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能和作用

合集下载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药性)【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五味的概念、作用及气味的综合效应。

3、掌握升降沉浮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4、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的临床意义。

5、熟悉毒性的分级、中毒原因、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与学时】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1/2学时中药的性能即中药的药性理论, 是在数千年医疗实践中出来的用药规律,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

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是以偏纠偏。

偏性: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

用其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即以偏纠偏,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四气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它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发生的反应和效果而总结出来的。

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寒凉药用于阳热证,温热药治疗阴寒证。

如果违反这个规律,则会贻误病情,如王叔和言:“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桂枝性温,以热治热,不但没有疗效,反而会加重病情,重则误人性命。

同样道理,承气汤主药为寒性的大黄,以寒治寒,也会误病伤人。

寒凉药——指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

如“清热药类”中的药物(黄芩、知母、银花、连翘等)。

温热药——是指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

如“温里药类”中的药物(附子、干姜、肉桂等)。

根据药性寒热在程度上的差异,寒与热的范围内又有大寒、大热、微寒、微温之分。

值得指出的是,有一些药性介于寒性与热性之间,寒热之性不十分显著,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称之为“平性”药。

寒证、热证均可应用。

二、五味辛、甘、酸、苦、咸,指五种口感的真实滋味及对后世对五味的作用发挥。

除五种基本滋味外,还有淡味、涩味。

阴阳配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药药性学说

中药药性学说

一、中药的性能1.含义:中药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就是药性理论。

2.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3.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机制:(1)药物针对病情而各具有的独特性能,称为药物的偏性。

(2)中药的作用:治疗作用,不良反应。

(3)中药性状:指药物形状、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中药性能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二、四气1.含义:又称四性,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品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

2.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板兰根,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

3.所示效用: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1)寒凉性所示效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有伤阳助寒之害。

(2)温热性: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有伤阴助火之害。

4.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5.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根据病证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治亡阳欲脱,选大热附子,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

(3)寒热错杂,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三、五味1.含义: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概括,又是部份药物的真实的滋味。

2.确定依据: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

(1)确定的主要依据:今之药味的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2)与所治疾病的关系:功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多咸味。

3.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表证,气滞,血瘀等证。

中药的药性理论

中药的药性理论

此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偏性 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 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 围。如党参、山药、甘草等。故四性从本 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平应入性?一直有争议,但从文献记载 或临床实践来看,平性是客观存在的,故 平应入性。)

2.四气的确定及作用 (1)四气的确定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 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 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 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2.药物升降浮沉趋向性的认定 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 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 态,产生不同的病势趋向: 向上--如呕吐、喘咳; 向下--如泄利、脱肛; 向外--如自汗、盗汗; 向内--如表证不解等。

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
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 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 作用趋向了。

能坚:“苦能坚”的提法源于《内经》。 《素问· 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 以坚之。” 后世举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 相火亢盛的痿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 以“泻火坚阴”之理解释之。 而泻火与存阴乃属因果关系,故“存阴” 是间接作用,“泻火”才是直接作用,因 而“苦能坚阴”实与“苦能清泄”直接相 关。

2.归经理论的形成 前人在用药实践中观察到,一种药物往往 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它经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同属性寒清热的药物,有的偏于清肝热, 有的偏于清胃热,有的偏于清肺热或清心 热。 反映了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侧 重。前人将这些认识加以归纳,系统化, 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3)升降浮沉与炮制和配伍的关系 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和 配伍。 炮制: 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 水炒则下行。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五味
•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 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 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 滑、遗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 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 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 崩止带等。
五味
•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 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 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热、泻火存阴的药物 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 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 子清热泻火,杏仁、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 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 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 阴等。
六、毒性
• 中药性能 • 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有毒无毒” 也可简称 为“毒性”, 也是药物
• •
一是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蝥、蟾酥、马钱 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 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 二是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 莲代天麻使用;
性能的重 • 四气 • 五味 • 补泻 • 归经 • 毒性 • 升降浮沉
目录
一、概要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 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 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此外, 还有药物本身固有的性质,如质轻、质重、 质润、质燥、气味芳香等,也是药物性能 理论的一部分。
• 三是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 • 四是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
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
确保用药 • 五是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蒌同

中药四气

中药四气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发表时间:2009-09-13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504)中药的性能,指与中药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质和功能。

是所有的药物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特性。

中药的性能理论,又称为药性理论。

它既是中药功效的高度概括,也是认识中药功效和应用中药的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致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结果。

因而,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乎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其恢复阴平阳秘。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古人未能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的探究,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这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则不仅指出了“凡药之用”“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而且进一步对药物的各种偏性作了探求。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中药治疗疾病的偏性是多种多样的,将其复杂的性质与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

这些性能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在中医的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来的。

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赖以们学习、应用和研究中药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一、五味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

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将药食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来解释药食的作用。

而在医学中则以之作为概括药物作用的理论,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五味理论。

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以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的,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邪气)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正邪斗争,从而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或脏腑经络机能活动失常的结果。

因此,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偏盛偏衰。

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

它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

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研究、运用中药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第一节四气《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这是有关药性基本理论之一的四气五味的最早概括。

每味药物都有四气五味的不同,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历代本草在论述药物的功用时,首先标明其“气”和“味”,可见气与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与凉、温与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中药的性能及配伍禁忌

中药的性能及配伍禁忌

中药的性能及配伍禁忌2011.7李冰一、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等。

(一)四气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中药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与凉、温与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一般来讲,寒性和凉性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如黄芩、黄连、黄伯、大黄等;温性或热性的药物,具有温里散寒、助阳通脉、回阳就逆等作用,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这是临床必须遵守的用药原则。

(二)五味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此外,还有较少的淡味和涩味药,但习惯上称为五味。

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而后者五味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五味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

因此辛味药多用于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如,干姜、川穹、香附等。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

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疼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如,人参、熟地、甘草等。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中药学研究中,中药有着多种性能,其基本内容包括:一、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具有的特定生理作用,包括刺激、抑制、影响内分泌、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等由化学物质通过生理过程引起的作用。

它能够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改变人体的生理状态,也能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

药理作用的影响因药物的性状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有的药物属于刺激性药物,有的是抑制性药物,有的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的能抗肿瘤等。

二、药效学作用。

药效学作用是指通过药物介导的生物学反应,也就是指药物与人体细胞或体液组织中的活性物质进行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生物活性化学反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效学作用的影响因药物的性质、浓度等因素而不同,有的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细胞或体液组织,从而起到治疗作用;有的药物则可以与人体体内的活性物质结合,影响生物体的生化酶作用,从而达到药效。

三、药物组分学作用。

药物组分学作用是指中药进入人体内,不同组分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药物的性能。

它可以增强中药的药效,使不同组分的药物产生更强的疗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复方制剂中的多种组分相互作用,可以产生更强的疗效,而单一药物也可以与其他药物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疗效。

四、药物的质量特性作用。

药物的质量特性作用是指中药的药效疗效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如水溶性、脂溶性、气味质、口感质、温度质、光照质、有机质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到药物的药效疗效,从而影响到治疗效果。

因此,在选择和使用中药时,应考虑到药物的质量特性,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总之,中药学研究中,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药理作用、药效学作用、药物组分学作用和药物的质量特性作用,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内容。

此外,为了达到更好的疗效,还必须考虑一些因素,如选择合适的中药、适时灌输中药等。

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保证中药的有效性,达到最佳的疗效。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

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 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 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的区别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含义: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 括,是依据用药前后的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归纳出来 的;中药的性状是描述药材的各种天然物理特性。





2、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 沉降——属阴 疾病的病势:向上(呕吐、呃逆、喘息),向下 (脱肛、遗尿、崩漏),向外(自汗、盗汗),向 内(表证未解而入里); 疾病的病位:在表(外感表证),在里(里实便 秘),在上(目赤肿痛),在下(腹水、尿闭); 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 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它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


5、四气与功效的关系 (1)药物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药性的寒热只反映药物影响 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基本倾向,只是 药物功效的一种抽象概括,绝非药物的具体功用。 (2)药物的寒热是从特定的角度概括药物作用的 性质,它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非 全部。
③炮制:酒—升;姜—散;醋—收;盐—沉。 《本草纲目》“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 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④配伍:从众效应; 引经药的作用。 《本草纲目》“非无定性也,夺于群众之势,不得 不然耳。” 《本草纲目》“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4、升降浮沉的作用 升浮药,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质地多为轻清至虚之品, 其作用都有向上或向外的趋势。具有疏散解表、透疹消疮、 开宣肺气、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通经脉、通痹散结、 行气开郁、活血消症、升阳举陷、涌吐、开窍等功效; 沉降药,性主寒凉,味属酸苦咸,质地多为重浊坚实之品, 其作用都有向下或向内的趋势。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 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食导滞、降逆止呕止 呃、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涩精止遗、固崩止 带、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等功效。

各种中药功效大全

各种中药功效大全

各种中药功效大全中药功效大全1、补气药黄芪:能够补气升阳,适用于脾肺气虚导致的倦怠乏力、气短多汗、便溏腹泻、中气下陷、脱肛等症状。

此外,它还具有固气益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等功效。

白术:主要用于补脾益气,适用于脾胃气虚、运化失常导致的纳少、气短、脘腹虚胀、倦怠便溏等症状。

此外,它还能够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等。

山药:主要用于补脾益胃,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倦怠、便溏久泻、小儿疳积及脾虚白带等症状。

此外,它还具有养肺固肾的功效。

甘草:主要用于益气补中,适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症状。

此外,它还能够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等。

党参:主要用于补气益脾,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或肺虚咳嗽、气短倦怠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气虚体弱证。

此外,它还具有养血生津的功效。

2、补血药当归:主要用于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所致各种症候。

此外,它还能够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等。

熟地:主要用于养血滋阴,适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症状。

此外,它还能够补精益髓。

何首乌:主要用于补血生精,适用于肝肾两虚、精亏血虚所致的头昏耳鸣、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腰膝酸软、遗精带下及须发早白等症状。

此外,它还能够通便解毒。

白芍:主要用于养血敛阴,适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或烦躁易怒等症状。

此外,它还能够平抑肝阳、柔肝止痛。

阿胶:主要用于补血止血,适用于血虚萎黄、眩晕或虚痨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等出血证。

为了方便阅读,以下文章已经进行了改写和格式调整:中药功效大全之七龙眼肉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适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失眠健忘、惊悸怔忡、眩晕等。

百合润肺止咳:适用于肺热咳嗽及肺虚久咳,痰中带血等。

《百合固金汤》清心安神:适用于热病后余热未尽,神思恍惚,烦躁失眠等。

《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枸杞子功效:滋补肝肾,适用于肝肾阴虚,头目眩晕,视力减退,腰膝酸软,遗精消渴等。

《杞菊地黄丸》益精明目:适用于肾精虚损,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等。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

《中药方剂学》中药的性能一、中药性能(药性理论),中药性能—中药的特性和作用,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是中药理论的核心——药效机理。

二、中药治病基本原理以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阴阳偏盛偏衰和脏腑机能失调。

以偏纠偏:(1)利用偏性,去除病因(2)平衡阴阳,调理功能→以平为期清代徐灵胎:“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三、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中药的功效、药效等。

(2)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

四、性能与形状的区别中药形状——感官可及的药物天然属性。

如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是以药材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能——与治病相关的药物作用特征。

它是依据用药后机体的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区别:两者概念不同,不可混淆。

性能:以人体为观察对象——由人体用药后反应概括而成。

形状:以药物为观察对象——由药物的天然属性概括而成。

联系:两者又有一定联系。

如升降浮沉与质地轻重有关。

1.四气一.含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性)。

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四气的形成: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反应概括而成,是与所治病症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它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四气又有程度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表明药物作用强弱。

平性药寒热偏性不明显、相对平和。

《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四气的应用原则。

三、四气的作用与适应证1.寒凉药(属阴):清热泻火解毒,主要用于热证。

2.温热药(属阳):温里散寒补火助阳,主要用于寒证。

3.四气的临床意义:四气往往成为治疗原则的具体体现。

(1)针对寒热性质不同准确用药。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误用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2)根据寒热程度差异恰当选药。

小寒用温药,大热用寒药。

若病重药轻则不及,药重病轻则太过。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的性质,功能和作用,是用中医理论阐明的中药药理作用。

祖国医学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即阴阳五行学说作指导思想的。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和发展,是人体内部阴阳失调的结果。

因此,在治疗上就是根据阴阳偏盛衰的情况提出治疗措施,选择不同的药物,调整阴阳的偏盛,使其在新的情况下,重新归于相对的平衡,以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达到治愈目的。

由于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病变有脏腑之分,故用药也不同,如阳性之热症,须用阴性寒凉药治疗,阴性之寒须用阳性温热药治疗,虚症宜补实症宜泻等等。

在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便总结出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有毒与无毒等学说。

中药的相反相成中药都是具有一定性味的,根据其性味的不同,在治疗疾病时也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如热性的中药香附和小茴香能治疗寒冷性腹部胀痛,寒凉性的中药如黄连、生石膏能治疗温病及热证;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如人参、鹿茸能治疗气虚等症;而具有攻下作用的中药,如大黄、枳实等可治疗实证,这些都是中医的正治法。

而中药的相反相成则指的是两种性味相反的中药配合起来应用的,在治疗上起到即相互制约,又相互辅佐的作用。

如中药左金丸即是由寒性药黄连与热性药吴萸配伍而成,专治肝火旺盛而至的胃脘胀痛、口苦吞酸等症。

若将寒性药黄连与热性药肉桂配伍则可治疗因虚火上炎、心肾不交而引起的心悸、失眠等症。

这些都属于寒热相反相成配伍,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除寒热之间相互配伍外,还有补药人参与泻药大黄配伍治疗正气虚而有实热者;收敛药五味子与发散药细辛等配伍能温散寒气,而收敛肺气;升提药桔梗与降气药枳壳配伍能升清降浊,治疗因肺气郁滞、胃气不舒而引起的胸肋胀满等症。

中药的相反相成配伍也应根据中医的辨证原则进行治疗。

在运用相反药物配伍时,应根据疾病的寒热虚实情况及个体差异酌情选定药物的剂量,不可矫枉过正,否则将起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中药的升、降、沉、浮升、降、沉、浮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不同趋向。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 性和味是构成药物性能的两个重要方面, 每种药物只能有一种药性,味则有多种以 上,二者结合能产生多种药性和功效。
• 1.气味完全相同的药物作用相近;
• 如:紫苏:辛温 → 发散风寒→表寒证

荆芥:辛气异作用也不 相同:
• 如: 生姜:辛温 发散风寒——表寒证
• 此外,有些药物作用较和缓,称为平性, 但实际上有偏温、偏凉之别,仍未超出四 性的范围。
• 二、作用与用途:
四气 属性
作用功效
用途
寒凉 阴
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
治热性病
温热 阳
温里散寒, 温经通络, 补火助阳; 回阳救逆
治寒性病
第二节 五味
• 一、概念:
• 五味:味,即滋味,至于药味的确定,最 初是由口尝而得,后来,逐渐发展为利用 医疗作用来说明药物的味,是指药物具有 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有 些药物还具有淡味和涩味,淡味实为甘味 中最淡薄者,习惯上依附于甘、甘淡并提 ,涩味是酸之变味,作用与酸相似,仍然 概括为“五味”。
第三节 升降浮沉
古今利用某些有毒药物治疗恶疮肿毒、疥癣、麻风、瘰疬瘿瘤、癌肿癥瘕等积累了大量经验,获得了肯定的疗效,这些经验是很宝贵 的。
•••••• 一是向外如如、指于,::概药上趋疾 泄人 呕念 物 ; 向病 利体 吐: 在 降 于状 、正 、体 是 表态 脱常 咳内 下 ;肛—喘—的降沉—↓—↑—作平是—人人—用逆泄—体体乌趋,利生升升梅向趋向姜降降、,向内、出出黄升于,麻入入是下趋芪黄异有↑上;向↓常序升 浮 于。;举 是 里陷 发 。, 散趋 向 西药一 脏寒是如火凉沉②如肺毒药上2停消何就五中酸辛四是药2此如治 凉④后根芦肉近 寒四因毒. .汉物是腑凉指:,血降剧:、性物恢药积谓是、药(生指物外:疗血调人据根桂代凉生此的一一《 以、 药 同 这 解 药 毒 麻 膀 分 治 复 后 、 归 指 常 的 涩 狼 药 对 , 在解 配 把 药 : : 各狼 , 优气气厚阴阴周脏 归物属反毒药黄胱无病到一止经药见毒)遂物这有下 毒剧药物甘甘种 遂现势阳一一朴礼腑 相在药映物能经毒的正般呕?物3性闹在种些在 毒物的寒热中 闹在就味0味:下趋阴·经 应体性了必发。、基常可、“治,金体异药里 药与各药 金大比种天,,辛清湿行向肺络 的内寒药须汗有本状自收归病与花内常物以 的疗种工 花多较毒官清清气气甘热肾向理 经的凉物是、毒作态行敛”的化的的作工效性具 数突性肝》热热同同温(和壮(内寒治治论 络作,在国平、用,消、讲适学作升用具有质书 中出中载发泻泻味味生津阳生凉热热为 。用具机营喘小主达失固的应药用降较必关以或 药了燥药:散火火泻异 异——半半收性性基趋有体医、毒要到。涩是范相趋出和须的及教品。湿:“、下、、——夏夏敛酸作病病础 向清产疗利、是治药围比向入缓洗性所科 种行医行、味味热肾、、、苦用: ,热生单水大消愈物、,,产,净质表书 应气师气清同同甚阳生生固咸脏 升作效位,毒除疾作药有升生称,和现或 该—掌、热气气伤虚南南涩腑 是用应或可。病病用物毒是的为避性出中 是—医和、质异异津星星通 上的的国以因,的作中上治平免能来药 安湿之血利地作作、、过 升药部家治,恢归用药升疗性污统的学 全阻政水较用用生生与经 举物位批疗扶复属的还举作,染称治专 的之令、重也也附附配络 陷,是准外正健,部是陷用但。为疗著 ,证,潜的不不子子伍联 ,在各的感祛康“位比,是实药作的 这,治治聚阳相相、、的系 趋临有集风邪的经。较趋对际性用中 是气疗疗毒、同同生生关到 向床侧体寒,目”少向疾上,,药 中滞各表药::白白系体 于应重医、恢的是的于病有它总毒 药沉之种证以附附表 上用的疗喘复。脏。上治偏是结性 一降证滑、供、、, ;时。机咳脏腑;疗温药出分 大药等脱气醋医狼狼体 发构、腑经的、物来级 优多不滞事毒毒表 现方水的络趋偏性的多 势随禁、。、、的 有能肿正的势凉质用沿 ,之血甘甘病 的配等常概而之与药袭 尤沉瘀遂遂证 偏方病生称论别功规临 其降、、也 于。证理,的,能律床 与闹闹可 清,功指。仍的。用 西洋洋通 肺根能药未高药 药花花过 热据,物超度经 化、、经 ,中纠对出概验 学洋洋络 有医正机四括及 合金金影 的学阴体性。文 成花花响 偏对阳某的献 药))相 于肺气些范记 造应 清、血脏围载 成的 胃膀偏腑。, 众脏 热胱盛经分 多腑, 生 偏 络 级药, 有理衰的尚 源能 的、的病缺 性治 偏病病变乏 疾疗 于理理起明 病某 清的现着确 的种 心认象选的 危体 热识,择实 害表 ,,使性验 相的 有便机的数 比病 的可体治据 ,即 则确在疗。 中入 长定最作药相 于该大用安应 泻药程,全的 肝归度也低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4.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 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 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 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例如,紫苏、辛 夷性味皆是辛温,都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而 前者发散力较强,又能行气和中;后者发散 力较弱,而长于通鼻窍。因此,性味与功效 合参尤为重要。
四、五味的实际意义
• 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 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 •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用“味”来提示、 归纳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也具有明显的 局限性。
五、性味合参
• 1.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 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 2.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 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麦冬、 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后者甘 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 3.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 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 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第四章 中 药 性 能
• 一、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由于致病 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 络机能失常的结果。 • 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邪去因,扶正 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 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 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 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 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第一节 四气
• 一、四气的含义 • 四气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 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 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 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则是首先由《本经》提出的。 •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 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 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 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 进一步区分。 •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 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 出四性的降沉浮性能的意义

中药学科普:中草药的性能

中药学科普:中草药的性能

中药学科普:中草药的性能中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治疗方法多样,且充分遵从辨证施治原理,为每一位患者提供针对性治疗,以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中药治疗在诸多治疗方法中不仅应用率高,且中草药类型多样,分析研究中草药的性能对于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药性?中草药的性能也被称之为药性,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

药性主要包括性味、毒性、升降浮沉、归经等。

药物性能也可以从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体现的作用,药性分析可以为病变治疗提供可靠参考。

中草药的作用主要为祛除病邪、重建或者恢复脏腑功能协调、消除病因、纠正阴阳偏胜偏衰等,尽可能使得患者恢复健康。

中草药的性能有哪些?中草药治疗病变中,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达到调节阴阳、扶正祛邪等效果。

中草药性能主要作用包括四气五味(性味)、作用部位(归经)、作用趋向(升降浮沉)、毒性、七情(配伍)等。

1.四气五味四气五味也被称之为性味,《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性味是中草药性能主要内容,对于指导中草药疾病治疗意义重大。

(1)四气:寒、凉、温、热。

每种中草药均具有一种味,其中寒凉属于阴,温热属于阳,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同等程度上共同性质也存在一定差异。

寒凉药具有解毒、清热、泻火、平肝等作用,常用于热证、阳证,包括石膏、板蓝根、黄芩等药物。

温热药具有散寒、温里、补气、助阳等作用,包括附子、干姜等。

采用中草药治疗疾病中,根据四气不同确定药物,遵循“疗热以寒药,疗寒以热药”原则进行治疗。

(2)五味:辛、甘、酸、苦、咸。

主要指药物的不同味道,不同中草药味道不同,所含成分不一,表现不同的药理作用。

味道相同的药物,在治疗中具有相近的作用,成分上也存在相同之处。

这里所说的味道,并非专指口尝时尝到的味道,也包括根据药物作用归纳的抽象味道。

如发汗者味辛、补益者味甘。

因此,某些药物味道同口尝的味道差异较大。

如,石膏味甘、葛根味辛。

五味在中草药治疗中具有积极意义,味不同则治疗效果不同。

第一节中药基本常识中药的性能---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汇总

第一节中药基本常识中药的性能---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汇总

(二)五味
含义--辛、甘、酸、苦、咸五基本味 --真实滋味+药物作用 阴阳属性--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五行五脏配属:辛--肺--金 甘--脾--土;酸--肝--木 苦--心--火;咸--肾--水
确定依据--药物的功效特点 • 最初--口尝--真实滋味 • 后来--中药偏性--药物某作用特点, 与真实滋味不一定一致。 • 麻黄--解表-特点“散”-辛 平喘-特点宣散兼“降泄”-微苦
影响毒性的因素:毒性是普遍的 毒性大小是相对的 主要影响因素--用量的大小 其次--药材品种、质量、生产、贮存、加工炮制、 配伍、剂型、给药途径、是否对证、 患者体质…
正确对待毒性--有毒观念 无毒用药 防止两种片面性---1.使用无毒药时,盲目加量--中毒 2.使用有毒药时,随意减量--疗效降低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的区别 性能--人体为观察对象,对中药作用性质 和特征的概括 性状--药物为观察对象,指药物形状、颜 色、气味、滋味和质地、轻重、疏 密、坚软、润燥 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利用治疗作用--有效 避免不良反应--安全
(一)四气(四性)
• 含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 确定--药物作用机体发生的反应和效果 --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寒凉--热证 温热--寒证
五味的药物作用
辛味—能散,能行
发散、行气、行血 表证、气滞证、血瘀证 解表药--麻黄、桑叶发散风寒或风热 理气药--陈皮、香附、沉香调理气机,疏通气滞。 理血药--川芎、泽兰、五灵脂行血脉,祛除血瘀。 某些芳香气味的药物亦有辛味。
甘味—能补,能和,能缓 补益,和中,缓急止痛 虚证、调和药性,缓和拘急疼痛证 补气药--党参、白术、黄芪 补血药--当归、何首乌、熟地 补阴药--麦冬,沙参 补阳药--杜仲、肉苁蓉 补益人体气血阴阳,改善/消除虚弱证候。 饴糖、甘草--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功能,是解释中药作用的理论,简称“药性”。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展过程,都是在治病因素的作用下,邪正斗争,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气机升降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的结果。

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原理,不外是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扶持正气、固护根本,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协调气机升降出入,恢复脏腑生理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乃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具有若干特性,古人也称之为偏性或毒性。

因为这些特性能产生一定的医疗作用和功能,所以称之为药性或性能。

把各种药物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抽象和概括,就形成了中药的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是中药的基本理论的核心。

其内容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及毒性等。

四气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叫四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是两类不同的药性。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与热,寒与凉,性质相同而程度有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大热、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也是四气中有异的反应。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疗效反映中概括出来的,是相对于疾病的寒热性质而言的。

一般而论,能减轻或消除热证、阳证的药物,则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芪、板蓝根相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火热证而有治疗作用,那么这两何种药物就具有寒凉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阴证的药物,则属于热性或温性。

如附子、干姜相对于腹中冷痛、畏寒肢冷、脉沉无力等阴寒证而有治疗作用,那么这两种药就具有温热性。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寒、热偏性不甚明显,作用较平和的药物。

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的差别,仍属于四气的范围。

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

四气从本质上讲,寒热两性而已。

一般说来,寒凉性具有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通经脉等作用。

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寒凉药主要用于温病、热证、阳证;温热药主要用于寒证、阴证、阳虚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的性能和作用
你知道中药的性能和作用是什么吗?你对中药的性能和作用了解吗? 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药的性能和作用的知识,欢迎阅读。

中药的性能和作用中药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寒、热、温、凉
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
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五味:辛、甘、酸、苦、咸
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
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故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具有淡味。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