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教师与学生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论语》十二章;(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掌握《论语》十二章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提高道德修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儒家思想的情感;(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谦虚谨慎,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论语》十二章;(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掌握《论语》十二章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涵;(2)如何将《论语》十二章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及孔子;(2)引导学生关注《论语》十二章的主题思想。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论语》十二章,感受文本的韵味;(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4.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补充;(2)教师重点讲解《论语》十二章中的儒家思想。

5.课堂小结(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作业布置1.背诵《论语》十二章;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4.作业布置注重实践性,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1.部分学生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2.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互动性。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论语》中的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课堂管理。

第十二章课堂管理。
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应更多地运用沟通技能,引导学生 分析问题的性质和后果,自己把问题解决。
典型的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有格拉塞模式和吉诺 特模式。
1.格拉塞模式
格拉塞模式被称为现实疗 法和控制疗法。
格拉塞提出了现实疗法的 基本程序:

他认为人有两种基本需要, 即爱和被爱的需要、希望
另外就是要相信学生的自 控能力,并鼓励学生进行 自我管理。教师与学生之 间进行和谐沟通时应做到:
(1)表达“明智的”信息; (2)接受感情宣泄而不是
否决;
(3)避免贴标签; (4)谨慎使用表扬; (5)引导合作; (6)理智的表达愤怒。
(三)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研究者认为,课堂管理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管理技能;通 过培训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可以达到改善课堂管理 质量的效果,典型的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有戈 登模式和库宁模式。
(6)不接受借口;
该帮助学生作出好的选择。 (7)承受自然后果。
2.吉诺特模式
吉诺特模式又称明智信息模 式,这种课堂管理的核心概 念是强调教师用明智的方式 和学生进行和谐的沟通。
基诺特认为,纪律是一点点 地形成的。在纪律形成的过 程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 和有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沟 通时应当做的设身处地的从 对方的角度考虑。
教师应当使用果断的纪律来管理课堂,维持良 好的课堂纪律,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者认为,学生有自己的决策能力, 他们可以对控制自己的行为负主要责任。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百依百顺,而是应该 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主动精神,向学生提供最好的机 会去发掘归属感、成就感和积极的自我认同,以此来维持 一种积极的课堂环境;

教育学 第十二章 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教育学 第十二章 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有感染力;
(五)循序渐进性原则
1、含义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严格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 联系。 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好习惯。
(六)、巩固性原则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7.9

11.2
(四)、启发性原则
1、含义 2、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1)、提问启发 首先提问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如讲“商品”这一概念 同学们知道哪些东西是商品?这些东西为什么是商品? 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吗?阳光、原始森林是商品吗? 其次,提问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已 知到未知。如学习“人民”这个概念 公民和人民仅一字之差,它们是不是一回事呢?如果不 是一回事,那它们又有哪些区别呢?
教 师

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辨 证统一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知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 生
学 能力
教学影响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辨 证统一规律
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培养个性辨证统一的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一)、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教学相长规律)
1、含义
指教与学作为教学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对立统一中推动教学过程矛盾运动 不断向前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哪个学校里有一 位优秀的数学老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 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如果 学校里新来了一位有天才的生物教师,那么你等着瞧,两 年之后就会出现上十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

小学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 课堂管理

小学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  课堂管理

第十二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的概念课堂管理是建立适宜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

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措施。

它包括教师为鼓励学生对课堂任务进行合作和参与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的组织技术。

它不仅约束、控制着有碍学生学习的不良行为,而且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从而增进学习的效果。

课堂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仅涉及课堂的所有方面,而且贯穿课堂活动的始终,它无疑是影响课堂活动效率和质量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良好的课堂管理必然成为保证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和促进课堂不断生长的动力,不良的课堂管理无疑又是阻碍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和影响课堂活动质量的障碍。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课堂管理是一种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管理,使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自觉性。

课堂管理的类型放任型教学效果很差。

独断型教学效果降低民主型课堂教学效率高情感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

理智型课堂气氛显得较为庄重、严肃。

兴趣型这是指教师善于运用高超的艺术化教学,以激发学生高涨的兴趣并通过美感陶冶来进行课堂管理。

教学过程中,不仅表现在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而且表现在富有启发性、趣味性、节奏感的教学语言,从而完全把学生吸引住,达到课堂管理的目的。

三、课堂管理的原则(一)总体原则1. 系统性原则课堂系统是有内在联系的特定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课堂系统的构成因素颇为复杂,既有物质的,又有社会心理的;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

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必须立足于课堂的整体,着眼于课堂整体的持久发展。

2. 自组织性原则教师通过发展和完善课堂内部结构及其积极的引导作用,能极大地帮助学生对课堂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予以恰当的解释,并给予更深刻的自我反省,形成其责任与自律,实现课堂的自组织。

《第十二章四、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九年级上册

《第十二章四、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九年级上册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能与内能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原理。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这种转化与内能之间的联系。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掌握动能与势能转化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深入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具:准备初中物理教材、相关课件、实验器材(如弹簧、小球、温度计等)。

2. 实验场地: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操作,并准备安全防护措施。

3. 学生预习: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以一个生动的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简单的摩擦生热实验,比如用一只手反复摩擦一根钢条,直至其变热。

这个实验直观地展示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例如骑车时感受到的刹车时的热量等。

这样的导入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课题的重要性,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知识点讲解1. 机械能与内能概念阐释在讲解中,教师将详细解释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

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或位置变化所具有的能量,而内能则是物体内部粒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

通过举例和图示,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2.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原理接下来,教师将详细介绍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原理。

这包括热能转化和做功转化两种形式。

通过理论分析和图示说明,让学生明白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这两种转化,并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 转化实例分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

比如,摩擦生热、汽车发动机的能量转化等。

《教育学》第十二章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教育学》第十二章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第本章十将二帮助章你学教习 师和学生的关系
1.教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 2.师生关系的作用 3.师生关系的类型 4.和谐师生关系的特征 5.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6.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和准则
第一节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第二节 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第一节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 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
(三)师生关系的作用
1.师生关系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 2.师生关系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的质量 3.师生关系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
*工作关系 *组织关系 *道德关系 *心理关系
第二节 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和位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 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行相互交往而形成 和表现出来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特殊 的社会关系,也是人际关系在教育领域中最基 本、最主要的反映。
(二)教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
几种主要观点 单一主体论 双主体论 复合主体论 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平等合作 *相互依存 *尊师爱生 *心理相容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一)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2.教师的领导方式 3.师生交往方式 4.教师的归因 5.教师的人格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理解 2.学生的个性
(三)环境方面
1.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 2.课堂的物理环境
三、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1.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合作,加强对话与交流 2.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

第十二章 教材分析

第十二章 教材分析

第十二章欧姆定律本章内容分析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电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章的教学内容以欧姆定律为线索,从欧姆定律的学习开始,到欧姆定律在理论和实际中的应用结束,教材自始自终站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角度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和第二节根据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这两节内容的学习着力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三节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和第四节欧姆定律的应用,这两节内容的学习着力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学情分析本章的内容综合性较强,对于初中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知识和技能上都要做好必要的铺垫和引导。

本章的学习内容还包括科学探究方法,等效的方法,理想化处理问题方法等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方法的学习远比对具体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要,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学习这些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一定的提高。

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1.教材分析:本节的学习内容包括两个大的内容:一是科学探究过程;二是欧姆定律。

科学探究对初中生来说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个学习内容。

有了八年级的学习基础,学生对科学探究内容本身并不陌生,但独立进行科学探究,特别是对比较抽象的电学规律的探究学生还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让学生尽可能体会独立探究的过程,教材留有大量的“空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处理好教材的“空缺”。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础定律,是学习本章后三节乃至今后电学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只能使学生对欧姆定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全章的学习,才会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欧姆定律。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有电压和电阻。

②知道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③能应用欧姆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现象和进行简单计算。

④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第十二章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第十二章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4编教学原理第十二章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教学的意义与任务●理解并阐释教学的概念●明确中小学的教学任务,并结合实际加以分析●试对现代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多元化作简要的分析本章学习要求4编教学原理第十二章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第一节教学的意义第二节教学的任务教学的意义与任务4编教学原理第十二章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教学的概念第一节教学的意义教学的地位与作用1.2.4编教学原理第十二章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共同组成的统一活动。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1.4编教学原理第十二章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教学的地位与作用第一节教学的意义2.➢教学是实施课程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中心➢学校的性质决定了教学在学校工作➢以教学工作为主,是学校的社会职能中的主体地位所决定的符合青少年的发展要求4编教学原理第十二章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你是怎样理解教学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中心?教学的地位与作用2.4编教学原理第十二章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中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第二节教学的任务现代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多元化1.2.4编教学原理第十二章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1. 中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1.1 教学任务的概念教学任务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反映,并体现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之中。

教学任务的完成既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果,也是用以评价与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

第二节教学的任务4编教学原理第十二章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1.2 中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第二节教学的任务中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增强学生的体力1. 中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4编教学原理第十二章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2. 现代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多元化第二节教学的任务着眼于新课改的目标,现代教学的目标与任务不仅包括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而且应包括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十二章教师与学生 ppt课件

第十二章教师与学生 ppt课件

3.发展的途径
1.专业素质
三、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
2.职业角色
职业角色与形象
3.职业形象
第二节 学生
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2.具有主体性的人
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1.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 二、学生的地位 2.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发展的含义 三、学生的发展 2.发展的规律 3.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征
(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二)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四)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
教育对象
(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学生主体性的具体体现

















学生的发展
(一)学生发展的含义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 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 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
从劳动目的上看:


杂 从劳动对象上看:



从劳动方式上看:
周期长,见效慢
长 期
从人的整体发展来看:
示 范

从人的某一具体、局部 性
的身心特点的发展看
从劳动对象上看:
从劳动内容上看:
从劳动方法上看:“真正的教师
工作实实在在是个创造性的工 作”。 ——加里宁
职业特点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业素质、职责、 职业发展,学生的本质,地位、学生的发展 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建立的途径。
第一节 教师
1.教师概念

教师与学生PPT课件

 教师与学生PPT课件

3.发展的途径
1.专业素质
三、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
2.职业角色
职业角色与形象
3.职业形象
.
4
第二节 学生
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2.具有主体性的人
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1.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 二、学生的地位 2.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发展的含义 三、学生的发展 2.发展的规律 3.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征
(1)多功能性 (2)专门性 (专业培养与教师资格证) (3)高素质性(人师与经师的统一) (4)发展性(终身学习)
.
9
(二)教师职业的地位与作用
讨论思考: 人们常说:“教师是春蚕,是蜡
烛,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 于这句话,你有什么理解?教师的作 用到底在哪儿?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 如何?
.
10
.
5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 1.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二、师生关系的作用 2.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1.社会关系
生 三、师生关系的类型 2.教育关系

3、心理关系
系 四、师生关系调节:社会、学校、教师
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五、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2.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
19
3、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1) “组织发展”阶段(群体发展阶段)
谋求该专业社 会地位提升的 工会主义取向
强调教师入职 的高标准的专 业主义取向
“组织发展”阶段的两种不同的专业化取向
这两种倾向说明了教师专业化问题既涉及教师的职业
形象、社会地位、待遇等社会问题,又涉及教师行业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全等三角形》作为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的核心内容,不仅是几何学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学生深化几何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章节。

本章内容设计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判定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为后续深入探索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等更高级的数学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章首先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切入,明确了两个三角形在完全重合时被称为全等三角形,这一基本概念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材详细展开了三角形全等的几种主要判定方法,即SSS(三边相等)、SAS(两边及夹角相等)、ASA(两角及夹边相等)和AAS(两角及非夹边相等),每一种判定方法都配以清晰的图形说明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本章还特别融入了“信息技术应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或数学工具进行动态演示和实验操作,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加深对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理解。

这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本章末尾引入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这一内容,进一步拓展了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范畴。

通过学习角的平分线如何影响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本质,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几何概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不仅是对几何学基础知识的深入探索,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载体。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建立起全等三角形的完整知识体系,还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严谨之美,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和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学生版+教师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学生版+教师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学生版)第2节 滑轮一、要点梳理一、定滑轮1.定义:轴线固定,只有轮绕轴线转动,其轴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2.实质:是一个__________杠杆的变形。

3.特点:不省力也不费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4.拉力端绳子伸长长度与物体上升高度关系:____________。

5.使用定滑轮时,不论向哪个方向拉弹簧秤的示数都___________。

二、动滑轮1.定义:轮绕轴线转动,轴线也同时随物体一起移动。

2.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杠杆的变形。

3.特点:能省一半力,但__________力的方向且_________距离。

4.省力情况:F =G 物/2(不考虑动滑轮重和摩擦)F =(G 物+G 动)/2(不考虑摩擦)5.拉力端绳子伸长长度与物体上升高度关系:s 绳=2h 。

6.使用动滑轮时,如果跨过滑轮的两段绳子不平行,它们间的夹角越大,弹簧秤的示数___________。

三、滑轮组1.定义:由动滑轮和定滑轮组成的装置。

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省力情况:(竖直提物,n 为跨在动滑轮上的绳子股数) (1)不考虑动滑轮重和摩擦:F =G 物/n(2)不考虑摩擦,但计动滑轮重F =(G 物+G 动滑轮)/n(3)拉力绳子自由端伸长的距离s 与物体上升的距离h 的关系:s =nh(4)物体移动的速度v 物与绳子自由端绳子伸长的速度v 绳的关系:v 绳=nv 物二、重点解读1.定滑轮(1)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2)实质:等臂杠杆(3)特点: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4)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 =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 (或速度v F )=重物移动的距离s G (或速度v G )。

2.动滑轮(1)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2)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教师与学生

教师与学生

教育思想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依法治教
3,热爱学生 , 5,团结协作 , 7,廉洁从教 ,
2.爱岗敬业 . 4,严谨治学 , 6,尊重家长 , 8,为人师表 ,
知识素养 1.精深的专业知识 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能力素养
教师专业化主要指教师的自我更新取向. 教师专业化主要指教师的自我更新取向. 所谓自我更新取向, 所谓自我更新取向,是指教师具有较 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 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 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 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 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 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 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 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 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 控等以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 目的. 目的.
教材强调了八种能力
身心素养
美国心理学家调查研究发现,成功的教师一般具有 如下心理素质和特征:温和,理解,友好,负 温和,理解,友好,
责,有条不紊,富有想象力,热情等.另外 有条不紊,富有想象力,
一些心理学家发现,信任学生,不但善于理解而 信任学生,
且也善于倾听,对每一个学生有兴趣,喜爱和 且也善于倾听,对每一个学生有兴趣, 爱护, 爱护,以及灵活性等,也是成功教师具有的重要心
(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 决定教师职业的 社会地位高低的 主要因素 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 教师职业的社会权利 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
1,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对一定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实质性影响
)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 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塑造一代 新人的思想品德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新人的思想品德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发掘者, (3)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发掘者,对人的智力 开发起关奠基作用. 开发起关奠基作用.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忠:忠是忠诚、敬业、尽职的表现。在学习中,要关注忠诚的重要性,如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事业等。
3.人际交往与社交礼仪
-恭敬:恭敬是尊重他人、谦逊有礼的表现。学习《论语》中的恭敬,要关注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尊重和谦逊。
-和为贵:和谐相处、避免冲突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原则。学习《论语》中的和为贵,要关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和谐相处。
2.能力层面:学生在文本分析、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可能会影响对《论语》十二章的深入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这些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文本。
3.素质层面:学生的道德观念、人际交往能力等素质直接影响着对《论语》的学习效果。教师应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1.儒家核心思想
-仁:孔子认为仁是道德的核心,爱人、同情心、善良是仁的表现。在学习《论语》十二章中,我们要关注仁的具体体现,如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
-义:义代表正义和公正,要求人们做到无私。在学习中,要了解义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如公平对待他人、维护正义等。
-礼:礼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现尊重他人。学习《论语》中的礼,要关注礼仪之道,如尊敬师长、谦逊有礼等。
-温故知新:复习旧知识、汲取新智慧有助于个人成长。学习《论语》中的温故知新,要关注如何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创新。
-三省吾身:自我反省、不断完善是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学习《论语》中的三省吾身,要关注如何进行自我反省,提高道德修养。
-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卓越是个人成长的动力。学习《论语》中的志存高远,要关注如何为自己设定高远的目标,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知识点梳理
《论语》十二章涉及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儒家核心思想
-仁:爱人、同情心、善良

七年级语文上册12《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12《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资源:
1. 教材:《论语》十二章,新人教版。
2. 辅助材料:相关注释、译文,儒家思想简介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能准确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论语》十二章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首先,对一些生僻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可能存在困难;其次,对儒家思想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和观点,如仁、礼、义等,可能难以深入理解;再次,学生可能在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把握文章逻辑关系方面感到挑战;最后,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学生可能在翻译和表达方面遇到困难。针对这些挑战,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5. 教学软件:利用教学软件,如互动白板,展示思维导图、知识点总结等,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6. 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关于《论语》和儒家思想的优质网络资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 创新拓展: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与《论语》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如诗歌、散文、绘画等。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比赛或展览,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同时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和感悟。
- 讨论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论语》中的某一观点或名句展开讨论。可以邀请其他班级或老师参与讨论,提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名句解释:对学生的名句解释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如对文言文词汇理解不准确、解释不清晰等,并给出改进建议。

第十二章 课堂管理

第十二章 课堂管理

(二)课堂中的合作与竞争
1、合作
合作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合作的积极作用:(1)有利于学习中集思广益、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2)能增强集体凝聚力,建立友爱、协作的人际关系;(3)有利于学生习得团体 规范,发展形成社会交往技能;(4)增强学习积极性。
合作的不足之处:(1)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能会受到影响;(2)能力强的学生有 可能支配能力差或沉默寡言的学生,造成沉默寡言的学生更加退缩;(3)教师难以 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
戈登模式又称教师效能训练模式。
库宁模式。用来防止和应付不良行为的团体管理策略。
第二节 课堂中的人际关系
一、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提供一个和谐、融合的环境,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 (一)师生关系的类型 林格伦认为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主要有四种类型:
教师和学生单向交往,教师支配学生; 师生间不平等的互动; 师生间不平等互动+学生间的互动; 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平等互动。 ——推崇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1、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2、师生之间的密切交往 3、师生之间的尊重与关怀 4、师生之间的真诚对话
二、同伴关系 (一)同伴关系的类型 按照同学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分为友好型、对立型与疏远型。 1、友好型:表现为融洽、信任、亲密、友好。 2、对立型:表现为摩檫、反感、冲突等。 3、疏远型:感情淡漠、相互之间交往很少,几乎不进行非正式的交往。 (二)同伴关系发展的总体特征P355 (三)促进同伴关系发展的策略 1、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交往技能教育 2、丰富课堂教学交往结构 3、组织丰富多彩的将往实践活动 4、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三、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 行为主义取向、人本主义取向、教师效能取向 (一)行为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基本理念: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由外部环境来决定的,在课堂管理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 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 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 师的过程。 比较: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
教学效能感、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行为方面
.
体教 内师 容个
体 专 业 发 展 的 具
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 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 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 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 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 和。
.
教师的职业形象
道 德 形 象
文 化 形 象
人 格 形 象
.
1.文化隐喻:春蚕、蜡烛、铺路石、孺子牛、人类灵魂的 工程师、园丁、路标、摆渡人、导演、教师书匠。
2.道德形象:“万世师表”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 根草去”
3.文化形象:“用知识在凡是有人的地方都盖起房屋的建 筑师”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
(六)教师专业发展
《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3日第4版: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 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 制度和管理制度。
.
3、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Fra bibliotek (1) “组织发展”阶段(群体发展阶段)
谋求该专业社 会地位提升的 工会主义取向
强调教师入职 的高标准的专 业主义取向
第十二章 教师与学生
.
第一节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第二节 国家的教师制度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 教师工作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第四节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教师是承担全面发展教育的责任主体, 学生是全面发展的实践主体,师生关系是在 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人际关系,特殊的社 会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全面发展教育的 保障条件。
3.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
基本策略
.
教学目标
1.明确教师的角色、地位及作用;了解教师劳动的特点 2.掌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 3.培养热爱教师职业的情感及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5.理解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掌握学生的本质属性。 6.师生关系及其优化
.
(一)教师的概念及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
教 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天地君亲师” 师 孔子“至圣先师”
职 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

业 的
教师职业的权利:教育的权利、专业发
社 展权、参与管理权
会 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教师资格证

.

复 杂

长 期
(三)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从劳动目的上看: 从劳动对象上看:

创 造
从劳动对象上看: 从劳动内容上看:
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
1.非职业化阶段 2.职业化阶段; 3.专门化阶段; 4.专业化阶段
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是在学校产生之后出现的 。学校促 进了专职教师的产生,也促进了教师职业的独立。现代意义 上的“教师”已与古代意义上的“教师”有了很大的差别
(1)多功能性 (2)专门性 (专业培养与教师资格证) (3)高素质性(人师与经师的统一) (4)发展性(终身学习)
.
(二)教师职业的地位与作用
讨论思考: 人们常说:“教师是春蚕,是蜡
烛,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 于这句话,你有什么理解?教师的作 用到底在哪儿?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 如何?
.


作 用
职 业 的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发展 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直接参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 “先导”作用; (3)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培 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发展中起着引导作 用。
.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 1.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二、师生关系的作用 2.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1.社会关系
生 三、师生关系的类型 2.教育关系

3、心理关系
系 四、师生关系调节:社会、学校、教师
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五、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2.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3.发展的途径
1.专业素质
三、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
2.职业角色
职业角色与形象
3.职业形象
.
第二节 学生
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2.具有主体性的人
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1.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 二、学生的地位 2.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发展的含义 三、学生的发展 2.发展的规律 3.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征
本章论述了教师职业、职业素质、职责、 职业发展,学生的本质,地位、学生的发展 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建立的途径。
.
第一节 教师
1.教师概念
a. 现代与古代区别
2.职业的产生发展 b. 四个阶段
一、教师职业 3.教师职业的作用和地位
4.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教师
1.发展的内涵
二、教师专业发展 2.发展的过程
“组织发展”阶段的两种不同的专业化取向
这两种倾向说明了教师专业化问题既涉及教师的职业 形象、社会地位、待遇等社会问题,又涉及教师行业 管理的内部问题,诸如教师的职业标准、职业准入、 职业评价等等。
.
(2)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个体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从劳动方式上看:
周期长,见效慢
从人的整体发展来看: 性 示 从人的某一具体、局部 范
的身心特点的发展看
从劳动方法上看:“真正的教师
工作实实在在是个创造性的工 作”。 ——加里宁
职业特点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对象特点
“向师性”
.
(四)教师的职业形象
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和个体在其 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 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
4.人格形象:理解学生、富有耐心、性格开朗、情绪乐观、 意志力强、有幽默感
.
(五)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 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 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 工作的基本条件。
.
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
教育理念; 专业知识;
教师的能力结构;
教师的身心健康; 良好的心理素质
广义: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凡是把知识, 技能,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可以称为“师”。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

狭义: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指经过专门 训练,在学校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我国《教师法》:“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