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24762

公路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24762
公路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24762

浅析公路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摘要:本文结合工作实践 分析了公路工程存在的质量通病问题及原因。并对公路工程常见的防护工程和主要因素病害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预防和控制措施。

关键词:公桥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对于公路建设 质量是永恒的主题。由于多年来工程质量通病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和一定的顽固性 因此 加强质量通病的研究和预控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公路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是建设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公路工程项目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公路施工单位有效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之一。因此,对公路工程的质量主要通病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预防和控制措施。

公路工程质量通病的主要因素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早期破损

水泥混凝土路面开裂、断板基底脱空、伸缩缝破损等。

、桥头跳车

台背路基明显沉降、凹陷、伸缩缝破损、台背处错台。

、 路基不均匀沉降

路面不平整、局部沉陷或塌陷、行车颠簸等。

、 软土地基超限沉陷

、预应力结构孔道压浆不实

、防护工程和结构物表面粗糙

公路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行使的是政府监督职能 要在施工中把好质量关 将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 才能有效地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 确保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对公路工程质量通病的研究和预控 要求建设单位有明确的制度、监理单位有明确的目标、施工单位有明确的措施 并在合同文件、监理规划和施工组织设计中有明确、具体的体现。下面对公路常见几项工程质量通病进行逐一分析 并提出相应 的防治措施。

( )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破损

由于土基强度不够或不均匀 或者不重视路面基层质量。由于在春秋两季施工的混凝土路面白天与晚上的温差较大 会产生较大的翘曲应力致使板体开裂。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路基和基层的密实度、强度、稳定性、均匀性。控制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特别是水泥的技术指标 使用合格路用水泥 同时禁止使用小窑水泥。另外 板块混凝土的过振会产生离析 也会导致板块裂缝 所以振捣时要注意易产生不密实部位的振捣 防止发生过振而使混凝土离析。

( ?桥头跳车

由于桥头填土的沉降与桥台沉降有差异 以及伸缩缝、桥头搭板做得不好 在桥台处形成台阶 影响行车的舒适和安全 并对桥梁产生很大的冲击力。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桥台后背填土应选用

排水和压实性能好的回填材料 以达到最好的压实度 减少路堤填土

的沉降量 ②对于桩柱式桥台 应先填方 待填方充分沉降后 再修建桩柱式桥台 从而减少结构物与填土的沉降差 ③选用性能好的伸缩缝 并精心施工 以保证桥面伸缩缝处的平整完好 ④采用有效措施尽量减少桥面铺装层的裂缝 ⑤做好桥头搭板或采用土工格栅等新技术进行过渡。

( ? 路基不均匀沉降

深填、高填、半填半挖、桥头引道高填土或立交桥互通匝道填方 往往会在通车一段时间后下沉 原因主要有 一方面是由于施工因素 如压实控制不好、分层过厚、冬季施工措施不当等 另一方面在于材料因素 如最大干容重及最佳含水量有误、材料压缩系数过大、采用高塑性指数的粘性土等 均会出现此问题 它会使路面变形、开裂或下

陷。在工程中宜采用以下措施予以控制 ①按路面平行线分层控制填土标高 按试验路路基填土厚度的 ??来控制规模施工时的填土厚度 ②在新旧填土的衔接处 严格控制填土接茬台阶的最小长度 以避免接茬处超厚及压实不足 ③防止漏夯或夯实不足 严禁超厚填土 ④在机械难于压实的地方 用适当的小型机具进行补充夯实 ⑤回填几种土时 不能仅用某一种土的击实试验得出的密度标准作为所有填土的压实度标准 而应按填土的不同类别 做相应土的若干组击实试验 取值应符合相应规定。

( ? 软土地基超限沉陷

软土具有含水量大、抗剪强度低、承载能力低的特性。对软土地基主

要采取以下方法 ①采用换填渗水性良好的土 对基底进行加强 ②设置白灰粗砂桩 此法适用于粉砂土质、含水量大的软土地基。软土地基成孔后 筛选生石灰块加水泥、粗砂拌匀后填充 用木棍捣实 当生石灰块遇地下水消解后 填充料体积膨胀 起到挤压土基作用 提高了路基承载力 ③石灰、水泥稳定碎石法 适用于苇塘、稻田、藕池及沼泽地区路基的处理。排水、清淤、清除草根植被后 将石灰和水泥混合 再将碎石与混合料拌和均匀 然后摊铺压实养护 ④对路基采取强夯、预压等措施或使用土工织物。

( ? 预应力结构孔道压浆不实

由于灌浆强度低 在孔道内填充不饱满 易产生预应力钢筋的锈蚀 对于通过灌浆握裹钢材来传递预加应力的结构混凝土作用将会有所削弱。如某工程预制? 型梁 因波纹管不畅而未引起重视 导致压浆不实 经超声波无损检测后发现孔道内出现空洞 最终废弃 给施工单位造成经济和声誉的损失 给业主造成工期的延误 故施工时应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控制 ①灌浆用水泥应是新出厂的 使用标号不低于??? ????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②灰浆的配合比必须结合施工季节、使用材料、现场条件等灵活选取 并通过试配试验确定 ③灌注前应检查灌注通道的管道状态是否通畅 对孔道应在灌注前用压力水冲洗 ④张拉后应尽早进行孔道压浆 压浆应缓慢、均匀、连续进行 ⑤每孔道应一次灌成 中途不应停顿。

( ? 防护工程和结构物表面粗糙

混凝土结构物表面不光滑、外观不美观时应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预防 ①模板面要清理干净 ②尽量采用刚度好的大模板 浇注混凝土前用清水将模板湿洗干净 不留积水 模板缝应拼严 控制跑模 防止漏浆 ③钢模隔离剂涂刷均匀 不得漏刷; ④加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重视外掺剂的使用研究; ⑤混凝土振捣要密实 应不漏振不过振。

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破损控制之要点

)施工组织设计及合同管理

施工前 施工单位首先应做好详细的实施性的路面施工组织设计 重点是工期安排、材料供应料场位置、破碎工艺、供应计划、拌和场地、拌和设备位置、混合料运送、摊铺设备和碾压机具配置以及各道工序质量控制体系和保证措施、技术力量安排及自检系统运转等。施工组织设计一经批准 质检工程师就应按施工组织设计和投标书承诺 加强合同管理 做到设备、人力和物力三到位 并指导、帮助施工队及班组编制好施工方案。

)材料质量监控与抽检制度

把好材料质量关 是路面施工的工作重点。对于采购到现场的半成品、成品材料 应严格分批对各项技术指标要求进行抽检。对自采材料 其材料质量控制首先应从控制材料源头入手 从开采破碎工艺环节入手从严要求。所有进场材料均须按规定抽检(规格尺寸、扁平针片状、含泥量、压碎值、磨光值、吸水率等) 对不合格材料 要限期退货和清理出场 决不姑息迁就。

)关键工序的过程质检制度

对路面混合料的拌和、摊铺和振捣等关键工序都必须实行过程质检制度 要做到真正意义的过程控制 即人要到位 记录要详尽 发现问题处理要及时。在拌和至振捣中质检重点是混合料的配料称量、拌和时间、运输以及摊铺、摊铺均匀性粒级与厚度、平整性 振捣密实均匀。每一施工段每工序工作完成后 都需进行质量自检和报验 只有本道工序质量全部满足质量要求 监理批准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坚决杜绝上道工序不合格进入下一道工序。

桥头跳车的治理要点

软基处理前 场地(包括场内、场外边沟)的排水设施、必须完善并做好对用于地基处理的材料 应按规范要求抽验 若抽验不合格的材料应及时清场。软基处理完成后 质检工程师应对处理段工程进行验收 验收合格的才能继续路堤施工。

桥头路堤填筑前 质检工程师要先审查施工队及班组的填筑方案 抽检被用于填筑的一般填料和透水性填料的粒径和材料级配等 并记录用料质量情况。分层摊铺厚度必须严格控制 每一层碾压后 监理应检查其密实度 检查重点在台背和新老填筑交界区 凡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应立即返工。

路基不均匀沉降治理要点

引起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有两种一是由于原地基承载力不足引起。二是由于路基填筑不均匀所致。

( )对于软弱路段的山前坡地路段 质检重点是纵横向沉降和稳

定问题 检查施工队及班组纵横向地基处理深度是否达到设计深度 横向土层严重倾斜的 要督促设计采取一定的加固措施 以避免堆载后存在塌肩和失稳现象。

( )对于半填半挖或填挖交界地段 质检重点是拼填部位的填筑质量包括开挖土质台阶、搭接工艺、填料质量和密实程度。

( )对于沿河和部分路基落人河塘的路段 质检重点是基底的清理 回填材料质量(粒径透水性)与河岸的拼接和碾压工艺及密实度。

( )对于地表湿软路段 质检重点应放在排水和地表湿软层的处理上 湿软地表必须在降低地下水位并按设计要求处理后才能在上面填筑路堤 绝不能直接在湿软的地表上直接堆土填筑。 ( )对于路堤粒径偏大问题 这是普遍存在的施工质量通病。因此 要求施工队及班组严格按规范要求控制填料粒径 质检人员一定要强调和坚持粒径控制在源头料场。

混凝土工程外观和内在质量质检要点

混凝土工程的质量从原材料、机具设备和施工管理上加以控制。首先要严把原材料质量关,对水泥、钢筋、外加剂等原材料除要求出具厂家的质保单、合格证书外,施工单位和监理还必须进行抽检试验,只有在检验合格后才允许施工,严禁“不检就用”或“边检边用”;砂、碎石等地材相应地对压碎值、针片状含量、含泥量等均提出要求。对高标号混凝土用碎石要求必须采用反击式破碎机生产。其次,要求使用强制式拌和机集中拌合,运输车或泵送运送,配料机采用三料仓,

自动计量控制。再次就是加强施工管理,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现的混凝土外观问题,如漏浆、麻面、气泡、花脸等现象,要求分析原因即是进行纠正,以保证实体质量。

总 结

综上所述 这些工程质量通病在不同程度上严重危害着公路建设的质量 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程施工中不断采取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严格的质管监控 检测手段 尽可能将工程质量通病消除在萌芽状态,为解决工程质量通病奠定坚实的基础,达到进行综合治理的目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