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优秀教案及作业

合集下载

《清明上河图》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清明上河图》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清明上河图》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艺术特点;(2)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清明上河图》的构图、色彩、人物等艺术特点;(2)学会欣赏中国古代绘画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发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艺术特点;2. 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清明上河图》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画中描绘了哪些场景?”(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画面上有行人、车辆、船只、店铺等。

2. 讲授作者、时代背景(1)教师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以及这幅画创作的时代背景。

(2)学生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3. 分析艺术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的构图、色彩、人物等,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清明上河图》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画面广阔,层次清晰;色彩丰富,生动活泼;人物刻画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欣赏与评价(1)教师组织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评价《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6. 作业布置(1)学生复制《清明上河图》的某个场景,锻炼绘画能力;(2)写一篇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观后感,培养写作能力。

《清明上河图》教案

《清明上河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清明上河图》教案适用年级:高中学科领域:美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1.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

2. 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

二、教学准备教材或教具:《清明上河图》画卷、相关PPT、视频资料等。

教学场地:教室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Step 2:欣赏画卷(10分钟)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画卷,学生欣赏并自由发表对作品的初步感受。

Step 3:作品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Step 4:文化解读(10分钟)教师讲解《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宋代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以及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四、作业布置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为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解释《清明上河图》中所表现出的宋代都市生活和文化特色。

2. 学生尝试创作以《清明上河图》为灵感来源的绘画或手工艺品,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和学习宋代艺术风格。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认识和欣赏水平。

2. 综合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创作活动中的表现,考察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清明上河图教案

清明上河图教案

清明上河图教案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所画的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其绘画技巧独特、题材新颖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学习,了解北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领略古代都市的繁荣景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及内容。

2.能够分析绘画中的人物形象、建筑、生活场景等细节。

3.培养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4.了解北宋社会的生活特点。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清明上河图》图片、多媒体设备。

2.学生准备:素描纸、铅笔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古代绘画介绍(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代绘画的发展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对绘画艺术产生兴趣。

2.展示:《清明上河图》(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全貌,学生可以自由观看。

3.讲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及内容,着重介绍其中的人物形象、建筑、生活场景等细节。

4.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清明上河图》中有关生活场景的细节,如:人物的衣着、交通工具、建筑的风格等,发现其中的趣味和亮点。

5.学生发言(1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介绍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引导讨论,扩展学生的思维。

6.欣赏与分析(15分钟)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观察《清明上河图》的各个细节,并对其中的一幕或一部分进行分析和解读。

7.思辨与展示(20分钟)学生们用素描纸和铅笔,对《清明上河图》中的一部分进行绘制,并解释图中的元素意义。

8.总结提问(5分钟)教师对学生提问,总结《清明上河图》的学习内容,以及对北宋社会的认识。

四、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或艺术家来学校进行《清明上河图》的讲解或艺术表演。

2.学生可以根据《清明上河图》的题材和风格,进行创作,体现自己对古代都市生活的理解和想象。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对北宋社会生活有着更深入的了解。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1)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2)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品味《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世情之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

(二)学生学法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二)难点1、了解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

2、对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解决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启发学生想象图画的美。

2、引导学生学文,讨论交流,相机指导。

(二)学生活动设计1、通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

3、学生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

(板书课题)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清明上河图(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下册

清明上河图(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下册

教案标题:清明上河图(教案)教案科目:美术年级:三年级下册教案时长: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和作者张择端的基本情况。

2. 培养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能力,学会从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

3. 引导学生运用《清明上河图》的构图技巧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和作者张择端的基本情况。

2. 《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1. 《清明上河图》的构图技巧在创作中的运用。

2. 学生在创作中如何发挥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幅画的名称吗?它描绘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清明上河图》。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了解其背景和作者张择端的基本情况。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总结并补充。

三、欣赏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分析《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指导。

四、实践创作(15分钟)1. 教师示范如何运用《清明上河图》的构图技巧进行创作。

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2. 教师总结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教师总结。

二、实践创作(2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清明上河图》的构图技巧进行创作。

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

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

清明上河图教案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上河图教案1【活动目标】1、知道《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优秀绘画作品,感受画面所表现的繁荣与热闹。

2、欣赏画面上的人、物及人们的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画面的美。

3、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1、挂图16号。

2、家长帮助幼儿了解北宋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朝代,它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在位置。

3、画笔,画纸。

【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出主题。

小朋友,你们清明的时候会和家里人做什么?你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清明节期间做些什么吗?我这里有一幅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的画,名字叫《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的活动。

这幅画很长,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部分画面。

(教师事先准备有关张择端的相关事迹)二、欣赏整体画面。

教师出示挂图,提问: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地方?看来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热闹,繁荣)三、欣赏画面中的人和物。

幼儿观察讨论。

提问:画面中桥上、桥下及桥边各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表情怎样?他们的穿着打扮和我们有什么不同?那时候人们使用哪些交通工具?那时候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你见过这样的房子吗?在哪里见过?和现在我们住的房子有什么不同?集体交流,进一步欣赏。

各种人:桥上的行人、卖东西的人、看热闹的人、桥下的人、船上的人、桥边店里的人。

各种交通工具:毛驴、马、独轮车、轿子、船等。

各种建筑:桥、茶馆、饭店等。

四、总结。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千年前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桥头繁荣热闹的景象。

这幅画总长528.7厘米,一共画了1643个人,每个人做的事情都不一样。

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

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

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及作者张择端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3.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激发学生对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1.《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

2.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画面内容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幅画吗?它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和作者。

二、新课导入1.教师详细讲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作者张择端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

2.引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分析其表现手法。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哪些场景?它们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部分细节,引导学生分析其表现手法。

2.学生观察并描述《清明上河图》中的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特点。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搜集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资料,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作者张择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及作者张择端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

这幅画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千年的史诗”。

二、《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张择端,字正甫,号愚谷老人,北宋时期著名画家。

《清明上河图》教案:传统文化的艺术呈现

《清明上河图》教案:传统文化的艺术呈现

《清明上河图》教案:传统文化的艺术呈现。

一、教案目标:1.通过观看清明上河图,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魅力;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感;3.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实践能力。

二、教案内容: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巨匠张择端所作,绘制于公元1085年,是世界上最著名、最为复杂、最具艺术价值的一幅古代社会风物画卷。

画卷长5.28米,高0.24米,共12个卷轴,用丹青、水墨、珐琅画等多种画法,生动展现了1101年开封府城(现河南省开封市)的百姓生活、社会习俗和城市景观。

它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丰富的细节表现和恢宏的气势,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东方墨宝”。

2.解读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内容。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一个繁华兴盛的大城市。

画面上人物密集,建筑古朴,街巷纵横,车水马龙,奇妙有趣,人物、车物、建筑、地貌、绿树浓荫、古桥流水、烟云绰绰,山水画派、人物画家、济公拜佛等绘画技法巧妙地融为一体,呈现出了城市中的喧嚣与安宁、浮华与真实、纷扰与秩序,使人们在欣赏之余,可以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魅力。

3.教学方法:通过ppt幻灯片、讲解、视频展示、问答等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与内涵。

4.教学重点:设计多维度任务,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现场走读、制图表达、书法练习、文献互换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5.评价方法:采用多元化、量化、实时化的评价方法,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表现、考试成绩等多方面的表现数据,及时进行公示和反馈,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教案流程:第一课:导入教师放映清明上河图的视频,并介绍画卷的作者、制作年代和历史价值,把学生带入这幅图所呈现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风貌。

第二课:学习重点1.让学生细品清明上河图,了解画卷的构图、绘画技法、色彩运用和题材表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上河图优秀教案及作业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1 .检查预习,正确读写下列生字词。

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握篙盘索、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
2 .指读课文
读前设问:课文都描绘了哪些地方的景象?
(板书:市郊、田野、汴河、两岸、街市)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前设问: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 .读后明确:
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
货的骡马、大船。

景物清新,富有活力。

②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

一派繁忙喧闹景象。

③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


派繁荣昌盛景象。

3 .设问:“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
明确: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

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

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

读2 、3、4 自然段。

(读出各自特点,饱含作者赞美之情。


5 .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读第5自然段,了解图的整体特点。

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交流:(以鸟瞰方式
构图,图长且窄;人和物众多;笔笔精到,惟妙惟肖。


朗读本段。

(四)领悟画的重要地位
自读首尾两自然段,谈《清明上河图》的地位。

(绘画史上的
价值,历史价值;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
1 .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到自豪。


2 .朗读全文。

、补充成语。

车()马()人声()()()次()比
惟()惟())()攘攘)肩接()
)不())()而止五()十()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清明上河图》是()代画家()的作品。

它表现了当时都城()和()河两岸()时节风俗世情的长卷。

2 .这件作品()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当时的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四、请将下面的画家与其作品连接起来。

达?芬奇《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向日葵》
梵高蒙娜丽莎》
徐悲鸿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列宾《骏马图》
五、缩句。

1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2 .《清明上河图》是世界艺术长廊中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3 .在我国古代灿烂的艺术宝库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六、选择题。

1 .说《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绘画中极其珍贵的代表作品是因为()
A .它表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梁的风俗世情。

B .它描绘了宏大、繁杂的场面和众多人物、牲畜、车轿、房屋,是难得的长卷作品
C .它构图方式巧妙,状物画人笔笔精到,表现出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高超的绘画技艺。

2 .《清明上河图》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因为它描绘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A .北宋的风俗人情、人际关系
B .当时的桥梁建筑情况
C .汴京的皇宫生活画面
D .当时的道路交通状况
3 .写近义词。

逐渐——()茂盛——()歇息()
清秀——()挺拔——()顽强
二、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鳞次栉比、惟妙惟肖、熙熙攘攘、
摩肩接踵、一丝不苟、戛然而止、五光十色
三、1.宋,张择端,汴梁,汴,清明。

2.不仅,而且,因为,还。

四、
五、1.司马迁是史学家和文学家。

2.《清明上河图》是遗产3.《清明上河图》是明珠。

六、1.A2.ABD
3 渐渐、茂密、休息、清丽、挺立、坚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