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写范文六年级上册语文主体课堂答案_论语文教师的主体作用模板

合集下载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文化教育·75·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传授。

而现在新的课程标准则打破了满堂灌为主,变为以学生主体学习为主。

我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力得到开发。

在教学中我深深地懂得,一支粉笔、三尺讲台,演绎着我们教师人生的酸甜苦辣。

那么,面对新时代的步伐,面对新课改的车轮不断滚动,面对着自主互助的学习方法,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一言堂,应该让自己的课堂抑扬顿挫、充满激情、充满能量、充满活力。

想让课堂充满活力就必须改变自己,放下姿态,平易近人,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课堂上你的喜怒哀乐的表现完全感染着学生,你的一举一动完全影响着学生,只有学生们接受了你,学生们才能更好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们才能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课才能充满激情,才能充满活力。

老师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动情的眼神,一句生动的语言,一个深情的动作,举手投足,都会感染孩子们,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只有他们智慧的火花被点燃,才能打开情感的闸门。

让真实的情感得以宣泄,得以升华。

在课堂上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发挥,相信,只要调动起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充满活力,才能达到学习目的。

课堂中,语文书,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要努力成为亲切的引领者、传授者、感染者,让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体会,去领悟,在阅读上锻炼他们的感悟,才能真正地对课文或者阅读起到引领作用,才能使语文课堂真正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孩子们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学习的一种表现,我们要给予他们更深远的空间,真正地做到在语文课堂上学有所思,思有所想,想有所问,问有所究,究有所悟,这一过程就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体现。

课堂中的一些话,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说。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深挖教材,引领学生成为主体,给学生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打开学生们的话匣子,把发言权赋予学生,孩子们可以畅所欲言,无话不谈。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还是处于主动、主体地位,这不仅是传统教育观与现代教育观的一道分水岭,而且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条分界线。

在语文教学中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发挥主体性教育,把学生看作人,而不是看作物,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器,而应看作是知识的主人。

一、实施主体性教育,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

主体性教育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变学生被动、从属地位为主动、主体地位,学生不应仅仅是观众,也应走上“舞台”当“演员”。

主体性的诠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各主观能动性。

主体性不是专属于德智体美哪一“育”,而是综合地表现出来。

只有少年儿童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

教语文归根结蒂必须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

其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教和学的矛盾,感动“学生”这个“上帝”,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只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

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学到方法,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教师在组织领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致力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的能力,掘发智力,加性学生学习的节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例如《将相和》一课,由结构层次基本相同的三个故事组成,在讲读“完璧归赵”时体现方法的指导;然后让学生按老师提示的方法读议“渑池之会”;最后设计作业,让学生独立阅读“负荆请罪”。

采用“扶——半扶——放”的教学结构,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明确自己的身份,起好主导作用。

教师的教是学生顺利获得方法进而获得知识的关键,是学生提高素质的前提。

教师的教只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索,自觉锻炼。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中一门非常的重要学科。

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素质教育是主体,就是强调我们在语文教育要尊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素质,使学生健康阳光地成长。

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自主发展放在教学的主要地位,在语文教学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基本学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强化语文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条件。

这就要转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显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一、把交往的空间交给学生语文在生活中是一种交往的工具,现在社会对语文的基本要求是:听、说、读、写。

这就要求我们要能说会道,能读能写。

我们作为老师,作为教育者就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要把他们当作知识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自学,自悟的境界。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的基础上“互动”。

也就是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集体智慧,小组讨论就是一个不错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类型,把他们分好小组,如优生带动差生。

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合作一起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小组之间畅所欲言,彼此交换意见。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也能培养他们的团结精神。

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探讨共同的问题,学生能够轻松自如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展。

因此,小组学习是实现学生互动的重要形式,是学生信息、经验相互交流的一个好方式。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未来的社会是终身教育和学习的社会。

如何为学生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就需要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情况,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能力,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主体作用

主体作用

内容提要:以人为本是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做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目标。

关键词:主体课堂教学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的主角,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智能活动获得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智能,促使他们生动和谐地发展。

新课程理论认为“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但在三年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对“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还得探究的现象。

1.教学设计充其量停留在课前预案上,即传统意义上的备课。

一些教师备课为备课而备课,为检查而备课。

教案越来越没有个性、越来越没有生机。

教案不过是在不断“重复过去的故事。

教案也越来越简单,甚至懒得做教学设计,同行中复制一个或上网下载一个了事,还美其名曰集体共享。

有了教案,上课照搬,全然不顾学生的感觉,从来不对具体学情作具体分析,或圈养,或放养,课堂教学计,课后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后设计。

2.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把教学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于是出现“放羊式”的教学方式,如在课堂上问题,让学生自学,然后做题目,逐题交流,出示答案,整堂课教师的任务就是出示问题和答案。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问题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问题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问题正在取得大一统优势的教学观念非常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比起长期无视学生主体,把学生当作被动灌输的容器的做法,这自然是一大进步。

主体性,相对于客体而言,首先就是相对于大自然客体,它强调人能够认识客体,有无限潜在的认识能力;认识了必然,就能够获得自由。

其次,相对“他者〞而言,也就是主动性,是被动状态的解脱,主体的自由有自身的规律,不成认任何“他者〞的统治。

第三,从与社会交往的角度来说,主体性就是个性,是不拘一格的、与众不同的、不可重复的,拒绝任何僵化的模式。

第四,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成认教师为真理终结的权威,即使教师处于强势和优势,也得尊重学生主体思想的自由和无限潜在的创造力。

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不把学生从被动状态中解脱出来,不能有效地挑战学生原有的心理图式,使之发生调节和建构,一切都免不了落空。

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主动的求知欲调动起来,在学生旧知识结构的边缘激起“兴奋灶〞,使其向新知识结构作独特的拓展。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摆脱被动的接受状态,教师的一切辛劳,只能是徒劳。

为了突出这一点,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开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课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与之相应的,降低了教师的主体性,强调师生平等对话。

一些论者,通俗地将教师定位于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至于“首席〞和主体性的关系,在字面上那么采取了回避态度。

但是,教师的主体性,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可回避的。

教师面临的任务是把学生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使原本有点封闭化乃至僵化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这难道不需要自身主体性的发挥?教师的主体不占一定优势,只是作为一个发言的参与者,如何能成为真正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连主体性都没有的教师,凭什么把(时常陷入混乱的)课堂对话引向深入?教师“首席〞论的实质,是对教师主体性的恐惧,是抹煞教师的主动性。

这种观念是有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文化哲学理论根底的。

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论文

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论文

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论文培养目标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课程体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课堂教学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为目标和课程都要以课堂为中介作用于学生,因此,也可以说优化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的正道。

这一种认识的核心就是要以学生素质结构的形成过程,素质水平的提高作为出发点,来重新组织我们的课堂教育,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

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

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

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学生自身。

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

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是说,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学生语文素质自主构建的课堂结构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一、明确任务激发兴趣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

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

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明确任务?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

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

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

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作者:贺拥军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01期摘要:在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我们教师总容易坐错了位置,不是履行教练的职责。

具体表现是教师嚼得过烂,知识点分析得过细,教学过程的设计太精密,教师导一步,学生走一步,学生的思路紧紧被控制在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线条上,教师成了旅游团中那个排头拿小旗带队的导游,学生就象旅游团的队员一样,好看不好看都得看,爱看不爱看也得看,看不看都不能随便离队。

更可怕的是这些已经成了我们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主体主导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实施素质教育是个很艰难的过程,难就难在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个方法,其核心在于教育者的思想。

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学习是源自人自身发展的本质需要,如同出于自身的生存需要必须饮食。

饮食,历来被人们看成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且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饮食内容和形式的探索和追求。

但为什么学习这种活动却普遍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了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了主体地位,成了教师手中摆布的木偶。

没办法,就只好用书山有径、梅花香来之类的话来劝勉。

学习的过程是个学生实践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从实践的角度来认识学习过程。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一方面,主体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了客体,使得客体有了更多的客体属性,这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另一方面,通过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主体又把客体的属性、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充实和发展了自己能力,于是,主体的变化必然引起客体的变化,随着主体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新的客体和客体的新属性会不断出现,同样,客体的变化也促进着主体的变化,新客体的出现,又要求着主体具有新的认识能力。

所以说,人的主体地位是在实践中确立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促进也是在实践中发生的,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用以说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要旨。

简论语文课堂教学怎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简论语文课堂教学怎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简论语文课堂教学怎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怎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与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入手,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与教师互动、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以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学生主体作用在语文课堂中的实践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信、有责任心的学习者,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关键词:教学方法的变革、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潜能、学生与教师互动、积极的学习环境、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实践意义、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学方法的变革是当今教育领域的一大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方式。

教师们逐渐意识到,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体作用的理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教学方法的变革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思维的机会。

而现代教学方法则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实现真正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的变革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学生主体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

而学生主体作用强调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和探究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浅谈语文老师的“主体”作用

浅谈语文老师的“主体”作用

浅谈语文老师的“主体”作用作者:余志明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2期摘要:语文教学有时要讲究双主体作用,既要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又要兼顾教师的讲述与阐发。

这就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写作功底、准确的评述能力、较高的朗读水平、一定的演讲能力、深厚的文学修养、高雅的情感气质、一定的思想深度和优美的书写能力。

关键词:双主体;写作功底;评述能力;朗读水平;演讲能力;文学修养;情感气质;思想深度;书写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里面蕴含的思想也是要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師在教学中要做一个课程设计者和引导者,而不纯粹是知识的讲授者。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依此理念为出发点,大多偏重于课程的设计而忽略筑牢本身语文功底。

于是我们看到两种现象,一是课堂上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阅读、探究,老师退居幕后尽量少讲,甚至不敢多讲,至多就是画龙点睛几句,这类课程往往受到极高评价;二是课外业务学习多是借鉴优质课的教学设计,学习目标设定、教学环节、情景设置、板书或作业设计等,很少阅读诗歌、散文、文学名著、文学评论或鉴赏等。

这种教学理念无疑是正确的,但就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来说,笔者以为却是远远不够的。

关注学生的学、关注教学设计,忽视教师本身深厚的语文底蕴的积淀,语文教学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换个角度说,教师本身的语文素养是内核,教学设计是表现形式,表里如一才能使语文教学深入浅出、游刃有余。

语文,就是语言文学,《新课程标准》谓之语言文字,总之就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谈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谈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谈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摘要:语文是一门实用性且基础性很强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存在很大的关联。

只有学好语文才能够掌握基本的认知能力,也能够为学好其他学科提供坚实的基础。

语文学科是学生系统化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促进自身语文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已经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转变,要求在语文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作为课堂的主人,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促进自身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学生;小学语文课堂;主体作用前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受制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都是采用“以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探索、学习。

现阶段的语文课堂在课改的号召下,与时俱进,采取“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整改和优化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自我价值。

一、设置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师中,很多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久而久之让学生产生了思维惰性,不喜欢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

亚里士多德成说过:“人生最终的价值在意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1]。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题地位,引导学生更好的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例如,在学习《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作为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问题导入如下:你们都去过哪里旅行,感想如何,你能否想象一下,如果将你变小了,在牛肚子里旅行会是什么样的场景?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思考。

今天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普文,讲述的是谁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呢,牛肚子里有什么奥妙呢[2]?这篇文章给我们科普了什么知识,又告诉我们了什么道理呢?通过设置这些问题,让学生产生疑惑,进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心理,让学生更够更好地带着问题去文中寻求答案。

主体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主体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主体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探索中,做了如下的尝试:1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1启发鼓励,让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提问。

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观念,打消怕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不了,有失威信,或者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扰乱教师的教学计划的顾虑,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

要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解答问题的欲望。

其次,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学生之所以有时不敢问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有二:①感到自卑,认为自己不行,怕问错了,被同学和老师笑话;②出于懒惰,懒得问问题,不爱动脑筋。

那么作为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必须注意:态度亲切、温和,语言真诚、宽容。

无论学生所问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异想天开,都不能嘲笑,一定要杜绝从语言和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的。

1.2积极引导,教学生善于探究,提出问题。

当学生产生疑问时,往往还会遇到表述方面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

1.2.1教师可以做好言传身教,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先去“问问题”。

平时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所精心设计的提问,应该能够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讨论,并逐渐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出问题供给大家讨论的欲望。

1.2.2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设“爬高”的梯子。

比如,当学生学习《果敢的判断》一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矛盾的地方“果敢”与“考虑再三”提出问题。

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再三”?都考虑了一些什么?怎么从考虑再三中看出小泽征尔的“果敢”?提得多么有水平,深挖出了小泽征尔的自信、不附和权威、具有很高的音乐素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作者:刘文锋来源:《新一代》2019年第06期摘要:围绕教育过程中学生地位问题,提出了“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主”的教学观点。

在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所存在问题与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主体性教学的基本观点,着重提出了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体性教学;发挥途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首先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发展的、有尊严的人,在教学中,每一位学生都是应该关注的对象。

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导演,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允许学生对整个课堂教学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創设情境,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同时,兴趣又总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着的。

所以,许多教育家非常重视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主张教学要依靠和利用教学材料,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充沛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内容非常丰富。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创设与教材有关的具体生动的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二、方法多样,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应贯彻到每一阶段的目标和“教学建议”之中。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浅析语文教师主体性的自我建构例说

浅析语文教师主体性的自我建构例说

浅析语文教师主体性的自我建构例说-“ 课改轰轰烈烈,课堂热热,分组讨论成为时尚,肯定表扬成为潮流。

毫无疑问,还课堂于学生,张扬学生主体性的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这固然是一件好事。

然而细心观察,冷静思考,常常感到欣慰背后的隐隐忧虑:无原则表**隐含着“放弃”,过分张**暗藏着“放任”。

“放弃”意味着卸下教师的责任,“放任”意味着抛开教师的引导。

放弃了责任,放弃了引导也就放弃了教师的主体性。

可见,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时候,往往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那么,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将这一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呢?一、走进文本:唤醒自我体验教师主体性是指教师在教学流程中可能表现出来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主体间接性。

面对语文教材,如果语文教师盲目照抄教参,简单复制他人观点,没有自我的内心体验,缺乏自身的审美感受,就意味着无法实现“体验”的对话,就意味着放弃自我,也就失去学生的力量。

此时,你能给予学生的只有零碎的知识和枯燥的分析,根本无法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审美境界。

因此,教师只有走进文体唤醒自我体验,才能用自己真切的体验、充沛的情感、深刻的感悟、透彻的理解,与学生的体验对话,丰富学生的情感.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唤醒自我体验呢?我以为首先要面对文本,寻找真切的体验与感悟;其次要吸收、整合间接体验并内化为自我生命的体验。

在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前,我一改备课先看教参再看其他资料的陋习,面对文本,静静的从字词到句段再到内容一路走来,细细品味,慢慢欣赏,感悟颇多。

感受最深的是那氤氲在字里行间的感情,这种感受引领我深入解读赵太后和触龙的内心世界。

然后,研读教参并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古文观止》对本文的评价,“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

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

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获得了自我的体验,基本看法:“赵太后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面对‘秦急攻之’之势,承受与丈夫‘死别’之苦,如今又需面对与儿子‘生离’之痛,太后怎能承受?作为执者,理智提醒她要为赵国的前途考虑,放弃个人的情感;作为,情感驱使她留下自己最疼爱的幼子长安君,不愿把他送到齐国作。

主体课堂答案六年级上语文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语文课堂中的凸现

主体课堂答案六年级上语文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语文课堂中的凸现

主体课堂答案六年级上语文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语文课堂中的凸现XX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盼望自己是一个发觉者、讨论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剧烈。

〞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心灵深处这种剧烈的探求欲望在课堂中得以满足,这就需要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中凸现出来。

教师应让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中,开阔思路,畅所欲言,以促进其主体性、制造性的充分发挥。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1.平等对待学生,把爱心倾注给每一位学生。

心理学讨论说明,每位学生都需要怜悯和爱,当学生的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就能引起主动的心情体验,它不仅能引发学生产生良好兴趣,而且能转化为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

实践也证明,初中生往往因喜爱某位教师而喜爱上他所教的那一门功课。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喜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教师更应当给予鼓舞、关怀、怜悯。

由于教师给学生以微笑与和气、慈爱的目光,学生会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样,为全体学生的主动主动参加,制造了一个开心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而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敢于去闯学问“禁区〞。

同时,教师更应与学生在人格上甚至学问上建立平等关系,以伴侣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感情、学业上的沟通,从而到达更为融洽的境地。

2.要正确对待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胜利的机会。

当人们高声自慰“失败是胜利之母〞时,我想说“胜利是胜利之母〞。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胜利体验对动机的激励作用优于失败体验,尤其是对成果较差的学生来说,进一步的失败会导致学生学习动机的下降,而一次的胜利则可能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

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有个学生在“鲜亮的主题和生动的语言〞上还很欠缺,但我却高度评价了该生文章的真实和朴实,结果正是这一次的确定,使这位学生在以后的每次写作中都能专心去写,进步真是神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这是建立教学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点。

从学生来说,意味着学生要自觉做学习的主人,切实变被动为主动,变强制为自觉,变接受为发现,变依赖为独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依赖性。

因此,只有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学生为主体,学生为核心的原则。

变“满堂灌,一问到底”的语文课堂旧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新模式,才能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主体作用发挥小学生语文教学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发现问题,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并根据知识来测验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造就一些只会伏案用功的学习者。

如果鼓励学生自我动脑、自我发现,就能把学到了东西变成自己的。

而它给予学生的信心,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

因此,要改变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寻求答案,以讲代学的做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我发现的问题,并且我寻找部分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把课堂教学时间充分给了学生。

以前后6 天为一组,让每个人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设计问题,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幻想。

因此想象和幻想是创造之母。

鼓励他们抓住课文空白处或耐人寻味之处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促进了他们创造能力的形成。

之后,再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学生提出了问题后,就会带头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

同学间也会互相解疑,培养了解疑能力。

在自学完毕后,同学们还当堂交流自行设计的问题,并请其它同学回答。

此时,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他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怀疑正确答案,敢于打破“权威”,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这种方法,有以下五种特点:一是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学习热情高,这样,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更重要的是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是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中体现了学生读书思考,积极探究的主动精神。

学习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计问题,也解开了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学习会主动深入的钻研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语文主体课堂答案_论语文教师的主体作用
如今,我们经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是永远的“主体”吗?不能将“学生主体”与一定意义上的“教师主体”对立起来。

教师是学习者,教师是研究者,教师是发展者。

教师与学生都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然而,当今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究竟怎样了呢? 一.自我放逐的语文教师(一)放纵学生进行盲目的讨论现今,“新课标”中的一些关键词,如“合作探究”“个性化阅读”等已成为部分教师的口头禅。

一些教师一味追求语文课堂的热闹,追求学生的行为参与,几乎每节课都组织(实际上是放纵)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岂不知有些问题不适合讨论,需要独立思考;有些问题很浅显,根本无需讨论。

例如教学郁达夫《江南的冬景》时,有教师一开始就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描绘了哪几幅冬景图,其实这个问题更适合学生朗读课文后自我归纳,如果一开始就讨论定会影响学生熟悉、感受文本的程度。

我们认为,只有当学生无法独自完成任务需要团队合作时,才有必要组织探讨。

所以说,教师应该发挥主体作用,挖掘出文本的闪光点,设计好有深度的论题,更要把握住学生的智慧火花,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二)针对学生的见解,教师一味褒扬在当今的教学现状中,还存在一种极端现象,凡是学生的见解,教师一味说“好”,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给学生话语权,鼓励学生创新”。

但学生毕竟是不成熟的个体,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也有其局限性;如果教师像旁观者,一味“鼓掌逢迎”,那就会导致学生对事物产生错误的认识,或者无法深入地认识事物。

如教学《祝福》时探讨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有学生说是鲁四老爷,有学生说是柳妈,有学生说是“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如果此时教师不加以点拨、归纳、总结、提
升,只是一味认可,那么,学生就无法对小说揭露封建礼教罪恶这一主旨有正确的把握。

(三)完全由学生说了算,教学目标旁逸在当今的教学现状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语文教师把课堂完全让给学生。

曾接触过一位资深语文教师。

他进课堂只带一本语文书,第一句话就是“同学们,你们看看,今天我们来上哪一篇课文呢?你们说哪篇我就上哪篇。

”这种做法固然显示出教师深厚的功底,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教材的安排都有其内在联系,教学也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任意地处置恰恰打破了这种联系,颇不可取。

更有教师采用何种形式上课也由学生说了算,把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

显然,这种做法使得教学目标泛化,教学内容旁逸,其实对学生极端不利。

二.对主体与主导的认识(一)主体与教学主体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指认识者,客体指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世界,是主体认识和活动的对象”;“客体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但是同客体相对的主体,并不是消极地适应客观世界,而是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显然,教学主体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要地位,在“教”或“学”的过程中具有认识能力、实践能力、改造能力和评价能力的人。

主体性就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也就是人在自觉活动中的主观性。

我们可以将主体性细化为三点: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自主性”即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应对自己的教和学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有自己的计划目标,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有自己的评价体系等;“能动性”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认知,实践和评价;“创造性”指教学主体对教学对象进行创造活动。

(二)“主导”说的尴尬处境随着“新课标”的深入人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教师处于何种地位则是众说纷纭。

较为统一的说法是“主导”,既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认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但我们认为“主导”说实际上是一种无奈之下的折衷,是一种尴尬的称呼,难以立足。

就“导”而言,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学生学习,就如本文第一部分所展示的“自我放逐”的三种情况;一种就如舞台演出时的导演,对剧本、演员、演出有着权威的决定权――实际上还是主体。

三.语文教师也应该成为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因此,人们只有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主流。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即使在同一组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以转换。

我们认为,就教学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教学主体,次要方面就是教学客体。

(一)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学生是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相对学习对象(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这个“客体”而言,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因为他们需要认识客体,改造客体,就该处于学习主体地位,并发挥能动作用。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学生与文本对话,显然,文本属于“被认识、被改造”的对象,而对之认识、改造的主动者就是学生,学生就是主体。

(二)教师教学生时,教师是主体在“教”和“学”这对矛盾中,一定情况下,学生是主动的求学者,其需求处于对教学的支配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我们的学生毕竟还不成熟,是存疑求知的个体,若让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决定者,显然很荒谬。

正如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转化那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时矛盾的主要方面会在教师的一头,即教师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体。

在人类社会中,虽说教师的世界观并不唯一正确,但却是构成人类教育思想的基础;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的教育思想也不是唯一正确的思想,但却是构成人类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人类思想中发挥着它的独立价值和作用。

正像整个人类社会不能没有教育一样,整个人类文化也不能没有人类的教育。

所以,教师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中,也表现在整个人类的教
育事业和教育思想中。

不可否认,我们面对的学生在思想和学识水平上还不够成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也还没完全形成,有时行事也显得过于冲动和草率,所以,他们需要教师的教导。

在语文学习中,很多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的灌输,很多思想深刻的作品,还需要教师的帮助,学生才能领悟。

就如鲁迅的作品,无论从时代背景还是思想深度,或者作品风格,当今的学生完全陌生,但是,鲁迅作品的精髓在当今社会还未过时。

所以,讲解鲁迅的作品绝对需要教师的启发与引导。

另外,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模糊性”,在掌握一些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学生无从入手,当然无法成为主体。

因而,在诸如此类的情况下,也就需要发挥我们语文教师的主体性,做好引导和启发的工作。

四.语文教师在教材处理中的主体作用(一)合理地进行“模块”教学就拿苏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新教材来说,语文教师要用好这套教材,首先要“吃透”。

这套教材将以往单一的教材结构形式改变为跨文本、超文选的块状教材结构。

一个模块(一本书)由几个专题构成,每个专题,由两三个小板块组成,每个板块或一篇课文,或两三篇课文;教学时要以板块为单位组织学习活动。

所以,教师只有先对教材有了宏观把握,才能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

新的课程理念,赋予教师自主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较大的空间和选择权利。

教科书必须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尽可能大的选择空间。

苏教版教科书在多层面上提供了选择空间。

这套教科书前四个模块都分别安排了四个专题,受规定教学时数的限制,一学期无法完成两个模块(八个专题)的教学任务。

所以,教师可从四个专题中任意选择三个进行教学。

也可以作第二种选择,即板块选择。

教师完全可根据专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及自己对教科书的理解,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整合,在每个板块中间选择部分内容进行教学。

第三种选择是指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案,有些板块安排有两个不同的学习方案,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方案按要求学习。

所以
说,选择哪些内容进行教学,离不开语文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

如果没有选择,那么,教学就会陷入无序状态,且无法按时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二)对“人文”组元的处理这套教材以人文组元。

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一味着眼于人文主题进行教学显然不可取,更不可把人文主题的解读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否则就背离了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立足于“语文”,尽管教材不再按照知识点、能力点安排结构,不再有系统的知识网络和体系,但不等于说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没有知识的传授,就可以没有能力的训练。

尽管教材每一个专题、甚至每一个板块的文本常常是不同的文体,但并不是说阅读教学就应该没有文体观念。

整个教学活动都必须紧扣“语文”,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为目的。

文本资源的利用,也不可局限于专题的人文主题和板块的专题,要尽可能充分发挥文本“文”“道”双方的价值。

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绝不可放弃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即简单的古汉语教学,进行架空的人文主题解读,而应该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探讨有关问题。

这中间,难道离得开语文教师的主体作用吗? 所以,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相对“求学”者这个“客体”而言,作为“施教者”的语文教师就应该处于主体地位,负起主体责任,并且发挥主体及主体意识的能动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站稳脚跟,这是我们对语文教师的忠告。

钱湘健、王家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梅村。

本文编校:剑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