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教学实录与评析、反思[名师]
《折纸》(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让他们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程度、学习效果和对折纸技巧的掌握情况。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评价彼此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创意提出等方面。
-邀请学生提出对教学内容的疑问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方法的反馈。
-分析学生的随堂测试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折纸技巧的掌握程度和创新能力。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折纸的基本技巧和应用。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软件辅助:利用教学软件进行折纸图形的展示和操作,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折纸图形的结构和变化。
3.实物模型展示:教师准备一些折纸实物模型,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加深对折纸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4.在线互动平台:利用在线互动平台,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折纸作品,进行交流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5.评价与反馈: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折纸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动力。
《折纸》(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折纸-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属于“图形与几何”这一章节。具体内容为“折纸的技巧与应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1.学习折纸的基本技巧,如折叠、剪切、拼接等。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折纸》北师大版
《折纸》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通过折纸活动,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发展其空间想象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轴对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逻辑思维;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轴对称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设计并创造出具有美感的轴对称图案,增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发现新的轴对称图形和设计方法,激发其创新潜能。这些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折纸》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
《折纸》选自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二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2.学习通过折纸活动观察和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3.能够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轴对称的图案;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本节课将结合教材内容,以折纸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轴对称知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应用轴对称知识设计图案: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具有美感的轴对称图案,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
举例:在讲解轴对称图形定义时,可以使用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作为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的轴对称特点。
2.教学难点
(1)识别和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对于一些复杂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可能难以迅速找到其对称轴。教师应通过具体实例,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提高识别对称轴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定完全重合的图形。教师需通过实例演示和讲解,使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核心概念。
(2)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的两侧部分完全相同,对称轴是图形的特殊直线。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发现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教案
《折纸》教学实践与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第二页折纸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培养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教学关键: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原理教学准备:1、学具:每个学生准备1张正方形纸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1)口算比赛93+92 109-107 83-82 43+41 52+52 75-75 87-83 65-61 出示口算卡,指名口答得数,抽选部分有代表性的口算题,让学生口述口算过程。
⑵把下面的各组分数进行通分。
53和31 87和125 43和127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前指名说一说什么叫通分,通分时应注意什么。
(反思:看似无心,实则有意,通过比赛,温故而知新,让学生通过思考,巩固已有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2.引入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怎样描述的?生: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要直接把分子相加减。
师:不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应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折纸(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教师说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指的是不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
二.探索新知(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笑笑和淘气玩游戏的故事。
(二)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师:根据故事情节,你能提出哪些教学问题?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⑴他们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21+41= ⑵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21-41=(或小明比小红少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可能还会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应给予肯定。
(三)探索算法。
1、解决问题:21+41= (1)折纸表示法师:根据所列的算式,你能用手中的纸张折一折,涂一涂探究出结果吗? 小组活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折纸》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折纸》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折纸》这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折纸活动,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折纸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变换和组合。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的特征,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四年级时学习了图形的变换,对图形的旋转、平移有了基本的了解。
但是,部分学生对图形的组合和变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折纸活动,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难点: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简单的图形组合成复杂的图形,并理解图形的变换规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折纸过程。
4.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折纸材料,如彩纸、剪刀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折纸模板,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折纸过程。
4.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折纸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折纸艺术,激发学生对折纸的兴趣。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折纸作品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折纸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征。
同时,提问学生:“这些图形是如何通过折纸变换而来的?”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变换规律。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折纸》-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1《折纸》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1《折纸》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一章《折纸》。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折纸技巧,学会如何将一张纸折叠成各种形状。
我们将通过讲解和动手实践,让学生掌握折纸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折纸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折纸作品。
3. 学生能够通过折纸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折纸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难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复杂的折纸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彩色纸张、剪刀、胶水、铅笔、直尺。
学具:彩色纸张、剪刀、胶水、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黑板上展示一张纸,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如何将一张纸折叠成各种形状。
你们猜一猜,我们可以将纸折叠成哪些形状呢?”2. 讲解:我会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张彩色纸张,然后教他们如何折叠纸张。
我会一步一步地演示,并让学生跟着我一起动手实践。
我会教他们如何将纸折叠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形状。
3. 实践: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动手实践,尝试将纸折叠成各种形状。
我会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自己设计折纸作品。
4. 展示:我会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折纸作品,并让他们解释一下他们是怎样折的。
六、板书设计我会将今天学的折纸技巧和步骤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和理解。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彩色纸张折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动物,然后按照自己的设计将纸折叠成该动物的形状。
2. 请学生用折纸技巧制作一个花瓶。
答案:学生可以将纸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将底部折叠成花瓶的形状,用胶水将底部固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学生们对折纸技巧有了基本的掌握,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折纸作品。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复杂的折纸作品的完成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我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中加强对这些学生的个别辅导。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折纸-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折纸北师大版教案:折纸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三章《几何图形》,第五节《折纸》。
本节课主要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折纸活动,进一步理解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学会运用折纸方法制作简单的立体图形。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通过折纸活动,进一步理解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学会运用折纸方法制作简单的立体图形。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活动,发现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并运用到立体图形的制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折纸、彩笔学具:折纸、彩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让学生拿出一张折纸,随意折出一个形状,然后展开,观察折痕,引导学生发现折痕所形成的几何图形。
2. 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以及如何运用折纸方法制作简单的立体图形。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三角形为例,讲解如何通过折纸方法,将一个三角形折成一个小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等。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折纸过程中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折纸方法,制作不同的立体图形。
要求学生观察、记录制作过程中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并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本节课所讲的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以及如何通过折纸方法制作简单的立体图形。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张折纸,任意折出一个形状,并观察折痕所形成的几何图形。
2. 尝试运用折纸方法,制作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
3. 思考:在制作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答案:1. 折痕所形成的几何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纸反思
折纸教学反思
折纸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现将本节课的教学得与失分析如下。
优点:(1)本节课的设计中包含多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尝试多种算法,让学生体会算法多样性的理念。
(2)设计折纸活学内容符合新课改的要求,鼓励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注重算式的规范性。
不足点:(1)设计导入的过程中,忽视学生实际,直接引入异分母,让学生无从下手,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设计折纸活动时少数学生,不理解折纸意图,参与活动积极性不强,没有完全发挥出折纸的作用。
(3)少数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折纸任务。
(4)整个课堂对学生激励性评价不够,导致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学效果不够好。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纸》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纸》教学反思《折纸(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的起始课,是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通分、约分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认真仔细回顾一节课的教学,发现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现对本节课的教学做如下总结。
一、找准起点这是线上教学的第一节数学课,考虑到学生已经休整了一个假期,习惯、知识等各方面孩子们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并且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师生都还不了解,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在开课之前用讲数学故事的方式先努力让学生把注意力聚焦到课堂上来。
同时,还要考虑到知识的回生现象。
这节课要用到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相关知识是学生三年级下册学过的,时隔近两年,知识的遗忘较其它知识相对严重些,并且关于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通分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熟练程度直接决定着新课的学习探究,因此在开课时没有立刻进入新课的探究,而是复习了与本节课学习紧密联系的三个知识点,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从学生出发,让孩子们从思想上、知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延展利用知识链接让学生了解古埃及人表示分数的方法,尝试自己去表示,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并将古埃及分数的运用融入故事中,利用网络小视频拓展学生的视野,学生兴趣高涨。
反思这节课,有两个方面做得亟待改进。
第一,虽然学生没有书,该做的练习还是要让学生先独立完成,不能取而代之;第二,教学中,考虑到和孩子隔着屏幕,无法看到孩子的操作是否有效,就直接把活动任务进行了分解、细化,更多的是以老师提问形式呈现了,虽然给学生留出了思考时间,但由于空间的限制,绝大多数的思路是由我给讲解出来的。
课后我认真反思,其实还是可以直接出示整个活动任务,让学生先自主探索,完成后先在屏幕区进行任务完成情况回复(简明扼要),老师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再邀请个别学生进行展示汇报(指名),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要进行交流的机会,那学生在刚才的探究活动中就不容易懈怠,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实效。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课时折纸教案与反思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第1课时折纸教学内容:折纸(教材第2~3页)教学目标: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教学重点: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1、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
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长方形白纸、课件教学过程: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1、他俩一共用着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图片上画出自己所用的纸的大小。
笑笑首先在纸上画出了这张纸的1/2,淘气继续画出这张纸的1/4。
列式表示为:二、启发思考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提问学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是否可以解出这个分数。
学生回答道,不行的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这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2一个是4不相同。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汇报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4、进一步小结。
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可以直接相加减。
三、拓展思考1、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笑笑用了纸的1/2、淘气用了纸的1/4,所以根据题意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减法计算。
利用上面的方法继续解题。
四、小结通分的实质就是将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
五、练一练六、作业课本P3、4页练一练1、2、3、4、5、6、7、8七、板书设计:折纸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先观察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先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教学反思: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折纸并涂色,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提任何规定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究列式,并结合作品图探究算法,理解算理,然后教师再对这些做法进行全面评析。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1.1《折纸》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1.1《折纸》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折纸》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折纸,体验图形的折叠变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折纸实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图形变换有了初步的认识。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折叠技巧和图形变换的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差距。
此外,学生可能对折纸艺术有一定的好奇心,这将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兴趣基础。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折纸活动,理解并掌握图形的折叠变换原理。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图形的折叠变换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图形折叠变换的原理,能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操作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3.结合直观演示和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图形的折叠变换,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带好彩纸,准备好剪刀、尺子等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有趣的折纸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图形的折叠变换。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展示,呈现教材中的折纸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是如何通过折叠变换得到的?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折叠变换的过程。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教学实录与评析、反思[名师]
《折纸》教学实录与评析、反思材版本: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折纸》。
教学目标:①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②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每人一张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一支彩笔。
实录过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1.1动手操作。
师:听说我班同学的折纸本领很强,现在我们进行一次折纸活动,你们高兴吗?要求:用手中的正方形纸片:①折一折:平均折成你喜欢的份数。
②涂一涂:涂出你喜欢的份数。
③说一说: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学生明确要求后,开始折纸、涂色工作,教师巡视。
)师:介绍一下自己设计的作品吧!(3名学生拿着作品到前面介绍,之后把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师:大家爱好不同,所以折纸、涂色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我们不能一一汇报,同桌互相说一说吧!1.2发现算式。
师:观察黑板上的三幅作品,如果计算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出)12+3412+1634+1612+34+161.3揭示探究任务。
师:继续观察黑板上的每道算式,和同分母分数相比,它们的分母有什么共同特点?生:每道算式中几个分数的分母不相同。
师:那可以称它们为什么样的分数?生:异分母分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板出课题)点评:通过折纸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并在活动中提供学习素材,找出有代表性的分数,观察后列出算式。
这样不仅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准备,同时也使每一名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到数学的美。
2.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得出方法2.1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运算。
2.1.1估算并尝试计算。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前三道算式中的一道,先结合作品图估计一下结果,再试一试如何计算,开始吧!师:谁来汇报你是怎么做的?(教师随着学生回答板出算式)12+34=24+34=54=11412+16=36+16=46=2334+16=912+212=111212+34=24+34=5412+16=36+16=4634+16=1824+424=2224=111212+34=88+68=108=54=11412+16=282.1.2感悟算法。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纸》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教学反思
《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折纸》主要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学“折纸”开头部分。
有一半学生能自己完成空白部分的填补,我再进行重点地方指导,如为什么要把二分之一化成四分之二后相加减。
学生有独自学习的空间,自学效果较真实较好。
接着我让学生尝试练习。
指名上台板演,两题中一对一错,我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重点引导学生说出“要先找异分母的公倍数,再进行化解”。
学生分析较好,由此也带动了部分对解题能力还欠缺的学生。
最后我让口才能力较好的学生把计算过程一步一步说出来,并总结得到计算步骤,加深学生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在“练一练”中个别学生尚不能完全做对习题,如出现通分错误、计算结果没有化成带分数或最简分数等。
我让学生相互检查,相互指正,生指导生,效果较好。
本堂课也出现一些不足,如个别学生在以往的“找两个数的公倍数,通分”知识中学习有缺漏,以后在新课前事先准备一些旧知识,以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迁移。
《折纸》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折纸》教师教学反思《折纸》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0篇)《折纸》教师教学反思篇1《折纸》这节课时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折纸、涂色、列式、计算、自主类推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现就本节课的有关情况作如下反思:1、在复习引入时,请学生折纸与涂色,并在学生的折纸与涂色中不提出任何规定性的要求。
让学生在复习分数意义的同时,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效果比较好。
接着提出问题:要求两部分折纸一共占几分之几?该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多个算式。
并对算式进行分类,解答会计算的,对于不会计算的异分母分数加法直接揭示课题。
一般来说,练习题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好,但当学生具有这种能力的时候,应该完全把这种权利还给他们,而且他们提供的相关素材,会加深他们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和不同的答案,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从折纸的涂色部分中,思考、验证,讲清楚自己的算理。
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法,并能通过学具,结合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通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并自己类推迁移出异分母分数减法的算法。
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和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4、本节课还存在不足:学生选用的算式: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学具,给出的答案有和,通过分析,和都是正确的,因为学了约分,在计算结果是分数时,必须约分到最简分数。
但对于处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算理的初步阶段,应该选用计算结果是最简分数的异分母分数加法,虽然这道算式是学生直接提供的,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供更好的算式素材。
再就是对学生放手的还不够,总害怕学生说出不合理的答案,其实,应该让学生呈现自己的想法,多交流,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备课课堂实录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备课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 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 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教学准备1. 每人一张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
2. 一支彩笔。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1)动手操作教师:听说我班同学的折纸本领很强,现在我们进行一次折纸活动,你们高兴吗?要求:用手中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平均折成你喜欢的份数。
涂一涂:涂出你喜欢的份数。
说一说: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学生明确要求后,开始折纸、涂色工作,教师巡视。
)(2)发现算式教师:观察黑板上的三幅作品,如果计算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出)(3)揭示探究任务教师:同学们折的纸片和涂的颜色各不相同,我们如何计算涂色部分的分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师:请大家分组讨论,如何计算黑板上这三个算式?(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教师:请各组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各组汇报,教师板书)(2)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需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
那么,如何通分呢?学生:通分就是将异分母分数的分母变成相同的数。
教师:很好,那我们就按照这个方法来计算黑板上的算式。
3. 实践运用、巩固提高(1)基本练习教师:请同学们完成练习题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2)拓展练习教师:请同学们完成练习题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4. 总结反思、布置作业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 折纸》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 学 过 程一.复习引入:1.填一填。
31=9()=30() 54=10()=()12 2.通分。
21和31 54和101 103和53 3.抢答:=+7273 =5354- =103106- =+9594 =+3131 =431- 学生独自计算,然后小结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3.揭示课题师:折纸随着纸的发明就出现了,折纸是一种益智活动。
它能把平面变成立体,把图形变成实物,好的折纸可以装饰房间,点缀生活,可以培养我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折纸高手,这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通过折纸进一步研究关于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有信心吗?(板书课题:折纸——分数加减法)二.探索新知:(一)获职信息,并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手工课上折纸。
笑笑折了一只小船用了这张纸21,淘气折了一只小鸟用了这张纸的4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师:刚才我们从折纸情境中,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就选其中一个问题,一起来研究研究。
(二)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1.课件出示:他们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师:我们可以怎样列算式呢?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4121+。
师: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与原来所见的分数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
师:是的,它们的分母不相同,这样的分数我们称之为异分母分数,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探讨的内容一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完善课题),请大家猜猜看,这道题的结果会是几呢?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汇报各自的计算过程与结果。
[来源:学&科&网Z&X&X&K]师:大家估计的正确吗?我们可以用折纸的方法进行验证。
出示操作提示:(1)在正方形纸上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出它的21; (2)再用不同的颜色涂出它的41;(不重复) (3)观察两种颜色一共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估算结果。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纸》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纸》反思
《折纸》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反复地在思考:这是一节计算课,北师大版教材没有再独立安排应用题部分,计算教学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的一个过程,要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也不例外,那要如何展现学生熟悉的比较现实的生活背景,以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需求呢?另外,本节课《折纸》对应的教学内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又学习了倍数与因数以及分数的再认识、约分、通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是学生在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学会约分、通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如何把这节课上到既承上又启下的效果,让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发展过程呢?
因了以上的思考,通过一节课的教学,以下几个地方做的较好:
(1)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去探究和发现计算的规律,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设计折纸活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让学生“在做中学”。
不足之处:
(1)在小结时,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小结应交给学生,教师针对几个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从而揭示异分母分数的算理。
(2)由于刚学完最小公倍数,学生掌握的还不够熟练,在转化的过程中部分学困生感到吃力,进而课堂练习相对少些,知识巩固的不够扎实。
另在数形结合上还要进一步强调,加深理解。
今后还要继续努力提高课堂实效。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纸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一、教学应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本节课我在这一主导思想的引领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
请学生折纸与涂色,并在学生的折纸与涂色中,不提任何规定性的要求,同样在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后,请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算式,结合作品图进行估算,探索算法,讲解做法,对这些做法进行全面评析,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学生说得精彩极了,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会出现的问题,如结果约分,是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通分时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简单等各种情况全部剖析清楚。
当得到老师的认可时,他们兴趣盎然。
整个过程,我没有评析对错,是否科学、合理,而是在学生的探索中一一澄清,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师应成为善于挖掘教材的优秀挖掘者,善于设计的设计师。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
为了化难为易,我打破教材的设计,从学生喜欢的折纸活动入手,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四个有代表性的算式,并且让学生先估算,后计算,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异分母分数减法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含有带分数的减法,于是抛出了如何验算它们这一问题,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验算,而且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异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可谓巧妙的设计,取得一举两得的功效。
最后的练习也可以说恰到好处,很好地体现了把计算问题还原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把课堂教学再一次推向高潮,它不是给这节课化上句号,而是添上了一个问号,使学生的思考从课内延展到课外。
实践再一次证明,教师做好挖掘者、设计师,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渔”场,让学生自己提供相关的学习素材,会使他们对知识有更全面、更系统的领悟。
这样的学习,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纸》教学反思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纸》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
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过程,接下来我将谈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及问题。
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不能在教室里进行教学活动,只能进行网络授课。
本节课我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在教学时,我创设探究知识的氛围,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折纸活动,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的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地理解两个不同分数相加减在图形上所呈现的特点。
再结合直观图形,进一步说明为什么要通分,让学生理解其算理。
通过折纸形象地让学生经历通分的全过程,用学生的动手活动代替了枯燥的讲解,理解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体会通分的必要性。
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做到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来,并帮助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够形象的理解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虽然是网课,但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其次,在练习题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实际情况,先以课本简单的看图填一填,目的是让学生将数形结合起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是先通分的道理。
其次,设计了独立计算,目的是引导学生脱离图形,抽象出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的认识逐步从朦胧走向清晰,从感性走向理性,最后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
学生不但获得了内容性知识,而且获得了方法性知识。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是网络授课,不能够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不能够全面的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
同时,对于分母是倍数关系的加减计算时,应当尽量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分母的优势,没有对学生进行强调,所以导致部分学生计算过程中分母太大,没有约成最简分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折纸》教学实录与评析、反思材版本: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折纸》。
教学目标:①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②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每人一张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一支彩笔。
实录过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1.1动手操作。
师:听说我班同学的折纸本领很强,现在我们进行一次折纸活动,你们高兴吗?要求:用手中的正方形纸片:①折一折:平均折成你喜欢的份数。
②涂一涂:涂出你喜欢的份数。
③说一说: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学生明确要求后,开始折纸、涂色工作,教师巡视。
)师:介绍一下自己设计的作品吧!(3名学生拿着作品到前面介绍,之后把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师:大家爱好不同,所以折纸、涂色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我们不能一一汇报,同桌互相说一说吧!1.2发现算式。
师:观察黑板上的三幅作品,如果计算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出)12+3412+1634+1612+34+161.3揭示探究任务。
师:继续观察黑板上的每道算式,和同分母分数相比,它们的分母有什么共同特点?生:每道算式中几个分数的分母不相同。
师:那可以称它们为什么样的分数?生:异分母分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板出课题)点评:通过折纸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并在活动中提供学习素材,找出有代表性的分数,观察后列出算式。
这样不仅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准备,同时也使每一名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到数学的美。
2.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得出方法2.1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运算。
2.1.1估算并尝试计算。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前三道算式中的一道,先结合作品图估计一下结果,再试一试如何计算,开始吧!师:谁来汇报你是怎么做的?(教师随着学生回答板出算式)12+34=24+34=54=11412+16=36+16=46=2334+16=912+212=111212+34=24+34=5412+16=36+16=4634+16=1824+424=2224=111212+34=88+68=108=54=11412+16=282.1.2感悟算法。
师:这几名同学汇报了自己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计算过程(或结果)呢?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吧!生1:12+16=46的结果没有约分,应该约成最简分数,得到23。
生2:12+34=54的结果是假分数,如果化成带分数,就得到114,这两个结果都是正确的。
生3:12+16=28的计算是错误的,这两个分数一份的大小是不同的,不能相加;应该把它们平均分的分数统一了,也就是分母通过通分变成一样的,才可以相加。
生4:计算过程有的是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有的是用两个分母的乘积,也就是它们的公倍数做公分母。
生5:虽然通分时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或公倍数做公分母都正确,但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简单。
师:我同意他的发言,看来我们以后评价算法时,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来下结论。
现在如果你认为刚才自己的计算哪不够完美,可以进行修改。
生:进行修改。
点评:让学生自己生成问题,自己估算,探究算法,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评价、去感悟、去体验这些做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经过充分的交流,学生明确了应先通分,才能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意识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注意的许多问题。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为学生的探索、思考、创造提供了动力与方法,而且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真正落实了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理念。
2.1.3合作计算。
师:请同桌两个人每人说出一个分数,两个分数的分母不能相同,组成一道异分母分数加法,然后各自计算出来,最后同桌互相评判对错,听白了吗?开始吧!2.2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减法运算。
师:继续看黑板上的三道加法算式,请你再次选择一道喜欢的,说说想如何验算。
(教师随着学生回答在实物展台上出示验算的减法算式。
)师:114-12这道减法算式里有带分数,计算时应怎么办?生:先把114变成假分数,再计算。
师:选一道开始验算工作吧!师:经过验算,你觉得我们的加法计算正确吗?2.3总结规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怎样计算?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再加减。
(随着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转化↓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点评: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后,大胆放手,把尝试、交流、讨论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
同时利用算法的迁移,怎样验算加法算式,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补偿作用,使学生的认识逐步从朦胧走向清晰,从感性走向理性,最后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
学生不但获得了内容性知识,而且获得了方法性知识。
2.4看书质疑。
师:现在请大家把书翻开64页,看一看,把课本中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笔圈划出来。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点评:质疑环节的安排,让每一个学生在回顾与反思中内化新学的知识,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
3.实践应用、拓展延伸、课后回味3.1比赛计算,合作评判。
(出示6道不同类型的计算题)。
师:给你们3分钟时间,独立完成这几题,比一比,看谁在相同的时间内做得又对又多。
(学生完成后,在四人小组内互相评判;教师对做得快而且准的同学进行表扬。
)3.2两步计算,评价算法。
师:请大家用半分钟时间思考黑板上三个分数相加的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各自完成,开始吧!师:谁能汇报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前面板书)生1:12+34+16=24+34+16=54+16=1512+212=1712=1512生2:12+34+16=612+912+212=1712=1512师:两种做法都正确吗?有什么不同?生:两种做法都正确。
第一种做法是分步计算,分步通分。
第二种做法是一次性通分。
师:表现真不错!异分母分数连加的计算,也会被你们迎刃而解,真是太了不起了。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祝贺一下吧!3.3发散思维,提升认识。
有一块蛋糕,小明第一天吃了这块蛋糕的13,第二天吃了这块蛋糕的14,第三天全部吃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
(在学生的汇报中出现了13+14、13-14、1-(13+14)、1-13-14等几种列式情况。
)师:1-(13+14)和1-13-14应该怎样计算呢?大家课后继续探讨。
点评:为了避免计算课的枯燥,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感受到数学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
并且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汇报评价等多种手段,促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形成对各种算法的理性认识,并能很好地在以后的计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真正做到人人学数学的教学理念,同时为学生的再创造开辟蹊径。
4.教学反思4.1教学应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本节课笔者在这一主导思想的引领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
请学生折纸与涂色,并在学生的折纸与涂色中,不提任何规定性的要求,同样在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后,请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算式,结合作品图进行估算,探索算法,讲解做法,对这些做法进行全面评析,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学生说得精彩极了,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会出现的问题,如结果约分,是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通分时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简单等各种情况全部剖析清楚。
当得到老师的认可时,他们兴趣盎然。
整个过程,笔者没有评析对错,是否科学、合理,而是在学生的探索中一一澄清,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4.2教师应成为善于挖掘教材的优秀挖掘者,善于设计的设计师。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
为了化难为易,笔者打破教材的设计,从学生喜欢的折纸活动入手,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四个有代表性的算式,并且让学生先估算,后计算,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笔者意识到异分母分数减法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含有带分数的减法,于是抛出了如何验算它们这一问题,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验算,而且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异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可谓巧妙的设计,取得一举两得的功效。
最后的练习也可以说恰到好处,很好地体现了把计算问题还原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数学思想,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把课堂教学再一次推向高潮,它不是给这节课化上句号,而是添上了一个问号,使学生的思考从课内延展到课外。
实践再一次证明,教师做好挖掘者、设计师,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渔”场,让学生自己提供相关的学习素材,会使他们对知识有更全面、更系统的领悟。
这样的学习,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5.教学总评本节课以直观操作为载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手段,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潜心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习的素材来源于学生,并且创设各种愉悦的教学情境,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大力倡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合理估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倡导算法多样化,逐步使学生的认识走向清晰,最后得出结论,并能很好地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人人学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教学理念,同时让每一个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