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原理实验报告—李晓-52112113
无线通信实验报告
无线通信实验报告无线通信实验报告一、引言无线通信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无线电波为媒介,使得信息可以在无线环境中传递。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探索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本实验分为三个部分:无线信号传输、信号调制与解调以及信号传输中的噪声。
二、无线信号传输在无线通信中,信号的传输是关键环节。
我们使用了一对无线电发射器和接收器进行实验。
首先,我们将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别连接到电源,并调整频率使其匹配。
然后,我们通过发射器发送一个特定的信号,接收器将接收到的信号传递给示波器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显示,无线信号的传输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开放空间中,信号的传输效果最好,而在有障碍物的环境中,信号会受到衰减和多径效应的影响,导致信号质量下降。
三、信号调制与解调信号调制是将原始信号转换为适合无线传输的形式,而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调频(FM)和调幅(AM)两种常见的调制方式。
通过调频调制,我们可以将音频信号转换为无线电波。
实验中,我们使用示波器观察到调频信号的频谱特征,发现调频信号的频率随着音频信号的变化而改变。
而调幅调制则是通过改变信号的幅度来传输信息。
在解调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相应的解调器将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
实验结果表明,解调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失真,尤其是在信号质量较差的情况下。
四、信号传输中的噪声在无线通信中,噪声是无法避免的。
噪声会对信号的传输和接收造成干扰,降低通信质量。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噪声发生器模拟了不同强度的噪声环境。
实验结果显示,噪声的强度越大,信号的质量越差。
噪声会使得信号的幅度和频率发生变化,导致信息的丢失和失真。
因此,在无线通信中,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噪声的影响,如增加信号的功率或使用编码技术。
五、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我们了解到信号的传输受到环境和噪声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通信质量。
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通信原理实验二、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2. 掌握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技术。
3. 熟悉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基本过程。
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三、实验器材1. 通信原理实验箱2. 双踪示波器3. 信号发生器4. 信号分析仪5. 计算机四、实验原理通信原理实验主要包括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两部分。
1. 模拟通信:模拟通信是指将声音、图像等模拟信号通过调制、解调、放大、滤波等过程,在信道中传输的通信方式。
模拟通信的基本原理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通过信道传输后,再将信号还原为原来的模拟信号。
2. 数字通信:数字通信是指将声音、图像等模拟信号通过采样、量化、编码等过程,转换为数字信号,在信道中传输的通信方式。
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在信道中传输后,再将数字信号还原为原来的模拟信号。
五、实验内容1. 模拟通信实验(1)调制与解调实验:通过实验箱,观察调制和解调过程中的波形变化,了解调制和解调的基本原理。
(2)放大与滤波实验:通过实验箱,观察放大和滤波过程中的波形变化,了解放大和滤波的基本原理。
2. 数字通信实验(1)编码与解码实验:通过实验箱,观察编码和解码过程中的波形变化,了解编码和解码的基本原理。
(2)调制与解调实验:通过实验箱,观察调制和解调过程中的波形变化,了解调制和解调的基本原理。
六、实验步骤1. 模拟通信实验(1)调制与解调实验:连接实验箱,设置调制和解调参数,观察波形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2)放大与滤波实验:连接实验箱,设置放大和滤波参数,观察波形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2. 数字通信实验(1)编码与解码实验:连接实验箱,设置编码和解码参数,观察波形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2)调制与解调实验:连接实验箱,设置调制和解调参数,观察波形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模拟通信实验(1)调制与解调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调制过程将模拟信号转换为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解调过程将传输的信号还原为原来的模拟信号。
无线通信系统测量实验报告
无线通信系统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过程熟悉各个模块的功能。
2.学会使用频谱仪测量无线通信系统的不同节点的信号频谱。
3.学习无线通信系统频谱变换及测量实验的设计及方法二、实验原理1.无线通信系统实现通信的基本原理信号源通过信源编码之后,再经过信道编码以及频带调制,通过发送天线设备将调制好的信号发送;接收端天线收到已调信号,对该信号进行下变频,经过信道译码和信源译码,最终接收到信号。
2.无线通信系统频谱变换及测量实验的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频谱仪测量各节点波形来观察所测频谱与实验原理是否一致,以及发射前各节点与与其相对于的接收后的各节点频谱波形是否一致。
三、实验仪器无线通信系统仪器频谱分析仪GSP-9300四、实验步骤1.初步设置:信源编码模块—PCMCVSD信道编码模块—汉明码载波频率—24MHZ本振频率—900MHZ增益—50dB2.测量各节点波形。
3.分析个节点波形以及对比发射前各节点与与其相对于的接收后的各节点频谱波形是否一致。
五、实验结果1.测量点及分析:• 1 信源编码后的频谱• 2 信道编码后的频谱我们通过观察信道编码后的频谱,可以看出为了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对传输的信息码元按一定规则加入了保护成分,这就导致信号频谱的带宽增加,这就是所谓的牺牲带宽来换取可靠性。
• 3 DQPSK调制频谱我们通过观察DQPSK调制后的频谱可以看出,原信号频谱被搬移到了载波频率24MHZ的左右两边。
• 4 MIXER(上变频)频谱我们通过观察上变频后的频谱可以看出通过上变频后,调制信号被搬移到了900MHZ附近,也就是从低频搬移到了高频,以便于从天线发射出去,但由于一些干扰及误差,导致该频谱的右端出现了些许的失真。
• 5 MIXER(下变频)之后频谱我们通过观察上变频后的频谱可以看出通过下变频后,频谱被搬移回24MHZ附近。
• 6 DQPSK解调频谱我们通过观察DQPSK解调后的频谱可以看出信号从24MHZ附近搬移回到了900KHZ附近。
无线通信系统实验实验报告
无线通信系统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无线通信系统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掌握无线信号的传输、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关键环节,提高对无线通信系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设备包括: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无线收发模块、示波器、计算机等。
三、实验原理(一)无线信号的传输无线通信是通过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来实现信息传递的。
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决定了其传播特性和适用场景。
(二)调制解调调制是将原始信号加载到高频载波上,以便在无线信道中传输。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等。
解调则是从接收到的已调信号中恢复出原始信号。
(三)编码解码为了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通常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编码处理,如纠错编码、压缩编码等。
在接收端,再进行相应的解码操作。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一)无线信号的发射与接收1、设置信号发生器产生特定频率和幅度的正弦波信号。
2、将该信号输入到无线发射模块,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3、使用无线接收模块接收信号,并通过示波器观察接收到的信号波形。
(二)调制实验1、分别进行 AM、FM 和 PM 调制实验,观察调制前后信号的频谱变化。
2、调整调制参数,如调制深度、频率偏移等,分析其对调制效果的影响。
(三)编码解码实验1、采用某种纠错编码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编码。
2、在接收端进行解码,并计算误码率,评估编码的性能。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一)无线信号发射与接收记录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频率、幅度等参数,分析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衰减和失真情况。
(二)调制实验绘制调制前后信号的频谱图,对比不同调制方式下频谱的特点,以及调制参数对频谱的影响。
(三)编码解码实验记录不同编码方式下的误码率数据,分析编码的纠错能力和效率。
六、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信号干扰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周围环境中的其他无线信号干扰,导致接收信号不稳定。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答案(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通信系统中的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基本技术。
3.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4. 通过实验,验证通信原理理论知识。
二、实验原理通信原理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 调制与解调:调制是将信息信号转换为适合传输的信号,解调是将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原始信息信号。
2. 编码与解码:编码是将信息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解码是将数字信号还原为原始信息信号。
3. 信号传输: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受到噪声干扰,需要采取抗干扰措施。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实验箱:包括信号发生器、调制解调器、编码解码器等。
2. 信号源:提供调制、解调所需的信号。
3. 传输线路:模拟信号传输过程中的衰减、反射、干扰等现象。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调制实验(1)设置调制器参数,如调制方式、调制频率等。
(2)将信号源信号输入调制器,观察调制后的信号波形。
(3)调整解调器参数,如解调方式、解调频率等。
(4)将调制信号输入解调器,观察解调后的信号波形。
2. 解调实验(1)设置解调器参数,如解调方式、解调频率等。
(2)将调制信号输入解调器,观察解调后的信号波形。
(3)调整调制器参数,如调制方式、调制频率等。
(4)将解调信号输入调制器,观察调制后的信号波形。
3. 编码与解码实验(1)设置编码器参数,如编码方式、编码长度等。
(2)将信息信号输入编码器,观察编码后的数字信号。
(3)设置解码器参数,如解码方式、解码长度等。
(4)将编码信号输入解码器,观察解码后的信息信号。
4. 信号传输实验(1)设置传输线路参数,如衰减、反射等。
(2)将信号源信号输入传输线路,观察传输过程中的信号变化。
(3)调整传输线路参数,如衰减、反射等。
(4)观察传输线路参数调整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调制实验:调制后的信号波形与原信号波形基本一致,说明调制和解调过程正常。
2. 解调实验:解调后的信号波形与原信号波形基本一致,说明解调过程正常。
无线通信系统实验实验报告
⽆线通信系统实验实验报告⽆线通信系统(图像传输)实验报告⼀、实验⽬的1、掌握⽆线通信(图像传输)收发系统的⼯作原理;2、了解各电路模块在系统中的作⽤。
⼆、实验内容a)测试发射机的⼯作状态;b)测试接收机的⼯作状态;c)测试图像传输系统的⼯作状态;d)通过改变系统内部连接⽅式造成对图像信号质量的影响来了解各电路模块的作⽤.⼆、⽆线图像传输系统的基本⼯作原理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是通信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作⽤是将已调波经过某些处理(如放⼤、变频)之后,送给天馈系统,发向对⽅或转发中继站;接收系统再将空间传播的信号通过天线接收进来,经过某些处理(如放⼤、变频)之后,送到后级进⾏解调、编码等.还原出基带信息送给⽤户终端.为了使发射系统和接收系统同时⼯作,并且了解各电路模块在系统中的作⽤,通过实验箱中的天线模块和摄像头及显⽰器,使得发射和接收系统⾃闭环,通过图像质量来验证通信系统的⼯作状态,及各个电路模块的作⽤和连接变化时对通信或图像质量的影响。
以原理框图为例,简单介绍⼀下各部分的功能与作⽤。
摄像头采集的信号送⼊调制器进频率调制,再经过⼀次变频后、滤波(滤去变频产⽣的谐波、杂波等)、放⼤、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经过空间传播,接收天线将信号接收进来,再经过低噪声放⼤、滤波(滤去空间同时接收到的其它杂波)、下变频到480MHz,再经中频滤波,滤去谐波和杂波、经视频解调器,解调后输出到显⽰器还原图像信号。
三、实验仪器信号源、频谱分析仪等。
四、测试⽅法与实验步骤(⼀)发射机测试图1原理框图基带信号送⼊调制器,进⾏调制(调幅或调频等调制),调制后根据频率要求进⾏上变频,变换到所需微波频率,并应有⼀定带宽,然后功率放⼤,通过天线发射或其它⽅式传播。
每次变频后,会相应产⽣谐波和杂波,⼀般变频后加响应频段的滤波器,以滤除谐波和杂波。
保证发射信号的质量或频率稳定度。
另外调制器或变频器本振信号的稳定度也直接影响发射信号的好坏,因⽽,对本振信号的质量也有严格的要求。
无线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无线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其工作原理,进一步加深对无线通信技术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
1. 了解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
2. 使用无线通信模块进行通信测试
3. 观察和分析通信信号波形
4. 测量无线信号的传输距离和信号强度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
1. 无线通信模块
2. 电脑
3. 示波器
4. 天线
5. 信号发生器
6. 相关工具和软件
四、实验步骤
1. 连接无线通信模块至电脑,并安装相应驱动程序
2. 设置通信模块的参数,进行通信测试
3. 使用示波器观察通信信号波形,分析数据传输情况
4. 调整信号频率和功率,测量传输距离和信号强度
5.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测试,我们成功建立了无线通信连接,并进行了数据传输测试。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信号的强度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同时信号的频率和功率对数据传输速率也有显著影响。
通过对通信信号波形的观察,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信号的传输过程和特点。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了无线通信系统的搭建和调试方法,对无线通信技术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实践能力。
以上是本次无线通信技术实验的报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
无线电通信的实验报告
无线电通信的实验报告1. 引言1.1 无线电通信概述无线电通信,一种无需通过实体线路连接,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中进行传播,从而达到信息传递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国防科技等领域。
从最初的无线电报,到现代的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无线电通信技术已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
在我国,无线电通信的研究与应用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1.2 实验目的和意义本次实验旨在加深对无线电通信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无线电通信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学习到电磁波的传播特性、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技术,并探讨无线电通信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这对于培养我们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未来从事无线电通信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 无线电通信基本原理2.1 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是无线电通信的物理载体,它是由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并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现象。
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同样会产生电场,两者相互垂直且共同传播。
在无线电通信中,电磁波的传播特性至关重要。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约为3×10^8m/s,而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其速度会受到介质的电磁特性影响。
电磁波的传播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反射、折射、衍射和吸收。
反射是电磁波遇到障碍物时,部分能量返回原来的介质的现象。
折射是电磁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衍射是电磁波遇到障碍物边缘时发生弯曲现象,波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
吸收是指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被介质吸收而减弱。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这些特性对于天线设计、信号覆盖范围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2 信号的调制与解调调制和解调是无线电通信中的核心过程,它们确保信息能够有效地加载到载波上,并在接收端被准确提取。
调制是将原始信号(如音频、视频或数据)转换为适合在无线电频率上传播的形式的过程。
无线通信实习报告
无线通信实习报告一、引言无线通信是一种重要的通信技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实习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我在无线通信实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收获。
二、实习内容1. 实习单位介绍在本次实习中,我进入了一家知名的无线通信公司。
该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移动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从事无线网络设备、芯片以及运营服务等方面的研发和提供。
2. 实习任务在实习期间,我主要从事以下任务:(1)参与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和测试;(2)了解和分析市场上的无线通信产品;(3)参与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3. 实习经验(1)学习和掌握了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术,如LTE、5G等;(2)通过与同事的合作,提升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3)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都是宝贵的经验,通过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实习收获1. 学术收获在实习期间,我通过实际操作和学习,对无线通信领域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我熟悉了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核心技术以及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2. 实践收获(1)了解了无线通信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对行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2)提升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加深了对团队合作的理解和认识,学会了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
四、对未来的思考和展望通过本次无线通信实习,我加深了对无线通信领域的认识,并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思考。
我计划继续深入学习无线通信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继续从事与无线通信相关的工作。
五、实习感想在这次无线通信实习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结交了许多优秀的同事和朋友。
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启发。
同时,实习过程中我也充分体会到了无线通信行业的竞争激烈和快速变化的特点,这让我认识到了自己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的重要性。
六、总结通过这次无线通信实习,我深入了解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锻炼了自己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的能力。
无线通讯实习报告
前言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程控交换、数字通信的发展,近些年来,移动通信系统以其显著的特点和优越性能得以迅猛发展,应用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到目前为止,全球移动用户超过 1亿,预计到本世纪末用户数将达到2亿。
无线通信的发展潜力大于有线通信的发展,它不仅仅提供普通的电话业务功能,并能提供或即将提供丰富的多种业务,满足用户的需求。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其开发目的是让全球各地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移动电话网络标准,让用户使用一部手机就能行遍全球。
GSM移动通信系统具有防盗拷能力佳、网络容量大、手机号码资源丰富、通话清晰、稳定性强不易受干扰、信息灵敏、通话死角少、手机耗电量低等主要特点。
由于GSM采用了高效调制器、信道编码、交织、均衡和语音编码技术,使系统具有高频谱效率。
而且GSM每个信道传输带宽增加,使GSM系统的容量效率(每兆赫每小区的信道数)比TACS系统高3~5倍。
GSM的话音质量总是达到相同的水平而与无线传输质量无关,同时GSM标准所提供的开放性接口,不仅限于空中接口,而且报刊网络直接以及网络中个设备实体之间,并且通过鉴权、加密和TMSI号码的使用,达到安全的目的。
鉴权用来验证用户的入网权利,同时GSM与其他网络的互连通常利用现有的接口,如ISUP或TUP等。
基于GSM的主要技术特点,因此对于GSM网络的研究还是十分复杂的。
第一章实习概况1.1 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主要内容是根据自己专业知识的要求进行各方面的练习。
首先是进行测绘工作的实习,主要工作是进行温控仪的测绘,并且绘制成protel图形,完善这方面的练习。
而后是通过接触ZXG10 中兴仪器了解一些基本通信设备的工作原理,同时通过老师上课的讲解来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并且通过上机实验来加强动手能力,进一步可以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对于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引言(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通信技术是信息时代的重要技术之一,它涉及信号的传输、处理和接收等多个环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日新月异,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通信原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信原理实验是通信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加深对通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实验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报告旨在通过以下实验项目,实现以下目的:1. 熟悉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2. 掌握通信系统中的基本信号处理方法,如调制、解调、滤波等。
3. 理解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如信噪比、误码率等。
4. 掌握通信系统的仿真和实验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验意义1.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通信原理,为今后从事通信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操作,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实验通常需要多人合作完成,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推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通信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为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本实验报告旨在通过通信原理实验,使学生全面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性能指标,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
第2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2. 熟悉通信系统中的各种调制和解调技术;3. 学会使用MATLAB等工具进行通信系统仿真;4. 提高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意义1. 通信原理实验是通信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熟悉通信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打下基础;3. 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小结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通信原理实验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学习通信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次实验主要针对通信系统中常用的数字基带信号、调制解调技术、信道模型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
二、实验内容及方法1. 数字基带信号实验(1)实验内容:了解几种常用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特征和作用,如AMI码、HDB3码等。
(2)实验方法:通过MATLAB软件模拟数字基带信号的生成、传输和接收过程,观察信号波形,分析信号特性。
2. 调制解调技术实验(1)实验内容:学习AM、SSB、FM调制与解调技术,掌握调制解调原理。
(2)实验方法:利用SystemView软件模拟调制解调过程,观察调制解调信号波形,分析调制解调效果。
3. 信道模型实验(1)实验内容:学习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模型,分析信号在信道中的传输特性。
(2)实验方法:通过MATLAB软件生成加性白高斯噪声,模拟信号在信道中的传输过程,观察信号波形和频谱,分析信号传输效果。
4. 码间串扰实验(1)实验内容:研究码间串扰对数字信号传输的影响,掌握眼图分析方法。
(2)实验方法:通过MATLAB软件生成受码间串扰和未受码间串扰影响的数字信号,绘制眼图,分析眼图特性。
5. 双机通信实验(1)实验内容:掌握单片机串行口工作方式,学习双机通信接口电路设计及程序设计。
(2)实验方法:利用单片机实验模块和数码管显示模块,实现双机通信功能,观察通信过程,分析通信效果。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字基带信号实验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AMI码、HDB3码等数字基带信号的特征和作用,了解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特性。
2. 调制解调技术实验通过实验,我们熟悉了AM、SSB、FM调制与解调技术,掌握了调制解调原理,提高了信号处理能力。
3. 信道模型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学习了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模型,了解了信号在信道中的传输特性,为后续通信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4. 码间串扰实验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眼图分析方法,了解了码间串扰对数字信号传输的影响,为通信系统性能优化提供了参考。
无线通信工程师实习报告
无线通信工程师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为了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我选择了在一家公司进行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以下工作:1、协助行政经理处理日常事务在行政经理的指导下,我协助处理了公司的日常事务,包括文件资料的整理、各项会议的组织、员工福利的安排等等。
通过这些工作,我深入了解了公司的日常运作和行政管理流程,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2、参与公司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公司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包括员工手册、公司章程等等。
通过这项工作,我不仅了解了公司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还提高了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协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实习期间,我还协助行政经理进行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括员工招聘、培训、考核等等。
通过这项工作,我深入了解了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和员工发展状况,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实习,我获得了以下收获和体会: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之前,我虽然学过一些行政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
通过这次实习,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加深了对行政管理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2、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在实习期间,我经常需要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公司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同时,我也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学会了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
3、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实习期间,我与同事们一起完成了许多工作,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与同事们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4、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期间,我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员工福利安排、会议组织等等。
无线通信系统实验报告
无线通信系统实验报告一、引言无线通信是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物联网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无线通信系统实验平台,了解无线通信原理及其工作原理,并通过实际测量参数,深入理解其性能。
二、实验目的1. 理解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2. 掌握无线通信系统的搭建步骤及参数测量方法;3. 分析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三、实验设备与原理1. 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设备有手机、基站、信道模拟器等。
手机作为终端设备,基站用于建立通信连接,信道模拟器用于模拟不同的信道环境。
2. 实验原理无线通信系统主要分为发送端和接收端两部分,通过无线信道进行信息传输。
发送端将要传输的信息进行编码、调制后发送,接收端经过解调、解码等处理得到原始信息。
在信道模拟器的作用下,可以模拟不同的信道环境,如多径效应、损耗等,以观察通信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
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平台根据实验需求,搭建无线通信系统实验平台,包括手机、基站和信道模拟器的连接与设置。
2. 参数测量设置实验参数,如信噪比、码率、调制方式等,并进行相应的参数测量。
通过改变信道环境的参数,如多径效应强度、衰落模型等,观察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变化。
3.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算并比较不同参数下的误码率、比特误差率等性能指标,以评估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测量数据,绘制性能曲线图,分析不同参数对无线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通过结果分析,讨论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无线通信系统的原理与搭建步骤,掌握了参数测量方法以及性能分析技巧。
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信道环境下,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差异显著。
本实验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无线通信系统提供了基础。
七、参考文献[1] 无线通信技术导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2] 无线通信系统原理与设计.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注:本报告为无线通信系统实验报告,采用报告的格式进行撰写,内容包括引言、实验目的、实验设备与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总结和参考文献。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并掌握通信原理实验中所使用的基本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
具体目的如下:理解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调幅(AM)和调频(FM)的调制与解调实验;研究利用示波器、信号源等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掌握数据处理方法和结果的分析。
这些实验目的的达成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通信原理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加深对通信原理的应用场景的认识,为今后的研究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本实验涉及的通信原理相关知识包括信号传输、调制与解调、信道编码等。
信号传输是指将信息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的过程。
在通信中,常用的信号传输方法包括模拟传输和数字传输。
模拟传输是指将连续的模拟信号通过信道传输,如模拟电话通信;数字传输是指将离散的数字信号通过信道传输,如数字电视。
调制与解调是实现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之间的转换。
调制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常见的调制方式有频移键控(FSK)、相位移键控(PSK)和振幅移键控(ASK)等。
解调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常见的解调方式包括相干解调和非相干解调。
信道编码是为了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而对信号进行编码的过程。
通过添加冗余信息,可以实现对传输中的错误进行检测和纠正。
常见的信道编码技术包括奇偶校验、海明码和卷积码等。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研究和实践以上通信原理相关知识,以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步骤本实验的目的是介绍通信原理相关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操作过程,以及所需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
准备工作确保所有实验仪器和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
检查实验材料的数量和质量,确保其符合实验要求。
实验仪器和设备根据实验要求准备相应的通信原理实验仪器和设备,如计算机、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
实验材料根据实验要求准备相应的实验材料,如电磁波发射器、接收器、天线等。
实验步骤按照实验要求连接实验仪器和设备,并确保其工作正常。
设置信号发生器的参数,确保产生适当的信号波形和频率。
无线电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无线电通信实验实验日期:2021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目的1. 了解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和设备。
2. 掌握无线电通信的调制和解调方法。
3. 学习无线电通信信号的传输与接收。
4. 分析无线电通信实验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实验原理无线电通信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递的技术。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原理:1. 调制:将信息信号加载到高频载波上,以便于信号的传输。
2. 解调:从调制后的信号中恢复出原始信息信号。
3. 传输:利用无线电波将调制后的信号传递到接收端。
4. 接收:接收端通过天线接收无线电波,并将信号解调为原始信息。
三、实验设备1. 无线电发射机2. 无线电接收机3. 天线4. 调制器5. 解调器6. 信号发生器7. 示波器8. 测量仪器四、实验步骤1. 连接实验设备,确保各部分正常工作。
2. 设置信号发生器,产生一定频率和幅度的信号。
3. 将信号发生器输出的信号输入到调制器,进行调制。
4. 将调制后的信号输入到无线电发射机,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5. 在接收端,通过天线接收无线电波,并将信号输入到无线电接收机。
6. 将接收机输出的信号输入到解调器,进行解调。
7. 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分析信号传输过程中的调制、解调、传输等环节。
8. 测量信号的传输距离、接收灵敏度等参数。
9.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信号传输距离:在实验中,无线电波成功传输了1000米距离,说明实验设备的性能良好。
2. 接收灵敏度:接收机在接收距离1000米处,信号强度达到-70dBm,满足实验要求。
3. 调制与解调效果:调制后的信号在解调过程中,原始信息信号得以恢复,说明调制与解调效果良好。
4. 信号质量:实验过程中,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衰减和失真,信号质量较好。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无线电通信实验,我们了解了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和设备,掌握了无线电通信的调制、解调、传输与接收方法。
无线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反射信号与直射信号同向相加,使衰落因子出现正值;当余隙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反射点进入第二菲涅尔区,反射信号与直射信号反向,衰落因子急剧下降,甚至中 断。
附录
刃形绕射衰落因子
v hc
2
1 d1
1 d2
2 hc F1
Lr 0 0
1 v
Lr1 20 log0.5 0.62v
0v1
Lr2 20 log 0.5e 0.95v
grid on; set(gca,'YTickmode','manual','YTick',[-40,-30,-20,0,6,10]); set(gca,'XTickmode','manual','XTick',[-1.0,1,2,2.5]); grid on;
(20*log10(0.4-(0.1184-(0.1*b+0.38).^2).^(0.5))).*(b>=-2.4&b<-1); F2=10*log10((1+y.^2-2*y*cos(pi*(x2).^2))).*(b2>=0.816); plot(x1,F1);%绘制曲线
hold on; plot(x2,F2,'r'); plot([0.577 0.577],[-60,0],'g') legend('刃型绕射损耗','反射损耗'); title('姓名:王业鹏 班级:15班 学号:52121503'); xlabel('相对余隙(hc/F1)'); ylabel('损耗中值(dB)')
无线通信实验报告1
无线通信第一次试验报告---信道容量的仿真一、实验目的及原理本次试验的目的是利用计算机编程实现信道容量随平均接收信噪比的变化。
并且将计算机模拟得到的曲线图进行比较,分析不同衰落信道对信道容量的影响。
平坦衰落信道及系统模型:信道容量取决于发送端和接收端对g[i]的了解情况,分以下三种:信道分布信息CDI 已知,接收端已知CSI 和发送端和接收端都已知CSI 。
当接收端已知CSI 时,香农容量为:20log (1)() -C B p d γγγ∞=+⎰(44)信噪比为γ的AWGN 信道的容量是2log (1)B γ+,再按信噪比的分布()p γ求平均就得到C ,因此又称其为遍历容量。
当发送端和接收端都已知g[i]在时刻i 的值及g[i]的分布时,系统容量可以有以下几种度量方法:1.香农容量收发都已知CSI 时衰落信道容量为:20()=log (1)() -C C p d B p d γγγγγγ∞∞=+⎰⎰(47)可见,如果不进行功率控制,与式(4-4)完全一样。
这表明,如果发送端不进行功率控制,则让发送端已知CSI 并不能增加信道容量。
现在我们允许瞬时发射功率()P γ随γ变化,并受限于平均功率P :() (4-8)P p d P γγγ∞≤⎰()将平均功率受限下的衰落信道容量定义为:20():()()()maxlog (1)() -9P P p d P P C B p d Pγγγγγγγγ∞==+⎰⎰(4)为找到最优功率分配方式P γ(),构造拉格朗日条件式: 200()log (1)()() -10P J B p d P p d Pγγγγγλγγγ∞∞=+-⎰⎰(P())()(4)对其求导并令导数为零:(())/ln(2)()()0 -()1()/J P B p P P P P γγλλγγγ⎡⎤∂=-=⎢⎥∂+⎣⎦(411)按约束条件()0P γ>求解()P γ即可得到使式(4-9)最大的最佳功率分配为:001/1/ () (4-12)0 P P γγγγγγγ-≥⎧=⎨<⎩ 其中0γ为中断门限。
无线通信个人报告全文
无线通信个人报告全文CDIO实践教学调研报告无线通信学年学期: 2022-2022学年上学期学号: 100310123 姓名:李晓叶专业班级:通信工程10级1班成绩:二〇一一年十一月目录1 绪论 41.1定义 41.2无线通信先驱无线通信技术.4 WiFi 137.5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Zigbee 137.6对新技术的趋势分析及展望 148、通信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 148.1 整体特征:规模大、素质高、结构优缺什么?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什么缺?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怎么办?打造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线通信(Wireless Communication)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可以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近些年信息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就是无线通信技术。
在移动中实现的无线通信又通称为移动通信,人们把二者合称为无线移动通信。
无线通信主要包括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
微波是一种无线电波,它传送的距离一般只有几十千米。
但微波的频带很宽,通信容量很大。
微波通信每隔几十千米要建一个微波中继站。
卫星通信是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在地面上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或移动体之间建立微波通信联系。
定义无线通信(Wireless Communication)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可以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近些年信息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就是无线通信技术。
在移动中实现的无线通信又通称为移动通信,人们把二者合称为无线移动通信。
从最初的电报开始经过150多年的现代电信的发展是来自各界的成千上万科学家、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辛勤劳动的结果。
他们当中只有少数独立负责发明的人成了名,而大多数达到顶点的发明是许多个人的成果。
这里汇集了部分对于无线电通信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
1.2无线通信先驱克拉克1917年出生英格兰的Minehead。
在苏联(USSR)发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1前12年,克拉克于1945年在“无线世界”中发表文章建议利用静止卫星实现世界范围的无线电覆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无线通信原理实验李晓21班13号52112113实验一Okumura-Hata无线传播模型仿真实验实验内容使用Matlab编程计算Okumura-Hata传播路径损耗,绘制Okumura-Hata传播模型损耗---频率曲线图。
实验条件频率范围:300 ~1500MHz,基站天线高度为30m,移动台天线高度为1.5m。
传播距离分别为d=2km和5 km,以频率为变量,通信距离为参变量编程绘出城市准平滑地形、郊区、农村环境下的Okumura-Hata传播模型损耗-频率曲线图。
实验要求在一个图中显示6条曲线;所有曲线均为蓝色线,d=2km用实线,d=5km用虚线;城区用“o”、郊区用“* ”及乡村用“□”标注曲线上的点;在曲线图的空白处对曲线进行标注;图要有横纵坐标标示,横坐标为频率(Mhz),纵坐标为损耗中值(dB)图形的题头为学生本人姓名和学号。
实验仿真图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90100110120130140150160频率(MHz)损耗中值(d B )姓名:李晓 班级:二十一班 学号:52112113城市: d1=2km 城市: d2=5km 郊区: d1=2km 郊区: d2=5km 乡村: d1=2km 乡村: d2=5km实验图反映了随着频率,距离以及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损耗中值。
实验分析 由图看出①路径损耗都随传输距离的增大而增大;②城市的路径损耗最大,郊区次之,乡村最小,说明障碍物越多对信号传输损耗的就越强;③随 频 率 的 增 大,路径损耗越强。
附录Okumura-Hata 传播模型路径损耗计算公式式中 fc — 工作频率(MHz )()()()69.5526.16log 13.82log 44.9 6.55log log p c te re te cell terrainL dB f h h h d C C α=+--+-++hte — 基站天线有效高度( m ),定义为基站天线实际海拔高度与基站沿传播方向实际距离内的平均地面海波高度之差。
hre — 移动台天线有效高度(m ),定义为移动台天线高出地表的高度 d — 基站天线和移动台天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km ) α(hre) — 有效天线修正因子,是覆盖区大小的函数Ccell — 小区类型校正因子Cterrain — 地形校正因子,反映一些重要的地形环境因素对路径损耗的影响源程序clearall ; clc;f=[300:100:1500]; ht=30;hr=1.5; d1=2;d2=5;L1=69.55+26.16*log10(f)-13.82*log10(ht)+(44.9-6.55*log10(ht))*log10(d1)-3.2*(log10(11.75*h r)).^2+4.97;L2=69.55+26.16*log10(f)-13.82*log10(ht)+(44.9-6.55*log10(ht))*log10(d2)-3.2*(log10(11.75*h r)).^2+4.97;C1=-2*[log10(f/28)].^2-5.4;C2=-4.78*[log10(f)].^2+18.33*log10(f)-40.98; L3=L1+C1; L4=L2+C1; L5=L1+C2; L6=L2+C2; grid on ; hold on ; plot(f,L1,'-o'); plot(f,L2,':o'); plot(f,L3,'-*'); plot(f,L4,':*');()()()()()()()⎪⎩⎪⎨⎧⎩⎨⎧≥-≤----=MHz f h MHz f h f h f h c re c re c re c re 30097.475.11log 2.33001.154.1log 29.8大城市、郊区、乡城8.0log 56.17.0log 11.1中小城市22αplot(f,L5,'-s'); plot(f,L6,':s');legend('城市: d1=2km','城市: d2=5km','郊区: d1=2km','郊区: d2=5km','乡村: d1=2km','乡村: d2=5km');title('姓名:李晓 班级:二十一班 学号:52112113'); xlabel('频率(MHz)'); ylabel('损耗中值(dB)');提高实验: 实验仿真图:24681012141618208090100110120130140150160距离(km)损耗中值(d B )姓名:李晓 班级:二十一班 学号:52112113城市: 300MHZ 郊区:300MHZ 乡村:300MHZ实验源程序:clear all;clc;d=[0:1:20];ht=30;hr=1.5;f=300L1=69.55+26.16*log10(f)-13.82*log10(ht)+(44.9-6.55*log10(ht))*log10(d)-3.2*(log10(11.75*hr) ).^2+4.97;C1=-2*[log10(f/28)].^2-5.4;C2=-4.78*[log10(f)].^2+18.33*log10(f)-40.98;L3=L1+C1;L5=L1+C2;grid on;hold on;plot(d,L1,'-o');plot(d,L3,'-*');plot(d,L5,'-s');legend('城市: 300MHZ','郊区:300MHZ','乡村:300MHZ');title('姓名:李晓班级:二十一班学号:52112113');xlabel('距离(km)');ylabel('损耗中值(dB)');实验二 地面反射和绕射对微波传播的影响实验 实验内容使用Matlab 建立微波地面反射损耗及绕射损耗模型,绘制衰落因子Vdb 随相对余隙的变化曲线。
实验条件相对余隙 取值:-1.0~2.5,绘图的时候相对余隙间隔至少为0.001; 反射系数:编程绘制衰落因子(分贝数)随相对余隙的变化曲线,并与刃形绕射衰落因子(分贝数)相比较。
实验要求1 反射损耗及绕射损耗绘制在一条曲线中; 2在曲线图的空白处对曲线进行标注; 3 合理设计显示图形的坐标间隔; 3图形的题头为学生本人姓名和学号。
实验仿真图1/c h F 1φ=-112 2.5-40-30-20610相对余隙(hc/F1)损耗中值(d B )姓名:李晓 班级:二十一班 学号:52112113刃型绕射损耗反射损耗实验分析由图可知,衰落因子与相对余隙有关。
当相对余隙为0.577,V=0dB 时,此时具有特殊意义,称为自由空间余隙。
当hc/F1<0.577时,发生绕射衰落较大;随着余隙增大,反射点处于第一菲涅尔区,反射信号与直射信号同相相加,使衰落因子出现正值;当余隙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反射点进入第二菲涅尔区内,反射信号与直射信号反相,衰落因子急剧下降,甚至会造成信号中断。
附录源程序x1=-1.0:0.001:0.577;x2=0.577:0.001:2.5;b=x1*(2.^(0.5));b2=x2*(2.^(0.5));y=1;F1=(20*log10(0.5+0.62*b)).*(b>=0&b<0.816)+(20*log10(0.5*exp(0.95*b))).*(b>=-1&b<0)+... (20*log10(0.4-(0.1184-(0.1*b+0.38).^2).^(0.5))).*(b>=-2.4&b<-1);F2=10*log10((1+y.^2-2*y*cos(pi*(x2).^2))).*(b2>=0.816);plot(x1,F1);%绘制曲线hold on;plot(x2,F2,'r');plot([0.577 0.577],[-60,0],'g')legend('刃型绕射损耗','反射损耗');title('姓名:李晓班级:二十一班学号:52112113');xlabel('相对余隙(hc/F1)');ylabel('损耗中值(dB)')grid on;set(gca,'YTickmode','manual','YTick',[-40,-30,-20,0,6,10]);set(gca,'XTickmode','manual','XTick',[-1.0,1,2,2.5]);grid on;提高实验:实验仿真图:00.51 1.52 2.5-12-10-8-6-4-20246姓名:李晓 班级 二十一班 学号:52112113相对余隙hc/F1衰落因子V d B实验源程序: clc; clear;v=0.1:0.001:2.5;%相对余隙% k=4/3;o=0.7;%反射系数%d1=25000; d2=25000; d=50000; l=0.05;% a=6370000; F1=25;%F1=31.6*sqrt((l*d1*d2)/d); %v1=v+(d1*d2*(k-1)/2*k*a)/F1;v1=v+(((d1*d2*(k-1))/(2*k*a))/F1).*ones(1,length(v)); e1=sqrt(2).*v1;E1=0.*(e1>=1)+20*log10(0.5+0.62.*e1).*(e1>=0&e1<=0.9)+20*log10(0.5*exp(0.95.*e1)).*(e1>=-1&e1<0)+20*log10(0.4-sqrt(0.1184-(0.1.*e1+0.38).^2)).*(e1>=-2.4&e1<=-1)+20*log10(-0.225 ./e1).*(e1<-2.4);b2=sqrt(1+o^2-2*o*cos(pi.*v1.^2));B2=20*log10(b2).*(e1>=0.9);figure;grid on;hold on;plot(v,B2,'r');k1=2/3;v2=v+(((d1*d2*(k1-1))/(2*k1*a))/F1).*ones(1,length(v));e2=sqrt(2).*v2;E2=0.*(e2>=1)+20*log10(0.5+0.62.*e2).*(e2>=0&e2<=0.9)+20*log10(0.5*exp(0.95.*e2)).*(e2> =-1&e2<0)+20*log10(0.4-sqrt(0.1184-(0.1.*e2+0.38).^2)).*(e2>=-2.4&e2<=-1)+20*log10(-0.225 ./e2).*(e2<-2.4);b3=sqrt(1+o^2-2*o*cos(pi.*v2.^2));B3=20*log10(b3).*(e2>=0.88);plot(v,B3);title('姓名:李晓班级二十一班学号:52112113 ');xlabel('相对余隙hc/F1');ylabel('衰落因子V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