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来减少和预防犯罪的发生

合集下载

法学中的刑法犯罪心理学与犯罪预防

法学中的刑法犯罪心理学与犯罪预防

法学中的刑法犯罪心理学与犯罪预防一、引言刑法犯罪心理学是法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人类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揭示犯罪的本质和规律,借以制定刑法制度。

犯罪预防则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来避免人们陷入犯罪的境地,从而减少对社会的危害。

本文将围绕法学中的刑法犯罪心理学与犯罪预防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二、刑法犯罪心理学对刑法制度的影响刑法犯罪心理学对刑法制度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犯罪:通过了解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效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

2. 刑法制度的完善:刑法犯罪心理学可以反映犯罪行为的本质和规律,帮助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刑法制度,同时加强刑法执行程序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3. 犯罪的认定:在刑法实践中,犯罪心理学可以为犯罪认定提供证据支撑,增加刑事犯罪量刑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三、刑法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刑法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犯罪行为的心理特征:犯罪者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价值观念等因素都会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2. 犯罪行为的动机:犯罪行为是由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心理上的欲望和需求、恶劣生活环境、不适应社会等等。

3. 犯罪行为的进化过程:犯罪行为的进化过程犯罪者经过一系列的行动准备、实施和逃避等阶段,每一阶段都受到特定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4. 犯罪行为的后果:犯罪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包括犯罪者的心理刺激、社会反应、自我感觉等,这些后果又会影响犯罪者的行为,甚至会导致后续犯罪的发生。

四、犯罪预防的手段犯罪预防的手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1. 增强普法宣传的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让公民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增强遵守法律的意愿。

2. 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社会矛盾、减少人们感到失落和绝望的情绪。

3. 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智力和人才,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犯罪心理与预防措施

犯罪心理与预防措施

犯罪心理与预防措施犯罪行为是社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了解犯罪心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减少犯罪行为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犯罪心理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一、犯罪心理的原因犯罪心理是指导致个人从事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了解犯罪心理的原因,是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重要环节。

1.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犯罪心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社会的不公平、贫富差距、失业问题等都会导致一些人产生犯罪心理。

对社会不满、愤怒和绝望感的积累,可能促使个人产生犯罪行为。

2. 心理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也是引发犯罪心理的重要因素。

低自尊、冲动、攻击性、依赖性等心理特征,都会增加一个人参与犯罪的风险。

此外,家庭环境不良、童年受虐待等也可以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

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犯罪心理背后的生理基础。

一些人的大脑结构、神经系统功能等与常人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他们更易受到冲动和暴力倾向的驱使,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二、犯罪心理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教育是预防犯罪的基础。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道德观念和责任感,帮助人们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2. 改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环境,缩小贫富差距,提供更好的教育、就业和生活条件,可以减少社会不满情绪的积累,降低犯罪的发生率。

同时,社会应加强矫治机构和法律制度的建设,提高犯罪的打击力度,为减少和防控犯罪提供有效的保障。

3. 心理干预对于一些具有潜在犯罪心理倾向的个体,采取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精神治疗、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减少犯罪心理的发展。

4. 加强社区监督建立健全的社区治安防控机制,加强对居民的社区监督和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社区的监督和帮助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犯罪行为,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刑法心理学犯罪心理解析与犯罪预防

刑法心理学犯罪心理解析与犯罪预防

刑法心理学犯罪心理解析与犯罪预防犯罪行为是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而刑法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探究了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原因、动机与预防方法。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解析与犯罪预防两个方面对刑法心理学进行探讨。

一、犯罪心理解析1. 犯罪心理学简介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旨在深入理解个体在犯罪行为中的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

通过研究罪犯的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动机等,可以更好地认识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2. 犯罪心理特征不同的犯罪行为往往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

一些典型的心理特征包括: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缺乏同理心、低自制能力等。

这些心理特征使得犯罪分子在进行犯罪活动时更加冷血和不顾后果。

3. 犯罪心理动机犯罪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特定的心理动机。

常见的犯罪心理动机包括:经济因素、权力欲望、报复心理、心理疾病等。

了解罪犯的心理动机有助于揭示犯罪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同时对寻找犯罪预防方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犯罪预防1. 社会预防社会预防是指通过改善社会环境、提供教育、就业机会等手段,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长期以来,政府、学校、社区等各方都在积极推动社会预防措施,如建立监控系统、完善法律法规、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服务等。

2. 刑罚预防刑罚预防是指通过法律的制裁手段,对犯罪行为进行惩罚,以起到威慑作用,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合理而有效的刑罚制度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应注意不仅仅依赖刑罚本身,更应关注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3. 心理干预预防心理干预预防是指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手段,针对潜在罪犯或已经犯罪的个体,进行心理调试与矫正,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心理干预预防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心理问题,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

4. 教育预防教育预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育预防可以从儿童时期开始,通过学校、家庭等多个渠道,进行暴力和犯罪行为的教育宣传,培养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研究对犯罪行为预防的建议

犯罪心理学研究对犯罪行为预防的建议

犯罪心理学研究对犯罪行为预防的建议犯罪行为对社会和个体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因此,预防和降低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在这方面,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通过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动机和行为模式,我们可以制定出更加有效的犯罪预防策略。

本文将阐述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对犯罪行为的预防和减少作出贡献。

首先,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和动机是预防犯罪的重要前提。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罪犯往往有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和问题,例如依赖心理、攻击性、冲动控制困难等。

因此,建立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给潜在罪犯及社区居民心理咨询和支持是必要的。

并且,通过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社会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也可以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利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设计更加有效的犯罪预防策略。

犯罪心理学研究发现,罪犯往往在犯罪前表现出一系列的预警信号,例如冷漠、人际关系问题、品德缺陷等。

因此,通过建立社区犯罪情报系统,及时收集和分析这些预警信号,可以帮助警察和社区居民提前介入,并进行干预。

此外,通过增加社区治安巡逻力量,并加强社区警民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可以提高社区的安全感,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再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也提示了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正的必要性。

罪犯心理矫正的目标是改变罪犯的心态和行为,使其重新融入社会,并减少再次犯罪的风险。

在这方面,采用认知行为矫正方法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通过认知行为矫正,罪犯可以重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后果和社会责任,进而调整其行为模式。

此外,建立安全而有效的矫正机构,并提供职业培训、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等服务,也是帮助罪犯重返社会的重要手段。

最后,犯罪行为的预防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参与。

家庭和学校是塑造个体行为的重要环境。

因此,家庭和学校应该注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并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同时,社区组织、媒体和公共服务机构也应该积极参与,加强犯罪预防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犯罪认知和安全意识。

犯罪心理学视角下的犯罪预防分析

犯罪心理学视角下的犯罪预防分析

犯罪心理学视角下的犯罪预防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犯罪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对于犯罪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分析犯罪预防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如何降低犯罪率。

一、人的本性和环境的影响人的性格和环境的影响是导致犯罪产生的两个重要因素。

在人的性格方面,一些人天生就具有某些犯罪倾向,如喜欢冲动、攻击、吸毒等行为。

但并不是所有人天生就会犯罪,因为环境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一个人在好的环境中成长,受到良好的教育和道德观念的熏陶,那么他不会轻易犯罪。

相反,如果在不良环境中长大,受到恶性刺激和信息影响,那么他就更容易犯罪。

因此,为了预防犯罪的发生,我们需要注重环境的改善,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提供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和各种娱乐活动,让人们在愉快的氛围中生活。

同时,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关注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遵守法律、尊重他人、关心社会。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

二、矫正与惩罚的作用针对已经犯罪的人们,矫正和惩罚同样是重要的手段。

通过矫正和惩罚来让犯罪分子了解自己的过错,并对犯罪行为表示悔改,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最终融入社会,这是矫正的目的。

同时,惩罚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对于恶性犯罪分子,应该采取惩罚措施,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但是矫正和惩罚也并非万能的,对于某些心理障碍严重的犯罪分子,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问题,才能真正达到矫正的效果。

因此,在标准化的惩罚措施之外,犯罪心理学的知识也应该得到足够的应用,对于不同类型的犯罪分子,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

三、加强预防和安全教育除了人本性和环境的影响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安全教育和预防措施。

从事实出发,“机会制”的作用是客观不争的事实,即犯罪行为是有很大程度上机会因素的。

如果能够及时消除罪犯进行犯罪行为的机会,就能够更好地预防犯罪的发生。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的解析与预防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的解析与预防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的解析与预防心理学与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的解析与预防犯罪心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解析和预防犯罪行为时,心理学的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在犯罪心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探讨如何通过心理学手段来预防犯罪行为。

1. 犯罪心理的解析犯罪行为往往涉及到某些特定的心理因素,例如个体的情绪状态、认知误差、社会经验等。

心理学通过对犯罪心理的解析,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动机。

1.1 犯罪心理中的情绪因素犯罪行为往往受到情绪的影响。

一些犯罪者可能因为愤怒、报复心理等负面情绪而产生犯罪动机。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情绪调节方法和干预措施,可以辅助犯罪者控制情绪,降低犯罪的几率。

1.2 犯罪心理中的认知因素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解释会影响其行为。

有些犯罪者可能存在认知误差,即对于行为后果的判断和评估出现偏差。

心理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者的认知偏差情况,并通过认知矫正等手段来纠正这种错误认知,从而减少犯罪行为。

1.3 犯罪心理中的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和个人经验对于犯罪心理有着重要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社会因素,例如家庭背景、朋友圈子以及群体行为等来分析和解析犯罪心理的形成。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者的社会背景,从而制定相应的犯罪预防策略。

2.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预防中的应用心理学在犯罪心理预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犯罪心理,我们可以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将心理学应用于实际。

2.1 通过心理矫治来预防犯罪心理矫治是一种通过引导犯罪者进行心理调整和治疗,帮助其改变犯罪行为的方法。

通过心理评估和干预措施,可以发现和纠正潜在的心理问题,减少再次犯罪的风险。

2.2 提高社会公众的犯罪意识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知犯罪行为,提高他们对犯罪的警觉性。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人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判断和预防犯罪行为,从而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2.3 利用心理学技术预防犯罪心理学的技术和方法可以应用于犯罪心理预测和防范。

刑法学中的犯罪心理学与预防犯罪的机制

刑法学中的犯罪心理学与预防犯罪的机制

刑法学中的犯罪心理学与预防犯罪的机制在刑法学领域,了解犯罪心理学对于预防犯罪至关重要。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背后动机、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通过深入了解犯罪者心理,我们可以揭示犯罪的原因和特征,并且制定更有效的预防犯罪机制。

首先,犯罪心理学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

犯罪行为往往与心理问题密切相关。

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他们犯罪的动机和原因。

例如,一些人可能因为社会压力过大或者无法正常适应社会生活而产生心理问题,进而产生犯罪行为。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心理问题的共性和特征,从而设立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措施,帮助这些人重返社会。

其次,犯罪心理学可以揭示犯罪者的行为模式。

每个犯罪者都有自己的犯罪模式和手法。

通过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犯罪行为之间的共性和规律。

这种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犯罪预防机制。

例如,对于连环杀人犯,他们往往有一定的选择模式和行为习惯。

通过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我们可以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更多的悲剧发生。

此外,犯罪心理学对于预防犯罪的机制也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从而提前预防犯罪的发生。

例如,在学校中,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测试和评估来识别潜在的犯罪倾向,进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帮助有问题的学生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重建积极健康的心态。

要想有效地预防犯罪,我们还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例如脑成像技术和行为监测设备。

脑成像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者的思维活动和大脑功能。

通过监测和分析犯罪者的行为模式和思维过程,我们可以提前判断他们的犯罪倾向,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这些技术手段对于预防恐怖袭击和重大犯罪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除了从犯罪者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应该从社会环境和教育角度着手,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和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来预防犯罪。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贫困、失业等社会问题是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犯罪心理学 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犯罪心理学  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结合案例谈谈如何预防和减少犯罪【内容提要】目前,犯罪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

其中青少年犯罪尤其严重,近几年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类型也相当多。

青少年犯罪所占比例,建国初期共占全部犯罪的1﹪。

70年代末占4﹪,进入90年代以后,已增至7﹪左右,进入八十年代以来,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一直占50﹪左右,有的地方已达60-70﹪。

所以研究和解决青少年犯罪刻不容缓。

【关键词】价值观念、预防犯罪、减少犯罪、未成年人、正确引导【案例】1998年9月,谢力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某名牌大学导弹设计专业。

她早在原籍读高中时就入了党,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在大学期间,她学习勤奋刻苦,大三上半学期学习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二。

曾先后荣获"人民奖学金"、"院长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

她还曾任大班副班长、小班团支书。

在案发时她任该校某学院98级本科生党支部书记及该学院学生会副主席。

老师和同学们都一致评价她是一个热情开朗、慷慨大方、学习优异、乐于助人的学生。

就是这么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却做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2001年3月22日17时许,谢力萍在其大学学生宿舍内,乘同宿舍同学谭辛等人不在之机,盗窃谭辛牡丹卡一张,后在该校园内的自动取款机分几次取走该卡内存款4500元。

后事主报案,民警根据银行录像资料,于3月29日将犯罪嫌疑人谢力萍传唤到派出所审查,谢力萍交待了盗窃事实,并带民警从其宿舍取回赃款4400元。

案发后,校方表示:鉴于谢力萍同学在校期间的表现,学校愿意配合公安及检察机关由其亲属出面对其取保候审,希望司法机关能对其从轻处理,最好能免予刑事处分。

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检察院案件承办人深为这样一个有前途的大学生感到惋惜,同时他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如果批准逮捕嫌疑人就很可能使其自暴自弃,毁了一生。

出于对嫌疑人本人、对其家庭、对社会的一种强烈责任感,他们向校方了解情况、同嫌疑人家属谈话、与警方联系,通过一系列工作,公、检双方达成了共识,决定教育、帮助、挽救这样一个有良好基础和光明未来的失足大学生当问到为什么会走上犯罪道路时,谢力萍说:"当时,在学校我心理压力太大,开始只不过是想跟同宿舍的同学开个玩笑,但后来就控制不住自己了。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破案和预防犯罪的方法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破案和预防犯罪的方法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破案和预防犯罪的方法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破案和预防犯罪的方法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了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和动机。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犯罪案件的破案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依据。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来破案和预防犯罪。

一、犯罪心理学的概述犯罪心理学是通过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犯罪行为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犯罪者的人格特征、思维方式、情绪状态等,并试图找出这些特征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联。

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地破案和预防犯罪。

二、心理学在犯罪案件中的应用1. 犯罪者的人格分析心理学家通过对犯罪者的人格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一些常见的犯罪心理特征,例如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等。

这些特征对于破案非常重要,可以帮助警方缩小嫌疑人范围,进一步调查。

2. 受害者的心理分析心理学在犯罪案件中还可以进行受害者的心理分析,通过对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和反应进行解读,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犯罪现场的情况,推断出犯罪者的作案手法和动机。

3. 犯罪心理学评估心理学评估是一种常用的破案方法。

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评估,可以评估其潜在的犯罪威胁和再犯可能性。

这对于确定嫌疑人的危险程度和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非常重要。

三、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1. 犯罪心理学的教育应用通过心理学的教育应用,可以提高公众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和理解,增强警觉性,预防犯罪的发生。

例如,心理学可以教育人们如何辨别陌生人和熟人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应对危险场景。

2. 犯罪心理学的治疗应用心理学不仅可以在犯罪预防方面发挥作用,还可以在犯罪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等方法,可以帮助犯罪者改变其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从而达到减少再犯率等治疗目标。

四、心理学在解决罪案中的案例分析1. 编造虚假回忆改变破案进程心理学中的回忆研究表明,人的回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建议的。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犯罪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人们对于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一直都十分关注。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对于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

一、心理学解释犯罪行为的理论1.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周围环境中的犯罪行为而学会犯罪。

这一理论强调了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特别是亲密关系和家庭教育对于个体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塑造。

2. 心理动机理论心理动机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由个体的心理需求和欲望驱使所产生的。

个体可能因为求得物质利益、满足权力欲望或者寻求刺激而从事犯罪行为。

此外,心理动机理论还强调了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犯罪行为的影响。

3. 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理论认为,犯罪行为与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缺陷有关。

根据心理发展理论,个体在幼年期经历的安全感和爱的满足对于成年后的道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缺乏爱和安全感的个体更容易在成年期表现出犯罪行为。

二、心理学预防犯罪的方法1. 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对个体心理素质和道德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养和社会宣传等途径进行。

心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个体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增加其对于犯罪行为的认识和避免犯罪的意识。

2. 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针对犯罪倾向的个体进行的一种心理干预措施。

通过对个体的心理冲突和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其找到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对于犯罪行为的依赖。

心理疏导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形式进行。

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社会对于个体的关心和重视程度。

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增加个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减少其从事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加强社会扶助等方式来实现。

4. 创造积极环境创造积极环境是指通过塑造社会环境,使其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包括改善经济条件、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加强社会安全保障等方面。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防控策略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防控策略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防控策略在当今的社会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青少年犯罪不仅对于犯罪分子本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因此,我们需要对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防控策略,以便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一、社会心理学分析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具有复杂原因和深层次社会心理学原因的行为,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现代社会对于青少年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等都会让青少年感到身心俱疲,而犯罪行为往往可以成为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

其次,青少年的心智发育还不够完全,他们的判断力、自控力和责任感往往比成年人差很多,这也导致了他们对于社会(包括法律法规)的认识不够清晰、理性不够充分,更容易受到不良的外部影响,从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再者,现代社会价值观和文化思潮的变化,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构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某些时期社会上崇尚英雄主义和暴力,青少年可能被这种价值观左右,以暴力和犯罪行为来展现自己的“强大”。

以上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些社会心理学原因,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青少年犯罪在社会中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情况非常不容乐观。

二、防控策略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我们需要制定出相应的防控策略。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防控措施:1.教育方式: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增加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让青少年了解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危害,切实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责任感。

2.心理卫生:通过心理医生的辅导和指导,帮助青少年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和治疗。

适当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家庭关怀: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家庭成员应该关心孩子的实际情况,防止一些饱受压力影响的青少年选择不正当的途径来释放心理负担,从而造成不良后果。

心理学视角下的犯罪心理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犯罪心理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犯罪心理研究犯罪行为作为社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对犯罪心理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犯罪的原因和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预防和处理犯罪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探讨犯罪心理研究,带您进入深入的思考。

首先,犯罪心理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者的思维模式和心理过程。

犯罪行为往往是复杂的,需要通过对犯罪者心理活动的剖析才能理解其动机和行为模式。

心理学家使用各种研究方法,如访谈、观察和实验,来收集和分析犯罪者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许多犯罪者具有低自我控制和冲动行为的特点,这可能是其犯罪行为的部分原因。

这种了解犯罪者的思维模式和心理过程,有助于我们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以及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犯罪心理矫正。

其次,犯罪心理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犯罪行为是由个人的心理特征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犯罪者往往处于不良的社会环境下,比如家庭矛盾、经济压力和社会歧视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其产生犯罪行为。

心理学家深入研究社会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以期找出减少和预防犯罪的方法。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提供更多的教育和职业机会可以有效降低犯罪率。

这种对社会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改善社会环境,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再次,犯罪心理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改善犯罪心理矫正和预防策略。

犯罪心理矫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如何帮助犯罪者改变其犯罪行为和思维模式。

心理学家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评估和干预,来制定个性化的犯罪心理矫正方案。

研究表明,有效的犯罪心理矫正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心理特征、社会环境和心理治疗的因素。

通过犯罪心理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犯罪行为的动机和心理过程,从而为犯罪心理矫正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最后,犯罪心理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通过了解犯罪者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我们可以从源头上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心理学家在犯罪心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预防犯罪的策略,如增强公众对犯罪行为的认识、提高社会对犯罪的容忍度、加大对危险人群的监控和辅导等等。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预防和矫正策略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预防和矫正策略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预防和矫正策略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安全和财产带来了威胁。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矫正犯罪行为,心理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犯罪行为预防和矫正策略中的应用。

一、犯罪预防策略心理学在犯罪预防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的心理特征和环境因素是导致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了解并干预潜在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可以有效地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1. 心理教育与意识形态塑造心理教育是犯罪预防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提高道德修养和自律能力,从而减少犯罪倾向。

此外,对于潜在犯罪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他们了解自身心理问题,解决内心冲突,减少犯罪的可能。

2. 犯罪人格特征分析与干预心理学研究表明,犯罪行为与特定的人格特征相关。

通过对犯罪人格的分析,可以为犯罪预防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心理学可以帮助识别具有侵害他人倾向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个体,并通过干预措施,如心理训练、行为疗法等,帮助他们克服犯罪倾向,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3. 社会环境调整与重建心理学可以帮助分析社会环境与犯罪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减少贫困、失业、家庭矛盾等不利因素,能够有效预防犯罪的发生。

此外,在犯罪预防中,心理学还可以通过建设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培养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个体抵御犯罪行为的能力。

二、犯罪矫正策略当犯罪行为发生后,心理学也能够为犯罪矫正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心理学的干预,帮助罪犯重新认识错误,调整心理状态,降低再犯率。

1. 刑罚执行中的心理干预刑罚执行是犯罪矫正的一种主要方式。

心理学干预可以帮助罪犯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再犯率。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训练、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罪犯理解罪行的破坏性、后果和社会影响,引导他们健康地面对自己的过错,并帮助他们进行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重建。

法学的犯罪学研究犯罪心理与预防的法律视角

法学的犯罪学研究犯罪心理与预防的法律视角

法学的犯罪学研究犯罪心理与预防的法律视角犯罪心理与预防是法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和动机,而犯罪预防从法律的角度着眼,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和措施来预防犯罪。

在法学中,犯罪学的研究始终注重深入探讨犯罪心理与预防的法律视角。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学和犯罪预防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犯罪心理学是分析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和动机的学科。

通过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犯罪现象。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犯罪者的个性特征、心理动机、认知过程以及犯罪行为的预测等。

1.个性特征犯罪者的个性特征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犯罪者往往具有一些特殊的个性特征,如冷漠、自私、缺乏同理心等。

这些个性特征使得他们更容易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

2.心理动机犯罪者的心理动机也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心理动机是指犯罪者进行犯罪行为的内部驱动力。

心理动机通常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类。

内在动机主要包括欲望满足、攻击冲动等,而外在动机主要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地位提升等。

3.认知过程犯罪者的认知过程也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认知过程是指犯罪者对自身行为和环境的感知、理解和判断过程。

犯罪行为往往在犯罪者对环境的认知和判断中产生。

因此,通过研究犯罪者的认知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4.犯罪行为的预测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还包括对犯罪行为的预测。

通过分析犯罪者的个性特征、心理动机和认知过程,可以预测犯罪行为的发生概率和特征。

这对于犯罪预防和法律执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犯罪预防的法律视角犯罪预防是通过制度和措施预防犯罪的行为。

在法律视角下,犯罪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制度的建设制定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犯罪预防的基础。

法律制度应该能够明确规定各种犯罪行为的界定和惩罚措施,并且具备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为犯罪预防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犯罪心理预防的方法

犯罪心理预防的方法

犯罪心理预防的方法犯罪心理预防是指通过了解犯罪心理学原理和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犯罪心理预防不仅仅是针对罪犯个体,更是针对整个社会,从社会环境和个体心理两个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一、加强社会教育犯罪心理预防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社会教育。

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和道德伦理教育,提高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使其在道德和法律的引导下,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

同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责任感和社会意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二、改善社会环境犯罪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改善社会环境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

要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减少犯罪诱因和机会。

此外,要加强社会福利工作,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增加人们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减少犯罪的动机。

三、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是犯罪心理预防的重要支撑。

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执法机构,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和制裁,提高违法犯罪的成本和风险,增强犯罪的惩罚力度,以起到震慑作用。

同时,要加强对法律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和遵守意识。

四、加强心理辅导和矫治犯罪心理预防还需要加强心理辅导和矫治工作。

对于已经犯罪的个体,要通过心理辅导和矫治,帮助他们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和错误性,重塑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促使其重新融入社会。

同时,要针对潜在的犯罪个体,进行心理干预和预防,及时发现和纠正其不良的心理倾向,防止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五、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犯罪日益增多。

为了预防网络犯罪,需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和预防。

同时,个人也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安全意识,避免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

六、加强社会监督和参与犯罪心理预防不仅需要政府和执法机构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与矫治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与矫治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与矫治中的应用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所面临的严重挑战,寻找有效的预防和矫治手段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与矫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犯罪问题中的应用,具体包括犯罪预防、犯罪侦查、心理矫治等几个方面。

一、犯罪预防犯罪预防是减少犯罪行为发生的重要手段。

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心理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观培养,提高社会成员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识别犯罪行为的能力,有效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2. 预防性心理治疗:通过针对心理问题的干预和治疗,减少个体心理压力和冲动行为,从而降低犯罪行为的风险。

3. 家庭教育:心理学家通过对家庭环境的研究和干预,促进健康的家庭关系、父母教育能力的提升,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防止他们陷入犯罪的泥潭。

二、犯罪侦查心理学在犯罪侦查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帮助侦查人员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和犯罪动机,进而为案件侦破提供有力的线索。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心理学应用方法:1. 人格评估: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特点进行评估,侦查人员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从而确定作案动机和可能的行为方向。

2. 讯问技巧: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讯问技巧,例如非言语行为观察、情绪识别等,能够帮助侦查人员从嫌疑人言语背后找到真相。

3. 行为分析:通过对犯罪现场的行为痕迹和作案手法进行分析,侦查人员可以揭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特征及其可能的心理动机,为案件侦破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三、心理矫治除了犯罪预防和侦查,心理学在犯罪矫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心理矫治方法:1. 行为疗法:通过对犯罪个体的行为进行干预,修正其不良行为模式,培养健康的心理习惯,帮助犯罪分子重返社会。

2. 认知重建:心理学家采用认知重建的方法,帮助罪犯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反思,并重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认知模式,以避免再次犯罪。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

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犯罪行为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的安全感。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犯罪问题,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犯罪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围绕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进行论述。

一、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犯罪行为的发生与人的心理过程密不可分。

心理学试图通过对犯罪者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决策过程的研究,解释犯罪行为的原因。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心理学解释:1.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而形成的。

犯罪行为可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不良行为而养成的。

2. 心理创伤:心理创伤可以导致个体的情绪失控、恐惧和暴力倾向,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3. 人格缺陷:某些人天生具有冲动控制差、孤僻、自私等人格特征,这些人更容易产生犯罪倾向。

4. 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精神疾病、心理障碍等,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犯罪倾向。

二、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预防心理学的研究还提供了一些预防犯罪行为的方法和策略,以下是几个例子:1. 早期干预:从生命的早期开始,通过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有助于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2. 健康心理教育: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强个体的心理素质,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3. 社会支持和庇护:为容易受到犯罪影响的个体提供社会支持和庇护,使他们有更好的环境条件来发展自己,从而减少犯罪的可能性。

4. 求职技能培训:为失业人员提供求职技能培训和心理辅导,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减少经济因素对犯罪行为的诱导。

总结: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防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和策略。

犯罪行为的解释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者的内心世界,也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了参考。

预防犯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论上的基础,可以促进社会的安宁与稳定。

谈谈如何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来减少和预防犯罪的发生

谈谈如何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来减少和预防犯罪的发生

谈谈如何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来减少和预防犯罪的发生谈谈如何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来减少和预防犯罪的发生【摘要】犯罪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人的违法犯罪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支配下完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

本文通过对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形成因素的分析,提出一些预防大学生形成违法犯罪心理的对策,以期达到控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

【关键字】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分析;预防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得改善。

我们国家一直在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但是,某些犯罪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尤其是近几年不断涌现的大学生犯罪(引起了我们足够的重视。

为此。

我们应深入的剖析大学生的犯罪心理,防微杜渐,减少其犯罪的发生,促进全社会的健康、稳定、平稳发展。

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心理态度支配下实施的,所以,实施行为的客观情况总是表现着人的一定的心理态度。

犯罪活动也是一样,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无不受行为人主观意识的支配,否则,就不称其为犯罪。

这就说明,任何人的违法犯罪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支配下完成的,大学生违法犯罪也不例外。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虽然在生理上已经基本成熟和定型。

但在心理上却显得比社会上的同龄人更幼稚、更脆弱。

同时(大学生又是一个社会知识群体,在大学校园的环境里进行着他们社会化的进程,处于未完全社会化的状态,他们对社会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有着独特的敏感和深刻的内心体验。

有些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主体因素和主体外因素两大类:(一)主体因素1(个体的心理因素指个体原有的心理结构中存在的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因素和性格结构中的不良因素。

犯罪行为人通过这些不良心理因素,积极地吸收主体外的不良因素,从而内化为犯罪心理。

2(个体的不良行为因素指违法犯罪人原有的不良行为特点。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研究犯罪心理和预防措施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研究犯罪心理和预防措施

心理学与犯罪行为:研究犯罪心理和预防措施犯罪是社会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可以为理解犯罪行为和预防犯罪提供宝贵的见解。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学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犯罪心理和制定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一、犯罪心理的研究1. 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犯罪现象和原因,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犯罪行为。

2. 犯罪心理的研究方法,如心理测试、心理访谈等,可以揭示犯罪者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动机。

3. 研究发现,犯罪行为往往与个体的心理问题、创伤经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预防措施的制定1. 基于心理学的犯罪行为模式,制定针对不同类型犯罪的预防对策。

2. 强化社区警务,加强社会监管,提高犯罪的风险和代价。

3. 提升教育水平和素质,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 加强心理治疗和康复,帮助犯罪者重新融入社会。

三、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1. 心理学干预和辅导,帮助潜在犯罪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重新建立积极的心理模式。

2. 基于心理学的刑罚评估和预测模型,帮助司法系统判断犯罪者的再犯风险和刑罚重要性。

3. 心理学在调解和法庭心理学中的应用,促进犯罪和争议解决的和谐与公正。

四、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协同研究1. 心理学和社会学、法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合作,为犯罪行为和预防措施提供全面的解释和方法。

2. 心理学在儿童犯罪和青少年犯罪方面的研究,为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提供预防和干预建议。

3. 心理学对于心理障碍和吸毒等问题的研究,为犯罪行为的精神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

五、心理学与犯罪行为研究的意义1.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犯罪行为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有助于预防和减少犯罪。

2. 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为司法系统提供科学依据和判断标准,促进社会公正和法治建设。

3. 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可以帮助犯罪者改变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如何预防和减少犯罪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如何预防和减少犯罪

【内容提要】法律的经济分析在西方近年来取得的迅速的发展,成为法律哲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经济学分析方法已经被应用于分析各个部门法以及重大的社会问题。

犯罪问题是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对于如何预防犯罪,经济学的贡献在于将犯罪理解为理性的活动进行成本收益的分析,注重防范犯罪的司法活动的效率,提供了新的约束犯罪的思路。

从而开辟了不同于社会学和犯罪学研究的新的预防犯罪研究的范式。

【关键词】犯罪预防犯罪经济分析一、引言20世纪后25年,法学理论的最重大发展也许是经济学被不断广泛的应用于法学研究的各个领域[1:第三版序言],以前,法律经济学只是局限用于对市场交易行为的分析,应用经济学对法律进行的分析,也限于经济法领域,如反垄断法和金融市场管制,现在,随着经济学开始对非市场行为的分析,经济学分析方法已经逐渐渗透于法律的各个领域,其中,对犯罪行为的经济分析发展极为迅速,犯罪的经济分析可以溯源至边沁,在相隔二百多年后,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加里·贝克第一次系统的、规范的对犯罪作了经济分析,将犯罪行为与经济行为如消费、生产等等同起来,认为“犯罪”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重要活动或产业,也存在成本与收益等典型的经济学问题,因此犯罪可以从财富最大化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经济学的概念、判断和结论对犯罪的产生原因、运行过程、社会危害进行分析,并进而寻求实现有效率的犯罪预防和犯罪控制策略。

在贝克之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开始对犯罪学和经济学进行交叉研究,犯罪经济分析的方法和理论成果逐渐成熟.。

犯罪经济学的理论侧重于解释特定的刑法规则或政策存在的经济意义,预测特定的刑事政策将会产生何种后果,以及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提出相应的刑事政策意见,其中,犯罪经济学对于如何预防犯罪贡献了一些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分析方法以及提出了基于效率的预防犯罪的政策意见。

二、犯罪经济学对预防犯罪的分析1、司法成本的运用如同任何稀缺性资源,旨在预防犯罪的司法活动(在此采用广义的司法概念,包括警察、法院、监狱、检察机关的相关活动)是需要成本的,政府对于针对犯罪行为的司法活动的投入是有限度的,每一年,政府根据财政预算拨款用于预防犯罪,因此产生两个需要运用经济分析分析的问题,下文将分别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如何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来减少和预防犯罪的发生谈谈如何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来减少和预防
犯罪的发生
【摘要】犯罪心理学告诉我们, 任何人的违法犯罪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支配下完成的, 大学生也不例外。

本文通过对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形成因素的分析, 提出一些预防大学生形成违法犯罪心理的对策,以期达到控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

【关键字】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分析;预防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得改善。

我们国家一直在强调“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但是,某些犯罪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尤其是近几年不断涌现的大学生犯罪( 引起了我们足够的重视。

为此。

我们应深入的剖析大学生的犯罪心理,防微杜渐,减少其犯罪的发生,促进全社会的健康、稳定、平稳发展。

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心理态度支配下实施的,所以,实施行为的客观情况总是表现着人的一定的心理态度。

犯罪活动也是一样,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无不受行为人主观意识的支配,否则,就不称其为犯罪。

这就说明,任何人的违法犯罪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支配下完成的,大学生违法犯罪也不例外。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虽然在生理上已经基本成熟和定型。

但在心理上却显得比社会上的同龄人更幼稚、更脆弱。

同时( 大学生又是一个社会知识群体,在大学校园的环境里进行着他们社会化的进程,处于未完全社会化的状态,他们对社会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有着独特的敏感和深刻的内心体验。

有些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主体因素和主体外因素两大类:
( 一) 主体因素
1( 个体的心理因素指个体原有的心理结构中存在的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因素和性格结构中的不良因素。

犯罪行为人通过这些不良心理因素,积极地吸收主体外的不良因素,从而内化为犯罪心理。

2( 个体的不良行为因素
指违法犯罪人原有的不良行为特点。

不良行为是在不良的心理支配下发生的。

根据反馈原理,不良行为如果得逞,会反作用于不良心理结构,使不良心理结构得到加强和发展,恶性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形成犯罪心理结构。

( 二) 主体外因素
1( 社会环境因素
(1)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水平还比较低,有些地方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较差。

违法犯罪大学生看不到党和政府为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所做的努力,而是片面地看重社会上的诸如贪污腐败,不正之风等消极因素,致使他们产生错误思想。

(2) 随着对外开放,一些腐朽,没落,低级趣味的东西也随之而入,利已主义,拜金主
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严重地侵蚀和毒害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灵,成为诱发他们违法犯罪的重要社会因素。

(3) 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以及有些政府机关对社会丑恶现象打击不力, 也对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2( 家庭环境因素
(1) 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 有些家长过分溺爱, 滋长了他们贪图享受,自私,骄横,偏激,随心所欲等不良习惯,还有的家庭关系不和,父母离异, 或是家庭成员有恶习, 这些都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有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采取粗暴简单的方式, 使其在心理上潜藏着粗野,好斗,对立的不良情绪, 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

3. 学校环境因素
(1) 有些高校只重视对大学生的知识传授, 而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 使部分大学生形成了不正常的道德观,人生观,理想观;
(2) 有些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流于形式, 造成部分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较低, 有的甚至是法盲, 不学法。

不懂法何谈这部分大学生守法呢;;
(3) 有些高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些还存在漏洞,对学生管理不严, 赏罚不明, 不能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4) 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待加强, 没有形成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致使一些不良现象在学校里还有生存之地。

通过以上的叙述。

我们对大学生的犯罪心理有了一定的了解。

仔细回顾一下近年来媒体所曝光的一系列案件,我们不得不对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发出惊叹。

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更让我们瞠目结舌。

马玫瑾对马加爵进行了心理分析; 马加爵在家里是最小的孩子,从小受到宠爱,学习成绩出色,所以会有任性和自我中心等问题; 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

但是家境贫穷,所以容易有自卑和自怜的心理特点; 进人大学后城乡巨大落差又导致了心理上的不平衡,这就造成了他敏感、多疑、狭窄的性格特征,不肯轻易反映出内心的东西,慢慢的一些小的芥蒂也会形成一种仇恨,仇恨的积累导致了最后犯罪的发生。

因此,如果在情绪积累过程中一旦出现一个干预,这场悲剧很可能就能避免。

现在很多大学生个性上有和马加爵类似的问题,所以分析马加爵的心理以避免其他遗憾的发生。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的预防
(一)主体外因素的预防
我们知道,个体所处的环境及社会交往, 对个体,尤其是青少年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

影响和诱发犯罪动机形成的主要不良因素, 包括社会的消极因素,家庭的不良影响~学校的不良风气以及不良交往等。

这些不良因素通过各种渠道, 通过文化生活的侵蚀来毒化个体的心灵,因此, 有必要进行主体外因素的预防,排除和减少外在环境的消极因素。

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1(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风气,净化文化环境, 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法人员队伍建设, 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刑罚应当公正,适当,及时, 不宜畸轻畸重。

2(加强学校教育和管理。

一是开展道德教育培养,培养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从道德方面预防犯罪, 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和积极因素, 针对大学生的特殊情况,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 使他们分清丑与美和善与恶。

要使他们生活在道德舆论与榜样行为的力量较强的集体中, 以增强积极的影响,削弱消极的因素; 二是开展法制教育, 增强法制观念。

在法制教育中,
要从诱发因素抓起, 从不良心理需要抓起, 教育大学生自觉纠正和防止个人需求中的不合理倾向, 变不正常的心理需求为合理,高尚的需要;
3(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

通过教育, 要使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正确面对两性,恋爱问题以及婚姻与事业的关系,消除紧张心理,增强协调与控制情绪的能力, 从而能正视现实和接受现实,拥有完整健康的人格;
4(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使他们认识到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要有
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的勇气与力量, 要用自信去迎接人生中的坎坷;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
6. 做好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7. 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作为学生家长,除了给子女好榜样外,还应积极配合社会,学校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

既要关心子女在校的生活,学习,也应该与学校,老师密切配合。

(二)主体因素的预防
1(自我预防原则。

如何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以及出现心理失调时怎样恢复心理
平衡,是个体进行犯罪心理自我预防的一个重要方面。

2(防微杜渐原则。

一是个体要进行犯罪心理的自我预防,就应当避免做那些极微小的损人利已之事,如果曾有过这样的行为,就应警惕不再犯类似错误,防止积小过为大过。

二是家庭,学校,社会应当切实关心大学生的成长,对他们的错误应当及时指出,并进行正确的引导。

3(启发自觉原则。

即应当使大学生自觉认识到进行犯罪心理自我预防的重要性
9 并积极地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4(持之以恒原则。

一是进行自我预防的大学生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性; 二是家长和老师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应常抓不懈。

5(导之以行原则。

即引导大学生把对道德和法制的认识,情感变成行动,在活动和交往中,不断消除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和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加强监管教育力度,预防重新犯罪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讲的,预防大学生犯罪刻不容缓。

我们应对此给予足够的
重视。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其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伟大祖国的前途与命
运。

因此,我们应该汲取教训。

对其进行积极的教育与引导,并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以保证祖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