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信工学院研究生导师介绍(,导师介绍)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导师及招生专业一
美术
50 雕塑 王兴刚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 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 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 版画创作与教学 版画创作与教学
中国民间美术
雕塑
现代油画 表现性油画 工笔人物
26
刘进安
27
王珂
28
党震
29
李翔
30
秦嗣德
31
张玉环
32
刘学惟
33
韩立朝
34
孙涤
35
吉瑞森
36
周有维
37 艺术 李中扬 38 设计 郝雪婷
39
夏兵
40
潘强
41
张亚丽
教授 教授
水墨人物
副教授
教授(外聘,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 院)
教授(外聘,首师大继续教育学院)
副教授(外聘、首师大初教院)
副教授 副教授
山水
副教授
花鸟
教授(外聘,首师大继续教育学院)
副教授(外聘、首师大初教院)
教授
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
副教授
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
副教授
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
教授
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
副教授
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
42
肖川
43
王佳
44
张彪
45
江寿国
46
谢明洋
47 版画 赵永康
48
王晓彤
49 中国 宋红雨
民间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19 年硕士研究生导师
专业
姓名
1 美术 尹少淳
2 理论 段鹏
3
吴明娣
2020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复调考研导师介绍以及复习资料
导师介绍
邵晓勇 理论作曲指挥系教师,教授。2011年毕业于俄罗斯国家音乐研究院(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Музыки имени Гнесиных)。曾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政府新世纪151人才”称号。 研究领域为音乐分析学、合唱指挥与指挥学、音乐创作原则与文化关系研究、合唱作品理论分析与舞台实践。主要 讲授曲式、艺术创作方法研究、音乐构成、合唱等本科、研究生课程。 主要发表论文:Шао Сяоюн, Модальность и тональность в музыке Тьен Фэна// Музыковедение. Москва, 2012. № 9. с. 10-19;Шао Сяоюн, Хоровое творчество китайского композитора Тьен Фэна// Музыковедение. Москва, 2010. № 6. с. 28-34;《道德与精神的深度阐述者——20世纪俄罗斯作曲家诗尼特凯》, 2010年发表于《人民音乐》第5期;《斯克利亚宾前奏曲Op.33-3研究》,2009年发表于《音乐研究》第2期;《俄罗 斯民间文化的现当代诠释者——俄罗斯作曲家谢德林》,2009年发表于《人民音乐》第10期;《中国民歌旋律中的和 声结构研究构想(1/2)》,2008年发表于《中国音乐》第4期;《塔涅耶夫的合唱<日出>》,2007年发表于《中央音 乐学院学报》第3期;《钢琴教学探索》,2006年发表于《艺术教育》第11期。 主持科研项目有,全国高校人文社科艺术学基金规划项目:“作曲家田丰合唱作品中的和声理论体系研究”;教育部优 秀留学回国博士艺术学基金启动项目:“现当代俄罗斯著名作曲家及其代表作研究”;首都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跨 学科知识体系在《乐队指挥与排练》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主要获奖情况:2011年荣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09年荣获“浙江省政府新世纪151人才”称 号;2005-2008年三次蝉联“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年度优秀音乐教育工作者”称号;2002年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 (合唱)比赛”优秀辅导教师称号;2001年荣获“浙江省大学生艺术歌曲大赛”优秀辅导教师奖。
本科教学团队简介
团队带头人徐蓝教授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92年被评为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国家教委和人事部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9年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2002年为北京市重点学科世界史学科负责人,2005年为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世界史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2007年为国家重点学科世界史学科负责人,2007年领导的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兼任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欧洲学会欧洲一体化分会理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外交学院等高校兼职教授和《世界历史》编委等职。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历史研究》审读员、北京社科联委员。她多次出境进行学术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她向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建议的研究课题“战争与和平”被列为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三大主题之一。
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艺术理论方向考研导师介绍
招生目录
院系所、专业及研究方向 学习方式名 招生 人 考试科目 称 数 备注
009 音乐学院
130200音乐与舞蹈学 12音乐表演艺术理论 全日制
110 25 ① 101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740中 外音乐史④845和 声与作品分析
导师介绍
陈丽如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讲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文学硕士。中国音乐学院音乐表演 专业文学学士。研究方向:声乐表演(民族,美声)。主要课程:声乐、歌剧表演。
导师介绍
石广军 声乐系教师,副教授。2008年毕业于俄罗斯国立格涅辛音乐学院。曾获马克西姆 -米哈伊洛夫国际歌剧演员比赛第 二名。 研究领域为声乐演唱。主要讲授课程为声乐技巧课、声乐艺术史、歌剧排练、歌剧艺术鉴赏、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 主要发表论文:《正确、客观的审视俄罗斯声乐学派》,2009年4月发表于《中国音乐》;《孩子!你像鲜花一样美 丽》,2008年8月发表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出版社。主演歌剧《茶花女》,于 2006年在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大厅出演; 主演、导演歌剧《阿列科》,2009、2010年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出演。 主要科研项目:2010-2012,《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2010年《声乐艺术史课程建设》。 主要获奖情况:2008年12月获得第二届全国高等音乐院校歌剧声乐展演 ——教师、研究生组三等奖,2009年12月获 得第四届青年歌唱家国际声乐比赛男生组第一名;2010年8月获得马克西姆-米哈伊洛夫国际歌剧演员比赛第二名。 2011年任国际华人艺术节的艺术顾问和声乐评委。
复试分数线解析
学术型硕士
分数线 校线 政治 36 外语 36 专业一 54 专业二 54 总分 345
院线 全日制线 非全日制 线
首师大考研复试班-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首师大考研复试班-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试经验分享首都师范大学建于1954年,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5年成立的通州师范,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市与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
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六十多年来已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二十余万名,是北京市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点100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点141个,专业学位类别14个。
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建设学科13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培育学科4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民政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语委科研基地,1个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北京实验室,1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实验室,1个北京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研究基地,4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部级设置的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
启道考研复试班根据历年辅导经验,编辑整理以下关于考研复试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广大复试学子有所帮助,提前预祝大家复试金榜题名!专业介绍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该学科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正朝着新的、更高水平的理论综合和不同学科教学论专门化研究的方向发展。
本学科着重探索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念,研究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积极参与现行的课程教学改革。
复试科目与人数复试时间地点复试内容复试参考书复试材料1、初试准考证、有效身份证、毕业证书原件(应届生除外)、学历(学籍)认证报告原件及复印件(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2、应届毕业生还须携带学生证(学生证须加盖有效注册章),报考“大学生士兵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的《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原件及复印件;3、同等学力考生须提供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相当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水平的文章(不限学科专业)原件或进修学校教务部门开具的进修本科课程合格成绩单(六门或六门以上);4、报考定向就业的考生须携带单位开具的同意报考证明;参加单独考试考生须上交毕业证书复印件复试分数线名单复试经验复试准备事项考研复试可以准备的时间很短,联系导师,专业课笔试,面试,英语口语等都需要意义准备。
北大考研-工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张信荣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工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张信荣张信荣背景资料清华大学工学博士,曾任日本东北大学流体科学研究所讲师、日本同志社大学能源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等职,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特聘研究员、日本同志社大学访问教授等职。
同时还担任国际京都能源环境论坛执委、国际能源转换学术会议主席等职。
具有丰富的科研教学经验,在日本工作期间,讲授《特殊流体工程》、《新能源技术》等课程。
目前从事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新型能源系统与技术、温室气体有效利用与管理、废热利用与节能技术以及能源系统中与热力学、传热及流体动力学相关的过程等领域。
主持完成了近二十项先端新能源、温室气体(CO2等)有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拥有八项发明专利。
研究兴趣及方向工程热物理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学术工程领域(Thermalengineeringandheattransferinvariousacademic&Engineeringfields)主要研究兴趣:新型能源系统、可再生式热能源、先进节能技术、新型功能性流体构筑及其传热研究、微纳米与生物传热技术、先端海水淡化及污水处理技术等。
主要学术研究工作简历2009(7~8月)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访问教授2008~日本同志社大学访问教授2007~北京大学,特聘研究员2007~北京科技大学生态系,客座高级研究员2006(8~9月)挪威科学技术大学能源与石油天然气战略研究部门,客座高级研究员2006~京都国际能源环境论坛执委2004~2007日本同志社大学能源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2002~2004日本东北大学流体科学研究所,讲师1998~2002助研,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传热研究室近期代表性论著Journalpapers:*(Thecorrespondingauthor)2009HiroshiYamaguchi,Xin-RongZhang,DaisukeInoue, AStudyonFlowCharacteristicsofElectrorheologicalFluidinaDamperModel,EngineeringComputatio ns,Vol.26,No.4,pp.375-399,2009.HiroshiYamaguchi,Xin-RongZhang*,AnovelCO2refrigerationsys temachievedbyCO2solid-gastwo-phasefluidanditsbasicstudyonsystemperformance,InternationalJo urnalofRefrigeration,Vol32,Issue7,pp.1683-1693,2009Yamaguchi,N.Sawada,H.Suzuki,H.Ueda,X. R.Zhang*,Anewsolarwaterheaterusingsupercriticalcarbondioxideasworkingfluid,ASMEJournalofS olarEnergyEngineering,2009H.Yamaguchi,X.R.Zhang*,T.Matsumoto,Flowpatternvariationsofvisc oelasticfluidflowsinthree-dimensionalbranchingchannel,Polymerengineeringandscience,DOI10.10 02/pen.21503,2009H.Yamaguchi,X.R.Zhang*,X.D.Niu,ThermomagneticNaturalConvectionofTher moSensitiveMagneticFluidsinCubicCavitywithHeatGeneratingObjectinside,JournalofMagnetismandMagneticMaterials,inpress.H.Yamaguchi,X.D.Niu,X.R.Zhang,K.Yoshikawa,ExperimentalandN umericalInvestigationofNaturalConvectionofMagneticFluidsinaCubicCavity,JournalofMagnetisma ndMagneticMaterials,Vol321,Issue22,pp.3665-3670,2009X.D.Niu,H.Yamaguchi,X.R.Zhang,K.Yo shikawa,Numericalstudyofnaturalconvectionofmagneticfluidsinacubiccavitywithaheatgeneratingo bjectinsidebytheLatticeBoltzmannMethod,AdvancesinAppliedMathematicsandMechanics,inpress. HiroshiYamaguchi,Xin-RongZhang*,XiaodongNiu,K.Nishioka,Investigationofimpulseresponseof anERfluidviscousdamper,JournalofIntelligentMaterialSystemsandStructures,inpress.Xin-RongZha ng*,HiroshiYamaguchi,YuhuiCao,Hydrogenproductionfromsolarenergypoweredsupercriticalcycle usingcarbondioxideCO2HeatPumps:fundamentalandapplications,InternationalJournalofHydrogen Energy,inpress.2008X.R.Zhang*,H.Yamaguchi,Anexperimentalstudyonevacuatedtubesolarcollecto rusingsupercriticalCO2,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Vol.28,pp.1225-1233,2008.H.Yamaguchi,X. R.Zhang*,K.Fujima,BasicstudyonnewcryogenicrefrigerationusingCO2solid-gastwophaseflow,Inte rnationalJournalofRefrigeration,Vol.31,pp.404-410,2008.H.Yamaguchi,X.R.Zhang*,S.Higashia,M. Li,Studyonpowergenerationusingelectro-conductivepolymeranditsmixturewithmagneticfluid,Journ alofMagnetismandMagneticMaterials,Vol.320,pp.1406-1411,2008.H.Yamaguchi,X.R.Zhang,Anex perimentalinvestigationoncharacteristicsofsupercriticalCO2basedsolarRankinesystem,RenewableE nergy,20082007X.R.Zhang*,H.Yamaguchi,Forcedconvectionheattransferofsupercriticalcarbondiox ideinahorizontalcirculartube,JournalofSupercriticalFluids,Vol.41,pp.412-420,2007.X.R.Zhang*,H. Yamaguchi,D.Uneno,ExperimentalstudyontheperformanceofsolarRankinesystemusingsupercritical CO2,RenewableEnergy,Vol.32,pp.2617-2628,2007.X.R.Zhang*,H.Yamaguchi,D.Uneno,Thermod ynamicanalysisoftheCO2–basedRankinecyclepoweredbysolarenergy,InternationalJournalofEnergyResearch,Vol.31,pp.1414-1424,2007.X.R.Zhang*,H.Yamaguchi,K.Fujima,M.Enomoto,andN.Sawada,Theoreticalanalysisofa thermodynamiccycleforpowerandheatgenerationusingsupercriticalcarbondioxide,Energy,Vol.32,pp. 591-599,2007.H.Yamaguchi,X.R.Zhang*,A.Ito,M.KuribayashiandH.Nishiyama,Flowcharacteristic sinathree-dimensionalcylindricalbranchingchannel,EngineeringComputations,Vol.24,No.6,pp.636-660,2007.2006X.R.Zhang*,S.Maruyama,K.Tsubaki,S.Sakai,M.Behnia,Mechanismforenhanceddiff usivityinthedeep-seaperpetualsaltfountain,JournalofOceanography,Vol.62,pp.133-142,2006.X.R.Z hang*,H.Yamaguchi,K.Fujima,M.Enomoto,andN.Sawada,Studyofsolarenergypoweredtranscritical cycleusingsupercriticalcarbondioxide,InternationalJournalofEnergyResearch,Vol.30,pp.1117-1129, 2006.X.R.Zhang*,H.Yamaguchi,D.Uneno,K.Fujima,M.Enomoto,andN.Sawada,Analysisofanovels olarenergypoweredRankinecycleforcombinedpowerandheatgenerationusingsupercriticalcarbondio xide,RenewableEnergy,Vol.31,pp.1839-1854,2006.H.Yamaguchi,X.R.Zhang*,K.Fujima,M.Enomo to,N.Sawada,AsolarenergypoweredRankinecycleusingsupercriticalcarbondioxide,AppliedThermal Engineering,Vol.26,pp.2345-2354,2006.H.Yamaguchi,K.Shimada,X.R.Zhang,andD.Inoue,Flowch aracterisiticsofERfluidinmodeldamper,TransactionsoftheJapanSocietyofMechanicalEngineers,Seri esB,Vol.72,No.716,pp.97-103,2006.H.Yamaguchi,A.Ito,M.Kuribayashi,X.R.Zhang*,andH.Nishiya ma,Basicflowcharacteristicsinathree-dimensionalbranchingchannelwithsuddenexpansion,European JournalofMechanics-B/Fluids,Vol.25,pp.909-922,2006.2005X.R.Zhang*,S.Maruyama,H.Yamaguc hi,Laminarnaturalconvectionheattransferfromaverticalbaffledplatesubjectedtoaperiodicoscillation, ASMEJournalofHeatTransfer,Vol.127,pp.733-739,2005.X.R.Zhang*,H.Yamaguchi,K.Fujima,M.E nomoto,andN.Sawada,AfeasibilitystudyofCO2-basedRankinecyclepoweredbysolarenergy,JSMEIn ternationalJournal,Series.B(FluidsandThermalEngineering),Vol.48,pp.540-547,2005.H.Yamaguchi,A.Ito,M.Kuribayashi,X.R.Zhang*,andH.Nishiyama,Anexperimentalstudyontheflowcharacteristicsi nathree-dimensionalcylindricalbranchingchannel,FlowMeasurementandInstrumentation,Vol.16,pp. 241-249,2005.2004X.R.Zhang*,S.Sakai,S.Maruyama,Numericalinvestigationoflaminarnaturalcon vectiononaheatedverticalplatesubjectedtoaperiodicoscilla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tandMassT ransfer,Vol.47,pp.4439-4448,2004.円山重直,椿耕太郎,X.R.Zhang,酒井清吾,海洋深層水汲み上げによる海洋緑化-ラピュタ計画(Upwellingdeepseawater),月刊海洋(OceanJournal),No.36,pp.87-93,2004(InJapanese).X.R.Zhang*,S.Maruyama,S.Sakai,K.Tsubaki,M. Behnia,Flowpredictioninupwellingdeepseawater—thePerpetualSaltFountain,DeepSeaResearchPartI:OceanographicResearchPapers,51-9,pp.1145-115 7,2004.Conferencepapers:2009X.R.Zhang,CO2naturalconvections:fundamentalandapplications,Th e4thKIFEESymposiumonEnvironment,Energy,MaterialandEducation,6-9September2009,NTNU,T rondheim,Norway.X.R.Zhang,L.Chen,H.Yamaguchi,Numericalanalysisoftheflowstabilityofasuper criticalCO2basednaturalcirculationloop,The20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TransportPhenomena,7 -10July,2009,VictoriaBC,Canada.X.R.Zhang,L.C.Jin,Numericalsimulationontheevaporativeheattra nsferofCO2flowinginahorizontalsmoothmicro-tube,The20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TransportP henomena,7-10July,2009,VictoriaBC,Canada.X.R.Zhang,H.Yamaguchi,Solarpoweredthermodyna miccycleusingsupercriticalfluids,ProceedingsoftheInauguralUS-EU-ChinaThermophysicsConfere nceUECTC-RE09,May28-30,2009Beijing,China.X.R.Zhang,J.Liu,H.Yamaguchi,Anumericalstudy onheattransfercharacterisiticsofCO2-DMEmixturefluid,2009ASMESummerHeatTransferConferen ce,July19-23,2009,SanFrancisco,CaliforniaUSA.H.Yamaguchi,X.R.Zhang,N.Sawada,H.Suzukiand H.Ueda,Experimentalstudyonasolarwaterheaterusingsupercriticalcarbondioxideasworkingfluid,20 09ASMEEnergySustainabilityConference,July19-23,2009,SanFrancisco,CaliforniaUSA.X.R.Zhan g,H.Yamaguchi,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onheattransferofCO2solid-gastwophaseflowwithdryices ublimation,2009ASMESummerHeatTransferConference,July19-23,2009,SanFrancisco,California USA.X.R.Zhang,H.Yamaguchi,Y.Cao,Theproductionofhydrogenbysolarenergypoweredsupercritic alcycleusingcarbondioxid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ydrogenProduction,Oshawa,Ontario,Cana da,May3-6,2009.B.LDeng,X.RZhang,ThermaleffectonrecirculationregionofsupercriticalCO2sudde nexpansionflowatlowReynoldsnumbers,TheSix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FlowDynamics,Nov.4 -6,Sendai,Japan,2009.B.LDeng,X.RZhang,Bifurcationphenomenonforforcedconvectionofsupercrit icalCO2fluidinplanesymmetricsuddenexpansion,TheSix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FlowDynami cs,Nov.4-6,Sendai,Japan,2009.X.RZhang,Advancedrenewablethermalenergy,Outstandingalumnise ssion,TheSix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FlowDynamics,Nov.4-6,Sendai,Japan,2009.(Invitedtalk) YuhuiCaoandXin-RongZhang,Supercriticalcarbondioxidenaturalconvectioninclosedcavities,TheInt ernationalWorkshopofEnergyConversion,Nov.25-27,2009,Kyoto,Japan.LinChen,Xin-RongZh,ang, HiroshiYamaguchi,Zhong-Sheng(Simon)Liu,FlowtransitionsofsupercriticalCO2flowinanaturalcirc ulationloop,TheInternationalWorkshopofEnergyConversion,Nov.25-27,2009,Kyoto,Japan.2008X. R.Zhang,Solarenergypoweredthermodynamiccyclesystemusingsupercriticalfluids,TheSecondChin a-JapanJointWorkshopofEnergyConversion—2008,Beijing,Nov27-30,2008.X.R.Zhang,JiaLiu,NumericalstudyoflaminarforcedconvectionofCO2 -DMEfluidinahorizontalcirculartube,TheSecondChina-JapanJointWorkshopofEnergyConversion —2008,Beijing,Nov27-30,2008.X.R.Zhang,Thestudyontheflowdynamicsandheattransferfornaturalw orkingfluidCO2,Invitedtalkofvisitingfellows,EnergyConversionResearchCenter,DoshishaUniversity,KyotoofJapan,July16,2008.(InJapanese).2007X.RZhang,H.Yamaguchi,M.Masuda,StudyontheC O2solid-gastwophaseflowwithparticlesublimationanditsbasicapplications,ConferenceProceedingso fAmericanInstituteofPhysics(AIP),Vol.832,pp.419-424,2007.H.Yamaguchi,X.R.Zhang,Researchde velopmentof-80℃cryogenicrefrigerationusingnaturalworkingfluidCO2,TheKyotoInternationalSymposiumonEnviron ment,EnergyandMaterials,PiazzaOmiOtsu,Japan,December4-7,2007.G.Nishioka,H.Yamaguchi,X. R.Zhang,S.Seto,N.Yamamoto,FlowcharacterisiticsandperformanceofERfluidviscousdamper,The20 07SpringConferenceoftheSocietyofFluidPowerSystem,Tokyo,Japan,May23-25,2007(InJapanese). X.R.Zhang,H.Yamaguchi,Heattransferofsupercriticalcarbondioxideinacirculartube,The44ndNation alHeatTransferSympoium,Nagasaki,Japan,May22-25,2007(InJapanese).X.R.Zhang,H.Yamaguchi, Flowandheattransferperformanceofnaturalrefrigerant-supercriticalCO2,The17thComprehensiveEn vironmentEngineeringSymposium,Osaka,Japan,July19-20,2007(InJapanese).H.Ueno,H.Yamaguch i,X.R.Zhang,PerformanceevaluationofRankinecyclepoweredbysupercriticalcarbondioxide,Mechan icalEngineeringCongress,2007Japan(MECJ-07),September9-12,2007(InJapanese).M.Masuda,H.Y amaguchi,X.R.Zhang,PerformanceofheatpumpachievedbyCO2solid-gastwophaseflow,Mechanical EngineeringCongress,2007Japan(MECJ-07),September9-12,2007(InJapanese).X.R.Zhang,Energy conversionachievedbynaturalfluidcarbondioxide,Invitedtalk,HeatTransferSocietyofJapan,KyotoofJ apan,December14,2007(InJapanese).X.R.Zhang,H.Yamaguchi,M.Masuda,StudyontheCO2Solid-g asTwoPhaseFlowwithParticleSublimationandItsBasicApplications,Four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FluidDynamics,Sendai,Miyagi,Japan,September26-28,2007.2006X.R.Zhang,H.Yamaguchi,K.F ujima,M.Enomoto,andN.Sawada,ExperimentalperformanceanalysissupercriticalCO2thermodynam iccyclepoweredbysolarenergy,ConferenceProceedingsofAmericanInstituteofPhysics(AIP),Vol.832, pp.419-424,2006.H.Yamaguchi,X.R.Zhang,FlowphenomenaofforcedconvectivesupercriticalCO2in acirculartube,Thi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FluidDynamics,Matsushima,Miyagi,Japan,Novembe r7-9,2006.H.Ueno,H.Yamaguchi,X.R.Zhang,StudyoncharacteristicsofsolarRankineCO2system,Th ermalEngineering-Conf.06,JSME,Tokyo,Japan,Nov.24-25,2006(InJapanese).X.R.Zhang,Forcedco nvectionheattransferofsupercriticalCO2inahorizontalcirculartube,KyotoInternationalForumonEnvi ronmentandEnergy,NTNU,Trondheim,Norway,September6-8,2006.X.R.Zhang,M.Masuda,H.Yama guchi,BasicCO2flowbehaviorofcryogenicCO2heatpumpengineering,The25thConferenceofJapanS ocietyofEnergyandResources,Osaka,Japan,June8-9,2006.(InJapanese).X.R.Zhang,H.Yamaguchi,M HDpowergenerationusingelectroconductivepolymermixingmagneticfluid,The18thSymposiumonEl ectromagneticsandDynamics:SEAD18,Kobe,May18-19,2006,pp.101-102(InJapanese).H.Yamaguc hi,X.R.Zhang,D.Uneno,H.Ueno,StudyoncharacteristicsofsolarCO2Rankinesystemusingsupercritic alCO2,AcademicFrontierResearchProjecton“NextGenerationZero-EmissionEnergyConversionSystem”ResearchSeminar,July26,2006,Kyoto,Japan.D.Uneno,X.R.Zhang,H.Yamaguchi,Performanceestim ationofsolarRankinesystembasedoncarbondioxide,ThermalEngineering-Conf.06,JSME,Tokyo,Japa n,Nov.15-16,2006.2005X.R.Zhang,H.Yamaguchi,K.Fujima,M.Enomoto,andN.Sawada,Theoretical analysisofathermodynamiccyclepoweredbysolarenergyforpowerandheatgenerationusingsupercritic alcarbondioxide,The18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fficiency,Cost,Optimization,SimulationandE nvironmentalImpactofEnergySystems(ECOS2005),June20-24,2005,NTNU,Trondheim,Norway,pp. 1641-1648.X.R.ZhangandH.Yamaguchi,SolarenergypoweredRankinecycleusingsupercriticalcarbo ndioxide,KyotoInternationalForumonEnvironmentandEnergy,October5-7,2005,Neesima-KaikanandKyotoHotelOkura,Kyoto,Japan.X.R.Zhang,H.Yamaguchi,K.Fujima,M.Enomoto,andN.Sawada,StudyofsolarenergypoweredRankinecycleusingsupercriticalcarb ondioxide,The2ndInternationalExergy,EnergyandEnvironmentSymposium(IEEES2),July2-7,2005, KOS,Greece.X.R.Zhang,H.Yamaguchi,K.Fujima,M.Enomoto,andN.Sawada,Experimentalstudyon solarenergyRankinecycleusingcarbondioxide,The6thWorldConferenceonExperimentalHeatTransfe r,FluidMechanics,andThermodynamics,April17-21,2005,Matsushima,Miyagi,Japan,pp.114-115.X. R.Zhang,H.Yamaguchi,K.Fujima,M.Enomoto,andN.Sawada,CharacteristicsstudyofsolarCO2Ranki nesystem,MechanicalEngineeringCongress,2005Japan(MECJ-05),September19-22,2005,pp.175-1 76.X.R.Zhang,,S,.M,ar,uy,ama,H.Yamaguchi,an,d,G.C,hen,Anumericalsolutionofnaturalconvectio nofaverticallyoscillatingflatplate,The2ndInternationalExergy,EnergyandEnvironmentSymposium(I EEES2),July2-7,2005,KOS,Greece.H.Yamaguchi,X.R.Zhang,K.Fujima,M.Enomoto,andN.Sawada, An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onthermodynamiccyclepoweredbysolarenergyusingcarbondioxide,20 05SolarWorldCongress,August6-12,2005,Orlando,Florida,USA.X.R.Zhang,H.Yamaguchi,K.Fujim a,M.Enomoto,andN.Sawada,ExperimentalperformanceanalysisofsupercriticalCO2Rankinecyclepo weredbysolarenergy,Seco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FlowDynamics,November16-18,2005,Send aiInternationalCenter,Sendai,Japan.H.YamaguchiandX.R.Zhang,Characteristicsofenergyconversio nusingmagneticfluid,KyotoInternationalForumonEnvironmentandEnergy,October5-7,2005,Neesi ma-KaikanandKyotoHotelOkura,Kyoto,Japan.H.Yamaguchi,X.R.Zhang,D.Uneno,Characteristicsi nvestigationofsolarenergypoweredRankinecycle,The24thConferenceofJapanSocietyofEnergyandR esources,Tokyo,June9-10,2005,pp.141-144.(InJapanese)H.Yamaguchi,X.R.Zhang,T.Kitai,andK.Fu jima,Heattransfercharacteristicsofsolid-gastwophaseflowwithsublimationofcarbondioxide,The2ndI nternationalExergy,EnergyandEnvironmentSymposium(IEEES2),July2-7,2005,KOS,Greece.H.Ya maguchi,D.Uneno,X.R.Zhang,StudyonsystembehaviorofsolarRankinesystemusingsupercriticalCO 2,The42ndNationalHeatTransferSympoium,Sendai,Japan,June6-8,2005,pp.103-104(InJapanese).H. Yamaguchi,K.Shimada,X.R.Zhang,andD.Inoue,FlowcharacteristicsofERfluidinthemodeldamper,In ternationalSymposiumonInterdisciplinaryElectromagnetic,Mechanic&BiomedicalProblemsISEM2 005,September,12-14,2005,BadGasteim(Salzburg),Austria.H.Yamaguchi,X.R.Zhang,D.Uneno,Per formanceestimationofsolarRankinesystemusingsuper-criticalCO2forpowergeneration,AcademicFr ontierResearchProjecton“NextGenerationZero-EmissionEnergyConversionSystem”ResearchSeminar,July,29,2005,Kyoto,Japan.H.Yamaguchi,K.Shimada,S.Shuchi,X.R.Zhang,andT. Kato,Thermo-magneticnaturalconvectioninrectangularbox,TheSixteen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 nTransportPhenomena(ISTP-16),August29-September1,2005,Prague,CzechRepublic.2004X.R.Zh ang,S.Maruyama,M.Behnia,H.Yamaguchi,Themechanismofconvectionoccurringinupwellingdeeps eawaterusingtheperpetualsaltfountain,ProceedingsoftheFirstInternationalForumonHeatTransfer,No vember24-26,2004,Kyoto,Japan,pp.247-248.X.R.Zhang,H.Yamaguchi,K.Fujima,M.Enomoto,and N.Sawada,Anovelconcept—solarenergypoweredRankinecycleusingsupercriticalcarbondioxide,Firs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 FlowDynamics,Novermber.11-12,2004,Sendai,Japan,pp.33-34.X.R.Zhang,H.Yamaguchi,K.Fujima, M.Enomoto,andN.Sawada,PerformancecharacteristicsofsupercriticalsolarRankinesystem,KyotoInt ernationalForumforEnvironmentandEnergy,November,15-17,2004,Kyoto,Japan.X.R.Zhang,H.Ya maguchi,K.Fujima,M.Enomoto,andN.Sawada,Aninnovativeconcept−CO2-basedRankinecyclepoweredbysolarenergy,AcademicFrontierResearchProjecton “NextGenerationZero-EmissionEnergyConversionSystem”TechnicalSeminaronEnergyConversionandHeatTransport,November,27,2004,Kyoto,Japan.K.Tsub aki,S.Maruyama,H.Mitsugashira,X.R.Zhang,A.Komiya,Creationofoceanforestbyupwellingofdeeps eawaterusingperpetualsaltfountains,OCEANS’04MTS/IEEE/TECHNO-OCEAN’04(OTO’04),Nov.9-12,2004,Kobe,Japan,pp.33-34.2003S.Maruyama,K.Tsubaki,S.Sakai,X.R.Zhang,K.Taira, Cultivationofoceandesertbyupwellingdeepseawaterusingperpetualsaltfountains:LaputaProject,Thir dInternationalSymposiumonAdvancedFluidInformationAFI-2003,Nov.21-22,2003,NewYork.X.R. Zhang,S.Maruyama,S.Sakai,K.Tsubaki,AnumericalpredictionofupwellingdeepseawaterusingthePe rpetualSaltFountain,ProceedingsoftheThermalEngineering-Conf.’03,JSME,Kanazawa,Japan,Nov.15-16,2003,pp.69-70.X.R.Zhang,S.Maruyama,S.Sakai,K.Tsubaki, Anumericalstudyofupwellingdeepseawaterusingtheperpetualsaltfountain,The15thResearchSeminar ofInstituteofFluidScience,TohokuUniversity,Sendai,Japan,December,2003,pp.5-7.X.R.Zhang,S.M aruyama,S.Sakai,AnumericalstudyofupwellingdeepseawaterusingthePerpetualSaltFountain,The20 03Japan-KoreaHeatTransferSymposium“HeattransferinMicrotoMegaScale,2003,Sendai,Japan,pp.26-28.联系方式:办公电话:82529066E-mail:">博士后招收:北京大学工学院新型能源系统与节能技术研究中心现因工作需要,招收博士后1名,需要具有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或者应用数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背景。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_导师介绍)
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研究兴趣
充分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 导师确定时间
2个月后,即《学科前沿导论》课程结束后
《学科前沿导论》课程安排
2011-09-07 2011-09-09 2011-09-14 2011-09-16 2011-09-21 2011-09-23 2011-09-28 2011-09-30 2011-10-12 2011-10-14 关永 张伟功 尚媛园 刘旭敏 刘丽珍 王万森 李晓娟 周丽娟 袁慧梅 潘巍 教授 研究员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副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导师队伍
我院硕士生导师32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2人
教授 关永 刘旭敏 金声震 张伟功 刘丽珍 于伦正 石长地 闵子建 关桂霞 谢俊 赵春娜 尚媛园 李晓娟 王万森 袁慧梅 吴敏华 周丽娟
张树东 副教授 丁辉 刘杰 张永祥 讲师 刘卉
通 信 与 信 息 系 统
高可靠嵌入式系统
数字图像获取与图像处理 尚媛园、丁辉、潘巍、丁瑞 等 EDA/SOPC技术 张伟功、袁慧梅、尚媛园等
传感器网络 张树东、刘卉等
课程与教学论
学科 课 程 与 教 学 论 研究方向
信息技术教学论
计算机教育心理 教育教学软件研究与开发 石长地、吴敏华、骆立明、 孙众等
孙卫真 王旭仁 丁瑞 孙众
骆力明 施智平 吴立峰
潘巍 王华 黄向阳
其它单位硕士生导师
计算机应用技术
学科
计 算 机 应 用 技 术
研究方向
高可靠嵌入式系统 (包括8个研究方向) 智能应用技术 (包括3个研究方向) 数字图像处理 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计算机图形学 其它方向
北京工业大学信号与系统考研导师介绍资料
在数字图像处理研究方面有专门的“光电成像跟踪实验室”,从事光电目 标检测、识别、跟踪,远地点目标跟踪等技术研究。
对考生的要求
• 首先要有严谨做学问的精神,求知欲强,工作勤奋,有合作精神,读研期间不 能工作实习。
• 要求有扎实的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数值分析等方面知识,熟练的C语 言编程能力 ,及一定的DSP硬件知识,动手能力强。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多媒体信息安全;2、移动流媒体系统;3、图像/视 频编码与网络传输;4、无线视频传感器网络;5、遥感图像的压缩与处理;6、 图像/视频超分辨率复原;7、三维数字处理技术与应用
1、英语、数学基础好;
2、能熟练进行C语言编程(或者C++、.NET等);
3、动手能力强;
4、有团队精神,做人踏实、勤奋努力。
志愿的排序,因此填报志愿请慎重!如果你的三个志愿都 未被导师选上,我们会通过导师抽签的方法确定你的导师。
关于导师选择学生的说明
1. 流程控制与管理:吴强,按照以下流程的顺序进行并控制时间
2. 流程安排
(1)第一阶段: 导师根据学生填报的第一志愿选择自己的学生, 仅第一志愿可选; 时间长度20分钟
专家简介162.doc
专家简介郜舒竹,男,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民进北京市委基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初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杨晓红,女,教授,延安干部培训学院联络处处长,暨南大学特聘教授、延安市委讲师团专家组成员。
曾荣获陕西省人民政府高等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延安市科技奖二等奖等奖项,曾多次被授予“教学名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主讲《辉煌十三年》,《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延安时期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与现实启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延安精神,践行三严三实》、《共青团工作方法与领导艺术》《职场礼仪》等系列课程。
近年来,她曾多次受邀为中央及省市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做报告,获得普遍好评。
卢子洲,男,研究员,研究生导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终身教育研究所所长,《高等继续教育学报》主编,中国高教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特邀理事,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教育学、教育信息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出版专著4部,在《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继续教育领域造诣深厚。
曹宝龙,男,心理学博士,教授,特级教师,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科学教育学会会长、杭州市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省督学。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杭州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生导师。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分册主编,浙教版《科学》教材副主编。
谢登斌,男,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比较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广西督学成员,广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专家。
主要从事比较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和研究。
出版学术独著2部、学术译著3部,参编学术著作12部,在《华东师大学报》、《全球教育展望》等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主持或参与省级科研课题15项。
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名单
2007年 被北京市政 府授予“繁荣首都文 艺事 业做出突出贡献者” 荣誉称号 2005年 《 第十七届全国版画展 》银奖 1996年 《慕 尼黑96国际艺术大 展》评委奖 1986年 《青年美术大展》优 秀作品奖 2007年 首 都师范大学年度优秀 主讲教师 2007年 首 都师范大学优秀教学 成果奖
1984年 《第六届全 国美展》 铜奖 1985年 北京市政府颁发“先 进文艺工作者表彰奖 ” 1989年 《第七届全 国美展》 优秀作品 奖 2005年 《第十七届 全国版画展》银奖 2006年 北京市政府颁发“ 繁荣首都文化事业贡 献奖” 1986年 首都师范大 学优秀青年教师奖 2000年 首都师范大学优秀 教学成果奖 2006年 首都师 范大学年度优秀主讲 教师 2007年 首都师 范大 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导师姓名
性别 政治面貌
联系电话
1
石长地 ---
副教授 男
党员
010-68902333
shicd@
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明细 工作简历 1987--1993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教师 1994-2006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部 2006--首都师 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研究领域
3
赵永康 ---
副教授 男
群众
13801320675
tengying0000@
1972年--1976年 北京第十九中学 1978年-1980年 北京公路工程机械车辆厂 1980年--1984年 中央美术学院(本科) 1984年--至今 首都 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 副教授、硕士生导 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油画学会会员 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 (担任素描、色彩、 油画风景、油画人物写生技法与创作、现代 油画技法与创作、指导毕业创作、 指导毕 现代油画,现代版画。在研课 业论文、现代版画技法 、铜版画技法与创 题:以当代艺术语境为背景的现 作、木版画技法与创作、丝网版画技法与创 代绘画研究;当代艺术的发展脉 作的课程教学工作。 ) 络;现代版画走向及技法演进。
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现代油画创作与教学研究方向考研导师介绍
复试分数线解析
学术型硕士
分数线 校线 政治 36 外语 36 专业一 54 专业二 54 总分 345
院线 全日制线 非全日制 线
36 36 -
36 36 -
54 54 -
54 54 -
345 335 -
导师介绍
范明正 1972年生于河北临西。1994年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 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油画系。
导师介绍
油画系主任滕英 教授、硕士生导师 滕英,女,著名艺术家、画家。滕英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教授、 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 ,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贸促会 艺术评审委员会委员。 滕英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先后被慕尼黑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世纪坛美术馆、丹麦国家美术 馆、法兰克福LUFTHANSA中心、法国使馆、中国妇女活动中心、贵阳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台湾霍克艺术馆等多家国 内外知名艺术机构收藏,并曾获得《第十七届全国版画展》银奖、《慕尼黑96国际艺术大展》评委奖、《青年美术大 展》优秀作品奖等多个国内外艺术奖项。2007年,滕英被北京市政府授予“繁荣首都文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者”荣誉称 号。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谭平,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知名艺评人史耐德(Eckhard R.Schneider)、 知名艺评人一文等国内外多位知名学者对滕英的作品都有很高的评价。 相关文章: 鲁本斯的油画《耶稣下十字架》 画家滕英从艺简历 宜——滕英自述 远眺近观 ——滕英的艺术 天地经纬 ——关于滕英的近作 著名艺评人史耐得与艺术家滕英对话录 不需要理由——艺术家滕英关于创作的自序 一个必然:诗意地隐喻-----关于滕英艺术的个案分析
首师大古代文学导师信息1
左东岭个人简历1956年生。
1986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专业为中国古代文学,导师为黄清泉教授;1995年在南开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专业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导师为罗宗强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思想史,毕业论文为《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获1999年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毕业后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
职务、社会职务、荣誉称号和获奖首都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中国文学思想史方向与中国诗歌理论史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
担任首都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并兼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重点文科研究基地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明代文学学会(筹)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常务副会长(法人代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会理事等职务。
社会兼职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文学组评委,《文学遗产》、《文献》等杂志编委。
曾入选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市学术创新人才,是北京市创新团队“中国传统文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带头人。
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00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获1999年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一书曾获第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一书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著二等奖。
参与的教改项目“面向21世纪高师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与教育部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授课程、研究方向及在研课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中国诗学思想史、中国古代诗歌史与中国古代小说史,尤其在明代文学思想与心学的关系研究、明代诗歌史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
曾先后承担《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明代文学思想综合研究》、《元明之际的朝代更替与诗学思想的变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小说史专题》、《中国文学通论》、《中国诗歌通史》(明代卷)、《中国诗歌研究史》等多项国家与省部级以上的课题。
首都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现当代文学1.张志忠山西文水人。
中共党员。
曾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及教学工作。
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主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作品及荣誉:著有专著及论文集《莫言论》、《执剑的维纳斯——军事文学纵横谈》、《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主《迷茫的跋涉者——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心态录》、《天涯觅美——部队作家论稿》、《1993:潮》、世纪末的喧哗》、《九十年代的文学地图》、《求真之道》,译著长篇小说《卑微的神灵》([印度]罗易著,合译)和英国布克小说作品等,另有文学论文及译作100余篇。
其作品曾获当代文学研究成果奖、庄重文文学奖、1995年解放军文艺奖等。
2.王家平(1950~ )笔名泼浪。
吉林临江人。
毕业于中国书画函大书法系。
吉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白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白山市长白石艺家协会副主席,白松花石、长白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硬笔书法艺术家学会常务理事。
研究领域: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研究;文革时期诗歌;艺术评论3.张桃洲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与评论、中国现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研究。
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文艺学1.陶东风(兼文化研究)1959年生于浙江。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
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文化研究》丛刊主编。
主要从事文艺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
2. 邱运华(兼文化研究)男,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
祖籍湖南祁阳。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文学博士。
主要兼职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马列文论学会常务理事兼任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是俄苏文论与文学、文学理论。
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专业硕士钢琴考研导师介绍以及导师介绍
导师介绍
温锐泽 钢琴系教师,副教授。198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11月获得由香港钢琴音乐协会颁发的“优秀 指导教师奖”。 研究领域为钢琴。开设本科及研究生课程《钢琴》、《数码钢琴》、《钢琴即兴伴奏》。 主要发表论文:《论钢琴集体课教学》,发表于《中国音乐教育》;《电钢琴器乐合奏课教学研究》, 发表于《人民音乐》;《高新技术给传统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发表于《乐器》。 主要科研项目:2000年11月,《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多媒体电脑在音乐教育中 的开发与应用”》多媒体电脑在音乐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课题;2005年10月,钢琴即兴伴奏教程课题。 主要获奖情况:2001年,由温锐泽等教师开办的《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获得“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 改革实验研究”优秀教学成果奖;2006年11月,获得由香港钢琴音乐协会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 (学生获演奏一等奖);2007年11月,获得“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颁发的“‘珠江钢琴’ 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演奏与交流活动”歌曲伴奏的即兴编配与弹奏C组一等奖;2010年12月, 带三名学生参加教育部在厦门大学举办的“珠江恺撒堡钢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基 本功比赛”担任指导教师、领队。获团体一等奖及11个个人单项奖。 1997年至今,任全国社会艺术水平钢琴专业高级考评专家;2006、07、08年,获市级中学艺术特长生测 试考核评委;2000年至今任历届“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北京市艺术节评委。
导师介绍
马小红 钢琴系主任,教授。1983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任北京音乐家协会钢琴基础教育分会会长。 研究方向为钢琴。主要讲授本科及研究生的《钢琴》课程。 发表论文主要有:《音乐专业师范生课外教学实践活动研究》,1994年1月发表于《乐海撷英》;《中国钢琴 作品的魅力》,2002年9月发表于《音乐周报》;《中国风格钢琴曲创作的成功探索——王建中<情景>解读》, 2005年4月发表于《中国音乐学》;《在继承中勇于创新,在创新中打造精品——论高校钢琴精品课程的建 设》,2005年5月发表于《人民音乐》;《打造钢琴精品课程、深化音乐教育改革》,2005年6月发表于《中 国音乐教育》;《撼人心魄感人肺腑——对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理解》,2006年11月发表于 《钢琴教学研究文集》;《姚思源<八月桂花遍地开>钢琴变奏曲介绍》,2006年11月发表于《钢琴教学研究 文集》。《全国钢琴(业余)考级曲目辅导》任编委,1995年12月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中外钢琴名曲》 教学版第一册,2003年1月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歌曲钢琴伴奏编创与弹奏》上下册,2004年11月 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钢琴艺术史文献精编》上下册,2005年5月出版于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2-2004连续三年被评为“校级优秀主讲教师”;2005年被获得“首都师范大学首批优秀主讲教师”称号; 2007年在“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师演奏与交流活动中获得“钢琴独奏C组一等奖”、“即兴伴奏C 组一等奖”。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王光明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研究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王光明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研究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一、专业的设置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只招生1人,有2个专业,分别是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
二、考试的科目三、导师介绍王光明,1955年生于福建省武平县。
1986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3年晋升教授。
1996年1-4月、2000年8-12月应邀分别作香港岭南大学现代中文文学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客座研究员。
原在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99年调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文艺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在文艺学、中国现当代博士点招收“中国诗歌理论”、“20世纪中国诗歌研究”方向的博士、硕士生。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四、参考书目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
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
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
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捌九叁,二肆壹,二二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
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
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
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年北邮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见面会张平导师组介绍PPT课件
研
研研
技
技 究 管研
究
究发
术
术 室 理究
室
室室
室
室
室室
7
➢ 《科学通报》副主编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
移动通信网”总体专家组成员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第五届
咨询委员 ➢ 科技部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 科技部863主题专家组成员。
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读学生人数:博士生3人,硕士生16人
更偏向无线通信和系统仿真评估 希望招募数学/物理基础好,逻辑思维能力强,喜欢数 学建模/推导,编程,算法,善于创新的同学
方向: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MAC技术研究及实 现。 在读学生人数:博士生10人,硕士生19人
希望招募基础知识扎实;踏实、进取;随和, 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同学
• 博士生导师 8人、硕士生导师 14人
二、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
•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 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 工学硕士)
•
电子与通信工程 (工程硕士)
• 方向: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新理论及技术
三、研究生招生人数 2012年工学硕士招生总人数为72人,招收保送生35人
工程硕士招生总人数为21人,招收保送生11人
2010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 《教育部2010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奖”》一
项。 2011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
国家奖2项、省部级以上奖项7项。
3
一、研究所导师
• 张平、田辉、陶小峰、张建华、冯志勇、王莹、崔琪楣、许晓东
• 刘宝玲、李立华、胡铮、王强、唐晓晟、邓钢
方向: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物理层信号处理技术。
智能时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挑战与路径
智慧教育2024年第2期智能时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㊁挑战与路径李艳燕摘㊀要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推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㊂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持续地利用数字化㊁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变革教育系统的复合性的动态发展过程㊂智能时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呈现出以学习环境为基础底座㊁智能技术群落与教育理论深度融合㊁注重培养多主体数字素养等核心特征㊂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深入,新型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挑战,例如多空间学习数据难以互联互通㊁新技术对教育教学的赋能体现不够明显㊁部分教育相关主体的数字素养有待提升等㊂面对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潜在挑战,可以构建场景驱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模式㊁推动新技术赋能的教学方式变革㊁强化各主体的数字素养与应用能力,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㊂关键词智能时代㊀教育数字化转型㊀教育高质量发展㊀数字素养㊀学习数据㊀教育强国㊀㊀一㊁引㊀言大数据㊁云计算㊁区块链等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经济㊁社会㊁科技等领域的重大变革,全球社会迅速进入智能时代㊂为更好地满足智能时代的社会需求,我国将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㊂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㊂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 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㊁学习型大作者简介:李艳燕,工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㊁博士研究生导师㊂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面向数字社会发展的智慧教育支持服务关键技术研究 (9222019)㊂751阅江学刊2024年第2期国 ①㊂如今,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㊂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持续地利用数字化㊁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变革教育系统的复合性的动态发展过程,通过将智能技术整合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推动教学模式㊁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及变革,对各教育主体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赋能㊂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的引领下,我国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例如重构教育发展生态㊁优化教育人力资本结构㊁推动教育共治共建等㊂②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深入,新型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具有不确定性的后果,在技术㊁主体㊁情境等层面带来诸多潜在风险㊂③因此,有必要厘清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内涵,分析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智能时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㊂㊀㊀二、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厘清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概念,总结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特征,有助于深刻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为应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挑战㊁探索相应的发展路径打下基础㊂㊀㊀(一)基本概念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概念起源于数字化转型,其含义是将数字技术融入各个活动领域,对人类开展活动的方式进行系统㊁全面的变革重塑㊂④这一变革过程不是简单地升级系统㊁采集数据或更新设备,而是在数字化转换与升级的基础上,在战略层面系统规划,全面提升不同主体的数字化意识㊁思维和能力㊂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深层次地改变业务模式㊁推动生产方式或组织形式创新的过程,具有长期发展演进和持续迭代升级的特征㊂随着数字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各个领域先后提出了不同的数字化转型目标和要求㊂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化转型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旨在采用数字技术和数字战略重构教育领域的组织业务和运营流程,增强教育组织运行能力和治理能力,提升教育领域运营绩效,实现数字技术对教育的全面重塑㊂具体而言,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持续地利用数字化㊁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变革教育系统的复合性的动态发展过程㊂在这一过程中,应尊重教育活动的深刻性㊁丰富性和复杂性,⑤以师生为中心,聚焦教育教学主业,运用人工智能㊁大数据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理念㊁教学场景㊁教学模式㊁教学技能和评价方式等,开展深入变革,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持续促进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㊂总之,智能时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场教育领域的系统性㊁根本性变革,是智能时代教育适应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㊂851①②③④⑤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4页㊂王树涛㊁鲍俊威:‘数字化转型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内在逻辑与发展路径“,‘中国远程教育“,2023年第11期㊂董倍宏㊁杨剑:‘教育数字化转型:不确定性风险及其治理“,‘电化教育研究“,2023年第13期㊂祝智庭㊁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面向未来的教育 转基因 工程“,‘开放教育研究“,2022年第5期㊂李芒㊁张华阳㊁葛楠:‘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义与进路“,‘中国电化教育“,2023年第8期㊂智慧教育㊀㊀(二)核心特征在智能时代,我国就教育数字化转型开展了系列探索㊂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数字化转型主要呈现出以下核心特征㊂1.以学习环境为基础底座学习环境是人类学习发生的重要场所,为学习者提供基础的学习场域与活动空间㊂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人工智能㊁大数据㊁区块链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数字化㊁网络化㊁个性化㊁智能化学习环境的建立㊂智能时代的学习环境能够融合学校㊁家庭和社会等不同学习场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学习环境可计算㊁学习场景可感知㊁学习行为可关联和学习服务可协同,①从而为各教学主体提供优质㊁精准㊁个性化的教学支持服务,为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稳定㊁高效的基础底座,是开展数字教育的基本条件㊂2.智能技术群落与教育理论深度融合智能时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推动智能技术群落与教育理论的深度融合,实现科技与教育的双向赋能㊂一方面,智能时代教育创新与变革呈现的趋势之一是利用新技术重塑教育生态㊂②以5G㊁物联网㊁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智能技术群落用于教学实践,能够推动技术赋能教学过程,创新教育理论,变革教育形态,驱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实现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变革㊂另一方面,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科学地利用智能技术群落,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㊂目前,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都离不开具备洞察力㊁导向性㊁系统性的理论框架的指导㊂考虑到教育系统具有极高的复杂性,有必要构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③指导智能技术群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度推进㊂3.重视多主体数字素养的培养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中的公民在学习㊁工作㊁生活等领域应具备的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例如数字资源获取㊁制作㊁使用㊁评价㊁创新㊁分享等㊂④教育要全面完成数字化转型,必须要求教师㊁学生㊁学校管理者等各教育主体同步具备数字意识㊁拥有计算思维㊁能够进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㊁承担数字社会责任㊂在智能时代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帮助不同教育主体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重视教师㊁学生及教育管理者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培养教育主体对技术的辩证性认知与批判性思考,为不同的教育主体构筑共同的数字化精神空间,从而促进各教育主体积极参与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实现人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共生㊂㊀㊀三、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潜在挑战智能时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为教育的变革带来了巨大机遇,但是,随着教育数字化951①②③④李艳燕:‘科技赋能教育创新:学习环境的变革与升级“,‘人民论坛㊃学术前沿“,2023年第20期㊂黄荣怀㊁王运武㊁焦艳丽:‘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关于科技与教育双向赋能的命题“,‘中国电化教育“,2021年第7期㊂祝智庭㊁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中国教育学刊“,2022年第4期㊂‘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http://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㊂阅江学刊2024年第2期转型的持续深入,诸多潜在问题与挑战也渐渐出现㊂㊀㊀(一)多空间学习数据难以互联互通智能时代的学习环境将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从教室逐步延伸到社区㊁家庭等社会性场域,从学校物理空间逐步扩展到线上线下结合㊁校内校外融通的泛在学习空间㊂然而,在目前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学校㊁家庭㊁社会等场域严重割裂,①不同学习场域拥有独立的数据系统和数据标准,缺乏整合与协同机制,导致各学习空间的信息共享不畅㊁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各场域的学习支持服务难以协同联动,学习情境难以联通㊂如何突破信息壁垒,构建开放互联的学习环境,如何实现不同学习空间中各种智能化服务的无缝协同,是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㊂㊀㊀(二)新技术对教育教学的赋能体现不够明显新型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教学实践的变革带来了诸多可能,但在教育领域应用新技术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潜在风险㊂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例,部分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个性化学习,辅助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但在应用的过程中,用户面临隐私被泄露㊁数据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获取的信息也可能存在错误或偏差㊂②此外,在当前的新型教育场景中,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案例仍然相对缺乏,规模化㊁可复制的应用模式较少,不利于教育数字化转型先进经验的积累和推广㊂虽然部分教育机构小范围地尝试了数字化教育项目,但很少出现可以被扩大应用,或者能够在不同地区和学校成功复制的实践经验,这导致数字化教育呈碎片化,具有不稳定性,新型技术对教育教学的赋能作用有待进一步探索㊂㊀㊀(三)部分教育相关主体的数字素养有待提升智能技术对教育转型的作用受到教育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技术对教育的多种可能性需要通过主体的实践才能实现㊂③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过程中,各主体主要面临意愿障碍和能力障碍㊂一方面,部分教育管理者㊁教师㊁家长等参与主体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支持意愿不足,尚未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是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契机,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抵触情绪㊂例如,部分学校管理者没有充分落实 一把手工程 ,阻碍了智慧校园建设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㊂另一方面,部分师生的数字素养有待加强㊂部分教师对如何运用新兴技术赋能教学㊁管理㊁评价等教育的关键环节感到困惑,影响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影响了智能学习环境中学习效果的提升㊂㊀㊀四、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建设路径针对多空间学习数据难以互联互通㊁新技术对教育教学的赋能作用体现得不够明显㊁部分教育主体的数字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解决的措施包括构建场景驱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模式㊁推动新技术赋能的教学方式变革㊁强化各主体的数字素养与应用能力等㊂061①②③周伟㊁杜静㊁汪燕等:‘面向智慧教育的学习环境计算框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年第5期㊂李艳燕㊁郑娅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人民论坛“,2023年第23期㊂尚俊杰㊁李秀晗:‘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困难和应对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3期㊂智慧教育㊀㊀(一)构建场景驱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模式不同学习场景具有各自的特征,应结合场景特点及教育需求,展开探索性实证研究,总结不同场景的教育教学规律,建立场景驱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模式㊂第一,转变发展方式,健全新时期统筹多场景的数字教育管理体系㊂面对多元化的教育场景,管理部门应统筹规划,从宏观层面整体把控,推进统一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统一的教育应用场景和数字空间,面向多场景的各个要素制定相匹配的标准,形成内在协调的数字教育管理体系,提升统一的数字化保障能力㊂同时,结合各区域教育场景的个性化特征调整管理方案,并全面协调公众㊁专家㊁技术企业等不同主体,群策群力共同参与,由分散建设向集约共享㊁统分结合转变㊂第二,转变教学方式,推进场景驱动的 互联网+教育 示范试点建设㊂在因地制宜吸收国内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面向不同教育场景推进 互联网+教育 的创新应用试点示范㊂例如,建立跨学段业务联动和流程协同的工作制度,保障不同学段㊁不同教育场域在数据衔接方面的稳定性,优化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探索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逐步推动教学模式从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向线上线下结合㊁课内课外融通的多元形式转变,总结和分享先进的实践经验,推动优质教学案例传播与推广㊂第三,转变治理方式,推动数据驱动的多场景教育治理㊂在智能时代,数据已成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资源,突破多终端㊁多应用㊁多元异构数据的融合应用壁垒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引擎㊂①面对不同教育场景的复杂数据,必须制定数据采集与资源建设标准,规范不同场景教育数据的采集流程㊂在此基础上,完善教育大数据体系,推进现有教学系统业务流程和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利用智能技术实现大规模㊁多模态㊁跨领域的教育数据实时采集㊁集成分析和可视计算,构建全时态㊁多场景㊁广覆盖的教育大数据资源库㊂基于丰富的跨场域教育数据,要进一步加强多场景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实施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推动教育决策从传统的经验式决策向基于教育大数据的科学决策转变㊂㊀㊀(二)推动新技术赋能的教学方式变革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应不断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教育的新途径,推进教学方式的系统性变革㊂一方面,加快大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推进高性能设施环境㊁普适性数字终端环境㊁创新型教室环境㊁物联化智能新场景建设,提高学校物联智能化水平㊂另一方面,提高教师使用国家智慧教育服务平台㊁ 北京教育云 ㊁智能教学助手㊁人工智能教师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促进数字化教育与体育㊁美育㊁劳动教育等多元教育领域深度融合,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数字化由单一技术的独立应用升级为跨学科㊁多场景的综合应用,形成一批创新性强㊁成熟度高㊁可复制㊁可推广的数字化课堂教学模式㊂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教学方式变革与实践经验推广㊂第一,实行融合多模态学习分析的学习过程追踪㊂模态是一种可表征的客观存在的161①刘邦奇㊁胡健㊁袁婷婷等:‘教育数字基座赋能数字化转型:内涵㊁框架及典型场景“,‘开放教育研究“,2023年第6期㊂阅江学刊2024年第2期符号系统,如人的语言㊁表情㊁身体动作等经过编码后都可以成为一种模态㊂①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人们可以利用伴随式数据采集设备非介入式地感知和采集视觉㊁听觉㊁触觉等多模态信息㊂例如,通过感知和采集视觉信息,基于学习者的面部表情和行为动作,可以分析他们的学习投入程度;通过感知和采集声音信息,可以识别学习者的表达内容和情感倾向,分析他们的情感特征;通过感知和采集触觉信息,收集学习者的书写和手势信息,可以了解他们的操作能力㊂对多模态数据的感知与分析,有助于智能地识别学习者实时的学习状态,全面客观地分析与评价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从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有效㊁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支持㊂第二,提供人机协同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㊂在教育领域,人机协同指充分发挥人类智慧和机器智能的优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不同教学主体与智能学习系统的高效互动与协作㊂随着科技赋能教育创新的发展,利用物联网㊁大数据㊁云计算等技术构建智能学习系统,提供个性化㊁自适应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教师㊁学生㊁教育管理者等不同主体与智能学习系统的高效互动与协作,将成为智能时代学习环境的重要发展趋势㊂智能学习系统通过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数据,精确地识别他们的学习需求和遭遇的挑战,并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帮助学习者高效㊁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绩效,帮助教师全面㊁精准地了解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㊂智能学习系统还能够根据学习者对问题的回答和反馈,调整学习资源的内容和难度,以适应学习者的个体特征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使他们积极参与㊁深入思考,提高学习质量㊂借助人机协同,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的时间㊁地点使用不同的设备进行学习,并获得智联融通的一体化学习体验㊂换言之,无论在学校㊁家庭或社会场域,无论在物理空间或虚拟空间,学习者都可以与智能学习系统深入交互,并获得优质㊁高效㊁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同时,学习者可以随时在学习社区中与其他学习者沟通交互,增强学习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㊂第三,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㊂智慧教育示范区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先行探索与战略抉择㊂可以从各级各类学校中遴选一批学习环境建设基础好㊁新技术应用效果佳的学校,作为数字化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基地,构建一个涵盖大㊁中㊁小学校,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数字化教育创新发展联盟㊂在联盟内进一步遴选出覆盖中小学全学段㊁全学科㊁不同版本教材的万堂数字教育优质课程,打造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学校的标杆案例,形成成熟的㊁可供推广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模式,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教育数字化教学实践成果,为各地区学校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提供参考范例㊂㊀㊀(三)强化各主体的数字素养与应用能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应充分重视管理者㊁教师㊁学生等教育相关主体的数字素养与应用能力㊂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亟须对不同主体的数字素养培训进行系统改革和整体创新,以实现培训资源的充分㊁优质㊁精准㊁灵活供给㊂第一,落实学校管理者数字教育领导力提升项目㊂开展相关行动,增强各级各类教育领导者的数字教育发展理念,全面提升中小学校㊁幼儿园㊁职业学校㊁特殊教育学校㊁高等①杨彦军㊁徐刚㊁童慧:‘智能学习环境中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深度学习监测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22年第6期㊂261智慧教育院校中主管信息化工作的校长(园长)及教育部门信息化工作负责人的数字教育领导力㊂各级行政部门㊁教师教育部门也应建立面向学校主要领导人的数字教育领导力培训机制,明确培训课程㊁课时和考评办法,落实数字教育发展理念㊁方法与措施㊂第二,充分重视教师数字素养与能力的提升㊂一方面,应将数字素养视为新时代教师的基本功,纳入继续教育培训内容,进一步提升教师对数字素养的价值认知与主体意识,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和应用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在复杂的学习环境中探索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㊂另一方面,完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新技术的激励机制,将教师数字素养与绩效考核㊁职称评定㊁骨干教师评选等挂钩,激发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的内生动力,着力打造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使教师能够高效地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具备多场域促学能力和创新能力㊂第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和适应力㊂完善学生的数字素养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方式,通过课程㊁培训㊁讲座㊁在线资源等形式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熟悉数字工具㊁平台和资源,适应数字化环境的学习方式㊂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数字化环境下的道德行为规范㊂此外,建立多途径的监管㊁评价与反馈机制,通过无感式㊁伴随式教育数据采集和智能评价工具,获取学生在学习㊁考试㊁劳动㊁社会活动等过程中的多维度㊁全过程㊁动态化的数据,生成精准的学生画像,形成诊断性评价报告,对学习者的数字素养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评价,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确保学习者将数字素养应用到实践行动中㊂㊀㊀四、结㊀语智能时代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具有创新价值㊁高度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教育领域的一场系统性㊁根本性变革,为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更高的社会需求和更多的可能㊂面对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潜在风险,例如多空间学习数据难以互联互通㊁新技术对教育教学的赋能作用体现得不够明显㊁部分教育相关主体的数字素养有待提升等,可以通过构建场景驱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模式㊁推动新技术赋能的教学方式变革㊁强化各主体的数字素养与应用能力等多种渠道予以解决㊂通过学习环境的协同构建㊁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㊁各教育主体的协同参与,教育数字化转型将稳步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学习生态将逐步形成,最终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㊂责任编辑:沈㊀丹36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5名导师; 6、中科院计算所 武成刚副研究员。
校外工程硕士实践基地简介
北京微电子技术研究所(航天772所)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中心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航天511所)
算
机
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 尚媛园、丁辉、周修庄、付小 雁等
应 用
可信计算机及体系结构
张伟功、王晶等
技 术 智能应用技术
刘丽珍、王函石、刘杰等
数据挖掘技术、计算机图形 学
刘旭敏、刘丽珍等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周丽娟、王华等
计算机应用技术
学科
研究方向
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
计
算 软件可靠性、操作系统
机
应 传感器网络 用
联系方式
科研与研究生办公室:北二区240房间 电话:68901048 刘永梅老师(科研秘书)
我办公室:北二区216房间 电话:68902742 邮箱:syy@
祝愿大家学业有成!
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尚媛园
导师队伍
博导3人,硕士生导师50多人。教授11人,副教授16人
教授 关永 尚媛园 张伟功
(博导)
关永 尚媛园 张伟功 吴敏华 张树东 刘旭敏 刘丽珍 李晓娟 袁慧梅 周丽娟 教授 刘金刚 谈金东 金声震 于伦正 魏洪兴 李永东 赵春江 郭新宇 陈立平 杨宝祝
于伦正研究员:原航天771所总工程师, 中国航天嵌入式计算机专家,中国“载人 航天功臣”,载人航天等10余重点航天型 号计算机系统总设计师。获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7项。
德高望重的学术领军人物
特聘教授
谈 金 东 博 士 , 1970 年 出 生 , 美 国 田 纳 西 大学教授,航空、机械、生物工程 系副主任。国际机器人领域知名专家, 承担多项美国NSF、NIH研究项目,拥 有多项发明专利。
技 术
其它方向
导师
王旭仁、陈文龙等 衷璐洁、徐远超 刘卉等
关桂霞、邱德慧、刘金刚等
通信与信息系统
学科
研究方向
导师
通 综合电子系统
袁慧梅、张永祥、丁瑞等
信 与
高可靠嵌入式系统
关永、张伟功、张树东等
信 数字成像技术、数字图像 尚媛园、丁辉、周修庄、丁
息 处理
瑞、张永祥等
系 统
EDA/SOPC技术
张伟功、袁慧梅、尚媛园等
《学科概论》课程安排
2014-9-26
刘旭敏
2014-09-30
刘丽珍
2014-10-10
周丽娟
2014-10-14
张伟功
2014-10-17
施智平
2014-10-21
丁辉
2014-10-24
陈文龙
2014-10-28
吴敏华
2014-10-31
关桂霞
2014-11-04
传感器网络
张树东、刘卉等
软件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学科
研究方向
导师
计 嵌入式软件与可信计算 张伟功、张树东、骆力明等
算
机 图形图像信息处理 软
尚媛园、刘旭敏、孙卫真、 丁辉、周修庄、丁瑞等
件 与
智能教育软件与知识工程
刘丽珍、王函石 王旭仁、刘杰、黄向阳等
理 高可靠嵌入式系统
关永、张伟功、张树东等
论 数据挖掘与数据仓库
副教授 讲师
石长地 黄向阳 邱德慧 武成刚
张永祥 徐远超
刘杰 孙卫真 骆力明 潘巍 丁辉
王旭仁 王华 施智平 关桂霞 赵春娜
吴立峰 周修庄 孙众 王建民 陈立平
向勇
丁瑞
刘卉
付小雁 王晶
陈文龙 王函石 王瑞 宋巍 衷璐洁
特聘教授
金声震研究员:原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空间 天文电子学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空间电 子与信号处理系统的研究工作,获中科院 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 奖1项,发表论文120余篇。
石长地、吴敏华、骆立明、
学
孙众
论 教育教学软件研究与开发
计算机技术
学科
研究方向
软件工程与软件开发
计 算 嵌入式系统技术 机 技 网络工程与应用开发 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导师
全体导师 (信息工程学院导师+其它
单位导师)
建议
知己知彼: 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研究兴趣 充分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
导师确定时间 2个月后,即《学科概论》课程结束后
刘旭敏、周丽娟、王华等
其它方向
关桂霞、邱德慧、徐远超 刘卉等
高可靠嵌入式系统
学科
研究方向
导师
高 形式化验证技术
关永、李晓娟、施智平 赵春娜、王瑞
可 电子系统健康状态预测与分析 关永、吴立锋、潘巍等
靠 嵌 入
高可靠计算机体系结构 高速通信总线
张伟功、徐远超、张永 祥等
式 系
尚媛园、丁辉、周修庄、 数字成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 丁瑞、张永祥等
统 EDA/SOPC技术
张伟功、袁慧梅、尚媛园 等
嵌入式软件
张伟功、张树东等
传感器网络
张树东、刘卉等
智能应用技术
学科
研究方向
智能 应用 技术
智能情感交互技术 数据挖掘与安全监控 信息获取与融合技术
导师
刘丽珍、刘杰、王函石、 宋巍、黄向阳等
课程与教学论
学科
研究方向
导师
课 程
信息技术教学论
与 教
计算机教育心理
2013年聘为北京市特聘教授,创建首都师范大学 “高性能工业机器人及安全验证”实验室。
信息工程学院学位点
学院成立于1995年,是我校唯一一个工科院系 学院有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点(联合培养)
计算机应用技术
学科
研究方向
导师
高可靠嵌入式系统(形式化 关永、张伟功、尚媛园、
计 验证等)
张树东等
徐远超
2014-11-07
孙卫真
2014-11-11
宋巍
2014-11-14
刘卉
2014-11-18
张永祥
2014-11-21
衷璐洁
2014-11-25
刘金刚
关永 周修庄 袁慧梅 黄向阳 王晶 王瑞 付小雁 刘杰 王旭仁 潘巍 邱德慧 王华 王函石 孙众 丁瑞 吕德军(专利) 尚媛园
校外兼职导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