,如心脏病、慢性肾病、胆囊炎、慢性胃炎、神经肌肉病变等功能性疾病,在辨证诊断方面,虽然刘渡舟是伤寒大家,但他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

我这是叫兼收并蓄,譬如说我是学伤寒的,但是我对温病我也学,我也用,我不排斥,总而言之,医学得要博,但是博之中要有一个见解,得选择,到什么时候用哪一家哪一派的方法治病为好,哪个时候不好,得有选择。

《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

《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

《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标签:刘渡舟医案【51】肝郁挟痰刘××,女,34岁。

主诉:头晕、胸闷、善太息、心烦、咳嗽、短气,情怀抑郁、默默寡欢。

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弦脉主肝,滑脉主痰,此乃气郁挟痰之象。

治当理气以化痰。

柴胡10g、香附10g、青皮10g、白术12g、天麻10g、半夏12g、茯苓15g、陈皮10g、炙甘草6g、全栝蒌9g、杏仁6g。

服药三剂,心胸开朗。

继服十二剂,病告痊愈。

[按语]本案为肝气郁结挟痰邪内阻为患。

肝气郁滞不舒,故胸闷、太息;脾虚则痰浊内生,上蒙清阳,故头目眩晕、舌苔白腻、脉来弦滑。

故治以疏肝理气,兼化痰浊。

方用柴胡、香附、青皮疏肝理气解郁;以二陈汤和胃化痰降逆;加白术健运中州,以绝生痰之源;加天麻熄风去湿止晕。

方药切中肝郁痰阻之病机,故获效为速。

应当指出的是:权衡气郁与痰阻孰轻孰重,是治疗肝郁挟痰证的重要一环。

本案痰气交郁,气结痰宁,治当着重疏肝理气,佐以化痰运湿。

只有肝郁得疏,气机条达,一身津液流畅,则湿自化而痰自消。

正如庞安常所说:“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

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

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52】肝郁挟食刘××,女,28岁,农民。

正值经行之际,因家庭琐事而与丈夫争吵,遂胸胁满闷、时欲太息。

不顾行经而赌气下水劳动,以致发生每次行经之际,先寒后热、寒多热少、有如疟状。

兼见脘腹胀满、倦怠乏力、不欲饮食、强食则嗳腐吞酸。

经色赤黑而暗。

观其舌苔厚腻,切其六脉濡滑。

刘老根据脉滑及舌苔厚腻,辨为:肝气郁结,挟有饮食停滞之证。

遂投柴平煎加减以疏肝平胃,消食导滞为法。

柴胡16g、黄芩8g、半夏14g、党参10g、苍术12g、厚朴10g、陈皮10g、焦三仙30g、炙甘草4g、生姜10g、大枣5枚,水煎服,于每月行经之时服三剂。

两月而瘥。

[按语]脾胃消化饮食水谷,需赖肝木之气疏达相协。

刘渡舟医案经典

刘渡舟医案经典

XX医案经典刘渡舟医案经典五苓散是《伤寒论》的一张名方,其主要功能为健脾通阳,化气利水。

《医方集解》谓“五苓散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等。

现代临床医生运用五苓散治疗范围更广,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肠炎,泌尿系感染,心脏病浮肿等,但较少用于精神神经系统病证。

笔者在临床运用此方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郁证)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XX 某某,男,35 岁,工人,缘于1995年7月酷暑之日,于大汗之后淋冷水浴,随即又在空调房中酣睡。

当时甚觉凉快,醒后即感周身不适,说不出的难受,烦躁,口渴,心悸,自汗,且伴少腹拘急,小便涩滞灼热、淋沥不畅,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工作需要,症状无明显缓解即出院。

后又回当地经用中、西药反复治疗,心悸、自汗症状时有缓解,然其心烦、尿频、小便灼热、少腹隐痛诸症不减,并在饮酒及劳累后加剧,且口干口苦,喜饮热饮,纳可,大便干结,睡眠尚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细弦滑,1997年5月29日住省中医院,即辨证为膀胱湿热兼心气不足,治予清热利湿剂,拟八正散加减:生地20g,木通10g,淡竹叶10g,生甘草10g,丹皮10g,生梔子10g,柴胡10g,枳实15g,白芍10g,乌药10g,川楝子15g,生山楂20g。

nbsp; nbsp;服上药5剂后,患者少腹胀痛依旧,尿频灼热,小便涩滞感反而加剧,大便通畅,但肛门出现灼热感,且心烦,渴喜热饮,舌暗红、苔薄稍黄,脉沉缓。

考虑药不对症,当属辨证不确切。

故又细究病因:病人缘于酷暑大汗之际淋冷水浴,睡空调房而致病,病因当为寒湿郁闭皮毛,风寒外束,内射于肺,肺失宣肃,津液输布失常,气机郁阻故致郁证,改用五苓散,取其通阳化气利水之功。

处方:桂枝6g,白术15g,泽泻15g,猪苓15g,茯苓20g,生甘草6g,玉米须30g,白茅根15g,郁金10g,远志6g,石菖蒲6g。

刘渡舟小柴胡汤与四逆散合方加减治疗郁证医案经验

刘渡舟小柴胡汤与四逆散合方加减治疗郁证医案经验

刘渡舟小柴胡汤与四逆散合方加减治疗郁证医案经验
徐××,女,32岁。

性格内向,多思善虑,致肝气为病。

刻下胸胁胀满、时发太息、呕吐酸苦、经期前后不定、少腹作痛。

所可怪者,病后则性情改变,性欲淡漠,厌夫独宿。

观其表情默默、抑郁不语、苔白、脉沉弦。

知其肝气郁而不舒也。

夫肝肾同源,其气相通,故肝郁可导致肾气亦郁。

肾郁气沉,则机能不用,故春情顿泯,意志消沉,此亦无怪其然也。

治当开郁舒肝,以通肾气之郁。

方用小柴胡汤与四逆散合方加减:柴胡15g、黄芩8g、半夏14g、党参10g、枳实10g、白芍12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7枚、菖蒲10g、郁金10g。

服药不满十剂,诸症俱除。

[按语]以上诸症,总为病在少阳枢机不转,升降出入不利,故用小柴胡汤加味以疏达之。

俟枢转气活,气机调畅,则气血津液随之周流于全身。

所以小柴胡汤亦能治阳痿等男科病。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年过八旬的刘渡舟先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

从少年时代起,刘渡舟便对中医经典?伤寒论?耳熟能详,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刘渡舟先生已成为当今中医伤寒学派代表人物,对伤寒研究作出了突出奉献。

中医讲气,这个气是生命之源,人没有气还行吗?那不行了。

人是一口气,这气在于流通,在于活动,不能郁,气不能郁结,气是流通的,是畅达的,这个人好,这个人就没有病了。

气机论是刘渡舟先生诸多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利用此法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尤其在肝病的治疗方面效果尤为显著。

刘渡舟认为肝是人体五脏六腑中最重要的一个脏器,肝主管疏泄旧物,生发新物和贮藏血液,至于肝脏为什么会得病,刘渡舟从中医的角度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我们认为肝炎的病理反响都是湿热居多,湿热是从哪来的呢,就是一个,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天总离不开肉,肝脏就消化不了了,就是代谢不良,代谢不良就形成了废物,就在肝脏堆积了,它排泻不出去,时间一长天长日久,这些老废物就变成了致病的引子。

刘渡舟不仅重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而且更重视临床实践。

他治疗肝病虽然也是基于张仲景的方剂小柴胡汤,但是在六经辨证的根底上,刘渡舟更善于抓住主证,对小柴胡汤灵活加减,辨证运用,创制了柴胡鳖甲汤、柴胡活络汤等分别治疗肝硬化和肝腹水,疗效十分显著。

患者:先开始我是大三阳,后来经过刘老的治疗之后现在转阴了。

原来肝区有点刺痛,现在疼痛很轻很轻,原来我没有精神,老睡觉,现在这些病症都已消失了,而且气色也比以前好多了,脸色也红润了,比以前还胖了。

刘渡舟还擅长治疗多种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其中对于肝胆、脾胃、心肾等脏腑病症,如心脏病、慢性肾病、胆囊炎、慢性胃炎、神经肌肉病变等功能性疾病,在辨证诊断方面,虽然刘渡舟是伤寒大家,但他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

我这是叫兼收并蓄,譬如说我是学伤寒的,但是我对温病我也学,我也用,我不排斥,总而言之,医学得要博,但是博之中要有一个见解,得选择,到什么时候用哪一家哪一派的方法治病为好,哪个时候不好,得有选择。

刘渡舟,肝气郁结证治:肝气抑郁,肝郁挟痰,肝郁挟热,肝郁挟寒,肝郁挟食,肝郁挟湿

刘渡舟,肝气郁结证治:肝气抑郁,肝郁挟痰,肝郁挟热,肝郁挟寒,肝郁挟食,肝郁挟湿

刘渡舟,肝气郁结证治:肝气抑郁,肝郁挟痰,肝郁挟热,肝郁挟寒,肝郁挟食,肝郁挟湿刘渡舟,肝气郁结证治第一章肝气郁结证治肝司疏泄,气以条达为顺,一有抑郁,则气郁为病。

大凡肝病初起,在经在气,故先见肝气郁结之证。

郁结,是指气机壅滞不利而言。

戴思恭曾下了一个定义:“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

”(《金匮钩玄·六郁》)肝脏本是生机勃勃,主生主升,一旦气机郁结,就会使生、升失司,从而表现出肝气郁结的证候。

中医有“五郁”、“六郁”等说,而与肝郁的概念有别。

《内经》分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郁,由于五行相因,五郁先始于木郁;朱丹溪立气、血、湿、痰、火、食六郁之论,然六郁互变,也先始于气郁。

因此,五郁、六郁与肝郁,名虽有异,但实质上有其内在联系,故前人有“万病不离于郁,诸郁皆属于肝”之说。

正因为肝为多气易郁之脏,肝郁先始于气,所以,肝病的发病规律,不论是外来之邪,或内生之病(包括肝炎在内),它首先表现的证候就是气机不条达,疏泄失常的病证。

现具体叙述如下:一、肝气抑郁症状:胸胁发闷,甚则胀痛,不欲饮食,善太息,面色发青,神情默默,舌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则胸胁发闷与胀痛;肝气郁则使脾胃不和,故不欲饮食;气郁胸脘,故欲太息以伸其气,气得舒则胀闷减。

反映于色,则面青,反映于神,则神情默默,反映于脉则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

方药:柴胡疏肝汤。

柴胡12克,白芍6克,枳壳6克,茯苓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

方义:方中以柴胡疏肝,白芍平肝,两药相合,以治用气之郁;枳壳利气下行,郁金、香附解郁以开胸腕之满,茯琴善治结气而利三焦水湿,共奏疏肝理气解郁之功。

肝气抑郁,始于气分,多见胸胁胀满,甚则刺痛,时欲太息,苔白,脉弦等症;因气机郁结,不达于四肢,从而表现四肢逆冷。

《伤寒论》少阴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名老中医刘渡舟临床经验临证特色

名老中医刘渡舟临床经验临证特色

名老中医刘渡舟临床经验临证特色三、治疗心脏病(de)经验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为阳中之太阳,心脏之阳为君火.心脏其所以能不息地搏动,从生到死,无有歇时,主要依赖阳气(de)运动;心脏主血脉与主神明(de)功能也依赖于阳气.心脏以阳气为用,故心脏病亦恒多阳气之病,或阳气太过,或阳气不足.然就临床观察所见,在现代医学所称(de)心脏病中,其证属心阳虚者多而心火旺者少.如果心阳虚衰,坐镇无权,不能降伏下阴,下焦水寒之气即可能乘虚上冲心胸,尤其是在脾肾阳气同时虚弱(de)情况下,下焦水寒之气上冲更成为一种必然(de)趋势,所以心脏病又多见水气上冲之证.其治疗宜温养心脏之阳以治其本,而用降逆下气、利水消阴以治其标.经方苓桂术甘汤是基本方,无论哪种心脏病,只要其临床表现符合水气上冲(de)特征,就可以也应当使用这一治法.胸中为阳位,清虚之地,水寒为阴邪,故阴邪闭阻,虚阳被遏.在这种情况下,表现为以邪实为主(de)痰饮痹阻证,而心阳虚弱(de)症状反不突出.对这种病证(de)治疗要以祛邪为主,消阴邪、通阳气,而后乃扶正固本.单纯性心火亢盛证主要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或高冠心.心火亢盛合并心肾阴虚以及单纯性心肾阴虚证,从理论上讲,都是继发形成(de).这类病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对单纯心火亢盛证(de)治疗宜用苦寒直泻心火;后两种情况则苦寒清降与甘寒或咸寒养阴合用,或者纯用咸寒养阴,并佐用重镇潜阳之品.要注意(de)是,无论阴虚还是阳虚,由于阴阳互根(de)道理,到后来都可能出现阴阳两虚(de)病变,张仲景炙汤就体现了这种治法,是治疗心脏病阴阳两虚(de)代表方.至于心脏病中瘀血(de)问题,往往是继发(de).心脏病确有夹血瘀为病者,但是瘀血既非心脏病(de)共性,也非疾病之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瘀血阻络是继发于心阳虚衰和水气上冲之后(de)病变.所以活血化瘀不是治疗心脏病(de)根本法则.刘氏治疗心脏病较少单纯使用活血化瘀之法,即使有明确(de)血瘀现象,也只是在主方(de)基础上加入少许活血之品,其指导思想即在于此.心脏病发生发展(de)基本规律可以表示如下:根据刘氏(de)经验,心脏病可以按如下类型分而治之:(一)心火亢盛临床特征为心烦,急躁易怒,胸闷,头晕,头胀,头痛,尿黄便燥,舌红苔黄、脉滑或大;其人多形盛气实,或颜面为脂溢性皮肤.这种类型多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或高冠心,参考辨证指标为高血压、高血脂.治疗宜用苦寒直泻心火,可用三黄泻心汤或解毒汤化裁,血压高者与三草降压汤联合应用.(二)心火亢盛心肾阴虚此型(de)临床特征为心烦失眠,心悸,口渴,舌红,脉细数.治疗用汤泻心火、滋肾阴.此方用、,得三黄泻心汤之半;然阴气已虚,故有、芍药滋养心肾之阴血,此有炙汤养心阴之意.然彼者心脏之阳不足,故不用芍药;此者心火过旺,故芍药可用.(三)心肾阴虚亢阳化风此型(de)临床特征为心悸动不安,身体振振然动摇,头晕,眠差,虚羸少气,动则喘喝,脉细弦或结代,舌红少苔.治疗宜用三甲复脉汤滋养心肾之阴,镇潜熄风安神.(四)心阳不振其主要辨证指标为胸闷或心慌,欲得按之,舌淡、苔白,脉促或脉细.治之宜温养心阳,用汤或去芍药汤.此二方看似简单,药力薄弱,其实如果辨证准确,患者服汤后往往心悸定,胸闷止,有云开雾散之感.如果心阳虚弱较重,证见脉微恶寒,四肢不温,亦应遵循张仲景方法,用去芍药加汤温心肾之阳而散寒.剂,如汤、小建中汤等,皆可依据仲景辨证论治方法选用.(五)心阳不振痰饮凝阻临床特征为胸闷或闷痛,彻背连肩,舌苔白腻,脉滑.先祛邪后温阳,用白酒汤.如果兼有失眠,汤,通心胸之阳而化痰安神.如果兼见胁下气逆,上冲于胸,用汤,通阳降逆.刘氏在治疗此型病证时,也用杏仁汤.(六)心阳虚弱水气上冲这种病证临床最为多见,刘氏称之为“水气上冲”性心脏病.根据刘氏(de)经验,水气上冲(de)特征可归纳如下:水舌:舌质淡嫩,舌苔水滑.这是由于阳气虚弱,水饮从下而上,在舌象上(de)反映.水色:即面色黧黑或面见“水斑”.所谓“水斑”,即见于额部或面颊、目下、颧部、下颌部位(de)褐色斑点,其色黯滞.此由于水之色黑,水邪为患,故面色黧黑;水寒久客,而心不华面,荣卫凝涩,故面生水斑.这种表现在临床上往往被认为是瘀血所致,而多用活血化瘀之法.但刘氏认为此是阳虚水气上冲(de)确切特征,用温阳化饮方法治疗,效果甚佳.水脉:脉沉弦.脉沉主水,弦主饮,两种脉象皆属阴脉,反映水寒为病.水症:水气凌心则悸,阻闭心胸之阳则胸闷、短气、喘息.水为阴邪,阳虚为阴病,夜晚属阴而阳气渐退,故胸闷等现象有夜间加重(de)倾向.此外,若水气上冲于头是头晕目眩、咽噎耳鸣、脸面浮肿.水气上冲性心脏病(de)基本治疗方法是温心阳、化水气、降逆气,其基本方剂是苓桂术甘汤.无论何种心脏病,只要具备上述水气上冲特征,就可以使用该方,并根据具体病情加减.如若头晕较甚,其舌大者,是为水湿阻碍清阳,则加,取法于金匮汤;若胸闷脘痞、呕恶、苔腻,此属痰湿内阻,加、橘红,则二陈汤已寓其中;若肝气激扬,作嗳,头晕目胀,可加、疏肝下气;若血压偏高,头目胀痛,此为肝阳引血上逆,加、、草(此为“三草降压汤”,刘氏临床习用此汤治疗高血压之具有肝火特征者)以降气血之逆;若胸闷较重,舌苔白润,此为寒凝突出,加重,甚者加以温通阳气;如果心前区疼痛控背,手臂麻木,舌有瘀斑,是为夹有瘀血,则加、以活血化瘀,此为“苓桂茜红汤”,亦可加、,以加重活血化瘀力量;若心悸明显,胸闷短气,入夜尤甚,则加炮、;烦躁者,加、重镇安神;冲气突出者,亦须加重降逆平冲;少气明显者,加用(或,重者用);如果同时见有血瘀征象,则再加入沙参、,这便成为“苓桂三参汤”.此方对于水气上冲性心脏病合并有明显气虚血瘀病机者,效果甚佳.如果脉结代,其属中气虚陷者,加入参、芪益气升提;合并气阴两虚者,则苓桂术甘汤与生脉散合方;如果舌淡白如纸,下肢浮肿而小便不利,则以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合用,或二方交替使用,同时宜再加用;如果小便不利比较突出,则方中一味必须减量或者去而不用,再加、,是取五苓散法.由于有(de)存在,能够益气、化气行水,是春泽煎法.本为阳气不振而水气上冲(de)阴性证候,然亦有水蓄久之而蕴热者,这时舌苔转为黄厚腻,舌质微红,口反渴,纯用温药于病不妥,则取桂苓甘露饮意,于方中加入生、、.脉迟者为阳虚寒凝,参、附在所必用;如果寒凝无汗,可以将苓桂术甘汤与汤合为一方;如果脉数而无力,多为阳虚阴逼,心阳虚浮所致,亦需使用和益气温阳,用收敛,用和潜镇.(七)心阳虚弱水气泛滥此型(de)临床特征是:心悸,头眩,小便不利,身体浮肿或沉重、疼痛,或大便不实,手足不温,恶寒,舌淡苔白,脉沉,治之宜用真武汤温心肾之阳而利水.(八)心阴阳两虚其临床特征是心动悸,即心悸并伴有明显(de)身体同节律(de)振动感,脉结代.治之用炙汤,此较之复脉汤多与辛温通阳之品(从源流上讲复脉汤是炙汤去辛温之姜桂而成).临床上观察到,姜桂不仅有温阳通脉(de)作用,而且还可以预防或减轻、地黄诸阴寒凝敛之品对脾胃可能(de)副作用.如有(de)患者在服复脉汤以后脾胃之气受到抑制,出现纳呆、脘痞症状,当加入姜、桂以后,这类症状即可消失.后世温病学家有时对温热性质(de)药物畏若蛇蝎,如用小青龙汤要去麻、辛,用炙汤要去姜、桂,一概而论,未免太偏.此是有感而发,尚望同道留意焉.以上为心脏病在临床上(de)几种主要(de)和常见(de)证型,此外还有几种情况也值得提出,如少阳、厥阴为枢,肝、胆(de)疏利有助于心阳(de)运布,有助于心脉(de)通畅.若肝、胆失于疏利,则有可能影响于心,使心阳内郁,使心脉迟涩,治疗宜用小汤疏利肝、胆.如果同时见有项背强痛、肩臂疼痛或麻木者,表明病涉太阳,当以小汤合汤两解太、少.如果以气机郁结为主,以致心烦易怒而又手足不温者,则当用四逆散疏而泻之.又有肝郁而脾虚者,肝郁使心脏之血气不畅,脾虚使心脏之血脉不充,因而可能引发心脏病变,其治疗宜用逍遥散疏肝健脾,兼有郁热者,用丹栀逍遥散治疗.又有阳明胃热而又上熏于心,见虚羸少气,心悸不宁,口渴,面垢,脉大而芤,舌红苔黄,用汤治疗.医话1案王某,男,36岁.包工头,1995年8月16日来诊.自述心悸气短,憋胀3年,在某医院检查:52次/每分钟,诊为心动过缓.曾用参麦、复方丹参注射液等静点,症状暂缓,近日因工程紧迫,,操劳过度,心悸加重并伴乏力.于8月9日晚,突然心悸胸闷,气促汗出,口干舌燥,畏寒肢冷,时欲大便,眩晕欲倒,急送当地医院抢救,心电图检查:心率44次/每分钟,经吸氧、静滴(药名不详),住院数日后,心率始达55次/每分钟而出院.为求用中药彻底,慕名请刘渡舟诊治.刻下:胸闷,气短乏力,口干不欲饮,畏寒肢冷,(正值炎暑,身着夹克),大便3日未行,舌淡苔少,脉沉迟时结,证属心阴阳两虚,以心阳虚为主之心悸证.治宜温阳通脉,气血阴阳并补,拟伤寒论炙甘草汤合附子汤:炙甘草15克,红参10克(另炖),桂枝15克,生姜10克,麦冬30克,生地黄30克,阿胶15克(烊化),大枣15枚,麻子仁10克,熟地黄20克,蜜麻黄5克,炮8克,细辛5克.5剂,每日一剂,清酒合水各半煎,每日两次分服.侍诊诸生私议:暑气蒸蒸,老师缘何置麻黄于方中,不虑汗出亡阳,犯“虚虚”之戒有曰:老师用药不必多虑,只是吾等不晓个中玄奥耳药尽,患者心悸胸闷、诸症明显减轻,大便日行一次,已着单衫,脉沉无力,结象消失,脉率可达60次/每分钟.上方减麻子仁,又投7剂.服后,患者又欣然来诊,自述神清气爽,料病已愈.诊其脉率,已达68次/每分钟.刘渡舟令再取7剂.隔日一剂,以巩固疗效.老师曰:认识疾病在于证,疾病则在于方.总观是证,为心阴阳两虚尤以心阳虚为主证之,其治必从阴阳两方面权衡,用伤寒论炙甘草汤,当属合拍.然炙甘草汤补心阴之力大,补心阳之功稍逊.而患者又偏以心阳虚为主,故合用伤寒论附子汤,以补偏救弊,并非取其温经解表,而用于鼓动心阳,以治心动过缓,故使数年顽疾得愈.又曰:合方中虽有麻黄一药,汝等勿虑其有发汗亡阳之弊,因“麻黄得熟地则通经络而不发表”(中国医学大辞典谢观论阳和汤),验诸临证,其言不欺.讲毕,学生啧啧称羡,用麻黄之疑亦随之冰释.。

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经验,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经方

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经验,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经方

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经验,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经方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多年用方经验,医案整理。

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病例:刘某,女,42岁。

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

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

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

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

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

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肝胃不和之证转为水饮停于胃院之证,那又如何解释肝气不畅的少阳证及月经量少的血瘀证呢?水饮阻隔于心下膈间,势必影响肝气的运行,服用和胃理气中药后,肝气稍有顺畅,但水饮未去,肝气复又阻滞如初,所以见病情稍有好转复又如故。

伤寒大师刘渡舟医案五则

伤寒大师刘渡舟医案五则

伤寒大师刘渡舟医案五则刘渡舟,中医学家。

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

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

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

从事中医教育30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

简介麻黄加术汤证——水肿案高X X,女,37岁。

患浮肿八年,每每因遇寒冷而加剧,曾经西医诊断为粘液性水肿,多方求治无效。

患者全身浮肿,以颜面部为甚,伴恶寒,肢体沉重疼痛,无汗,胸脘痞满,小便不利,大便常秘。

舌苔白滑,脉浮紧。

处方: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炙甘草3克,苍术10克,三剂每次服药后,均有微汗出。

三剂服尽,肿消,其它各症亦随之而愈。

为巩固疗效,以苓桂术甘汤善后。

【解说】麻黄加术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湿家,身烦疼”的一张方剂,具有发散寒湿的治疗作用。

本案所治的水肿,属于《金匮要略》中“水气病”的范畴。

在《水气病篇》中,张仲景并没有提出麻黄加术汤这一治法,为什么在此却用本方治疗?患者全身浮肿,但以颜面部为甚,张仲景在论治水气病时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麻黄汤为发汗之剂,所以用来发汗以消肿。

此其一;本案除了浮肿外,还见有明显的肢体沉重疼痛,恶寒无汗,舌苔白滑等寒湿在表的症状,符合麻黄加术汤所治寒湿郁遏卫阳这一病机,此其二;服用麻黄加术汤后,不但能够发散在外的寒邪湿气,而且可以宣畅肺气,恢复肺的治水功能,使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驱湿邪从小便而出,此其三。

所以,临床审证施治,贵在证机相符,方证合拍,切不可拘泥而失其变通之义。

大青龙汤证——溢饮案某女,32岁。

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

诊脉时颇觉费力。

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苔白。

此证属于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

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

【同药不同效】焦虑、抑郁,刘渡舟老先生说:这味药,千万千万不能忘!

【同药不同效】焦虑、抑郁,刘渡舟老先生说:这味药,千万千万不能忘!

【同药不同效】焦虑、抑郁,刘渡舟老先生说:这味药,千万千万不能忘!栀子,出处《本经》。

味苦,寒,降泄,善清三焦之火,尤善清心(胸),为治热病烦闷之要药。

“郁”可遇诸病,栀子亦可运用在各个疾病,而治病之要,仍旧离不开四个字:辨证论治。

且看名医如何辨证论治,开郁而治诸病。

今天小师妹为大家整理的是全国名老中医刘渡舟教授、全国名老中医周绍华教授临床使用栀子的医案三则。

下面让我们用5分钟读完三则医案,回顾经典,发掘新知。

全国名老中医展开剩余90%刘渡舟教授烦满《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

'单XX,女,29岁。

1994年1月10日初诊素来性急善怒,稍不遂心,则抑郁满怀。

产后坐月期间,因琐事与家人生气,遂感心胸满闷,腹部胀满,以手按其腹部,咕咕作响,得矢气后则稍舒。

病延三月,胸腹满闷不除,近日更增心烦不宁,睡眠欠佳,噫气频作,不欲饮食。

曾服中药二十余剂不效。

视其舌红,苔白腻,脉来稍沉。

此气郁化火,扰于胸膈,迫及脘腹所致。

治宜清热除烦,宽中除满。

方选栀子厚朴汤。

栀子12克,枳实12克厚朴16克服五剂胸腹满闷大减,自诉以手按腹,已无“咕咕”作响之声。

心情转佳,噫气消失。

又称大便偏干,乃于上方加水红花子10克,大黄1克。

又服三剂,胸腹宽,烦满除,胃开能纳,睡眠安然。

又予丹栀逍遥散两剂,调理而安。

【按】本案病起于气郁化火,火热扰于胸膈,累及脘腹,故致胸中烦闷,腹中胀满,属火郁虚烦之列,故以栀子厚朴汤清胸中之热以除烦,宽胃肠之气以消满,同获良效。

全国名老中医刘渡舟教授癃闭《药性论》:'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王XX,女,45岁。

患慢性肾小球肾炎1年有余,尿中常有蛋白及红、白血球,小便量少,一直住院服用“激素”治疗,病情不见好转。

近日因情绪波折使病情陡然加重,小便点滴难下,而有尿毒症之险恶,已发出病危通知。

刘渡舟升阳散火汤丹栀逍遥散治疗郁证医案经验

刘渡舟升阳散火汤丹栀逍遥散治疗郁证医案经验

刘渡舟升阳散火汤丹栀逍遥散治疗郁证医案经验
陈××,女,32岁。

因母病愁思不解,郁而生病。

其证:心烦、头晕、失眠、胸胁苦满,午后低烧、欲手足贴近砖墙凉而始爽,饮食无味、口苦、时时太息,经期前后不定、量少、色紫、挟有血块。

曾服芩连四物汤等寒凉之药无效。

其人面容消癯、面颊色赤、舌红而少苔、脉弦赉赉。

此乃肝郁化火,血虚不柔所致,又屡服苦寒之药,损伤脾阳,清阳不能升发,而阴火反乘上位。

治仿东垣之法:
粉葛根3g、升麻2g、羌活2g、独活2g、防风3g、白芍12g、生甘草6g、炙甘草6g、红参3g、生姜3g、大枣3枚。

连服两剂,发热渐退,心烦少安,余症仍然不解。

此乃肝郁血虚,转方用:
柴胡12g、白芍12g、当归12g、茯苓9g、白术9g、炙甘草9g、丹皮6g、黑栀子3g、煨姜2g、薄荷2g、香附5g、郁金5g、鳖甲9g、牡蛎9g。

服药后,一夜酣睡,心胸豁然,渐能饮食。

但觉神疲乏力,心悸不安,脉来缓而软,改投归脾汤间服逍遥丸,调治数日,午后之热全退,体力渐增。

又以参苓白术散三剂善后,病愈。

[按语]气郁化火之证,其治当遵“气郁达之”,“火郁发之”之旨,宜用疏达肝胆气机之品。

反投苦寒,则不但闭阻气机,使火郁更甚,而且内伤脾胃,遏抑清阳,非见肝治脾之义也。

审时度势,治当升脾
胃之清阳,兼泻心中阴火。

选用升阳散火汤,俾脾气升发,则木郁自达。

然血虚肝郁,其势未已,故再以丹栀逍遥散加鳖甲、牡蛎,以养血柔肝而见功。

本证从战略上讲,离不开脾胃虚弱的问题,故又用归脾汤、参苓白术散而收全功。

经方大师刘渡舟老先生关于火郁证治很受启发...

经方大师刘渡舟老先生关于火郁证治很受启发...

经方大师刘渡舟老先生关于火郁证治很受启发...经方大师刘渡舟老先生关于火郁证治很受启发,其实现代人大多有郁火,这可以和赵绍琴老先生的方法互相结合学习。

[作揖][作揖][作揖]病理:火邪蕴郁于胸膈之上,或下至胃之上脘。

火郁则气结,气火交郁发而为病。

二‧症状:火郁在于心胸,可见心烦胸窒,或者'心中结痛'。

火郁之心烦,非同一般。

古人称之谓'懊秾'。

指烦郁特甚,坐卧不宁,使人难以忍耐,口不能述其状,手不能指其苦,乃是无可奈何的一种火郁症状。

三、治法:解郁清火四、方药:栀子豉汤栀子十四个,擘,香鼓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升,得吐者止后服。

五、方义:栀子气味苦寒,因其体轻走上,屈曲下行,清火宣热,善开火郁而治懊秾心烦;豆豉味苦气轻,擅宣热透表以解邪热之郁。

两药相须相使,清中有宣,宣中有降,能使郁解烦清,气机通畅,则懊侬心烦,'身热不去'等证自然迎刃而解。

六、煎服法:本方应先煎栀子后内豆豉。

先煎栀子取味苦而清上,后内豆豉取其气轻而扬,以尽轻灵透剔,解郁开结的作用。

方后注:'得吐者止后服',是药后火郁得宣,正气拒邪外出的反映。

七、加成法:此证兼见'少气'的,为火邪伤气,则加甘草补之;兼见呕吐的,为火邪动饮,则加生姜散之;如果兼见腹胀满的,但二便尚调,此为火邪下传至胃,胃气不和所致,不用大黄之泻,亦不用豆豉之宣,只用栀子清热除烦,另加姜炙厚朴‧枳实利气消满则愈。

如果大病初愈,正气未复,劳作过早,动阳生热,使在经未了之邪热得逞而疾病复发。

证见发热,心烦、眠食欠佳,此即'劳复'之证。

治以栀豉汤原方加枳实三枚,炙,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如果因于饮食不节,内有宿食而腹满胀痛,脉滑苔黄者,可加大黄导滞下积以去食结;如果伤寒发热不退,邪气在表,误用下法清热,而身热不去,心微烦,而大便下利,可用栀子,干姜清上温下,寒热并用而不悖。

【刘渡舟:四逆散放在少阴篇-宣达郁滞,疏肝和脾,启动下焦肾中阳气】

【刘渡舟:四逆散放在少阴篇-宣达郁滞,疏肝和脾,启动下焦肾中阳气】

【刘渡舟:四逆散放在少阴篇-宣达郁滞,疏肝和脾,启动下焦
肾中阳气】
四逆散”为什么放在少阴篇?
答:厥逆一证,厥阴、少阴皆有之。

厥阴者,肝也;
少阴者,肾也,肝肾乙癸同源。

此证阳气之郁,气血之滞,
从四逆散用药来看,乃是肝气郁滞,气机失于疏泄。

肝气为何郁滞?以热郁内传,耗烁肾阴,肝木失肾水之滋,则肝气、肝火失制,乘脾则腹痛,泄利下重;侮肺则咳嗽;累子则心悸。

少阴是阳气之根,四肢是阳气之本,肾中阳气郁滞不能外达,故四肢厥冷。

四逆散宣达郁滞,疏肝和脾,能启动下焦肾中阳气。

我在湖北某地治一男子,手足逆冷而汗出,数年矣。

患者面色红润,脉弦滑有力。

初用四逆散小效,但不巩固,后从病人主诉中受到了启发。

他说:药后小腹下突突跳动,颇感遍体舒畅。

我体会到,四逆散固能启发肾中阳气,但阳郁四逆证候,肾阴虚的问题应予重视,遵“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旨,以四逆散合六味地黄汤而愈。

从这一病案中,使我对四逆散证放在少阴篇,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按:
四逆散疏肝解郁,为古今医家所重视。

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皆在此基础上加减组成,治疗内、外、妇等科许多疾病。

无论外感、杂病,多有应用者。

此方治肾虚阳气郁滞不能外达的病机,常被人所忽略,这是未理解仲景将本方证放在少阴篇的本意。

通过刘老师之简述,我们对肝肾病机联系有了更深入一步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麦大枣汤加减治抑郁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第3123期
甘麦大枣汤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中治妇人“脏躁”之方。

该方仅小麦、甘草、大枣三味。

看似平淡无奇,但临床疗效甚佳,不仅用于妇女,男人、小儿亦可用之。

本人常以甘麦大枣汤为主,随证组合治疗多种精神障碍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癔病、心或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及小儿抽动症,均取得较好疗效。

脏躁之病多因脏阴不足,虚热躁扰所致,表现为心神不安、情志逆乱,其本在脏,其应在神,其治在心。

五脏不同,情志有异,临床表现虽呈多样性,但由于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治疗仍以治心为主,治他脏为辅。

甘麦大枣汤中,小麦甘微寒入心,养心除烦为君,甘草泻心火而和胃为臣,大枣补脾益气,甘润缓急为佐。

三药相伍,共奏滋阴养脏、除烦安神之功。

验案
李某,女,27岁。

2001年4月25日初诊。

患者于1年前大学毕业后,求职未遂,继之失恋,情绪逐渐低落,郁郁寡欢,常悲伤哭泣,不愿与人交往,甚至一度有自杀念头,曾去多家医院求治,西医诊断为“抑郁症”,用药效果不佳。

患者面色暗黄,神情沮丧,胸闷纳差,睡眠欠佳,时有颞侧头痛,咽部痰黏不爽。

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此为七情所伤,气机郁滞,心神惑乱,治当养心安神,解郁除烦。

予甘麦大枣汤合越鞠丸加减:淮小麦100克,大枣20克,甘草10克,川芎10克,香附6克,焦栀子6克,神曲15克,炒枣仁15克。

水煎服,5剂。

并作心理开导。

二诊:服上方后,情绪渐趋稳定,不再哭泣,夜能入睡,但易惊醒,饮食少,仍感困乏。

时值月经来潮,述胸满胁胀,小腹隐隐作痛,舌苔薄黄,脉弦细微数,治当舒肝解郁、养心除烦。

予甘麦大枣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淮小麦100克,大枣20克,甘草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柴胡15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薄荷5克,丹皮10克,焦栀子6克,夜交藤20克。

水煎服,3剂。

三诊:药后,患者独自来诊,精神转佳,语言流畅,间有笑容。

述胸闷胁痛消失,饮食增加,但睡眠仍差,多梦易醒。

予甘麦大枣汤合酸枣仁汤加减:淮小麦100克,大枣20克,甘草10克,炒枣仁20克,知母10克,茯苓10克,川芎10克,龙骨15克。

水煎服,7剂。

后其母来述,患者已愈并开始工作。

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抑郁症是情感性精神障碍为主的一种疾病,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

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属中医“郁症”、“癫证”的范畴。

患者主要由七情内伤、忧思过度等因素所致。

初诊时患者情绪低落,表情沮丧,伴有头痛、失眠、纳差,是虚中夹实,治在心脾,用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甘润缓急,伍越鞠丸行气解郁,标本兼顾;二诊时值经期,胁胀小腹隐痛,肝郁血虚,故用甘麦大枣汤合丹栀逍遥散,养心宁神,兼调肝脾;三诊时诸症悉减,惟睡眠欠佳,故用甘麦大枣汤合酸枣仁汤,养心宁神、清热除烦。

前后共服中药15剂,治疗20余天,虽每次用药加减不同,但甘草、小麦、大枣始终不易,以其病在神,其治在心,主明则下安,甘麦大枣汤最能安心气、护神明、缓急迫,故获效验。

(张玉龙四川省巴中市中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