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信息论与编码概念总结
信息论与编码技术

信息论与编码技术信息论是研究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的一门学科,而编码技术则是信息论的一项重要应用。
信息论与编码技术的发展,对现代通信、数据存储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信息熵、信道容量和编码理论等方面来探讨信息论与编码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一、信息熵信息熵是信息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用来衡量一个离散随机变量的不确定性。
在信息论中,信息熵越大,代表着信息的不确定性越高,信息量也就越大;相反,信息熵越小,表示信息的不确定性越低,信息量也就越小。
信息熵的计算公式为:H(X) = -∑(p(i) * log2(p(i)))其中,H(X)表示离散随机变量X的信息熵,p(i)表示X取各个值的概率。
通过计算信息熵,我们可以评估信息的平均编码长度。
在通信系统中,对于概率分布已知的消息源,我们可以使用无损编码技术将信息源的输出编码成二进制串,从而实现高效的信息传输和存储。
二、信道容量信道容量是衡量信道传输速率的理论上限。
在信息论中,我们可以通过计算信道容量来确定一种特定的编码和调制方案是否可以实现理论最大传输速率。
对于离散无记忆信道,其信道容量C计算公式为:C = ∑(p(x) * log2(p(x)/p(y)))其中,p(x)表示发送端发出的信号为x的概率,p(y)表示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为y的概率。
在计算信道容量时,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编码方案,使得发送端发出的信号与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之间的互信息最大化。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信道的利用率,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三、编码理论编码理论是信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如何将信息源的输出进行编码,以减少数据传输或存储过程中的冗余,从而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
常见的编码技术有可变长编码、定长编码、哈夫曼编码等。
其中,哈夫曼编码是一种基于概率的编码方法,它可以根据不同符号的出现概率,为每个符号分配不同长度的编码,从而实现信息的高效压缩。
除了无损编码技术,还有一种重要的编码技术是差分编码。
信息论与编码原理

信息论与编码原理
信息论和编码原理是信息科学中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对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信息论是探讨数据的数学理论,它主要研究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带宽和空间内有效地传输数据,从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它将信息压缩、加密、传输、解密等等放到一个数学模型中描述,以此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
编码原理则是指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编码决定了有效传输的信息量。
编码是按照其中一种特定的规则将原信息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编码不仅能够减少上行数据量,还能增强安全性,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泄露,从而使信息可以被安全和精确地传输。
信息论和编码原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信息论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以及不同的编码方法,来确定最适合特定情况下的信息传输效果。
然而,编码原理则可以提供不同编码方法,以根据信息论的模型,合理有效地进行信息传输。
因此,信息论和编码原理是相辅相成的。
当今,信息论和编码原理已成为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全

纠错码 编码调制理论
网络最佳码
Huffman码(1952)、Fano码 算术码(1976,1982) LZ码(1977,1978)
压缩编码 JPEG MPEG
信息论发展简史
电磁理论和电子学理论对通信理论技术发展起重要的 促进作用
1820-1830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莫尔斯1832-1835建立电报系统。1876年Bell发明电话 1864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1888年赫兹验证该理论 1895年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通信 微波电子管导致微波通信系统,微波雷达系统 激光技术使通信进入光通信时代 量子力学使通信进入量子通信领域
信息论发展简史
1950年汉明码,1960年卷积码的概率译码, Viterbi译码,1982年Ungerboeck编码调制技术, 1993年Turbo编译码技术,1999年LDPC编码技术。 1959年,Shannon提出率失真函数和率失真信源 编码定理 1961年,Shannon的“双路通信信道”开拓了网 络信息论的研究,目前是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
熵的性质
对称性 非负性 确定性 扩展性 可加性 极值性 是H(P)上凸函数
熵的性质-可加性
q11 q13
p1
q12 q14
H(p1q11,p1q12,…,p4q44)=H(p 1…,p4)+p1H(q11,…,q14)+…+ p4H(q41,…,q44)
p2
p3
p4
熵的极值性
信息论发展简史
1832年莫尔斯电码对shannon编码理论的启发 1885年凯尔文研究了一条电缆的极限传信速率 1922年卡逊对调幅信号的频谱结构进行研究 1924年奈奎斯特证明了信号传输速率和带宽成正比 1928年Hartley提出信息量定义为可能消息量的对数 1939年Dudley发明声码器 1940维纳将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引入通信与控制系 统
信息论与编码总结

信息论与编码1. 通信系统模型信源—信源编码—加密—信道编码—信道—信道解码—解密—信源解码—信宿 | | |(加密密钥) 干扰源、窃听者 (解密秘钥)信源:向通信系统提供消息的人或机器信宿:接受消息的人或机器信道:传递消息的通道,也是传送物理信号的设施干扰源:整个系统中各个干扰的集中反映,表示消息在信道中传输受干扰情况 信源编码:编码器:把信源发出的消息变换成代码组,同时压缩信源的冗余度,提高通信的有效性 (代码组 = 基带信号;无失真用于离散信源,限失真用于连续信源)译码器:把信道译码器输出的代码组变换成信宿所需要的消息形式基本途径:一是使各个符号尽可能互相独立,即解除相关性;二是使各个符号出现的概率尽可能相等,即概率均匀化信道编码:编码器:在信源编码器输出的代码组上增加监督码元,使之具有纠错或检错的能力,提高通信的可靠性译码器:将落在纠检错范围内的错传码元检出或纠正基本途径:增大码率或频带,即增大所需的信道容量2. 自信息:()log ()X i i I x P x =-,或()log ()I x P x =-表示随机事件的不确定度,或随机事件发生后给予观察者的信息量。
条件自信息://(/)log (/)X Y i j X Y i j I x y P x y =-联合自信息:(,)log ()XY i j XY i j I x y P x y =-3. 互信息:;(/)()(;)log log ()()()i j i j X Y i j i i j P x y P x y I x y P x P x P y ==信源的先验概率与信宿收到符号消息后计算信源各消息的后验概率的比值,表示由事件y 发生所得到的关于事件x 的信息量。
4. 信息熵:()()log ()i iiH X p x p x =-∑ 表示信源的平均不确定度,或信源输出的每个信源符号提供的平均信息量,或解除信源不确定度所需的信息量。
Information theory(信息论与编码)

信息论与编码总结1.关于率失真函数的几点总结原理(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者是受什么的启发,能达到什么目的)。
与无失真信源编码相比,限失真信源编码的原理是什么?我们知道无失真信源编码是要求使信源的所发送的信息量完全无损的传输到信宿,我们常见的编码方式有哈夫曼编码、费诺编码和香农编码。
他们的中心思想是使序列的中0和1出现的概率相等。
也就是说长的码字对应的信源符号出现的概率较小,而短的码字对应的信源符号出现的概率较大,这样就能实现等概。
若编码能实现完全的等概,则就能达到无失真的传输。
此时传输的信息量是最大的,和信源的信息量相等,此时传输的信息速率达到信道容量的值。
(其实这是编码的思想,与之对应的为限失真编码的思想。
香农本人并没有提出明确的编码方法,但是给出指导意义)与无失真的信道相比,如信道存在一定的损耗,即表明有传递概率。
此时我们换一个角度。
我们使信源概率分布固定不变,因为平均交互信息量I(X;Y)是信道传递概率P(Y/X)的下凸函数,因此我们设想一种信道,该信道的传递概率P(Y/X)能使平均交互信息达到最小。
注意,此时的传递概率P(Y/X)就相当于“允许一定的失真度”,此时我们能这样理解:即在允许的失真度的条件下,能使平均交互信息量达到最小,就表明我们传输的信息可以达到最小,原来的信息量还是那么大。
现在只需传输较小信息,表明压缩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无失真压缩和限失真压缩其实是数学上的对偶问题。
即无失真压缩是由平均相互信息量的上凸性,调整信源概率分布,使传输的信息量达到最大值C,这个值就是信道容量。
(信道容量是不随信源概率分布而改变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我们只是借助信源来描述这个物理量,事实上也肯定存在另外一种描述方式。
)限失真压缩则是相反,他考虑的是信源概率分布固定不变,是调节信道转移概率的大小,使平均交互信息量达到最小。
此时信道容量还是相同,只是我们要传输的信息量变小了,(时效性)有效性得到提高。
信息论与编码复习重点整理(1页版)

1第1章 概论1. 信号(适合信道传输的物理量)、信息(抽象的意识/知识,是系统传输、转换、处理的对象)和消息(信息的载体)定义;相互关系:(1信号携带消息,是消息的运载工具(2信号携带信息但不是信息本身(3同一信息可用不同的信号来表示(4同一信号也可表示不同的信息。
2. 通信的系统模型及目的:提高信息系统可靠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以达到系统最优化.第2章 信源及信息量1. 单符号离散信源数学模型2. 自信息量定义:一随机事件发生某一结果时带来的信息量I(xi)=-log2P(xi)、单位:bit 、物理意义:确定事件信息量为0;0概率事件发生信息量巨大、性质:I(xi)非负;P(xi)=1时I(xi)=0;P(xi)=0时I(xi)无穷;I(xi)单调递减;I(xi)是随机变量。
3. 联合自信息量:I(xiyi)=- log2P(xiyj) 物理意义:两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信息量=各自发生的信息量的和、条件自信息量:I(xi/yi)=- log2P(xi/yj);物理意义:特定条件下(yj 已定)随机事件xi 所带来的信息量。
三者关系:I(xi/yi)= I(xi)+ I(yi/xi)= I(yi)+ I(xi/yi)4. 熵:定义(信源中离散消息自信息量的数学期望)、单位(比特/符号)、物理意义(输出消息后每个离散消息提供的平均信息量;输出消息前信源的平均不确定度;变量的随机性)、计算:(H(X)=-∑P(xi)log2 P(xi)) 1)连续熵和离散的区别:离散熵是非负的2)离散信源当且仅当各消息P相等时信息熵最大H (X )=log 2 n 。
3)连续信源的最大熵:定义域内的极值. 5.条件熵H(Y/X) = -∑∑P(xiyj) log2P(yj/xi),H (X /Y )= -∑∑P(xiyj) log2P(xi/yj) 、物理意义:信道疑义度H(X/Y):信宿收到Y 后,信源X 仍存在的不确定度,有噪信道传输引起信息量的损失,也称损失熵。
《信息论与编码技术》

《信息论与编码技术》信息论与编码技术信息论是从理论层面研究信息传输的数量、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一门学科。
在信息传输时,信息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通信速度和传输距离。
在信息论中,熵是定义信息量的重要概念。
熵指的是消息的不确定性,即消息的平均信息量。
在信息论中,随机事件的熵是该事件发生所带来的信息量的平均值。
这个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生产和科技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通信系统中,为了保证数据的传输质量,需要采用各种编码技术。
编码是一种把消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技术,通常是通过将消息转化为开关状态或电信号来进行处理。
编码技术在通信系统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信息论和编码技术密切相关,通过信息熵的计算和数据处理,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信息传输质量和效率。
信息熵被广泛使用在数据压缩、无线电通信和网络安全等领域中。
信息熵理论支持着我们对信息传输的掌控和管理,并将信息传输从一件单一的事情转化为一件科学的、可预测的事情。
另外,现在编码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数字媒体,尤其是音频和视频。
数字化的媒体可以进行压缩来减少文件大小,并提高文件的传输速度。
常见的音频和视频编码技术包括AAC、MP3和H.264等。
这些编码技术不仅可以减小文件大小,同时也可以保证音频和视频的质量。
因此,它们在音频和视频存储和传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编码技术还可以用于网络安全。
信号编码技术可以用于加密和解密数据以保证数据安全传输。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独特的代码模式来识别数据,并防止黑客窃取和修改数据。
目前,经过证实的最安全的网络编码技术是量子编码技术。
总之,信息论和编码技术是通信和科技领域中最重要的支柱之一。
它们是解决数据传输中最基本问题的关键因素,为数据安全、存储和传输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信息论与编码 课程总结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总结本学期我选修了《信息论与编码》这门课程,信息论是应用近代概率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传输,交换,存储和处理的一门学科,也是源于通信实践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应用科学。
信息是系统传输,交换,存储和处理的对象,信息载荷在语言,文字,数据,图像等消息之中。
本书共学习了9章内容,系统详细的学习和深入了解了信息论的相关基本理论。
第一章首先了解了信息论的相关概念,了解到了信息论所研究的通信系统基本模型,以及香农定理的相关应用。
第二章学习到了熵和互信息这两个重要概念。
信源的熵是用来刻画信源发出的消息的平均不确定性,而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互信息则表示一个随机变量对另一个随机变量所提供的信息量。
第三章学习到了离散无记忆信源的无损编码。
根据香农的信源编码定理,明白了所谓的无损编码是指信源编码的错误概率可以任意小,但并非为零;信源的无损编码通常是对非常长的消息序列进行的。
并且了解到了几种不等长编码的算法,例如Huffman 编码,Shannon 编码等编码方法。
第四章主要研究的是信道,信道容量及信道编码定理的相关内容。
对信道的研究中,首先是对信道分类和建模,本章主要讨论离散无记忆信道和连续加性高斯噪声信道;其次研究信道容量,这是刻画信道的最重要的参数,最后讨论信道编码定理,该定理刻画了信道可靠传输信息的极限性能。
第五章主要介绍的是率失真理论和保真度准则下的信源编码。
与无损压缩编码不同,保真度准则下的信源编码允许有失真,且其压缩编码是降熵的,它要求在满足失真要求下使数据熵率尽可能低,从而降低码率,所以不可能从压缩后的数据中无失真的恢复出原来的消息。
第六章主要学到的是受限系统和受限系统编码。
在了解了受限系统的相关概念之后,又进一步的了解到了受限系统的有限状态转移图和受限系统的容量和其容量的计算方法等相关重要的知识内容。
第七章主要阐述的是线性分组纠错编码。
纠错编码通常也称为信道编码,在通信中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和数据转换编码常常是同时使用的,信源编码器执行数据压缩功能,把信源输出中的余度去除或减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2.信息论研究内容:信源熵,信道容量,信息率失真函数,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密码体制的安全性测度等等
第二章
1.自信息量:一个随机事件发生某一结果所带的信息量。
2.平均互信息量:两个离散随机事件集合X 和Y ,若其任意两件的互信息量为 I (Xi;Yj ),则其联合概率加权的统计平均值,称为两集合的平均互信息量,用I (X;Y )表示
3.熵功率:与一个连续信源具有相同熵的高斯信源的平均功率定义为熵功率。
如果熵功率等于信源平均功率,表示信源没有剩余;熵功率和信源的平均功率相差越大,说明信源的剩余越大。
所以信源平均功率和熵功率之差称为连续信源的剩余度。
信源熵的相对率(信源效率):实际熵与最大熵的比值
信源冗余度:
0H H ∞=ηη
ζ-=1
意义:针对最大熵而言,无用信息在其中所占的比例。
3.极限熵:
平均符号熵的N 取极限值,即原始信源不断发符号,符号间的统计关系延伸到无穷。
4.
5.离散信源和连续信源的最大熵定理。
离散无记忆信源,等概率分布时熵最大。
连续信源,峰值功率受限时,均匀分布的熵最大。
平均功率受限时,高斯分布的熵最大。
均值受限时,指数分布的熵最大
6.限平均功率的连续信源的最大熵功率:
称为平均符号熵。
定义:即无记忆有记忆N X H H X H N X H X NH X H X H X H N N N N N N )()
()()()()()(=≤∴≤≤
若一个连续信源输出信号的平均功率被限定为p ,则其输出信号幅度的概率密度分布是高斯分布时,信源有最大的熵,其值为
1log 22
ep π.对于N 维连续平稳信源来说,若其输出的N 维随机序列的协方差矩阵C 被限定,则N 维随机矢量为正态分布时信源
的熵最大,也就是N 维高斯信源的熵最大,其值为1log ||log 222N C e π+ 7.离散信源的无失真定长编码定理:
离散信源无失真编码的基本原理
原理图
说明: (1) 信源发出的消息:是多符号离散信源消息,长度为L,可以用L 次扩展信
源表示为: X L =(X 1X 2……X L )
其中,每一位X i 都取自同一个原始信源符号集合(n 种符号): X={x 1,x 2,…x n } 则最多可以对应n L 条消息。
(2)信源编码后,编成的码序列长度为k,可以用k 次扩展信宿符号表示为: Y k =(Y 1Y 2……Y k ) 称为码字/码组
其中,每一位Y i 都取自同一个原始信宿符号集合:
Y={y 1,y 2,…y m } 又叫信道基本符号集合(称为码元,且是m 进制的)
则最多可编成m k 个码序列,对应m k 条消息
定长编码:信源消息编成的码字长度k 是固定的。
对应的编码定理称为定长信源编码定理。
变长编码:信源消息编成的码字长度k 是可变的。
8.离散信源的最佳变长编码定理
最佳变长编码定理:若信源有n 条消息,第i 条消息出现的概率为p i ,且
p 1>=p 2>=…>=p n ,且第i 条消息对应的码长为k i ,并有k 1<=k 2<=…<=k n
即:把经常出现的消息编成短码,不经常出现的消息编成长码。
这样可使平均码长最短,从而提高通信效率,代价是增加了编译码设备的复杂度。
杂得多。
第三章
1.信道容量的概念及用途:
最大的信息传输速率为信息容量
信道的功能:以信号形式传输和存储信息
2.信道编码定理:
若有一个离散无记忆平稳信源,其容量为C,输入序列长度为L,则只要传输的信息速度R<C则总可以找到一种编码,使当L足够大时,得到的译码错误概率
反之,若R>C时,
则无论采用何种编码,必然会有译码差错
第四章
1.保真度准则下的信源编码定理:设有某一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为R(D),选择有限的失真函数d,对于任意允许的平均失真度D,当压缩后的信息率 R>R(D)则一定存在某种信源编码方法,使译码后的平均失真度<=D反之,若压缩后的信息率R<R(D)则无论用什么编码方法,必有译码后的平均失真>=D
2.信息率失真函数的概念及应用:给定信源和失真函数,要使信源的平均失真 (D 为给定的失真上限),则需找到某个信道(满足一定的信道转移概率分布或转移概率密度函数),使在该信道(称为试验信道)上传输的信息速率达到最小,这个最小的信息速率称为信息率失真函数,记作R(D)。
信息率失真理论是量化、数模转换、频带压缩和数据压缩的理论基础。
3.信道容量和信息率失真函数的比较:
相同点:二者都是求平均互信息的极值
不同点:
1、C和R(D)的不同:
(1)信道容量:选择某一信源分布的情况下,求平均互信息的极大值。
依据:平均互信息I是信源概率分布p(x i)的严格上凸函数。
(2)信息率失真函数:求选择某一压缩试验信道(转移概率分布)的情况下,依据保真度准则,求平均互信息的极小值。
依据:平均互信息I是信道转移概率分布p(y j/x i)的严格下凸函数。
2、 C和R(D)的不同:
(1)信道容量C一旦求出来,则与信源分布无关(只是证明存在这样的满足信道容量的信源分布),它只和信道转移概率分布p(y j/x i)有关。
即信道容量和信源特性无关,反映信道特性。
2)信息率失真函数R(D)一旦求出来,则与信道转移概率分布无关(只是证明存在达到最小信息率的压缩试验信道),它只和信源概率分布p(x i)有关。
即信息率失真函数和信道特性无关,反映信源特性。
3、 C和R(D)的不同:
(1)信道容量是通过信道编码增加信息冗余度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是信息传输的理论基础。
(2)信息率失真函数是通过信源编码减少信息冗余度来提高通信有效性,是信源压缩的理论基础。
第五章
最佳变长信源编码定理:最佳变长编码定理:若信源有n条消息,第i条消息出现的概率为p i,且p1>=p2>=…>=p n,且第i条消息对应的码长为k i,并有k1<=k2<=…<=k n
短,从而提高通信效率,代价是增加了编译码设备的复杂度。
杂得多。
第六章
1.信道编码的作用:一类信道编码的是对传输信号的码型进行变换,使之跟适合与信道特性或满足接收端对恢复信号的要求,从而减少信息损失;一类信道编码是在信息序列中人为的增加冗余位,使之具有相关特性,在接收端利用相关特性进行检错或纠错。
2.信道编码器的性能指标及其与码长之间的关系:
信道编码的性能指标:
A 编码效率
设某种编码的码字长n位,其中信息只有k 位,r = n–k为冗余位,则该编码的信息率(也叫编码效率):η=k /n
B 漏检率
把编码检查不出的错误所出现的概率叫做漏检率。
C 差错率
把编码不能自动纠正的错误所出现的概率叫做差错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