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损失统计调查方案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简称“5·12”地震,是中国历史上破坏最为严重、影响最为深远的地震之一,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左右,震中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附近。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地震的震级为里氏8.0级,是近30年来中国发生的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地震造成了汶川县及周边区域的严重灾害,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也引起了全国和全球的关注。
为了对这次地震进行科学研究,开展国家级的震情调查工作,由中国地震局牵头组织了一支地震科学家团队,对地震灾害影响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在国家和全国地震科技攻关的大力支持下,地震灾害调查报告应运而生。
报告涵盖了灾害的方方面面,包括地震的基本震情特征,地震烈度分布及各种细节数据等,对地震烈度带、线和不同类型地表地貌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说明。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研究人员特别提到了汶川地震的发生机理。
地震原因复杂,但主要原因是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相对运动。
这种板块运动激发了川西的断层系反正断作用发生地震,导致了汶川地震的发生。
同时,报告中也讨论了地震路径、地震波传播、地震活动、岩石破碎和弹性反弹等方面细节内容。
此外,这份调查报告还介绍了地震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灾情十分严重,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人口流动性等社会问题也十分严重。
研究者呼吁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救援和修复工作,以尽力减轻灾害的影响。
报告还针对灾害后的复原问题提出了建议。
在灾后重建时,应当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水电、道路等,同时还要加强环境保护,进行生态修复。
此外,应加强山区人民的安全意识,提高抗灾能力。
总的来说,这份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提供了深入的科学数据和细节信息,对于地震的研究和预防扮演了重要角色。
希望在未来,中国地震科学家们能够继续保持好的工作状态,在地震预测研究与提高预警系统的能力及效率方面迈进更大的步伐,将中国的地震科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一场破坏性极大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地震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1. 地震背景汶川地震是一次里氏7.9级的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汶川县附近。
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4:28,造成了近7.9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伤,成千上万的房屋被毁。
2. 地震原因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而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汶川地震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引起的。
这种板块运动造成了大量的应力积累,最终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3. 地震影响汶川地震对当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人员伤亡:近8万人丧生,成千上万人受伤。
- 经济损失:数以十亿计的财产损失,包括房屋、基础设施和农田等。
- 生态环境破坏:大面积山体滑坡和地质灾害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4. 应对措施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并为灾区的重建提供支持。
主要的应对措施包括: - 救援行动:迅速组织救援队伍,派遣医疗人员和救援物资到灾区,尽力挽救生命。
- 紧急救助:提供紧急救助金和物资,满足灾民的基本需求。
- 重建工作: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重建被毁的房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 防灾减灾: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
5. 教训与启示汶川地震是一次巨大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对地震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 加大对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力度,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 加强重建工作,使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结论汶川地震是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地震事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通过政府的应对措施和社会的支持,灾区正在逐渐重建和恢复。
我们应该从这次地震中吸取教训,不断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汶川大地震公路桥梁震害初步调查
在总结汶川地震中山区公路桥梁震害及启示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 先,地震对山区公路桥梁的影响十分严重,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 其次,通过对震害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最后,汶川地震中暴露出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类 似灾害,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预防和应对。
基本内容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 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之一。在这次灾难中,灾区的建筑物、道路、 桥梁、植被等均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快速、准确地获取灾区的受灾情况,遥感技术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2、地球物理因素:汶川大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仅约为10公里,使得地震 能量更易传播,影响到更大的范围。此外,地震发生时,地下水位也较高,增加 了地震的破坏力。
3、人类活动因素:虽然人类活动不能直接导致地震的发生,但人类的活动 可以对地震的破坏程度产生影响。例如,人类工程建设、采矿等活动可能改变地 下水位或地质结构,从而增加地震的破坏程度。
4、社会经济因素:汶川大地震发生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地震灾害 的重要因素。当地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缺乏有效的灾害应对体系,增加了地震 灾害的影响。
四、结论
汶川大地震的震害特点及其成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 造背景、地球物理因素、人类活动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为了减少地震灾 害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对地震活动的监测和研究,提高灾害预警能力;也需要 加强社会防灾意识,提高灾害应对能力,以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反思汶川大地震中公路桥梁的震害情况,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和建议:
1、加强桥梁的维护和检测:对于处在地震活跃地区的公路桥梁,应定期进 行维护和检测,确保桥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本次地震中,部分桥梁由于 日常维护不足,导致地震时受损更为严重。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桥梁的日常维护 工作,防患于未然。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给四川汶川县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此次地震调查报告旨在对汶川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以在未来应对类似灾难时能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
一、地震背景汶川地震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大青山断裂带为主要震源区。
地震矩约为3.8×10^29恒须,属于特大型地震。
地震主震和余震造成了广泛的地表破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也对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地震原因1.构造背景:汶川地震位于川滇地块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的区域,沿断裂带发生活动。
2.应力累积与释放:川滇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地下应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导致了巨大能量的积累。
3.构造断层:大青山断裂带是汶川地震的主要震源,多年的断层活动造成了变形和异常。
三、地震影响1.人员伤亡:汶川地震造成约8.7万人死亡、3.8万人失踪、37.6万人受伤,给当地民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2.灾区破坏:大量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损毁,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困难。
3.社会影响:由于地震造成的交通中断、电力瘫痪、通信中断等,导致的人员救助和物资运输困难,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了社会动荡。
四、抗震减灾经验1.社会行为:及时组织人员疏散和撤离,加强地震救援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抗震减灾能力。
2.建筑设计:加强抗震建筑设计规范,优化抗震结构,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3.应急预案: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强信息发布和应急救援机制,提高抗震避险意识。
4.科技支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5.教育宣传: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推广灾害公共知识。
五、结论汶川地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地震预测和探测技术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通过总结教训,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高社会抗震减灾能力,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5.12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勘查(省国土资源厅)
33
44283 179511
24 20
15
7
1
19197 240175
21 64
17
16
0
4356
96526
307 651
67
147
3
2781
214948
41 93
21
14
11
29461 180584
8
2
2
0
1
0
611
3315 2394 619 1656 77 640475 3038393
1.1 灾区地灾防治总体工作部署
勘查工作 布置底图
2.4 勘查设计的主要工作步骤
2.4.2 现场踏勘
(1) 确定具体勘查对象的位置 (2) 现场判断灾害体性质、规模(范围)、稳定性 状况、发展演化趋势 (3) 现场确定通过勘查应查明的关键问题 (4) 现场圈定测绘范围、确定测绘工作方案 (5) 现场初步确定勘查工作布置方案 (6) 现场初步确定可能采取的治理工程措施与具 体布置位置
滑坡 27
其中(处)
崩塌
泥石流
不稳定 斜坡
27
9
20
其他 0
威胁人口 威胁资产 (人) (万元)
49605 301688
51 30
5
23
0
57440 117884
65 34
25
22
3
130003 672595
1166 599 283
681
25 303349 1033871
1605 874 175
726
≥1000
1:2500~1:500
1:2500~1:500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地震事件,也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
这场地震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规模达到了里氏8.0级。
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深入了解地震的原因和影响,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最终形成了一份详尽的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首先,调查报告指出,汶川地震的发生是由于两个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
四川盆地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的相对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应力积累。
而在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由于地壳应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极限,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其次,调查报告还指出了汶川地震的破坏程度与地震震源的浅层位置有关。
地震震源位于地壳的浅层,使得地震能量能够迅速传播到地表,导致了强烈的地面震动。
同时,汶川地震震源附近的地质构造也对破坏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震源附近存在着断裂带和断层,地震能量释放时,这些断层会发生滑动和位移,进一步加剧了地震的破坏力。
调查报告还详细描述了地震对汶川地区的影响。
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统计,地震导致了近7.7万人死亡,超过37万人受伤,同时还有大量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被毁坏。
特别是汶川县城,几乎被夷为平地。
地震还引发了多次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给救援和重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调查报告还对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进行了评估。
报告指出,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启动了应急救援机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
同时,国际社会也给予了中国大力支持和援助。
然而,调查报告也指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救援物资的分配不均衡、救援队伍的协调不够等。
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在未来的灾害应对中需要做出改进和提高。
最后,调查报告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措施,以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
报告呼吁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报告还强调了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的能力,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汶川地震是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一次大地震。
该地震的震级达到了8.0级,震中深度为19公里。
这次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还摧毁了大量建筑和基础设施,给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灾情概况1. 人员伤亡: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初步统计共造成69176人死亡,374643人受伤。
其中学生伤亡惨重,遇难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三以上。
2. 建筑破坏:地震导致了大量建筑物的倒塌,包括学校、医院、工厂、住宅等。
根据初步统计,全县共有11727所学校受损,3000多所学校完全倒塌。
3. 经济影响:这次地震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冲击。
大量工厂、企业以及农田和农作物遭到破坏,给产业链的完整运转带来了困难。
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灾后重建,加剧了经济负担。
三、救援行动1. 前期救援:地震发生后,国家迅速启动了抗震救灾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各级防震减灾委员会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抗震救灾工作。
救援行动包括紧急救援、医疗救治、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工作。
2. 国际援助:中国也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援助。
许多国家和组织纷纷向中国提供了物资和人力支持。
这些援助得到了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普遍感谢。
四、事故原因1. 构造背景:中国是地震多发国家,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汶川地区正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
2. 地震机制:这次地震是由岷江断裂引起的,是一次正断层的地震。
岷江断裂在地震前已经累积了大量能量,因此地震发生时能量的释放非常剧烈。
3. 思想观念:地震前,当地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并未重视地震防灾意识的培养,对地震安全工作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一些学校在建筑设计和质量上存在缺陷,影响了校舍的抗震性能。
五、教训与对策1. 深入开展地震防灾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从幼儿园开始,普及地震防灾知识,并进行地震演练。
2. 重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设计、施工和验收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较大的地震破坏。
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情况调研策划书
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情况调研策划书爱在人间,灾区雄起策划:川之队2011年5月30日目录“爱在人间,灾区雄起”···························································· - 1 -策划背景····················································································· - 3 -1.基本情况简介 (3)2.社会影响 (3)3.目的动机 (3)4.实践地基本情况(内在优势、不足、机会、突发情况) (3)策划实施方案与步骤 ··································································· - 4 -1.团队基本情况 (4)2.走访的单位、企业、个人 (4)3.活动日程安排 (5)4.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6)5.预期成果形式 (6)6.经费预算 (7)7.出行注意事项 (7)8.备注其它 (7)9.调查问卷样本 (8)“爱在人间,灾区雄起”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一个宁静而祥和的县城,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里氏8级地震。
中文版官方汶川地震报告
中文版官方汶川地震报告《关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的调查报告》导言2024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毁灭性的特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全面了解地震灾情,我们组织了一支专业的调查队伍进行调查研究,本报告就是基于实地调查、数据收集和专家研讨的综合结果。
一、地震背景根据调查结果,汶川特大地震是由构造应力释放引发的。
该地区处于横断山系与四川盆地的结合带,构造活动频繁。
地震发生前,对地震的预测和预警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未能提前预防和减少损失。
二、地震灾情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大约6.6万人死亡,3.5万人失踪,8.2万人受伤。
这次地震导致了大规模的房屋倒塌和道路中断,给汶川县和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
三、抗震措施根据调查结果,汶川县的一些抗震设施和建筑并未按照抗震标准建设。
此外,地震发生后,救援和灾后重建的响应不够迅速和有效,局部地区的救援物资和生活物资供应存在不足的情况。
四、经济影响汶川特大地震对当地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
地震导致了大面积的房屋倒塌和基础设施损毁,特别是对农田、水电站等重要设施的影响较为显著。
此外,地震造成了旅游业、农牧业等相关产业的重大损失。
五、社会影响地震发生后,汶川地区受到了全国和全球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内外捐款和物资的大规模支援,以及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为地震灾区带来了重要的救援和支持。
六、教训与启示这次地震灾害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在今后的抗震救灾工作中,应加强地震预测和预警机制建设,提高抗震设施和建筑的质量,完善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体系,提高社会和经济的恢复能力。
七、建议与展望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建议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还要加强抗震设施建设,提高抗震建筑的质量和稳定性。
此外,在灾后重建阶段,应充分考虑地震风险,合理规划和布局,确保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八、总结汶川特大地震是一次巨大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伤痛和教训。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pptx
4、填充墙的震害
砌体填充墙刚度大而承载 力低,首先承受地震作用而遭 破坏。一般7度即出现裂缝,8 度和8度以上地震作用下,裂缝 明显增加,甚至部分倒塌,一 般是上轻下重,空心砌体墙重 于实心砌体墙,砌快墙重于砖 墙。
加强填充墙 与整体结构 的连接
四、震害调查结论及建议
茅草屋、木屋,到砖瓦堆砌、钢筋混凝土, (2)什么样的建筑结构型式更适宜人类生存?
底框、砖混、框架 (3)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如何更好地改进地震区划 (4)抗震设防标准是否合适?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灾后先后派出60多名专家赶赴四 川、甘肃、陕西,开展震后建筑应急评估工作
二、震害调查结果
震后应急评估――专家组在四川负责检测评估的建筑主要分布在 都江堰、绵阳、德阳等城镇地区。 截至5月28日,累计检测评估 建筑约800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约占50%,住宅小区约占 50%。
城镇及周边地区建筑 损坏总体情况 严重损坏的建筑约占 10% 中等损坏的建筑约占 40% 轻微损坏的约占50%
程度 严重损坏
中等损坏
损伤轻微
பைடு நூலகம்结构
农房、砖混砌体 结构、底框结构 等
砖混砌体结构、框 架结构等房屋建筑
框架结构等
特点
建设年代较早的、损坏部分主要为围
抗震设防较低的 护结构、加固后可
房屋建筑
隔震器设置部位
基础隔震太原市图书挡案馆隔震 楼(6层) 1998
(1)裂缝
“X”形裂缝
水平裂缝 竖向裂缝
1、砌体结构房屋破坏特点
墙体在竖向压力和反复水平剪力作用产生的 裂缝;发生部位:横墙、房屋两端的山墙、 纵墙及窗间墙。
纵墙出平面受弯产生水平裂缝,大都发生于 外纵墙窗口的上下皮处
四川汶川大地震震害遥感调查与评估
第12卷 第5期2008年9月遥 感 学 报JOURNAL OF RE MOTE SENSI N GVol .12,No .5 Sep.,2008 收稿日期:2008206220;修订日期:2008207207作者简介:魏成阶(1945— ),男。
湖北人,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资源环境遥感、灾害与应急应用研究。
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专著3部。
E 2mail:wei_chengjie@yahoo 文章编号:100724619(2008)0520673210四川汶川大地震震害遥感调查与评估魏成阶,刘亚岚,王世新,张立福,黄晓霞(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 要: 回顾了中国应用遥感技术调查评估地震灾害的历史及其进展,经过综合论证,给出了汶川地震5种震害的分类划分标准和灾害遥感调查评估总体技术流程,总结了灾害遥感调查评估各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遥感信息源和不同遥感技术方法识别不同震害的效果,为汶川特大地震灾中救援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决策依据;结合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地震灾害的特点,提出了震害遥感调查评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汶川地震;震害遥感;调查评估;地震遥感趋势中图分类号: TP79 文献标识码: A 地震灾害是中国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强烈地震具有突发性、毁灭性的特点,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目前,人类还不能准确地预报地震。
因此,震前采取积极防御措施,震后快速获取灾害信息,快速完成调查评估是降低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地震灾害调查,获取灾情信息主要依靠实地勘测。
这种方法获取的数据精度和置信度虽较高,但存在着工作量大、效率低、费用高和信息不直观等不足[1]。
遥感技术具有获取信息快、信息量大、手段多、更新周期短,能多方位和全天候地动态监测等优势,为快速完成地震灾害调查与损失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技术手段。
尤其为救灾、减灾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信息方面较传统的实地调查方法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
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统计办法
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统计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民政部,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公布日期】2008.07.16•【文号】•【施行日期】2008.07.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统计办法(民政部、财政部、国家统计局2008年7月16日)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管理使用的通知》(国办发〔2008〕3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资金使用指导意见》(国办发〔2008〕51号)和中央纪委等五部委《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通知》(中纪发〔2008〕12号)通知要求,为规范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信息统计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所有已经接收救灾捐赠款物的单位,包括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各单位、各人民团体及各类全国性社会组织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组成部门、人民团体和民政部门批准的各类社会组织。
第三条民政部门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综合统计汇总单位。
民政部负责统计汇总中央级单位(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各单位、各人民团体及各类全国性社会组织)和省级民政部门汇总上报的救灾捐赠款物信息。
地方各级民政部门负责统计本区域内同级社会接收捐赠机构(党委、政府组成部门、人民团体和民政部门批准的各类社会组织)的捐赠信息和直接下级民政部门汇总的捐赠信息。
第四条按照谁接收、谁统计的原则,实行在地统计管理。
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各单位、各人民团体及各类全国性社会组织,只统计本级实际接收到的捐赠款物及其分配、使用情况;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组成部门、人民团体和民政部门批准的各类社会组织,也只统计本级实际接收到的捐赠款物及其分配、使用情况。
第五条统计内容。
本办法统计调查内容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社会捐赠款物信息。
有关部门和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支援灾区的,作为财政投入,不作为救灾捐赠进行统计;进入财政专户的救灾捐赠资金,财政部门回拨给民政部门时,不再统计为财政投入。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损失统计调查方案
四川省“5.12”汶川地震灾害损失统计调查方案一、实施目的为了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反映四川“5.12”汶川地震对人口、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环境、历史文物等方面的损失情况,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有关政策和规划,进行灾害评估和恢复重建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四川省统计管理条理》,特制定和实施本统计调查方案。
二、实施范围和要求1、本方案属四川省地方统计调查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按规定及时、准确、全面报送调查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2、本方案的实施范围是全省受地震灾害的市(州)和县(市、区)行政辖区,调查对象是地震灾区的所有住户和人口、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3、本方案统计表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层表,由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逐级汇总上报;第二部分为综合报表,分别由市(州)、县(市、区)政府和省直各有关部门统计,逐级汇总上报。
4、要求各市(州)、各省直部门综合报表分列县(市、区)报送。
原则要求各市(州)掌握到县(市、区)和乡镇(街办),县(市、区)掌握到乡镇(街办)和村(居委会)。
5、资料来源。
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和财务报表。
6、数据审核和平衡关系。
市(州)、县(市、区)按所在地原则统计,市(州)、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和本级政府所统计的灾害损失数据要一致。
电业局、铁路、通讯、邮政等直管系统地区不填,由省直管单位填报。
7、各市(州)、县(市、区)、省直各部门报送表格的同时报送填表说明,说明灾害损失情况、数据来源、主要损失项目实物量和计价依据。
三、指标解释1、单位代码:使用9位码,为省码(2位)+市码(2位)+县码(2位)+乡镇(街道办)码(3位),所有报表必须按提供的单位地址码和指标顺序码报送,不得调整更改。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修改版)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毕节学院生态工程学院2011级地理(1)班第一组课题组成员:付利平曹德希胡鹏蔡云振黎丽萍陈懿胡永秀胡娅曾春林潘仕远目录一、汶川地震发生的地点、受灾范围、受灾面积等-----------------------2二、汶川地震的受灾程度-----------------------------------------------------------------3三、地震灾害形成的原因-----------------------------------------------------------------4四、地震防灾减灾的建议-----------------------------------------------------------------4五、关于分工和协作的说明------------------------------------------------------------5一、汶川地震发生的地点、受灾范围、受灾面积等1、汶川地震的地点汶川大地震,也称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UTC+8)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7分到28分。
汶川地震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79千米处,其经纬度大约是北纬31.01°,东经 103.42°,如左图所示。
2、汶川地震的受灾范围和受灾面积根据中国地震局的发布的资料,汶川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地震的烈度可能达到11度。
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因此汶川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巨大,受灾的范围较大。
汶川地震的重灾区是四川省,受到影响不大的省份有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云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一、地震背景汶川地震,又称“5·12地震”,是指于2024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一次破坏性地震,震级为里氏8.0级。
此次地震是近年来中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地震之一,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影响,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
二、地震成因汶川地震主要是由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在这一地区的相互碰撞而引起的。
地震发生的地点位于两个板块的交汇处,地壳和岩石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长时间的应力积累导致了地壳发生了断裂,形成了当时的地震。
此外,汶川地震发生在断裂带的一段,使得能量释放更加剧烈,造成了更大的破坏。
三、地震影响1.人员伤亡:据统计,汶川地震共造成了近7万人死亡,17万人受伤,超过4000人失踪,是中国历史上伤亡最严重的地震之一、其中,汶川县伤亡最为严重,几乎全县遭受灭顶之灾。
2.建筑损坏:地震造成了大量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尤其是学校和住房。
许多学校的教学楼和宿舍楼都无法抵御这次地震的力量,导致了大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伤亡。
3.经济损失:地震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大量农田、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遭到破坏,许多企业和商家也因地震而无法经营,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四、救援工作1.救援行动: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包括派遣救援队伍、提供救灾物资和搭建临时医疗点等。
在第一时间救援了大量被困人员,为伤者提供了紧急的医疗救治。
2.灾后重建: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重建包括重建住房、学校和基础设施,并且对受灾地区进行了整体规划,以致力于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
五、教训和启示1.加强地震预警: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对于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至关重要。
要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提前发现和警示地震活动,提高人民的紧急逃生反应能力。
2.加强建筑抗震能力:在地震频发区域,要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加固工作,确保建筑能够在地震中更好地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一、概述四川省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地震之一、发生在2024年5月12日14时28分,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震级达到8.0级。
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二、人员伤亡三、灾害影响2.基础设施:地震导致了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如道路、铁路、桥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给救援和重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地震还导致了大量通讯设备的瘫痪,严重影响了救援工作的效率。
3.经济损失: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845亿元人民币,间接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该地区的农田、工厂、住房等遭到重创,造成了大量劳动力和产能的损失,给地方经济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打击。
四、救援和重建1.救援工作:地震发生后,政府立即启动了全国的紧急响应机制,向受灾地区派遣了大量的救援人员和物资。
国内外的红十字会、救援队伍等也积极参与到救援行动中。
通过科学的组织和救援技术,成功解救了许多被困群众,减少了伤亡人数。
2.重建工作:地震过后,政府积极进行了重建工作,以缓解灾区人民的困境。
重建工作包括重建房屋、学校、医疗设施等,为灾民提供安居乐业的条件。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当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国际援助: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向中国提供物资和人员支持。
许多国家和组织向中国捐款捐物,协助救援和重建工作。
这些国际援助的到来对于加快灾区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教训和启示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首先,要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人们对地震的认知和应急能力。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确保其在地震中能够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再次,要加强救援系统和能力的建设,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灾害。
六、结论四川省汶川地震是一次具有极大影响的地震灾害,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政府、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团结一致,进行了有力的救援和重建工作,使灾区逐渐恢复到正常生活和工作的轨道上。
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研究
第31卷 第2期地 震 学 报Vol.31,No.2 2009年3月 (20522211)AC TA SEISMOLO GICA SIN ICA Mar.,2009 王晓青,丁香,王龙,王岩.2009.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研究.地震学报,31(2):20522211.Wang Xiaoqing,Ding Xiang,Wang Long,Wang Yan.2009.A study on fast eart hquake loss assessment and it s applica2 tion to2008Wenchuan M8eart hquake.A cta S eismologica S inica,31(2):20522211.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研究3王晓青・・・| 丁 香 王 龙 王 岩(中国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摘要 地震发生之后,在没有开展地震现场调查之前,迅速对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等进行评估,对地震应急救援决策非常重要.本文叙述了基于宏观经济指标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根据我国1989—2004年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调查资料重新确定的地震易损性模型,给出了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后依据估计的经验地震烈度图得到的地震损失快速评估结果,并与依据现场调查确定的地震烈度分布图给出的地震损失评估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根据近20年我国实际地震震例确定的地震易损性模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损失评估结果的最大不确定来自于对地震影响场的估计.关键词 宏观经济指标 损失快速评估 汶川地震 不确定性文章编号:025323782(2009)022******* 中图分类号:P315.9 文献标识码:AA study on fast earthquake loss assessment and itsapplication to2008Wenchuan M8earthquakeWang Xiaoqing・・・| Ding Xiang Wang Long Wang Yan(I nstit ute of Eart hquake S cience,China Eart hquake A dminist ration,B ei j ing100036,China)Abstract: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eart hquake emergency and rescue decision2making to assess t he seismic deat h and direct economic loss immediately aftert he event occurrence wit hout any on2site damage survey.This paper int roducest he seismic lo ss assessment met hod based on macro2economic indicators,andshows t he seismic vulnerability models determined by t he data fro m on2sitedamage and lo ss survey to t he event s occurred fro m1989to2004.The papergives a result of fast loss assessment for t he Wenchuan eart hquake based on t heempirical intensity attenuation relation in t he region,and compares t he assess2ment wit h t he estimation result obtained by using t he same met hod while a p rac2tical seismic intensity dist ribution map of t he Wenchuan eart hquake is used.The above comparison indicates a good usability of t he seismic vulnerabilitymodels obtained statistically based on t he practical on2site survey of losses to 3基金项目 “十五”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2004DIA3J010)资助.收稿日期 2008210215收到初稿,2008212202决定采用修改稿. ・・|通讯作者 e2mail:wangxiaoq517@eart hquakes occurred in China during last two decades.The maximum uncer 2tainty in fast seismic lo ss assesment comes from t he uncertain estimation of seis 2mic ground motion.K ey w ords :macro 2economic indicator ;fast loss assessment ;Wenchuan eart h 2quake ;uncertainty引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是我国自唐山地震之后发生于人口较为稠密地区的又一次地震巨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地震发生之后,应中国地震局有关部门的指示,我们对此次地震的灾害损失进行了快速评估,并于当天下午将结果以正式简报的形式发给中国地震局有关部门.随着地震应急救援和灾害损失评估工作的开展,表明地震影响场及地震损失的调查统计比较接近实际情况.本文在描述基于宏观的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灾害损失估计的结果及其主要不确定性.1 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方法常规的地震损失评估采取易损性清单方法(Applied Technology Council ,1985),即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差异,将建筑物分为若干结构类型.在各结构类型地震易损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震害损失预测.但是在大范围内搜集如此详细的易损性清单分类资料是困难的,并且对研究区详细的断层和场地条件的了解也是不够充分的,这是常规地震损失评估方法应用中的困难.此外,由于不同建筑物在结构类型、构造形式与细节、建筑质量和相对数量等方面的差异,依据一个城市调查研究获得的地震损失评估模型,往往并不十分适合于其它城市.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取或者更新易损性清单,对某些震害预测目的是适宜的,但对诸如宏观决策等目的,并不经济.震后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是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对地震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进行快速评估,其主要目的是为地震应急指挥和救援提供宏观决策依据.面对日益增多的严重地震灾害威胁,从宏观决策的角度,需要建立数据资料易于获取与更新的地震损失预测评估方法.基于宏观经济指标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正是基于这种实际需要而提出来的(陈颙等,1999),并应用于全球和中国的地震灾害损失预测(Chen et al ,2001,2002;米宏亮,2002).地震宏观易损性分析方法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 )作为社会财富的量度.其基本预测模型如下(Wang et al ,2006;王晓青等,2007).设空间域R 内第t 年出现地震烈度I 的年发生概率预测值为p 1(t ,R ,I ),预测对象(如人口、社会财富等)的总量为Y (t ,R ),其在地震烈度I 下造成的损失率(地震易损性)为F (I ,Y ),则空间域R 内T{t |t s ≤t ≤t e }年内地震造成的损失L (T ,R )(期望生命损失、经济损失等),可采用如下模型计算:L (T ,R )=∑I ∫t e t s p 1(t ,R ,I )F (I ,Y )Y (t ,R )d t (1) 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设为时刻t e ),如果认为地震影响场是确定的(事实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参见王晓青等,2003;Wang et al ,2004.此处不考虑),则在地震烈度I 处,p 1(t ,R ,I )=1.有602 地 震 学 报 31卷L(t e,R)=∑IF(I,Y)Y(t e,R)(2) 采用式(2)可进行震后地震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同时,在具体计算时,需要考虑因时间变化造成的人口(或社会财富)的变化及其地震易损性的变化.上述震前预测模型(式(1))和震后评估模型(式(2))不失一般性,可适用于人员伤亡,以及基于宏观经济指标或建筑物的经济损失分析等.具体应用时用人口、GDP、房屋建筑总价等不同的量替代.2 地震易损性模型预测对象(人口、经济等)在地震中的易损性与地震动强度(此处采用地震烈度),以及对象本身的抗灾能力等有关.以往的地震易损性模型采用宏观震中烈度I0作为地震易损性统计中的地震动强度的表征(Chen et al,1995a,b,1997;米宏亮,2002).使用该模型进行震害预测时将高估地震动的影响,而在进行震后震害快速评估时,评估精度将受到影响.随着更多地震现场调查资料的积累,可以基于不同地震影响烈度区进行地震易损性模型的统计. 作者在实施“2006—2020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确定”项目中,系统收集了自1989年10月大同—阳高地震发生后,进行正式地震现场震害调查和损失评估的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资料,即1989—2004年共207个破坏性地震损失评估报告(国家地震局,国家统计局,1996;中国地震局,2001;楼宝堂,1996)及以文件形式正式上报给中国地震局的2001—2004年地震损失评估报告.通过资料分析,选取了157次破坏性地震用于地震易损性分析(这些地震在空间上的分布见图1),并提取了这些地震不同烈度区域的人口、图1 1989—2004年发生的157次灾害性地震分布Fig.1 Epicenter distribution of157destroyed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China mainland during1989to2004702 2期 王晓青等: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研究GDP 、地震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等数据.通过数据筛选及多种分析处理,最终以人均GDP 为分档参数(体现抗震能力的差异),得到了中国大陆地震易损性模型.地震造成的GDP 损失率F (I ,GD P )可采用如下公式(图2):F (I ,GD P )=2×10-8I 9.8082人均GD P <2700元2×10-10I 11.5852700元≤人均GD P <10000元4×10-11I 11.377人均GD P ≥10000元(3)图2 中国大陆用G DP 损失率表示的地震经济易损性Fig.2 Economic vulnerability represented by G DP loss rate for earthquakes in China mainland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率R (I ,GD P )可采用如下公式(图3):R (I ,GD P )=6×10-13I 9.849人均GD P <2700元9×10-17I 14.977人均GD P ≥2700元(4)3 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结果在地震易损性研究基础上,结合地震动衰减关系和人口及GDP 资料等,即可以实现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工作.笔者在“2006—2020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确定”项目实施中,编制了基于宏观经济指标,能够用于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和快速评估的软件系统(Map EDL P 2005for Windows ).采用该系统完成了2006—2020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的预测(王晓青等,2007),并作为主要依据确定了2006—2020年中国大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该系统在2006年用于多次地震的震后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此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采用该系统进行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并在震后2小时内报送中国地震局有关部门.下面对该评估情况进行简要介绍.3.1 地震动衰减关系在快速评估过程中,采用了我国西部地区的椭圆衰减关系.其模型如下:802 地 震 学 报 31卷长轴方向I a =4.49+1.45M -1.79ln (R a +16) σa =0.60短轴方向I b =4.52+1.44M -1.94ln (R b +16) σb =0.60(5)图3 中国大陆以人员死亡率表示的地震生命易损性Fig.3 Life vulnerability represented by deathrate for earthquakes in China mainland 式中,I 为地震烈度,M 为地震震级,R为震源距(单位:km ),σ为标准差.3.2 汶川地震灾区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料汶川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中,采用了于2005年完成的基于宏观经济指标的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数据库.该数据库保存有全国县级行政区边界、驻地和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的2003年末人口、GDP等数据.3.3 汶川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按照上述各方面的数据,对汶川8级大地震进行了震害损失快速评估.根据当时的大震速报参数(震级8级,震中位置为东经103.267°、北纬31.084°),确定了地震烈度分布估计图(图4).快速评估结果为: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期望值约为11000人,直接经济损失的期望值约为图4 快速估计的汶川8级地震经验烈度分布图Fig.4 Seismic intensity map estimat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M 8Wenchuan earthquake occurrence 866亿元(2000年不变价).取期望值的1/3作为损失的下限值,以死亡人数3000—11000人、直接经济损失200亿元至800亿元(2000年不变价)作为上报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结果.3.4 汶川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结果的修正由于笔者建立的系统并没有作为业务运行系统,因此,在进行上述快速评估时,尚存在数据库个别城市基础数据缺失,没有考虑人口、经济增长和物价指数变化等因素.在快速评估的基础上,通过补充部分数据,以灾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0.35%、GDP 年平均增长率8%重新进行快速评估,则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期望值约为12300人,直接经济损失的期望值约为1987亿元(当年价).4 根据地震现场烈度调查结果对地震灾害损失的评估由于快速评估阶段采用的地震烈度区是估计的,与现场调查确定的地震烈度有很大的差异.为了探讨影响地震快速评估精度的不确定性因素,笔者依据地震现场烈度调查的结902 2期 王晓青等: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研究图5 汶川8级地震烈度分布图(引自中国地震局,2008)Fig.5 Seismic intensity map of the M 8Wenchuanearthquake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2008)果,重新对地震造成的损失进行了评估.图5给出了中国地震局(2008)正式公布的汶川地震烈度分布图.以该烈度图作为地震影响场的估计,根据上述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料与地震易损性模型,计算得到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期望值约为86000人,直接经济损失的期望值约为4480亿元(2000年不变价)或8300亿元(当年价).5 讨论和结论以上依据基于宏观经济指标的地震易损性模型和不同的地震影响场,对汶川8级地震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如下:1)根据政府部门公布的本次地震的人员伤亡数据,本次地震采用不同的评估数据对地震的损失估计在量级(规模)上与实际地震灾害损失(胡锦涛,2008)是一致的.2)另一方面,依据经验地震烈度图与现场地震烈度分布图估计的地震损失差别较大,而后者与实际地震损失[遇难69227人,失踪17923人(胡锦涛,2008)]非常接近.这说明造成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结果不确定的多种因素中,地震动分布(即地震烈度的分布)估计的不确定性是最大的;而本文给出的地震易损性模型(人员死亡率和GDP 损失率)相对整个灾害损失的估计而言,不确定性较小.这与笔者在多次地震中的应用与检验结果相吻合,表明这些易损性模型适合应用于我国地震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中.3)本次地震出现在高烈度地区.目前高烈度地区的地震易损性结果较少(本文对于Ⅹ度和Ⅺ度区域为外推结果),因此,通过对大地震的易损性研究,预计将进一步减少高烈度地区评估的不确定性.参 考 文 献陈颙,刘杰,陈棋福,陈凌,李闽峰.1999.地震危险性分析和震害预测[M ].北京:地震出版社:155.国家地震局,国家统计局.1996.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汇编(1990—1995年)[M ].北京:地震出版社:210.胡锦涛.2008.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R ].北京:人民出版社:27.楼宝堂.1996.中国古今地震灾情总汇(公元前2221年至公元1994年)[M ].北京:地震出版社:272.米宏亮.2002.地震灾害宏观易损性研究与灾害快速评估的网络实现[D ].北京: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67.王晓青,邵辉成,丁香.2003.地震速报参数不确定性的应急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模型[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3(6):19822201.王晓青,丁香,陈棋福,孙柏涛.2007.2006—2020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研究[G]∥2006—2020年我国地震危险性与灾害损失预测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26522279.中国地震局.2001.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汇编(1996—2000年)[M ].北京:地震出版社:390.中国地震局.2008.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EB/OL ].[2008209201]http :∥ /manage/ht ml/8a8587881632fa5c0116674a018300cf/_content/08_08/29/1219979564089.ht ml.Applied Technology Council.1985.Eart hquake Damage Esti mation Data f or Cali f ornia (A T C 213)[M ].Redwood city ,012 地 震 学 报 31卷Callfornia :Applied Technology Commission :280.Chen Y ,Chen Q F ,Chen L.2001.Vulnerability analysis in eart hquake loss estimate [J ].N at ural Haz ards ,23:34922364.Chen Y ,Chen Q F ,Liu J ,Chen L ,Li J.2002.Seismic Haz ard and Risk A nal ysis :A S i m pli f ied A p p roach [M ].Bei 2jing :Science Press :227.Chen Q F ,Liu J ,Chen Y.1995a.Quick and dirty estimation of seismic hazards in global scale of seismic risk assessment[C]∥X X I IUGG General A ssembl y .Boulder ,Colorado ,USA ,J uly 22214,Abstract s ,B371.Chen Y ,Chen Q F ,Liu J.1995b.Preliminary study on world 2wide map of future eart hquake losses[C ]∥X X I IUGGGeneral A ssembl y.Boulder ,Colorado ,USA ,J uly 22214,Abstract s ,B370.Chen Q F ,Chen Y ,Liu J ,Chen L.1997.Quick and approximate estimation of eart hquake loss based on macroscopic in 2dex of exposure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J ].N at ural H az ards ,15:21722229.Wang Xiaoqing ,Shao Huicheng ,Ding Xiang.2004.St udy on eart hquake losses assessment model considering t he uncer 2tainties of eart hquake location and ot her factors[C]∥2004I E E E I 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 ensing S y m 2posi um ,I GA RS S ’04Proceedings .Anchorage ,Alaska ,September 202224,4:2249222251.Wang Xiaoqing ,Ding Xiang ,Chen Qifu ,Liu Jifu.2006.Study on t he assessment of China eart hquake losses in 2006—2020[C]∥3rd A OGS (A sia Oceania Geosciences S ociet y )2006A nnual General Meeting .Singapore ,J uly 102214,Ab 2stract ,946/1202.112 2期 王晓青等: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研究作者简介张致伟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2006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现主要从事地震学和数字化观测数据处理.张燕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副研究员.1998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工程测量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地壳形变及利用形变观测资料进行地震预测等方面的研究.任俊杰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2005年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毕业,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活动构造、构造地貌与地震危险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国地震学会会员.王武星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在职博士研究生.1998年中国地质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毕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固体地球物理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地球动力学与地震预测研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会员.祝芙英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研究实习员.2007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空间大地测量学方面的研究.刘成龙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职博士研究生.1996年河南焦作工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从事地震地下流体监测、预测及活断层地球化学探测研究工作.中国地震学会、北京地质学会会员.尹宝军 唐山市地震局工程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2002年获哈尔滨工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从事地震监测管理、地震分析预报研究工作.现研究方向为统计地震学、地震地下水.王晓青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1987年获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地震地质专业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地震中长期预测、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灾害损失评估、遥感与GIS 应用等研究.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会员及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GIS 协会标准化与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5.12”汶川地震灾害损失统计调查方案
一、实施目的
为了客观真实、全面系统地反映四川“5.12”汶川地震对人口、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环境、历史文物等方面的损失情况,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有关政策和规划,进行灾害评估和恢复重建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四川省统计管理条理》,特制定和实施本统计调查方案。
二、实施范围和要求
1、本方案属四川省地方统计调查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按规定及时、准确、全面报送调查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2、本方案的实施范围是全省受地震灾害的市(州)和县(市、区)行政辖区,调查对象是地震灾区的所有住户和人口、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3、本方案统计表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层表,由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逐级汇总上报;第二部分为综合报表,分别由市(州)、县(市、区)政府和省直各有关部门统计,逐级汇总上报。
4、要求各市(州)、各省直部门综合报表分列县(市、区)报送。
原则要求各市(州)掌握到县(市、区)和乡镇(街办),县(市、区)掌握到乡镇(街办)和村(居委会)。
5、资料来源。
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和财务报表。
6、数据审核和平衡关系。
市(州)、县(市、区)按所在地原则统计,市(州)、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和本级政府所统计的灾害损失数据要一致。
电业局、铁路、通讯、邮政等直管系统地区不填,
由省直管单位填报。
7、各市(州)、县(市、区)、省直各部门报送表格的同时报送填表说明,说明灾害损失情况、数据来源、主要损失项目实物量和计价依据。
三、指标解释
1、单位代码:使用9位码,为省码(2位)+市码(2位)+县码(2位)+乡镇(街道办)码(3位),所有报表必须按提供的单位地址码和指标顺序码报送,不得调整更改。
上报省的所有指标计量单位不能更改,指标数值一律不留小数。
2、主要统计指标
本方案所涉及统计指标解释原则以统计局和各部门常规统计报表制度指标解释、口径范围为准。
直接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农业为产品产量乘现行价格;工业、建筑业、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邮政业、通讯传输、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等企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资产损失(包括固定资产原值和流动资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公共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损失;城镇居民和农民房屋损失为:倒房户数和严重损毁户数×人均面积×每平方米单价计算。
所有指标的原有数如果没有灾害损失时点数,可用对应指标2007年年报数或财务决算数代替。
地震灾害和次生灾害损失统计截止2008年5月31日24时。
四、填报单位、报表时间及方式
本方案按“条块结合、纵横平衡”的方式,由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行业系统分别组织实施。
灾害损失数据资料由各市(州)人民政府和省直各部门于2008年6月9日12时前报送纸质和电子文档资料至省政府“5.12”汶川地震灾害损失统计工作组。
五、报表目录
各市州、省直部门报表目录
六、表式(以电子文档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