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诊疗进展(完整版)
心律失常诊疗进展

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戚文航急性心肌梗死由于缺血性心电不稳定可出现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或加速性心室自主心律;由于泵衰竭或过度交感兴奋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窦速)、房性早搏(房早)、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由于缺血或自主神经反射可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缓、房室传导阻滞)。
首先应加强针对急性梗死、心肌缺血的治疗。
血运重建(溶栓、急诊PTCA) ,β阻滞剂、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电解质纠正均可预防或减少心律失常发生。
一、急性心肌梗死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一)房性早搏:与交感兴奋或心功能不全有关,房早本身无特殊治疗。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快速心室率,必须积极处理。
1.维拉帕米、地尔硫卓或美托洛尔静脉用药。
2.合并心力衰竭、低血压者可用直流电复律或心房起搏治疗。
洋地黄制剂有效,但起效时间较慢。
(三)心房扑动:少见且多为暂时性。
(一)心房颤动:常见且与预后有关。
1.若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如出现血压降低、脑供血不足、心绞痛、心力衰竭者需迅速作同步电复律。
2.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以减慢心室率为首要。
无心功能不全、支气管痉孪或房室传导阻滞者,可静脉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多心安2.5-5mg 5分钟内静脉注入,必要时可重复,15分钟内总量不超过15mg。
同时监测心率、血压及心电图,如收缩压<1OOmmHg或心率<60次/分,终止治疗。
也可使用洋地黄制剂,如西地兰静脉注入,其起效时间较β受体阻滞剂静脉注射为慢,但1-2小时内可观察到心率减慢。
心功能不全者首选洋地黄制剂。
如上述治疗无效或禁忌、且无心功能不全者,可静脉使用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
维拉帕米5-1Omg(0.075-0.75mg/kg)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30分钟可重复;地尔硫卓静脉缓慢注入,然后静脉滴注,用法见前述。
以上静脉推注时必需同时观察血压及心率。
胺碘酮对中止心房颤动、减慢心室率及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均有价值,可静脉用药并随后口服治疗。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诊疗进展

姚焰,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百千万人才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协和学者特聘教授,协和创新团队带头人。
长期致力于复杂、疑难心律失常诊治,以外院消融失败或无法治疗的复杂疑难心律失常患者为主。
常年保持每年完成1000例以上的各种复杂疑难病例的消融,累计手术量近2万例。
牵头负责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研究。
担任多家国内外学术刊物编委及审稿人。
迄今6篇论文被国际指南引用。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可致猝死的器质性心脏病。
1736年意大利Lancisi描述了一个家族4代均有猝死伴心室扩大的案例。
法国学者Fontain最早于1978年报道此病的存在,Marcus于1982年率先描述其伴发以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为特点的室性心动过速。
由于此病多见于青少年且病理解剖时可见部分右心室心肌缺如,最初被误认为是心肌发育不良故而被称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ARVD)。
但随后共识是右心室肌进行性非缺血性萎缩,以部分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替代、右心室扩大、室壁变薄、室壁瘤为主要病理表现导致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的室性心动过速或期前收缩[1-2]。
2008年Sen-Chowdhry等[3]报道了一组主要累及左心室的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left dominant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y,LDAC),证实了ARVC不仅限于右心室。
因此,2011年HRS和EHRA制定的离子通道病和心肌病基因检测共识[4]中增加了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y,ACM)这一名称,迅速被广泛接受。
1分子遗传机制ACM通常是一种主要由编码桥粒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超过半数以上的患者都够检测到携带一个或多个桥粒基因突变,这些基因包括PKP2、DSP、DSG2、DSC2和JUP,其中PKP2基因是其主要突变基因,占总突变的25%~40%[4]。
心律失常手术进展报告

心律失常手术进展报告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为了更好地治疗心律失常患者,我院针对该疾病开展了一项手术研究,现将手术进展进行报告。
1. 研究背景及目的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心律异常,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律不齐等。
尽管目前已有多种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和射频消融等,但针对某些复杂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仍然存在困难。
本次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新的心律失常手术治疗方法,并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2. 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40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为35-65岁。
所有患者均经过详细的临床评估和筛选,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手术治疗采用导管介入技术,通过穿刺血管进入心脏腔内,定位准确地消融异常的心脏组织,以恢复心脏正常的节律。
手术过程中,利用三维电生理系统进行立体定位和导航,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3. 研究结果经过手术治疗,所有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明显缓解,治疗后随访中心率、心律规整度和心脏功能等指标均得到改善。
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通过随访调查发现,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依然得到有效的控制,且未出现复发的情况。
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
4. 讨论与结论本研究采用的导管介入技术治疗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除了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外,此方法还能够减少患者的疼痛和恢复时间,提高手术的整体效益。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等。
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估该手术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
综上所述,本次手术研究初步证实了导管介入技术在治疗心律失常中的潜力,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后续研究将进一步完善该技术,并探索更多心律失常治疗的创新手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提高该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积极推广和应用该技术,为广大心律失常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健康福祉。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诊疗进展(完整版)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诊疗进展(完整版)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ia induced-cardiomyopathy, AIC)绝大部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诱发的心肌病,因此又称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achycardia induced-cardiomyopathy,TIC)。
是指由于长期慢性(规则或不规则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引发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不全性心衰,相较于其他心肌病,恢复窦律或控制心室率后,其心脏形态与心脏功能可部分甚至完全恢复正常。
2008年欧洲心脏病协会提出一个新的心肌病定义和分类方法,将AIC归入扩张型心肌病的一种类型。
3当前AIC发病率较高,但诊断率不高,流行程度远远超过目前所认识水平,本文就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AIC的发病率AIC发生率缺乏确切的统计学资料。
有相关资料数据体现如下:在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中,AIC发生率高达10%~50%;慢性房颤进展为心衰的患者占10%~30%;其他房性心律失常引起AIC的发生率,成人占8.3%~10%,儿童占28%;在患有频发室早和(或)非持续性室速的病例中,AIC发生率约为9%~34%。
当然,还有AIC源于长期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
但由于认识不足,AIC在临床上其发生率被低估。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新生儿到老年人均可发生。
心律失常致心肌病时间跨度大,可几周到20年不等。
其发病取决与心律失常发生持续时间的长短、心率水平、患者对心律失常耐受相关。
一般认为,心律失常每天持续发作超过心脏总负荷量10-15%可能诱发心肌病。
无休止性心动过速致心肌病患者,通常无明显心悸症状,心率相对不快(通常小于150 bmp),持续较长时间后发生心衰,因就诊才发现心律失常,而阵发性、发作频率快的患者因明显心悸等症状就医及早干预,会避免心肌病的发生。
2. AIC的临床分型AIC可分为“单纯型”和“不纯型”两种类型,单纯型AIC指心动过速是导致心功能异常的唯一病因,经治疗恢复窦律或控制心室率后,心功能恢复正常;不纯型AIC则是已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心律失常和基础心脏病协同致心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经有效抗心律失常治疗后心功能可部分改善。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研究进展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研究进展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的以右心室室壁被脂肪或(和)纤维组织进行性浸润为特征的心肌疾病[1],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临床上表现为快速的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进行性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以及猝死,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而以猝死为首发表现,是青少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运动性猝死[2]。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肌病学协会(WHO/ISFC)将其正式命名为ARVC,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等并列为原发性心肌病。
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在心肌病分类上进一步将其归属为遗传性原发性心肌病[3]。
本文将结合近些年相关的文献对ARVC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基层医生对ARVC的认识。
1 流行病学特点根据临床研究和参加体育运动前的筛查资料,估计ARVC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1000~1/5000[4-6]。
ARVC好发于年轻人尤其是运动员,是运动猝死的常见病因,占年轻猝死的20%,大多数病例死亡时的年龄小于40岁,有些发生于儿童。
ARVC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超过50%的患者有家族史,由于疾病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年龄相关的外显率,使家族性ARVC的诊断比例降低,导致许多家族性疾病误认为散发。
也有少数病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Naxos 病[7]。
由此来看,对于临床确诊病例,对其家族进行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筛查很重要。
目前在我国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资料,仅有少许病例的临床分析。
2 病理学特点ARVC的病理学特点是进行性的心室心肌局灶性或大片被脂肪组织或/和纤维脂肪组织所取代,正常心肌被分隔成岛状或块状,散在分布于纤维脂肪组织间,主要累及右心室,导致右心室壁变薄、右心室扩张,也可有双心室病变[8]。
病变好发于三尖瓣下方、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的”发育不良三角”[9],心内膜下心肌和室间隔很少受累。
另有研究表明,ARVC不仅局限于右室,尸检发现ARVC 中的76%累及左心室[10]。
心律失常诊治进展

新的诊治进展
心律失常维持机制
最新的研究揭示了心律失常发生 和维持机制的一些关键因素,为 更好地治疗心律失常提供了新的 思路。
基因和心律失常
基因与心律失常之间存在复杂的 关系,对心律失常的遗传机制的 进一步研究有助于个体化治疗的 发展。
心律失常诊治进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本演示将介绍心律失常的现状和背景,以及最新的诊治进展。
心律失常的定义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节律异常,可能出现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的心率。 这种异常的节律可能会导致血液流动不畅,从而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心律失常的分类
心律失常的病因
1 心脏病
心脏病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之一。因 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心脏病发生的异常可引 起心律失常。
2 药物和物质滥用
某些药物和物质,如某些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酒精、尼古丁等,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 生。
3 代谢紊乱
一些代谢紊乱,比如低钾、低镁和低钙等, 可能会干扰心脏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的出 现。
心脏超声检查
心脏超声检查可通过观察心脏 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帮助判断 心律失常可能的病因。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医疗设备,可
通过电脉冲刺激心脏肌肉,帮助维持正
常的心脏搏动。
3
药物治疗
药物可以用于调节心律失常,通过增强 或抑制心脏的电活动,帮助维持正常的 心脏节律。
心脏消融术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起搏点在窦房结处 正常工作,但其节律异常,可能出现过快、 过慢或不规则的心率。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起搏点在心房组织 处工作,导致心房搏动与心室搏动不同步, 出现心率过快或心率不规则的情况。
心律失常诊治进展

心律失常诊治进展心律失常是心脏激动、传导发生异常的病症”可发生于心脏及非心脏病患者,随着认识的提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检测器械的普及等,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不断升高。
心律失常以往药物治疗占主导地位,由于疗效不佳、副作用大,一直备受争议。
心脏起搏治疗已走过半个世纪,是药物治疗无效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方案,抗恶性心动过速复律治疗(ICD )以及合并左束支阻滞心力衰竭的三腔起搏器治疗(CRT )是除颤、起搏治疗的另一范畴。
消融治疗近年发展迅速,针对房颤的消融治疗以及针对左心耳血栓的封堵治疗是近年该领域的进展,本文就近年心律失常领域新进展进行总结。
1 •心律失常药物最新分类日前,心脏学科著名杂志circulation发布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现代分类,补充完善了经典的Williams分类方法,将以往临床常用、有效,但未在分类中体现的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如:腺苜、地高辛等纳入;增加了新的分类:0类为作用于起搏电流的新抗心律失常药如伊伐布雷定;増加了以往缺乏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药物如:阿托品等;新设定的抗心律失常5类、6类、7类药物分别是:机械敏感通道阻滞剂、缝隙连接通道阻滞剂和上游靶点调节剂,包括硏发的新药以及抗心律失常上游治疗最新药物如:ACEI、ARB、Q3脂肪酸、他汀。
相信最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对于心脏电生理学及临床应用将产生重大影响。
2.心律失常介入治疗2.1心脏起搏心脏起搏治疗近年无指南发布及更新,国内研究热点是His起搏ft] LBB起搏。
His起搏经历了长期的探索,20世纪初,国外学者Deshmukh 开始尝试HIS起搏,成功率85% ,手术时间3.7±1.6h o 2005年,Zanon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直接起搏His ,成功率升至93% ,手术时间75±18分。
但是2008年远期随访硏究表明,His起搏阈值升高,2年起搏阈值在3.4 ±2.3V O该结果影响了His起搏的信心。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诊断进展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诊断进展
第10页
临床表现
Basso等依据病程分为三期: 1. “隐匿期”:伴或不伴轻度心律失常,猝死常为该期 首发症状,占43.3%。 2. “显著心电紊乱期”:有严重心律失常,可出现心悸、 黑蠓、晕厥等,可能发生心脏骤停; 3. “双室衰竭期”:扩张型心肌病样心脏扩充,充血性 心力衰竭,出现气促,常需要心脏移植,心腔内血栓 形成。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诊断进展
第30页
磁共振表现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诊断进展
第31页
心内膜活检
➢ 确诊ARVC有效方法。 ➢ 利用超声或心室造影引导,于受累心肌局部行活检取样,检
出率高。 ➢ 活检正常不能彻底排除ARVC,须于其它方法综合判断。 ➢ ARVC累及右室游离壁多见,增加心脏活检时心脏穿孔危险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诊断进展
第36页
诊疗标准-除极/ 传导异常
主要条件
右胸导联(V1~V3)Epsilon波(在QRS综合波终末至T波 之间诱发出低电位信号)
次要条件
标准心电图无QRS波群增宽,QRS<110ms情况下,信号平 均心电图最少1/3参数显示出晚电位:
QRS滤过时程≥114 ms <40μV QRS终末时程(低振幅信号时程) ≥38 msec 终末40 msec平方根电压≤20μV QRS终末激动时间≥55 msec,测量V1或V2或V3导联QRS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诊断进展
第38页
诊疗标准-家族史
主要条件
一级亲属中有符合教授组诊疗标准ARVC/D患者 一级亲属中有尸检或手术病理确诊为ARVD/C患者 经评定明确患者含有ARVC/D致病基因有意义突变
次要条件
一级亲属中有可疑ARVC/D患者但无法证实患者是否符合当 前诊疗标准
心律失常诊治进展

窦性心律,P-P间距互差0.20秒 窦性心律不齐
24
5、窦性停搏 ①较长间期内无P波发生,长间歇与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长间期后有逸搏或逸搏心律。 ②临床意义:常见于心肌炎、心肌病、AMI以及洋地黄中毒等。
25
窦律,较长间期内无P波发生,长间歇(36格)与短窦性P-P(13格)无倍数关系。窦性停搏
9
心律失常发生机理 -----器官、组织水平
快速性心律失常 折返 自律性增高 触发活动
缓慢性心律失常 窦房结自律性受损 传导阻滞
10
11
(二)兴奋性 是指心肌细胞对受到的刺激能作出反应的能力,这种反应通常表现为细胞膜通透性
改变,产生动作电位,并以一定形式向周围扩布。但不同细胞或同一种细胞在不同的 状态下,其兴奋性是不同的。心肌细胞兴奋性最大的特点是在一次兴奋之后有较长的 不应期,并随着心动周期的改变其不应期也会发生变化。
用奎尼丁、胺碘酮等,颅内病变,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46
心内膜下层(M细胞)或心内膜动作电位显著延长 早后除极 (EAD) +
跨心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 (TDR)
R-on-T 室性早搏
尖端扭转型室速 (TdP)
47
所有的尖端扭转型室速均由R-on-T 室早诱发,无一例外!
R-onT
R-onT
动作电位2相形成早 后除极,传导至动作 电位时程更短的心肌 ,产生一个新的动作 电位,表现为心电图 上的R-on-T 室早
57
室颤与室扑
58
七、心律失常诊断方法的进展 无创检查
1、同步传导ECG 2、体表标测心电图 3、 频谱ECG 4、 电话传输ECG 5、Q-T离散度分析
6、运动ECG 7、 体表信号平均ECG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断进展

---------------------------------------------------------------最新资料推荐------------------------------------------------------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断进展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断进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徐东杰曹克将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pathy, ARVC) 是一种右室发育不良导致的心肌疾病, 1977 年由 Fontaine等首先描述,是一种以年轻人中以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为主要表现的非炎性非冠状动脉疾病。
以右室心肌,特别是右室游离壁心肌逐渐被脂肪及纤维组织替代为特征,多同时存在遗传背景,家族性发病约占 30-50%,临床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
根据长期临床资料观察, ARVC 的病程发展包括四个时期:隐匿期:此期右室结构仅有轻微改变,室性心律失常可以存在或不存在,心源性猝死偶尔可以是该期的首发表现,且多发生于从事剧烈活动或竞争性体育比赛的年青人群。
心律失常期:此期表现为症状性右室心律失常,这种心律失常可以导致猝死,同时伴有明显的右心室功能结构异常。
心功能不全期:由于进行性及迁延性心肌病变导致症状进一步加重,但此期中左心室功能相对正常。
1 / 13终末期:由于累积左室导致双室泵功能衰竭,处于此期的患者较易与双室扩张的心肌病相混淆。
左室累及与年龄、心律失常事件及临床出现的心力衰竭相关,病理研究证实大多数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左室内脂质纤维的浸润现象。
ARVC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发病年龄多在青年以后。
约半数以上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悸, 1/3患者发生过晕厥,接近1/10的患者以恶性心脏事件为首发症状,家系患者中半数左右可出现心源性猝死,心力衰竭较为少见,临床诊断应排除右室心肌梗死、瓣膜病、左向右分流以及其他先天性疾病如Ebstein畸形,偶尔须排除心脏结节病等罕见疾病(结节病侵及心脏,病变范围从少许无症状的微小肉芽肿到广泛侵入心肌的大块肉样瘤组织)。
心律失常急诊处理新进展

2 房性心律失常
一种常见的心失常类型, 受心脏信号异常影响,导 致心率和心律失常。
房室结工作不正常,导致 心律紊乱和异常心率。
3 室性心律失常
原发于室壁的异常心律, 严重时可导致心脏停跳。
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步骤和原则
1
评估
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评估,确定心律失常严重程度。
2
判断
根据心律失常类型和患者状况,做出相应的处理判断。
通过分享一些实际案例和临床经验,展示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成功实践和挑战。
药物治疗可能会导致一些副 作用,需在治疗过程中密切 监测患者反应。
电生理操作
使用电生理设备进行操作时, 需具备相关技能和经验,以 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新进展和研究动态
随着科技和医学的不断发展,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新方法和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将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 方案。
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实际应用案例和临床 经验
3
干预
采取适当的治疗干预措施,如药物治疗、电复律等。
心律失常急诊处理中的常用药物和设备
绿色药物
草酸美托洛尔 维拉帕米 胺碘酮
电生理设备
心电图机 心脏除颤器 心脏起搏器
心律失常急诊处理中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
心律失常类型
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需要采 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应根据 患者具体情况做出决策。
药物副作用
心律失常急诊处理新进展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都具有重要影响。本 演讲将介绍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最新进展和策略。
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背景和重 要性
了解心律失常及其严重性是为了找到最佳的应对方法。心律失常的背景和重 要性将被详细探讨。
心律失常的分类和常见类型
心律失常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1. 介入治疗基于临床电生理发展70年代初用于临床,已成熟。 2. 药物治疗基于细胞和分子电生理发展 80年代开始,发展较快。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窦房传导阻滞/窦缓/窦停/sss ●房内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一度/二度三度) ●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及 左 束支分支传导阻滞
(七)心室晚电位: ★心室晚电位阳性反映心肌组织结构的不均一性所导致电活动异常,有潜在致室速、室颤的危险。 ★这在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及动物模型的心外膜或心内膜面直接标测已充分得到证实,但从体表记录所得的结果,其敏感性及特异性与直接心表标测者判别甚远。 ★临床各家报告心肌梗死后心室晚电位阳性率在7.7%~42.4%之间,其中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均占有较大比例。
心脏电生理检查
★1999年MUSTT试验结果发表后,其应用价值已趋否定,即经电生理检测诱发出持续性室速的猝死高危患者只有应用ICD可降低死亡率,而应用经筛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与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并不能改善生存率。
六、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律失常的治疗: 近年来有不少进展,主要在非药物治 疗方面,包括除颤、起搏、消融、手术等。
★因此,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晚电位阳性者应加强随访,不能单独作为采取某种治疗措施的根据,对心室晚电位阴性者也不能认为是“安全”的。 ★特发性室速的患者心室晚电位大多为阴性,如心室晚电位阳性往往提示有心肌病变的基础,应进行进一步检查。
(八)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分析作为定量检测自主神经功能的指标,已公认为预测心源性猝死的一个独立的因素。 ★Circulation2000年元月发表的一篇述评再一次肯定了这一结论;但同时也指出,经大量临床研究严格按敏感性、特异性统计,其猝死阳性预测值尚不足30%。
心律失常急诊处理进展

合作
积极与患者及其家人合作配合, 减少治疗的风险和他们的痛苦。
心律失常的复杂情况处理和转诊建议
复杂情况 重度心肌缺血
最常见的心脏衰竭 心律失常
转诊建议
尽快转诊至介入辅助手术治疗心肌缺血的专科进 行进一步治疗。
建议转诊到心脏衰竭治疗中心或病房进行治疗。
首选衡量、治疗病情的安全的、手术规模适当的 急诊。
心律失常急诊处理进展
心律失常是心电图上表现为心跳不规则或节律异常的一类心脏疾病。它可以 突发并威胁生命,因此需要及时和有效的急救。
为什么了解心律失常
1 普遍性
2 挑战性
心律失常是成人心脏疾病的常见形式, 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太多的情况需要综合分析才能确定最 佳的处理方式。
3 机遇
对于在医疗界工作的人们,心律失常是一种考察观察能力的机会。
心律失常病因和类型
病因
很多因素都可以引起心律失常, 包括饮食、药物、心理压力, 以及其他与健康有关的因素。
类型
• 房颤 • 室性心动过速 • 房性心动过速 • 心房扑动 • 心室颤动
病例
一个心律失常的病例来说明可 能的原因和类型。
心律失常对健康的影响
影响
识别和查找
治疗和管理
心律失常可以导致心血管疾病等 其他健康问题,并严重威胁生命。
对于患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查看 和监测心律需要更加仔细和频繁。
正确、及时和有效的治疗方案是 管理心律失常的关键。
心律失常急诊处理步骤
安全评估
确定此刻的病人是否出现更多严重的心血管症 状,例如胸痛或呼吸窘迫。
尽可能快的安排转诊
要找到一家设备完备的医疗机构。
紧急处理措施
例如氧气和药物治疗。
心律失常急诊处理进展

临时心脏起搏器适应症
急性前壁心梗合并Ⅲ度A-VB,Ⅱ度Ⅱ型A-VB或新近发生的双束支阻滞,即使无心动过缓的症状,也应立即预防性安装临时起搏。 急性下壁心梗伴有症状性Ⅲ度、Ⅱ度A-VB 重度心动过缓或虽无心动过缓但心电图示双束支阻滞、不完全三束支阻滞,将要接受全身麻醉及大手术者,应预防性安装临时起搏。
01
抗心律失常
02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处理
需紧急处理,争取在最短期内控制发作
01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者,可用利多卡因,先用50~100mg静脉推注,必要时重复2—3次;以后以1~4mg/min速度持续静脉滴注或微泵泵入。对特殊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用异搏定治疗
03
在心律失常的转律过程中,注意控制心衰,纠正休克和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02
室性心动过速的处理
其他的药物治疗 普鲁卡因酰胺,总量不超过1—2g/日 苯妥英钠250mg用20—40ml注射用水稀释,缓慢静脉注射(不少于5分钟),适用于洋地黄中毒者
也可用心律平、胺碘酮等针剂治疗。
室性心动过速的处理
抗交感神经作用 抗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作用 抗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 无或轻微的负性肌力作用
抗心律失常
胺碘酮(可达龙)的药理特性
洋地黄制剂 西地兰0.4~0.8mg/次,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1.2mg。 同步直流电击复律 功率为50~200焦耳。注意有洋地黄中毒者不宜用。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P波和QRS、ST、T波群均消失,代之以大锯齿样或大小不一、无规则的扑动或颤动波。
01
心律失常
02
室扑和室颤心电图表现
心室扑动与颤动
01
02
症状 黑朦、头晕、头昏、记忆力下降、乏力、易疲倦活动后气促等 阿-斯综合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诊疗进展(完整版)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ia induced-cardiomyopathy, AIC)绝大部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诱发的心肌病,因此又称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achycardia induced-cardiomyopathy,TIC)。
是指由于长期慢性(规则或不规则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引发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不全性心衰,相较于其他心肌病,恢复窦律或控制心室率后,其心脏形态与心脏功能可部分甚至完全恢复正常。
2008年欧洲心脏病协会提出一个新的心肌病定义和分类方法,将AIC归入扩张型心肌病的一种类型。
3当前AIC发病率较高,但诊断率不高,流行程度远远超过目前所认识水平,本文就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AIC的发病率
AIC发生率缺乏确切的统计学资料。
有相关资料数据体现如下:在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中,AIC发生率高达10%~50%;慢性房颤进展为心衰的患者占10%~30%;其他房性心律失常引起AIC的发生率,成人占8.3%~10%,儿童占28%;在患有频发室早和(或)非持续性室速的病例中,AIC发生率约为9%~34%。
当然,还有AIC源于长期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
但由于认识不足,AIC在临床上其发生率被低估。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新生儿到老年人均可发生。
心律失常致心肌病时间跨度大,可几周到20年不等。
其发病取决与心律失常发生持续时间的长短、心率水平、患者对心律失常耐受相关。
一般认为,心律失常每天持续发作超过心脏总负荷量10-15%可能诱发心肌病。
无休止性心动过速致心肌病患者,通常无明显心悸症状,心率相对不快(通常小于150 bmp),持续较长时间后发生心衰,因就诊才发现心律失常,而阵发性、发作频率快的患者因明显心悸等症状就医及早干预,会避免心肌病的发生。
2. AIC的临床分型
AIC可分为“单纯型”和“不纯型”两种类型,单纯型AIC指心动过速是导致心功能异常的唯一病因,经治疗恢复窦律或控制心室率后,心功能恢复正常;不纯型AIC则是已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心律失常和基础心脏病协同致心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经有效抗心律失常治疗后心功能可部分改善。
如果一位患者既往无明确基础心脏病史,心室率得到控制后心腔内径可以逐渐缩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前增加,则属于“单纯型”AIC。
文献报道房颤患者中10-50%为单纯性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在诊断为扩心病人群中,房颤所致的单纯性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约占10%,因此,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并非少见。
3.AIC病因及影响因素:
3.1 AIC病因
各种持续发作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均可导致AIC,包括:①、室上性:包括房颤、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持久性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异位心动过速。
②、室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分支性)。
③、早搏性:包括频发室早、频发房早。
仅少数患者室早负荷<10%时引发心肌病,多数患者室早负荷>15%~25%时更有可能发生室早性心肌病,室早负荷>25%时引发心肌病的概率明显增加。
④、起搏性:持续的心房和(或)心室起搏。
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胰高血糖素瘤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
⑥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
3.2AIC的影响因素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有:①心动过速的类型;以上心律失常中以慢性AT、慢性AF、PJRT最为多见。
②心动过速的持续时间及频率,心动过速发作越频繁、持续时间越长、频率越快,心肌受损情况越严重。
3若快速性心律失常每天发作超过总时间的10%~
15%,数周或数月即可导致心肌病。
③原来是否有心脏病,原来有心脏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
4. AIC的发病机制
AI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的机制为:
4.1 心肌细胞水平影响:AIC 时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心肌细胞重塑均可导致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
心肌结构和细胞外基质重构,导致心肌收缩储备功能下降。
4.2 容量、压力负荷增加:心肌灌注压和舒张充盈时间受损,左室舒张末容积和压力增加;同时快速心动过速可使β受体密度下降,心肌细胞反应性降低,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减少。
4.3 离子通道的改变:心肌纤维膜上的Ca2+-ATP 酶、Na+-K+-ATP 酶及肌浆网Ca2+-ATP 转移酶等离子通道活性改变,导致心肌对容量负荷的反应和对各种正性肌力作用的刺激反应能力降低,致心肌收缩功能损害;离子通道异常也能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延长,从而导致复极异常。
3钙运转异常、钠调节异常,电-机械偶联异常,能量代
谢异常:心肌细胞能量耗竭、能量利用障碍导致心肌重构纤维化、收缩力下降;
4.4 神经体液激活、炎症氧化应激增加:心动过速时,心交感活性增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引起水钠潴留,心脏前负荷及室壁张力增加,心肌发生重塑,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5. AIC 的诊断要点
心律失常心肌病诊断依赖于临床上结合病史、特征性心律失常和诊断性治疗,其中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发生时间顺序是诊断的重要线索。
其严格意义上是一种回顾性诊断,即异位心律在恢复窦律或心室率得到控制后,损害的心功能得到恢复,AIC的诊断需要在临床中根据心动过速和心功能不全的时间顺序以及有效终止心动过速后心功能恢复的程度来判定。
AIC又是一个排除性诊断,当其它原因不能解释左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伴持续性心动过速时需考虑其可能性。
5.1 单纯型AIC
单纯型AIC易诊断,诊断要点:无基础心脏病,既往有心脏结构功能正常证据,存在持续性或无休止性心律失常,出现继发性或进展性的心脏
扩大,同时伴有心功能不全(多为轻中度症状),心律失常去除后心脏部分或完全恢复。
??通常心功能在有效治疗数天至数周后有所改善,绝大多数在3-6个月改善程度最大,并在随后的时间进一步改善。
5.2 不纯型AIC
不纯型AIC诊断较困难,需结合病史、心律失常类型、心室率、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临床特征及治疗反应综合诊断AIC。
其它形式的心脏病也可与AIC并存。
诊断AIC尚需与扩张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等相鉴别。
AIC与其他心脏疾患最大的鉴别点之一是在发展为不可逆性心力衰竭之前,及时控制心室率及窦律恢复后,AIC临床症状可得到改善,心肌病变可以不同程度逆转。
在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心力衰竭的患者发生长期心动过速时也应考虑AIC的可能,不能只认为心律失常继发于心脏病或心力衰竭,实际上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之间可能互为因果。
6. AIC的治疗策略
尽可能恢复窦性心律及控制心室率是AIC治疗的关键。
目前主要是药物及非药物治疗。
6.1 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及抗心衰治疗,药物选择取决于心律失常类型。
治疗越早,逆转心功能不全可能性越大,获益越多。
单纯抗心律失常治疗只是对症治疗,做到解除患者的根本病因更重要,有效的对因治疗往往能使抗心律失常效果事半功倍。
常见导致心动过速应加以纠正的病因包括心肌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贫血、甲亢等。
总之,AIC患者的治疗应是综合性的,标本兼治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基石。
6.2 导管射频消融:
目前认为导管射频消融是治疗AT、AF和VT相关AIC最理想的方法,可治愈或控制心律失常,从而改善心功能。
我国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已将“AVRT、PJRT、AT、AFL、特发性VT、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等反复发作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及TIC作为射频消融明确适应证。
当室早性心肌病诊断明确时,则应积极进行室早的根除性治疗,我国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推荐AIC的射频消融治疗(Ⅱa,B)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6.3起搏治疗:
部分心律失常消融失败患者,可选择房室结阻断+心脏起博器植入(CRT起搏或者希蒲系起搏)。
365医学网转载请注明
7.小结
AIC作为一种可逆性心肌病已引起临床医师日益广泛的重视,通过治疗相关心动过速心功能可部分甚至完全恢复,早期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
目前对AIC的病因、分型、治疗方法明确,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虽有较深入研究,但尚未完全清楚。
目前AIC的药物治疗效果仍欠佳,药物治疗方面仍有广阔的研究发展空间,导管消融术仍是控制甚至治愈AIC病因治疗的主要方法,VNS、ECMO有望成为新的治疗方法,但其疗效尚需临床进一步观察。
通过治疗AIC相关心动过速后心功能多可恢复,但心功能恢复后的患者仍有较高复发及猝死风险,这部分患者需长期随访,对于心动过速终止后心脏超微结构和持续存在的纤维病理变化的逆转尚缺乏研究,也无流行病资料,另外在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动过速确定两者何为因、何为果,尚有一定难度,需要更多临床试验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