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案2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2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1、预习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句知识。
2、朗读文本,领悟文本语言的声韵美和意蕴美。
3、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形成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落,正确分析作者因事而发的感慨。
2、结合自己对自然、宇宙、生命的理解,比较古今杰出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来客观、公允地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
教法设计:质疑讨论,拓展评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语激趣,进入文本。
[幻灯片出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
此文被誉为“书中的极品,文中的上品。
”可谓艺术奇葩,千古奇文。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从辩才和尚处获得王羲之的真迹后,爱不释手,命人摹拓数本分给太子诸王,并且在死前请求高宗李治把兰亭真迹随葬昭陵。
写作本文时,王羲之33岁,距其后辞官归隐仅有3年,也是他决定归隐的重要的蕴酿阶段。
其间如何反映作者复杂情绪,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文本,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交流。
[幻灯片]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二、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诵读体悟。
师导:“三分诗,七分读。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最好的方法。
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标注字音,划分节奏。
②把握作者情感发展的脉落,从文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填入题目的空格内并评价。
幻灯片]:兰亭集会,赏景畅饮,信可()矣;聚后思索,面对生死,岂不()哉;联系古今,思接千载,亦可()夫。
2、处理疑难字词。
①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会()稽悟()言形骸()世殊()②、判断下列红色字含义的正误。
茂林修竹(长)况修短随化(修身)丝竹管弦之盛(繁多)俯察品类之盛(繁盛)所以游目骋怀(……的原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用来)③、翻译下列句子。
(供参考,具体随学生提问而定。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分析《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兰亭集序》的文言文阅读理解。
2.对《兰亭集序》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王羲之及其《兰亭集序》的基本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课文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全文,感知文本。
2.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理解文本内容。
三、分析课文1.分析《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如:辞藻华丽、结构严谨、意境优美等。
2.分析《兰亭集序》的审美价值,如: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感悟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兰亭集序》中的名句,如:“此地一为别,孤帆万里征。
”引导学生品味其意境之美。
2.分析《兰亭集序》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感受其艺术魅力。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兰亭集序》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和感悟。
2.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交流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拓展阅读1.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兰亭集序》的资料,如:历史背景、作者简介等。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加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
三、写作训练1.让学生以《兰亭集序》为题材,进行写作训练。
2.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2.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进行点评。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二)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二)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的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课文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二.朗读课文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
(教师订正)(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
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
”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最新人教版高中的兰亭集序教案3篇
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乐事)
#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 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 乘微醉或啸吟或援翰,作出诗来.
当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大家喝喝酒,吟吟诗,当真是不 亦乐乎!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为之作序,这就是这篇《兰亭集序》 的山来.
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 理,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情境不合,如何认识.
A痛:
(1)痛 在何处?人老、事迁、景陈、寿短岂不痛哉?
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况且,人生的长短随造化而定,最终必将走向消亡.作者认为死和生是一件很大 的事情,可是这种大事我们却做不得半点主,真是既无奈,乂无助,怎不叫人痛苦?
6)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每每看到前人写的关于生和死的文章,作者便没来山地觉得前人的观点、看法和 自己相差无儿,都把死和生看成是一件大事来对待.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晋代的思想潮流,把握文章感情(查一查,找一找)
3、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写写自己的人生观(想一想,写一写)
[课堂流程]
一、赏帖悟性
1、字如其人
说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多人想到这是部书法作品,被誉为 天下一行书, 观书贴,悟性情.
(1)字的特点:古雅秀美,潇洒自然古人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雅
(2)字如其人王羲之的 雅:出身名门[其伯父为东晋元勋王导旧时王谢堂前燕 (王导.谢安)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乂少有美誉,自然兴起名士之雅.(羲之简 介)
2、检查预习
《兰亭集序》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兰亭集序》教案高中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乐”的原因。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的“乐”。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乐”的原因。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其朴素精练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通过播放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连唐太宗都赞赏不绝。
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学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内容。
2、字音辨识放录音,听录音,纠正字音。
3、朗读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根据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4、了解内容明确:此两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1、迅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集会的?明确: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2、作者参加集会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明确:快乐。
“信可乐也。
”3、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乐”,你能找出并加以总结说明吗?明确:五乐——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1、找出课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美的?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2、作者这些写景状物的语言有何特点?明确:精炼优美、朴素清新3、另外,文章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体现出语言的什么特点?明确:言简意赅(五)拓展延伸模拟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将景物和你的感受诉诸笔端。
(六)课堂小结有感情的齐读本段,体会作者“乐”之心情。
(七)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预习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兰亭集序》教案高中语文教案「篇二」教学目的:学习本方自然清新的风格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理解本文的感情重难点:如何看待作者借题发挥,阐明生死观的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步骤:一、导入:公元353年农历3月3日,当时阳光明媚,王羲之和当时的41位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
《兰亭集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兰亭集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指导思想】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黑龙江省《模块教学内容目标与考核要求》,从应用、审美、探究三个方面提出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
重视语文的生活性和实践性特点,培养学生大语文的观念。
教学中应重视语文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在价值观、情感、态度方面给予正确引导。
本文是模块2中的三单元的文本,属于古代散文教学模块。
考虑到模块教学的整体性灵活性个性化特点。
既要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和理解,又要注重文本的思想价值和审美趣味。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2、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准确流利背诵课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过程与方法:1、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体味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多种方法结合解决文本中作者的生命之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达出的旷达胸怀。
2、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并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解决办法】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教学方法】诵读悟情点拨斧正探究解难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导入教学: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兰亭序帖卷》.同学点评一下看看名家的点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宋代米市称它为“天下第一行书”。
梁武帝萧衍评价:“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从中更能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兰亭集序》不仅是登峰造极的书法作品,更是文采精美思索厚重的名篇佳作。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王羲之对人生思考的丰富睿智的精神世界。
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2篇
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精选2篇(一)教学设计:《兰亭集序》学习目标:1. 了解《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及其作品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兰亭集序》的主题和意境,并能够通过朗读鉴赏诗词的艺术韵味;3.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次的学习内容,了解他们对王羲之的了解程度;2. 通过展示王羲之的字帖和书法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二、导读(10分钟)1. 分享《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的简介,介绍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 指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主题和意境,并通过讨论加深理解。
三、学习课文(20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2. 学生逐句解读课文的意思,并分析诗词的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3. 分组合作,讨论和总结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和思想。
四、诗词鉴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朗诵和欣赏来感受《兰亭集序》的艺术韵味,理解诗词的美学价值;2. 学生分组朗读和表演课文,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受,写下自己的读后感;2.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文,进行评价和交流。
六、小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所学知识和体会;2. 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研究其他王羲之的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艺术风格和贡献。
拓展活动:1. 通过观看相关的视频或展览,进一步了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2. 鼓励学生模仿王羲之的字体和书写风格,进行书法练习;3. 设计其他与《兰亭集序》相关的活动,如诗词创作、书法比赛等。
教学资源:1. 《兰亭集序》课文;2. 王羲之的字帖和书法作品;3. 视频或展览资料。
评估方式:1. 课堂讨论和口头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2. 学生写下的读后感,评价其对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学生课后研究的作品和成果,评价其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高一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兰亭集序
高一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 了解《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及其主要作品。
2. 理解《兰亭集序》的主题和意境。
3. 掌握《兰亭集序》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兰亭集序》的主题和意境。
2. 掌握《兰亭集序》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2. 理解《兰亭集序》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兰亭集序》的课文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和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介绍王羲之和他的主要作品,引发学生对《兰亭集序》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课文(15分钟)教师对《兰亭集序》的背景和内容进行详细解说,重点讲解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情感。
第三步:讨论和分析(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对《兰亭集序》进行分析和解读,包括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等方面。
第四步:个人阅读(10分钟)教师让学生独立阅读《兰亭集序》,并让学生做好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
第五步:学生展示(10分钟)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笔记和理解,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
第六步:整理总结(5分钟)教师对全班学生的观点和理解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诗文作品,对比《兰亭集序》的主题和意境,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2. 学生可以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受。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通用13篇)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通用13篇)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教学重点:1.理解背诵2.由景入情的写作方法教学安排:二课时过程第一课时一、直接进入新课。
1.教师板课题:兰亭集序2.由美文到美书①《兰亭集序》书法掠影:古今书法学习的范本。
②抽学生写作者名:王羲之。
并由此链接到:晨曦;熙熙攘攘。
后让学生试将“王羲之”“晨曦”“熙熙攘攘”三个词语组合造句,以加深书写印象。
3.由美书到美文:《兰亭集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4.了解作者情况,简述写作背景,明确文章体裁。
二、如果有学生在预习时已能背诵,先抽一二学生试背。
三、指导第一段的背诵,点拨理解句意,强调关键词语,注重文言基础知识教学。
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读背。
背诵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件:修稧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四、学生自读背诵5分钟。
五、抽一至二名学生试背课文,教师可作必要的线索提示。
第二课时一、听名家示范朗诵,学生小声跟读。
二、复习巩固第一自然段的阅读背诵。
三、朗读、解析第二自然段,理解文章“由叙入感”的写作结构。
明确:第一段记兰亭畅游,乐视听之娱;第二段感人生易老,悲死生之大。
1.注意本段的结构层次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四、诵读、讲析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1.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
2.归纳结论:睹物伤情,诗文叙怀,记于今,留之后,古今一理。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2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并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正确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
审美鉴赏与创造:抓住几个鉴赏点,感知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感受文美中,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为何由“乐”转“痛”。
难点:理清作者感情脉络及其原因:感受作者感情倾向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生命观点的认识。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问题引导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媒体设计:ppt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说明性文字。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成文的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意旨、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
《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
2、作者: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yí),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3、时代背景:东晋时期国势日衰,当时统治严酷,互相倾轧、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们大多不求进取,往往崇尚老庄,认为生即死,死即生,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道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早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4、“魏晋风度”:作为魏晋时期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的风流自赏。
他们“简约云澹,超然绝俗”。
魏晋时代长期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
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
《兰亭集序》教案(最新4篇)
《兰亭集序》教案(最新4篇)《兰亭集序》教案篇一《兰亭集序》叙写兰亭美景,写景妙趣天成,抒发人生感慨。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兰亭集序》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兰亭集序》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文单元第一篇课文,它与后面两篇文言文都是记游并说理的文章。
《兰亭集序》叙写兰亭美景,抒发人生感慨,写景妙趣天成,说理深沉悠远。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王羲之其书其人其事。
理解作者为何乐,又为何痛。
过程与方法:鉴赏写景手法和文本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珍惜生命、有益社会的人生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经过《兰亭集序》第1课时的学习,学生已通晓文意,但难以独立鉴赏文本,难以理解王羲之的人生悲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演示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探究法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 鉴赏写景手法和语言风格。
2 理解作者的人生悲慨和其中蕴涵的积极的人生观。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组织各组学生汇报预习成果我了解到的王羲之其书其人其事。
学生活动各组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并制成幻灯片,课上向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网上搜集和筛选资料、组内汇总、代表汇报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人文素养,达到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同步。
教师活动设问1观赏视频后概括出作者的乐包括哪些内容。
2作者是如何用文字画出兰亭胜景的,试描绘。
请学生找出相关内容在书上勾画作批注。
学生活动在书上勾画作批注,想象兰亭美景,感悟作者的乐;到白板前演示自己作的批注。
设计意图影像将学生带入情境;要求学生作批注,训练学生用旧知分析文本从而获得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习惯,达到传播知识与传授学习方法同步。
教师活动设问1作者为何痛?2王羲之是个悲观主义者么?要求学生勾画关键句、思考、作答。
学生活动勾画关键句、思考、作答;看视频,知背景;赏杂志,找同感;观影像,悟人生。
设计意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当时政权的频繁更迭和残暴的政治迫害让当时文人选择了谈玄悟道或放浪形骸,帮助学生理解王羲之想到他们无论选择哪种方式生活,都在一天天走向衰老死亡,所以痛。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6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1.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
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
2.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强调课前预习。
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
(2)提出疑难问题3.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之乐。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引入同学们,知道唐太宗吗?他在临死之前泪流满面向唐高宗央求道:父王为创立大唐,历尽艰辛,而今天下托付给你,我也放心,父王只从你这里要一样东西。
那位同学知道他要什么?对!他说:我所要的兰亭真本,可与我同去,你的意思如何?高宗点头答应了,太宗也就一命呜呼,气绝身亡。
王羲之遗世的最佳书法珍品,就这样葬入了昭陵了。
此后传世的兰亭是兰亭被萧翼从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辩才处骗得送入太宗秘库之后,遴选善书的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临摹之作。
同学们可以翻到本册书的插图,(或打出兰亭帖幻灯片)欣赏《兰亭序帖卷》。
你看,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
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
你看了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中国人是形式美最发达的民族,篆、隶、行、草、山水、花、鸟、玉器、陶瓷、亭台、园林无一不表现中国人对形式美特殊的敏感,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这种美。
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也许你们不知道的是,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2 人教版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2教学设计《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一篇书法作品,文笔很美,但思想略显消沉,其中以学生现有知识积累和阅历,很难深层次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学习中往往觉得枯燥无味,加之要求全文背诵,学生不得不囫囵吞枣地背,兴趣索然。
我设计的这节课是在认真学习魏书生教育教学模式之后的大胆尝试探索,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采取的具体方法有:1、用文学语言讲授美文。
为学生营造一种文学氛围,使学生入情入景,走入文中,走到作者内心中去。
2、引导学生美读。
诵读训练中采用教师范背、男女生赛读、个人朗读、学生齐读和听读相结合的方法。
真正做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知识点的讲解采用师生互相提问的方式构建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
4、力求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5、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尤其注意给学生个人提供表演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提高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一逐层铺垫,创设情境1、课前交流师:上课之前老师想知道大家是**中学哪个班的同学?生;**班。
师:听说**班的同学都非常聪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生:(笑)是真的。
师:那大家今天有没有信心在各位专家老师面前展现一下我们**班的风采呢?生:有。
师:好,那我们大声齐喊三遍“我有信心”,好不好?生:(声音洪亮地喊)“我有信心,我有信心,我有信心。
”石:今天老师还要给在座的同学提个要求,那就是——所有的同学都要动脑、动嘴,你可以想错,但是不能不想;你也可以说错,但是不能不说,能不能做到?生:能。
师:好,我们正式上课。
起立!2、导入课文师:(以轻柔的钢琴曲为背景音乐,淡雅的古典画面为背景画面)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个美丽的地方,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许多兰花。
虽然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自从有了王羲之和41位名士在这里的集合,于是兰渚之亭就流芳千古,大大超过了兰花的清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教案2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设想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朗读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
(教师订正)(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
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
”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赏析课文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明确: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气气清惠风和畅人物:群贤少长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感受:信可乐也写法:写景抒情叙议结合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
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
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死生之大,岂不痛哉?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
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
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
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
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小结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相关资料1.《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龄编撰的《晋书》,而此前收录晋文最完备的《文选》竟未见此文,这与《兰》文的历史地位很不相称。
同时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梁代刘孝标注引的王羲之《临河序》与《兰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
于是就此引发了一场《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1)文章作者之真伪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
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这一观点,并阐述了几点理由。
郭沫若也赞同此说,并就“夫人之相与”之增段补充论据,然后进一步考证说,《兰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孙、陈代永兴寺僧人智永所为。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
高二适引用证据反驳郭沫若的观点,章士钊也引用资料来证明《兰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书法作者之真伪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
南宋姜夔率先质疑,李文田则从书体上否定定武本《兰亭》为王羲之笔迹,郭沫若更是斩钉截铁地断定是假的,并进一步推断,“这个墨迹本应该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
高二适等人著文反驳,认为郭沫若以两块刚出土的石碑而断定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是“孤证不立,偏难概全”。
详情请看《语文学习》2000年第8期陆精康先生的《〈兰亭序〉疑案录》。
2.《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
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
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
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汉魏六朝散文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3.《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
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
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4.王羲之《兰亭诗》(其三)及前人评点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渌水滨。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谭元春:“寓目理自陈,适我无非新”二语,真是通识所发,非一意孤高绝俗之流。
(《古诗归》)钟惺:七贤胸中恐逊此原委。
(《古诗归》)陈祚明:旷达之旨,射洪古诗中多此等语,易流宋人。
(《采菽堂古诗选》)沈德潜:不独序佳,诗亦清超越俗,“寓目理自陈”,“适我无非新”,非学道有得者,不能言也。
(《古诗源》)牟愿相:王逸少传诗不多,其《兰亭》一篇,如苏仙高屋,翘视群儿小澥(《草堂杂论诗》(摘自《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前人张玉谷读了上面的《兰亭诗》(其三)后这样与《兰亭集序》作比较阅读:即序中“仰观宇宙”数句意。
“寓目理陈”,贴视说,“群籁”、“适我”贴听说。
只渌水滨,略带兰亭,绝不粘滞,诗境清越。
【延伸阅读】将王素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兰亭诗》其一仰视碧天际,俯瞰原水滨。
寂阔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现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诗中“俯瞰泳水滨”对应《序》中“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