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友谊县小学招聘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教师考试测试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鸭山友谊县小学招聘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教师考试测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四书五经是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其中,《五经》指()
A.《诗》《书》《礼》《乐》《春秋》
B.《诗》《书》《礼》《易》《数》
C.《诗》《书》《礼》《易》《春秋》
D.《诗》《书》《礼》《易》《乐》
2.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A.培养人的智力
B.为其上一级学校输送拔尖人才
C.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D.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其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基础。
3.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 )。
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
答案::C
解析::
生物起源说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
心理起源说否认了教育的意识性。
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故选C。
4.学校中的“三风”是指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就其课程类型而言,它主要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答案::D
解析::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5.某学生认为考试成功是自己的一贯努力,其归因是( )。
A.内部、不稳定、可控制的
B.外部、稳定、不可控制的
C.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的
D.内部、稳定、可控制的
答案::A
努力程度属于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制因素。
故选A。
6.(2022上半年真题)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仅在脊椎动物中存在教育,甚至在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教育。
这种观点被称为()。
A.神话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
答案::C
解析::
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来自于动物的本能。
故本题选C。
7.(2020年真题)小学教育要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期”,这是由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C
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关键期或最佳期;适时而教、及
8.学校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媒介,旨在体现教育理念,实现育人功能。
在课程分类中,这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形课程
答案::D
解析::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自发课程,它是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这类课程,自己体现在学校、班级的情境之中,题干中板报,橱窗、走廊等媒介,体现了隐性课程。
9.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水平
D、教育的规模
答案::C
解析::
生产力水平最终决定了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
10.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B、教学工作
C、校外活动
D、教师的培养工作
答案::B
解析::
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工作。
1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
A、物质前提
B、主导作用
C、发展动力
D、决定作用
答案::B
解析::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12.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在校内或校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演示法
C、读书指导法
D、实习作业法
答案::D
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习作业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独立性、创造性。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比如12—18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答案::C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名师详解】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12—18岁属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14.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
A.李白
B.王维
C.杜甫
D.李贺
解析::
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15.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高原是()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答案::D
解析::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多沟壑,坡度大;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对地面冲刷力强;植被不良,保持水土能力差。
人类不合理的开垦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6.在一些国际会议上,同声翻译人员现场翻译时使用的记忆主要是( )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无意记忆
答案::B
解析::
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处在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短时记忆,就是工作记忆。
因此,同声翻译人员用的是短时记忆。
17.衡量学生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要素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D
解析::
道德行为,也叫思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和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学生品德形成与否及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1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通过课时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
这强调了课程结构的()。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统一性
答案::A
解析::
调整课时比例,使不同课程之间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19.反映测验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指的是测量工具的( )。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B
20.涂尔干说过:“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青一代所实施的影响。
其目的在于。
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这种论断指出了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的()
A.社会化
B.全面发展
C.个性化
D.可持续发展
答案::A
21.“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由( )提出的。
A.赫尔巴特
B.赞科夫
C.巴班斯基
D.布鲁纳
答案::B
22.小明犯错误后通过撒谎避免了父母的惩罚,此后小明学会了用谎言来逃脱惩罚。
此处发生了( )
A.正强化
B.逃避条件作用
C.回避条件作用
D.消退
答案::C
解析::
回避条件作用是指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
2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影响力。
A.年龄
B.性别
C.个性
D.学术
答案::C
解析::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这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其中,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是通过班主任自身的品德、才能、知识、感情等因素所产生的一种非权力性影响,它所体现的效果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力。
24.“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
A.思维的间接性
B.思维的直觉性
C.思维的概括性
D.思维的灵活性
答案::C
解析::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能够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即反映了思维的概括性。
25.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规定了( )。
A.方向
B.范围
C.方向和范围
D.纪律约束
答案::C
解析::
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性,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规定了方向和范围。
26.对于小学生正式群体而言,其内部成员间在价值上保持较高的(),而非正式群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较多的()。
A.同质性差异性
B.一致性差异性
C.一致性独立性
D.同质性独立性
答案::B
解析::
正式群体中的内部成员间在价值取向上保持较高的一致性,而非正式群体完全是以个人间
的好感、喜爱为基础的。
各种非正式群体有自身的价值取向,不同非正式群体间的价值取向有差异性。
27.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包括()。
A.意识和能力
B.规则和技能
C.认知策略
D.经验和方法
答案::B
解析::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28.萌芽于16世纪,兴起于17世纪,经夸美纽斯总结、改进和理论升华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特朗普制
B.分组教学制
C.班级授课制
D.道尔顿制
答案::C
解析::
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29.梅和哈特肖恩的“诚实”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或品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
A、情景与教育
B、年龄大小
C、学业成绩
D、家庭背景
答案::A
解析::
梅和哈特肖恩的“诚实”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或品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景与教育。
二、问答题
3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解析::
(1)知识观。
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而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
(3)学生观。
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基础上去形成知识的意义,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合和概括。
31.一天午后,一群小孩子在田问的小路上追逐着一只蜻蜒。
突然,蜻蜓猛地撞在树干上摔了下来。
翠贞扑上去捉住了它,几个孩子抢着要,闹成一团。
陶行知恰好从村里走出来,见到他们在捉蜻蜓玩,便停下脚步,慈爱地抚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虫子。
”“吃露水。
”另一个男孩说。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陶行知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
蜻蜓吃虫子、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阳光下蜻蜓的圆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陶行知又问:“蜻蜓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蜻蜒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尾巴是指方向
的。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
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在它饿急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接着,他将蜻蜓的头部对着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有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孩子们入神地听着,一个小男孩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抚了一下蜻蜓的尾巴。
陶行知说:“孩子们,我们观察生物,切不可将它捉来弄死。
一只蜻蜓一年可以为人类消灭成千上万只蚊子。
你们看,它在大自然中飞来飞去,多么自在,多么活泼!”
请运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解析::
(1)陶行知先生教育学生关爱自然,关爱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与物种。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极为严重,物种灭绝正在加速进行,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一定会受到惩罚。
自然提供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应该感谢自然、关爱自然、呵护自然。
陶行知先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理论联系实际,与学生共同感觉自然物种的可爱、神奇与美妙,在这种熏陶中,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并使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2)陶行知先生没有把知识限于教材、课本,而是在实际生活中随时随地选材教育学生,尊重了学生的天性,尊重了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尊重了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循序渐进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与思维。
这些都有利于培剂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终使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具有优秀的个性品质的人。
(3)陶行知先生看到学生追逐蜻蜓,便与学生一起玩耍,一起观察蜻蜓,讨论蜻蜓的习性与尾巴的用处,在平常的生活中剩育学生,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平等和谐的教育理念,更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
32.简述注意的分散与注意的转移的区别。
解析::
虽然都是注意对象的变换,但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是不同的: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
象。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三、简答题
33.简述德育过程中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要求。
解析::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并督促学生切实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