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能和作用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药性)【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五味的概念、作用及气味的综合效应。
3、掌握升降沉浮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4、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的临床意义。
5、熟悉毒性的分级、中毒原因、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与学时】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1/2学时中药的性能即中药的药性理论, 是在数千年医疗实践中出来的用药规律,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
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是以偏纠偏。
偏性: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
用其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即以偏纠偏,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四气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它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发生的反应和效果而总结出来的。
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寒凉药用于阳热证,温热药治疗阴寒证。
如果违反这个规律,则会贻误病情,如王叔和言:“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桂枝性温,以热治热,不但没有疗效,反而会加重病情,重则误人性命。
同样道理,承气汤主药为寒性的大黄,以寒治寒,也会误病伤人。
寒凉药——指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
如“清热药类”中的药物(黄芩、知母、银花、连翘等)。
温热药——是指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
如“温里药类”中的药物(附子、干姜、肉桂等)。
根据药性寒热在程度上的差异,寒与热的范围内又有大寒、大热、微寒、微温之分。
值得指出的是,有一些药性介于寒性与热性之间,寒热之性不十分显著,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称之为“平性”药。
寒证、热证均可应用。
二、五味辛、甘、酸、苦、咸,指五种口感的真实滋味及对后世对五味的作用发挥。
除五种基本滋味外,还有淡味、涩味。
阴阳配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药药性学说

一、中药的性能1.含义:中药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就是药性理论。
2.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3.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机制:(1)药物针对病情而各具有的独特性能,称为药物的偏性。
(2)中药的作用:治疗作用,不良反应。
(3)中药性状:指药物形状、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中药性能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二、四气1.含义:又称四性,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品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
2.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板兰根,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
3.所示效用: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1)寒凉性所示效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有伤阳助寒之害。
(2)温热性: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有伤阴助火之害。
4.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5.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根据病证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治亡阳欲脱,选大热附子,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
(3)寒热错杂,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三、五味1.含义: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概括,又是部份药物的真实的滋味。
2.确定依据: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
(1)确定的主要依据:今之药味的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2)与所治疾病的关系:功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多咸味。
3.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表证,气滞,血瘀等证。
中药的药性理论

此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偏性 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 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 围。如党参、山药、甘草等。故四性从本 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平应入性?一直有争议,但从文献记载 或临床实践来看,平性是客观存在的,故 平应入性。)
2.四气的确定及作用 (1)四气的确定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 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 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 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2.药物升降浮沉趋向性的认定 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 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 态,产生不同的病势趋向: 向上--如呕吐、喘咳; 向下--如泄利、脱肛; 向外--如自汗、盗汗; 向内--如表证不解等。
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
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 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 作用趋向了。
能坚:“苦能坚”的提法源于《内经》。 《素问· 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 以坚之。” 后世举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 相火亢盛的痿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 以“泻火坚阴”之理解释之。 而泻火与存阴乃属因果关系,故“存阴” 是间接作用,“泻火”才是直接作用,因 而“苦能坚阴”实与“苦能清泄”直接相 关。
2.归经理论的形成 前人在用药实践中观察到,一种药物往往 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它经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同属性寒清热的药物,有的偏于清肝热, 有的偏于清胃热,有的偏于清肺热或清心 热。 反映了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侧 重。前人将这些认识加以归纳,系统化, 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3)升降浮沉与炮制和配伍的关系 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和 配伍。 炮制: 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 水炒则下行。
中药的性能

五味
•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 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 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 滑、遗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 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 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 崩止带等。
五味
•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 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 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热、泻火存阴的药物 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 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 子清热泻火,杏仁、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 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 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 阴等。
六、毒性
• 中药性能 • 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有毒无毒” 也可简称 为“毒性”, 也是药物
• •
一是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蝥、蟾酥、马钱 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 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 二是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 莲代天麻使用;
性能的重 • 四气 • 五味 • 补泻 • 归经 • 毒性 • 升降浮沉
目录
一、概要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 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 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此外, 还有药物本身固有的性质,如质轻、质重、 质润、质燥、气味芳香等,也是药物性能 理论的一部分。
• 三是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 • 四是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
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
确保用药 • 五是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蒌同
中药四气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发表时间:2009-09-13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504)中药的性能,指与中药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质和功能。
是所有的药物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特性。
中药的性能理论,又称为药性理论。
它既是中药功效的高度概括,也是认识中药功效和应用中药的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致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结果。
因而,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乎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其恢复阴平阳秘。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古人未能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的探究,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这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则不仅指出了“凡药之用”“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而且进一步对药物的各种偏性作了探求。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中药治疗疾病的偏性是多种多样的,将其复杂的性质与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
这些性能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在中医的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来的。
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赖以们学习、应用和研究中药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一、五味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
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将药食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来解释药食的作用。
而在医学中则以之作为概括药物作用的理论,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五味理论。
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以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的,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邪气)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正邪斗争,从而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或脏腑经络机能活动失常的结果。
因此,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偏盛偏衰。
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
它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
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研究、运用中药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第一节四气《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这是有关药性基本理论之一的四气五味的最早概括。
每味药物都有四气五味的不同,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历代本草在论述药物的功用时,首先标明其“气”和“味”,可见气与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与凉、温与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中药的性能及配伍禁忌

中药的性能及配伍禁忌2011.7李冰一、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等。
(一)四气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中药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与凉、温与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一般来讲,寒性和凉性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如黄芩、黄连、黄伯、大黄等;温性或热性的药物,具有温里散寒、助阳通脉、回阳就逆等作用,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这是临床必须遵守的用药原则。
(二)五味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此外,还有较少的淡味和涩味药,但习惯上称为五味。
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而后者五味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五味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
因此辛味药多用于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如,干姜、川穹、香附等。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
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疼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如,人参、熟地、甘草等。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中药学研究中,中药有着多种性能,其基本内容包括:一、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具有的特定生理作用,包括刺激、抑制、影响内分泌、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等由化学物质通过生理过程引起的作用。
它能够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改变人体的生理状态,也能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
药理作用的影响因药物的性状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有的药物属于刺激性药物,有的是抑制性药物,有的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的能抗肿瘤等。
二、药效学作用。
药效学作用是指通过药物介导的生物学反应,也就是指药物与人体细胞或体液组织中的活性物质进行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生物活性化学反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效学作用的影响因药物的性质、浓度等因素而不同,有的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细胞或体液组织,从而起到治疗作用;有的药物则可以与人体体内的活性物质结合,影响生物体的生化酶作用,从而达到药效。
三、药物组分学作用。
药物组分学作用是指中药进入人体内,不同组分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药物的性能。
它可以增强中药的药效,使不同组分的药物产生更强的疗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复方制剂中的多种组分相互作用,可以产生更强的疗效,而单一药物也可以与其他药物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疗效。
四、药物的质量特性作用。
药物的质量特性作用是指中药的药效疗效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如水溶性、脂溶性、气味质、口感质、温度质、光照质、有机质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到药物的药效疗效,从而影响到治疗效果。
因此,在选择和使用中药时,应考虑到药物的质量特性,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总之,中药学研究中,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药理作用、药效学作用、药物组分学作用和药物的质量特性作用,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内容。
此外,为了达到更好的疗效,还必须考虑一些因素,如选择合适的中药、适时灌输中药等。
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保证中药的有效性,达到最佳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的性能和作用
你知道中药的性能和作用是什么吗?你对中药的性能和作用了解吗? 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药的性能和作用的知识,欢迎阅读。
中药的性能和作用中药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寒、热、温、凉
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
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五味:辛、甘、酸、苦、咸
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
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故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具有淡味。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