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上古文学

合集下载

【密训-考前30天】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密训-考前30天】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它记事简括,以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思想主张。
★★★★ 3. 《春秋》的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
4. 名词解释:《国语》《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主要记载周、鲁等诸侯国的史实,以
记言为主。其整体风貌是质朴平实。 《左传》的
5. 《左传》的辞令艺术:(1)《左传》的外交辞令理富文美;(2)能够深入对方内心,把握其心理; 叙事、写人
驳的机会。
《庄子》、 《孟子》等 诸子散文
★★★
(2)善于以典型事例、引喻譬义和寓言说理。 13. 《庄子》的寓言的文学色彩:
(1)故事:异彩纷呈的故事,如庄周梦蝶,庖丁解牛,螳臂当车,西施病心,蛮触之争。 (2)想象:奇幻谲诡的想象,如鲲鹏的变化以及形体的巨大。 (3)文风:空灵飘忽的文风,寓言多奇幻飘逸,而不按常理连缀。“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忽
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3)成就:被称为“亚圣”,
与孔子并称“孔孟”。
12. 《孟子》的文学特点:
(1)雄辩色彩较强,而且不是简单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而是具有独到特点。
1)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善于设置圈套,使对方心悦诚服;
2)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进入圈套,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
言辞端正委婉,不卑不亢,道理充分,分寸恰当,使对方不能不折服;(3)能够引经据典,言辞 和辞令艺术
婉转伶俐。 ★★★★
6. 《左传》的写人艺术。(1)人物形象性格鲜明。(2)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3)把人
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4)不仅能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注意刻画人
1 / 12
物性格的多个侧面,有的甚至能写出性格的发展。

第一章上古文学3-古希腊戏剧

第一章上古文学3-古希腊戏剧
第三节
古希腊戏剧
地位:欧洲戏剧艺术发展史的开端,奠 定了欧洲后世戏剧创作的基础。 一、古希腊戏剧的起源与发展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典 酒神:狄奥尼索斯
悲剧的前身是春天祭奠酒神的酒神颂歌 “悲剧”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山羊之歌”
“喜剧”的前身是秋天谢神的歌舞和滑稽表 演 “喜剧”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狂欢之歌”
《俄狄浦斯王》Oedipus Tyrannus
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
俄底浦斯形象: 受命运惩罚和控制的受难者 苦难命运的首先反抗者和集中承受者 理解命运的智者
艺术特色 亚里士多德称为“十全十美的悲剧” (1)悲剧色彩浓烈 ( 2 )采用经济笔墨的“回溯法”和巧妙紧 凑的“倒叙式” 情节结构。 ( 3 )人物性格的内在冲突、心理描写深刻 细腻。
③欧里庇得斯Euripides 生平: (前485——前406) 文学地位:“舞台上的哲学家” 问题剧的开创者 三大悲剧家中民主倾向最强 主要创作:写了92出悲剧和萨提洛斯剧。 曾6次得奖。现存完整的有18出。
《美狄亚》 如何看待美狄亚的杀子? 如何概括美狄亚的性格?
三、古希腊喜剧 喜剧的前身是秋天谢神时的歌舞和滑稽表演
《俄瑞斯忒亚》取材于希腊神话。揭示了 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表现了具有民 主精神的法律裁判代替了家庭仇杀。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形象: 他热爱人类,富于献身精神; 坚持正义,反对强暴统治; 意志坚定,满怀必胜信心。
②索福克勒斯Sophocles 生平 (公元前496——前406) 文学地位:“悲剧艺术的荷马” 他的悲剧标志着希腊悲剧艺术已步入成熟。 主要创作:一生写了120部剧作 得奖24次,是得奖最多的悲剧作家。 以《俄狄浦之歌” 发展:旧喜剧 —中期喜剧 —新喜剧 结构:古希腊喜剧分开场—进场— 对 驳— 评议— 插曲— 退场6部分 其中对驳是喜剧的核心,与悲剧比较,喜 剧结构松散,合唱队逐渐失去作用,主人公 多是普通人,语言通俗。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
“列传”是一些有才干、有作为,卓荦不群,能不失时机地建立功业,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的传记
“书”是有关经济、军事、水利、祭祀,以及礼、乐方面的制度史
“表”是把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谱列成表格,以使人一目了然。
2. 《史记》的创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第四章 《汉书》及东汉其他叙事散文
1. 陶渊明的三篇辞赋,《闲情赋》仿张衡《定情赋》、蔡邕《静情赋》等而作。《感士不遇赋》仿董仲舒、司马迁同题之作。其辞赋中最为出色的是《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的散文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第四章 南朝诗文
1.南朝诗歌发展三个阶段:
A刘宋时期山水诗代表作家:谢灵运“元嘉之雄”、颜延之和鲍照,世称“元嘉三大家”。
3.宋玉的作品有《招魂》、《九辩》、《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神女赋》、《对楚王问》。其中《九辨》被后人推崇为“悲秋之祖”(悲哉!秋之为气也。)
第二编 汉代文学
第一章 汉代辞赋
1.关于赋的解释:《文心雕龙》“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错误)。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汉书》:“不歌而诵谓之赋。”(正确的观点)
3.汉代的楚歌有: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戚夫人《戚夫人歌》、刘彻《秋风辞》及《瓠子歌》、梁鸿(东汉)《五噫歌》、张衡《四愁诗》(已经是一首比较整齐而有韵味的七言诗了)。
4. 班固写过一首《咏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诗。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与《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瞧书P34-50)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与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就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 来源: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就是孔子的弟子与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就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与古文《论语》而成。

09汉四古代文学知识竞赛题目

09汉四古代文学知识竞赛题目

第一章:上古文学1.我国最早的文学类型是(诗歌)和(神话)。

2.《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是出自(《吴越春秋》)。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是出自(《蜡辞》)。

3.现存唯一的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全书(十八)篇,三万一千多字。

4.上古歌谣在内容上的特点是以(劳动)为主题,带有原始的(宗教)意识。

第二章:诗经1.(《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

)2.《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分为风、雅、颂三类。

3.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总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4.(雅),正也,即标准音,指朝廷正乐,是西周王畿附近的乐调。

包括(小雅)和(大雅)两部分。

“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

5.“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6.《诗经》的搜集有两种来源,分别是(采诗说)、(献诗说)。

7.就《诗经》的传授者而言,有齐、鲁、韩、毛四家诗。

其中属于今文经学的是(齐诗、鲁诗、韩诗),被称为古文经学的是(毛诗)。

8.古诗有六义焉:(风,雅,颂,赋,比,兴)。

9.“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这句是出自诗经的(《伐檀》),表现奴隶们的反抗。

10. 《王风·君子于役》、《秦风·无衣》都属于(战争徭役)诗,反映征战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悲惨痛苦。

11.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采)居六礼之首。

12.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一章上古文学上古歌谣、《周易》、神话、《山海经》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3、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4、我国神话保存的情况如何?5、我国神话有哪些主要内容?6、我国神话的基本特色是什么?第二章《诗经》1、《诗三百》、风雅颂、四家诗、毛传郑笺、赋比兴论述题1、举例谈谈《诗经》的主要内容。

2、谈谈《诗经》的艺术成就。

3、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今古文《尚书》、春秋三传论述题1、谈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2、简述《春秋》的写作特点。

3、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4、举例说明《左传》的文学成就。

5、简述《战国策》的思想内容。

6、简论《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名词解释诸子百家、孔孟、老庄、《韩非子》论述题1、谈谈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2、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

3、谈谈《孟子》的文学价值。

4、《庄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什么地方?5、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楚辞、《九歌》、《天问》、屈宋论述题1、简述“楚辞”的特点。

2、简论“楚辞”的文化渊源。

3、谈谈《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4、简论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六章建安文学三曹、建安七子、建安风骨、《悲愤诗》论述题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3、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第七章正始文学1、正始文学、竹林七贤、《与山巨源绝交书》论述题1、阮籍《咏怀诗》的主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是什么?第八章两晋文学太康体、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左思风力、玄言诗、游仙诗论述题1、西晋太康前后文坛的主要创作倾向如何?代表作家是谁?2、试述左思《咏史》八首的艺术特点?3、列举两晋诗歌有代表性的重要现象?第九章陶渊明田园诗论述题1、简述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2、试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3、试述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十章南朝诗歌陶谢、元嘉三大家、永明体、宫体诗论述题1、简析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2、试述鲍照诗歌的思想内容?3、简述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对诗歌发展的贡献?4、谢脁山水诗有哪些新特点?5、什么是新体诗?新体诗有哪些代表作家?第十一章北朝诗歌北地三才、哀江南赋论述题1、结合庾信的经历简要说明他早年和晚年诗风的变化2、为什么说鲍照是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第十二章南北朝乐府民歌吴歌、西曲、《敇勒歌》论述题1、试分别概述南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2、试比较南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3、说说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的分类保存情况?4、试简析《西洲曲》的内容和艺术特点?5、试简析《木兰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第十三章南北朝散文《洛阳伽蓝记》、《水经注》论述题1、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散文著作,作者是谁?2、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散文和辞赋的代表作家和重要作品?3、试说说《北山移文》艺术特点?4、简述《哀江南赋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小说志怪小说、志人小说、《搜神记》、《世说新语》论述题1、简述南北朝时期小说发展的原因并举出魏晋南北朝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及其作者?2、志怪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何影响?3、《搜神记》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4、《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文赋》、《昭明文选》论述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2、简述曹丕《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3、说说《文心雕龙》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4、钟嵘《诗品》所反映的文学理论有哪几方面内容?第十六章隋及初唐诗歌上官体、文章四友、初唐四杰、吴中四士、沈、宋论述题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2、初唐诗歌革新经历了几个阶段?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4、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的要点是什么?第十七章盛唐诗歌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七绝圣手论述题1、如何理解“盛唐气象”?2、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 18 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

归妹。

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各章节重点、考点总结

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各章节重点、考点总结
赋比兴: 《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3、四家诗: 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2、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3、老庄: 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2、建安七子: 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 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第二章《诗经》
1、《诗三百》: 在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
2、风雅颂: 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课件1先秦文学

课件1先秦文学
者认为最初是按音乐标准分的。
• “风”是各地方的曲调,也称“国风”,共160篇,包
• 1、地震、火山、洪水、息壤以堙洪 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 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这则神话歌颂了鲧牺牲自己以治洪水的不屈精神, 他为了治水拯救人类,不惜盗天帝的息壤,他死后仍 不忘治水,以腹生禹,子承父志,前仆后继。天帝对 鲧的惩罚实即自然对鲧“堙”的方法的惩罚。据说禹 治洪水采用“堙”、“疏”并举的方法,治服了洪水。 鲧禹治水过程反映了人们在同自然斗争中,不断总经 验教训,改进方法的历程。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文学
• 第一节 上古歌谣 • 我国最早的文学是上古歌谣。它是与音乐、舞蹈
艺术结合在一起产生的。它是在人们的生产劳动 过程和人际交往情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古人劳 动时为了协调劳动节奏,减轻疲劳,表达美好的 愿望和收获的喜悦而创作了歌谣。上古人类除了 劳动之外,还有人际交往等
• 社会活动,在这些交往中难免有感情的交流和表
• 中国古代神话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
(一)古代神话为后代作家、诗人的文学创作提 供了非常丰富的文学素材和艺术形象。
(二)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女娲、鲧、禹、夸父、 精卫、刑天等形象表现的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 坚定信念,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和乐观积极的生活 态度所形成的精神力量为后代文学所继承和发扬 (三)古代神话中充满的浪漫奔放的幻想也启发 了后代作家的思维,拓展了他们想象力和表现力 的空间,使他们在创作中突破了时空、物我、生 死、人神的界限,过去未来任意驱遣,咫尺天涯 凭我往来,千变万化随心所欲。
• 2、战争神话
远古的人类在与各种自然环境的斗争中, 适应和利用了自然环境,与自然相处相生, 顽强地生存繁衍壮大起来,但人类的发展 接着又面临着生存空间的狭小、自然资源 的匮乏等问题,因此为了争夺更大更好的 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各氏族部落间常发 生争斗,后发展为大规模的部落间的战争, 人们把带领自己部落取得战争胜利的祖先 加以神化,形成了一些战争神话故事。

上古文学

上古文学
中国的洪水神话,则主要把洪水看作是 一种自然灾害,所揭示的是与洪水抗争、 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 斗争精神。在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 英雄当数鲧禹父子。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 之息壤以堙洪水, 不待帝命。帝令祝 融杀鲧于羽郊。鲧 复(腹)生禹,帝 乃命禹卒布土以定 九州。(《山海 经·海内经》)
(二)强烈的功利性。
包含着功利的目的,表示热烈的愿望。
例如《吴越春秋》的《勾践阴谋外传》中所载 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它回忆了几乎全部的狩猎过程,反映了渔猎时 代的社会生活。
(三)咒语式的命令祈祷。
例如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礼 记·郊特牲》)
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 时代。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 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 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 个神话英雄身上,幷把他们看作是 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
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它 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这是 社会进步的结果,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大 量有关文化英雄的神话,这些神话的主 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神异 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 征服,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 颉、后稷等等。
黄帝正是在对内兼幷和对外抗御的两场 战争之中,大显神威,确立了他作为中 华民族始祖的形象。
出于对中华民族始祖的爱戴,后世又把 许多文化史上的发明创造,如车、陶器、 井、鼎、音乐、铜镜、鼓等,归功于黄 帝,或是黄帝的臣子。
黄帝在神话中又成了一个善于发明创造 的文化英雄。
5、发明创造神话
4、战争神话
黄帝与炎帝之间的“阪泉之战”、炎黄 汇合后的“黄帝擒蚩尤”。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笔记熟记版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笔记熟记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东方上古文学的概述

东方上古文学的概述

东方上古文学的概述第一章上古文学第一节概述东方上古文学主要包括亚洲和非洲的文学。

亚非两洲是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世界文明的摇篮。

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

早在5000多年前,东方各民族的祖先已先后摆脱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状态,跨进了历史的文明阶段。

较之古希腊罗马的海洋文化,东方各国是典型的内陆大河文化。

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尼罗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等,这些大河冲积的平原土地肥沃,便于精耕细作,因而产生了古老的农耕文明和安土重迁、封闭传统的文化心理,但东方各民族勤劳智慧,也创造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古典文学名著。

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诗歌总集,人类最早和最长的史诗、最早的长篇小说都相继出现在东方。

这些具有艺术魅力的文学珍品,是东方各国人民留给世界的不朽遗产。

东方上古文学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时期文学。

上古时期,东方地区的奴隶制较原始,甚至尚未超出较为原始的家庭奴隶制的剥削形式,所以无法从根本上彻底瓦解氏族制度的残余和古老的公社——家庭氏族和后来的农村公社。

这种情况严重地阻障了东方奴隶占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使上古时期的东方社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得既缓慢又欠充分。

另一方面,上古时期东方地区的专制政体也有明显的特征,即最高的政治权力完全掌握在专制君主——国王手中,在体制上是鲜明的东方专制主义。

埃及、亚述、印度和波斯,无不如此。

在巩固国王统治权力和威信的过程中,宗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祭司们竭力宣扬王权神授的谬说,把国王的命令说成神意的再现。

许多国王由氏族贵族领袖转化而来,氏族贵族的统治势力异常强大和牢固,使古代东方不可能出现民主政体。

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上古东方文学的发展就出现了较西方古代文学独特的轨迹,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特色。

首先,上古东方文学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

民间口头文学是东方各民族文学产生的重要源泉,由于年代久远,又缺少文字记载的手段和方法,因此这种文学很难完整地保存下来。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上古文学1、《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第二章《诗经》1、《诗三百》:在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

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

2、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先秦文学PPT获奖课件

先秦文学PPT获奖课件
“雅”又称“夏”,西周京畿旳乐调(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共 105篇。
“颂”即“容”字,颂诗即配合表演、舞蹈旳音乐。
第二节 《诗经》旳思想内容
◆ 《诗经》旳内容分类
一、劳动生产旳诗歌 二、战争徭役旳诗歌 三、婚姻恋爱旳诗歌 四、周族历史旳诗歌 五、祭祀、颂赞、宴飨诗歌 六、揭发丑恶残暴旳诗歌 七、怨刺时政旳诗歌
神话是人类认识发展旳初始阶段旳产物。 神话体现了人类欲支配自然力,改造社会旳愿望和 企盼,宣泄了人们旳情感和情绪。 最早旳叙事作品。
◆ 中华文化中旳神话资源大致分布在这么几种方面: 一、远古旳岩画壁画。 二、出土文物旳神话形象。 三、少数民族流传着旳神话故事。
。 四、文件记载
◆中国古代旳神话旳分类(按内容):
(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数年间旳诗歌作品。 原本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始称《诗经》。 其产生旳地域在今黄河、渭水两岸及江汉之北。
◆ 《诗经》旳编集
1、采诗说 2、献诗说 3、删诗说
◆ 《诗经》旳分类——风、雅、颂
“风”是各地方旳曲调,也称“国风”,共160篇。(涉及周南、 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 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
(二)古代神话故事中英雄精神力量为后裔文学所继承和 发扬。
(三)古代神话中充斥旳浪漫奔放旳幻想启发了后裔作家 旳思维。
后羿射日图
常娥奔月图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诗经》 概说
◆概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有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旳“笙诗”不计在内) 收入了自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
毛 诗 图
《 豳 风 ·七 月 》 图
诗 经 插 图
★ 风、雅、颂是诗旳分类,赋、比、兴是诗旳体现 手法。

论述题题库

论述题题库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上古文学
———————————————————————————————— 作者:
———————————————————————————————— 日期:

第一章 上古文学பைடு நூலகம்
上古文学指的是原始时代的文学,它包括上古歌谣和神话。二者都是先民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时创作的,在其产生和早期传播中都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到了文字时代才逐步予以录载。上古歌谣包括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比神话产生更早,它是我国后世古典诗歌的摇篮。上古神话比歌谣更富于文学性和浪漫主义色彩,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影响更为广泛深刻,是我国文学的重要武库和土壤。
2、祭祀歌谣。这类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又可分两种:一种是祈祷式的祭歌,表现的是先民对神的畏惧、屈从、祈求和献媚,目的在求神降福;一种是咒语式祭歌,表现了先民反抗和征服的意愿,他们相信可以凭借语言的力量喝令、胁迫神祗服从人的意愿,让神保佑人类免受自然灾害的侵扰。前一种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375片)。后一种最突出的是《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一首祷祝丰收腊祭百神时的咒语式祭歌,它句句是命令,喝令神化的土、水、昆虫、草木各归其位,各尽其职,以保护农作物的生长,不要危害人类。语辞坚决,声威凌厉,全无顶礼膜拜的祈求色彩,表现了先民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心。与此性质相同的,还有《神北行》:“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这是首驱逐旱神魃的咒语祭歌。它以幻想的祭歌语言,驱除旱神,以维护生存,为劳动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与祈求式的祭歌相比,这类祭歌更能显示出先民征服自然的积极性及同自然斗争的强烈意愿。
第一节上古歌谣
上古歌谣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没有文字记录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是上古先民集体的口头创作。上古歌谣最初起源于劳动,是先民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减轻疲劳、激发劳动热情,而喊出的“杭育杭育”之类的劳动号子。后来随着劳动对先民思维能力、发音器官和语言能力的锻炼发展,有节奏的呼喊逐渐为有意义的语言所代替。这样,一种富于韵调和节奏感的真正诗歌便产生了。再后来作为一种有节奏的语言形式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先民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形式。于是,即便不在劳动场合,它也同样使用,从而显示出上古歌谣的丰富多样性。上古歌谣尽管比较丰富,但因为是口头创作,没有文字记录,绝大部分没有保存下来,古籍里偶有记载,也多是后人的伪托,如《南风歌》(《孔子家语·辩乐》)、《卿云歌》、《大唐歌》(《尚书大传》)等。比较接近原始形态或较为可信的上古歌谣,只有《弹歌》(《吴越春秋》)、《伊耆氏蜡辞》(《礼记·郊特牲》)、《神北行》(《山海经·大荒北经》)、《候人歌》(《吕氏春秋·音初》)及甲骨卜辞和《周易》里的一些卦爻辞所保存的歌谣。另外,尚有一些目存辞亡的上古乐舞,如《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黄帝《云门》(《周礼·大司乐》)、《清角》(《韩非子·十过》)、舜乐《大韶》(《尚书·益稷》)、禹乐《大夏》(《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等,代表着先民的重要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婚恋歌谣。上古时代的最初婚恋不同于文明时代的含情脉脉,多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这在《周易》爻辞所保存的较古老的短歌中有所体现。如《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这是写野蛮抢夺婚的诗,反映了上古确实存在过的抢夺婚习俗。另外如《咸》卦卦爻辞,是记录一对夫妇新婚之夜生活的诗,洋溢着一片自然的生命热情和冲动。到了氏族社会末期及私有制时代,作为两性之间稳定持久的爱情应时而生。上古婚恋歌谣中对此也有所反映,最有名的是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最古老情歌的《候人歌》。它只有“候人兮猗”四字。传说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接着他省视南方,女久盼未归,便唱出了这支歌。诗的前两个字是实词,后面两个字是感叹词,强烈表现出涂山氏女悠远缠绵的思念和焦灼急切的心情,表达明朗、真挚,没有丝毫的矫饰。与《候人歌》不同,上古歌谣也有表现婉转含蓄、微妙情趣的情歌,如《周易·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这首诗虽仅十字,但它却是一首美丽的牧场情歌。小伙子拿着刀杀羊,却不见血;姑娘承筐而装,篮子却是空的。时人唱出这支戏谑性的短歌,来打趣两人因情有所钟而心不在焉的情景。短诗没有言语表白和信物暗示,但把两人无言相契的爱情表现得含蓄有致,生动有趣。
3、图腾歌谣。这类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图腾是上古先民在探索生命本源过程中误认的部族始祖,是部族的保护神兼祖先,倍受部族成员的崇拜与颂扬。流传至今的上古图腾歌谣已寥寥无几,典籍上保存的大都是有关图腾乐舞的记载,而歌词均不可考,如《玄鸟》歌颂的是葛天部氏族的图腾玄鸟(燕子),《云门》歌颂的是黄帝氏族的早期图腾云等等。现今保存下来的此类诗歌,仅有《吕氏春秋·音初》所载的一首《燕燕往飞》。虽然歌词只有“燕燕往飞”一句,但有关情况记载较详:“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谥。二女爱而争博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关于商氏族的始祖契为玄鸟所生的神话,《诗经·商颂·玄鸟》及《史记·殷本纪》都有大体相同的记述。玄鸟即燕,是商族的图腾。这句歌辞在如醉如狂的图腾崇拜中,正表现了商族先民对祖先的无限依恋和向往的深情。这类歌谣对先秦诗歌的抒情表意及比兴手法的运用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劳动歌谣。这类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相传为黄帝时代的《弹歌》,是现存上古歌谣中一首最典型的劳动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从内容和形式看,都是一首比较古老的猎歌。它反映了我国渔猎时代先民的劳动生活,再现了他们制造弓箭和射猎的整个过程。它不仅描绘和歌颂了劳动本身和劳动者,还洋溢着先民对自己学会制造猎具及获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悦,也表现着他们对获取更多猎物的无限渴望。同时,短歌本身还兼有总结劳动效率的目的和功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