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2.2 千米的比较大小 学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大小比较 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大小比较 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a43cb2b5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f0.png)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大小比较西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大小比较,具体包括:理解大小比较的概念,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大小比较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大小比较的技巧。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小比较的概念,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大小比较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大小不同的物品,如球、书本、盒子等。
2. 学具:大小比较卡片,大小比较练习题。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小不同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大,哪个小。
2. 新课导入:讲解大小比较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大小比较。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
4. 练习:让学生进行大小比较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大小比较的知识点,强调大小比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1. 大小比较的概念2. 大小比较的方法3. 大小比较的练习题作业设计1. 请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进行大小比较,并记录下来。
2. 请学生完成练习册上大小比较的相关题目。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大小比较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后,要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优质教案设计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优质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9124b9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d.png)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主要围绕“千米的认识”展开。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四章第二节“长度的单位”,详细内容为千米的定义、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以及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千米的概念,了解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关系。
教学重点:千米的定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千米、米、厘米的长度尺,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图。
2. 学具:直尺,千米、米、厘米的换算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幅公路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中的长度单位。
3. 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通过教具展示和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关系。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千米的定义2. 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关系3. 千米的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学校到家的距离,用千米表示。
答案:学校到家的距离为2千米。
a. 5千米=______米b. 500米=______厘米答案:a. 5千米=5000米;b. 500米=50000厘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千米的认识及换算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实际应用方面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并尝试用千米进行描述。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重点:千米的定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作业设计中的实际操作题目。
一、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关系1. 千米与米的换算:1千米 = 1000米。
千米的认知1: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西师大版)
![千米的认知1: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071e825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a.png)
千米的认知1: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西
师大版)
目标
本教案的目标是帮助二年级学生理解和掌握千米的概念。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
- 认识千米的单位符号和读法
- 比较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大小
- 进行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导入
1. 教师出示一个千米的标识,并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单位。
2. 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与千
米进行比较。
探究
1. 教师出示一张千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 引导学生思考,千米有多长?它与其他长度单位相比如何?
3. 学生自由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千米的特点和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讲解
1.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黑板,讲解千米的单位符号和读法。
2. 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大小关系,并进行比较。
实践
1. 教师出示一些长度单位的实际案例,如跑步场地长度、学校周围道路长度等。
2.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估算并判断这些实际案例的长度是多少千米。
拓展
1.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
- 如果一辆汽车行驶了10千米,那么它行驶了多少米?
- 如果一段路程的长度是500米,那么它是多少千米?
2. 学生通过讨论和计算,回答这些问题。
教学评估
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千米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2. 教师提供一些类似的练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复。
参考资料
-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 二年级数学教学大纲。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小比较1-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小比较1-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dd819d33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ac.png)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小比较1-西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大小比较1”的教学内容。
学生将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比较物体大小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较物体大小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大小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
2.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大小比较方法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大小不同的物体模型。
2. 学具:学生自备大小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课件展示大小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个物体大,哪个物体小。
2. 新课:讲解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结合具体例子进行示范。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大小比较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应用:布置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大小比较方法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
2. 大小比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身边的大小不同的物品,运用大小比较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系列大小对比鲜明的图片,如大象和老鼠、大石头和小石头等,引导学生直观地识别出大小差异。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能告诉我是哪个物体更大一些吗?”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2. 新课在新课环节,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大小比较的概念,可以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如“当我们说一个物体比另一个物体大时,我们是指它的体积或者尺寸更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千米的认识︳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千米的认识︳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4549373e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9.png)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千米的认识︳西师大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千米的认识︳西师大版我今天要教学的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的数学,具体是千米的认识。
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千米单位换算。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千米单位换算。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遇到一些难点和重点。
难点在于学生对千米这个单位的理解和换算,重点则是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和掌握千米这个单位。
为了进行有效的教学,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千米长的绳子,米尺,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千米的长度。
我会让学生围着学校操场跑一圈,然后用千米长的绳子量一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千米的长度。
然后,我会通过讲解和例题,让学生理解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千米单位的换算。
我会用米尺和千米长的绳子,现场演示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设计一些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以及千米单位的换算。
在课后,我会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巩固他们刚刚学到的知识。
作业题目会包括一些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题,以及一些实际问题。
我会进行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反思我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千米这个单位,以及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拓展一些相关的知识,比如其他的长度单位。
这就是我今天的教学计划,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千米这个单位,以及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千米的长度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这个环节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具体认知。
我需要确保实践活动设计得既有趣又具有教育意义,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深刻理解千米的概念。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千米的认识 ︳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千米的认识 ︳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8d1b055c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e.png)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千米的认识︳西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长度单位“千米”,让学生理解千米的概念,学会使用千米来测量和描述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内容包括:1. 认识千米;2. 千米与米的关系;3. 千米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2. 学会使用千米来测量和描述物体的长度。
3. 能够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千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2. 千米的实际应用,如何用千米来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1. 1米长的直尺。
2. 1000米长的卷尺。
3. 相关的教学图片和实例。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例,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并复习已学的长度单位米。
2. 认识千米介绍千米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千米是长度单位之一,1千米等于1000米。
3. 千米与米的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学会进行单位换算。
4. 千米的实际应用让学生用千米来描述物体的长度,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再次明确千米的概念和单位换算。
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千米2. 1千米 = 1000米3. 千米与米的关系4. 千米的实际应用作业设计:1. 用千米来测量并描述物体的长度。
2. 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讲解、实例分析和实际应用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千米的概念和单位换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千米与米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同时,在实例分析和实际应用环节,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千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千米与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在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中,长度单位“千米”的引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熟悉了“米”作为长度单位,但对于更大的单位“千米”可能还缺乏直观的感受和理解。
二千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
![二千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a79a195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2.png)
二千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千米的认识》是一堂二年级下册的数学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三章第二节,即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学生将学习到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以及如何将千米转换为米,反之亦然。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对千米这个单位的理解和换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包括黑板、粉笔、千米和米的长度模型。
学具包括练习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段1千米长的道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千米的长度。
2. 新课导入:我会向学生介绍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并解释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 例题讲解:我会用具体的例题,解释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如:1千米等于1000米,1米等于0.001千米。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当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千米 <———————> 米1千米 = 1000米1米 = 0.001千米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2千米等于多少米?(2)300米等于多少千米?答案:(1)2千米 = 2000米(2)300米 = 0.3千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理解和换算方法的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学生掌握得较好,有哪些学生还需要进一步的辅导?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除了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还有哪些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是他们需要掌握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注意到两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个重点是学生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理解,第二个难点是千米和米之间换算方法的掌握。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 千米的认识 西师大版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 千米的认识 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1a90432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7.png)
数学二年级下册导学案-千米的认识一、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千米”的概念,掌握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距离的方法。
2.能够根据实际情境,使用“千米”快速估算较长距离的大小。
3.能够解答与“千米”有关的常见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千米”的概念,掌握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距离的方法。
2.难点:运用“千米”进行快速估算较长距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入“千米”的概念,并使用教具概念性地介绍“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2.学习新知:通过课堂演示和课本的篇章讲解介绍“千米”单位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训练技能:设计练习题,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及时给予反馈。
4.综合应用:在课堂中设计情境应用题,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快速使用“千米”对较长距离进行估算。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梳理。
四、教学重点1.掌握“千米”的概念,学会用“千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距离。
2.熟练掌握“千米”的换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1.运用“千米”进行快速估算较长距离。
2.熟练解决与“千米”有关的问题。
六、教学资源1.课本、教具。
七、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练习题。
2.走出教室,观察周围的建筑,估算建筑的长度和高度,将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3.阅读有关千米的百科知识,总结千米的使用方法和常见误区。
八、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千米”的概念和使用方法,但在快速估算较长距离的时候,仍需要更多的实际应用来巩固。
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千米的认识︳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千米的认识︳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9e905022a76e58fafab003a1.png)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主要内容: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2.教材分析: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
这些概念所表示的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教材编排特点(1)借助学校操场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给出千米和米的关系。
(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
)(2)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
二、学生分析1.学生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2.学生生活经验: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阶段,要建立1千米这个相对比较大的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估计两地距离不准确的错误。
4.学法分析: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课前让学生走走,跑跑,感受一百米的长度并且在学校的操场走5圈,即1千米,让他们提前感受1000米有多长,感知1000米,在大脑中有个表象。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ec6001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a1.png)
2.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
3.下一节课的教学改进措施。
拓展延伸部分,可以尝试以下方式:
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长度单位,进行跨学科学习。
2.探讨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地理等。
3.鼓励学生进行小研究,深入探究长度单位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使用清晰、简洁、生动的语言,确保学生能够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能正确换算千米与米、厘米。
3.提高学生将千米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千米的定义及其与米、厘米的换算关系。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千米尺、多媒体课件、黑板。
2.学具:学生用千米尺、练习本、铅笔。
2.在强调重点和难点时,适当提高语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语速适中,避免过快导致学生跟不上思路。
二、时间分配
1.实践情景引入阶段控制在5分钟内,确保激发兴趣的同时,不影响后续教学内容。
2.教学新知部分控制在15分钟内,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千米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3.随堂练习和总结反馈各分配10分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和思考。
三、课堂提问
1.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情景导入
1.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2.创设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情景导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千米的认识》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1 西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千米的认识》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1 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c280bf6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b7.png)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千米的认识》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1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千米进行长度的估测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千米的概念和单位换算2. 千米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米的概念和单位换算2. 教学难点:千米的实际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操场、公路、大桥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场景的长度单位。
引导学生发现,当我们描述较长的距离时,会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2. 新课导入介绍千米的概念,让学生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根1千米的绳子。
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走一走,感受1千米的长度。
引导学生观察绳子上的刻度,了解千米与米的关系。
4. 小组讨论各小组讨论:在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千米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5. 游戏环节设计一个关于长度单位换算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换算接力赛”,每组学生依次回答教师提出的长度单位换算问题,答对者为本组赢得一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千米的概念和单位换算。
布置一道拓展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千米,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拓展练习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家长反馈:了解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以及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 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要加强指导,确保学生安全、有序地进行活动。
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2.2 千米的认识 ︳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2.2 千米的认识 ︳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fe05622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4d.png)
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2.2 千米的认识︳西师大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长度单位千米的概念和记法;
2.能够将千米与米、分米、厘米相互转换。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千米的认识和记法;
2.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转换。
三、学习方法和过程
1. 了解千米的认识和记法
千米是长度单位,是用于表示大于米的长度的单位,1千米=1000米。
2. 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转换
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如下:
1千米 = 1000米
1米 = 10分米
1分米 = 10厘米
1厘米 = 10毫米
了解了这一关系之后,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的转换。
例如:
•5千米 = 5000米
•3500米 = 3.5千米
•6000毫米 = 6厘米
3. 实战练习
1.某学校的操场长350米,相当于多少千米?
答:0.35千米
2.一条河流长12千米,相当于多少米?
答:12000米
3.一个小区的南北长度是250米,东西长度是300米,周长是多少千米?
答:1.3千米
四、注意事项
1.在进行长度单位转换时,需认真看清题目中给出的单位;
2.在计算长度单位时,应仔细检查公式和计算过程,避免出现错误。
五、课后作业
1.P31页,1、2、3题;
2.记忆千米的定义和记法;
3.练习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的转换。
六、小结
通过本次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千米的认识和记法,并掌握了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转换方法。
在做相关习题时,要注意单位的转换并仔细计算,以免出现错误。
大小比较-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大小比较-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88536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0.png)
大小比较-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本教案适用于西南师范大学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主题为大小比较。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大小比较的概念和基本方法,能进行简单的大小比较,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大小比较;2.能进行简单的大小比较;3.掌握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4.应用所学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2.教学难点:大小比较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摆放不同大小的物品,并让学生用眼睛观察并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2. 新课讲解:1.比较大小的方法: 直接比较法、间接比较法、化为同一单位比较法;2.取数法与估算法。
3. 课堂练习:教师可以出一些比较大小的题目,供学生练习。
例如:1.30、23、35,从小到大排序;2.比较80和60哪一个更大;3.两颗糖,一颗重20克,一颗重30克,哪颗重。
4. 拓展练习: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练习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1.比较25、27、28和25、28、29,哪组数更大;2.较重的水果是哪一个,156克的西瓜和280克的苹果。
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的讲解,学生了解了大小比较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大小比较也是我们进行购物、做饭等方面的重要基础,这对于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帮助。
教学反思本教案的教学过程应有计划地布置,并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对于学生的难点问题时应耐心指导,帮助学生消除难点。
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练习,把数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4e9928f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6.png)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主要围绕“千米的认识”这一章节进行。
详细内容包括:长度单位千米的概念,千米的换算,以及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是长度的计量单位,掌握千米的符号及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千米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观察思考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关系。
教学重点:千米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千米尺、米尺、直尺、PPT等。
2. 学具:直尺、练习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同学们观察教室到操场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达这个距离。
2. 讲解千米的概念:介绍千米是长度的计量单位,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符号为“km”。
3.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关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环节:请同学们用千米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长度,如家到学校的距离等。
六、板书设计1. 千米的定义、符号及换算关系。
2. 例题及解答过程。
3. 课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描述生活中两个长度,并用千米表示。
2. 答案:(1)0.5千米、2千米、0.03千米。
(2)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千米概念的理解,以及千米换算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其他长度单位,如毫米、分米等,并尝试进行换算。
同时,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度,用所学知识进行描述。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关系。
2. 千米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与实施。
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及答案解析。
一、千米与米、厘米的换算关系1. 利用教具展示:使用千米尺、米尺、直尺等教具,直观地展示1千米等于1000米,1米等于100厘米的关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千米的认识 ︳西师大版(2014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千米的认识 ︳西师大版(2014秋)](https://img.taocdn.com/s3/m/c6379096d4d8d15abe234e4e.png)
千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认识千米,知道1Km=1000m。
2、能在多种可能的情况下选出最合理的方案。
3、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千米、米之间的换算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从少年宫到电影院可以怎么走?从电影院到图书馆又可以怎么走?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生:从少年宫到电影院,有3种不同的走法。
生:从电影院到图书馆,有2种不同的走法。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师:星期天,小丁丁、小巧、小亚和小胖要从少年宫到图书馆可以怎么走?又几种走法?小组商量一下。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生:因为从少年宫到电影院,有3种不同的走法。
走法一:870m+700m+600m=2170m走法二:680m+240m+640m=1560m走法三:260m+880m+900m=2040m师:从少年宫到图书馆哪一条路最近呢?生:因为走法二:680m+240m+640m=1560m,所以最近。
生:从电影院到图书馆,有2种不同的走法。
走法一:500m+790m=1290m走法二:620m+480m+200m=1300m师:哪条路最近?生:因为500m+790m=1290m所以最近。
所以:从少年宫到图书馆一共有2×3=6种不同的走法。
师:你能把这6条不同的方案具体的说一说吗?(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发现描述不清。
)师:为了方便大家把路线描述清楚,老师把每一条路线都用一个字母或数字表示。
现在你能把6条路线清楚的描述出来了吗?(用箭头把路线板书在黑板上。
)问:在这6种不同的走法中,你发现了什么?生:不管怎么走,都会经过电影院。
2、师:就请大家算一算、比一比、想一想如果坐出租车,按正常的情况行驶,每种方案起步价都个够吗?学生讨论、汇报方案①1560m+1290m=2850m=2.850km<3km②1560m+1300m=2860m=2.860km<3km③2040m+1290m=3330m=3.330km>3km④2040m+1300m=3340m=3.340km>3km⑤2170m+1290m=3460m=3.460km>3km⑥2170m+1300m = 3470m = 3.470km>3km得到:有4种方案的路线走,起步价不够,另外2种方案的路线的走起步价是够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千米的认识 ︳西师大版(2014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千米的认识 ︳西师大版(2014秋)](https://img.taocdn.com/s3/m/e840b98e0c22590102029d88.png)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课题】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1.2学会进行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2. 过程与方法目标:2.1利用知识迁移的规律,使学生在勤、思、想、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思和实践能力;3.2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方法与策略】:1.教法方法:授课类型是新授课,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同时也与讨论法相结合。
在讲解千米的认识中,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做引入,这样能通俗的讲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存在,同时在讲解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进率过程中,也采用了简单的语言教会学生“为什么”、“怎么讲”。
这样,在学生参与教学中,从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主体地位。
在学习千米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主要采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出怎么想,得到什么结论。
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在学生从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策略:本节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千米的初步认识”,第二部分就是“千米与米的进率换算”。
在学习第一部分时,。
因此在学习这一方面的时候主要采用讨论法的形式,让学生资自主讨论“什么是千米”“千米大概有多长”“千米与米之间有什么进率关系”等。
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联系实际,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千米,从而懂得运用千米,掌握千米的基本知识。
在学习难点“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换算的思路,能清楚的叙述换算的过程。
”时,先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得”,再发言“怎么想的”,通过老师在旁边指导,从而得出完整的换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千米的认识 ︳西师大版(2014秋) (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千米的认识 ︳西师大版(2014秋) (1)](https://img.taocdn.com/s3/m/5edd048e4028915f814dc231.png)
千米的认识一、教学内容西师大版《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通过比较获得体验。
三、教学重点1、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2、知道米和千米的关系,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1、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2、知道怎样比较并学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一米大概有多长?2、如果我们要测量我们广州到北京的距离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
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二)新课教学1、认识千米(出示例3、例4的图例课件)(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
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2)认识100米。
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
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3)认识1000米。
学校东西的距离是100米,那么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学校操场一圈大概是400米,那么,跑两圈半就正好跑了1000米,也就是1千米。
(让学生现场走一走,感知1千米到底有多长)小结:计量比较远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做单位(出示课件)从北京到杭州的铁路长1650千米。
从北京到昆明的铁路长3179千米。
从北京到哈尔滨的铁路长1388千米。
2、千米概念、进率的认识。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的关系),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2)教学例5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千米的认识 ︳西师大版(2014秋) (2)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千米的认识 ︳西师大版(2014秋) (2)](https://img.taocdn.com/s3/m/2bc0a3a66294dd88d0d26b65.png)
三、做题巩固
师: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来做一些有趣的判断题好吗?你们出手势来表示正确与错误。
课件出示习题:
洗衣机高九米。
沙发长三千米。
小明高147厘米。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校园及学生的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答。
小结:在生活中,表示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等这种比较长的东西的时候,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旧知,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想想看,千米和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谁来说一说?
生答。
师:是的,1千米等于1000米。(板书:1千米=1000米)跟着老师读一遍1千米等于1000米,1000米等于1千米。(带领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新知导入的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课后延伸的设计意图:使学生更加切身感受千米。
板书设计:
1千米(公里)=1000米
3千米=30000厘米。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现在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五、课后延伸: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千米的认识 ︳西师大版(2014秋) (4)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千米的认识 ︳西师大版(2014秋) (4)](https://img.taocdn.com/s3/m/a9294fc8ec3a87c24028c474.png)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千米的认识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也叫公里,知道1000米=1千米。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建立一千米的长度概念。
并通过观察、推究等方法明确1000米=1千米,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内容能够喜欢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积极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身体验1000米长度,建立1千米的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建立联系1.扫码报口算比大小(播放视频):3000米〇3千米20米○20分米100米○50千米21分米〇2米260米○1千米80分米○8米2. 在之前的学习中,咱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能从小到大背出来吗?并且用手表示每个小单位。
教师板书: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3.我们一起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1.同学们,观看过体育盛事——奥运会吗,在奥运会中有些什么比赛?学生思考回答。
2.那么跑步比赛中有一些什么项目呢?学生列举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
3.跑步比赛中都是在规定的跑道内完成,你们试跑过这些长度的锻炼吗?在跑步比赛中最长的运动是什么项目?——马拉松<ppt 展示>4.教师简介马拉松比赛。
马拉松为什么用千米作为单位,而千米是比米更大的单位,大多少呢?5.学生推想:1千米=1000米<因为1000g=1kg>通过孩子们已知的知识构架能够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切身体验,感受长度1.联系实际,提示咱们学校的操场一圈大约是200米,那么如果我们要跑1000米的话需要跑几圈呢?2.估想:1000米是多少个100米,那么在操场上会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学生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计算,有的自己默默的想)3.总结出正确的圈数:200+200+200+200+200+200=1000(米)4.那么平时我们在操场上跑操正好是5圈,也就是1000米的真实长度,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米的比较大小
项目内容
1.填空。
(1)教室长8( )。
(2)飞机飞行高度为8( )。
2.思考:千米和米之间可以比较大小吗?
3.阅读教材第23页例3。
分析与解答:
要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首先要统一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1千米=1000米,所以可以把隧道长3km转化为以米作单位的数,即3km=( )m。
然后就转化为两个大数的大小比较,先比较最高位( )位,发现( )>( ),所以2309m○3000m,即2309m ○3km。
所以可知( )长。
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比较千米和米的大小时,要先统一单位,再按大数的比较方法
进行比较即可。
5.在○里填上“>”“<”或“=”。
8km○7800m 6000m○6km 8000m○4km
5km○5600m 6m○39dm 50m○500dm
6.填适当的数。
6km=( )m 8000m=( )km
5000m=( )km 4km=( )m
200cm=( )m 3000m=( )km
1m=( )dm=( )cm=( )mm
温馨
提示知识准备:厘米、分米、米的认识及换算。
参考答案
1.(1)米(2)千米
2.可以
3.3000 千 3 2 < < 隧道
4.略
5.> = > < > =
6.6000 8 5 4000 2 3 10 100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