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科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疾病的诊治方法

中医儿科疾病的诊治方法

中医儿科疾病的诊治方法疾病是儿童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传统中医学在儿科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本文将就中医儿科疾病的常见诊治方法进行探讨。

一、风寒感冒的治疗方法风寒感冒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风寒感冒主要是因为体内寒邪侵袭引起的。

治疗风寒感冒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 驱寒法:配合中药和适当的穴位按摩,通过温灸、艾灸等热疗方法来驱除体内的寒邪,促进身体的循环和代谢。

2. 耐寒锻炼法:指导儿童选择适当的自然环境,如户外活动、暖水浴等,帮助儿童逐渐适应寒冷环境,增强体质,减少感冒机会。

3. 中药治疗法: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通过配方中药煎煮、煮汤、煮粥等方式进行治疗。

二、脾虚厌食的治疗方法脾虚厌食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吸收能力差等。

中医认为脾虚主要是因为脾胃功能不足引起的。

治疗脾虚厌食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 调理饮食法:合理安排儿童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时间,避免食用过多的刺激性食物和高糖、高脂肪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等易消化的食物。

2. 中药调理法: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具有健脾作用的中药制剂,如党参、白术等,进行调理。

可以通过煎煮、煮汤、煮粥等方式服用。

3. 针灸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针,刺激脾胃经络,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儿童的食欲和消化功能。

三、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法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中医认为哮喘是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

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 调理生活习惯法:引导患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着凉,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过敏原。

2. 中药辨证治疗法:根据不同类型的哮喘,配合使用中药进行辨证施治,达到祛除痰湿、扩张支气管、平喘止咳的治疗目的。

3. 推拿按摩法:通过推拿按摩患儿的胸前、背后等部位,调理机体的气机运行,促进气血畅通,缓解哮喘症状。

四、湿疹的治疗方法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医认为湿疹主要是由于体内湿气积聚,经络不畅引起的。

中医儿科治疗流程规范

中医儿科治疗流程规范

中医儿科治疗流程规范1. 前言本文档旨在规范中医儿科治疗流程,提供指导医生和患者的方案。

中医儿科治疗流程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医疗伦理和患者权益保障要求。

2. 患者评估与诊断在开始治疗之前,医生应进行全面的患者评估与诊断,以确保针对个体病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2.1 病史收集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的起因、发展过程、症状表现等相关信息。

病史的收集应细致入微,尽量了解患者的全貌。

2.2 体格检查医生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对患者的外观、神经系统、心肺、腹部等方面进行细致观察和评估。

体格检查旨在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帮助做出正确的诊断。

2.3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是中医儿科治疗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各种医疗设备进行。

根据个体病情的需要,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尿常规、影像学检查等。

2.4 诊断在患者评估和辅助检查的基础上,医生应结合自身经验和中医理论,做出准确的诊断。

诊断应基于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综合信息。

3. 治疗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诊断结果,医生应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应包括治疗目标、治疗方法、药物选择等内容。

3.1 治疗目标治疗目标应具体明确,针对患者的疾病特点和治疗需求制定。

治疗目标应合理、可行,并符合中医儿科治疗原则。

3.2 治疗方法治疗方法是治疗方案中的关键部分,涉及到各种中医疗法,如针灸、草药疗法、推拿等。

医生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

3.3 药物选择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进行。

医生应依据中医药学理论和临床经验,选用适当的草药或中药制剂,配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4. 治疗过程与评估治疗过程应严格按照治疗方案进行。

医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4.1 治疗过程管理医生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关系,告知患者治疗过程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经常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治疗反应和不适情况。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儿科疾病分册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儿科疾病分册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疾病分册释义序中医治疗儿童疾病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治疗理论和方法。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疾病分册的出版对于规范和推动中医儿科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疾病分册进行详细的释义,以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指南。

一、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疾病分册的背景和意义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疾病分册是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文件要求编制的,旨在规范和推动中医儿科临床诊疗。

该指南基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中医治疗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的经验,提出相应的诊疗方案和方法,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二、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疾病分册的内容和特点1. 研究背景和依据: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疾病分册明确了编制的目的、依据和原则,详细介绍了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辨证施治要点。

2. 疾病诊断标准:该指南对于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的诊断标准进行了界定和解释,明确了中医辨证诊断和病因诊断的要点,为临床医生的临床诊断提供了规范和参考。

3. 诊疗方案和方法:针对不同疾病的特点,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疾病分册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原则和方案,包括中药处方、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治疗方法,为临床医生的治疗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4. 注意事项和预防指导:为了避免并发症和提高治疗效果,该指南还详细阐述了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预防指导,使临床医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三、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疾病分册的应用价值1. 规范临床诊疗: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疾病分册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规范和科学的诊疗方案,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提升和医疗风险的控制。

2. 指导中医临床实践:该指南系统总结了中医治疗儿科疾病的临床经验,为中医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有利于提高中医药在儿科领域的应用水平。

3. 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疾病分册的出版将有利于推动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和推广,增强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儿科诊疗规范(16个病种)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儿科诊疗规范(16个病种)

吴家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儿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目录一、感冒二、咳嗽三、乳娥四、肺炎喘嗽五、哮喘六、泄泻七、便秘八、厌食九、腹痛十、痫证十一、儿童抽动证十二、遗尿十三、紫癜十四、五迟、五软、五硬十五、小儿肌性斜颈十六、胎黄感冒中医病名:感冒西医病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2-1997)。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修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判断条件”。

临床表现:(1)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天以上。

(2)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以将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之则不能。

但若反复感染是以下呼吸道为主,则因定义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

(3)确定次数需连续观察1年。

(4)反复肺炎是指1年内反复患肺炎2次,肺炎需由肺部体征和影像学证实,两次肺炎诊断期间肺炎体征和影像学改变应完全消失。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修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判断条件”。

二、辨证论治1.肺脾气虚证证候:屡受外邪,咳喘迁延不已,或愈后又作,面黄少华,纳呆食少,倦怠乏力,或恣食肥甘生冷,肌肉松弛,或大便溏薄,咳嗽多汗,唇口色淡,舌质淡红,脉弱,指纹淡。

治法:补益肺脾。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

黄芪、防风、白术、党参、山药、煅牡蛎、陈皮、甘草。

中成药:童康片、玉屏风口服液、玉屏风颗粒等。

2.气阴两虚证证候:反复感冒,手足心热,低热,盗汗,神疲乏力,平时多汗,口干喜饮,纳呆食少,肌肉松弛,咽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无力,指纹淡红。

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玉屏风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黄芪、防风、白术、沙参、麦冬、五味子、鸡内金、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

中成药:槐杞黄颗粒等。

3.肺胃积热证证候:反复感冒,口渴,伴口臭或口舌生疮,夜寐欠安,纳差,大便干,咽红,舌红,苔厚或黄,脉滑数。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

主要症状:皮肤、黏膜出现瘀斑、瘀点,对称分布;次要症状:常伴关节疼痛,腹痛,严重者可出现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等。

起病急骤,发病前常有感染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皮肤瘀点,多见下肢及臀部,呈对称性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压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反复发作;(2)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可呕血、便血;(3)可有关节疼痛,多为一过性,不留关节畸形;(4)肾脏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等。

(5)血小板计数无明显下降。

单纯皮肤紫癜者,称为皮肤型;皮肤紫癜伴有消化道症状者称为腹型、伴有关节症状者为关节型、伴有血尿和/或蛋白尿者为肾型、伴有皮肤紫癜以外两种以上表现者为混合型。

(二)证候诊断1.风热伤络证:起病较急,皮肤紫斑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

伴有发热,腹痛,关节酸痛等症。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血热妄行证: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紫红或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同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有发热,或伴腹痛,或伴关节疼痛,舌红,脉数有力。

3.阴虚火旺证:皮肤有青紫点或斑块,时发时止。

手足烦热,颧红咽干,或午后潮红,盗汗,伴有鼻衄、齿衄。

舌红、少苔,脉细数。

4.气不摄血证: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发作,色淡。

面色晄白,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热伤络证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活血推荐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防风、牛蒡子、黄芩、生地、玄参、赤芍、紫草、丹参、川芎、水牛角、地肤子、徐长卿。

2.血热妄行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瘀。

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玄参、黄芩、丹参、川芎、地肤子、徐长卿、甘草。

小儿水肿病(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水肿病(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水肿病(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水肿病的诊断标准。

(1)主症表现:浮肿,身体困重,小便短少,尿浊或血尿。

(2)次症表现:面色㿠白,恶心,呕吐,纳差,腹胀,腹痛。

(3)重症表现:面色紫暗或黧黑,无尿,口有秽味,或伴胸水、腹水;频繁呕吐,四肢厥冷,面色白或口唇青紫;头痛,抽搐,谵语,嗜睡,昏迷。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学组2017年发布的《儿童激素敏感、复发/依赖肾病综合征诊治循证指南(2016)》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50mg/kg或晨尿蛋白/肌酐(mg/mg)≥2.0;1周内3次晨尿蛋白定性(+++)~(++++)。

(2)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低于25g/L。

(3)高脂血症:血清胆固醇高于5.7mmol/L。

(4)不同程度的水肿。

以上4项中以(1)和(2)为诊断的必要条件。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本证(1)肺脾气虚证:全身浮肿,颜面为著,面色㿠白或萎黄,神疲气短,声低懒言,自汗,纳呆,便溏,小便短少,平素易感冒,舌淡或淡胖,苔白或白滑,脉浮细。

(2)脾虚湿困证:全身浮肿,肢体为著,按之凹陷,面色萎黄,身体困重,倦怠乏力,或兼胸闷,腹胀,纳少,便溏,小便短少,舌淡胖,舌边有齿痕,苔厚腻,脉沉缓。

(3)脾肾阳虚证:全身明显浮肿,按之深陷难起,腰腹下肢尤甚,或伴胸水、腹水,畏寒肢冷,身体重着,神疲倦卧,脘腹胀满,或腰膝酸软,恶心,呕吐,纳少,便溏,小便短少不利,面色㿠白,舌淡胖,舌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4)肝肾阴虚证:浮肿较轻或无浮肿,头痛,头晕耳鸣,面色潮红,五心烦热,盗汗,失眠多梦,口干咽燥,或腰膝酸软,或伴痤疮,舌红,苔少,脉细数。

(5)气阴两虚证:浮肿较轻或无浮肿,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自汗、盗汗或午后低热,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暗红,易感冒,舌红少津,苔少,脉细弱。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

中医院儿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肺炎喘嗽中医病名:肺炎喘嗽西医病名:小儿肺炎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儿科诊断标准)(1)发热,咳嗽,呼吸急促,鼻翼煸动。

(2)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面色苍白,唇周紫绀,肢冷,脉数疾:或高热狂躁不安,神昏,惊厥。

(3)肺部听诊有较细湿啰音,病灶融合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4)初生儿患本病时,往往无上述典型症状,仅见不乳,神萎,口吐白沫等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典型的支气管肺炎一般有发热、咳嗽、气促或呼吸困难,肺部有较固定的中细湿啰音,据此可以诊断。

X线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

病原学及外周血检查,可明确病原体。

(二)疾病分期病程小于一月者为急性;1-3月者为迁延性;大于3月者为慢性。

(三)分类1. 解剖分类:(1)大叶性肺炎(2)小叶性肺炎(3)间质性肺炎2. 病因分类:(1)细菌性肺炎;(2)非典型性病原体所致肺炎;(3)病毒性肺炎;(4)真菌性肺炎;(5)其他病原体所肺炎。

3. 患病环境分类:(1)社区获得性肺炎;(2)医院获得性肺炎;(四)证侯诊断1. 常证(1)风寒闭肺证侯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2)风热闭肺证侯发热恶风,微汗出,流黄涕,咳嗽呼吸急促,痰稠色黄,口渴欲饮,咽红,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

(3)痰热闭肺证侯壮热,痰鸣,气促,喘憋,鼻翼煽动,烦躁不安;重证口唇紫绀,两肋煽动,摇身撷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毒热闭肺证侯高热炽盛,气急,鼻煸,咳嗽剧烈,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而干,苔黄腻,脉滑数。

(5)阴虚肺热证侯低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或少痰,面色潮红,口唇樱红,舌红少津,苔剥,脉细数。

(6)肺脾气虚证侯病程迁延,低热起伏,动则咳甚,痰多,气短多汗,面色淡白,纳差,大便溏薄,四肢你温,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

儿科4种中医诊疗方案

儿科4种中医诊疗方案

儿科中医优势病种中西医诊疗方案目录1.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2.感冒(急性咽喉炎)诊疗方案3.支气管肺炎诊疗方案4.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西诊疗方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咽喉粘膜、粘膜下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它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可单独发生,亦常继发于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或急性扁桃体炎。

作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其多发于冬春两季。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1月刊(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学分会)制定小儿感冒临床诊断指南:(1)病史:常在气候骤变,冷暖失调,或与感冒病人接触,有感外邪发生。

(2)主要症状:以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

感冒如有兼证者,可见咳嗽加剧、喉间痰鸣;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腐吞酸、大便不调;烦躁不宁、惊惕抽风等表现。

(3)主要体征:常见咽部干燥、灼痛,咽部黏膜,呈急性弥漫性充血、肿胀。

特殊类型感冒:疱疹性咽峡炎可见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 mm大小的疱疹。

(4)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1)轻症:无热或低热,有鼻塞、流涕、喷嚏、咽疼、声音嘶哑、轻咳等症状。

一般经3-4天或十余日痊愈。

(2)重症:全身症状较重,高热、流涕、鼻塞、咽及扁桃体充血,有黄色或白色渗出物,咽壁及附近可见疱疹溃疡。

婴儿常有呕吐腹泻腹痛等,起病时可高热惊厥。

(3)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二)证候诊断1.风寒感冒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痰稀白易咯,面色白,头身痛,口不渴,咽无红肿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2.风热感冒证:发热,恶风,有汗或少汗,鼻塞,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面色红赤,哭闹不安或烦躁不宁,头痛,口渴,咽红肿痛,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儿科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

儿科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

儿科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小儿汗病是指小儿体表多汗,或病后出现出汗增多的病症,常见于小儿时期。

中医认为,小儿汗病与先天体质、气血津液失调、外邪入侵等因素有关。

下面是一份试行版的儿科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辨证施治1.湿热内蕴证:汗出黏稠,体温偏高,体表皮肤湿润,睡眠不好,红舌少苔,脉象滑数。

方剂:四逆散合茯苓四逆散,临证加减。

2.心肾不交证:汗出较多,尿量不足,面色苍白,气短懒语,红舌少津,脉象沉缓。

方剂:黄连阿胶汤合参薏苡散,临证加减。

3.脾胃虚弱证:汗出较多,皮肤湿润,饮食不香,口干舌燥,大便稀溏,红舌苔薄白,脉象缓弱。

方剂:理中丸合麦冬胶囊,临证加减。

4.外感风寒证:汗出较多,恶风怕冷,发热畏寒,鼻塞流涕,红舌薄白,脉象浮紧。

方剂:藿香正气散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加减。

5.脾虚湿阻证:汗出黏稠,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胸闷,舌苔薄白滑,脉象滑弱。

方剂:二陈汤合山药扁豆汤,临证加减。

二、饮食调理对于小儿汗病患者,合理调整饮食有助于改善病情。

以下是一些饮食调理的建议:1.多喝水:适量增加饮水量,帮助排出体内湿气。

2.少食辛辣食物:辛辣食物易激发汗液分泌,不宜多食。

3.多食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可以增加体内的水分,帮助排出湿气。

4.适量增加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有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于缓解汗病症状有一定作用。

5.避免暴饮暴食:过量饮食容易造成脾胃不和,加重病情。

三、日常护理1.适当减少穿戴厚重衣物,保持室内通风。

2.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避免过度劳累。

3.保持正常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4.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皮肤护理产品。

5.避免频繁洗澡和热水浴,以防过度刺激皮肤。

中医儿科实施方案

中医儿科实施方案

中医儿科实施方案中医儿科是指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对儿童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一门学科。

在中医儿科实施方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常见疾病和保健问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以下是中医儿科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一、儿童生长发育监测。

1.定期体格发育评估。

儿童生长发育是儿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生长发育监测体系,定期对儿童进行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的测量和评估,及时发现生长发育异常,采取相应的中医药干预措施。

2.营养评估和指导。

儿童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我们需要对儿童的饮食结构、营养摄入进行评估,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营养指导,推广中医药膳食疗法,提高儿童的营养水平。

二、常见疾病防治。

1.中医药预防接种。

中医药预防接种是中医儿科的特色之一,我们可以利用中药提高儿童的免疫力,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减少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提高预防接种的效果。

2.中医药治疗常见疾病。

对于儿童常见的感冒、发热、咳嗽、腹泻等疾病,我们可以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如中药颗粒、贴敷、艾灸、针灸等,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避免药物对儿童身体的不良影响。

三、儿童保健指导。

1.中医养生指导。

中医强调“治未病”,我们应该加强对儿童养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指导家长和儿童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注重饮食、作息、情志的调摄,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中医推拿保健。

中医推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儿童保健方法,可以通过按摩、拍打、推拿等手法,调理儿童的气血,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成长,减少疾病的发生。

以上就是中医儿科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生长发育监测、常见疾病防治和儿童保健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提高中医儿科的临床疗效,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希望各位医护人员能够深入学习中医儿科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为儿童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儿科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儿科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月俞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到达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镣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月俞穴皮肤外表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脸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饱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腌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脸穴进针。

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外表构成的夹角。

3. 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外表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局部腌穴。

4. 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外表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腌穴。

5. 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外表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胸穴,如头部。

2.1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饱满者,宜深刺。

2.3 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4 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腌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饱满处的腌穴,宜深刺。

儿科小儿肺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儿科小儿肺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小儿肺炎小儿肺炎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

好发于婴幼儿。

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为多。

中医称为“肺炎喘嗽二病因多由外感引起,也有继发于感冒、麻疹、顿咳之后者。

邪阻肺络,肺气闭郁是本病的主要病理。

若年幼体虚,受邪较重,可产生暴喘痉厥,内闭外脱而致猝变。

府证及虚弱患儿,病程较长,往往迁延难愈。

【诊断】1 .起病较急,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为临床特征。

2 .注意患儿面色、精神、呼吸以及肢端温凉情况,若颜面青紫,涕泪闭阻,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提示病情严重,有闭厥险变;若呼吸急促,脉搏微细,面色晓白,肢端不温,皮肤逆冷出黏汗,为正气不足,注意心阳虚衰变证。

3 .肺部有湿性啰音。

胸部X线透视,可见小片状或大块状阴形。

查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细菌性肺炎均升高;病毒性肺炎则正常或减低。

4 .小婴儿肺炎,密切观察喘憋、心律和腹胀等动态变化,若见呼吸频率不整齐,时有憋气,心律失常和肚腹膨胀如鼓,肠鸣音消失,均是重危证候,须及时组织抢救。

【治疗】一、辨证论治肺炎可分常证和变证。

常证指外感时邪,内蕴痰热,闭滞肺络,而致清肃失常,故治法以开闭祛邪、清热化痰为主。

变证乃由肺及心及肝,损伤心阳,内陷厥阴,病情危重,治宜扶正祛邪,开窍熄风。

恢复期气阴俱虚,脾肺皆伤,宜益气护阴,调治脾肺。

1.常证(1)风寒闭肺:发热无汗,咳嗽气急,口不渴,痰白而稀,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不红,脉浮紧,年长儿伴恶寒、头身痛。

此证多见于寒冷地区或气候严寒季节,为肺炎初起证候。

治法:辛温宣肺。

方药举例:三拗汤加减。

麻黄6g,陈皮6g,杏仁、苏子、半夏各IOg,甘草3g°加减:痰多,加白芥子、莱瓶子各10g。

发热无汗,表证为主,加荆芥、淡豆豉各IOgo(2)风热闭肺:咳嗽,有汗热不解,呼吸急促,口渴痰多,甚则气急鼻煽,面赤唇红,涕泪俱闭,烦躁不安,舌苔黄,质红而干,脉象浮数而滑。

治法:宣肺清热化痰。

方药举例:麻杏石甘汤。

制麻黄6g,杏仁10g,生石膏30g,黄苓6~10g,桔梗6g,甘草3g°加减:咳剧痰多,加莱腋子10g,竹沥水10〜15ml;或黛蛤散IOg,尊茂子IOgo热重便秘,加桑白皮10g,鱼腥草30g,或制大黄6〜10g。

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诊疗思路【30页】

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诊疗思路【30页】

感谢您的聆听
2.孕妇早期患风疹的危害 影响胎儿正常发育:流产、死胎、先天心、白内障、低智等
3. 治疗:多数为普通型、为轻症,以纯中医治疗为主,重症者 配合西药对因、对症治疗。注意隔离。
16 痄 腮(流行性腮腺炎)
1.痄腮诊断条件 接触史、耳垂下漫肿边缘不清、一边先肿起、腮腺口,发热。 2.注意鉴别诊断:与化脓性腮腺炎、颈部淋巴结炎等鉴别。 3. 治疗:接种疫苗预防,治疗以纯中医为主,一般少重症。 4.其它:注意隔离,终身免疫
9 小儿便秘
1.正确认识,细分虚实。 2.婴幼儿以虚实夹杂、虚证为主多见。 3. 治疗:中医治疗为主,注重饮食调护。
10 小儿抽动症
1.保持平常心,正确对待。 2.积极治疗,中医治疗疗效肯定。 3.注重心理辅导。
11 登革热
由登革热病毒经伊蚊传播而引起的急性虫媒性传染病。主 要流行于夏秋两季。其特点为起病急骤,高热、寒战、 头痛、全身肌肉、骨关节剧烈疼痛,浅表淋巴结肿大, 可有皮疹。少数可能出现休克。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 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 ▪ 流行期间不宜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 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 被。 ▪ 托儿所、幼儿园等单位应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 时,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 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
1.调整饮食 2.纠正脱水 3.加强护理:注意小儿腹部保暖,以免腹部受凉,肠蠕动加快,
加重腹泻。患儿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洗净臀部,涂些甘油、 护肤脂或爽身粉,脏衣裤及尿布、便盆、餐具、玩具及护理 者的手都要予以消毒。 4. 进食须遵循少吃多餐、由少到多、由稀到浓的原则即可 。 5.治疗:中医为主。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是一门研究儿童疾病的中医学科,中医治疗常见病是
中医儿科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

1. 感冒
感冒是儿童常见的病症之一,中医治疗感冒注重辨证施治。


般情况下,采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如麻黄汤、小柴胡汤等。

另外,艾灸、推拿等辅助手段也常被应用。

2. 腹泻
腹泻是儿童消化系统常见的问题,中医治疗腹泻注重调节脾胃
功能。

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饮、大椿液等中药方剂。

此外,腹部捏脉、按摩等手法也有助于缓解腹泻症状。

3. 哮喘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治疗哮喘注重调和气机。

常用的治疗方案有桔梗汤、麻杏石甘汤等中药方剂。

此外,针灸、
艾灸等疗法也可以用于辅助治疗。

4. 儿童湿疹
湿疹是常见的皮肤病,中医治疗湿疹注重疏风清热。

常用的治
疗方案包括血府逐瘀汤、地黄丸等中药方剂。

另外,中药外敷、针
灸等疗法也常被采用。

5. 胃痛
胃痛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中医治疗胃痛注重调节脾胃
功能。

常用的治疗方案有四君子汤、小儿四逆汤等中药方剂。

此外,穴位按摩、艾灸等手法也可以缓解胃痛症状。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具体治疗方案
还需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确定。

在使用中药治疗时,建议
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 张志英. (2014). 中医儿科治疗原则. 中华中医药学会.。

儿科科中医诊疗方案

儿科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467)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470)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474)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477)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482)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 (487)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 (496)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

主要症状:皮肤、粘膜出现瘀斑、瘀点,对称分布;次要症状:常伴关节疼痛,腹痛,严重者可出血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等。

起病急骤,发病前常有感染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皮肤瘀点,多见下肢及臀部,呈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压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反复发作;(2)常伴用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可呕血、便血;(3)可有关节疼痛,多为一过性,不留关节畸形;(4)肾脏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等。

(5)血小板计数无明显下降。

单纯皮肤紫癜者,称为皮肤型;皮肤紫癜伴有消化道症状者称为腹型、伴有关节症状者为关节型、伴有血尿和/或蛋白尿者为肾型、伴有皮肤紫癜以外两种以上表现者为混合型。

(二)证候诊断1.风热伤络证:起病较急,皮肤紫斑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

伴有发热,腹痛,关节酸痛等症。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血热妄行证: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紫红,或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同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有发热,或伴腹痛,或伴关节疼痛,舌红,脉数有力。

3.阴虚火旺证:皮肤有青紫点或斑块,时发时止。

手足烦热,颧红咽干,或午后潮红,盗汗,伴有鼻衄、齿衄。

舌红、少苔,脉细数4.气不摄血证: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发作,色淡。

面色晄白,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儿科诊疗技术与方法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儿科诊疗技术与方法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中医儿科诊疗技术与方法中医儿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

在中医行业工作中,中医儿科诊疗技术与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儿科诊疗技术和方法。

一、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儿科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儿童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儿童的呼吸声、咳嗽声等来辨别疾病的性质;问诊是向父母了解儿童的病史、症状等信息;切诊是通过把握儿童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

四诊法有助于中医医生准确地诊断儿童的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儿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入细针,调节儿童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在治疗儿童的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问题、免疫力低下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在进行针灸疗法时,医生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穴位和刺激方法,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三、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也是中医儿科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是指由植物、动物、矿物或其组合制成的药物。

中药治疗能够调节儿童的体质,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加速康复过程。

在使用中药治疗时,医生需要根据儿童的病情和体质,精确配伍药材,确保疗效和安全。

四、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双手的按压、揉捏、推拉等手法,调理儿童的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推拿按摩在治疗儿童的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问题、神经系统问题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在进行推拿按摩时,医生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法和力度,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五、饮食调理在中医儿科工作中,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将食物视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儿童来说,饮食健康对于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中医医生会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病情,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指导家长正确喂养儿童。

综上所述,中医儿科工作中的中医诊疗技术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467)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470)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474)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477)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482)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 (487)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 (496)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

主要症状:皮肤、粘膜出现瘀斑、瘀点,对称分布;次要症状:常伴关节疼痛,腹痛,严重者可出血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等。

起病急骤,发病前常有感染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皮肤瘀点,多见下肢及臀部,呈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压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反复发作;(2)常伴用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可呕血、便血;(3)可有关节疼痛,多为一过性,不留关节畸形;(4)肾脏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等。

(5)血小板计数无明显下降。

单纯皮肤紫癜者,称为皮肤型;皮肤紫癜伴有消化道症状者称为腹型、伴有关节症状者为关节型、伴有血尿和/或蛋白尿者为肾型、伴有皮肤紫癜以外两种以上表现者为混合型。

(二)证候诊断1.风热伤络证:起病较急,皮肤紫斑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

伴有发热,腹痛,关节酸痛等症。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血热妄行证: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紫红,或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同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有发热,或伴腹痛,或伴关节疼痛,舌红,脉数有力。

3.阴虚火旺证:皮肤有青紫点或斑块,时发时止。

手足烦热,颧红咽干,或午后潮红,盗汗,伴有鼻衄、齿衄。

舌红、少苔,脉细数4.气不摄血证: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发作,色淡。

面色晄白,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热伤络证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推荐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防风、牛蒡子、黄芩、生地、玄参、赤芍、紫草、丹参、川芎、水牛角、地肤子、徐长卿。

2.血热妄行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瘀。

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玄参、黄芩、丹参、川芎、紫草、地肤子、徐长卿、甘草。

3.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活瘀。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熟地黄、黄柏、知母、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茯苓、丹参、川芎、紫草、旱莲草。

4.气不摄血证治法:益气健脾摄血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丹参、川芎、紫草等。

(5)兼证加减a.血瘀明显:加积雪草、丹参、红花、水蛭、桃仁、泽兰等。

b.兼湿热:加蒲公英、石韦、车前子、萹蓄等。

c.兼湿浊:加黄连、大黄、蒲公英、附子等。

d.腹痛者加佛手、香橼皮、白芍、砂仁、木香等。

e.关节肿痛者加秦艽、忍冬藤、牛膝、桑枝等。

(二)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及中成药根据病情,酌情选用中药注射液、中成药。

1.丹参制剂:有血瘀表现者丹参制剂(复方丹参、丹参酮、香丹、丹红等)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

2.清开灵、穿心莲酯或热毒宁: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适合于兼有风热症状者。

3.中成药:血瘀明显者可使用复方丹参片;胃肠道有出血者可选用白药胶囊;有风热证者可选用蒲地兰消炎口服液、小儿清热宁口服液等。

紫癜反复发作者可选择雷公藤多苷片。

(三)中药熏蒸疗法可根据临床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的方药。

参考用方如下:1.血热妄行和阴虚火旺型可选用: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当归、地肤子、苦参、红花。

2.风热伤络型可选用:苦参、百部、赤芍、当归、荆芥、防风、地肤子、红花。

根据患儿的不同年龄设定适宜温度和时间。

(四)儿科基础治疗1.营养支持疗法可选用维生素、电解质等。

2.合并感染时治疗:可短期使用抗感染药物,如抗生素、抗支原体、抗病毒药物等。

(五)护理1.一般护理:包括房间、床铺、生命体征的测量等。

2.饮食护理:忌食容易引起过敏的食品;忌食辛辣、海腥发物和煎炸、炙烤、油腻、硬固之品;根据患儿体质制定饮食计划。

3.情志护理:向病人介绍本病知识,减轻紧及恐惧心理,保持心态稳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疗效评价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医四诊信息动态分析,观察中医证候改变。

2.疾病病情变化评价临床缓解皮肤紫癜消失,关节疼痛、腹痛消失,评价点之前1周无反复。

显效关节疼痛、腹痛消失,皮肤紫癜反复次数、出现数量较前明显减少50%以上。

有效关节疼痛、腹痛消失,皮肤紫癜反复次数、出现数量较前减少30%~50%。

无效紫癜仍反复发作,出现次数、数量与治疗前减少小于30%或较前加重。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肺炎喘嗽的诊断依据。

1.1 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等症。

或有轻度发绀。

1.2 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灰白,发绀加重,或高热持续不退。

1.3 禀赋不足患儿,常病程迁延。

新生儿患本病时,可出现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不典型临床症状。

1.4 肺部听诊:肺部有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或管状呼吸音。

1.5 血象:大多数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

若因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细胞计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

1.6 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肺部显示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6年l0月)。

2.1有外感病史或传染病史。

2.2起病较急,轻者发热咳喘,喉间痰多,重者高热不退、呼吸急促、鼻翼煽动,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等症状,发展为变证可出现面色苍白、青灰或唇甲青紫,四肢不温或厥冷,短期肝脏增大。

或持续壮热不已,神昏谵语,四肢抽搐。

初生儿、素体气阳不足的小婴儿上述部分症状可不典型。

2.3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啰音。

2.4实验室检查:(1)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或见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

(2)周围血象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可增多。

(3)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肺炎支原体检测等,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病原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常有早期诊断价值。

(二)证候诊断1.风热闭肺证:咳嗽,喘急,鼻煽,或伴发热重,恶风,鼻塞流涕,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紫红于风关。

2.痰热闭肺证:咳嗽痰多,喉间痰鸣,呼吸急促,发热,胸闷纳呆,泛吐痰涎,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或指纹紫于风关。

3.毒热闭肺证: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喘憋,便秘溲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青紫。

4.正虚邪恋证(肺脾气虚证与阴虚肺热证)在肺炎病程恢复期症状减轻,体温趋于正常,但表现有多汗、胃肠功能紊乱、体质虚弱或肺部啰音经久不消者。

(1)阴虚肺热证可有低热不退,咳嗽少痰,盗汗,面色潮红,唇红,舌红少津,舌苔花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或指纹紫。

(2)肺脾气虚证可有咳少痰多,神疲倦怠,面色少华,自汗食少,大便稀溏,唇舌淡红,脉细弱无力或指纹淡红。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中药汤剂(1)风热闭肺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开闭推荐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生石膏、杏仁、甘草、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

(2)痰热闭肺证治法:清热涤痰,泄肺开闭推荐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炙麻黄、石膏、杏仁、甘草、葶苈子、鱼腥草、瓜蒌壳、桑白皮。

(3)毒热闭肺证治法:清热解毒,泄肺开闭推荐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炙麻黄、杏仁、枳壳、黄连、黄芩、栀子、石膏、甘草、知母。

(4)正虚邪恋证(肺脾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宣肺化痰推荐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人参、白术、云苓、五味子、麦冬、炙甘草。

(5)正虚邪恋证(阴虚肺热证)治法:清热宣肺,养阴益胃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合养阴清肺汤加减:北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扁豆、桑叶、玄参、贝母、生甘草。

2.中药煮散剂(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对肺炎喘嗽的常证,以宣肺开闭清热化痰为基本原则,选用儿科院制剂中药煮散剂,再结合患儿临床表现、舌象、脉象,根据不同证型随证加减。

煮散剂服用方法:每日2~3次,水煎滤渣服。

3.中成药辨证选择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金振口服液、猴枣散等。

(二)中药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根据说明书按儿童年龄及体重计算用量。

(三)外治法1.药物敷胸疗法,适用于肺炎喘嗽(肺炎轻症)各证型。

2.药物穴位敷贴疗法,适用于肺炎喘嗽(肺炎轻症)咳嗽或气喘症明显者。

3.肺炎贴经皮治疗,适用于咳嗽气促,或痰多难咯,或肺部听诊有明显的湿性罗音者。

4.雾化吸入疗法,适用于咳嗽气促,或痰多难咯者。

5.药物敷脐疗法,适用于肺脾气虚证者。

6.中药灌肠法,口服中药困难者可选择中药灌肠法,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液体(辨证汤剂)。

7.拔罐疗法;用于肺炎后期痰多,肺部罗音难消者。

8.天灸疗法(即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适用于慢性肺炎与反复肺炎的患者。

(四)护理1.室通风,保持安静,尽力避免患儿烦躁、哭闹;2.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3.必要时吸氧,一般采用40%~50%氧气湿化后经鼻管或面罩给氧;4.给予容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出入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记录;6.控制钠、水摄入,输液时避免速度过快、液体量过多,以防止增加心脏负担。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指标1.主要症状:发热、咳嗽、痰鸣、喘促四大主症的改善情况2.体征:肺部罗音改善情况;3.理化指标:X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

(二)疗效判断临床痊愈: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咯痰、喘促主症消失,其它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肺部体征消失或X线全胸片阴影明显吸收。

显效: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及其它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肺部体征明显好转。

有效:发热、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减轻及肺部体征好转。

无效:发热、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及肺部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其他临床症状也多无改善或加重。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修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判断条件”。

根据年龄、潜在的原因及部位不同,将反复呼吸道感染分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后者又可分为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和反复肺炎。

具体判断条件见表1:表1:反复呼吸道感染判断条件年龄(岁)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次∕年)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次∕年)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反复肺炎0 —2 岁2+—5岁5+—14岁765322222注:(1)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天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