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天文学的比较

合集下载

古中国和古希腊科学技术的比较

古中国和古希腊科学技术的比较

古中国和古希腊科学技术的比较古中国和古希腊科学技术的比较摘要:从地理,文化,内容,实质,特点以及发生过程和与社会的互动等方面对两种科学技术进行比较。

一、地理方面。

以古中国为代表的河流文明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海洋。

文明由于发祥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造成了两种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是人类分工的自然基础,它造成了各地域、各民族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类型。

而不同生产方式的差异,不仅了导致文化类型的不同,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各地域人群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

河流文明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域,这些区域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故农业往往很发达。

河流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本形态,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因此也派生出了河流文明下的民族心理:即和平自守,重于防卫,稳定持重。

这些心理特点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使处于封建社会中的中国科学技术有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并且维系了长期的政治稳定,但它的缺点却又是不容置疑的。

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河流文明注定了它的人民稳定但不思变革,防卫却不愿出击,和平却不具冒险精神。

这也导致了中国在固步自封、科学技术没落的近代遭受了一系列的外来侵略。

海洋文明中的海主要是指地中海,处于欧、亚、非大陆之间的陆间海。

簇拥地中海的陆地,森林茂密,丘陵遍布,土地贫薄,不适和农作物的生长。

但其地陆海交错、港湾纵横,海面大多是波平浪静,确为地中海人航行海上从事商贸活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因此,处于地中海的古希腊便自然选择了海洋为文明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便利的海洋运输又推进了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于是开拓海外市场、向外扩张便成为了海洋文明下的希腊人注定要做的事情。

海洋文明中的航海业和海上贸易十分发达。

它活力强劲,具有发展和变化的前沿性和跳跃性,可以在短期内迅速生长壮大起来。

海洋文明造就了西方近代的战略文化,它以“生存竞争”、“弱肉强食”作为生存的基本法则,这也使他的人民形成了侵略性强、用于作战的性格,对他们来说,世界属于强者。

美国和中国天文学教育比较研究

美国和中国天文学教育比较研究

J un. 01 2 2 Vo _ 9 l 2 NO. 2
第2卷 第 2 9 期
文 章 编 号 :0 2—8 4 ( 0 2 0 —0 1 10 7 3 2 1 )2 15—0 3
美 国和 中国天 文 学教 育 比较 研 究
张晋 , 圣 军 李
( 西师 范 学院 物理 与 电子 工程 学院 , 西 南 宁 5 0 2 ) 广 广 3 0 3
是存 在 巨 大 的 差 异 。 该 文 通 过 研 究 中美 两 国 的 天 文 学 教 育 现 状 来 对 比两 国之 间在 天 文 学 教 育 方 面 的差 异 , 而 发 从
现问题 , 以期 解 决 问题 。 关键词 : 文学教育 ; 天 中国 ; 国 美 中图分类号 :1 P —4 文 献标 识码 : B
21 0 2年 6月学 版
J u n lo a g i e c e sE u a i n Un v r i Na u a ce c i o o r a fGu n x a h r d c to ie st T y: t r lS in eEd t n i
引 言
天文学 是研 究宇 宙空 间天 体 、 宙结 构 和发展 的学 科 。天文 学也 是一 门古 老 的学 科 , 宇 自有人 类文 明
史 以来 , 文学 就有着 重要 的地 位 。天文 学作 为 当代 自然科 学六 大基 础学科 之一 , 人类世 界观 的形 成 天 在 过 程 中有特 殊 的作用 。从 古希 腊托 勒密 ( 约公 元前 1 0—1 0年 ) 0 7 的地球 中心 说 到哥 白尼 ( 4 3—1 4 ) 17 5 3
收 稿 日期 : 0 1 9 3 2 1 —0 —1
基 金 项 目 : 家 自然 科 学 基金 ( 17 0 8 ; 西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0 1 XN F 0 8 6 ) 国 1 0 80 ) 广 2 1 G S B 10 3

论中西方科学的差异-2019年精选文档

论中西方科学的差异-2019年精选文档

论中西方科学的差异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这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学术界的共识,因为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实际情况看,都是如此。

从理论上讲,科学来源于(自然)哲学,受哲学的强烈影响,而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因此,科学、哲学和文化是三位一体的,即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科学。

从实际情况看,西方科学和中国传统科学(如延续至今的中医学)之间就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非常明显地表现在科学的目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检验方法、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发展模式,甚至科学的从事人员及社会地位等诸多方面。

很显然,中西方科学之间之所以在这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它们是在不同的哲学和文化土壤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于受到各自哲学思想和文化基因的影响。

今天,搞清楚不同科学,尤其是中西方科学之间在文化特征方面的不同及其原因,对于我们认识科学的本质,认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推动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西方科学的目的不同众所周知,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

但是,人们为什么要认识自然界呢?即人们认识自然界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这无疑要受到人们价值观的左右。

中国古代人认识自然界非常注重实用,他们把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东西统统斥之为“屠龙之术”,因此,为了实用目的而认识自然界就成了中国传统科学的一个明显特征。

《甘石星经》、《浑天仪》等是为了制定历法和确定季节服务的;《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农桑辑要》等是为了使农业有好收成;《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是为了更好地治病;《抱朴子》则是为了长生不老。

只要稍加留心人们就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的天文学、农学、医学最发达。

有人曾做过统计,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家绝大多数都是天文学家、农学家和医学家(数学家和工匠另当别论),其人数比例约在85%以上,能够称得上是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的人则很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天文学、农学和医学与社会实践联系得非常紧密,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作者:张文星来源:发布时间:2008-06-23大中小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发展的倍增器、社会进步的杠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制高点。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增强社会的科技意识,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显得特别重要。

要实现这一使命的途径很多,学习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史是行之有效、多快好省的途径之一。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是直线运行的,在政治国家和经济因素的制约下,它有低谷,也有高潮,且中心地区也在不断变迁。

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3个长周期的科技高潮及3次科持中心的转移。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中心在古希腊、罗马;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3世纪,科技中心在汉唐宋元(前期)的中国;第三次高潮发生在公元14世纪—20世纪,科技的中心在文艺复兴后的西方。

科技发展进程的比较一、古希腊、罗马科技发展先声夺人远古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古希腊、罗马。

中国自北京人学会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和使用天然火开始,标志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原初的科技的创造发明,进入奴隶社会后,我国的科技有所发展。

我国前秦的夏、商、周,科技的优势主要在系统的天文观测、天干地支的发明和青铜冶炼的高度发达。

如春秋时期的37次日食记录,冬至和夏至的测定,哈雷彗星的观测,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医学上的《内经》、扁鹊的四诊法,青铜艺术方面: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战国时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音乐方面的全套编钟;水利建设上的都江堰、郑国渠等在当时世界有一席之地,但总体水平不如西方古国。

古希腊、罗马的历法、萌芽状态的几何、进位制,青铜、铁器,雄伟的巨石和泥砖建筑独领风骚,它们的科学技术登上了西方古典时代的顶峰。

二、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独占鳌头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科技发展的中心在中国。

秦汉时期的世界,科技的主要领域开始形成独立体系。

学习西方天文学有感

学习西方天文学有感

学习西方天文学有感目录摘录: (3)关键字: (3)学习西方天文学有感 (3)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天文学。

(3)现在我们所了解的文明起源 (4)西方天文学的发展 (5)西方天文学较中国天文学对比感受 (7)有西方天文学和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对比中我们也能得到几个重要启示: (8)摘录:天文学和所有科学一样,起源于日常生活的需要。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农耕的基础。

月亮的圆缺,潮汐的起落,乃至于对天象的敬畏崇拜,都造成了天文学的发展。

由于天文学观测本身的固有特点,因此观测难度相对较高。

如果说西方文明古国有关的天文学知识是西方天文学发展的萌芽,那么望远镜的发明就是西方天文学真正的来开始。

望远镜也是天文观测必备工具,没有望远镜天文可能无法发展。

西方天文学之所以发展迅速、成就非凡,我个人觉得这与望远镜的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西方天文月的发展史就是望远镜的一部发展史。

纵观整个西方天文学的发展我们也不能看出,西方早期的天文学发展和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发展几乎是同时起源的,在对天文学知识的运用中我国可能更加先进。

有西方天文学和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对比中我们也能得到几个重要启示:一、发展得益于交流,闭门造车只会限制当前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而正确的政策。

三、沿着前人的脚步前进只能望其项背,在没有外力的影响下,永远无法超越前人。

关键字:天文学望远镜起源观测发展史中国天文学学习西方天文学有感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天文学。

天文学(Astronomy)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

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天文学就有重要的地位。

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

在天文学悠久的历史中,随着研究方法的改进及发展,先后创立了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由世界领先滑向落后的主要原因何在600字

中国古代天文学由世界领先滑向落后的主要原因何在600字

中国古代天文学由世界领先滑向落后的主要原因何在600字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有大量观测资料,但并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对于天体物理也并未提出任何理论。

因此,中国的天文学也可说是天象学。

中国的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

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天文学发达的原因是:天文学的发展可以更精确的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一,中国古代的天文观念:天人合一战国的《尸子》有言“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这是中国人对宇宙概念的解释,宇是空间,宙是时间。

时间无穷无尽,空间无边无际。

“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那么宇宙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淮南子》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

中国人认为,宇宙最初是混沌未开的,之后才出现了阴阳之气。

阴阳是宇宙万物最基本的两种属性。

道家将混沌未开叫做道,儒家称为太极。

随后有这个奇点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生两仪,两极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天圆地方”是中国大多数古人相信的宇宙形态,北朝民歌中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便是对天圆地方的描述。

这一种宇宙模型被称为“盖天说”。

除了盖天说以外,中国还出现过“浑天说”和“宣夜说”。

浑天说认为宇宙就如一个鸡蛋,地球好比蛋黄,太空好比蛋壳,晋代的《浑天仪注》有解释“浑天如鸡子,地如卵中黄”。

“宣夜说”则认为日月星辰都是漂浮的气体,它们上下浮动。

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地轴所对应的北极星基本保持不动,因而古人认为北极星是众星的主宰。

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形成“二十八宿”,分别是: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

牛顿时代的中国与欧洲天文观测与知识

牛顿时代的中国与欧洲天文观测与知识

牛顿时代的中国与欧洲天文观测与知识摘要回顾了牛顿的一生,并对其所处时代做了一定的阐述,由此可看出,任何一种文明的产生都具有其实力的必然性。

以此为线索,粗略介绍了17世纪至18世纪初,欧洲与中国在天文学方面的观测与知识,包括这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以及他们所使用的先进的科学的观测仪器与方法,并对当时中国天文学状况做了一定分析。

最后,通过品读那一时期的伟大的天文学家,对比当时欧洲与中国天文学领域的不同,反思当下中国发展,谈论了自己的一些看吧。

一.牛顿其人及其所处时代牛顿,全名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英格兰国籍,世界历史上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

主要成就有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的提出,微积分的创立等。

1.1.牛顿生平简介1643年1月4日(旧历1642年12月25日)出生于林肯郡乌尔索普。

1655年12岁入格兰瑟姆中学学习。

1661年19岁 6月15日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

1665年24岁发现二项式定理。

1665年~1666年24岁因鼠疫流行回到家乡,对光学、力学、数学有多方面的研究突破。

1668年26岁制成反射式望远镜。

1669年27岁著《论用无限项方程所作的分析》,任卢卡斯讲座教授。

1671年29岁著《级数和流数方法论著》。

1672年29岁 1月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宣读《关于光和颜色的理论》的论文。

1684年42岁会见哈雷,证明引力平方反比定律。

1686年~1687年44岁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9年47岁母亲去世1700年57岁发明六分仪。

1727年3月20日84岁逝世1.2.牛顿生活时代简介1.2.牛顿生活时代简介1.2.1政治方面牛顿生活时代为十七世纪中期到十八世纪前期,此时是殖民主义迅速发展的一个阶段。

在1640年,英国率先发起资产阶级革命,历时十多年终于建立了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确定了相对较为完善的资本主义制度。

中西方古代科学对比

中西方古代科学对比

中西方古代科学对比摘要:科学,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都表现出自己时代的特征。

古代的中国、西方都存在绚丽的文明,例如东方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而西方有灿烂的希腊、罗马文明。

作为世界璀璨文明的两极,它们孕育了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的科技文明。

在近代,科学的力量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中也日益发展壮大。

探寻中国与西方古代的科学与科技文明,将为后人提供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古代科技、西方古代科技、对比、李约瑟难题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古代东方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古代中国是以农业我基础的国家,在发达的农业基础上建立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科学技术,其以三大技术、四大发明、四大学科为支柱。

三大技术指陶瓷、丝织、建筑。

陶瓷,不用说,他发明与中国,后来逐渐发展完善,至今中国陶瓷在世界上任独具盛名。

中国是最早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丝织种类、样式、制作方法都极为丰富。

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丝织业成就之高的历史见证。

我国的建筑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万里长城、明清故宫举世无双。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它们对世界发展所起的开创革新作用之巨大谁都不能具体的描述。

四大学科指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主要在天文观测和历法方面,天文观测的连续性、资料保存的完整性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中国古代的十进制计数法、位值法以及勾股定理等数学知识也遥遥领先。

中医的神奇疗效举世皆知,农业的发达程度也是家扈喻晓。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只停留在经验阶段,没有建立起规律性、本质性的理论体系。

而古代西方科学史上的璀璨明珠无疑就是古希腊的文明。

古希腊人在精神文明方面对世界的影响无人能及,可以说是希腊人开启了世界科学之门。

他们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医学在世界上独领风骚,还有一大批才华卓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比较东西方古代自然观的特点及其文化影响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比较东西方古代自然观的特点及其文化影响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比较东西方古代自然观的特点及其文化影响首先跟大家说的是,这样一个庞大的话题,几分钟的课堂演讲难以面面俱到。

我主要从认知论和天文学发展为主线,说说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别。

说到东西方古代科学的发展,大家首先想到的,莫过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和古希腊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律。

当然了,要说到具体的那是不胜枚举,我就带领大家看看东西方科学发展差异的一些碎片吧。

首先要说的,是关于认识世界的理论。

古希腊从泰勒斯提出水元素到亚里士多德归结为四根说(水、火、土、气),所提倡的是所有物质都由元素构成,通过各种形式结合在一起。

按照四元素的理论看来,一棵破土而出的植物,是石头(土)和水同阳光中的火的一种结合。

树木被砍伐并晒干后,便失去水元素,这样就能燃烧了。

而在燃烧后变成了灰(土)和火。

而古代中国,提出的就是大家都熟知的阴阳理论了,其实阴阳理论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对立面的结合。

“混沌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这里两仪指的是天地,而地是阴、天是阳。

天地里的万物都是由“混沌”,即道家所说的“气”所衍化而来。

从这里就体现了中西方自然观在文明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差别,西方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而东方或者说中国的世界则是由看不见摸不着的“气”构成的。

东西方天文学方面的理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印证并发展了这一观点。

希腊在所有文明古国里,天文学理论体系最为完整,研究方法上也达到了古代的高峰。

这里就不能不谈到一个贡献巨大却也遗患无穷的人——托勒密。

他所提出的地球中心论以及日月轮的说法现在看起来荒诞不经,但是在当时却比较完美的验证了测量数据以及生活经验,并且为古代西方航海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至于中国古代,也发现了大量的天文学现象、规律,比如太阳黑子、日月食记录、太初历的制定。

但是从体系上来说,中国古代在早期始终信奉天圆地方的学说。

这里我想解释一下天圆地方的思想,“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也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

这里的“方圆”并不局限于几何形状,而是一种哲学抽象。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科学 知识,如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
洋务派官员开始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性,主张 引进西方科技以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时期科技引进与实践
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 业和民用工业,引进西方先进
技术和设备。
建立近代海军,培养海军人 才,学习西方海军技术和管
理经验。
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学习西 方科技知识和文化,培养了一 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科技人才。
西方
西方国家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方面相对成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 践能力,同时企业和高校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技创新。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挑战应对
中国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在 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政策法规环境对创新活动支持程度
中国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 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鼓励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
西方
西方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法规 相对完善,注重保护知识产权,鼓励 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合作 。
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完善情况
中国
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加大 了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如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等。
比较分析
中西方科技体系各有优劣,应相互借鉴、取 长补短。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西方科技 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科技进步与发展 。
注重实践经验、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 强调实用性和稳定性,但在一定程度 上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放视野。
03 近代以来中西方科学技术 交流与影响
鸦片战争后西方科技传入中国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比较
• 《黄帝内经》:中医学的五大核心理论: 阴阳五行、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 学说和天人学说 • 内、外、妇、儿、针灸、麻醉等临床医 学上的重大成就。扁鹊、华佗、张仲景、 孙思邈 • 药学:《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
5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 四大发明
• • • • 火药 指南针 造纸 印刷术
16
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落后的原因探索
• 李约瑟难题: • 伟大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名论文 《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中,提出了著 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现代科 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没有在中国 或印度的文明中成长?
17
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落后的原因 探索
• 思维方式的欠缺:重综合,轻分析;重归纳,轻演绎; 重形象思维,轻逻辑思维;重实践,轻理论;重价值 伦理,轻探索求真。 • 思维方式的差异,使中西方自然哲学走向两个完全不 同的方向。一种是自然哲学进一步理论化,形成严密 的符号逻辑系统,并和严格的实验相接合,形成自然 科学理论;另一种是进一步抽象概括,和道德观念相 结合,形成远离自然科学的伦理哲学。结果,西方走 上了第一条道路,而中国走上了第二条道路。中国的 自然科学一开始就缺乏严密的理论指导,只凭经验和 需要选择研究方向,所以难以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 知识体系。
8
西方的科技探索道路
9
古希腊人的科学与理性
• 古希腊人的科技成就举世皆知。当时学 科的分工还不明确,希腊人将各种科学 知识统称为“哲学”他们在科学研究方 面的许多成就都是开创性的。那些著名 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们,实际上都是一个 个学科的开山鼻祖。(亚里士多德、德 谟克利特、欧几里德、阿基米德、泰勒 斯、希波克拉底、毕达哥拉斯。)
中西方科学技术 发展的比较
马 敬 民

天文学发展历程

天文学发展历程
科之一。
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 时代。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 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 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 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 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
天文学发展历程
• 天文学简介 • 西方天文学发展史 • 中国天文学发展史
天文学
• 天文学是以观察及解释天体的物质状况及事件为 主的学科,通过观测来收集天体的各种信息。因 而对观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的研究,是天文学家努 力研究的一个方向。天文学主要研究天体的分布、 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 演化。 天文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各类天体的起源 和演化。天文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随时同许多 邻近科学互相借鉴,互相渗透。天文观测手段的 每一次发展,又都给应用科学带来了有益的东西
• (3) 在印度: • 在公元前9—8世纪间,即吠陀时代,人们 已掌握了一些天文历法知识,如他们把一 年定为360日,一年又分12个月等等。
• 天文学循着观测-理论-观测的发展途径,不断 把人的视野伸展到宇宙的新的深处。随着 人类社会的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从太 阳系发展到整个宇宙。现在天文学按研究 方法分类已形成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 天体物理学三大分支学科。按观测手段分 类已形成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 天文学几个分支学科。
天文学发展简史
• (2) 在古埃及: • 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涨落期的需要, 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 由于尼罗河与人 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该地人们发现: 每当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在地平线上升起时, 尼罗河汛期就要到来。这样,他们就把尼 罗河开始泛滥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并 规定一年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再加5 日,即一年为365日。

浅析中国古代科学 兼谈中西方科学的差异

浅析中国古代科学 兼谈中西方科学的差异

浅析中国古代科学兼谈中西方科学的差异探索宇宙有捷径吗?关心中国科学发展的人经常问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辉煌的成就,但是为甚么近代以来“落后”了?为甚么中国近代没有出现像西方这种自然科学?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需要对中国古代文化与科学技术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认清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之处,以及和现代西方科学的差异背后的本质是甚么。

中国古代科学必然随着中华正统文化的复兴而复兴。

“只在心上分”宇宙、时空和生命的玄机深奥无穷,如何才能探测到这些奥秘呢?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汉代张衡,是个科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具有多方面卓越才能。

他为人谦和,讲究德操,他说:“一个人不必担心地位不尊贵,而应该担心道德不崇高。

”为甚么张衡这么关心“道德”呢?这“道德”和科学研究有甚么关系?让我们从生活中的一个例子说起。

“修心”是探索宇宙深层奥秘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古代科学走的就是这样一条捷径。

从国家机密谈起假如你家里有一个保险柜,里面放着钱或贵重物品。

谁要想看保险柜里的东西,是不是首先要经过你同意?否则你可以报警。

这说明只有获得你同意的人才能够合法地看到你保险柜里的秘密。

大到一个国家,也有许多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的秘密。

这些国家机密是不对普通大众开放的,对普通大众来说,国家机密就像不存在一样。

然而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在政府部门工作,并且具有一定的保密级别,他不需要甚么测试方法,不需要甚么仪器,就可以直接地看到该级别的国家机密。

也就是说,只有拥有相关保密级别的人才能够合法地看到国家机密。

由于不是人人都能够拥有接触国家机密的资格,所以只有特定的人群才能够接触国家机密,即接触到国家机密并不是人人平等的。

密级持有者不能把自己知道的国家机密随便透露给没有资格接触国家机密的人。

对于一个密级持有者来说,他首先要忠于国家,得是个国家可以信任的人。

他可以合法地、自然地看到在他级别范围之内的国家秘密,他拥有了一条接触国家机密的捷径。

中欧古代天文学观念比较

中欧古代天文学观念比较

中欧古代天文学观念比较作者:马雯雯来源:《卷宗》2018年第15期摘要:中国古代天文学与欧洲古代天文学体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

就两种发展模式来讲各有优势,但是因为不同的社会背景,以及一系列内外部原因,导致中国古代天文学在后期出现发展迟缓甚至停滞的现象。

本文就中欧古代天文学发展的观念差异比较试图探寻中国古代天文学在后期发展迟缓甚至停滞的原因以及为何欧洲古代天文学在后期得以繁荣。

关键词:中国古代天文学;欧洲古代天文学;观念比较1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基本发展特点中国古代天文学有自己独树一帜的发展模式,为探寻中国古代天文学观念,应从其基本发展特点入手。

1.1 发展早中国古代天文学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

“近年来,许多考古发现将中国天文学的发生推到8000多年。

”[1] 例如,河南濮阳古墓中发现的蚌壳拼北斗龙虎天象图反映出众星拱极的天体周日视运动,并用龙虎表示春夏与秋冬的季节变化。

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了解到,进入文字时代以来的中国天文学已经相当发达,不但有丰富的天象记录,还有了置闰的历法。

据史料记载,殷人早在4000年前就创造了先商天文学。

[1] 《左传·昭公元年》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

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

日寻干戈,以相征讨。

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

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

”从前高辛氏有两个儿子,长子叫阏伯,次子叫实沈,居住在旷林,彼此不能相容,每天干戈相见,互相征讨。

帝尧不满意这种情况,把阏伯迁徒到商丘,主祀辰星。

辰星为今日水星。

商人居于此,故辰星又称商星。

这其中就涉及观星象祭祀。

而在《左传·襄公九年》中记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记时焉。

”以火星为参照建立历法,还建有星台观察星辰。

由众多的文献记载资料来看,中国古代天文学具有发展较早的特点。

1.2实用性强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适于农作,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可以服务于农业耕种活动。

天文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

天文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

天文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天文学作为一门古老的科学,承载着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现象的不断探索。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星空充满好奇,随着文明的发展,天文学逐渐演变并发展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

本文将从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说起,逐步探讨直至现代的进步与变革。

古代天文学早期观察与记录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对天空进行观察。

随着定居文明的出现,早期的人类能够通过观察星星的变化来判断季节,安排农耕和打猎活动。

例如,中国古代农民通过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制定农历。

古埃及人也使用“西猎”来指导农业生产,他们关注北斗七星的出现和消失。

四大文明与天文发展在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和美索不达米亚等四大文明中,天文学的发展各有特色。

古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人是早期天文学的重要参与者,他们不仅观察到了行星的运行,还制定了复杂的历法。

他们利用阳历和阴历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了一个280天的历法系统。

古埃及:埃及人建立了基础的天文学知识,包括日月食现象的解释,以及对太阳神拉与天体的崇拜。

他们还创造了以太阳为基础的日历。

古中国: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则通过对日月食、行星运行等进行详细观察,从而总结出一定的规律。

公元前104年,中国文帝时设立“太初历”,标志着正式科学历法的诞生。

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人对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斯提出了地心说与日心说,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阿拉伯天文学在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学者对古代科学遗产进行翻译、整理和发展。

9世纪时期伊本·海赛姆等科学家推动了光学原理的发展,而阿尔马戈斯特(Almagest)则成为他们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

阿拉伯人开发的新星表为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打下了基础。

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15世纪以来,文艺复兴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然界并倡导科学方法。

在这一背景下,以哥白尼为首的一批科学家提出了日心说,这一理论颠覆了长久以来盛行的地心说,引发了广泛反响。

西方天文学发展史

西方天文学发展史

天文学是研究天体的位置、分布、结构、化学组成、演化规律及整个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科学。

天文起源于古代人类时令的获得和占卜活动。

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一些天体和现象,确定了时间、方向和立法。

如果从人来观测天体,记录天象算起,天文学至少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天文学的发展,与西方天文学的发展有这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典天文学的发展与成就2008年四月,英国考古学家研究发现,位于英格兰韦尔特郡的索尔兹伯里平原的巨石阵的准确建造念叨距今已经有4300年,即建于公元前2300年左右。

大约公元前360,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运行时天体的物质的实体,地球是圆形的,是宇宙的中心。

同一时期,古希腊科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在他仅存的《太阳月球的大小和距离》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日心说的科学家,并且叙述了从日式、月食中月食和地球的阴影比例大小,推测出太阳实际比地球大得多,月球比地球小,有由月球在上弦和下弦之间的夹角,推测出太阳与月球离地球的距离,虽然他所运用的集合理论没有错,但邮局观测数据有偏差,使之运算出的结果与现在的结果相差很远。

阿基米德的记载中曾提到过,阿里斯塔克明确提出了日心说:“恒星与太阳是不动的,地球沿着一个圆周的周边绕着太阳运动,太阳则在轨道的中心。

地心说公元前240年,希腊科学家埃拉托色尼在他的著作《地球大小的修正》和《地理学概论》中,论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和用经纬网编绘世界各国的方法。

并且提出了地球是回转椭圆体。

公元前160只前127年之间,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先后与罗德岛和亚历山大工作,并在罗德岛建立了天文台,俺巴比伦的方式讲天文仪器上的圆周分为360°,并发明了许多天文仪器,他对角度的测量精确度已经达到惊人的1/150°。

大约公元140年,出生于希腊的天文学家克劳迪亚斯·托勒密同大多数学者一样,认为世界是球体,并提出“如果地球是扁平的,那么全世界人讲同时看到太阳的升起和降落”,“我们向北行进,越靠近北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天文学的比较第一节:天文学的起源天文学,是人类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最早出现的一门学科。

亦是人类知识领域中最早发展的学科之一。

为甚么呢?这大概是人类本身的心理特点所使然吧!人类经由漫长的进化历程成为具有高度智能的生物,终于成为对大自然能「抬起头做人」者,除了环顾身旁四周的万物外,他们亦抬头望天。

他们在太阳下山后,见到天空有月亮和「一堆」星星。

他们不单止发现了太阳和月亮的运动,亦发现了星空的活动。

而对这些天体运动的观察和对其运动规律的认知,便形成了最早的天文学。

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历和2000多年前始用的夏历就宣告着天文学经已诞生了。

天文学于人类文明建立早期便兴起,除了因为人们抬头可见外,还包括人的宗教心。

宗教之间的争端甚多,但相同的是,各族均有宗教。

在历史上,宗教和政治亦极有关系。

顺着人民对天空的崇拜,产生了「君权神授说」,把君主和天文连上了关系。

君王为了显示自已掌握「天命」,紧紧地控制着天文学家和天文机构,预测天象成了政府的责任。

在当时,天文预测的确被认为是政府的责任,《书经》就记载说当时的天文官羲和,因为未能预告日食,令人民惊惶失措,故被其国君仲康处死,由此可见天文预测对政权之重要性(注四)。

若然国君连何时发生特殊天象都未能预先知道,人民又那会相信他是拥有「天命」的「天子」呢?就是这样,天文学便开始在古中国和其它各处扎根成长了。

第二节:百家争鸣─各种学说从上古以来,各代先民均对天空有无限的想象。

他们把各自的想法综合成为学说,以下便是中国古代一些有代表性的学说:一:盖天说:产生于战国前,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说,现见于汉代的《周髀算经》。

其实这似乎是很正常的,很符合人们最容易想象得到的形式,因为在基督教中亦有类似的说法。

盖天说的主体是「天圆地方」,然而后来人们活动范围扩大,学说演变成天地均圆。

天地像反转的盘子,天盖于地。

此说主要用以解释四季变化。

旧说称天地间有阴阳两气,光透不过阴气,太阳每天穿梭阴阳气间,夏天阳气多故日长,冬天阴气多故日短。

新说称太阳有七条轨道,即七衡六间,太阳在轨道间运动。

夏至时于第一衡(内衡),冬至时于第七衡(外衡)。

盖天说更据勾股定理(即勾股定理)认为天地相距八万里。

因为他们认为阳光照射范围有限,人可见范围亦有限,太阳于内衡时较近北方,人可见时间较长;外衡时较近南方,人可见时间较短。

这点有些像南北回归线之设。

但此说有很大的缺憾,首先,于春秋二分时,太阳的确升于正东,没于正西,但在计算中其轨道(第四衡、中衡)中夜间轨道却比日间轨道长三倍。

而且,按其说计算,外衡比内衡长一倍,即是太阳在冬至时太阳比夏至时多走一倍远,但太阳在冬至的活动并不比夏至快一倍啊。

是以此说后来便被浑天说取代了。

二:浑天说:浑天说主要于汉代后开始流行,见张衡《浑仪注》。

他们主张天如球壳,天包着地如鸡蛋(如本章引文),天外为气,天内有水而地漂于水上。

天之一半于地上,半于地下,运转不息。

他们把天球分为几部分:近北极有恒显圈,全年可见;近南极有恒隐圈,于地平下,永不可见;中间的圆周是天球赤道。

据此说,太阳的运动可分为周天和全年运动。

太阳在跟随天球旋转作周天运动之余,亦慢慢沿着黄道作全年运动。

由于黄道和天赤道有差角,故太阳每天的周天轨道都有许不同,夏至近北天极而冬至时则相反,日照时间便有不同了。

由于浑天说有可以可被量化的性质(包括相似三角形的等比关系和勾股弦定理等几何定理),可作反复计算和验证。

他们曾有「日影千里差一寸」的假设,唐朝开元年间被测量结果否定了,但浑天说反而可以发扬光大。

这就是因为浑天说有科学性的原故,数字假设的错误不影响理论的对错与否。

浑天说虽然在汉代便开始有不错的理论支持,而且能解释盖天说难以解释之处。

但直至唐代的实地论证后方能结束和盖天说的争论,原因大概是人们心理上难以接受大地漂浮和日月星夜晚泡于水中的假设所使然。

三:宣夜说:是一种和前两说相当不同的一套宇宙论。

可能形成于战国时期,而记载于《晋书‧天文志》。

盖天与浑天二说均认为天空如一壳,日月与星附于壳上。

宣夜说认为,固体天壳并不存在,天之所以是蓝色,是因为离开我们太远了。

天是个充满气的虚空处,日月众星均只是浮游其中的发光气体,受着气体的推动而活动。

天地均无限,天体之间亦互不干涉。

虽然此说比较前两说更接近真实的情况,但由于始终没有发展出一套相配的计算体系,只注重思辨,缺乏科学性,故其影响力始终不大。

第三节:比较天文学中西天文学,正如其它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一:中国古代对星星多以实际存在之人事物命名,例如帝、太子、宰相、牛、天牢等;西方则跟随古希腊,以其神话故事中之人与物命名,如仙后、牧夫、猎户、大小熊等。

二:中国古代把可见范围的天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有天区31、星官283、星1464颗;西方至16世纪前均用托勒密系统,有星座48、星1022颗。

三:中国古代主要用赤道坐标系统,辅以似黄道坐标系统;西方古代用黄道坐标系统。

四:中国古代把全天分为365.25度,对应一年之日数;西方则分为360度。

五:中国对天空的主流观念一直是单层球结构;西方在天动说流行时代一直继承着古希腊哲学的多层多中心水晶球结构。

六:中国古代习惯用代数法模拟天象;西方则用几何法。

七:中国对常规和异常天象的观测十分重视,其二千多年的持续记录,是世界其它各族难以相比的。

八:中国之历法乃阴阳合历,其二十四节气系统更属全世界之仅有,中国古代制订历法超过一百部;西方则用太阳历,只换过几次。

中国的历法编制更是和天象观测并行发展,历法不单是安排日月年,也包括日月位置及日月食时间和行星位置等,相当于一本天文年历;西方则否。

九:中国古代天文学一直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天文机构为朝廷所直接管辖,一切所须由政府支持;西方天文学家多是个人工作,但无论自行研究或是御用天文学家,均有其研究自由,但在中世纪时的他们却容易受强大宗教力量的影响和压迫。

第四节: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在远古时期,早期中国的天文学发展是缓慢的,这点与世界各族相同。

但由于中国文明的高度发展,天文学的发展亦开始领先了。

而且正如于本章章首所说,天文学的发展是早于其它科学的发展的。

远古的人们是以物候变化定季节的,后来因气候常有变动,故以天象定季节。

踏入春秋战国,贵族对天象作占卜的兴趣(其实商代的天文观测正建基于占卜上)更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中国成为首先发现多种天象的国家,如:日食(在公元前13世纪已有记录)、太阳黑子(世界公认之可信记录于公元前28年的汉朝,西方在1607年)、彗星(世界公认之可信哈雷彗星记录于公元前613年的鲁文公时代,西方在公元前11年)、新星(最早见于公元前134年的汉武帝时代,古希腊天文学家也见到,却没记录方位)、流星雨(最早之详尽记录于公元前687年的鲁庄公时代)、极光(在公元前30年已有记录)等,他们亦发现了日月食周期(即「沙罗周期」)。

古代中国人的天文记录往往令日后的西方研究人士吃惊。

例如观测太阳黑子,古中国人在没有望远镜的帮助下(太阳光度之强世人皆知)居然仍能发现,比西方早了近二千年,令一位美国天文学家慨叹西方学者为何要用望远镜方能见到。

汉朝开始,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加快,各种科学领域亦开始发展,张衡发明浑天仪正是其代表。

他们亦发现了岁差(南北朝祖冲之)和日月不均匀等现象,各式新型天文仪器的发展亦提高了观测的精度。

宋元时期,古中国天文学进入了其顶峰时期,高度发达的经济支持着天文学的发展。

大型天文仪器的使用(如苏颂的水运仪象台)展示了中国人的超凡技术,数据的精度亦提高到和现代数值相差无几的惊人程度。

宋朝记录于1054年出现的超新星,正是引起世界注意的蟹状星云(M1)超新星爆发记录。

中国人一直在天文学发展中居世界中之首位。

可惜,明朝开始,中国天文学学开始进入停滞时期。

由于明清两代的锁国政策,中国开始对外封闭,极不利于学术交流。

明朝禁止私人编历显示了中国的学术自由正被消灭,天文学知识的传播被中断了;清朝大力提倡考据学,虽有助今人明白古代天文论著,但于现状无助。

而且,中国的天文科技亦已到达发展极限。

目视精度的提高需要望远镜的帮助,而望远镜于欧洲发明。

故明清两代的错误政策,乃在于令东西文化交流的速度减慢,使双方科学及技术差距加大,导至日后要承受落后的恶果。

*第五节:天文学对古代中国的意义话说回来,天文学对古代中国有着甚么的意义呢?首先,任何人都不能质疑天文学对人类的价值。

天文学让人类知道天地运行规律,四季时分的终始,时间的尺度得以碓立,我们的行为亦有了更好的规律。

天文学亦是人类自然崇拜中的最高神化目标。

天文学更被用以发展占星学,令古代天文学蒙上了一点神秘主义的气氛。

对于古代中国来说,天文学除了上述的各项外,亦显示了中国文化和其它人一样,有把道德外在化的倾向。

但中国人对「天」的观念仅在于作为道德的化身(注十一)。

由于古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令中国人知道天体行动和道德并无关系,故东汉王充有曰:「(日)食有常数,不在政治」(注十二),孟子亦说:「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说明了天道是不会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待标准的。

古哲如孔子亦悟出道德应求诸内、天助自助者的道理,所以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中国虽然在传统中也有迷信,但这也与西方不同,我们不认为上天是会控制一切的,结果仍在我们手中。

中国人,无论是星相家、堪舆师等,都一直认为他们所预测的并非不可改变,先天的因素是可以由后天修改的。

所以没有形成诸如印度民族的宿命论观点,也没有大肆提倡类似基督教的上帝万能观。

这种哲学不单令中国人的宗教观普遍薄弱,没有宗教狂热之外。

也令我们努力自力更生,形成中国人勤奋向上、强调内省的性格,亦使我们把大自然看成朋友。

由于天道只是一套外在的客观规则,所以人们只有和天地合作共处,才能安身,对中国这个农耕民族来说,平稳的生活是很重要的。

天地是人的合作对象,而不是征服对象,「人定胜天」的看法并不被鼓吹,鲧治水失败的故事就是个例子(注十三)。

这是一种符合环保的想法,是以虽然中国亦有破坏环境的时候(如对黄土高原的过分开发),但大多的中国人均是敬畏天命(注十四)、爱惜大地的。

中国的自然环境亦大多能保存至近代。

这种哲学对现代世界有极大的用处,我们将于下一章和结论再述。

第二章:知识爆炸─从现代看古代天文学「过份强调科学乃人类物质上的伟大成就,往往使人忽略更为重要的一面:科学实在是人类精神上一项极伟大的成就。

」─李逆熵「若我比前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膊上。

」─牛顿(Issac Newton)西方的科学精神虽远自古布腊时代经已开始,但在中世纪时长期受宗教和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压迫,直至文艺复兴时代才开始实证科学的研究,工业革命后才在各种科学、科技部分有长足的发展。

西风东渐,那时中国仍处于锁国的明朝当中,后来西风终于压倒东风,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和安全的威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