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十大重要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什么是课程的三级管理?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的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2、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1、文化的传播者2、潜能的开发者3、学习的促进者4、发展的伴随者5、教育的探究者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十大重要理念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十大重要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教师招聘考试来说,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应用是其中一项重要考核内容。
下面将介绍教师招聘考试中新课程改革的十大重要理念。
第一重要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灌输,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重要理念是“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包括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培养。
教师需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各个方面有所提高。
第三重要理念是“多元评价”。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水平,还要关注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评价方式不仅仅是考试,还包括平时表现、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
第四重要理念是“社区参与”。
新课程改革鼓励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与合作。
教师应该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将社会资源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与应用所学知识。
第五重要理念是“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师需要关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知识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六重要理念是“终身学习”。
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第七重要理念是“信息化教育”。
新课程改革倡导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教师需要掌握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第八重要理念是“跨学科整合”。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与联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九重要理念是“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
教师需要进行个别化辅导,帮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
第十重要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的意识。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二】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三】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一】文化的传播者;【二】潜能的开发者;【三】学习的促进者;【四】发展的伴随者;【五】教育的探究者。
四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二】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三】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四】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六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
小编特意为大家提供了新课改基本理念,欢迎阅读。
关于新课改基本理念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改的十大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十大重要理念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正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 美元向3000 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
值此,中国基础教育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最深刻的一次课程改革。
人们习惯上把此次课程改革称之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八次课改,更简便的叫法是——新课改。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从未接受过如此频繁的新课程培训,新课程理念被某些专家说得神乎其神,深不可测。
在某地一次针对30 多所中学部分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在收到的523 份有效答卷中,能正确答出“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新课程最主要的教学方式是什么?”两个问题的教师,仅有56 位,正确率为10.7%。
这些教师都已经受过不止一次的县级以上新课程培训,足见新课程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指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与观念。
我认为,所谓的新课程理念只不过是教育本旨的回归,并没有太多所谓的“新理论”。
它既不像某些专家所说的那么神秘莫测,也不像部分教师理解的那样难以实施。
不过,每位中小学教师还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的主要精神,并把它化为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
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是否可以用以下十句话来表达——一、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 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有人说,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以后,还要不要素质教育呢?说明提这个问题的同志是没有完全领会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的。
新课程核心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核心理念有哪些?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二】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三】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一】文化的传播者;【二】潜能的开发者;【三】学习的促进者;【四】发展的伴随者;【五】教育的探究者。
四、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二】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三】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四】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六、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新课程十大理念
新课程的十大重要理念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是:一、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三、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四、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
因此,有人干脆把这句话说成: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
五、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专家一致认为,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一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二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三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五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六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七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八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九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改革十大重要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十大重要理念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与观念。
每位中小学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并把它转化为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可用以下十句话来表达:一、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和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三、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过:“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
”因此,我国的教育方针不能企求培养完人――把每一位普通人都培养成“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雷锋式的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应当首先完成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
五、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总体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
小编特意为大家提供了新课改基本理念,欢迎阅读。
关于新课改基本理念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如果说“旧”课程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课堂的气氛要从注重纪律的严肃氛围变为注重学习的活跃氛围;师生相处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生生交流的互动关系;总体说,就是要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新课程的定位,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1)个性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它的出现,使得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知识,尤其是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就显得更加重要。
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2)目标转变,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
摒弃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下面是新课改基本理念,欢迎阅读;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新课程下的课程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5、均衡科目结构;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关于课程改革的十大教育理念
关于课程改革的十大教育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态势稳步地向前推进,欲扎实科学地做好课改工作,必须以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为首要任务。
以下十个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每个课改工作者和广大教师都应认真学习和细细体会的。
一、从课堂教学突破,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这一理念是“课改是从课堂教学突破,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措施”的简化形式。
其主要内容有:课程改革是国家坚定地、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课程改革的目的与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而不是简单地换一次教科书;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课程改革必须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配套进行。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以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广为标志,中国的素质教育将进入一个实质性突破的新阶段。
我国的素质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到90年代被认可,并在学校里推行,可以说一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基本上还处在浅层次的热热闹闹的活动上,以致许多学校出现了“课上搞应试教育,课下搞素质教育”的不良倾向。
正如李锐清副总理所说:“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一些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口号多而落实的措施少,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个别地方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课改就是扭转这种肤浅化、简单化、片面化倾向的根本性措施,就是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构建起能够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领域里的根本性改革取得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性进展。
这一理念呼唤并引导广大教师在实际课改工作中自觉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充分认识本次课改的重大意义。
对这次课改要给以高度重视,将课改当做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特别是在思想观念上,一定要主动“洗脑”,尽快确立起与课改精神相一致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十大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十大理念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正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
值此,中国基础教育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最深刻的一次课程改革。
人们习惯上把此次课程改革称之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八次课改,更简便的叫法是——新课改。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从未接受过如此频繁的新课程培训,新课程理念被某些专家说得神乎其神,深不可测。
在某地一次针对30多所中学部分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在收到的523份有效答卷中,能正确答出“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新课程最主要的教学方式是什么?”两个问题的教师,仅有56位,正确率为10.7%。
这些教师都已经受过不止一次的县级以上新课程培训,足见新课程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指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与观念。
我认为,所谓的新课程理念只不过是教育本旨的回归,并没有太多所谓的“新理论”。
它既不像某些专家所说的那么神秘莫测,也不像部分教师理解的那样难以实施。
不过,每位中小学教师还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的主要精神,并把它化为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
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是否可以用以下十句话来表达——一、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有人说,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以后,还要不要素质教育呢?说明提这个问题的同志是没有完全领会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的。
当代教师必备的十大新课程理念
当代教师必备的十大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太多,做为一线教师,我们不是理论家,不可能也没必要掌握全部。
但是没有先进的理念就没有优质的课堂。
本人总结了一下,认为最实用的有十条,这是当代教师必备的新课程理念。
一为多元智能理论
二为建构主义理论
三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四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为教学内容生活化
六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
七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八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九为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十为有效教学的理念
这些理念不是空的,如果你对这十大理念有了一定的理解而且能应用到教学中,那么你的教学将上一个相当高的台阶。
关于课程改革的十大教育理念
关于课程改革的十大教育理念尊重个体差异在现代教育中,尊重个体差异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教育理念。
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差异,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培养创造力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现代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解决问题和创新的关键能力,通过培养创造力,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需求。
强调实践能力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整合传统教育往往将学科划分为独立的领域,而现代教育强调跨学科整合。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综合素养。
关注学生健康除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课程改革应该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改革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视思维培养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
关注社会责任现代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应该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并以积极的方式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推崇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意味着学生应该终身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课程改革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使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
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教育的核心,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发展对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
课程改革需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培训和支持,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总结起来,课程改革的十大教育理念包括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创造力、强调实践能力、跨学科整合、关注学生健康、倡导合作学习、重视思维培养、关注社会责任、推崇终身学习和关注教师专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的十大重要理念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与观念。
每位中小学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并把它转化为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可用以下十句话来表达:一、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和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三、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过:“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
”因此,我国的教育方针不能企求培养完人――把每一位普通人都培养成“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雷锋式的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应当首先完成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
五、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总体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有句话说得好:有经验的校长抓课堂,缺乏经验的校长抓门房。
我认为,要落实这六大目标,对于基层学校来说,关键是要将其化为可操作的制度,落实于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之中;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主要是在每一节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六、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
七、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困难传统观念的束缚是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困难。
新课程改革与一切新生事物诞生的命运一样,它面临的最大困难同样是——来自旧观念的束缚。
2001年美国一个教育代表团来到上海考察中国的科学课。
上海市安排了一位特级物理教师为其授课。
这节课上,教师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对答如流。
当老师宣布“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时,下课的铃声响起,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但听课的美国人却面无表情,当中方人员询问对这节课的印象时,美国老师说:这节课上的所有问题学生都会了,这节课上它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不能说美国教师的评价就完全正确,但至少可以从中启发我们更多的理性思考。
就中国教育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来讲,正如一位留美博士生回答他的中国导师所说的话:美国教师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出问题来,中国教师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
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发现问题、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都是中国学生的弱项,要知道一切创造发明的源泉都始于对问题的发现与思考。
因此,要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标,就要转变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学校的评价观念,转变学校领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八、新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的重建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阻力。
对于一个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政府与社会对教育的评价直接影响着这个地区的教育决策;对于一个学校的校长来说,来自教育主管部门与学生家长的评价指标就自然左右着这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对于一位教师来说,学校的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将决定他们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
九、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五大特性”:一是整体性、二是实践性、三是开放性、四是生成性、五是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意义:一是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二是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三是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四是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五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六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十、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新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目标从单维向多维的转变。
新课程的特点是: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实现了分学科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的单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新课程的内容更具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教材内容多为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强调了“五性”特征――即科学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与整体性。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什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小学科学课三维目标的内在关系是什么6、《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请谈谈哪一个教育家或者哪一个教育思想对你的影响最大杨元韡我所谈及的教育家是孔子,前两年有幸到泰安的时候去了孔庙和孔林,所以印象也特别深。
孔子是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很多是值得提倡的或者是借鉴的。
首先,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个体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这项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传承。
比如,我校的高一高二数学教学中,开设了数学拓展课程给较为优秀的同学参与,开设了预复习指导课给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参与,开设了数学竞赛课程给对数学有极大兴趣的同学参与,另外还实行免修制度,这都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基本想法。
这也符合新课程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不同的数学。
其次,孔子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习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有不断地收获,不断地提高。
不过在当今的现实条件下,很多学生没有这种肯吃苦、不懈怠的习惯,所以说这个提倡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
学而不厌对老师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也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通过开展继续教育等措施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念。
要提倡活动老学到了这种终生学习的意识。
诲人不倦这是对老师说的,要求老师要有耐心地去讲解,这点在我们省中的老师身上体现得很好。
经常看到数学组的灯光在晚上依旧亮着,经常看到老师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身影。
再次,孔子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句话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都有自己的不足,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每个人都应该看到身边的人的闪光点,并向他学习,身边的人可能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要以宽广的胸怀面对。
每个人包括老师应该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向别人好的方面学习。
最后,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在教育方面表达出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对自己严格要求。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要在言行举止方面要非常注意,正所谓“言教不如身教”。
尽管孔子提倡的很多思想都是很好的,应该继承的,但是带有浓厚色彩的封建特色的不适应现在的文明社会的一些做法也应摈弃。
比如,以往拜师都要跪在地上这样的礼仪,现在更多地被献上鲜花并且鞠躬这样的形式所代替,同样也能体现出对师傅的尊重。
所以也应有所“扬”有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