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时期的延安保育院
延安保育院故事
延安保育院故事延安保育院,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方,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奋斗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奉献。
保育院是在延安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照顾孤儿和流离失所的儿童而设立的。
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们的寄托所,更是一座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园。
在抗日战争期间,延安保育院成为了孤儿和失去父母的儿童的庇护所。
这些孩子们在保育院得到了爱和关怀,他们在这里长大,接受教育,成长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
保育院的故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历史篇章。
在延安保育院,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关爱和教育。
院里的老师们用心教育孩子们,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身体。
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成长。
保育院的故事,还包括了许多感人的瞬间。
在艰苦的条件下,老师们和孩子们共同努力,创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时刻。
他们一起度过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岁月,他们一起奋斗,一起成长,一起迎接未来的挑战。
保育院的故事,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奉献。
保育院的孩子们,他们成长为了一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延安保育院的故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历史篇章。
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奋斗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奉献,也见证了一群孩子们的成长和奋斗。
保育院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现在,展望未来,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50余名“红二代”观看《延安保育院》 倡“延安精神”
50余名“红二代”观看《延安保育院》倡“延安精神”
中新网延安9月28日电(记者田进)50余名曾经在保育院生活过的“红二代”28日故地重游,齐聚陕西延安观看大型红色历史歌舞剧《延安保育院》,回忆儿童时代的保育院生活,同倡“延安精神”。
1938年,为解除抗战军民的后顾之忧,由进步人士、社会团体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起成立了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负责接收培养边区干部、军人的子女和革命烈士遗孤。
延安保育院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几经转移,1949年11月,迁驻西安并改名为西北儿童保育院。
《延安保育院》讲述了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一支红军部队遭遇敌军袭击,战火中遗留的孩子被送到延安保育院,与其他孩子一起健康成长的故事,集中展现延安保育院在中国革命战争历史时期的生动景象。
为了真实地再现历史,主创方对200多名原延安保育院的“孩子”进行半年多的采访,抢救性地搜集了200多个小时的影像资料以及书刊、信件、照片等大量珍贵的保育院史料。
“难忘宝塔延水情,更思摇篮养育恩。
……”28日,50余名“红二代”朗诵诗歌、故地重游,并与《延安保育院》小演员们合唱了曾经的校歌。
“我的孩童时代在保小度过了5年。
”现年75岁的霍鸣洲告诉记者,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保育院的“孩子”“阿姨”彼此之间同甘共苦、感情深厚,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曾在“保育小学”执教28年的崔鹏已经86岁,他回忆,当时不仅在学校教授语文课程,还负责学生们的早操。
“我认为当时提出的…又学习、又玩耍‟,对现在的教育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不能忽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
据介绍,《延安保育院》全剧融入舞蹈、民歌、秧歌、道情等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旨在展现延安保育院承载的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和现实意义。
延安保育院读后感
延安保育院读后感一开场,看到那些孩子,心里就软乎乎的。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就像娇嫩的小花儿,随时可能被战争的暴风雨给摧残。
而延安保育院呢,就像是一个避风港,一个充满希望的小天地。
保育院里的那些保育员啊,那可都是天使下凡。
他们对孩子们的爱,那真不是盖的。
就像我们现在说的,把每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心肝宝贝。
要知道,在当时,自己的生活都那么艰苦,还能全心全意地照顾这些孩子,这得是多深的爱和多大的责任感啊!我在想,要是我在那个时候,能不能做到像他们一样无私呢?估计够呛,光是每天的吃喝拉撒都得把我愁死,可他们还得时刻提防着敌人,保护孩子的安全。
再说说那些孩子吧。
他们虽然年纪小,但是都特别懂事。
在那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好像都有一种特殊的坚强。
不像现在有些孩子,稍微有点不顺心就哭闹个没完。
他们知道感恩,知道自己能活下来是多么不容易,这种早熟让人既心疼又敬佩。
整个故事里,最让我揪心的就是转移那段了。
一边是敌人的围追堵截,一边是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
那紧张的气氛啊,就像我自己也置身其中一样。
我坐在观众席上,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感觉自己比那些保育员还着急。
当看到他们成功转移的时候,我这颗心才“扑通”一声落回了肚子里,就像坐过山车似的,大起大落。
看完这个剧,我就一直在想。
现在我们的生活多好啊,和平、富足。
可这些都是那些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那些在延安保育院成长起来的孩子,后来也都成了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力量。
这就像是一颗爱的种子,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种下,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庇护着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觉得这个剧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它没有用那些枯燥的文字和说教来给我们讲过去的事情,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延安精神的力量。
这种精神啊,就应该像传家宝一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下次要是有朋友还没看过这个剧,我一定得拉着他去看,让他也感受一下这种震撼心灵的力量。
延安保育院小学效长百岁回忆
延安保育院⼩学效长百岁回忆2019-10-01郭青:1925年加⼊中国共产主丈青年团。
1935年在陶⾏知进⾏⽣活教育实验的新安学校从事教学和抗⽇宣传⼯作。
1938年到延安进⼊抗⼤学习,后分配任延安保育院⼩学部(简称延安保⼩)校长。
直⾄离休,他始终⼯作在教育战线。
延安保⼩的学⽣多半是⾰命烈⼟和中共⾼级⼲部⼦⼥,如罗亦农的孩⼦罗西北、谢⼦长的孩⼦谢绍明、的侄辈⽑远志、刘少奇的孩⼦刘爱琴等。
他们中后来有的成为党和国家领导⼈,多数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栋梁。
桃李忘不了⽤慈爱和德智体美的⽢露哺育了他们的园丁,每逢郭青的诞⾠,保⼩的学⽣们就会不约⽽同地聚集到⽼校长的⾝边。
按中国的传统习俗,今年是郭青的百岁诞⾠,我们有幸随同贺寿的学⽣们⼀起去拜望这位令⼈尊敬的百岁红⾊园丁。
⾛进郭青陈设颇为简朴的家,我们便沉浸于往事追溯的河流……辗转到西安,才知道⾃⼰带的是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项英的⼥⼉1938年初南京陷落后,苏南⼤⽚地域相继沦⼈⽇寇之⼿,国民党溃军和逃避战⽕的⼈流在苏北涌动,新安学校的教学已⽆法维持。
这时,学校留守负责⼈郭青,接到带领新安旅⾏团在外宣传抗⽇的校长汪达之的来信,要他带本校⼀位叫张苏云的⼥学⽣去西安。
郭青带着刚刚7岁⼩苏云匆匆离校,于兵荒马乱之中来到了淮阴,此时苏北的铁路客运已处于半瘫痪状态。
郭青看见铁路上停着⼀列货车,⼼想这列⽕车总是要开⾛的,便拉着苏云攀上了⼀节敞篷的货车车厢。
也不知过了多久,货车启动了,他俩就搭乘这免费的货车到了安徽蚌埠。
在蚌埠,他们换乘驶往西安的列车,继续向西北⾏进。
车过陕西潼关的夜间,突然遭到了风陵渡的⽇军炮击,车上的灯顿时全部熄灭,所有乘客都屏住呼吸,不敢发出任何响动,列车在⿊暗中冒着炮⽕疾驰,冲脱了险境。
到了⼈地⽣疏的西安,郭青因没有收到汪达之的信,不知投奔何处,⽽⾝边的盘缠已所剩⽆⼏。
他暗⾃打算先去找个教书的差事,挣钱维持⾃⼰和苏云的⽣计。
汪达之的信终于辗转⽽来,郭青看了信才知道,他历尽艰⾟带到西安的⼥学⽣,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的⼥⼉。
延安保育院观后感
延安保育院观后感延安保育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标,它承载着中国人民在艰苦岁月中的希望和坚韧。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延安保育院,对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延安保育院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纪念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见证,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一个特殊时期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延安保育院成为了无数儿童的家园,他们在这里接受教育、保养身体、受到呵护。
这个保育院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们的寄托之地,更是象征着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
延安保育院的展览馆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
在这里,展示了当时延安人们生活的模样、学习的情景,还有领导人的指示和精神启示。
这个展览馆不仅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示了延安保育院的历史,更通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形式让参观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历史时期的人们的生活,他们的苦难和奋斗。
延安保育院的展览馆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张张孩子们的照片。
这些照片展示了当时保育院中的孩子们的快乐和坚强。
他们有的带着微笑,有的正认真学习,有的又在玩耍。
这些孩子们是那个时代的希望,他们不仅拥有了在战乱中能够接受正常教育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保育院里得到了精神的滋养,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
延安保育院的参观之旅让我对当时中国人民的奋斗和付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那个年代,人们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动荡没有让他们的希望消失,相反,他们更加努力地为了民族复兴而奋斗。
延安保育院就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它见证了中国人民的顽强和付出。
站在延安保育院的广场上,我能够感受到这种坚韧的精神,它唤起了我对民族复兴的热爱和使命感。
延安保育院的参观之旅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民精神的力量。
在这个地方,我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的韧劲和坚持,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他们不畏艰难,始终坚守信念。
延安保育院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延安保育院故事
延安保育院故事延安保育院,是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和人民情感的地方。
它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一部分。
保育院建立于1938年,是为了解决当时解放区孤儿、失依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问题而设立的。
在延安保育院,孩子们接受着教育,得到了关爱,也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在延安保育院,孩子们不仅仅得到了物质上的生活照料,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精神上的关爱和教育。
院里的老师们不辞辛劳地教书育人,他们用爱心和耐心教会孩子们知识,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
在这里,孩子们学会了独立生活、互相帮助,也学会了感恩和珍惜。
他们在这里度过了艰难的日子,却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这些感人的故事至今仍深深地感动着人们。
延安保育院的故事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成长故事,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缩影。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延安保育院成为了孤儿、失依儿童的避风港,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和学习的保障。
同时,保育院也成为了培养未来接班人的摇篮,许多孩子在这里接受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熏陶,成长为了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才。
延安保育院的故事,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对今天的启示。
在当下,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保育院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要坚持下去,相信明天会更好。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关爱他人,尤其是需要帮助的人,给予他们温暖和帮助,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延安保育院的故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历史篇章。
它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也见证了一代代孩子们的成长。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爱的力量,看到了希望的种子不断发芽。
保育院的故事,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向前,勇往直前。
愿延安保育院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延安保育院心得体会
延安保育院心得体会
延安保育院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一个孤儿院,为无依无靠的孩子提供庇护和教育。
我有幸参观了延安保育院并与那里的工作人员和孩子们交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延安保育院的工作人员非常专业和有爱心。
他们不仅提供孩子们基本的生活照顾,还通过教育和培训让孩子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工作人员们用心对待每个孩子,并
且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我看到了他们对待孩子们的
责任感和关爱之心,这让我深受感动。
其次,延安保育院给无家可归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孩子们在保育院里有一
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可以得到充足的食物、衣物和住所。
他们也可以和其他孩子一起
玩耍、学习,建立起友谊和互助的关系。
这种氛围让孩子们感到宽慰和温暖,让他们
找到了归属感。
另外,延安保育院注重教育和培养孩子们的能力。
孩子们可以接受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让他们有机会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这样的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在将
来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也让他们更有自信和自尊心。
在延安保育院的参观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关爱和教育的重要性。
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
们在保育院得到了温暖的庇护和关怀,他们的生活和未来都变得更加光明。
我也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这些孩子做一点点的贡献,让他们有机会获得更好的生活和
教育机会。
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也激励我更加努力地为社会做
出贡献。
红色摇篮中的记忆——延安保育院
红色摇篮中的记忆——延安保育院记忆中爸爸一把将小项云抱起来,放在他腿上。
他看她,她也看他。
他问小项云:“你几岁了?叫什么名字?”——好像是在问别人家的孩子。
他问什么,小项云就说什么,好像没有什么特别激动的。
虽然小项云一直很羡慕身边的小朋友有爸爸、妈妈可以撒娇,但爸爸真的突然“冒”出来后,小项云还有点不好意思,毕竟小项云长到了7岁半才第一次见父亲。
散会后,爸爸要带小项云一起回去住,可小项云感觉和爸爸仍是怯生生的,不好意思,就说宿舍的同学都在等她,要先回学校去。
于是爸爸派警卫员把她送回了学校。
直到第二天放学,爸爸来学校接小项云,带她到他住的窑洞,又带着小项云一起到延安保育院见弟弟,弟弟是早她几个月到的延安。
就这样,爸爸和小项云,还有在延安保育院生活比小项云小4岁的弟弟,总算在延安团聚了。
可惜弟弟到了晚上拼命哭,要找保育院阿姨,吵得爸爸没法休息,又给他送回了保育院。
记忆中爸爸对小项云很好,白天他去开会、工作,晚上接小项云回来,早上送她上学,有空时还给她洗脸、洗脚、洗衣服。
有一天,爸爸请郭青老师吃饭,小项云记得爸爸亲自给郭青老师斟上了酒,但她却把郭老师的酒杯抢了下来说:“郭老师不喝酒,不喝酒!”两个大人相视而笑。
在延安中央组织部门前,马海德医生为他们一家三口拍摄的照片,就成了这次团聚的纪念,也是他们姐弟与父亲的唯一一张合影。
爸爸在里面笑得特别开心,后来有人说,这是项英一生中笑得最灿烂的一张照片。
有一天晚上,郭老师来告诉小项云,说爸爸有任务,马上要离开延安,所以他白天来学校,想再来看看小项云。
但是,学校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已经躲进山里上课,于是小项云和父亲还来不及告别,就这样分开了。
小项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便是与父亲只相处了12天。
直至今日,她对父亲的性格没什么直接印象,但一个在延安保育院时“慈父”的形象永远深植于小项云的记忆深处。
延安保育院的故事
延安保育院的故事您知道延安保育院不?那可有着一段特别感人又充满希望的故事呢。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啊,延安就像一盏明灯,吸引着无数热血的人奔赴。
可是啊,这些革命者有好多都拖家带口的,他们要忙着干大事儿,忙着和敌人战斗,忙着建设新的希望,那孩子咋办呢?这时候,延安保育院就像一个温暖的大怀抱出现了。
保育院里的孩子啊,那可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小宝贝。
有的孩子爹妈去前线打仗了,有的孩子家人在为革命的各种工作奔波得无暇照顾他们。
这些孩子就像一颗颗小种子,被送到了保育院这个特殊的“花园”里。
保育院的工作人员可都是天使一样的存在。
他们要照顾这些小家伙的吃喝拉撒睡,还得教他们读书认字、唱歌画画呢。
你想啊,那时候条件多艰苦,物资匮乏得很。
吃的可能就是简单的粗粮,穿的也是缝缝补补的衣服,但是孩子们的小脸儿上却总是洋溢着笑容。
有一个小故事特别感人。
有个小娃子,刚来保育院的时候,因为想爸爸妈妈,天天哭鼻子。
保育院的阿姨就像妈妈一样,白天抱着他到处看小伙伴们玩耍,晚上就守在他床边,给他讲着美好的故事,哄他入睡。
慢慢地,这小娃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变得开朗活泼起来,还成了小伙伴们的小开心果呢。
而且啊,保育院还得时刻提防敌人的袭击。
有一次,听说敌人要来了,保育院的老师们就赶紧组织孩子们转移。
那场面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可老师们紧紧地护着孩子们,一个都没落下。
他们翻山越岭,带着孩子们走向安全的地方。
一路上,大孩子拉着小孩子的手,老师们在旁边加油打气,就像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在迁徙。
这些在延安保育院长大的孩子啊,他们就像在爱的摇篮里被精心呵护着。
虽然当时生活艰难,但是他们感受到的爱和温暖,让他们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后来啊,这些孩子长大了,也都成了建设新中国的栋梁之才呢。
延安保育院就像一颗充满爱的种子,播撒下了希望,孕育出了新中国的希望之星。
抗战时期的延安保育院
抗战时期的延安保育院延安的保育事业开创于抗日烽火时期,在党中央的关心领导下,在从事保育工作的教职员工的努力下,为养育、培养革命后代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留下一段不能忘记的历程。
创建延安托儿所,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片国土沦陷,无数同胞被杀戮,家破人亡,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众多儿童失去家园,失去父母。
面对无数遇难儿童的悲惨境遇,中国共产党人奔走呼号,吁请各界贤达、海内外仁人志士伸出手来,共同拯救战区难童,并于1937年3月在延安城南柳林子办起了延安托儿所,倾其所力,额定收容婴孩20名。
这是延安最早的托儿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最早的幼托机构,以收容抚养战区难童、烈士遗孤、出征将士子弟、革命干部子女为宗旨;以解除妇女干部繁重的家务,免去革命干部、出征将士的后顾之忧,鼓励壮丁上前线,培养优秀的民族后代、革命事业忠实可靠的接班人为保育教育的目的。
延安托儿所于3月7日创办,最早收容的婴孩有:毛姣姣(李敏)、罗小金(李铁映)、谢丁丁、陈小胖、傅维芳、贾丽丽、王苏苏、秦新华等人。
随着战区的不断扩大,抢救战区难童已成为中国战时重要的工作。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倡导推动下,经周恩来、王明、孟庆树、邓颖超、宋庆龄、何香凝、李德全、史良、冯玉祥、沈钧儒、郭沫若等奔走呼吁,联合各党派、民主爱国团体、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共同发起组织抢救难童的工作。
历时两个月的筹划,于1938年3月10日在汉口圣罗依中学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恭请宋美龄先生出任理事长。
消息传来,延安军民热烈响应。
在边区青年救国联合会的协调下,由边区妇女救国联合会、边区各界抗敌后援会、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鲁迅小学、延安托儿所等12个团体和蔡畅、徐明清、成仿吾、高朗山、史秀云、徐特立、萧劲光、毛齐华、滕代远、沙可夫、艾思奇、何思敬、林彪、高岗、丁玲等60余人共同发起创立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
1938年7月4日,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
延安保育院里的红色故事
延安保育院里的红色故事
在中国的陕北地区,有一座叫做延安的城市,这里曾经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在延安市里,有一所保育院,它的名字叫做“延安儿童故事屋”。
这座保育院建立于1945年,那时中国还处于战争年代。
为了保护孤儿,延安市政府决定设立这座保育院,让他们得以生存和成长。
在这座保育院里,孩子们虽然失去了亲人,但是他们并没有失去希望和快乐。
他们学习知识、唱歌跳舞、玩耍游戏,生活得很有趣。
在保育院里,孩子们得到了很多关怀。
延安市政府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住所,还设立了健康站和儿童医院,为他们提供医疗保健。
保育院的工作人员也很关心孩子们的成长。
他们为孩子们举办了各种活动,包括文艺演出、游戏比赛等等。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团结合作,积极向上。
在保育院里,还有一些特别的红色故事。
这些故事讲述了中国革命的英雄们,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这些故事激励着孩子们,让他们懂得了爱国的精神和奋斗的力量。
今天,延安儿童故事屋已经成为了一座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
每年,许多学生和游客来到这里,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延安保育院里的红色故事,不仅是孩子们的快乐童年,更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 1 -。
大型红色历史歌舞剧《延安保育院》讲解词1
大型红色历史歌舞剧《延安保育院》讲解词《延安保育院》是一部由陕西旅游集团继《长恨歌》之后,原班人马运用百老汇模式打造具有陕北特质的红色经典。
它依托大量的珍贵史料,大胆创意启用现代舞这一灵魂的自然语言进行艺术再创作的舞台剧,真实的再现了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延安保育院里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时代背景“延安保育院”是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救助战难儿童、革命烈士遗孤和共产党高级将领子女而成立的。
初名“陕甘宁边区分会第一保育院”,又称延安儿童保育院。
宋庆龄、何香凝、邓颖超等13人为名誉理事,杨芝芳兼任院长。
当年在延安保育院里成长的孩子有:毛主席的孩子李娜、李硕勋的孩子李鹏、刘伯承的孩子刘太行、左权的孩子左太北、澎湃的孩子彭士禄、罗亦农的孩子罗西北、谢子长的孩子谢邵明...故事简介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某个村落,一支红军部队遭遇敌军袭击。
战火中,一位英勇的战士母亲不幸遇难,她怀里的孩子及其留下的唯一信物一顶用鲜血写着孩子名字“宏远”的军帽,被幸存的战士们发现。
孩子得救了,在战士们的呵护下被送往延安保育院。
保育院的生活艰苦而又快乐,那些因战争被收留的孩子们在这里幸福地成长。
当年从母亲怀中被救回的男孩宏远也已经长大,但却性格孤僻,院长和保育员们决心要帮助他彻底打开心结。
保育院浓浓的爱滋润每一位孩子的心。
局势变得越来越严峻,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保育院所有人员必须立即转移。
队伍转移途中,孩子们被来自四面八方绵延不断的亲情护卫着,也亲眼目睹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考验。
亲人一个个地逝去,就像惊天动地的雷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
宏远的心结在这一刻被彻底打开,面对着滔滔河水,他和同伴们声嘶力竭地喊出了内心深藏已久的妈妈。
生命永远地消失了,但许许多多像放羊老人、保育院院长和保育员一样前仆后继的无名英雄们,却用无私的大爱唤醒了新中国黎明的曙光。
亮点推荐大型中国革命现代歌舞剧《延安保育院》是全国唯一的,为一部舞剧打造的专属剧场。
红色传奇之《延安保育院》
红色传奇之《延安保育院》
被称为中国另外一个“心脏”的延安,曾经聚集了文化界的许多精英。
在延安时期就成就了一支多达100多人的高素质史学队伍,包括了对后来的中国史学影响很大的众多文人墨客。
在抗战爆发后的一两年时间里,一大批有民族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奔赴延安,汇聚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抗日文化大军,创作出了很多具有现实影响意义的作品。
1938年,毛泽东告诫文艺工作者:“你们不应当是只能简单地记述社会生活的艺术工作者,而应当有为新中国奋斗的远大理想。
不但要抗日,还要在抗战过程中为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国而努力,还要有实现社会主义以至共产主义的理想。
”仅1939年一年,就有30个抗战剧本诞生,谱写出了100多首抗战歌曲。
而2012年7月1日在延安圣地大剧院公演的《延安保育院》,更是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和高度认可。
被众多媒体和评论家公认为是一部艺术创作意识超前、内容深刻、场面恢弘、风格独特、影响巨大的全新红色演艺精品,让众多经历过那个年代风雨的老同志感动落泪。
《延安保育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抗战时期为保育儿童而成立的延安保育院之真实历史为主题的大型原创红色历史舞台剧。
彰显了革命人文情怀的红色传奇,见证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时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安保育院的成立运转凝结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毛泽东曾题词“好生保育儿童”、“好好学习,好好玩耍”,关注红色后代们的健康成长。
延安保育院的历史也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基本理念、方针产生和成熟的历史。
延安保育院故事
延安保育院故事延安保育院是一座充满着故事的地方。
这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见证了无数个孩子的成长故事。
保育院的故事,是延安革命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传承。
保育院的故事始于延安时期,那是中国革命的风起云涌之时。
为了保护孩子们,延安保育院应运而生。
在艰苦的条件下,院方为孩子们提供了温暖的家,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这里,孩子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
保育院的故事还有那些曾在这里生活的孩子们。
他们或许是战乱中的孤儿,或许是因家庭困难而被送进保育院的孩子。
但在这里,他们得到了关爱和教育,茁壮成长。
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为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保育院的故事还有那些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
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和辛勤的劳动,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温馨的家。
他们不辞辛劳,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孩子们的承诺。
保育院的故事也是延安革命历史的缩影。
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所在地,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光荣历史。
在这里,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为了孩子们的未来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努力。
保育院的故事更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传承。
在这里,孩子们接受着革命传统的教育,培养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责任感。
这种精神的传承,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保育院的故事,是延安的一部分,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部分。
这里承载了太多的记忆,见证了太多的故事。
保育院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传承着革命的火种,传递着爱的力量。
愿这些故事永远铭记在心,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红色摇篮的妈妈延安保育院
红色摇篮的妈妈延安保育院
母爱的伟大在于越是危难之际,越能得到升华和放大。
中国妇女无愧“母亲”的伟大称号,战火中她们殚精竭虑、克己奉公,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中国历史红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中所有的保育员们都可以称之为“伟大的母亲”,因为使他们用生命呵护着这一群遭受战争残酷洗礼的孩子们,让他们不再因战争而恐惧、害怕。
延安,缔造中国革命历史传奇的圣地,它的儿女用不屈的精神和惊天泣地的大爱,将一个民族崇高的壮举,浪漫而又壮阔地书写在这片黄土地上。
而延安保育院,像一位慈母,用博大的胸怀,守护着这些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战的革命者的后代。
无论是面对性格孤僻的孩子还是面对战争中父与子之间插肩而过的人生遗憾……保育院就如同点点繁星,为这些弱小的生命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没有永远的妈妈,却有着永远的感恩。
据延安保育院的保育生王笑利老人回忆:“2006年,被‘难童们’称为最后一个‘妈妈’的郭秀仪老人操劳一生逝世的时候,包括自己在内的许多‘难童’不顾年迈体弱,都纷纷来八宝山革命公墓洒泪为郭妈妈送行”。
虽然延安保育院的王笑利老人不是郭妈妈带大的,但和其他“难童”一样,对保育院里所有的妈妈们都怀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
在六十多年前那个民族危亡关头,这些杰出女性奋激而起,以温暖的胸怀,挽救了无数遭受战火摧残的儿童,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母亲行动史,他们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延安第二保安育院“长征”记
延安第二保安育院“长征”记作者:曹雪梅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8年第8期“保育院我的家,阿姨爱我我爱她,阿姨待我像妈妈,教我要听党的话。
团结友爱守纪律,要做革命好娃娃……”这首创作于70 多年前延安时期的儿歌,如今依然在北京海淀区玉泉山下的六一幼儿院中回响。
在歌声中,院子里的“马背摇篮”雕塑和一幅幅壁画无言地诉说着70多年前那场动人心魄的“长征”——为了保护革命的后代,延安第二保育院的保育员们带着130多名儿童走上了3300 余里的大转移之路。
一、宝塔山下织摇篮1944 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局部反攻阶段,延安的大批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和部署而奔赴前线。
但一些有孩子的干部却犯起了难,一方面他们迫切想要去完成革命任务,另一方面又放心不下年幼的孩子。
于是,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很快筹建了延安第二保育院。
陕甘宁边区本就经济落后,财源匮乏,要筹建一所保育院并不容易。
在朱德和康克清的关心、指导以及各级党、政、军的关怀和支持下,“保教战士”们统一了建院思想,克服了物质上的困难,因地制宜,在山坡上打出了一排排窑洞,还根据需要划分了功能区——“一座山上有40多孔窑洞,分上下两排,上排十几孔窑洞是小班孩子和保育院的生活区,下排20 多孔窑洞是中班、大班幼儿及保育院的生活区,往下盖的平房是大活动室……再往下是院部、保教科的窑洞、山下面则是工作人员的大食堂。
另一个山头上则是卫生科的十几孔窑洞,便于病号隔离。
卫生科的下面是总务科……”在孩子们居住的窑洞中又设置有活动室、洗脸间、饭厅,并制作了一批实用又实惠的家具,另外每个窑洞后边还预留了防空通道,以防敌机空袭。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延安第二保育院正式成立。
尽管保育院成立了,但却没有一个人懂得保育业务。
保育员的年龄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都有,可以说有些人自己还是个孩子。
她们来到保育院之后,有的对工作分配不满;有的则一心想要去前线,认为当保育员没有面子。
后来,“为了加强保育院的工作,康克清与当时任军委总政治部副部长的胡耀邦同志几经商量,调派张炽昌同志任院长”。
延安保小的故事
延安保小的故事【文档标题】:延安保小的故事:革命圣地的童年记忆延安,这座中国革命史上的圣城,孕育了无数英勇的革命先烈。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曾在延安保小这所革命学校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本文将带您走进那段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岁月,聆听延安保小的孩子们的故事。
一、延安保小的创建背景延安保小,全称为“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小学”,成立于1938年。
当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了安置革命烈士遗孤和前线将士的子女,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建一所专门的儿童保育学校。
二、延安保小的艰苦生活延安保小的孩子们生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
他们居住在简陋的窑洞里,每天吃着粗粮、野菜,穿着破旧的军装。
然而,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孩子们却养成了勇敢、坚强、自律的性格。
三、延安保小的革命教育延安保小注重对孩子们的革命教育。
学校开设了政治、文化、体育等课程,让孩子们在掌握基本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革命思想的教育。
此外,学校还组织孩子们参加劳动、演出、慰问伤病员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延安保小的杰出校友在延安保小的历史中,涌现出了一批批杰出校友。
他们中有的成为了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如王岐山、李鹏等;有的成为了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名人,如贺敬之、陈荒煤等。
这些校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延安保小的精神传承延安保小的精神传承至今,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那首《延安保小校歌》传唱大江南北,激励着无数青少年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延安保小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激情与奋斗的童年记忆。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孩子们学会了勇敢、坚强、自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石。
红色文化案例
红色文化案例介绍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文化体现。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遗产。
本文将通过探讨几个红色文化案例,来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影响。
红色文化案例一:延安保育院延安保育院的背景延安保育院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开展的一项重要社会工作。
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很多革命者的家庭被迫分散,无法照顾自己的子女。
延安保育院应运而生,成为了抗战时期儿童的家园。
延安保育院的意义延安保育院不仅为孤儿提供了温暖的家庭环境,也起到了政治教育的作用。
孩子们通过参与伟大斗争的故事、学习革命歌曲和革命诗词,接受了红色文化的熏陶。
延安保育院的经验也为中国后来的儿童福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延安保育院的影响延安保育院的红色文化影响了几代人。
许多当年生活在延安保育院的孩子们后来成为了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
延安保育院的经验也对中国的儿童福利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儿童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红色文化案例二:中国共产党的央视春晚央视春晚的背景央视春晚是中国最重要的春节晚会,也是世界上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
自1983年开始举办以来,央视春晚一直保持着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特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央视春晚的红色元素央视春晚中的红色元素包括红歌、红舞、红色题材的小品等等。
红歌是以经典的红色歌曲为主题,舞蹈中常常出现红色的服装和红旗。
小品中也经常涉及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
央视春晚的传承与创新央视春晚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也注入了现代元素和时代特色。
通过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当代的话题,央视春晚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
红色文化案例三:红色旅游景点红色旅游景点的特点红色旅游景点是指那些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有关的旅游景区。
这些景区具有红色文化的独特价值,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时期的延安保育院
“保育院孩子学习、生活有个显著的环境特点,就是半军事化。
他们起床、早操、吃饭、上课、睡觉等,都有严格的纪律。
但在课外活动、民主生活、师生关系上民主平等、独立自主,一点也不受半军事化管理的限制。
正因为这样,孩子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就特别强……”这是1944年7月30日的重庆《新华日报》,在头版上发表了一篇专题报道,题目是《延安保育院怎样对儿童进行教育?》。
俗话说:逆境中的娃娃早成熟!在延安保育院的娃娃身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赵战生小朋友是凌莎院长的儿子,他长得活泼可爱但并不特殊。
中外记者团参观时,他是小合唱队的成员,小家伙雄赳赳气昂昂的站在队列里,那表情,那姿态,活像一个久经考验的老兵。
他们唱完《黄河大合唱》后,面前的记者们拥了过来,把他们围在了中间。
路透社记者武道走过来,先把镜头对准战生拍了一张照,又伸出胳膊亮出他的手表向战生夸耀说:…好看不好看?‟战生抬头看了看那亮闪闪、金灿灿的手表,脸上露出了喜色,小家伙刚要说好看,话还没出口立刻又咽了回去,马上收起了脸上的笑容把头转了过去。
记者仍不放松地问:…喜欢吗?要是喜欢我就送给你。
‟说着就准备摘手表。
保育院的娃娃,如何应付这场面,真让旁边的先生、阿姨着急!小战生又抬头看了手表一眼,出乎记者意料地摇了摇头,坚决地大声说:…不要!如果我长大了工作需要,公家会发给我的。
‟说完就想走开。
记者们仍围着他问:…那么,你长大了做什么呢?‟ 回答更加响亮:…长大了像爸爸、妈妈一样,当人民的勤务员。
”
这一语惊人的回应使这些饱经世事的外国记者目瞪口呆。
他们所料想不到的是,这话是出自一个延安保育院孩子之口,他们不得不相信,这是他们亲眼看到的事实。
他们又实在弄不懂,这些小孩子是如何教育的?
延安保育院孩子们的表演,更给参观者带来浓厚的兴趣。
这些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娃娃,一点不认生,不怯场。
看到那些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外国人,一个个显得很精神,他们挺着小胸脯,高昂着小脑袋,神气十足的唱着、跳着……记者们不时举起相机,拍下了一张张动人的照片。
即使带着不同政见的记者,看到这一切,不能不由衷地感慨: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征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