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策略浅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策略浅议
摘要:要想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取得高效,教师要注重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开放课堂,走进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践活动课中取得高效,教师要注重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开放课堂,走进学生生活,创践活动课中取得高效,教师要注重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开放课堂,走进学生生活,创
关键词:激情趣味自主合作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依赖教师精心创设的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但是,科学的探究活动如何设计和实施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呢?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改中认真学习,在教学中不断探索。
现就如何在数学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谈几点自己浅显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探究性学习巧设铺垫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儿童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
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动机,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
课堂引趣,一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或布谜设障。
在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带来了什么礼物?猜来猜去,没猜对,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想知道老师到底带来了什么,然后我出示了储钱罐。
二要“妙”,开课引题,要具有延伸性,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探究学习巧设铺垫。
二、指导学生拓展探究方法,为探究性学习开启大门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
然而,我们在实际授课中认识到: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很稚嫩,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很薄弱。
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1、在操作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操作----发现----结论。
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感悟。
如:在教学退位减法,45-9时,我是这样引导的:
(1)“45-3”你会用小棒摆吗?(从4捆5根拿走3根)
(2)“45-9”你也用小棒摆摆看,会发现什么?
(3)5减9不够减怎么办?(四人一小组,先自摆,后交流摆,也可以看看别人摆的)
2、在实验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实验----对比----结论。
在实验中探究,在类比中发现。
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师提示学过圆柱体体积公式,让学生进行削铅笔比赛、说变化,然后进行实验:拿出制作好的圆柱和圆锥进行装沙实验,从中找出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学生边实验边记录,通过分析得出圆柱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
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3、在游戏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游戏活动----解决问题----结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玩中得出学习结论。
如一年级教材中的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所设内容是通过投球比赛来进行的。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领悟力差,对“投中”、“没中”理解不透。
因此,教学时,教师先进行投球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通过活动理解“投中”、“没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观看课本情境图,选出优胜者画上笑脸,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讲讲你是怎样选的?让学生又带着问题继续探究,从而列出减法算式,得出结论。
4、在猜想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猜想----探究----验证。
先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有
些学生可能会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会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数是3、6、9的数”。
接着出示一组数:13、23、26、29、49、46……学生发现这些数都不能被3整除;而另一组数:12、15、36、39、42、45……反而能被3整除。
这样,通过猜想揭示矛盾,造成学生认知不平衡,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为什么后面这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呢?学生又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猜测探究。
三、注重合作探究,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
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
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
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
如: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没有独立见解,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调节、解决。
另外,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一节课小组合作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厌倦,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
学数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
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
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
如:在教学左右一课中“摆一摆”时,让一位学生在台前根据要求摆,然后让其他同学向这位同学提问题,这位同学回答。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
四、课后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我们应当让学生自己体验和经历过程。
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
有这么一句话: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
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多动手做数学。
教师应多想办法、出点子,用数学的魅力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想学,自觉地去探究。
如在讲授《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节课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贫乏,甚至有个别孩子从未接触过人民币,给授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把学生编成课外小组,指定学习组长,进行课外调查、学习、研究。
布置调查研究内容:1、搜集有关人民币的知识2、商店购物,进行人民币的兑换3、你还认识哪国钱币?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机会,学生思维活跃,争相交流,不断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从生活中学数学的道理,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奥妙。
因此,开放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构建数学世界,对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是有利的。
五、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欢乐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
当学生通过探究,终于解决一个对他们来说新奇和富有挑战的数学问题时,他们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强有力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
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学生在探究中哪怕获得了一点点微小的成功,我都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赞赏。
看到一张张洋溢着快乐的笑脸,我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师要给全体学生创造一片蓝天,一个动力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空,细心呵护学生创新的萌芽,让其茁壮成长,使数学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