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分期》word版

合集下载

手足口病临床分期及对策

手足口病临床分期及对策

旦!虫垦缰堡』L塾盘查兰坚生曼旦蔓!鲞蔓璺塑DOI:10.3969/j.issn.1673-5501.2009.03.001手足口病临床分期及对策-2们・・专家对谈录・朱启镕教授黄立民教授杨思达主任医师陆国平博士邓莉主任医师朱启镕教授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邀请,作为“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期及对策”的对谈录主持人,深感荣幸。

参加本次对谈的有台湾大学陕院黄立民教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I;,JL童医院杨思达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陆国平博士和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邓莉主任医师。

黄教授长期从事儿童传染病的研究,对手足口病有着很深入的、系统的研究;杨思达主任医师是广州市手足口病专家组成员,参与了广东省和山东省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2008年,陆博士作为卫生部的儿科专家前往安徽省阜阳市参与了手足口病防治工作;2009年,邓莉主任医师作为卫生部儿科传染病专家参与河南省民权县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对手足口病的防治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黄立民教授感谢《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和朱教授的邀请,很高兴与大陆间仁讨论手足口病的诊治经验。

1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期朱启镕教授196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先报道了手足口病,之后在全球各地均有疫情。

台湾手足口病在1998年3~10月最为严重,重症病例达405例。

近些年,大陆手足口病每年都有发生,2008至2009年是发病相对较高的年份,重症的病例也较多,为此卫生部发布了《手足口病诊断治疗指南》(2008年版),对大陆手足口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8年,台湾经历了手足口病的大规模流行后,制定了《肠病毒感染并发萤症的临床处理和注意事项》。

1999年将手足u病分为4期,2002年又进行了修订,请黄教授介绍一下台湾手足口病2002年修订后的分期情况。

黄立民教授1998年,在台湾手足口病大规模流行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定的诊治经验并做了较系统的观察性研究,于1999年制定了手足口病的临床4分期法。

手足口病Microsoft Word 文档

手足口病Microsoft Word 文档

肠道病毒EV71介绍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是由肠道病毒EV71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人群对肠道病毒EV71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

澳大利亚和美国、瑞典一样,是最早出现EV 71感染的国家之一。

1972年肠道病毒71型(EV 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1972-1973 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均发生过EV 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 71流行,仅保加利亚就超过750例发病,149人致瘫,44人死亡。

日本是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

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

1997年以来,该病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大规模爆发流行,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导致死亡病例增多,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和警惕。

1997年4—8月马来西亚共有2628例发病,4~6月死亡2 9例,死者平均年龄1.5岁。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道。

《手足口病》word版参考模板

《手足口病》word版参考模板

手足口病病原體手足口病是一種病毒性感染。

最常見的病原體是甲類柯薩奇病毒,屬於腸病毒的一種。

手足口病多數會在夏天及初秋出現。

病徵發病初期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發燒情況可能持續4至5日。

手掌、腳掌,有時臀部,亦會出現無痛的皮疹或水。

口腔內會有疼痛的潰瘍,導致吞嚥困難,因而食慾減退。

這些水及皮疹通常會在7至10日內消退。

併發症並不常見。

在罕見的情況下,此病才會引發病毒性腦膜炎。

傳播途徑手足口病主要透過受患者的糞便污染的食物而傳播。

直接接觸患者穿破的水亦會傳播病毒。

患者在患病第1周最易把此病傳染他人,而患者的糞便在數周內仍具傳染性。

潛伏期潛伏期為3至7日。

治理方法在大多數情況下,發燒、紅疹及潰瘍會在1周內自動消退,患者通常可完全康復。

現時並無有效治療此病的方法,但可採用症狀療法,使患者的熱度、以及潰瘍引致的痛楚得以紓緩。

處理鼻喉排出的分泌物、糞便及弄污的物品後,須立即洗手。

如兒童發高燒,活力減退或病情惡化,家長應及早攜同子女就醫。

預防方法預防手足口病最重要是注重個人生。

1. 保持空氣流通。

2. 飯前、如後,以及處理尿片或其他被糞便沾污的物品後應洗淨雙手。

3. 保持雙手清潔,並用正確方法洗手。

4. 雙手被呼吸系統分泌物弄污後(如打噴嚏後)應立即洗手。

5. 打噴嚏或咳嗽時要掩口鼻,並妥為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6. 兒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應常常徹底清洗。

7. 病童應留在家中,直至熱度及紅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結痂後才回校上課。

8. 減少到人多擠迫的地方。

手足口病的表徵–水樣皮疹手足口病的表徵–水樣皮疹引致的口腔潰瘍。

育儿知识:手足口病的分期有几期

育儿知识:手足口病的分期有几期

手足口病的分期有几期宝宝还小所以对自身也并没有什么保护意识,这时妈妈们就要有所注意。

对宝宝的饮食起居应该有规范的管理,不要让宝宝养成坏习惯。

所以妈妈的照顾显得更为重要,那么总有一些不细心的妈妈就会是宝宝患上一些病症,那么手足口病的分期有几期?手足口病的分期有几期第一期是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第二期是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到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等。

第三期是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

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

第四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

手足口病要注意的事项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手足口病患儿的饮食应以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清水煮面条、稀饭、粥、馒头、米饭、青菜等都不错。

家长还要注意避免孩子食用高热量食物、饮料、水果、油腻食物以及干硬、难消化食物。

日常饮食中,宝宝应少吃油腻、燥热、难消化的食物,以免肠胃疲劳。

这是因为,一旦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肠道病毒就会有机可乘,应该多吃蔬菜水果以及清淡饮食。

手足口病的分期有几期?对于这个问题小编给出的答案就是有四期。

宝宝太小是不懂得卫生方面的知识,所以这时就需要妈妈们多多的给予帮助,要让宝宝懂得讲卫生这种道理,这样宝宝的患病率就会减少。

那小编已经为大家回答出来有关足口病的注意事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怀孕8周孕囊小怎么办怀孕8周的时候,已经到了孕两个月的时候。

这个时候的孕囊已经发育得比较大了,可以在b超中看到孕囊了。

但是有的时候怀孕8周孕囊会出现偏小的情况。

手足口病 Microsoft Word 文档

手足口病 Microsoft Word 文档

手足口病的预防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 Asckievirus) A16 型(Cox A16) 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 )(一)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

(二)流行方式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

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

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

(三)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

甚至死亡均可发生。

潜伏期一般3~7 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 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

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四)预防原则(一)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二)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三)流行时, 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四)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五)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六)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手足口病的分期治疗

手足口病的分期治疗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处理原则王文棣(青岛市儿童医院,山东青岛266011)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感染,多见于2~3岁小儿;该病潜伏期为3~7d。

早期诊治及处理对控制其传播流行至关重要。

现探讨手足口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1 临床特点1.1 临床表现 30%~40%的患儿有前驱症状,时间为1~2d,表现为哭闹不安,萎靡不振,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流涕、少语。

多数突然起病,约50%的患儿出现发热,持续3~5d,发热3d内皮肤逐渐出现皮疹。

皮疹为本病突出表现,分布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具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丘疹或疱疹呈圆形或卵圆形可平坦或凸起,于5d左右由红变暗逐渐消退;凸起的疱疹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大小如黄豆,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在同一患者手、足、口病损不一定全部出现。

水泡及皮疹一般于1周內消退,无色素沉着及疤痕。

90%以上患者均有口腔黏膜病变,多与皮疹同时或者于皮疹后24h出现,口腔黏膜充血、小水疱、溃疡、触之疼痛、张口困难、饮食受限,分布于唇、齿龈、舌面、硬腭、颊黏膜,初期为直径2~4mm小水疱,后破溃成溃疡,达数个或十多个。

1.2 并发症1.2.1 循环系统 手足口病可引起心脏损害,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发生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柯萨奇病毒侵犯心脏主要损害心肌或心包,前者多见于年长儿或成人,后者则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

1.2.2 神经系统 手足口病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可导致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急性弛缓性麻痹等。

根据神经系统受累的程度将脑干脑炎分为三级:Ⅰ级表现为肌震颤和共济失调,5%的患儿留有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Ⅱ级表现为肌震颤和颅神经受累,20%的患儿留有后遗症;Ⅲ级表现为心肺功能迅速衰竭,80%的患儿死亡,成活者都留有严重的后遗症。

1.2.3 呼吸系统 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是指无心肺原发性疾病的情况下,由颅脑损伤或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疾病引起的肺水肿,亦称之为中枢性肺水肿。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Microsoft Word 文档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Microsoft Word 文档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

全年均有发生,5---7月高发。

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是发热,并伴有手掌、脚掌斑丘疹,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表现。

一、传染源:1、患者:感染了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并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2、隐性感染者:感染了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但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

二、传播途径:1、消化道:经消化道(即粪——口途径)传播。

2、呼吸道: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3、密切接触:通过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疱疹液转播。

被患儿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玩具、碗筷、床上用品、内衣、医疗器械都有肯能造成病毒的传播。

手足口病的识别:临床表现:普通病例的表现: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

典型的临床表现:起病急,先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5℃以下,伴有食欲不振、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发热1~2天后在患儿的口腔,手脚。

和臀部出现散在的、米粒或绿豆大小的斑丘疹或疱疹。

皮疹的特点:1.口腔黏膜疱疹散在分布于两颊部,咽后壁,舌边,唇齿侧也常发生。

初栗米样斑丘疹或水泡—→破溃、形成溃疡—→周红晕、疼痛明显手和脚的皮疹:(数目因人而定。

)2、多发生于手掌和脚掌,皮疹周围发红,疱疹较硬,内有少量浑浊液体。

臀部及肛周也可能出现与手脚掌同样的皮疹。

手足口病的皮疹具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一般不会发生淋巴结肿大。

、不典型临床表现:1,先出皮疹后发热。

2,个别患儿皮疹也出现在膝、肘、腹、背部。

3,部分患儿没有发热等明显不适,甚至饮食、起居、活动不受任和影响。

4,部分患儿没有严重不适,但因口腔内溃疡疼痛影响进食。

5,部分除了口腔、受、脚部位出现皮疹外,会有全身症状,如低热,轻度咳嗽,流涕,不愿玩耍等。

6,部分患儿只有低热,在口腔、手、足、臀部的某一部位出现皮疹,数量极少,需要仔细查体才能发现。

手足口病的分期治疗

手足口病的分期治疗

12 2 神经 系统 ..
手 足 口病 引起 神经 系统损 害 , 可导致 无
菌性脑膜炎 、 脑炎及急性弛缓性麻痹等 。根据神经 系统受 累 的程度将脑干 脑炎 分为 三级 :I 表 现为肌 震颤 和共 济失 级
调 ,%的患儿 留有永久性神经系统后 遗症 ;I 5 I级表现 为肌震 颤 和颅神经受 累 ,0 2 %的患儿 留有后遗 症 ; Ⅲ级表 现为心 肺
该病潜伏期为 3 7d - 。早期 诊治及处 理对控 制其 传播 流行
至关重要 。现探讨手足 口病 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
1 临床特点
罗音增多或 出现肺实变体征 ; 外周血 白细胞 计数 明显增高 ⑤ ( 1 1 / ) 显著降低 ( 2× 0/ ) ⑥血糖 明显 升高 > 5× 0 L 或 9 < 1 L ;
出现符合重症病例条件之一者 , 应依 照重症病 例处理 。 32 重症病 例 . 应立 即转 诊 至儿童 专科 医院 或者具 有儿 科、 综合 实力 较强 的二级 以上 医院治疗 ; 院后 进行 血 、 、 入 尿 便常规检查 , 血生化 、 血糖 、 凝血三项及 D 二聚体 、 . 心肌 酶、 c 反应蛋 白、 动脉血气 , 电图 、 片检查 ( 心 胸 有条 件者尽可 能行 胸部 C T检查 ) 。根 据病 情变 化 随时复查 ; 有神 经系统 表 对 现者 , 在病情允许 的 情况下 尽 可能及 早进 行脑 脊液 检 查 和
膜, 初期为直径 2~4m m小 水疱 , 破溃成 溃 疡 , 后 达数 个 或 十多个。
12 并发症 . 12 1 循环系统 .. 手 足 口病可引起 心脏损 害 , 轻者 无 明显
脑 、 磁共振检查。治疗原则 : 脊髓 ①接触者应注意消毒 隔离 , 避免交叉感染 。②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 尤其是脑 、 、 肺 心等重 要脏器功 能 ; 危重患者注意监测血压 、 、 血气 血糖及胸片 。③ 加强 对症 支持治疗 , 口腔护理 。④注意维持水 、 做好 电解质 、 酸碱平衡 并保 护重要脏 器。⑤颅 内压增高者 可予 甘露醇等

手足口病临床分期及对策

手足口病临床分期及对策

手足口病临床分期及对策作者:本刊编辑部整理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24期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期中国台湾于1999年制定了手足口病的临床4分期法。

2002年对1999年的4期分类法进行了修订,现介绍如下。

1期发病期,发热,口腔溃疡,手、足和臀部有皮疹。

2期脑脊髓炎,表现为急性肢体无力、无菌性脑膜炎,脑炎除有脑膜炎症状外,还表现为意识模糊、惊厥和抽搐。

3A期自主神经失调,表现为出冷汗、四肢冰冷、高血压、高血糖、血WBC升高、呼吸急促和心率加快等症,可出现肺水肿,以血压升高为开始(收缩压可超过严重高血压定义),持续数小时至1 天。

3B期心功能衰竭期,心搏逐渐增快提示心输出量可能下降,可发生肺出血。

如未获及时有效治疗,收缩压会逐渐下降,低于同年龄正常值的下限。

4期恢复期。

中国大陆目前的手足口病临床分期情况如下。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断治疗指南》(2008年版)将其分为4个阶段:手足口病阶段、神经系统受累阶段、心肺功能衰竭阶段和生命体征稳定期阶段。

与中国台湾分期不同之处在于,心肺功能衰竭阶段包含了中国台湾的3期和4期的疾病表现,增加了生命体征稳定阶段。

与中国台湾2002年修订后的分期相似,但心肺功能衰竭阶段并未再细化。

手足口病几个重要的临床现象肌阵挛抽动手足口病早期,相当于中国台湾4分期法中的2期,临床上观察到部分患儿可出现肌阵挛抽动。

肺水肿和肺出血临床上部分重症的手足口病(3期)患儿可发展为肺水肿和肺出血,治疗较为困难,一般预后不良。

目前对引起肺水肿和肺出血的机制尚有争议,一般认为系神经源性肺水肿。

肺水肿和肺出血机制尚不明确,在严重的脑干脑炎、出血和脑损伤(尤其脑干损伤)时伴发出现,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损伤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

治疗包括积极正压通气,使用高呼气终末正压(PEEP),可按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模式设置通气方式;同时积极降颅压,改善脑水肿,控制液体摄入等。

《手足口病分期》word版

《手足口病分期》word版

手足口病分期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 组16 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在《EV71 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中,按照手足口病的发展进行分期,每一期的患者经治疗都可能直接至恢复期,其中第1期(即普通病例)患者占98%。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临床表现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治疗要点无须住院,以对症治疗为主。

①观察精神情况、呼吸、脉搏、四肢皮温;②对症治疗(物理或药物降温等);③告知家长观察要点;④病情变化随诊。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临床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

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治疗要点住院治疗包括:①对症支持治疗;②脱水降颅压;③必要时吸氧;④部分患儿需丙种球蛋白治疗。

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变化,尤其是3岁以内、病程5天以内的病例。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临床表现①心动过速、呼吸增快、发绀、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高血压;②外周血WBC 升高;③血糖升高。

收入ICU治疗。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临床表现患儿以0~3岁为主,表现有①肺水肿/肺出血;②低血压/休克;③频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

手足口病分期

手足口病分期

手足口病分期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湖南省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建议(2013年版)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部分婴幼儿可引起脑炎、脑脊髓膜炎、脑干脑炎,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时可在短期内危及生命。

为有效降低肠道病毒(EV71)感染重症病例的死亡率,特制定本建议。

一、临床分期与诊断要点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

诊断要点为:①发热:多为不规则发热,或一过性发热,部分病例可不发热;②皮疹: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诊断要点为:①病程: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②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③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

④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诊断要点为:①病程: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②年龄:以0-3岁为主;③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按年龄);④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140-150次/分,按年龄,排除体温升高或哭吵),出冷汗、四肢凉、皮肤花纹、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⑤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

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手足口病的4个阶段治疗

手足口病的4个阶段治疗

手足口病的4个阶段治疗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简称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影响婴幼儿和儿童。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口腔和喉咙内出现口腔疱疹,以及手掌、脚底和臀部出现疱疹。

本文将介绍手足口病的4个阶段治疗,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疾病。

1. 阶段一:观察期在手足口病的早期阶段,儿童通常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包括发热、食欲不振和倦怠感。

这些症状通常会持续约2-3天,然后逐渐消失。

在这个观察期,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保持儿童的休息和饮食,并确保给予足够的水分补充。

此外,为了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人,家长应该尽量避免将患病儿童接触其他儿童,并注意个人卫生,如勤洗手、保持室内环境清洁等。

2. 阶段二:口腔疱疹期在手足口病的第二阶段,儿童通常会出现口腔疱疹。

这些疱疹通常出现在舌头、口腔黏膜、喉咙和软腭等部位。

口腔疱疹可能会导致儿童出现口痛、进食困难、口腔溃疡等症状。

在这个阶段,家长应该注意儿童的饮食,选择软食、温热食物,避免辛辣食物和酸性食物刺激口腔溃疡。

同时,家长也可以给孩子使用一些非处方口腔溃疡喷雾剂或者含有局部麻醉剂的口腔溃疡贴膜,以减少口痛感。

家长还应该保持儿童的口腔卫生,饭前饭后帮助孩子进行口腔清洁,使用温盐水漱口,避免口腔感染的发生。

3. 阶段三:皮疹期在手足口病的第三阶段,儿童通常会出现皮疹。

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脚底、臀部和腿部等部位,可能会伴随轻微的发热。

在这个阶段,家长应该保持儿童的皮肤清洁和干燥,避免搔抓皮疹,以免感染。

可以使用清凉舒缓的非处方药物,如氯雷他定或苯海拉明等,以减轻皮疹引起的瘙痒感。

另外,对于有发热的儿童,家长也可以给予退烧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但在使用药物之前,请务必咨询医生的建议。

4. 阶段四:康复期在手足口病的最后阶段,儿童通常能够逐渐康复。

口腔疱疹和皮疹会逐渐消退,儿童的食欲和精神状态也会逐渐恢复正常。

手足口病分期

手足口病分期
③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若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按年龄),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
④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140~150次/分,按年龄)、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超过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⑥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 mmol/L。
治疗要点
无须住院,以对症治疗为主。①观察精神情况、呼吸、脉搏、四肢皮温;②对症治疗(物理或药物降温等);③告知家长观察要点;④病情变化随诊。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
临床表现
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治疗要点
住院治疗包括:①对症支持治疗;②脱水降颅压;③必要时吸氧;④部分患儿需丙种球蛋白治疗。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变化,尤其是3岁以内、病程5天以内的病例。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
临床表现
①心动过速、呼吸增快、发绀、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高血压;②外周血WBC升高;③血糖升高。
在《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中,按照手足口病的发展进行分期,每一期的患者经治疗都可能直接至恢复期,其中第1期(即普通病例)患者占98%。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
临床表现
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手足口病指南》word版参考模板

《手足口病指南》word版参考模板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血糖升高。

手足口 Microsoft Word 文档

手足口 Microsoft Word 文档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

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内的整个消化道,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料、水果等经口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增殖。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

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他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他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普通病例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重症病例表现: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状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

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状。

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

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1.治疗原则: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

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

手足口病分期

手足口病分期

湖南省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建议(2013年版)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部分婴幼儿可引起脑炎、脑脊髓膜炎、脑干脑炎,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时可在短期内危及生命。

为有效降低肠道病毒(EV71)感染重症病例的死亡率,特制定本建议。

一、临床分期与诊断要点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

诊断要点为:①发热:多为不规则发热,或一过性发热,部分病例可不发热;②皮疹: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诊断要点为:①病程: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②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③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

④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诊断要点为:①病程: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②年龄:以0-3岁为主;③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按年龄);④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140-150次/分,按年龄,排除体温升高或哭吵),出冷汗、四肢凉、皮肤花纹、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⑤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

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诊断要点为:①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②呼吸异常:呼吸急促或窘迫、呼吸减慢或节律异常,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③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

手足口病分期

手足口病分期

湖南省肠道病毒71型(EV71)沾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建议(2013年版)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沾染引起,多产生于学龄前儿童,病情阴险,病逝世率高.部分婴幼儿可引起脑炎.脑脊髓膜炎.脑干脑炎,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增高,产生神经源性肺水肿.轮回衰竭时可在短期内危及性命.为有用降低肠道病毒(EV71)沾染重症病例的逝世亡率,特制订本建议.一.临床分期与诊断要点依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示,将EV71沾染分为5期.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诊断要点为:①发烧:多为不规矩发烧,或一过性发烧,部分病例可不发烧;②皮疹: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随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通俗病例,绝大多半病例在此期痊愈.第2期(神经体系受累期).诊断要点为:①病程:多产生在病程1-5天内;②发烧:可中断高热或重复高热;③消失中枢神经体系伤害,表示为精力差.嗜睡.易惊.头痛.吐逆.焦躁.肢体发抖.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分解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④脑脊液检讨为无菌性脑膜炎转变.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明,MRI检讨可见平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半病例可痊愈.第3期(心肺功效衰竭前期).诊断要点为:①病程:多产生在病程5天内;②年纪:以0-3岁为主;③呼吸平常:呼吸增快,安静状况下呼吸频率超出30~40次/分(按年纪);④轮回功效障碍:心率增快(>140-150次/分,按年纪,消除体温升高或哭吵),出盗汗.四肢凉.皮肤斑纹.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光延伸(>2秒);⑤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平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实时发明上述表示并准确治疗,是降低病逝世率的症结.第4期(心肺功效衰竭期).诊断要点为:①多产生在病程5天内;②呼吸平常:呼吸急促或拮据.呼吸减慢或节律平常,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③中断血压降低或休克.④亦有病例以轻微脑功效衰竭为重要表示,肺水肿不显著,消失频仍抽搐.轻微意识障碍及中枢性呼吸轮回衰竭等.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逝世率较高.第5期(恢复期).诊断要点为: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附逐渐削减,神经体系受累症状和心肺功效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心经体系后遗症状.二.早期辨认重症病例3岁以下婴幼儿,病程在4天内,留意交感神经亢进表示.消失以下情形之一者,提醒为重症病例:(一)中断高热:体温(腋温)>39℃,通例退热后果不佳;(二)神经体系表示:消失精力精神萎顿或焦躁不安,吐逆.易惊.频仍惊跳.肢体发抖.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三)呼吸平常:呼吸增快,安静状况下呼吸频率超出30~40次/分(按年纪),需小心神经源性肺水肿;(四)轮回功效障碍:心率增快(>140-150次/分,按年纪,消除体温升高或哭吵),出盗汗.四肢凉.皮肤斑纹.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光延伸(>2秒);(五)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超出15×109/L,除外其他沾染身分;(六)血糖升高:消失应激性高血糖,血糖>8.3mmol/L.(七)血BNP (B型尿钠肽)检测:BNP增高有临床意义;BNP大于1500mp/ml,提醒病情变更快,逝世亡风险增高.三.转入PICU指征重症病例消失以下情形之一者,应实时转入PICU救治:(一)第2期(神经体系受累期)病例具有病情进展敏捷(从发病到消失神经体系受累在48小时之内者).中断嗜睡或燥狂.频仍惊跳与吐逆者;(二)相符第3期(心肺功效衰竭前期)与第4期(心肺功效衰竭期)病例诊断前提者.四.PICU的监护与治理(一)PICU必须有经由规范培训或进修的儿科医师与护士,配备小儿呼吸机.血气剖析仪.监护仪.输液泵等必须的装备,有自力设置的区域.(二)转入PICU的患儿按病危病人进行治理,须要专人特护,强化时光就是性命的意识,存眷病情的随时变更.(三)主管医师必须是儿科医师,与上级医师配合查房会诊肯定病情,每日有三级查房或主任查房,每日营业院长巡查.(四)中断监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每小时测量脉搏.血压.毛细血管再充盈时光一次,计24小时出人水量(尤其是尿量).(五)具体神经学检讨(包含第 6.7.9.10.11.12对脑神经,瞳孔大小与对光反响),小脑征候检讨.(六)依据病情每1-8小时测定动脉血液气体剖析.血糖一次.天天检测血通例.电解质.动态复查胸片.每1-3天检测肝肾功效.心肌酶一次.(七)在每日动态监测血气.血糖.血象的基本上,选择性地实施心电图.心脏超声波.脑脊液.脑电图.MRI等检讨项目.(八)实时送检病原学标本并肯定病原.五.危宿疾例的救治(一)早期强化三大措施.:消失中断惊跳等神经体系表示时,限制入量,60ml-80ml/kg.d,赐与以下脱水药物:(1)甘露醇:/(kg.次),每4~6小时一次,静脉打针,依据病情调剂给药距离时光及剂量.轻微颅高压或脑疝时可加大剂量至1~2g/(kg.次),2~4h1次;(2)10%甘油果糖:-1g/(kg.次),4-8h1次,快速静脉滴注;(3)利尿剂:有心功效障碍或肺水肿者,宜起首运用速尿1-2mg/kg,进行评估后再运用其他脱水剂或其他救治措施(如气管插管运用呼吸机).(4)人血白蛋白:进步胶体渗入渗出压,减轻脑水肿.用法:/(kg.次),常与利尿剂合用.:(1)气管插管指征:具备以下指标2条者,建议及早进行气管插管:①中断呼吸急促(消除哭闹.体温升高级影响身分);②心率增快:婴儿期>180次/分,幼儿期>160次/分,年长儿童>140次/分,并消除哭闹.体温升高级影响身分);③轮回不良转变:面色差.肢端凉.湿冷.毛细血管再充盈时光≥3秒;④胸部X线检讨提醒肺部有渗出性病灶;⑤血气剖析平常:PaCO2<30mmHg示过度换气.(2)机械通气模式:经常运用压力控制通气,也可选用其他模式,有气漏或固执性低氧血症者,可运用高频振荡通气.(3)机械通气调节参数:①目的:保持PaO2在60-80mmHg以上,二氧化碳分压(PaCO2)在35-45mmHg,控制肺水肿和肺出血.②有肺水肿或肺出血者,建议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60%-100%,PIP20-30cmH2O(含PEEP),PEEP6-12cmH2O,f20-40次/分,潮气量6-8ml/kg.呼吸机参数可依据病情变更实时调高与降低,若肺出血未控制或血氧未改良,可每次增长PEEP2cmH2O,一般不超出20cmH2O,留意同时调节PIP,确保潮气量稳固.③仅有中枢性呼吸衰竭者,吸入氧浓度21%-40%,PIP15-25cmH2O(含PEEP),PEEP4-5cmH2O,f 20-40次/分,潮气量6-8ml/kg.④呼吸道治理:防止频仍.长时光吸痰造成气道压力降低,且要保持气道通行,防止血凝块堵塞气管导管.此外,恰当赐与沉着.镇痛药,经常运用药物包含:咪唑安定0.1-0.3mg/(kg·h),芬太尼1-4μg/(kg·h);预防呼吸机相干性肺炎及呼吸机相干性肺毁伤.(4)撤机指征:①自立呼吸恢复正常,咳嗽反射优越;②氧合指数(OI=PaO2/ FiO2×100)≥300mmHg,胸片好转;③意识状况好转;④轮回稳固;⑤无其他威逼性命的并发症.(5)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运用:固然ECMO已成功救治许多心肺功效衰竭患者,但治疗EV71沾染重症病例的经验很少.当EV71沾染重症病例经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和液体疗法等治疗无好转,可斟酌运用ECMO.而脑功效衰竭患者不宜运用ECMO.3.早期抗休克处理:按照脓毒性休克早期表示的6条尺度,对相符3条以上者实时扩充血容量,运用心理盐水5~10ml/kg快速静脉滴入(0.5~1小时),之落后行评估.依据脑水肿.肺水肿的具体情形边补边脱,决议再次快速静脉滴入和24小时的须要量,实时改正休克和改良轮回.(二)掌控三项根本处理.1.实时运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指征:第3期和第4期可酌情赐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第2期一般不主意运用糖皮质激素.可选用甲基泼尼松龙1-2mg/(kg·d),氢化可的松3-5mg/(kg·d),地塞米松0.2-0.5mg/(kg·d).病情稳固后,尽早停用.2.控制静脉打针免疫球蛋白的指征:建议运用指征为:精力萎靡.肢体发抖频仍;急性肢体麻木;安静状况下呼吸频率超出30-40次/分(按年纪);出盗汗.四肢发凉.皮肤斑纹,心率增快>140-150次/分(按年纪).可按照1.0 g/(kg·d)(中断运用1~2天)运用,留意输注速度,8~10小时匀速静脉输入.第4期不推举运用.3.合理运用血管活性药物:(1)第3期:此期血流淌力学常是高动力高阻力,表示为皮肤斑纹.四肢发凉,但并不是真正休克状况,以运用扩血管药物为主.经常运用米力农打针液:负荷量50-75μg/kg,μg/(kg·min),一般运用不超出72小时.血压高者将血压控制在该年纪段轻微高血压值以下.正常血压以上,可用酚妥拉明1-20μg/(kg·min),μg/(kg·min),一般由小剂量开端逐渐增长剂量,逐渐调剂至适合剂量.(2)第4期:治疗同第3期.如血压降低,低于同年纪正常下限,停用血管扩大剂,可运用正性肌力及升压药物.可赐与多巴胺(5-15μg/kg·min).多巴酚丁胺(2-20μg/kg·μg/kg·μg/kg·min)等.儿茶酚胺类药物应从低剂量开端,以能保持接近正常血压的最小剂量为佳.以上药物无效者,可试用左西孟旦(肇端以12-24μg/kg负荷剂量静注,μg/kg·min保持).血管加压素(每4小时静脉迟缓打针20μg/kg,用药时光视血流淌力学改良情形而定)等.(三)重视对症支撑治疗.1.降温.2.沉着.止惊:可选择安定.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等.留意气道通行或在气管插管后运用.如通俗沉着剂后果不好者,斟酌赐与咪哒唑仑或吗啡.若须要运用这类沉着药品时,须留意血压,若这些药物会造成血压降低,则应当立刻停用.3.呵护各器官功效:特殊留意神经源性肺水肿.休克和脑疝的处理.4.改正内情形掉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分期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 组16 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在《EV71 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中,按照手足口病的发展进行分期,每一期的患者经治疗都可能直接至恢复期,其中第1期(即普通病例)患者占98%。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
临床表现
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治疗要点
无须住院,以对症治疗为主。

①观察精神情况、呼吸、脉搏、四肢皮温;②对症治疗(物理或药物降温等);③告知家长观察要点;④病情变化随诊。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
临床表现
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

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治疗要点
住院治疗包括:①对症支持治疗;②脱水降颅压;③必要时吸氧;④部分患儿需丙种球蛋白治疗。

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变化,尤其是3岁以内、病程5天以内的病例。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
临床表现
①心动过速、呼吸增快、发绀、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高血压;②外周血WB C升高;③血糖升高。

收入ICU治疗。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
临床表现
患儿以0~3岁为主,表现有①肺水肿/肺出血;②低血压/休克;③频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

收入ICU治疗。

第5期(恢复期)
临床表现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治疗要点
给予支持疗法,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肢体功能障碍者给予康复治疗;个别病例需长期机械通气治疗以维持生命。

从第1期发展至第2和第3期的过程中,应重点观察以下6项具体预警指标:
①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②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

③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

若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按年龄),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

④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140~150次/分,按年龄)、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超过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⑥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 mmol/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