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以及物质的分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身边的物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和基本性质,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物质分类的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需要在本节课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物质现象充满好奇,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分类,掌握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能够对身边的物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物质现象的探究能力;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分析身边的物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生活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对身边物质的认识和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的分类,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2.难点:对身边物质进行分类,运用分类方法分析物质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2.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变化。
3.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运用分类法,让学生对身边的物质进行分类,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固体、液体、气体样品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你们认识的物质有哪些?”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物质的分类,展示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同时,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5)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
本课内容共三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物质总是在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快慢之分。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
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本课的设计将第三部分的顺序提前,旨在先用人为的方法让物质发生变化,引出物质的自然变化,从而得出物质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上没有不变的物质。
)二、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以激趣设疑、观察讨论、实验操作等方法为策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以问题设计为核心,以教师引领为主导,以学生探究为主体。
适时地给予点播,让学生更多的“说起来”,“动起来”,使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比较出物质变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认知过程逐步的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依据制定的教学目标,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2、探究新知: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在变化,我们可以让物质发生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3、知识拓展: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在变化,没有不变的物质。
4、知识巩固:学生谈收获。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_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2)
_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2)六年级《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物质》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在变化和让物质发生变化,具有前测和铺垫的性质。
这三部分的科学概念是基本的科学概念。
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物体,本课设置三个部分的教目标并不是让孩子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马上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点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综合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导学案,纸、橡皮泥【教学过程】:(视频引入)我们身边的物质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视频详细的介绍了我们身边的物质以及物质如何改变,那么在我们生活的大教室里,这个环境你并不陌生,可以说非常熟悉的,你能闭上眼睛想想现在教室里有哪些东西?再睁开眼看看还有哪些没有说到的?一.什么是物质1.像刚才同学们所例举的桌子、椅子、人等我们能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物体)叫物质。
导入PPT图片2.在我们教室里有没有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存在呢?你说说看?你怎么知道它确实存在?引导生:我听见了同学们说话的声音,我还听见了同学们写字的声音,同学们也听见了老师的声音,那声音是物质吗?3、深入讨论: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吗?为什么?能说说你这样认为的理由吗?<课件出示>4、学生讨论、交流。
(强调它们也实际存在)5、师生交流得出:物质是指直接或者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科学《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三套)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物质》单元的第一课。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在变化和让物质发生变化,在单元教学中具有前测和铺垫的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同时要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点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蜡烛1根、小纸片一张、多媒体课件等学生:蜡烛、打火机、纸、记录纸、剪刀等各一份。
【教学过程】一、导入,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1、同学们,我们教室有很多物体,我们具体来看其中一种:桌子,你能说说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木头)2、科学上,把像木头这样,做成物体的东西叫做物质。
(多媒体展示)其实,在教室中就存在很多的物质,能举几个例子吗?(塑料……)3、大家有没有发现,刚才你们说到的这些物质,都能被我们看到、摸到,它们都实际存在。
(副板书:物质:实际存在)4、其实在我们教室里还存在一种物质,同学们没有提到,虽然我们看不见也摸不到它,但它却是实际存在的。
(可提示学生:我们呼吸需要它)5、空气、电、光、火、声音它们也是物质,虽然这些看不到、摸不到,但它们是实际存在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具有前瞻性和铺垫性。
在这一课中,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并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理解物质是实际存在可直接观察的和间接观察到的东西,让学生得出“物质”的概念,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
通过举例例证和观察,区别出两种不同的变化,比较不同变化的相同之处,一种是改变了物体的形态,实质没有改变;另一种是实质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新的东西。
通过归纳,最终得出物质都在变化。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
重点通过对两种变化活动的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体会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但形式是多样的;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变化的速度不同,有些变化快,有些变化较慢。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身边的一些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解,但对空气、声音、火、电等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
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如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等常见的现象。
但学生对这些现象了解,却不清楚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1.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1.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案标题: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2. 能够观察、描述和比较物质的性质。
3. 知道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4. 领会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2. 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1.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的观察、描述和比较。
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2. 实验材料:水、冷水、冰块、热水、透明玻璃杯、塑料袋、铁块、塑料块、石头、树叶、粉末状物质、蜡烛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物质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物质的思考。
Step 2:呈现(10分钟)通过观察和描述身边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分类物质,并带领学生了解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Step 3:探究(2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1. 实验一:观察不同状态下的水的变化。
2. 实验二:观察铁块、塑料块、石头和树叶在火焰下的变化。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Step 4: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关系。
Step 5:总结(10分钟)总结物质的特征和分类,以及物质的三态和三态之间的转化。
Step 6:拓展(5分钟)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物质的性质。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实践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入、探究和巩固物质的特征和分类,以及物质的三态和三态之间的转化。
通过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观察、描述和比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
同时,通过讨论和拓展,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以及物质的性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物质有更深入的认识,理解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但部分学生对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多样性,认识不同的物质。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2.观察和实验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物质样品,如金属、非金属、液体、固体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试管、烧杯等。
3.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你们知道身边的物质有哪些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物质样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介绍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和思考的过程。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利用物质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实例。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分类和性质的重要性。
学生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知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火柴(或打火机)、蜡烛、A4纸(打印过的纸也行)、塑料杯(或易拉罐)、剪刀、美工刀(或钉子)、冰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展示PPT:我们看到的蓝天、白云、河流、湖泊、山石、建筑、大树、小草都是物质构成的,甚至我们自己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引出问题:我们使用的电,看到的光、燃烧的篝火、听到的声音也是物质吗?引发学生思考,并确认这也是物质的。
这些能够直接观察到事物是物质的。那么我们看不到的电磁波,X光是物质吗?
是的。我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这些物质,但是可以通过不同的仪器间接的观察到它们,并能够对这些物质进行研究,进行测量。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的,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观看,思考,
认可世界是物质的。
通过能看见可触摸的实际物体引入物质。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教学
重点
确认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物质。
教学
难点
观察描述各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接受,认可有些物质是看不见的。
教学
七课堂评价
学生完成自我评价
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回顾自己的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能直接观察到的物质
能间接观察到的物质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还有很多人们不知道的物质
有些物质变化快,有些物质变化慢
物质总是变化的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还有很多变化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组内对比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橡皮泥、蜡烛、纸、铁钉、教学设计:一、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1.老师一进咱们班就看我们班同学个个面色红润,神采奕奕,这个假期肯定吃过不少好东西吧?来!告诉老师,都吃过哪些好东西。
同学们吃过的好东西还真多啊,谁知道,我们平时所说的“东西”一词在科学课里叫什么吗?板书:物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我们身边的物质》。
投影:我们身边的物质2.现在请同学们转转你们的小脑袋,睁大你们的眼睛,说说看咱们教室里都有哪些物质?生大多举能直接观察的物质。
3.展示图片:空气、光、电等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问学生这些是否是物质。
光是物质,我们可以直接触摸到,也能看到;空气也是物质,也能直接触摸到,只是不能感觉到,来我们一起来感觉下空气的存在,也是实际存在的;咳嗽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它可以看作是振动的物体,它也是实际存在的。
4.PPT总结:能直接观察到的和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二、物质是在变化的。
今天老师带来了八种物质,请同学们打开实验盒,说说看是哪八种物质?(方形橡皮泥、圆形橡皮泥、蜡烛、烧过的蜡烛、白纸、纸飞机、未生锈的铁钉、生锈的铁钉)这八种物质还是四对“兄弟”呢!想想,谁和谁是“兄弟”关系?把他们放在一起说说理由。
我们来认识实验记录表,列一是四对物质,列二写从A物质到B物质改变了什么,列三从A物质到B物质产生了什么,B物质比A物质多出来的就是产生的。
请每组同学认真观察,填写表格。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基本特性和分类。
2.认识常见的物质。
3.了解物质的特性与用途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物质的基本特性和分类。
2.了解常见的物质。
教学难点:1.理解物质的特性与用途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PPT课件、物质的示例。
教学过程:Step1导入呈现一些物质的图片,引出新课题:“我们身边的物质”。
询问学生他们身边有哪些物质,他们对物质有什么了解。
Step2导入新课呈现PPT,介绍物质的基本特性和分类。
1.物质有质量和占空间的特性。
2.物质根据状态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3.根据形状可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纯物质又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通过具体事例提供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
Step3实验展示1.展示物质电导实验:将纯净水和盐水分别通过两个电灯泡进行电导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盐水能导电呢?根据实验结果,引出物质的分类:纯净水和盐水都是液体,但纯净水是混合物,而盐水是化合物。
2.展示物质导热实验:用两根铁棒分别加热,并用手触摸不同位置的温度。
观察铁棒的导热性质。
通过实验,引出物质的导热性质,例如金属能够导热。
Step4学习常见物质引导学生列举身边常见的物质,并了解它们的特性和用途。
例如:水、空气、木头、金属等。
Step5课堂练习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答一些问题。
Step6总结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让学生总结物质的基本特性和分类。
Step7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材料市场或超市,观察、收集更多的物质,并进行分类和研究。
Step8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从家中收集一些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类并写出它们的特性和用途。
Step9板书设计我们身边的物质- 物质的特性和分类- 状态:固体、液体、气体- 形状:纯物质、混合物- 纯物质:元素、化合物- 特性与用途的关系- 常见物质- 水、空气、木头、金属教学反思: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物质的一些特性,提高了他们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讲授新课一、活动1:物质在变化1、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那么,物质本身会发生变化吗?◆烧饭的时候,米变成了饭;◆写字的时候,纸上留下了字迹;◆下雨过后,路上的积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自然界的岩石风化变成了沙子;……说明物质会发生变化。
2、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易被我们察觉。
如,兔子跑得快,乌龟跑得慢。
植物的生长是缓慢的,岩石风化为沙子更是缓慢的。
3、我们还能说出一些物质变化的例子吗?4、观察与讨论(1)展示图片:把易拉罐压扁和水结冰这两组物质发生了怎样变化?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之处?明确:易拉罐被压扁,形状发生改变;易拉罐本身没有变化,还是易拉罐。
水结冰,状态发生改变;水结冰后,冰是水的固态变化。
小组讨论后,完成表格5、观察与讨论(2)展示图片: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这两组物质发生了怎样变化?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之处?明确:火柴燃烧,产生气体、发光发热、有烟,颜色变黑。
火柴燃烧后,已不再是火柴,产生新的物质。
铁钉过一段时间后,由银白色变成黄褐色,即铁锈。
铁钉具有磁性,铁锈没有磁性,它们不是同一物认真听列举回答填写表格回答物质是在变化的。
有的产生新物质,有的没有。
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
质。
小组讨论后,完成表格6、世界有不变的物质吗?岩石、房屋、马路,它们也在变化吗?明确:岩石会风化为沙,房屋会剥皮裂缝,马路会隆起、塌陷、断裂,它们也会发生变化。
世界上没有不变化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是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有的是人为的。
二、活动2:让物质发生变化1、我们有哪些办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一根铁丝、一杯水、一张纸、一支蜡烛明确:一根铁丝:弯、折一杯水:加热、冷冻一张纸:撕、折一支蜡烛:燃烧、折断2、下面的几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铁丝弯曲、折纸飞机、一杯水加热、蜡烛燃烧明确:铁丝弯曲和折纸飞机,形状、大小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种类和属性。
2. 了解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的种类和属性。
2. 物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独立进行观察和实验,并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实验器材,相关实物。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物质的种类和属性。
通过问题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物质的认识和兴趣。
Step 2 学习新课(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不同种类的物质,如金属、塑料、纸张等,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描述不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Step 3 实验探究(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如用水试验不同物质的溶解性,用磁铁试验不同物质是否具有磁性等。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总结不同物质的性质。
Step 4 复习和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问题的形式复习和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不同物质的实物,并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Step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梳理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
Step 6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册的相关练习。
2. 观察身边的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 物质的种类和属性- 物质的应用。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以及不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物质,并能运用物质的性质来解释一些日常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概念,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物质分类和物质性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来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知道常见的物质有哪些。
2.让学生掌握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来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分类的概念和特点。
2.物质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来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概念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分类和性质的课件。
2.实物模型或图片。
3.实验器材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的物质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以及不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性质。
4.巩固(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物质性质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运用物质性质的例子。
教师点评并引导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material properties in dly life.6.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有哪些,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简单的分类。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认知,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物质。
但他们对物质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物质的分类意识也不够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性质,并培养他们分类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物质性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识别常见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性质进行分类。
2.难点:理解物质性质的概念,掌握分类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样本: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盐、糖、铁等。
2.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管、称等。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物质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质?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物质样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这些物质的性质,如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盐是白色固体,糖是有甜味的固体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物质的性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质在我们身边的无处不在,并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材以生活中的物质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观察物质性质、分析物质变化方面,学生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许多物质,但缺乏系统地认识和科学的观察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认识到物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使学生掌握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能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物质的变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难点: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物质变化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各种物质样品,如金属、非金属、液体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滴管等。
3.准备课件,展示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各种物质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物质在哪里?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各种物质样品,让学生观察、触摸,感受物质的特性。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的外观、质地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如:铁生锈、醋酸与碳酸钙反应等。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物质有哪些基本性质?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出物质的基本性质,如:固体、液体、气体;有颜色、有气味、有味道等。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二)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组内对比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简介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棍、铁钉、生锈的铁钉、装有水的玻璃瓶、装有冰的玻璃瓶四组物质;白纸、蜡烛、火柴(装在材料袋中)、小刀、盛燃烧物的器皿、观察记录表、探究记录表。
演示材料:锥形瓶、小苏打、白醋、气球、蜡烛、火柴、白纸、课件、视频、实物投影。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你们知道的魔术师有哪些?他们的表演都很精彩,其实呀,在你们身边就有一位很厉害的魔术师,他叫肖健,你们认识吗?(生笑)师:对就是我,怀疑我是吧,下面我就露一手给你们瞧瞧!师:请看,这是什么?(师出示一个气球)你们有什么办法让气球鼓起来?(吹、气枪打气,让生现场吹胀气球)师:用嘴吹,那算什么本事!不用嘴巴直接吹气球,就远远的吹气,也能让气球鼓起来,那才叫本事呢!师:(演示“小魔术”,让生先看扁的气球)注意哟,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让生一起向气球吹气)。
很神奇是吧,同学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不知道没关系,今天我们就要开始第二单元的学习,谁学得又快又好,谁就能越快给魔术揭秘。
下面进入到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学习,认识——《我们身边的物质》。
(师板书课题:我们身边的物质)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师:(物质是什么?我们身边又有哪些物质呢?)下面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学教科书第26、27页内容,看看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摘要:知识目标,其些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物质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使学生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物质是不断变化着《我们身边物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授课使学生认世界是物质构成而且各种物质是不断变化物质变化有相和不处其些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物质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能力目标结合生活事物通比较、举例、推理、分析、总结等方法对物质变化进行比较分析体验物质变化情感、态、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物质是不断变化着教学重明白世界是由物质构成及物质变化道理教学难些抽象物质存性以及物质变化奥妙教学准备、矿泉水瓶、火柴、纸、石膏静物、实物图片教学程、创设情境渐入主题、导入从实际生活入手导入主题;、学生由发言教师总结评价; 3、教师展示身边事物图片引出物质概念;(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拓展我们生活存这些可以看见摸着物质那么神仙、妖魔鬼怪这些它们是物质吗?利用这环节教育学生崇尚科学、破除封建迷信;5、学生教材、教师通展示图片、用矿泉水瓶、烧纸张、展示实物等方式讲授物质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相与不特征?6、结整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二、物质变化以水三态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都是成不变吗?、教师展示易拉罐和水结冰图片思考二者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和不呢?(形状改变但物质身没有变)、火柴纸张烧以变成了什么物质?和前样么?(都产生了新物质)举例说出生活这样例子3、比较物质变化有什么相和不?(前者没有产生新物体者产生新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铁丝变弯曲、热水、纸张、蜡烛烧它们产生了怎样变化?(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适当补充、纠正、完善)各种变化有什么相和不呢?动脑筋现实岩石、房屋、马路变化吗?世界上有不变物质吗?四、总结物质构成我们世界而且物质总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形态和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物质五、板设计我们身边物质、概念二、物质变化水三态液态——固态——气态三、让物质发生变化四、结。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1)_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1)_教师教育教学材料《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目标: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能力目标:1、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2、通过组内对比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德育目标: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简介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分组材料:纸、火柴、蜡烛、镊子、白糖、烧杯、搅拌棒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快乐预习:(激趣)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录播教室,有哪些物体?我们的校园呢?有哪些物体?二、快乐参与:1、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讲述: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那你们刚才发现的这些物体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呢?(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那有没有用眼睛观察不到的但又实际存在的呢?像空气这种就是属于间接观察到的物体。
讨论:空气它实际存在吗?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它的存在?学生交流,汇报:谈话:同学们用间接的方法可以观察到空气的存在,老师也有一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演示实验:边演示边讲解过程)提示:注意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什么?像空气这种就是属于间接观察到的物体。
(出示课件)物质的概念:像这种直接观察到的物体或者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大的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三、快乐探究合作探究一:1、玩气球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气球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没有一些物质变成了另外的一些物质,和原来的自己有点不一样了?2、火柴燃烧:观察火柴发生了哪些变化?黑色的物质和红色的物质是同一种物质吗?有没有一种物质是一成不变的呢?你能举一个例子吗?(物质总是在发生变化)三、合作探究二:让物质发生变化谈话:同学们你能想出什么方法下列这些物质发生变化?1、小组讨论: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的办法使这些物质发生变化。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科版 (10)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单元起始课。
本课由“认识什么是物质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第二部分,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变化的现象,概括出物质都在变化,第三部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人人都接触物质,人人都在感受物质变化带来的一切。
对于学生而言“东西”和物质只不过是一纸之隔,而对于具体到一些不可见物质时,学生难以辨别,需要老师帮助完善物质的概念。
对于物质变化的区别,有的学生会说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但只停留在名称上,并未真正理解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知道一些物质的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另一些物质的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方法:用举例、分析、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观察描述各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准备】蜡烛、火柴、记录单、A4纸、课件【教学过程】一、认识“物质”1.认识教室内的物质(1)引导:请你看看我们科学教室里有哪些东西?(学生回答)小结:这些都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东西。
(板书:直接观察)(2)[PPT 出示]:有哪些物质是间接观察到的?提问:有直接观察到的东西,那有没有间接观察到的呢?(板书:间接观察)追问:空气是不是间接观察到的?(3)[PPT 出示]: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小结:像这样直接观察或者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我们在科学上叫“物质”。
(板书:物质)二、让物质发生变化1.设计实验(1)过渡:刚才老师做了个简单的实验,让易拉罐这个物质发生了变化,你能做一些让物质发生变化的实验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物质和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材简析】
本课是单元起始课,具有前瞻性和铺垫性。
在这一课中,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并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理解物质是实际存在可直接观察的和间接观察到的东西,让学生得出“物质”的概念,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
通过举例例证和观察,区别出两种不同的变化,比较不同变化的相同之处,一种是改变了物体的形态,实质没有改变;另一种是实质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新的东西。
通过归纳,最终得出物质都在变化。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
重点通过对两种变化活动的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体会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但形式是多样的;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变化的速度不同,有些变化快,有些变化较慢。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身边的一些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解,但对空气、声音、火、电等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
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如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等常见的现象。
但学生对这些现象了解,却不清楚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
1.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1.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2. 发展进一步探究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并保持探究的兴趣。
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塑料袋、便签纸、蜡烛、镊子、生锈的回形针。
小组:记录单;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水、冰、火柴、燃烧后的火柴、铁钉、生锈的铁钉;蜡烛、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1. 在我们的周围有哪些物体?
(预设:课桌、椅子、窗户、玻璃、黑板……)
2. 我们把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能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称为物质。
3. 揭示课题:我们身边的物质(板题)
二、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塑料袋]
1. 我们周围有什么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吗?
(预设:空气)
2. 空气实际存在吗?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它的存在?
学生交流,汇报(预设:塑料袋装空气、风、呼吸等)
3. 电器用的电,烧饭用的火、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电灯发出的光是物质吗?
(预设:像空气一样,我们可以间接的用其他物品和感官观察到的。
声音和热归到能量里,它们是能量的表现形式。
)
4. 小结: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所以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板书:直接、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世界→)
三、物质在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水、冰、火柴、燃烧后的火柴、铁钉、生锈的铁钉]
1. 世界上这么多种物质,它们会发生变化吗?学生举例说明。
2. 这里有四组变化前后的物质,请仔细观察思考,每一组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易拉罐压扁,形状大小改变,物质本身没有变;水结冰,形态大小改变,物质本身没有变;火柴燃烧,发光发热、颜色改变;铁钉生锈,颜色改变等)
3. 根据观察,你发现这四组物质中哪两组的变化比较相似,请分组。
4. 小组讨论:
(1)易拉罐压扁和水结冰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
(2)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形状大小改变,还是原来的物质;发光发热、颜色等改变,有新的物质产生)
5. 这些物质都在发生变化,那岩石、房屋、马路也在变化吗?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说出你的依据。
6. 小结:物质其实都在发生变化。
(板书:→变化)
四、让物质发生变化(预设12分钟)
[材料准备:纸片、蜡烛]
1. 出示纸片、蜡烛。
提问:你有什么不同方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2. 使用这些方法能让物质发生哪些变化呢?让我们小组一起来研究。
(1)出示实验要求。
(教师提醒实验操作安全)
(2)小组探究。
(3)完成活动记录单。
(4)汇报交流:各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小结:物质的变化形式是多样的,变化有些是自然产生的,更多的是人为造成的;变化速度不同,有些变化快,有些变化较慢;有些变化产生新的物质,有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板书:自然、人为 快、慢)
五、总结(预设3分钟)
1. 依据板书总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物质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是自然造成的,有些是人为造成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板书:改变形态、大小 产生新的物质)
2. 课后继续关注我们家里厨房中的一些物质变化。
【板书设计】
1.我们身边的物质
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 自然、人为
改变形态、大小
世界 物质 变化
现实存在的 快、慢 产生新的物质
【活动记录单】
“让物质发生变化”活动记录单
【活动记录单使用说明】
1. 根据任务要求讨论:用多种方法让物质发生变化。
2.“使用的方法”栏中,回形针如学生提出用火烧,提醒学生小心烫伤,并提供镊子夹和水冷却;如提出放入水中使其生锈,可提供水,与教师准备的生锈的回形针进行比较,对比观察短时间的效果。
3.“发生了哪些变化”栏中,要求学生每观察操作一项后,用最简洁的文字记录现象,便于交流。
4. 表格中的内容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作业设计】
1.判断题:
(1)坚硬的金刚石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
(2)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东西,如电就不是物质。
()
2.选择题:
(1)把易拉罐压扁和水结冰两种变化过程的相同之处是()。
A.都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B.都改变了物质的颜色
C.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2)选择:衣服洗后在太阳下晒,衣服上的水慢慢地变成()。
A.固态水
B.液态水
C.气态水
3.思考题:
一杯热水放在室内,在2个小时以后,热水这种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2种以上)?在这些变化中,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