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感悟交友观

合集下载

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3篇

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3篇

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3篇《论语》中对交友有明确的标准。

孔子云:“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意思是好的朋友有三种,坏的朋友也有三种。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

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作出选择。

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

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

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地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

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牟取个人利益的小人。

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的态度。

思想哲学:在《论语》中看交友之道

思想哲学:在《论语》中看交友之道

思想哲学:在《论语》中看交友之道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好朋友是你事业走向成功的基础,但如果不慎,结识了坏朋友,就如同陷进了泥潭,使自己终身悔恨。

那我们应该怎样交好朋友而避免交坏朋友呢?孔子在《论语》里作了解答,交朋友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友直,这种朋友为人正直,不取巧,做事应该怎样就怎样,不说假话,该批评就批评。

交这样的朋友使你心里踏实,可靠,使你不断提高自己。

友谅,这种朋友为人宽容,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会说一套做一套,不会面上笑嘻嘻,心里恶狠狠。

交这样的朋友,不会上当,不会学着搞阴谋,当小人,使你的精神得以净化和升华。

友多闻,这种朋友见多识广,学识渊博。

交这样的朋友,可以使你扩大眼界,提高自己,补充自身的不足,使你得到有益的借鉴。

友便辟,这种人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

毫无正直诚实之心,没有是非原则。

这种人就会拍你马屁,让你欢喜,让你高兴,以便从中取利。

友善柔,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巧言令色”,背后则会传播谣言,恶意诽谤。

这种人是“墙头草两边倒”,表面满面春色,心里阴云密布。

友便佞,这种人一副伶牙俐齿,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气势逼人,实际却没有内涵,光说不练。

这种人心怀鬼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

交朋友最重要的是真诚,要以真心换真心,以真实的言语、真实的感情交往。

当朋友紧要关头需要帮助时,要不变初衷的支助扶持他,“患难见真情”;当朋友犯错误时,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并帮助他改正;当朋友需要倾诉时,要静静的当他的听众……只有你真心付出了,才会得到真心的回报。

现在社会上有一部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又不想冒风险,于是出卖朋友,以朋友为垫脚石的事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交朋友不是看对方有智慧或有很多钱,而是要看对方是否是“好人”。

也就是说,交朋友的动机一定要纯洁。

特别是我们处于顺境,手中有权或有钱时,交朋友更要仔细辨别。

《论语》中关于交友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交友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交友的名言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说,有朋友从远方来,也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情。

“朋友信之”,意思是说,朋友要信任他。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意思是说,君子在团结友爱时不互相勾结,小人则在互相勾结中不能做到真正的团结友爱。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说,君子能够在保持和谐的关系的同时,也保持着各自的独特性和独立性,而小人则往往只追求表面的和谐,缺乏真正的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意思是说,君子在态度上安详宁静,平易近人,而小人则往往态度傲慢,不可一世。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意思是说,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做到坦荡荡,而小人则往往心胸狭窄,常常忧愁悲伤。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意思是说,君子之间的交往是以道义为准则,注重平淡、清新和真诚;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则是以利益为准则,注重亲密、热烈但虚假。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意思是说,与朋友交往时,要遵守信用,说话算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ni佞),损矣。

”意思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和见多识广的朋友;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谄媚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朋友和夸夸其谈的朋友。

这些名言都表达了《论语》中关于交友的重要观点。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观
另就積業方面而言:更要發揮「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精神,所謂「講習以會友,則道益明,取善以輔仁,則德日進。」故會文輔仁實是交友應有的態度。然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要本著孔子說的「成事不說,遂事不諌,既往不咎」的處世態度,來隱惡而揚善,嘉善而矜不能。如「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聖人氣度之洪,貴人之寬,約己之嚴,觀善之切,用心之苦,於此可見一斑。
四、結論
朋友為五倫之一,所謂五倫,便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禮記學記視敬業樂群,為學者進德修業的考績,詩經小雅鹿鳴之詩,寫朋友宴飲之歡,論語,學而,首以有朋自遠方來為樂。故孔子與其弟子論學中,屢陳勸學取友的重要,期使學者能存而有得,奮勉力行,以建立人與人間正常的友誼關係,收到穩定社會秩序的效果。不過交友雖經緯萬端,若統合觀之,仍不外對內反身而誠,於外行仁講讓。中庸曰:「誠者一成也,不誠無物。」孟子也說:「誠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願勝己,反求諸己而已矣。」故明德以親民為本,止善為明德之末,體用兼備,知行合一,「已立立人,己達達人」孔子說:「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如此忠厚存心,自然可以舉措咸宜,人我之間,也就相得益彰了。
其次友在乎「謙讓」。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凡是有餘與不足,均是相對,是非絕對的,故當存無我之心,知對義理之無窮,不見物我之有間。莊子說過:「生有涯而知無涯。」如以此存心,自然謙讓為懷,不恥下問,故孔子說:「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是以「三人行,必有吾師,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則是非善惡皆我之師,我從其善而改其惡,使個人進善於無窮。不然,妄自尊大,「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不僅「難乎有恒」,且必然不能「多見而識」。所以「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有為而發的。

关于交友的论语

关于交友的论语

关于交友的论语引言:交友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古代,孔子对于交友的看法也是非常重视的,他的一些经典言论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

论语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第十一》)解读:孔子认为,无论与谁交往,都应该从对方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与其只顾着自己的做法,不如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只有虚心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论语二:子曰:“友,如其名:不如其实。

”(《论语·述而第十三》)解读:孔子强调了友谊的真实性。

一个真正的朋友不仅在名义上称得上是朋友,更重要的是在实际行动中能够真心实意地对待你,给予你真正的帮助和支持。

只有这样的朋友才是值得交往的。

论语三: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为政第十八》)解读:孔子强调了交友中的信任问题。

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言而有信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友谊才能够长久。

如果一个人在朋友面前言而不信,不守信用,那么这样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

论语四: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第二十三》)解读:孔子强调了与人交往时的态度。

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会拿自己与他人相比较,而是以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

而小人则喜欢拿自己与他人相比较,心态狭隘。

交友应该是平等互利的,不应该有优劣之分。

论语五: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公冶长第二十七》)解读:孔子告诉我们,与其担心自己在社交圈中的地位,不如关注自己在社交圈中的影响力和价值。

一个人在交友中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和主张,不应该盲目追求虚名。

要注重自己的实际能力和为人处世的品质,才能够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总结:从孔子的经典言论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交友的启示。

交友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尊重他人的长处;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言而有信;以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关注自己的影响力和价值,不追求虚名。

《论语》读后心得(精选5篇)

《论语》读后心得(精选5篇)

《论语》读后心得(精选5篇)《论语》读后心得(篇1)《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

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

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

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

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

一处是“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阙党童子将命。

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

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

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

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

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

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国学论文-V1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国学论文-V1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国学论文-V1
交友观一直是社交话题中的热门话题之一,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学经典《论语》中的交友观备受关注。

以下是本文对《论语》中交
友观的探讨。

一、“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中“言必信,行必果”一章,强调了人际交往的诚信与行动力。

作为朋友,应该说到做到,不说空话。

对人对事充满责任感,才
能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在交友中获得更多信任和支持。

二、“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强调了学习和成长的重
要性。

交友不仅是为了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更是为了不断吸取优秀
人士的经验和知识,学习其为人处世之道。

与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
人相处,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开阔和提升。

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成语,强调人的行为受环境的影响。


适的交友可以激发个人潜能,不当的朋友可能会对我们造成消极的心
理影响。

因此,在寻找交友对象时,需要仔细甄别,选择身边的人对
我们有益的好友,避免跟随不良的行为和思想。

四、“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一论述,强调了为长远规划而努力的
重要性。

在交友中,应该将目光长远放置,选择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为伴。

这样的好友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好地规划自己
的未来。

综上所述,《论语》中所包含着的交友观,从诚信、学习、环境选择、长远规划等方面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朋友处世之道。

在社交中,我们
需要协调自己的心态,积极选择优秀的朋友为伴,不断提升自己,实
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交友之道的智慧。

以下是《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一些观点:
1.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孔子认为,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诚信的人、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2. 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价值观和信仰不同,就不要与之交往。

因为这样的交往可能会导致矛盾和冲突。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他人交往时,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向他人学习。

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的优点,要向他们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

5. 朋友数,斯疏矣:交友不要过于亲密,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过于亲密的关系可能会导致矛盾和冲突。

总之,《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强调了选择朋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朋友相处。

通过选择益友、保持谦虚、反思自己等方式,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论语交友的读后感(精选7篇)

论语交友的读后感(精选7篇)

论语交友的读后感(精选7篇)读后感写作"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

你会写论语关于交友的读后感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语关于交友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论语交友的读后感篇1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

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倍受瞩目。

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翻开《论语》这本书,我发现里面的话语虽然简短,但是都充满了哲理,这让我更加敬佩孔子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篇三名话,也是《论语》中比较著名的句子。

从小,妈妈就经常用其中的第一句话来教育我。

学过的功课一定要时常加以温习,不要学一点儿忘一点儿,到最后不就是什么也没有学到吗?如果经常回顾复习过去的知识,那么所学的所有知识都会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脑海里,这样不是很快乐吗?是呀!在复习中掌握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把所有学过的东西都熟记于心,的确是很快乐的事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了这句话,我的感触很深。

在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是我们很好的老师,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

所以,我们要从别人身上学习优点,发现他们的不足,并且借鉴改正自己的不足。

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需要的吗?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言文,叫做《两小儿辩日》。

讲述的是孔子向东游学时,遇到两个小儿在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为此,两个小儿争论不休,在孔子知道原因后,十分诚实地告诉了两个小儿,他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读到这儿时,我想到了《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自己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在两个小儿争辩时,孔子没有卖弄自己的学问,依然实事求是,自己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呀!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加美好。

谈谈《论语》中的交友观

谈谈《论语》中的交友观

谈谈《论语》中的交友观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来了把酒言欢是件快乐的事情,但在古文当中,朋与友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单词,“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朋其实就是同学,而同志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说交友一定要交那些与自己有相同志趣爱好的朋友,那些与自己三观不合的人,干脆就不要去交往,你不必委屈自己,也不需要虚情假意虚与委蛇,两个三观不合的人,注定是走不到一起的,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无一例外。

所以孔子很冷静地提出了一个论断,叫“无友不如己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既然尿不到一壶,干脆点,一拍两散再不相见。

交友当以爱人为上。

孔子“仁学”的核心是“忠恕之道”,排在第一位的是“忠”,“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真正的朋友应该是相互扶助,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电话,我就能够知道朋友的难处,我就应该倾力相助。

因为爱是相互的,你想成功你应当先帮助朋友成功,你想立足于社会,你应当帮助朋友立足于社会。

如此朋友守望相助共同走向成功,然后回首往事,心情安然淡然,快乐且温暖。

交友应该有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胸怀。

孔子“仁学”的第二条核心思想是“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应当有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道德之心,你不想别人强加在你身上的,你就不要强加在朋友身上。

朋友之间的交往,要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斤斤计较。

交友时应该睁大眼睛,分清益友与损友。

好朋友温暖一生,坏朋友毁了一生。

孔子告诉我们,交友应当谨慎,要交对你自己有提高有促进的朋友,不要去交把你带上邪路的朋友。

所以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正直的,诚实的学问渊博的人是好的朋友,而那些不诚实,不正直,花言巧语,溜须拍马,诡计多端的人是坏的朋友,早晚要把你带乱你的生活节奏,弄死你,甚至是害死你。

(完整版)从《论语》中感悟交友观

(完整版)从《论语》中感悟交友观

从《论语》中感悟孔子的交友观纲领:朋友,指的就是那些怀有共同志趣且友谊相通的人,是不分年纪、性别、地区、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奉的集体。

朋友间能够相互相互尊敬、相互分享美好事物、能够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自觉赏赐力所能及的帮助,是个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孔子在《论语》里对这些早已有了好多自己的见解。

[ 重点词 ] 论语交友观一、交友的作用在论述交友以前,第一要明确“友”的基本见解。

在现代汉语中,“朋”和“友”都是“朋友”的意思,所以现在人们说“交友”,也就是抽象地说“交朋友”。

可是在《论语》中,“友”和“朋”虽属近义词,可是其涵义却有显然差别。

《论语注疏》解说道:“郑玄注《大司徒》:‘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可是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

同志谓同其友谊所趣乡 ( 向) 也。

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也。

”这里的表述能够看出来,“友”比“朋”的层次要高一点。

“朋”仅为在同一个师门学习的人 ( 即同师曰朋 ) ,“友”则是拥有共同志趣、友谊相投的人 ( 即同志曰友 ) 。

所以《论语注疏》中说:“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也。

”《论语》中孔子所论的交友,指的就是那些怀有共同志趣且友谊相通的人,即不分年纪、性别、地区、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奉的集体,朋友间能够相互相互尊敬、相互分享美好事物、能够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自觉赏赐力所能及的帮助,是个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孔子在《论语》里对这些早已有了明确的见解。

那么,为什么要交友,其作用是什么,其重要性怎样表现?(一)培育气质,增强涵养。

儒家特别看重建身养性,提出了好多门路和方法,此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商讨。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意指“君子要以文章学识来结交朋友,依赖朋友帮助自己培育仁德”。

孔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也就是说,接受朋友正直、诚实、博学的影响,全面提高自己的道德涵养,就会使自己变得正直诚实,宽厚博爱,自己的思想境地就能获得升华。

论语十二章中的交友

论语十二章中的交友

论语十二章中的交友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十二章涵盖了伦理道德、教育、政治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这些章节中,孔子多次谈到了交友的重要性,强调了交友应该怎样选择和维护。

本文将围绕论语十二章中的交友问题展开探讨,旨在深入理解孔子对于交友的思考和看法。

一、真诚待人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多次强调了真诚待人的重要性。

在《学而篇》中,孔子说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于人际交往中的理解。

孔子认为,与人相处不仅仅要求别人了解自己,更需要自己了解别人。

只有真诚对待他人,才能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

二、知人善任在交友中,我们不仅需要知道怎样待人,还要懂得怎样选择与自己合适的朋友。

孔子在《为政篇》中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他认为,交友要谨慎,选择那些真心待你、值得信任的人为友。

不要被别人的虚华所迷惑,更不要因为表面上的利益而放弃对人品的考量。

三、以友为贵在《里仁篇》中,孔子提到了友谊的重要性。

他说:“君子友于义,小人友于利。

”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朋友应该以道义为依归,而不是个人利益。

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共同价值观上的,它不应该受到私利的干扰。

四、交友之道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给出了一些关于交友方式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建议。

他说:“与君子交,其欲也真。

无欺也。

与小人交,其欲也真。

”这说明在交友过程中,我们要深入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并保持真实。

同时,要区分君子和小人,与君子交往真诚,不欺骗对方;而与小人交往时,要保持警惕,防止受到其利用。

五、修身齐家治国孔子在季康子篇中提到了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治国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吸引真正的朋友。

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家道,而不孝;其养其身,而不致;故能行其家道。

”这句话表明,只有自己修身齐家治国,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展现自己的价值并得到他人的认可。

六、修养和品德在《公冶长篇》中,孔子述说了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

他说:“公冶长可以矣。

仲于菡萏,人如果菡萏。

《论语》中有关交友的名言

《论语》中有关交友的名言

《论语》中有关交友的名言《论语》中有许多有关交友的名言,比如有: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论语·颜渊》)
这里提醒我们不要老是帮助那些走上歧途的人,而应该给那些追求正道的人更多的帮助。

2.“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论语·子路》)
这里说明,弟子在家时要孝敬父母,到外边要以弟兄相处,并谨守自己的承诺。

3.“君子有三患:无所事事,无所作为,无所友好。

”(《论语·八佾》)
即使有才能,也不能无所事事,也不能一事无成,也不能不交朋友,因为这样会失去他人的尊重。

4.“朋友若至,则利以待之。

”(《论语·公冶长》)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热情欢迎朋友的到来,帮助他们,用真诚去待他们。

5.“不欲人之过,不责己之过。

”(《论语·谷梁》)
朋友之间要互相接纳,不要指责别人的不足,也不要忽视自己的不足。

6.“人莫知其友,而天下莫知其子。

”(《论语·子贡》)
这句话表明,一个人总有一些心爱的朋友是无人知晓的;而一个人总有一些潜力也是无人发现的。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那么我们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朋友对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看看于丹教授为我们讲《论语》心得,欢迎阅读。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一1;怕爹是孝顺,怕老婆是爱情。

2;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3;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4;我们可以躲开大家,却躲不开一只苍蝇。

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常是一些芝麻小事。

5;有一种人只做两件事:你成功了,他妒嫉你;你失败了,他笑话你。

6;笨男人+笨女人=结婚;笨男人+聪明女人=离婚;聪明男人+笨女人=婚外情;聪明男人+聪明女人=浪漫爱情。

7;任何一个傻瓜都会引诱一个姑娘;但是知道怎样离开她只有成熟男人才能做到。

8;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面之词;人虽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9;你必须亲自丈量脚下的每一步路。

10;对自己的评估,只有内心能做出准确的回答。

11;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12;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遗憾。

13;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14;勇敢有时候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

15;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16;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17;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感情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18;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19;一个人的成功在于知道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位置。

20;敢于亮出自己的弱项仍然可以得到人的尊重。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二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由此可以看出朋友是多么重要,看这一个人的朋友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怎么样。

朋友就像镜子一样,从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所以,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论语》中对交友有明确的标准。

通过《论语》看古人的交友方式

通过《论语》看古人的交友方式

通过《论语》看古人的交友方式
在《论语》这部经典的文献中,我们可以从古人的言行举止中
发现他们对于交友方式的一些看法和原则。

以下是一些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学到的关于古人交友方式的观点:
1. 以德为先
古人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是衡量其交友价值的重要标准。

他们认为,与有德行的人交往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孔子曾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即真正高尚的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是纯洁、
无私而平等的。

因此,古人在选择交友对象时,会以德行高尚为优
先考虑因素。

2. 重视知识和智慧
古人十分重视知识和智慧,他们知道通过与知识渊博、思维开
阔的人交往,可以获得更多的启发和丰富自己的见识。

《论语》中
有许多关于研究和教育的论述,强调了知识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
展的重要性。

因此,古人在选择交友伙伴时,也会重视对方的学识和智慧。

3. 心灵契合和共同目标
古人认为,真正的友谊建立在心灵的契合和共同的目标基础之上。

他们相信,在以德行和知识为前提的基础上,交往的双方应该有类似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目标。

这样的交友关系才能更加坚固和持久。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友谊和交往方式的记录,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建立真诚友谊的启示。

综上所述,通过《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于交友方式的一些观点和原则。

他们注重德行、知识和心灵的契合,这些原则至今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真诚的友谊。

论语中的交友名言

论语中的交友名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传世经典,其中关于交友的名言,更是深入人心。

以下是论语中关于交友的名言:
1、《论语·颜渊》:“礼以明志,智以定友,信以达私。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交友过程中,要以礼貌表达自己的心意,以智慧来定友,以信任来达成私交。

2、《论语·子罕》:“朋友须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亲密无间,因为没有哪个人是完美无缺的,说不定大家都有过失。

3、《论语·述而》:“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这句话暗示,君子的友谊要淡泊无私,而小人的友谊则会沦为虚伪攀附。

4、《论语·子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提醒我们,虽然了解一个人有助于建立友谊,但要想获得真正的友谊,还需要喜欢彼此,并以快乐为基础来维系友谊。

《论语》中关于交友的名言,虽简短,但深刻指出,友谊的建立应以礼以明志、智以定友、信以达私为前提,要彼此亲密无间,要淡泊无私,要有快乐的基础,才能结成真挚的友谊。

论语交友的名言

论语交友的名言

论语交友的名言“论语交友的名言”是《论语》中关于友谊的著名名言,它深刻地提醒人们要建立友谊,学会去尊重、体贴和理解别人。

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这些名言。

1、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

” 孟子说:“君子之交,必须像水一样温柔,淡薄不浓,没有利益之争。

”这句话提醒人们友谊不能因利益而有所差异,而应当保持一致的待人态度,无论朋友之间有多少利益,友谊都不能受到影响。

2、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

”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你真心爱别人,你也会得到别人的真爱。

这句话提醒人们,要建立友谊,首先要用真诚来对待别人,只有真正爱别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

3、子曰:“朋友莫如知己。

” 人们总想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这句话提醒人们,最好的朋友莫过于知己。

知己可以更好地了解你的内心,也可以更好地帮助你,可以带给你真正的友谊,故此,爱护知己也是建立友谊的一个前提。

4、子曰:“学而时习之。

” 这句话指出,朋友间要多学习,时时练习,以增进彼此的了解。

学习并不只是指学习知识,而是指学习和理解他人,学习包容他人,学习尊重他人,这样才能建立起可靠而真挚的友谊。

5、子曰:“事父母几谏,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这句话提醒人们要尊重父母,对朋友要有信任,并且要勇于指出朋友的错误,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友谊。

6、子曰:“安能摧眉毛!” 这句话提醒人们,要学会宽容,不能因为一时的小事而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应该以宽恕的态度对待他人,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友谊。

7、子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这句话表达了对友谊的眷恋,提醒人们要珍惜友谊,友谊是一种难得的美好,像杨柳一样细腻柔美,是人们生活中最珍贵的宝物,要珍惜友谊,用心去感受它的美丽。

以上就是《论语》中关于友谊的著名名言,希望它们能提醒人们要建立友谊,学会去尊重、体贴和理解别人,用真诚的心去感受它的美丽,珍惜友谊,让友谊更加珍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论语》中感悟孔子的交友观摘要:朋友,指的就是那些怀有共同志趣且心意相通的人,是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的群体。

朋友间能够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分享美好事物、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自觉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是个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在《论语》里对这些早已有了许多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论语交友观一、交友的作用在论述交友之前,首先要明确“友”的基本概念。

在现代汉语中,“朋”和“友”都是“朋友”的意思,所以现在人们说“交友”,也就是笼统地说“交朋友”。

但是在《论语》中,“友”和“朋”虽属近义词,但是其涵义却有明显差异。

《论语注疏》解释道:“郑玄注《大司徒》:‘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

同志谓同其心意所趣乡(向)也。

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也。

”这里的表述可以看出来,“友”比“朋”的层次要高一点。

“朋”仅为在同一个师门学习的人(即同师曰朋),“友”则是拥有共同志趣、心意相投的人(即同志曰友)。

所以《论语注疏》中说:“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也。

”《论语》中孔子所论的交友,指的就是那些怀有共同志趣且心意相通的人,即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的群体,朋友间能够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分享美好事物、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自觉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是个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在《论语》里对这些早已有了明确的观点。

那么,为何要交友,其作用是什么,其重要性如何体现?(一)培养气质,加强修养。

儒家非常看重修身养性,提出了许多途径和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切磋。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意指“君子要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孔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也就是说,接受朋友正直、诚实、博学的影响,全面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就会使自己变得正直诚实,宽厚仁慈,自己的思想境界就能得到升华。

还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即通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来实现。

(二)增长见识,开拓眼界。

在儒家看来,交友不仅能促进修养的提高,还可以增长见识,开拓眼界。

孔子交友主张时要“友多闻”,就是针对通过交友扩大接触面而提出的。

对于这一重要作用,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有着深刻阐述:“自古未见关门闭户,独自做成圣贤。

自古圣贤,未有绝类离群,孤立无与的学问。

”所谓“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门类丰富多彩,穷毕一生也不可能全都学尽。

通过交友,就可以使人“之所不知”、“闻所未闻”,摆脱井底之蛙、独学寡闻的窘境。

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孔子教育弟子们要通过交友的方式来“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他的一生,也是按照这个准则身体力行,积极交友并向他人学习。

(三)愉悦身心,快乐生活。

孔子把交友当成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这一观点在《论语》开头就已经道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交友如同读书、下棋、听音乐等乐趣一样,是一件令人非常开心的事情,生活因此增加一种乐趣。

同时,孔子还把“乐多贤友”列入“益者三乐”之中。

《论语》、《左传》等史书中就记载了不少孔子与学生们以及友人们彼此享受快乐友谊的生活片断。

(四)化解为难,摆脱困境。

朋友还有互相帮助,在危难之际伸手解困的社会功能。

所谓“两肋插刀”,即指的朋友在困顿危难之际,相互关照支持的写照,这一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因此,《白虎通•三纲六纪》中就明确提出朋友要“共忧患而相救”。

这一功能在论语中体现为“收尸葬友”和“托六尺之孤”。

有一次,孔子的一个朋友去世了,但无人收葬,是孔子帮他料理了后事。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他的这一行为为朋友保存了最后的尊严,体现了不为生死之故而易交的患难真情。

曾子也指出真正的君子和朋友是可以“托六尺之孤”的。

“赵氏孤儿”的典故更是体现了古人这一朴素的思想情怀。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的现实需求。

这并不等同于友谊的世俗化,也不意味着把朋友的交往和感情作为一种工具来庸俗化。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

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

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子贡问何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现实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

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

这种现实需求与当今社会的功利目的有着本质区别,其动机是朴素而高尚的。

二、择友的标准孔子倡导的交友,并不是毫无标准的滥交。

(一)朋友的志向兴趣。

首先,孔子特别强调这一点,并指出是怀有高尚志趣而且心意相通的朋友,只有这样的朋友才能相互得益、共同进步。

反过来,就会“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了。

因此,孔子在《论语•学而篇》提出了一个交友的总原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这是孔子倡导的一个交友总原则。

即指“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从字面上理解,容易把这句话误解为孔子的势利。

但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知晓,孔子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是针对的“忠信”这一道德标准。

《论语注疏》:“‘主忠信’者,主犹亲也。

言凡所亲狎,皆须有忠信者也。

‘无友不如己者’,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

”因此,孔子提出的交友总原则的实际含义就是,要和讲忠信的人亲近,不能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

(二)择友的几大标准。

在提出总原则之后,孔子进一步阐明了可交之友与不可交之友的几种情况。

《论语•季氏篇》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论语注疏》的释义是这样的:“‘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者,“直”就是指正直,“谅”就是指诚信,“多闻”就是指博学。

以这三种人为友,则有益于自身的成长进步。

也就是说,孔子倡导与正直、诚信、博学的人交朋友,反对与谄媚奉承、虚情假意、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

(三)朋友的思想行为。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这就是说,孔子倡导朋友的思想和行为趋向于中庸,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

但是,这属于非常理想化的想法,在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是,既要听取激进者的意见,也要善于结交狷介者,这样就可以做到优势互补,避免偏听与偏执。

(四)朋友的种类。

《论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记载: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这里的兄弟可以作为“朋友”层面来理解。

这一段语录反映的是,友谊需要双方共同建立,不能只要求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使自己修养、气质、行为为对方所接纳,符合对方的选择范围。

做到这一点的基本条件就是恭敬有礼。

另外,这段话扩大了朋友选择的范围,阐明了朋友交往应该具备的气度。

当一个人能够独立生活,自立于天地之间,个人能力和自身修养已达到相当程度时,什么人都能成为他的朋友。

只要不超越道德伦理底线,“四海之内皆兄弟”。

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可以理解为开放与包容,“同”可以理解为封闭与单一。

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

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交上述两种朋友。

有些朋友不离不弃、相伴一生,有些朋友能解燃眉之急,有些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行一程,最终分开。

最值得珍惜的朋友,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一直走在一起的朋友。

虽然没有刻意去保持联系,但彼此心意相通、情投意合。

当然,交接朋友也不能完全因为情意相投、价值认同,这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执意地追求全面了解,可能会使朋友间的理解和包容烟消云散。

正所谓“距离产生美”,回忆有时会更加美好。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子罕)进一步阐明,如果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

这是指对朋友的包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

理解、接受甚至欣赏异己,意味着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交友中“和合”的最高境界,这也是当前外交战线上“求同存异”的处事准则,也得到了国际上大多数的一致认同和遵循,应该说,这一朴素的交友思想时至今日仍散发着光彩与活力。

三、与朋友交往时的准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与朋友交往也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对此有着比较深刻的论述:(一)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孔子的两名弟子都不约而同地将“诚信”视为与朋友交往应持的重要原则,联系《论语》中孔子关于“诚信”的其他论述(如《论语•为政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孔子坚持的与朋友交往的首要原则,就是讲诚信。

(二)推己及人《论语•颜渊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说“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

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虽然没有专门针对交友提出这一思想,但是作为《论语》中论述与人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笔者认为应当把这一条列入交友所持的原则中。

(三)看重感情《论语•乡党篇》: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论语注疏》曰:“此明孔子重朋友之恩也。

言朋友若死,更无亲昵可归,孔子则曰:‘于我殡。

’与之为丧主也。

”虽然古人认为“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篇》),但究其涵义,是说君子相交,不应当被利欲和物质所累,而不是说朋友之间不重视感情。

朋友死了,家里没人可以依靠,孔子就会挺身而出说:“丧事由我负责。

”这不正体现了孔子对朋友之间情谊的重视吗?(四)轻利重礼《论语•乡党篇》: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论语注疏》曰:“此言孔子轻财重祭之礼也。

朋友有通财之义,故其馈遗之物,虽是车马,非祭肉,不拜谢之。

言其祭肉则拜之,尊神惠也。

”孔子的朋友送给他非常贵重的车马,但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都不行拜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