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皮肤
皮系统的名词解释
![皮系统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da36e7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c8.png)
皮系统的名词解释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身体的外部界面,起到保护和隔离内部器官的作用。
在医学上,我们将这一系统称为皮肤系统,它由多个组成部分组成,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表皮是皮肤系统的最外层,它由多层上皮细胞构成。
这些细胞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一道防止外部物质进入体内的屏障。
表皮还含有色素细胞,它们根据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肤色。
此外,表皮还含有许多毛囊,通过毛孔将毛发延伸到皮肤表面。
在表皮下面是真皮,它由结缔组织构成,具有弹性和承受压力的能力。
真皮中含有血管、神经末梢和汗腺、皮脂腺等特殊的结构。
其中,汗腺负责排泄汗液,从而对身体进行散热。
而皮脂腺则分泌皮脂,它们的分泌物可以润滑和保护皮肤。
最内层的是皮下组织,它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
皮下脂肪的主要功能是保温和储备能量。
此外,皮下组织还起到减震和吸收外部冲击力的作用。
皮肤系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屏障,它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它有感知的能力。
皮肤表面富含感受器,包括疼痛、温度和触觉感受器。
这些感受器能够接收外界的刺激,并将信号传递到大脑,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的触感和刺激。
其次,皮肤系统还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当体温过高时,汗腺会分泌汗液,通过蒸发吸热的方式来降低体温。
而在寒冷的环境下,皮肤血管会收缩,减少散热,以保持体温稳定。
此外,皮肤还具有免疫功能。
它通过表皮中的特殊细胞和分子来识别并抵抗外来病原体的入侵。
当皮肤受到损伤时,免疫系统会进一步介入,促进修复和愈合过程。
最后,皮肤在美学和社交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外观和肤色对个人形象的影响不可忽视。
一些人会花费时间和金钱来保持皮肤的健康和外貌。
此外,由于我们通过肤色传递了许多信息,如不同人种和文化的背景,因此皮肤也与社交和文化因素紧密相连。
总而言之,皮肤系统是人体内外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仅扮演着保护和界面的角色,还具有感知、调节体温和免疫功能。
而且,作为外观和美学的一部分,它也在我们的社交和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皮肤的生理功能名词解释
![皮肤的生理功能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a04543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07.png)
皮肤的生理功能名词解释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上的外在屏障,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备多种生理功能。
本文将对皮肤的生理功能进行解释,包括保护屏障、温度调节、感觉传导、代谢调节和免疫防御。
1. 保护屏障皮肤的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是提供一个保护屏障,阻止外界的有害物质和微生物进入人体。
皮肤表面的角质层由多层角质细胞组成,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屏障,可以有效防止水分的散失以及一些无害或有害物质的进入。
皮肤表面的酸性环境还可以抑制细菌的繁殖,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
2. 温度调节皮肤还具备温度调节的功能。
通过汗腺和血管的调节,皮肤可以控制体温的保持在恒定的水平上。
当体温升高时,汗腺会分泌汗液,通过蒸发带走部分热量,使体温下降。
而当体温过低时,皮肤血管会收缩,减少散热,从而保持热量在身体内部。
这种温度调节机制使得人体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保持适宜的体温。
3. 感觉传导皮肤是人体感觉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皮肤表面散布着大量的感受器,包括触觉、热感受器和寒冷感受器等。
这些感受器能够接受外界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使人能够感知和适应外界环境。
触觉感受器可以感知物体的触感和压力,热感受器和寒冷感受器则能感知环境的温度变化。
4. 代谢调节皮肤还能通过血管扩张和汗腺分泌等途径对人体进行代谢调节。
当人体活动剧烈时,皮肤血管会扩张,增加血流量,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给活动的肌肉组织。
汗腺则通过分泌汗液,排出体内多余的热量和代谢产物,保持身体的平衡。
5. 免疫防御皮肤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在免疫防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皮肤层中含有多种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它们可以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保护人体免受感染。
此外,皮肤的益生菌群也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帮助维持皮肤的健康状态。
总结: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具备多种生理功能,包括保护屏障、温度调节、感觉传导、代谢调节和免疫防御。
皮肤性病名词解释
![皮肤性病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4ffd23bed630b1c59eeb52e.png)
7、皮肤附属器(cutaneous appendages)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由外胚层分化而来。
29、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统称为甲真菌病。甲癣(tinea unguium)特指皮肤癣菌所致的甲感染。
30、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由于皮肤或粘膜接触刺激物或致敏物后,在接触部位所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
3、皮沟(skin grooves)、皮嵴(skin ridges)、皮野:皮肤附着于深部组织并受纤维束牵引形成致密的多走向沟纹,称为皮沟,皮沟将皮肤划分为大小不等的细长隆起称为皮嵴,较深的皮沟将皮肤表面划分成菱形或多角型的微小区域,称为皮野。
4、表皮(epidermis) 属于复层鳞状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麦克尔细胞等构成。
20、PHN,postherpetic neuralgia,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在发病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均可伴有神经痛,皮损消退后(通常4w)神经痛持续存在。
21、Kobner现象:同形反应(isomorphism):旧皮损无消退,新皮损不断出现,皮损浸润炎症明显,周围可有红晕,鳞屑较厚,针刺、搔抓、手术等损伤可导致受损部位出现典型的银屑病皮损,称为同形反应。
20、表皮通过时间/更替时间:新生的角质生成C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d,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d,共28d。
皮肤性病名词解释
![皮肤性病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13b89a050e2524de5187e9a.png)
皮肤性病名词解释、2皮病肤学研是皮肤及究属附和器各种与之关疾相的科病,其学容包括内常皮肤正及属附器结构的功和能各种皮、肤附属及器病的疾因、发病病制机临床表现、诊、方法断、治疗预防及。
3性病、学研究性是传疾播病的科,其内学包括容种各性播传疾病病的因发、机制、临床表现病、断方法诊、疗及预防。
治、皮沟(sk3in gr ovose、)嵴皮(sik nidregs)、皮:野皮附肤于着深组织部并纤受束维引形成致牵密的多走向沟,纹为皮称沟,沟将皮肤划分皮为大小不的细等长起称隆为皮嵴,较的皮沟将皮肤表深划分成面菱或多角型形的微小区,称域为野。
皮4、皮表(peidreis)m属复层鳞状于上,皮主由角质要成形细、胞素细黑、胞格朗斯细汉胞和克尔麦细等胞成构20、表。
皮通过时/间替时间更:新生的质生成角有次C序逐地向上移渐动基底由移层至颗行粒层需1约4,再移d行至角质层表并脱面落需又14d共,2d821。
表皮、素单元:黑个黑色一素胞可通细其过枝树突状起向周约围0~16个角3形质细胞提供黑成素,成一个表皮形素单黑元。
5真皮 (、drmes)i:由中层胚分化而。
全身来部位各厚不薄一一,约1般3~mm眼,最睑,为薄0.m3。
m真皮有内各种皮附肤器及属血、淋巴管管神、和经肌。
肉6、皮组织下sub(utcnaoue sitssue)位:真于下皮方其下与,肌膜等组织连相,疏松结缔由织及组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脂下层。
肪含血管有、淋管巴、经神小汗腺和、顶汗泌腺等皮下组。
的织厚随部位度、性及营别状况的养不同而有差所异7、。
皮肤附属(cu器taenuo s apepnadge)包括毛s发皮脂、腺、汗和腺甲由外胚,层分化来。
而、8细胞子因:皮内肤多种胞均可细在适宜刺下激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后和者仅在细不胞分化增殖、、活等方化面重有要作用,且而参与免疫还稳机自和病制理理过生。
程、9附分黏:子是介导细胞与胞细细胞或基与质间相互接触结合或的一类分,包括整子素家合(integri族 nfaimyl、免疫球)蛋超家族(i白mumonlobuling su epfamirly)、择选素族(家eslecit n fmali)和钙y粘家素族c(ahdrien amfil)y。
皮肤科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皮肤科学名词解释【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20a8617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13.png)
皮肤科学名词解释【完整版】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头皮、面部和体干部位的红肿、脱屑和瘙痒。
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油脂分泌过多、真菌感染以及免疫系统异常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真菌药物、抗炎药物和外用护理。
湿疹(Atopic Dermatitis)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的干燥、瘙痒、红肿和起疹。
它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
治疗方法包括保持皮肤湿润、使用抗炎药物、避免诱发因素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惯。
牛皮癣(Psoriasis)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皮肤异常增生,形成红斑、鳞屑和瘙痒等症状。
病因尚不清楚,但认为与遗传、免疫系统异常以及外部刺激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光疗和生物制剂等。
银屑病(Eczema)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性的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的红斑、厚鳞屑和瘙痒等症状。
其具体病因尚不清楚,但与遗传、免疫系统异常以及环境因素相关。
治疗方法包括外用抗炎药物、内服免疫调节剂、光疗和皮肤保湿等。
痤疮(Acne Vulgaris)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和背部等部位的毛囊闭合和炎症。
其病因主要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油脂分泌过多、毛孔堵塞、细菌感染和荷尔蒙等因素。
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如局部抗生素和维A酸)、口服药物和生物刺激治疗等。
疤痕(Scar)疤痕是在皮肤愈合过程中产生的结缔组织瘢痕。
其形成原因包括创伤、手术、烧伤和疾病等因素。
疤痕分为瘢痕性疤痕和肥厚性疤痕,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手术切除和激光治疗等。
良性痣(Mole)良性痣是皮肤上的一种常见肿瘤,通常为黑色或棕色小斑点,多数是先天性的。
良性痣一般无需治疗,但如果有形状、颜色、大小或其他变化,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
黑色素瘤(Melanoma)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的皮肤肿瘤,起源于黑色素细胞,可形成黑色或棕色的痣。
皮肤生理知识
![皮肤生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ee40aa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fa.png)
皮肤生理知识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它不仅起到保护内部器官的作用,还参与体温调节、感觉传导和免疫防御等重要功能。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详细介绍皮肤的生理知识。
皮肤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表皮是最外层的一层,由多层角质化的上皮细胞构成。
它起到了防止外界物质和微生物侵入的作用。
表皮中还含有黑色素细胞,它们产生黑色素来赋予我们的皮肤颜色。
真皮位于表皮下方,由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构成。
真皮中含有毛囊、汗腺和神经末梢等结构,它们与皮肤的感觉和调节有关。
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方,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起到保护和绝缘的作用。
皮肤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调节体温。
当我们体温升高时,汗腺会分泌汗液,通过蒸发来散发热量,从而降低体温。
另外,皮肤中的血管可以调节血液的流动,通过扩张或收缩来调节体温。
当环境温度较低时,血管会收缩,减少热量散失;而当环境温度较高时,血管会扩张,增加热量散失。
感觉传导也是皮肤的重要功能之一。
皮肤中的神经末梢能够感知各种刺激,如触觉、痛觉和温度等。
这些感觉信息会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使我们能够感知和反应外界刺激。
例如,当我们触碰到热物体时,神经末梢会立即传递热觉信息到大脑,引发我们的回避反应。
皮肤还具有免疫防御的功能。
它作为我们与外界环境的第一道屏障,能够抵御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入。
表皮细胞的角质化过程使得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微生物进入体内。
同时,皮肤中的免疫细胞也能够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感染。
总结起来,皮肤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器官,具有保护、调节体温、感觉传导和免疫防御等多种生理功能。
通过深入了解皮肤的生理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维护我们的皮肤健康。
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皮肤护理,才能使我们的皮肤保持光滑、健康和年轻。
皮肤表皮层名词解释
![皮肤表皮层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572c3d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06.png)
皮肤的名词解释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负责保护身体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以下是对表皮及其相关名词的解释:1.表皮(Epidermis):1.皮肤的最外层,由多层细胞构成,没有血管。
2.主要功能包括防护、感知和参与免疫反应。
2.基底层(Stratum Basale):1.表皮的最下层,与真皮相连。
2.包含经常分裂的基底细胞,负责表皮的持续更新和修复。
3.也含有黑色素细胞,产生色素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伤害。
3.棘层(Stratum Spinosum):1.由多边形的细胞组成,具有很好的连接性和强度。
2.细胞间通过桥粒相连,提供机械强度和弹性。
3.含有参与免疫应答的朗格汉斯细胞。
4.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1.细胞开始角化,充满角质蛋白,并开始死亡。
2.形成保护性脂质屏障,减少水分流失。
5.透明层(Stratum Lucidum):1.仅存在于掌心和足底的皮肤中。
2.由透明、无核的细胞组成,提供额外的保护。
6.角质层(Stratum Corneum):1.最外层,由扁平的、无核的角化细胞组成。
2.提供坚固、防水的屏障,防止病原体进入和水分流失。
7.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1.表皮中最主要的细胞类型,通过分化形成角质层。
2.为皮肤提供保护和储水功能。
8.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s):1.分布于基底层,负责合成黑色素。
2.黑色素吸收紫外线,保护细胞核DNA免受损伤。
9.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1.存在于棘层,作为表皮的免疫细胞。
2.识别并呈递外来抗原,激活免疫反应。
这些名词定义了表皮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帮助我们理解其在人体屏障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皮肤名解简答整理
![皮肤名解简答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af2925b767f5acfa1c7cdff.png)
一、名词解释(20分)1.原发损害:是皮肤性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损害,对皮肤性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2.继发损害:是由原发损害自然演变而来,或因搔抓、感染、治疗处理不当等进一步产生的损害。
3.表皮通过时间: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向上移动至角质层脱落共约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表皮更替时间。
4.皮肤划痕症:又称人工荨麻疹,表现为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出现条状隆起,伴瘙痒,不久后可自行消退。
皮肤划痕试验:在荨麻疹患者皮肤表面用钝器以适当压力划过,可出现以下三联反应,称为皮肤划痕试验阳性:1划后3-15s,在划过处出现红色线条(可能由真皮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所致)2划后15-45s,红色线条两侧出现红晕(为神经轴索反应引起的小动脉扩张所致,麻风皮损处不发生这种反应)3划后1-3分钟,划过处出现隆起、苍白色风团状线条(可能是组胺、激肽等引起水肿所致)。
5.棘层松解征(尼氏征):Nikolsky sign:是某些皮肤病发生棘层松解(如天疱疮)时的触诊表现,可有四种阳性表现:1、手指推压水疱一侧,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2、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可向四周移动3、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4、牵扯已破损水疱壁时,可见水疱周边的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
6.表皮黑素单元: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一个表皮黑素单元。
7.同形反应:寻常型银屑病进展期旧皮损无消退,新皮损不断出现,皮损浸润炎症明显,周围可有红晕,鳞屑较厚,针刺、搔抓、手术等损伤可导致受损部位出现典型的银屑病皮损,称为同形反应或Kobner现象。
8.Auspitz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初期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逐渐扩展为境界清楚的红色斑块,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成层鳞屑,犹如轻刮蜡滴(蜡滴现象),刮去银白色鳞屑可见淡红色发光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剥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即为Auspitz征,它是由真皮乳头顶部迂曲扩张的毛细血管被刮破所致。
皮肤科名词解释
![皮肤科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cbb59a2b90d6c85ed3ac638.png)
2016-9-6Steven-johnson: 属于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以严重的皮肤黏膜损害,广泛大疱性皮疹为特征,伴高热、肺炎、肝肾功能障碍等。
多由磺胺类,NSAIDS,巴比妥类药物引起。
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 由皮肤癣菌、酵母菌、非皮肤癣菌等引起的侵犯甲板和(或)甲床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狼疮带试验(lupus band test):对怀疑l e的患者进行正常皮肤或者皮损处直接免疫荧光试验。
(取患处或者正常皮肤作冰冻切片为底物,用荧光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滴加于标本上,如果再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表真皮交界处亮白色颗粒状igm c3沉积,即为(+))。
鳞屑:死亡脱落的角质形成细胞,正常情况下,皮肤也会因为代谢产生不易察觉的少量鳞屑。
但如果由于表皮更替时间缩短或更替过程发生异常,而出现肉眼可见的脱落物成为鳞屑。
CBCL(皮肤b细胞淋巴瘤):来源于皮肤的恶性淋巴瘤,主要以b细胞为主。
常见的滤泡中心淋巴瘤,间变大b细胞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
Spitz痣:又称幼年良性黑素瘤(juvenile melanoma)多见于儿童,好发于面部,属于混合痣的一种异型,皮疹小于6mm,单发,呈半球形隆起于皮肤表面,淡红色或棕色丘疹,组织病理学上可见异形细胞,但属于良性肿瘤。
肉芽肿:以组织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过程,浸润呈结节或弥漫状。
组织细胞可吞噬各种异物。
Crest综合症:肢端型硬皮病一种特殊类型,是由下列物种变化的英文词头组成的:皮肤钙质沉着(cal cinosis cutis),雷诺现象(raynaud’s phenomenon),食管功能障碍(esophageal dysfunction),肢端硬化(scl erodactyly) ,毛细血管扩张(telangiectasia)。
痂(crust):皮损上的浆液、脓血,脱落的上皮细胞与微生物混合干涸而成。
Darier病:本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皮肤病,以表皮细胞角化不良为基本病理变化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
皮肤病名解
![皮肤病名解](https://img.taocdn.com/s3/m/e4d41af2770bf78a652954fc.png)
1.症状:患者主观感觉到的不适感。
有瘙痒、疼痛、烧灼、麻木。
2.体征:用视觉或触觉检查出来的皮肤粘膜的客观病变,即皮肤损害。
3.原发性损害(primary lesion)是皮肤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第一个结果4.斑疹(macule)皮肤黏膜局限性的颜色改变,根据发生机制和特征不同,斑疹可分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两种。
5.丘疹(papule)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6.斑块(plaque)由较大或多数丘疹融合而成,为扁平、隆起的浅表性损害,直径大于1cm。
7.风团(wheal)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8.结节(nodule)为一可触及的,圆形或椭圆形的限局性,实质性损害,病变常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
9.水疱(vesicle)和大疱(bulla)为限局性空腔其内含有液体高起皮面的损害,直径小于1cm的为水疱,直径大于1cm的是大疱。
10.脓疱(pustule)是一限局性的皮肤隆起,内含脓液,其周围有红晕。
11.囊肿(cyst)是含有液体或半固体粘稠物或细胞成分的囊性损害12.继发性皮损(secondary lesion)原发损害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进一步演变而来。
13.糜烂(erosion)水疱、脓疱破裂或皮肤浸渍后致使表皮或粘膜上皮脱落露出真皮浅层的红色糜烂面14.溃疡(ulcer)为皮肤或粘膜表面缺损,超过皮肤及黏膜深层,致使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15.鳞屑(scale)是已经脱落或即将脱落的异常表皮角质层细胞。
鳞屑是多种多样的,可为糠秕状、云母状、大片状。
16.浸渍(maceration)皮肤皱折处长时间浸水或处于潮湿状态,角质层吸收较多水份致使皮肤变软变白,甚至起皱。
17.裂隙(fissure)也称皲裂,线条状深度超过真皮的裂隙或组织缺损。
18.瘢痕(scar)真皮或深部组织缺损或破坏后由新生结缔组织增生修复而形成,瘢痕表面光滑无皮嵴、皮沟和皮肤附属器。
皮肤性病学名词解释
![皮肤性病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819153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8.png)
皮肤性病学名词解释整理一.总论1.角质形成细胞:是表皮的主要细胞,可产生角蛋白.胞内含有张力原纤维,有桥粒结构.角质形成细胞分为5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2.表皮基膜带:①基底细胞与真皮交界面呈波浪状,由向真皮伸入的表皮角和向表皮突入的真皮乳头相互镶嵌而成②PAS染色呈紫红色染色带③可分为四层:胞膜层、透明层、基板层、网状层④功能:使表皮真皮紧密连接、渗透屏障、营养物质交换.3.黑素细胞:来源于神经嵴,有合成黑素的功能.分散在基底层细胞间、毛发、真皮结缔组织中.硝酸银染色阳性.黑素细胞有细长树枝状突起.每个黑素细胞通过树状突起可与大约36个角质形成细胞接触,形成表皮黑素单位.无桥粒,含黑素颗粒.黑素颗粒以胞吐形式释放,再被临近细胞吞噬,吸收紫外线.4.朗格汉斯细胞:来源于骨髓,功能是摄取、处理和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及免疫监视.主要分布于表皮中上部、真皮、口腔黏膜等.氯化金染色显示树枝状突起.细胞表面有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抗原.胞内有特征性的Birbeck颗粒.5.斑疹:局限性的颜色改变,不隆起也不凹陷,直径<1cm,包括红斑、瘀点、瘀斑及色素异常.斑疹密集融合成大片叫斑片.6.丘疹:高出皮面的实质性隆起,直径<1cm,形态可呈扁平、半球形、多角形.由皮肤炎症浸润、皮表增生、代谢产物沉积引起.丘疹密集融合成大片叫斑块.7.水疱:高出皮面内含液体的腔隙性损害,若直径>0.5cm称为大疱,多为炎性反应所致,也可因棘细胞间粘合质溶解破坏或基底膜病变等引起.有表皮内和表皮下两类.愈后无瘢痕.8.脓疱:含脓液的疱,周围红晕,多由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位置深浅不一,愈后无瘢痕.9.风团:真皮浅层的急性、局限性、水肿性、隆起性损害,淡红或苍白色伴周围红晕,边缘不规则,可呈伪足状.较快消退,不留痕迹,常伴剧痒.10.结节:真皮或皮下组织局限性、实质性损害,大小不一、触之较硬,可由1皮下组织炎症、2血管性炎症、3代谢产物沉积、4寄生虫、5肿瘤等引起.11.囊肿:真皮或皮下组织内有一定囊壁结构的内含液体或粘稠物及细胞成分的囊状损害.可隆起或仅可触及,触诊有弹性感.12.鳞屑:皮肤炎症或干燥异常时,表皮因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或水疱吸收干燥而发生角质层的脱落,肉眼可见,可大可小.13.痂:皮肤损害渗出的浆液、脓液或血液与坏死脱落的组织及微生物等混合干涸而结成的附着物,可有脓痂、浆液痂及血痂等.14.浸渍:皮肤因浸水过久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角层吸收较多水分使表皮松软变白、起皱,称为浸渍.易发于指趾缝等皱折部位,摩擦后可形成糜烂.15.糜烂:水疱、丘疹、浸渍等因机械摩擦等因素而形成的表皮或粘膜浅表性缺损,露出大小形态不一的红色浸润面,愈合较快不留瘢痕.16.溃疡:皮肤粘膜局限性缺损,病变累及真皮或皮下组织,形状大小深浅不一,愈后留有瘢痕.17.抓痕:常由于瘙痒而搔抓引起的线条状表皮损伤仅伤及表皮,其上可有血痂,愈后不留瘢痕.18.裂隙:线形裂口与皮纹一致,常深达真皮,疼痛出血,多掌跖指关节处,多由于长期接触碱、脂溶性化学物质或手足湿疹等导致.19.瘢痕:溃疡愈合后填补的新生结缔组织构成.表面平滑无皮纹、毛发等,无弹性,分增生性及萎缩性两类.20.苔藓样变:局限性皮肤增厚、粗糙.表面纹理加深加宽,将患处皮肤分成菱形或多角形的分格.主要由经常搔抓、不断摩擦使角质层、棘层增厚所致.常见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21.糊剂:又称泥膏,基质为“软膏+粉剂氧化锌、滑石粉+药物”.可消炎、干燥、保护.渗透皮肤比软膏弱,刺激性低.用于亚急性皮炎略有少量渗液.毛发不宜应用.二.生物源性皮肤病1.皮肤癣菌病:1皮肤癣菌病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皮肤角质层、毛发和甲板的感染.2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头/体/股/手/足/甲/须癣等,偶累及深部组织引起真菌性蜂窝组织炎等.3皮肤癣菌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血液循环引起病灶外皮肤的变态反应称为癣菌疹.4皮肤癣菌病最常见的病原体为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羊毛状小孢子菌.2.体癣:指除掌、跖外光滑皮肤的皮肤癣菌感染.典型损害开始为针头至绿豆大小,环形扩展.瘙痒明显.3.股癣:腹股沟外生殖器部位及肛周的体癣称为股癣.4.脓癣: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头皮局部过敏反应.皮损为无脓液的脓肿,边缘整齐,有波动感.愈后可形成瘢痕和永久性脱发.切忌切开引流.5.脓疱疮:又称传染性脓疱疮、黄水疮.接触传染,是常见的暴露部位皮肤的细菌性脓皮病.皮损为红斑→小疱→脓疱→糜烂→厚痂→湿疹样变.分为寻常型、大疱型、新生儿型.6.麻风: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黏膜、神经.只有人可能患麻风病.皮损多样化、皮肤干燥,浅感觉障碍.受累神经粗大、疼痛.分5型,为结核样型、界线类偏结核样型、中间界线类、界线类偏瘤型、瘤型.7.麻风反应:麻风病程中突然突然发生急性或亚急性症状,称麻风反应.Ⅰ型为迟发变态反应,表现为皮损红肿、浸渍、发热.Ⅱ型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表现为结节性、多形性、坏死性红斑,发热、头痛等.8.麻风菌素试验:粗制麻风菌素在前臂屈侧皮内注射0.1ml.48h后观察早期反应,出现>10mm的浸润性红斑为阳性.3周后观察晚起反应,出现>3mm的浸润结节为阳性.麻风患者或者流行区接触者若阳性,则对麻风杆菌有抵抗力,预后好;阴性则抵抗力差、预后差.9.丹毒:①由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俗称“流火”.②皮肤、皮下组织的淋巴管及其周围软组织急性炎症.③局部红肿热痛.有头痛、发热的全身症状.10.Ramsey-Hunt综合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累及膝状神经节,产生外耳道疱疹、耳痛、面瘫、眩晕等症状.11.疣:由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皮肤黏膜引起的一组良性赘生物.常见的有4种类型:寻常疣瘊子、扁平疣、跖疣、尖锐湿疣.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可刮除、物理化学法破坏、中药治疗.12.扁平疣:由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引起.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皮损为针头至绿豆大小的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多发,可沿抓痕排列成条状,偶微痒.消退前有炎症反应,异常瘙痒.病程长,消退后可复发.13.传染性软疣:一种由软疣病毒感染引起的丘疹性皮肤病,其特点为在皮肤上发生蜡样光泽的丘疹,顶端凹陷,能挤出乳酪状软疣小体.14.疥疮:由疥螨引起的接触传染性皮肤病,其特征为在惯发部位皮肤薄嫩处如手指缝、腹股沟等发生剧烈瘙痒的丘疹、水疱或隧道,伴奇痒,常引起家庭、集体的传染流行.三.非生物源性皮肤病1.接触性皮炎:是皮肤、黏膜因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而发生的炎症反应.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大疱甚至坏死,边界清楚伴以瘙痒或烧灼感.发病机制包括原发性刺激和变态反应.通常急性起病,需与急性湿疹鉴别.病程短,预后好,不易复发.2.药疹:又称药物皮炎,为各种药物通过不同途径口服、注射、吸入、栓塞、灌肠、外用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分为发疹型、荨麻疹型、固定红斑型、中毒性表皮松解型、剥脱性皮炎型.后两种为重型药疹.发病突然、全身性、对称性、泛发性固定型除外.应立即停用致敏药物,促进其排泄,抗炎治疗.3.固定性药疹:①即固定红斑型药疹.皮损为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紫红色色素沉着斑.②再次致敏后皮损在同一部位,也可累及其它部位.③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鼻、外生殖器、肛周.④致敏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碘胺药、苯巴比妥.4.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特点是阵发性瘙痒和局限性苔藓样变.反复搔抓、摩擦是发病原因,可由精神因素、局部皮肤受刺激、饮食、胃肠道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引起.夏天重.5.同形反应:银屑病的进行期,在外伤处机械性损伤、日晒、虫咬、冻伤发生新的皮疹.如可与手术切口一致.提示病情的活动.6.薄膜现象:银屑病刮擦表面可出现多层银白色疏松鳞屑,刮除鳞屑后,露出红色光亮的薄膜,称为薄膜现象.7.玫瑰糠疹:常见的轻度炎症性皮肤病.可能是病毒感染后的变态反应,不复发.皮损为橙红色、卵圆形的斑疹或丘疹,可互相融合.表面有细皱纹、糠状鳞屑.起初有母斑,母斑消退时皮疹迅速播散.斑疹的长轴与皮纹平行,全身泛发.中度瘙痒.分为丘疹型、紫癜型、反常型.8.母斑:玫瑰糠疹起病初期的皮损称为母斑.通常比后出现的皮疹大,可持续1周.母斑消退时,皮疹迅速播散,经过3~8周后自行消退.9.多形红斑:为急性炎症性综合征,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等两种以上皮损同时存在.重症又称Stevens-Johnson综合征.由感染、用药后引起,本质为皮肤小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自限性,复发性.皮损为“虹膜状损害”,包括3层,中央为紫癜,外围是隆起水肿的苍白环,周边是红斑.10.天疱疮:由于表皮棘层细胞间抗体沉积引起棘层细胞松解、表皮内水疱形成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黏膜大疱病.分为4型,寻常型、增殖型棘层下层、落叶型、红斑型棘层浅层.多有早期口腔黏膜损害、尼氏征阳性.直接免疫荧光IgG沉积于表皮细胞间,血清学检查天疱疮抗体阳性,滴度与临床表现平行可行免疫抑制治疗.11.尼氏征:①由棘层细胞松解引起.②在疱顶施加压力,疱液向周围表皮内渗透.③牵拉破疱残壁,周围表皮进一步剥脱.④皮损周围外观正常皮肤也一擦即破.是天疱疮极有诊断价值的体征.12.大疱性类天疱疮:7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的表皮下水疱形成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不伴表皮松解、尼氏征阴性与天疱疮鉴别,与谷胶饮食无关,无小肠黏膜损害与疱疹样皮炎鉴别.肢体屈面发病为主,口腔黏膜损害少见.直接免疫荧光C3或IgG线状沉积于表皮基底膜带,血清学检查抗表皮基膜带抗体阳性,滴度不与临床表现平行.可行免疫抑制治疗.13.疱疹样皮炎:在遗传素质个体中,由于谷胶过敏而引起皮肤和小肠损害的自身免疫性大疱病.对称分布于肢体伸面,口腔黏膜损害少见.剧烈瘙痒、烧灼、疼痛.三种皮疹小水疱、丘疹、风团样斑块成簇分布.直接免疫荧光IgA颗粒状沉积于真皮乳头,病变部位反而没有,少数人IgA线状沉积于表皮基底膜带.血清学无抗表皮基膜带抗体,若有IgA线状沉积则阳性.治疗首选氨苯砜.14.线状IgA大疱型皮病:临床表现类似于疱疹性皮炎、类天疱疮.无谷胶过敏.直接免疫荧光IgA或C3线状沉积于表皮基底膜带.治疗首选氨苯砜.分为儿童型、成人型.血清学可能抗表皮基膜带抗体阳性.15.抗核抗体ANA:是一组将细胞核内三大类抗原物质DNA、组蛋白、非组蛋白的各种自身抗体的总称,主要存在于血清中.通常血清中ANA滴度在1:80以上有临床意义.分为均质型染色均匀、周边型染色在膜部、斑点型染色为斑点状.16.狼疮细胞: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存在的抗核抗体,作用于受损的白细胞核,使其均匀变性并排出体外,形成均匀体,称狼疮小体.狼疮小体具化学趋化性,被粒细胞吞噬,形成狼疮细胞.是病情活动期的标志.四.性病1.性传播疾病:①以性行为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疾病;②我国现阶段将梅毒梅毒螺旋体、淋病淋病奈瑟菌、非淋菌性尿道炎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尖锐湿疣人类乳头瘤病毒、生殖器疱疹单纯疱疹病毒、软下疳杜克雷嗜血杆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沙眼衣原体L1、L2、L3型和艾滋病HIV8种疾病列为重点防治的性病.2.硬下疳:一期梅毒主要症状,最常发生在生殖器部位,梅毒螺旋体侵入2~4周后发生.常为单个,不痛不痒,边缘清楚,蚕豆大小结节,表面糜烂,有少量渗出物,呈牛肉色,触之硬似软骨.3.前带现象:①指临床上符合梅毒体征,但原倍血清的RPR试验却为弱阳性或阴性,但若将此血清进一步稀释后再做RPR试验,便出现了阳性结果;②其原因是此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量过多,抑制了阳性反应的出现.4.扁平湿疣:二期梅毒发生于肛门或外生殖器潮湿部位的丘疹.增殖融合成肥厚片块,触之坚实,较平滑.与“扁平疣”概念相差甚远5.尖锐湿疣:①由人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的增生性疾病,好发于外生殖器及肛门附近的皮肤、黏膜.②起初细小丘疹,逐渐增大至肉质乳头状赘生物.性生活时易出血,继发感染则可有糜烂、溃疡,恶臭.③病理特征为棘层肥厚、表皮浅层可见灶性分布空泡化细胞.可癌变.④药物治疗或激光、高频电刀烧灼切割疣体.⑤判愈标准为疣体消失,3个月不复发.6.非淋菌性尿道炎:①通过性交传染的一种尿道炎,病原体为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也有阴道毛滴虫、单纯疱疹病毒.②是西方国家最常见性传播疾病.男性症状可有尿道刺痒,烧灼感,尿痛.女性尿道炎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可同时有宫颈炎症.少数可出现附睾炎、前列腺炎等合并症.③治疗首选阿奇霉素、强力霉素、红霉素.④判愈标准为症状消失、尿道图片油镜下多形核白细胞≤4个,病原检查阴性.7.生殖器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多位于生殖器及附近的皮肤黏膜.表现为水疱、糜烂、疼痛.患者和携带者为传染源.治疗首选阿昔洛韦.。
皮肤学基础知识大全
![皮肤学基础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003c28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c.png)
皮肤学基础知识大全
皮肤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皮肤的结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
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由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有棘层和基底层组成。
真皮层主要由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组成,皮下组织则包含大量的脂肪组织。
2. 皮肤的生理功能:皮肤具有保护、调节体温、感觉、分泌和排泄等多种生理功能。
例如,皮肤可以防止外界有害因素的侵入,保持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同时还能够通过排汗来调节体温。
3. 皮肤疾病:皮肤疾病种类繁多,包括各种炎症、感染、肿瘤等。
了解和识别各种皮肤疾病的特征和表现,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4. 皮肤护理:正确的皮肤护理对于保持皮肤的健康状态非常重要。
这包括保持皮肤清洁、保湿、防晒等。
适当的皮肤护理可以预防皮肤干燥、皱纹、色斑等问题。
5. 皮肤治疗:对于各种皮肤疾病,治疗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光疗、激光治疗等。
了解各种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和使用方法,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以上是皮肤学基础知识的一些主要内容,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医学书籍。
关于皮肤的名词解释
![关于皮肤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5495c92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db.png)
关于皮肤的名词解释皮肤,是人类最大的器官之一,它覆盖全身,具有保护、感知和调节等重要功能。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与皮肤相关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1. 表皮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结构,由多层紧密排列的细胞构成。
它起着保护作用,防止外界有害物质进入体内,同时也起到防止水分流失的作用。
表皮中含有大量的角质细胞,这些细胞逐渐从表皮最底层移向上层,最终变成死亡的角质细胞,形成我们所说的角质层。
2. 皮下组织皮下组织位于皮肤下方,主要由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
脂肪组织起到储存能量和保温的作用,同时也对皮肤起到保护作用,减轻外界对皮肤的压力。
结缔组织则提供了皮肤的弹性和支撑,使皮肤能够紧密贴合于身体。
3. 毛囊毛囊是皮肤中生长毛发的地方。
每个毛囊由一个毛发和相应的腺体组成。
毛发起到保护和保暖作用,而腺体则分泌油脂,使皮肤保持滋润。
毛囊的生长周期包括生长期、休止期和脱落期,不同部位的毛囊生长周期不同。
4. 汗腺汗腺是皮肤中分布广泛的腺体,主要分为大汗腺和小汗腺。
大汗腺分布于全身,特别是额头、腋窝和手掌等部位,主要分泌水分较多的汗液,帮助调节体温。
小汗腺主要分布在手部和脚部,主要分泌不带臭味的汗液,对于排泄体内废物和调节局部温度起到重要作用。
5. 皮炎皮炎是皮肤炎症的一种,常见的类型有湿疹、过敏性皮炎等。
皮炎通常会导致皮肤红、肿、痒、起疹子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起水疱、糜烂等。
皮炎的发生与内外因素有关,如过敏原、紫外线、细菌感染等,因此保持皮肤清洁、保湿和避免接触过敏源都是预防皮炎的重要措施。
6. 痤疮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特别常见于青少年。
痤疮的主要特征是毛囊和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形成闭合性或开放性粉刺。
痤疮的发生与雄性激素、细菌感染、过度角质化等因素有关。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油腻食物、减少压力都是预防和治疗痤疮的有效方法。
7. 穿孔穿孔是一种穿透皮肤的过程,可以是刻意的,例如耳洞、鼻环等,也可以是因意外或手术引起的损伤。
皮肤学的名词解释
![皮肤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564825f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01.png)
皮肤学的名词解释皮肤是我们身体中最大的器官,也是与外界环境最直接接触的部分。
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皮肤学研究着关于皮肤的结构、功能、病理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旨在解释一些皮肤学中常见的名词,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皮肤学。
1. 表皮层(Epidermis)表皮层是皮肤的最外层,由多层角质细胞组成。
它起着保护作用,防止来自外界的伤害。
表皮层还包含色素细胞(melanocytes),它们产生了使皮肤色彩不同的色素(melanin)。
除此之外,表皮层还有分泌角质蛋白质的角质细胞,它们帮助维持皮肤的保湿和柔软程度。
2. 真皮层(Dermis)真皮层是位于表皮层下方的一层组织,由胶原蛋白纤维和弹力纤维等构成。
真皮层中还包含血管、神经末梢和毛囊等结构。
这层组织赋予皮肤弹性,同时提供了血液循环和神经传递的通道。
3. 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皮下组织位于真皮层下方,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
它为我们的身体提供了隔热、保护和能量储存的功能。
此外,皮下组织还起到减轻外界压力的作用,使我们的身体更加舒适。
4. 色素(melanin)色素是由皮肤中的色素细胞产生的,它决定了我们皮肤的颜色。
不同人的皮肤颜色差异主要是由于这些细胞中产生的不同类型和分布的色素。
人体对紫外线的暴露会引发色素细胞的活跃,导致皮肤晒黑。
5. 痤疮(Acne)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通常在青春期和成人期出现。
它是由于皮脂腺过度活跃,导致毛孔堵塞和发炎。
这种情况会产生粉刺、丘疹和囊肿等症状。
痤疮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清洁剂、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等。
6. 激素(hormones)激素是皮肤的重要调节因子。
它们由内分泌系统产生,并且对皮肤的生长、细胞分化和油脂分泌等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激素的水平变化或失衡可能导致皮肤问题,如痤疮、色素沉着和湿疹等。
7. 过敏(reaction)皮肤对某些物质的过敏反应是常见的皮肤问题。
这种过敏反应可能是由空气中的花粉、食物中的某种成分、药物或皮肤接触到的化学物质引起的。
皮肤的中医名词解释
![皮肤的中医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336f86f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1.png)
皮肤的中医名词解释皮肤是人体最外层的保护层,具有防御外界侵害和调节体温的重要功能。
在中医学中,皮肤是诊断疾病的重要线索之一,中医对皮肤的研究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名词系统。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皮肤相关的中医名词的解释。
一、表皮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由多层堆积的角质细胞构成。
中医将表皮比喻为城墙,起到屏障作用,阻止外界有害物质侵入体内。
中医认为,表皮的健康状态与人体的防御能力密切相关。
二、经络经络是中医独有的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外联系的通道,通过传递气血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皮肤上的经络分布密集,中医通过观察皮肤的纹路、色泽等特征,可以判断经络的疏通与堵塞情况,为诊断疾病提供线索。
三、络气与络血络气是指经络中气的流动,络血则是指经络中血液的流动。
中医认为,络气和络血的流动情况直接影响皮肤的色泽和光泽。
当经络中气血流通畅顺时,皮肤呈现红润、有光泽的状态;而当经络受阻时,皮肤会呈现暗淡无华的状态。
四、寒热寒热是指人体内外的温度状态。
中医认为,寒热两种极端状态会影响皮肤的健康。
寒湿之气容易侵袭体内,导致皮肤湿疹、瘙痒等病症;而热邪则会损伤津液,导致皮肤干燥、疮疡等病症。
五、气血气血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指人体内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气和血。
中医认为,气血充足时,皮肤色泽红润、弹性良好;而气血不足则会导致皮肤干燥、无光泽。
六、毛发毛发是皮肤的附属物,具有保温、防护的作用。
中医认为,毛发与肾脏关系密切,肾气旺盛时,毛发健康、浓密;反之,肾气不足则会导致毛发稀疏、脱发等问题。
七、瘀血瘀血是中医术语,指气血在经络中停滞不畅,形成堆积的状态。
中医认为,瘀血是导致皮肤瘀斑、瘢痕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促进瘀血的循环对于维持皮肤的健康至关重要。
八、湿热湿热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指病邪与体内湿气相结合的状态。
中医认为,湿热的体内环境容易导致皮肤湿疹、痤疮等问题。
中医强调通过调理体内湿气的排泄和平衡,维持皮肤的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对皮肤的研究和解释形成了独特的名词系统。
皮肤的表皮名词解释
![皮肤的表皮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a90146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2b.png)
皮肤的表皮名词解释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我们每天都与皮肤接触,但你是否真正了解皮肤的构成?本文将为你解释皮肤的表皮部分的相关名词,让你对皮肤的表皮有更深入的了解。
1. 表皮层(Epidermis)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也是最容易被人们看到的层次。
表皮层主要由角质细胞(keratinocytes)组成,这些细胞富含角蛋白质,使得皮肤强韧,能够抵抗外界的伤害。
表皮层还含有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s),它们产生黑色素(melanin),赋予皮肤颜色,并起到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损伤的作用。
2. 角质层(Stratum Corneum)角质层是表皮的最外层,由多层死亡的角质细胞构成,这些细胞经过角质化过程后变得非常坚硬。
角质层的厚度在不同部位和个体之间有所差异。
角质层充当了皮肤天然的屏障,防止水分的流失,同时也抵御外界的伤害和细菌侵入。
3. 鞘状细胞层(Stratum Spinosum)鞘状细胞层位于角质层下方,由多层紧密相连的鞘状细胞组成。
这些细胞富含细胞骨架蛋白,使得细胞间紧密相连,从而增加了表皮的强度和稳定性。
鞘状细胞层是皮肤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表皮的防护功能密切相关。
4. 有棘层(Stratum Granulosum)有棘层位于鞘状细胞层下方,其中的细胞形状发生了改变。
有棘层的细胞包含一种特殊的细胞器,称为籽状颗粒(lamellar granules)。
籽状颗粒释放了一种类似油脂的物质,称为角蛋白颗粒(keratohyalin granules),将细胞包裹起来,帮助增加角质细胞的强度和耐久性。
5. 基底层(Stratum Basale)基底层是表皮的最底层,也是表皮细胞的产生和更新区域。
在这里,新的细胞不断产生,并由特殊的干细胞(basal stem cells)提供。
这些干细胞能够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皮肤细胞,如角质细胞、黑色素细胞等。
基底层还包含一种重要的细胞结构,称为基底板(basal membrane),它连接着表皮层和真皮层,并起到支撑和营养细胞的作用。
皮的名词解释
![皮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7bd7fd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13.png)
皮的名词解释皮,是一个广泛使用的名词,我们经常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听到或使用到这个词语,它有多种含义和用法。
从动植物皮肤的外层组织到某些常见物品的制作材料,都与“皮”有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解释“皮”的含义和用法,让我们对这个常见的名词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生物学意义在生物学中,“皮”通常指的是动植物的外层组织——皮肤。
对于动物而言,皮肤是其最外面的保护层,起到隔离内外环境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动物维持体温、感知外界刺激,并作为一种排泄和保护内脏器官的屏障。
对于人类来说,保护自己的皮肤健康非常重要,因为皮肤的状况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健康状态。
通过定期的清洁和保养,可以预防皮肤疾病的发生,并保持良好的皮肤状态。
而对于植物而言,皮是植物幼体中最外层的组织,包括表皮细胞和各种表皮附属物。
植物的皮可以保护幼体不受外界伤害,同时还能防止水分的蒸发和病菌的入侵。
在植物学中,我们经常会研究植物的叶片、茎和根的皮层结构,以了解植物的形态特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日常用语中的“皮”在日常生活中,“皮”这个词语有很多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首先,我们可以用“皮肤”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观或容貌,比如说:“他的皮肤白皙光滑,看起来很年轻。
”此外,“皮”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说话或表现的方式,通常指的是某些行为虚伪、做作或不正经。
例如,“他说话总是很会做戏,一点儿都不实在,真是一副厚皮。
”这里的“皮”形容了这个人言谈举止中的做作和虚伪。
除此之外,我们还常听到“皮包骨头”这个词语,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瘦弱的身材,就像是只剩下皮和骨头。
这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用来强调某人十分消瘦或营养不良的状态。
另外,“皮”还可以指代一种制作材料。
例如,“皮鞋”、“皮带”、“皮夹子”等都是由动物的皮制成的物品。
皮革制品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能够提供舒适、耐用的使用体验,还具有独特的美感和纪念意义。
此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衍生出了各种合成材料来代替真皮,使得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临床医学 皮肤名词解释 1604
![临床医学 皮肤名词解释 1604](https://img.taocdn.com/s3/m/5397f4b1ad02de80d5d840bb.png)
皮肤名词解释 16041.表皮通过时间: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序上移,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需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
(P6)2.表皮黑素单元: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1个表皮黑素单元。
(P7)3.桥粒:是角质层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
(P8)4.半桥粒:是基底细胞与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结构,由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侧胞膜的不规则突起与基底膜带相互嵌合而成,其结构类似于半个桥粒。
(P8)5.斑块:为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浅表性皮损,顶端较扁平,多为丘疹扩大或融合而成。
见于银屑病等(P19)6.斑疹: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
直径达到或超过1cm时,称为斑片。
(P19)7.斑丘疹:形态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的稍隆起皮损称斑丘疹。
(P19)8.丘疹:为局限性、充实性、浅表性皮损,隆起于皮面,直径小于1cm。
(P19)9.风团: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由真皮乳头层血管扩张、血浆渗出所致。
见于荨麻疹(P20)10.苔藓样变:为皮肤局限性粗糙增厚,常由搔抓、摩擦及皮肤慢性炎症所致,表现为皮嵴隆起,皮沟加深,皮损界限清楚。
(P23)11.尼氏征:是某些皮肤病发生棘层松懈时的触诊表现,可有四种阳性表现:①手指推压水疱一侧,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②手指轻压水疱顶,疱液向四周移动;③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④牵扯已破损的水疱壁时,可见水疱周边的外观皮肤一同剥离。
(P24)12.角化不良:也称错角化,是指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个别或成群的细胞角化。
角化不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良性角化不良,多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细胞分化好;另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细胞核,细胞形态有异型性,见于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萎缩:为皮肤的退行性变,可发生于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因表皮厚度或真皮和皮下结缔组织减少所致。
2、蜡滴现象:寻常型银屑病初起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后发展成为呈多种形态的红斑,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成层鳞屑,犹如轻刮蜡滴,称为蜡滴现象。
3、弹力纤维变性:指弹力纤维断裂、破碎、聚集成团或粗细不均呈卷曲状,量减少甚至溶解消失。
见于弹力纤维假黄瘤。
4、醑剂:是挥发性药物酒精溶液。
5、疥疮结节:在阴囊、阴茎、龟头等处发生直径3~5cm暗红色结节,为疥螨死后引起的异物反应。
6、表皮通过时间: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的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在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7、桥粒:是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
8、半桥粒:是基底层细胞和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系由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侧细胞膜的不规则突起与基底膜带相互嵌合而成,其结构类似于半个桥粒。
9、皮肤损害(皮损):客观存在、可看到或触摸到的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的改变称体征。
10、斑疹: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
直径达到或超过1cm时,称为斑片。
11、斑块:为丘疹扩大或较多丘疹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隆起性扁平皮损,中央可有凹陷,见于银屑病。
12、丘疹: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
13、风团: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
皮损发生快,此起彼伏,一般数小时消退,消退后多不留痕迹,常伴有剧痒。
见于荨麻疹。
14、水疱为局限性、隆起性、内含液体的腔隙性皮损,直径一般小于1cm,大于1cm者称为大疱,内容物含血液者称为血疱。
15、脓疱:为局限性、隆起性、内含脓液的腔隙性皮损,可由细菌或非感染性炎症引起。
脓疱的疱液可混浊、稀薄或粘稠,皮损周围常有红晕。
水疱继发感染后形成的脓疱为继发皮损。
16、结节:为局限性、实质性、深在性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可隆起与皮面,亦可不隆起,需触诊方可查出,触之有一定硬度或侵润感。
17、囊肿:为含有液体或粘稠物及细胞成分的囊性皮损。
18、瘢痕:真皮或深部组织损伤或病变后,由新生结缔组织增生修复而成。
可分为增生性或萎缩性两种。
19、萎缩:为皮肤的退行性变,可发生于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因表皮厚度或真皮和皮下结缔组织减少所致。
20、痂:由皮损中的浆液、脓液、血液与脱落组织、药物等混合干涸后凝结而成。
21、抓痕:也称表皮剥脱,为线状或点状的表皮或深达真皮浅皮层的剥脱性缺损,常由机械性损伤所致,如搔抓、划破或摩擦。
22、苔藓样变:因反复搔抓、不断摩擦导致的皮肤局限性粗糙增厚。
表现为皮嵴隆起,皮沟加深,皮损界限清楚。
见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常伴有剧痒。
23、尼氏征:是某些皮肤病发生棘层松解时的触诊表现,可有四种表现:①手指推压水疱一侧,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②手指轻压平疱顶,疱液向四周移动③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
擦,表皮即剥离④牵扯已破损的水疱壁,可见水疱周边的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
24、角化过度:由病理性改变所造成的角质层增厚,可以是相对的,也可以是绝对的,见于扁平苔藓、掌跖角化病、鱼鳞病。
25、角化不全(parakeratosis):角质层内仍有残留的细胞核,常伴颗粒层变薄或消失,见于银屑病、玫瑰糠疹、汗孔角化症。
26、角化不良:表皮或附属器个别角质形成细胞未至角质层即显示过早角化。
27、颗粒层增厚:颗粒层变厚,因细胞增生和肥大所致,见于慢性单纯性苔藓、扁平苔藓。
28、棘层肥厚:指表皮棘层细胞增厚,常伴有表皮突延长或增宽,一般由棘层细胞数目增多所致,由细胞体积增大所致者称为假性棘层肥厚。
见于银屑病及慢性皮炎等。
29、疣状增生:指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四种病变同时存在,表皮宛如山峰林立。
见于寻常疣。
疣状痣等。
30、棘层松解:指表皮或上皮细胞间失去粘连,呈松解状态,至表皮内裂隙或水疱。
见于天疱疮、毛囊角化病。
31、基底细胞液化变性:指基底细胞空泡化和崩解,重者基底层消失,使棘细胞直接与真皮接触,常伴真皮内嗜黑素细胞浸润。
32、蜡滴现象:寻常型银屑病初起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后发展成为呈多种形态的红斑,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成层鳞屑,犹如轻刮蜡滴,称为蜡滴现象。
33、薄膜现象:寻常型银屑病刮去红色斑块上覆着的银白色鳞屑可见淡红色发光透明薄膜的现象,称为薄膜现象。
34、点状出血(Auspitz 征):寻常型银屑病剥去红色斑块的薄膜后可见点状出血,是由于真皮乳头顶部迂曲扩张的毛细血管被刮所致。
35、Kogoj微脓肿:颗粒层或棘层上部海绵形成的基础上中性粒细胞聚集成的多房性脓疱。
36、Munro微脓肿:角质层内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形成的微脓肿。
37、Pautrier微脓肿:指表皮内或外毛根鞘淋巴样细胞聚集形成的细胞巢,见于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