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教学文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的教学难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的教学难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的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知识、技能或概念。

针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下面我将对其中的教学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一、整数的认识和比较整数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于孩子们来说,正数、负数的概念和大小关系可能较为抽象,容易出现困惑。

解决方法:1.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温度的正负,海拔的高低等,让学生能够从实际中理解整数的概念。

2.通过教具、图片等可视化工具,让学生观察图形上正数、负数的位置关系,帮助他们理解大小关系。

3.设计一些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整数的比较方法,培养他们对于整数概念的敏感性。

二、三位数的加减法运算在四年级上册数学中,加减法已经开始涉及到三位数的运算。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对进位、借位的概念和操作不够熟练。

解决方法:1.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借位的概念。

可以使用教具如十位和个位的小棒子,进行可视化的演示和操作。

2.针对进位和借位的操作,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练习题,让学生多做几遍以掌握技巧。

3.使用游戏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模拟加减法运算,培养他们对运算过程的理解和记忆。

三、钟表的读写和计算在数学上册中,学生将学习到钟表的读写和计算。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对于钟面的刻度和指针的理解有困难,容易出现读写错误。

解决方法:1.使用实际的钟表进行教学,让学生观察指针的运动和对应的时间,帮助他们理解钟面的刻度以及时针和分针的指示关系。

2.设计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对钟面刻度的理解和读写能力。

3.通过游戏或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钟表的读写和计算,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总结:针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中的教学难点,我们需要注意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实物相联系,通过教具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于概念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优化问题教学设计教案[5篇模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优化问题教学设计教案[5篇模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优化问题教学设计教案[5篇模版]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优化问题教学设计教案优化问题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2~113页的例题1和例题2以及114页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的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重难点: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组自学提纲、工序图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昨晚我在看书时,忽然(声控门:门铃响)看谁来啦?(演示课件)师:从图中你还看到什么?(萧老师正在给客人沏茶)平时沏茶你要做些什么?二、探究例21、读一读师:看老师做些什么?需要多少时间呢?(课件出示例2)自由读一读。

2、摆一摆师:这些事中,哪些要先做,哪些可以同时做呢?小组合作用工序图片摆一摆。

开始!3、说一说师:哪个小组来给大家说说?师:这样安排要几分钟?怎么算?为什么只加“8”就行了?(因为烧水的同时能干其他事情,节省时间)还有更快的方法吗?4、画一画师:为了更清楚地把沏茶的过程表示出来,我们习惯画上箭头。

这叫流程图(板书:流程图)。

请小组合作把烧水的过程用流程图画出来。

5、小结师:从解决烧水问题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能同时做的事情尽量同时做,这样才能节省时间)6、练一练:书本114页第(2)题。

师:吴老师告诉我一个消息:李晓晴病了。

(课件出示题目)怎样安排这些事呢?请在练习本上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师:(出示个别方法)这样安排合理吗?为什么?(这样安排可以省时,这样就能多休息了。

)7、引出课题师:像这样的问题,都叫“优化问题”(板题),“优化”要求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法三、探究例11、示例1主题图师:晓晴可喜欢吃烙饼了,我们为她准备一些,好吗?(课件演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信息?(学生自由说)师:只烙一张饼要多久?怎么烙?2、自主探究烙2和3张饼的情况师:烙2张、3张饼最快用几分钟呢?怎么烙?小组合作用圆片摆一摆,完成学习提纲一。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4解决问题》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4解决问题》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4解决问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4解决问题>》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旨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学运算和问题解决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题步骤的条理性也有一定的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教具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有目的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践: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总结: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掌握。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导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日常生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帮助教师们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I. 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使用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教具和游戏,如数学拼图、数学迷宫等。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保证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困惑和疑问。

II.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类、比较等数学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数列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又激发了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

III. 创设情境,提供实践机会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情境,提供实践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相关的面积概念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并引导学生计算相关的面积。

通过实践,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IV.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交流思想,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合作达成共识。

同时,教师可以设立小组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进一步加强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总结:通过上述教学策略,教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教师在实施这些策略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只有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下,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学生才能真正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使数学学习更加有趣和富有意义。

解决问题-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解决问题-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解决问题-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解决问题”的含义,能够熟练地应用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够掌握“悟空去旅行”、“爷爷到学校”等问题的解决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进行思维逻辑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运用已学的知识面对新的情境并进行合理的解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兴趣、好奇心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熟练地应用解决问题的方法;2.掌握“悟空去旅行”和“爷爷到学校”等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难点:1.运用已学的知识面对新的情境并进行合理的解决;2.培养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1.了解“解决问题”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定义和解决问题的意义;–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例如:列式、画图、试错等。

2.熟练地应用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问题解决方法的讲解和练习;–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不同方法的演示。

3.掌握“悟空去旅行”和“爷爷到学校”等问题的解决方法:–分别讲解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进行实际演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行解决这些问题。

4.运用已学的知识面对新的情境并进行合理的解决:–给学生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解答;–让学生体会自己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

5.培养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要求学生在团队中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导下,自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让学生产生集体智慧,从而培养合作精神。

3.情景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体会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解决问题的含义。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中通过批判性思维,自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我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生活中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理解和运用。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2014秋(2份)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2014秋(2份)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2014秋(2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为人教新课标2014秋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部分。

2. 教学内容涉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以及一些简单的行程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

2. 新课内容:讲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以及一些简单的行程问题。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六、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2. 请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八、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辅导、家长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有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对策问题》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对策问题》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对策问题》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对策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对策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数学活动,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对策问题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对策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对策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对策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数学活动,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引导发现法、情境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对策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方法和思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讲解演示: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对策问题的方法。

5.实践应用: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的方法和思路。

6.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前疑难问题汇总》公开课优质课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前疑难问题汇总》公开课优质课件
这片树林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合 多少公顷?
10、一个占地1公顷的正方形苗圃, 边长增加100米,苗圃的面积增加多 少公顷?
课堂感想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还有什么疑惑?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吧!
谢谢观赏!
再见!
5、图画书每套25元,故事书每套126 元,学校两种书各买12套,一共要花 多少钱?
6、服装店六一前进了一批儿童服装, 包括120套儿童套装和80双儿童鞋, 儿童套装每套进价130元,儿童鞋每 双进价75元,服装店进这批货共需付 多少元?套装零售价160元,鞋零售 价90元,如果全部按零售价卖出,服 装店这批货共可赚多少钱?
7、商店里的运动外套要35元一件, 短袖要20元一件,运动裤要30元一条, (1)方老师带了430元钱,如果全买 外套,买12件,钱够吗? (2)方老师买了8件短袖和5条裤子, 还剩多少钱?
8、一个长方形公园长800米,长是宽 的2倍,这个公园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9、一架直升机在一片长方形(长4千 米,宽3千米)的树总
1、已知,图中∠1=30°,∠3=90°,求∠2、 ∠4、∠5、∠6的度数。
1、已知图中∠1=30°,∠3=40°, 求∠2、∠4、∠5的度数。
3、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 球一周要用114分钟,绕地球69周要用 多少时间?比5天时间长些还是短些?
4、一种花每盆160元,买3盆送一盆。 一次买3盆,每盆便宜多少钱?

2024小学数学四年级人教版上册《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教案

2024小学数学四年级人教版上册《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教案

2024小学数学四年级人教版上册《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教案第一课目标:通过学习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能够运用适当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引入(10分钟)通过观察以下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问题一:小明买了3个苹果,小红买了2个苹果,他们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问题二:小明有3块钱,小红有2块钱,他们一共有多少钱?问题三:小明跑步比小红快3分钟,小红用了7分钟,那么小明用了多少时间?二、探究(3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解决问题一、二和三,并让一组的代表汇报答案和解题思路。

2. 教师引导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规律和解题的方法。

问题一的解决方法:解法一:小明买了3个苹果,小红买了2个苹果,他们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通过简单相加,得到答案:3 + 2 = 5解法二:小明买了3个苹果,小红买了2个苹果,他们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可以使用数轴法表示:o----o----o----o----o,其中每个白点代表一个苹果。

小明在第一个白点上,小红在第四个白点上,然后数出个数:1、2、3,4、5。

所以他们一共买了5个苹果。

问题二的解决方法:解法一:小明有3块钱,小红有2块钱,他们一共有多少钱?通过简单相加,得到答案:3 + 2 = 5解法二:小明有3块钱,小红有2块钱,他们一共有多少钱?可以使用数轴法表示:---o---o---o,其中每个白点代表一块钱。

小明在第三个白点上,小红在第五个白点上,然后数出个数:1、2、3、4、5。

所以他们一共有5块钱。

问题三的解决方法:解法一:小明跑步比小红快3分钟,小红用了7分钟,那么小明用了多少时间?通过减法,得到答案:7 - 3 = 4解法二:小明跑步比小红快3分钟,小红用了7分钟,那么小明用了多少时间?可以使用数轴法表示:o-----o-----o-----o-----o,其中每个白点代表1分钟。

小明在第二个白点上,小红在第五个白点上,然后数出个数:1、2、3、4。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一、教材第20页提到“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这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说法不一致。

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改动?从历史上看,国内外数学界对于自然数的定义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0不是自然数。

例如, 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于1889年提出了一组刻画自然数特征的公理,包括以下五条:(1)1是自然数。

(2)任一自然数都有唯一自然数为其后继数。

(3)没有两个相异的自然数有同一后继数。

(4)1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数。

(5)如果1具有性质P,且任何具有性质P的自然数其后继数也具有性质P,则一切自然数都具有性质P。

从这组公理可以清楚地看到,皮亚诺把0划归在自然数之外的。

再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1999年版)把自然数解释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计量的需要,用以表示个数的数目。

首先有数目一,以后逐次加一,即得二、三、四等等,统称为“自然数”。

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一直采用自然数的这种定义,用N={1,2,3,4,5,…}来表示自然数集,而用N*={0,1,2,3,4,5,…}表示扩展的自然数集。

还有一种观点把0划归为自然数的范畴。

例如,对现代数学基础有很大影响的法国布尔巴基学派的《数学原本》中,从集合论的角度,把0作为空集的基数,这样,所有有限集合的基数就都可以用自然数来刻画了。

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也把0纳入自然数集中。

为了国际交流的方便,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3年12月2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量和单位》第311页,就已经规定自然数集N={0,1,2,3,…}。

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6月第5版中也把自然数定义成:零和大于零的整数,即0,1,2,3,4,5,…。

根据上述原因,教材研究编写人员在对原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进行修订和编写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时,依据有关国家标准对自然数的定义进行了修改,规定0属于自然数。

四上数学难点解决问题教案

四上数学难点解决问题教案

四上数学难点解决问题教案教案标题:四上数学难点解决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四年级上学期数学难点概念和问题。

2. 掌握解决这些难点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 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四年级上学期数学难点概念。

2. 掌握解决这些难点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帮助学生克服数学难点问题的困惑和困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教材和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入数学难点问题的概念。

2. 学生回顾和总结已学过的数学难点问题。

二、概念解释(10分钟)1. 教师解释和讲解四年级上学期的数学难点问题概念。

2. 教师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难点问题。

三、解决方法和策略(15分钟)1. 教师介绍解决这些难点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 教师通过示例和练习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

四、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练习题目。

2. 教师巡视指导和纠正学生的解题方法和答案。

3. 学生讨论和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 学生尝试应用所学方法和策略解决其他类似的数学难点问题。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路。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总结问题并进行自我评价。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练习和解决其他数学难点问题。

2. 学生可以尝试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参与程度。

2. 教师收集学生完成的练习题目并进行评分和评价。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2. 教师记录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困难,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4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4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4解决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4解决问题》是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主要讲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本章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运用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思维。

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策略性。

因此,在教学本章内容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和灵活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和灵活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基本问题解决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小明买了一些苹果,他吃掉了3个,还剩下5个,请问他原来有多少个苹果?”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信息。

如:“小华有一些贴纸,他给了小明一半,还剩下8张,请问他原来有多少张贴纸?”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课后习题解析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课后习题解析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课后习题解析教案一:整数和负数的认识与应用第一节教学目标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将能够:1.了解整数和负数的概念;2.认识不同整数的大小关系;3.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整数和负数的知识。

第二节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整数和负数的概念及其大小关系;难点:负数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节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小黑板和粉笔;3.学生练习册。

第四节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教师用激动人心的语气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整数和负数的知识,这是一门非常有趣的数学!请你们静静地听我讲,好好学习!”2.教师出示一张带有温度计的图片,向学生提问:“在一年四季中,我们有时会感受到不同的温度,那么温度是怎么表示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温度可以用数字表示,高温用正数表示,低温用负数表示。

”3.教师以生动的例子引出负数的概念:“比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10摄氏度,最低温度是-6摄氏度,那这天的温差是多少呢?”步骤二:概念解释1.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整数”的定义:“整数是由正整数、负整数和0组成的数集。

”2.教师进一步解释:“正整数是从1开始,逐一加1;负整数是从-1开始,逐一减1。

”3.教师提醒学生注意“0”的特殊性:“0是整数中唯一既不是正整数也不是负整数的数。

”步骤三:大小关系1.教师出示一组卡片,上面写有不同的整数:“-3,-5,-1,0,3,1,5”。

2.教师请几名学生将卡片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在黑板上,同时向全班提问:“请问,哪个数最小?哪个数最大?”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大小关系:“两个正整数之间,越大的数值越大;两个负整数之间,绝对值越大的数值越小;正整数和负整数之间,负数绝对值越小,越小的数值越大。

”4.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整数和负数的范围:“正整数和负整数的绝对值没有限制,可以是很大很大的数。

”步骤四:应用延伸1.教师出示一组题目,鼓励学生运用整数和负数的知识进行解答,并鼓励学生互相讨论。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数学问题的解法与思路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数学问题的解法与思路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数学问题的解法与思路认识数学问题的解法与思路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数学问题的解法与思路,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数学问题的解法与思路的重要性。

2. 学习并掌握常见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

3. 锻炼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本《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2. 教学投影仪和投影幕布3. 教学实例和练习题四、教学过程【引入】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师出示一道简单的数学问题:小明买了5支铅笔,每支铅笔2元,他给了10元,找回多少钱?请学生思考解决该问题的不同方法。

【讲解】1. 引导学生分组交流并分享不同的解题思路,鼓励他们讲解自己的方法。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引导他们总结出解决该问题的两种常见方法:减法和加法。

3. 教师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并通过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两种方法的运用和特点。

【实践】1. 教师出示几道类似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分组完成解题练习,鼓励他们利用所学方法自主解决问题。

2.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和讨论,分享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优劣。

3.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思路,并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拓展】1. 教师出示一道稍微复杂一些的数学问题:小明和小红有共同的零花钱,小明买了一本书花了7元,小红还剩下3元。

请学生思考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进行讨论。

2. 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和小组合作,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答,并引导他们分析和比较不同解法的优缺点。

3.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数学问题解法与思路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数学问题的解法与思路对于解题的重要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3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3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3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包括阅读题目、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和检验。

2. 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加减乘除、分数、小数等,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享经验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分析问题:分析题目中给出的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选择合适的方法: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进行计算。

4. 计算:进行具体的计算,得出问题的答案。

5. 检验: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科书、练习册、计算器等。

2. 教学环境:安静、整洁的教室,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解决问题的学习。

2. 新课导入: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每个步骤的含义和作用。

3. 示例讲解:通过几个典型的问题,展示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技巧。

6. 总结:总结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强调每个步骤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分享经验的精神。

3. 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的教学难点与解决方法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的教学难点与解决方法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的教学难点与解决方法数学教学在小学四年级上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解决一些可能在教学中出现的难点。

本文将探讨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的教学难点,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

一、认识数的大小和数的读法认识数的大小和数的读法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重点内容。

但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其中,认识数的大小涉及到整数的比较与排序,对于学生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辅助工具和游戏来加深理解。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可以是通过卡片游戏或实物比较等方式,让学生亲自操作,形象地感受数的大小关系,提高其理解能力。

关于数的读法,一些学生在数字名称读法上可能会有困难。

例如,读出“576”的正确读法。

教师可以通过韵律或歌曲来帮助学生记忆数字的读法,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读数字的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

二、进位与退位进位与退位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普遍认为比较困难的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物配对练习与交流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进位与退位的概念。

例如,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十个个位的图形,再进一步探讨十位和百位的进退情况,真实地感受到进位和退位的意义。

同时,还可以运用数字符号的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让学生观察数的变化规律,帮助他们理解进位与退位的操作步骤。

例如,将数字垂直排列并相应数字间有间隔,引导学生从低位向高位进一步退一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三、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中,学生将接触到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容易令学生产生理解困难。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分两步进行。

首先,需要教师提供生动的教学示范。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情境,让学生意识到加法运算的含义,使他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加法的概念。

例如,可以利用教学软件或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引导他们形成解题思路。

其次,可以通过分层次的讲解和巩固练习来强化学生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解决问题三、独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08页上面第1题。

同桌互相说说题意,之后,指两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题意。

2.独立填写算式。

[8+4=12(只)]3.学生之间交流、评议。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想的,计算的结果是什么,其余学生评价谁说得清楚、合理、正确。

4.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法。

(1)启发谈话:再认真观察画面,鸡栏里的鸡还可以怎样分类?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的问题?(2)让学生寻找另一种解决方法。

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两三人讨论解决办法。

(3)交流。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决办法。

比如:鸡栏有3只白鸡、9只花鸡。

用9加3算出鸡的总只数。

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9+3=12(只)。

5.强化认识。

让学生看着8+4=12(只)、9+3=12(只)两个算式,分别口述出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

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四、练习做教科书第108页上第2题。

1.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填在书上。

填完后,集体订正。

有错误的及时纠正。

若出现把10-3算成10+3的情况,特别要强调:做题时要认真看题,仔细计算,才能算对。

千万不要做“小马虎”。

2.如果时间允许,以第2题的式题为主,再适当补充一些,如7+6、9+7、2+8、4+5、10-6……由教师读题,学生写得数。

增加练习密度,促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计算学过的式题。

四年级上册 问题解决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 问题解决人教版

解决问题(一)一、引入课题、板书课题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这些知识在生活中都应用得相当广泛。

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一)。

二、出示教学目标:1、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理解。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做工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学习信心。

三、生自学,师后教1.准备题。

引导看例1情境图。

小黑板出示:2台铺路机同时给公路铺沥青,每台每天铺450m,一天一共铺多少米?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在作业本上,然后集体订正。

2.教学例1。

2台铺路机同时给公路铺沥青,每台每天铺450m,40天可以完成任务。

这条公路长多少千米?(1)读题,分析理解题意。

(2)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强调计算要细心,结果注意单位换算。

抽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并作指导。

(3)交流汇报,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解法:①450×2×40=900×40=36000(m)36000m=36km②450×40×2=18000×2 =36000(m)36000m=36km教师:用到第一种解法的同学,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学生:先算2台铺路机每天铺路多少米,再算2台40天一共铺路多少米,也就是这条公路的全长了。

教师:用到第二种解法的同学,能说说你的想法吗?学生:先算每台铺路机40天可以铺多少米,再算2台铺路机40天一共铺多少米,也就是这条公路的全长。

教师:问题的单位是千米,计算结果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学生:转化单位。

3、教师: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和问题,再根据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最后根据这个思路完成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课堂练习第62页课堂活动。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4 4 解决问题 一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4  4 解决问题 一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4.4解决问题(一)
课题
解决问题(一)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提供两个典型购物问题,已知每件商品的价格和购买商品的件数,求商品的总价。解决后,通过“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来引导学生从两个问题的相关性入手,提炼出共同点:两个问题中都是知道每件商品的价格,也就是单价;还知道商品的件数,也就是数量;要求的都是共花的钱,也就是总价。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导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链接
解决问题。1.一个篮球80源自,买3个要多少钱?2.一千克苹果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P52例4。
1.明确解题方法。
师:你们能解答这两个问题吗?请列式计算。
【学情预设】根据乘法的意义学生能用乘法算式解决这两个问题。
2.找出两个问题的共同点。
师:仔细阅读这两道题,你们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把自己的发现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会发现这两道题都是关于购物的问题。
预设2:都是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要求的是买几件这样的商品要花多少钱。
预设3:也有学生会发现这两个问题都是要求一共花了多少钱。
预设4:都用乘法计算。
师:同学们可真会观察,发现了它们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价钱,要求买几件这样的商品要花多少钱。
3.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
师:我们把每件商品的价钱叫作单价,买了多少叫作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叫作总价。你们能找到例题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一、教材第20页提到“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这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说法不一致。

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改动?从历史上看,国内外数学界对于自然数的定义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0不是自然数。

例如, 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于1889年提出了一组刻画自然数特征的公理,包括以下五条:(1)1是自然数。

(2)任一自然数都有唯一自然数为其后继数。

(3)没有两个相异的自然数有同一后继数。

(4)1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数。

(5)如果1具有性质P,且任何具有性质P的自然数其后继数也具有性质P,则一切自然数都具有性质P。

从这组公理可以清楚地看到,皮亚诺把0划归在自然数之外的。

再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1999年版)把自然数解释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计量的需要,用以表示个数的数目。

首先有数目一,以后逐次加一,即得二、三、四等等,统称为“自然数”。

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一直采用自然数的这种定义,用N={1,2,3,4,5,…}来表示自然数集,而用N*={0,1,2,3,4,5,…}表示扩展的自然数集。

还有一种观点把0划归为自然数的范畴。

例如,对现代数学基础有很大影响的法国布尔巴基学派的《数学原本》中,从集合论的角度,把0作为空集的基数,这样,所有有限集合的基数就都可以用自然数来刻画了。

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也把0纳入自然数集中。

为了国际交流的方便,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3年12月2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量和单位》第311页,就已经规定自然数集N={0,1,2,3,…}。

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6月第5版中也把自然数定义成:零和大于零的整数,即0,1,2,3,4,5,…。

根据上述原因,教材研究编写人员在对原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进行修订和编写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时,依据有关国家标准对自然数的定义进行了修改,规定0属于自然数。

二、对于亿这样比较大的计数单位,怎样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感?新课标非常强调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教材中也在相关的单元编入了大量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素材。

例如,在认识2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时,教材就注意通过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十、百等数量大小的感觉。

但是,对于一些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如万、亿),如何建立相应的数感?确实成为教师们教学中的困惑。

首先要说明一点,为了叙述方便,这儿所讲的数感仅仅指对一个数量相对大小的感觉(事实上,数感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指的是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

数感的培养不是一两堂课就能达到目标的。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时时处处进行这方面的渗透,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对100这个数的感觉,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看百羊图、数100粒花生、数100根小棒、估计一堆水果的数量等活动,来建立相应的数感。

由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数感的培养不可能是一个抽象的过程。

空泛地让学生说一说“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应该借助大量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某种具体事物某个数量的相对大小。

即便是借助直观的物体,学生也未必能建立起很好的数感。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个由1000(10×10×1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感受1千有多大,也可以让他们看十个这样的正方体,感受1万有多大,但如果想通过同样的方式来建立1亿的数感,恐怕在操作层面上是难以实行的。

要建立1亿的数感,需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凭借生活经验,形成一种大致的感觉就可以了,教学时要求不宜过高。

教材中提供了一些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范例,教学时可以参考借鉴。

例如,第12页的第15题,让学生通过一些数学策略和生活经验判断某个数据信息的合理性,就是一种很好的建立数感的方式。

再如,第4页的“你知道吗”以及第33页的“1亿有多大”,都是借助一些具体活动,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感受1亿的相对大小。

但要感受1亿,并不像较小的计数单位那样,仅仅凭用眼看、用手摸等直观活动就能达到目的,还需要学生能更好地利用数学工具,同时,要具备很好的长度观念、质量观念、时间观念,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想像能力,所有这些,都可以辅助学生较好地建立1亿的数感。

例如,1亿名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学生虽然不可能对地球赤道的长度有亲身体验,但可以利用想像和简单的科学知识,进行粗略的感受。

除了教材上提供的这些素材以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自行选择素材,设计各种活动,感受丰富多样的“1亿”,如:一亿名小学生站在一起,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1亿粒大米有多少;1亿粒黄豆有多少;1亿滴水有多少;等等三、教材中介绍了计算器的使用,但实际教学中一般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应如何处理这一矛盾?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对于社会生活中一些大数目、多步骤的复杂计算,纸笔运算、珠算等显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的要求,需要有更先进的计算工具来代替。

因此,计算器乃至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求,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的。

新课标在第二学段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和课标的精神,教科书中除了介绍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外,还编入了一些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习题。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较好地掌握口算、笔算、估算技能。

在此次小学数学课程和教材改革中,虽然删去了大量的数目较大、步骤较多的计算内容,计算要求也相应降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基本的计算能力仍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点不会因为教材中引入计算器而有所改变。

学生对四则运算的意义、算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

因此,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口算、笔算、估算技能与学习使用计算器不是对立的,而应该和谐统一、互为促进。

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学会判断何时使用口算,何时使用笔算,何时使用估算就足够了,何时又最好使用计算器。

根据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算法,是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基本要求。

试想一下,学生学会计算器以后,如果面对6×7这样的简单计算也用计算器去计算,我们该如何评价其计算能力呢?但如果碰到的是像3284×2367.7这样的计算,又何必为难学生,非得要求他们用笔算呢?我们认为除了学习基本的按键方法以外,学生可以在以下情况使用计算器:计算涉及到的数目较大,计算涉及的步数较多,验算(要求笔算验算的除外),利用计算器探索和验证数学规律。

当然,计算器不是万能的。

有时对于一些特殊的题目,如1998+1999+2000+2001+2002,运用巧妙的简算方法,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

再如,有时由于按键失误,反而引起错误,此时利用口算、估算的技能,也可以帮助验证计算器计算的准确性,如计算325×125,如果积的个位不是5,就可以判断一定是按错键了。

因此,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避免两种极端的做法。

一是因为教材中编入了计算器的内容,一遇计算就使用计算器,使得学生的口算、笔算能力大幅滑坡。

二是怕学生养成对计算器过分依赖的坏习惯,索性就不教学生使用计算器,这种讳疾忌医的做法也是没有必要的。

关键是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把握尺度,既要保证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得以牢固掌握,又要使学生掌握先进的计算工具,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这种技能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

四、教材第60页的问题解决中,运用了乘法估算,并把两种估算方法加以比较。

估算方法有好坏之分吗?应怎样展开估算教学?估算能力是学生计算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新课改中加大了估算内容的比重,这也是符合各国数学课改的潮流的。

估算的功能分为两方面,一是数学上的功能,例如培养数感(如判断24×12=2408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为精确计算作准备(如要计算492÷12时,往往先用480÷10或490÷10或500÷10来试商)。

二是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当无法精确计算或没有必要精确计算时,有时用估算也能解决问题。

下面谈的主要是第二种情况。

在进行估算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以供参考。

一、估算意识与估算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前者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后者。

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估算”上,例如,先用“四舍五入法”求出算式中的近似数,再对近似数进行精确计算,这样,估算就变成了一种僵化的固定的方法。

对于“为什么要估算”,过去关注得比较少。

实际上,学生能否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是考查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面。

对面对一个数据模糊不清甚至残缺的问题情境时,有的学生束手无策,因为数据不完整,无法精确计算,但有的学生却能利用已有信息,灵活运用估算策略,把问题解决,这就反映出两类学生不同层次的解决问题水平。

二、估算策略的灵活性问题。

上面已经谈到,过去教学估算,策略往往是唯一的、固定的,但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个现实问题时,常常是“条条大路通罗马”,选择何种估算策略,并没有一定之规。

例如,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燕鸥每天飞735千米,从北极到南极行程17000米,20天能飞到吗?”可以把735看成750,也可以把735看成800,都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估算策略的有效性问题。

抽象地讨论估算方法的优劣似乎意义不大,因为判断优劣的标准本身就不好定。

但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而言,这种讨论还是有必要的。

要判断某种估算策略是否合理,其标准就是利用该策略能否解决该问题。

就拿教材第60页例5来说,第一种解法是典型的“四舍五入”的估算方法,但在这儿却对解决问题无效,因为把一个因数估小了,另一个因数估大了,不能把最后的估算结果5000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

第二种解法是把两个因数都估大了,估算出要准备5500元钱,一定能解决问题。

四、要明确一点,估算不是万能的。

有时候,某种估算策略能在某一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是因为无需利用精确计算就可解决该问题。

但有的时候,用若干估算策略仍然不能解决问题,说明该问题仅用估算是不够的,必须进行精确计算。

例如,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89个同学去公园,门票9元一张,带800元够吗?”如果把89估成90,90×9=810,如果把9估成10,89×10=890,如果把89估成80,80×9=720,这三种策略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种时候,说明用估算不足以解决问题,要精确计算。

总之,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时,可能存在多种可用的估算策略,也可能用任何一种估算策略都不能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