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代 2 第三节 文明的产生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课件)
民族 关系
文明 特征
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炎帝和黄帝被称为中华 民族的人文初祖。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 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 不断交流、融洽,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时空定位
思维构建
重点回顾
拓展延伸
素养提升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项目 元谋人 郧县人 蓝田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时间 距今约 距今约110 距今约100
170万年 万-80万年 万-50万年
距今约70 万-20万年
距今约3万年
地点 云南省
元谋县
湖北省 郧阳县
陕西省 蓝田县
北京西南周口 店龙骨山
北京周口店 龙骨山顶部
生产 生活
制造和使用工具,知道使用火
意义 是我国境
内目前已 知最早的 古人类之
尧舜禹部 落联盟
功绩:大禹采用疏导的 尧 贤德 舜 贤德 禹 方法治理黄河水患。
禅让制 实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时空定位
思维构建
重点回顾
拓展延伸
拓展一: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
是指人们以石头作为工具使用的时代。
素养提升
图片
制作方法
利用石块打击而成的石核 或打下的石片。
先打成或琢成打制石器,然后在砺 石上研磨加工。
典型代表
拓展延伸
素养提升
南北两大农业体系
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 位 水稻、粟和黍的国家。
变 磨制石器、饲养家畜、 化 制作陶器、定居生活
意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 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
义 要的物质基础。
农耕文明
河姆渡人
第一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
五、国家的产生
从氏族公社制度解体到国家产生过程中的政治 组织形式是军事民主制。它保留了氏族制度 的某些因素,同时存在着军事首长的个人权 力。随着征战和时间的推移,军事首长的权 力增强,建立了警察、监狱等机构,国家就 产生了。战争促进社会分化。 国家是人类组织中的最高形式。一般来说, 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的标 志。
相关问题 一、旧石器时代 二、采集和狩猎生活 三、人类向美洲和澳洲的迁徙 四、氏族制度的形成
相关问题
◎ 正在形成的人:杂婚与原始群。
◎ 完全形成的人:群婚与原始公社。
生产工具 旧石器 婚姻形态 班辈婚 族外群婚 →族外对偶婚 (望门居与居妇家) 族外对偶婚:从夫居 组织形式 血缘家族 特点 假说性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一、人类关于自身起源的认识过程 二、人类起源的三个阶段 三、人种的差异 四、原始社会的历史分期
一、人类关于自身起源的认识过程:从神话宗教到 科学探讨 1、神创论 ◎女娲氏和普罗米修斯的传说。 泥土造人。
◎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神学。 上帝造人。
2、进化论 达尔文:人类由已经灭绝的古猿进化而来。 1859年《物种起源》,1871年《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 3、劳动创造了人 恩格斯:1876年《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
二、人类起源的三个阶段
• 林栖动物:原上猿——埃及古猿——森 林古猿(后分化为巨猿、西瓦古猿和腊 玛古猿) • 向人过渡:腊玛古猿(1400—700万年 前)——南方古猿 • 人: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早 期智人、晚期智人)
我国学者把完全形成中的人分为四个阶段:早 期猿人、晚期猿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古 人)、晚期智人(现代智人)。 注意: 遗址分布的跳跃性、化石演进的非连续性科学 研究的假说性。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统编版2024) (2)
模恢宏,绝不是一个小的人群组织所能建
造、拥有的,至少属于大的部落联盟,很
可能属于早期国家。
牛河牛梁河遗梁遗址址出的土祭坛的、祭积坛石冢、女牛神土河的庙梁玉和遗猪址贵龙出族的积石—家—,杜反金映鹏了,红焦山天文龙化:晚《期文的明社起会源分史化话和》祭 祀礼仪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1.良渚古城
这些反映了良渚 社会较高的经济 发展水平和统治 者较强的调动、 组织能力。
(2)地点:山西襄汾
陶寺遗址阙门复原像
(3)结构构造:宫城、高等级建筑、观象台
石磐
(4)出土文物:陶鼓、石磐、玉钺、龙盘等 (5)墓葬情况: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品来源广泛; 彩绘龙纹陶盘
很多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
(6)意义: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 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玉兽面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大禹治水
A
方法:疏导
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
C
B
D√
三、远古的传说 学史崇德
禹
《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大禹具有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
禹:因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 称为“大禹”。
约公元前2 0 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6亿年 200万年 6000年
思考:阅读材料, 判断“文明” 的标志有哪些? 人类历史=人类文明?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2.早期城市的形成
(1)背景: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 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共26张PPT)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6.良渚古城挖掘意义: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
早期国家。
知识讲解
知识点二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二)陶寺古城 1.地点:遗址位于山西襄汾。 2.时间:距今约4300—4000年。 3.宫城: (1)陶寺古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 环绕的宫城。 (2)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
⑤早期国家形成: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 成了早期国家。 (3)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知识讲解
知识点二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一)良渚古城 1.地点:遗址位于浙江余杭。 2.时间:距今约5300—4300年。 3.组成: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
课堂练习
3.尧舜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条件和方式是( D )
A.贤德高尚、世袭制
B.发明创造、禅让制
C.战争征服、分封制
D.贤德高尚、禅让制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传说中的尧、舜、禹是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
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D项正确。当时实行的是禅让制,而非世袭制,A项错误。尧、舜、
禹并非因发明创造、战争征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B、C两项错误。
知识讲解
知识点二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4.内城、外城挖掘及其发现意义 (1)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 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2)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 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3)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 发现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 (4)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史前时代 2 第三节 文明的产生
第三节、文明的产生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
初始文明则是指史前时代结束后的最初的阶级社会,其创立的过程是由血缘家族、氏族、军事民主制过渡到国家的过程。
初始文明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
初始文明多发源于大河流域,如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黄河长江流域的夏商文明等。
此外,爱琴文明和印第安文明也是“文明的摇篮”。
由于世界各地发展的特殊性和不平衡性,世界各地初始文明产生的时间也不一致,有的地区、民族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些地区的部落直到今天仍然处在“野蛮”状态。
【文明产生的标志】文明产生的过程,也就是由“野蛮”到“文明”的过程,就是由血缘家族、氏族、军事民主制过渡到国家的过程。
文明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结果在世界各地的考古发现中有着充分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如印章的出现反映了私有制观念的萌芽,墓葬中陪葬物品的多寡反映了贫富的分化,而以妻妾、奴隶和大量牲畜殉葬则反映了男尊女卑的家长制家庭关系和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阶级的产生。
规划完整的城市和宏伟的宫殿反映了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出现。
传统观点认为,世界上所有最古老的文明都是发源于大河流域,水利灌溉的需要导致了阶级社会的产生。
近些年来,有的学制结合最新的考古学成就,指出农业的发生和城市的出现时文明的起源。
基于此,文明最早不是发生在大河流域,而是在山地或高地边缘。
如两河流域最早出现的城市国家,只是由于后来气候干旱的原因才迁到河谷地带。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最初的农业不是靠人工灌溉而是依靠天然降雨,即使是在河流谷底,兴建大规模的灌溉系统也是文明出现之后的事,因此,人工灌溉并非文明的起因。
文明的特征——人类学者认为:城市中心、由制度保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案
第3课远古的传说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知识与能力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的重要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等远古传说。
过程与方法搜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故事;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重点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难点炎黄联盟;禅让制。
(多媒体展示陕西黄帝陵图片)教师介绍: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的清明时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黄帝陵被视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之地,平日里到这里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
为什么黄帝会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景仰,传说中四五千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又发生了哪些大事?给后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熟悉内容。
教师讲解: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活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他们因为血缘关系而组成一个个的集团,我们称之为“部落”。
你知道都有哪些部落吗?学生回答: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
教师讲解:这些部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为了争夺适宜放牧和浅耕的中原地带,战争不断,在战争中不断地合并,形成部落联盟。
炎帝和黄帝部落就因一次战争而结成部落联盟,这场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阪泉之战)教师过渡:阪泉之战中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可是黄帝的地位还没有稳固,黄帝地位的确立也经历了一场战争,你知道是哪场战争吗?(涿鹿之战)下面有请我们的评书大家为我们讲述涿鹿之战。
学生讲述:传说距今约4 600余年,神农氏为帝王时,各氏族、部落互相掠夺,为害百姓,其中蚩尤最为暴虐,神农氏、黄帝无力征讨。
阪泉之战后,黄帝势力大增,蚩尤仍继续作乱,不肯听命。
黄帝征集各部落、联盟兵众,与蚩尤在涿鹿之野展开激战。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梳理-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024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复习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
2、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3、蓝田人——考古学家发掘出的一个完整头骨化石。
时间:距今约160万年地点:陕西蓝田4、郧县人——目前考古学家发掘出的3个头骨化石时间:距今约100万年地点:湖北郧阳通过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二、北京人1、时间:至今70万-20万年发现时间:1921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2、北京人的特征(1)特征: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他们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2)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①工具: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称为打制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②生活组织形式:生存环境险恶,个人无法生活,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一起获取食物;③用火:学会使用火,能保存火种,从而改善生存条件,增强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三、山顶洞人1、时间:距今约距今约3万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里2、体貌特征: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3、山顶洞人生产生活情况:(1)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2)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捕鱼为生。
(3)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埋葬。
(4)山顶洞人生活在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
列举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异同点:答:相同点:①、生活地区相同②、都使用打制石器不同点:①、体质特征: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目标】①通过良渚、陶寺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②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
(历史解释)③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良渚古城、陶寺都城遗址、禅让制。
教学难点: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
每年清明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黄帝陵被视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之地。
为什么黄帝陵会受到后人敬仰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本课,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又有哪些重要的历史遗址?答案提示:陶寺都城;良渚古城;牛河梁;炎黄;尧舜禹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教师指导:何为国家?何为文明?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教师指导: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国家是文明的概括,文明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发明创造的总和。
2、教师指导:【唯物史观】距今约5000年,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提示:教师指导:在父系氏族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成果有了剩余,一些人开始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
于是,出现贫富差别,私有财产开始萌芽。
历史必修二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笔记
历史必修二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笔记
一、人类文蛆的产生
1.农作物:大麦小麦豆类(西亚)、芋头(南亚)、水稻和粟(中国)、玉米和南瓜(中南美洲)
畜牧业:驯养羊、猪和牛
2.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一一农业和手工业分工;定居生活一一居住点发展为早期城市
3.剩余产品一一私有制和剥削产生一一部落战争一一奴隶制产生一一阶级对抗一一国家形成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西业的两河流域:
(1)历程:产生最初文明(前3500)、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前2900)、古巴比伦
王国汉莫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前18世纪)
(2)文化:《汉莫拉比发电》(最早的成文法典)、楔形文字(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
,.~怠I蝴峨;最.丽裔望每、。
专题01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紧扣新课标轻松赢中考模块一中国古代史中物理专题01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01专题视角05专题整合08中考预测09典例引领10中考实战04专题梳理03专题时空06核心素养07专题总结目录/CONTENTS02专题目标明确目标找准方向掌握方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距今约170万年前到距今约6000年前,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说。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知道北京人的特征,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的起源的主要证据。
本课主要的早期人类由远到近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后世的人们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了解到这些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突出特点以及重要的技能。
原始农耕生活:1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先祖开始了定居生活,于是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
其中,分别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遗址,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远古的传说:距今约五六千年前,人类进入到部落进而到部族社会,这一时期存在许多关于炎帝黄帝的传说,其后有许多部族,尧、舜、禹通过禅让制依次成为部族首领,他们拥有共同语言、共同利害关系、共同信仰,是早期国家的的雏形。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专题01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专题视角中考实战专题目标典例引领专题总结专题整合专题时空专题梳理核心素养中考预测◎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
◎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
◎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专题01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约170万年前~约前2070年)【主题线索】三大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两大原始农耕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人文始(初)祖炎帝、黄帝一种制度禅让制【2022课标】专题01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约170万年前~约前2070年)核心考点1、早期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要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时间地点生产生活地位(意义)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制造工具知道使用火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用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群居生活;使用火,会保存火种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有爱美意识。
世界上古史
第一章复习题
二、名词:图腾崇拜、母系氏族公社 三、思考题: 1、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经过哪些主要阶段? 2、新石器革命的意义。 3、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第一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原始社会) 第3节 文明的产生(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
一、中石器时代(1.5-1万年前) 1、开始出现渔猎经济 2、出现了细石器 3、出现了弓箭 4、开始驯养家畜,主要是犬和绵羊。 二、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 1、原始农业的产生 2、三大农业中心区 3、原始畜牧业的出现 4、农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A、农业的产生,改变了人类的经济方式。 B、农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巨大飞跃。 C、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D、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
第一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原始社会) 第2节人类的童年(旧石器时代)
③旧石器时代晚期 A、石叶工具为主 B、复合工具出现 C、文化代表:欧洲的奥瑞纳文化、中国北京的周口店山顶洞文化等。 二、氏族制度的形成 1、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血缘家族。 A、定义:是人类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又是婚姻家庭的第一种形式,是群婚制的最 初阶段(族内群婚)。 B、是一个生产和生活单位(消费单位),实行共产制。 2、母系氏族公社 A、产生的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阶段) B、定义:氏族是一种有着共同祖先的血缘亲属集团。 C、氏族-部落 D、婚姻家庭形态:族外群婚(普那路亚家庭)
第一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原始社会)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1、攀树的猿群(古猿): A、生存的时间:地质学的第三纪(距今约3500万年-2300万年前) B、古猿的特点:四足行走;手脚有了某种分工;身体呈半直立状 态。 C、古猿的种类:原上猿、埃及古猿和森林古猿 D、古猿可能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黑猩猩)的共同祖先。 2、正在形成中的人: A、早期形成中的人的代表:腊玛古猿 生存时间:距今约1400-700万年前 特点:生理特征发生变化
中考历史知识点专题01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教师版)
专题01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2、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长久的长久保持统一局面的原因(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为长久保持统一的“大一统”局面提供了政治基础(2)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封建经济的发展为长久统一的“大一统”局面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3)在长期的统一局面影响下中国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大一统”国家观念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1)各民族间交流与交融的加强;人民群众渴望统一的历史愿望;政权统治者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做出的努力(2)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3、政治制度视角看古代社会演进历程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条基本线索:(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强化(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两段民族大交融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三次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 四个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王朝:(1)秦朝: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2)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3)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4)元朝:结束唐末以来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结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朝代歌中国古代史概述【巧记-精讲-典练】: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1)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2)消极影响:权力集中易形成暴政和滋生腐败,并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时空坐标2、重大事件与人物1)北京人的特征及发现的意义。
2)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3)炎帝、黄帝的传说。
尧舜禹与禅让制 4)化石是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3、专题01知识体系考点一 北京人 化石1、北京人:精讲巧记史前时期早期人类元谋人元谋人(长江流域)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的起源设计说明中华文明有着5 000多年的历史。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当时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了解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尧、舜、禹的禅让,对学生感知和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使用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图片、神话传说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观察清晰准确的历史地图,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直观印象,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同时在引导学生思考民族交融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其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1.了解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认识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体会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重点难点重点: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早期国家和中华文明起源、禅让制。
难点: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与早期国家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中国简史》(书目)。
2.影视作品:《中华上下五千年》(纪录片)。
(二)工具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他们看过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相关片段,说一说他们了解的炎黄传说,然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史料实物中认识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预习检查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2.说说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的地点、年代、流域。
3.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谁?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讲述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远古传说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讲述,了解远古的传说。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主动了解并思考本课的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背记手册)-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背记手册】一、单元整合早期人类文明起源(1)政治:中国进入原始社会,并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2)经济:原始农业出现并不断的发展,原始农耕文化产生,成为向文明过渡的里程碑。
二、知识梳理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知识点一、元谋人: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4.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点二、北京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采集、狩猎;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知识点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距今约3万年。
2.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3.体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4.生产生活状况:①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②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③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
④过着集体生活,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5.地位及意义:山顶洞人是按照血缘关系结合的中国早期氏族的代表。
★★研究远古人类的方式:考古发掘【易错警示】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但不是世界最早的古人类。
2、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及保存火种;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
4、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指出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
【重点突破】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1)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骸或遗迹经过地质作用变成石头,称为“化石”;(2)元谋人遗址中的石器、炭屑和烧骨反映元谋人能够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3)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古人类化石和石器,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二:古代人类文明初步形成
初中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二:古代人类文明初步形成在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野性的环境下,一切生活都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他们需要适应自然环境,从采摘果实、狩猎、制造工具开始探索生存之道。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信仰,最终走向了文明的道路。
一、人类文明的初步形成1.石器时代人类的最初文明形态是石器时代,这个时期距今已有200万年之久,在这个时期,人类凭借智慧和手工艺创造了第一个天然材料——石头工具,打猎、砍木、淘金、磨谷等都离不开石器工具。
这个时期的人类生活简单粗犷,狩猎、采集、渔猎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由简单的宗教信仰和传统图腾构成,如古埃及人崇拜太阳神拉格和月神(古埃及太阳神和月神)。
2.农业时代距离石器时代结束,约为1.0—1.5万年前,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时代,在这个阶段,人类学会了种植作物、驯养动物,这让人类首次有了大规模的固定生活和定居点,人口也随着固定定居的发展而扩大,从而出现了农业文明。
在阿拉伯半岛早期,人民从石器时代过渡到了农业时代,开始种植粮食和蔬菜,他们还会驯养骆驼,有了畜牧业,集市也发展起来,形成了早期的城镇。
3.青铜时代约为6000年前,人类掌握了冶炼青铜的技术,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了青铜时代,这个时期,在各种民族文化中,经常有强烈的宗教和神话元素,最有代表性的非希腊神话莫属。
青铜时代的人类,在文化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出现了青铜器、金器、玉器等工艺美术品,也开始拥有高度分工的制造生产方式。
4.铁器时代距离青铜时代结束,约为2500年前,人类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认真研究矿物,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这个时期,人类文化较为成熟,信仰也更加深刻,例如古印度的教派瑜伽和婆罗门教。
此外在中国,随着工艺和科技的进步,也出现了青铜器、陶器、王侯盔甲等高度市场化的文化嘉品。
二、影响人类文明形成的因素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人类文明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逐渐认识与处理,推动了文明的形成,也反哺了不断强化的文明。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同步备课课件)
阅读课本,完成下表:
文明
形成地点
主要表现
古巴比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希腊文明
请替换文 内容
请替换文 字内容
请替换文 字内容
思考:上述古代文明有哪些相同的表现? 国家、法律制度、等级、文字、文化等。
二、多元的古代文明
阅读课本,完成下表:
文明
形成地点
主要表现
古巴比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希腊文明
材料七 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恩基杜 向吉尔伽美什讲述了冥世所发生的事情,那 是一幅悲惨的图景。在这永恒的黑暗王国中, 死者的灵魂“像蜷縮在老鹰翅膀里受伤的小 鸟一样”挤在一起。整个故事充满了人类在 面对死亡时所感到的失望、痛苦和无奈。
——赵克仁《两河文明与埃及文明的差异 及其原因探析的那些差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社会分工的发展
(城市的出现,是国家产 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早期城市的出现
手工业和商业的产生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遗址 ——两河流域的乌尔城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2、标志: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 成和文字的出现
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 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 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 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 少或几乎没有。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前提: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采集狩猎
农耕畜牧
世界三大农业发源地: 西亚——大麦小麦 东亚中国——水稻和粟 中南美洲——玉米番薯
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 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 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同步备课课件【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2
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1)自然环境:东北非的埃及
虽然干旱,但尼罗河的定期 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 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 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2)文明概况
①政治: 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 完善的官僚系统。 法老拥有至上权威,是神在人间代表。
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古埃及人 赞扬他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 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 义。-----刘文鹏《古代埃及史》
古巴比伦空中花园 列 被 最 印 入联古度 世合老桑 界国的奇 遗教石佛 产科质塔 文建, 组筑印 织,度
古
古代埃及文明
代
希
腊
帕
特
农
神
庙
【重点】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难点】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 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 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人类产生
哪个更文明?
人类文明产生
人类文明的产生 地理位置:多山多岛环海
14159,这就是圆周率。
前提:农耕畜牧的产生
第出6身条于公如民果家一庭个的人妇盗女窃拥了有寺不庙完或整商的行公的民货权物,,奴处隶死以刑标及;外志邦移:民阶则被级完全的排产除于生公民、范国畴之家外。的形成、文字的出现
权利和义务相互统一
B.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
探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如何影响文明?
埃及文明是稳定而保守的, 此外它还是一个自信而乐观 的文明。
——《全球通史》
(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人生 观带有恐惧和悲观的色彩…人 与人之间也充满了不安全感。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示范教案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方案课标要求知道早期人类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两个内容:第一,人类文明的起源。
作为文明产生的必要条件,农业革命促使了人类社会发生了飞跃性变化,为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的多元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第二,世界上一些地区的文明的发展和特点。
在世界范围内,人类经历了艰辛的野蛮时代之后,文明之火相继在西亚、北非、南亚、东亚、爱琴海等地区点燃。
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各文明中心的相互隔绝和孤立状态远远大于彼此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因此世界文明的发展是以多中心或核心为表现形式,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这种多元性也正是人类文明发展自古以来的不变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文字、图片学习文明起源,理解文明起源问题,培养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2.阅读文本材料,观看视频,提升史料分析能力,了解世界几种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之间的差异,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世界几种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之间的差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两则材料,与学生一起思考文明的标准界定。
材料一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并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的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对于最初人类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国家制度的确立,文字、文献的形成,冶金业及制作金属工具的普及,城市建筑的设置等四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文明的产生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
初始文明则是指史前时代结束后的最初的阶级社会,其创立的过程是由血缘家族、氏族、军事民主制过渡到国家的过程。
初始文明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
初始文明多发源于大河流域,如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黄河长江流域的夏商文明等。
此外,爱琴文明和印第安文明也是“文明的摇篮”。
由于世界各地发展的特殊性和不平衡性,世界各地初始文明产生的时间也不一致,有的地区、民族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些地区的部落直到今天仍然处在“野蛮”状态。
【文明产生的标志】文明产生的过程,也就是由“野蛮”到“文明”的过程,就是由血缘家族、氏族、军事民主制过渡到国家的过程。
文明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结果在世界各地的考古发现中有着充分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如印章的出现反映了私有制观念的萌芽,墓葬中陪葬物品的多寡反映了贫富的分化,而以妻妾、奴隶和大量牲畜殉葬则反映了男尊女卑的家长制家庭关系和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阶级的产生。
规划完整的城市和宏伟的宫殿反映了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出现。
传统观点认为,世界上所有最古老的文明都是发源于大河流域,水利灌溉的需要导致了阶级社会的产生。
近些年来,有的学制结合最新的考古学成就,指出农业的发生和城市的出现时文明的起源。
基于此,文明最早不是发生在大河流域,而是在山地或高地边缘。
如两河流域最早出现的城市国家,只是由于后来气候干旱的原因才迁到河谷地带。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最初的农业不是靠人工灌溉而是依靠天然降雨,即使是在河流谷底,兴建大规模的灌溉系统也是文明出现之后的事,因此,人工灌溉并非文明的起因。
文明的特征——人类学者认为:城市中心、由制度保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但并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备这一切特征。
目前学术界比较推崇荷兰学者克鲁克荷恩的判断方法,标准是在三个基本条件中只要具备其中两个,便可以称之为“文明”。
这三个条件都可用实物佐证,而其内容又反映了丰富的社会发展情况。
这三个条件是:(1)在一定区域的聚落中已经有好几个互相联系的、人口至少在5000以上的成真、急诊或城市这一条直接与生产规模和经济水平有关。
有学者估计,以文明产生时的农业生产条件衡量,要保证一个人脱离生产从事脑力劳动或者过不劳而获的生活,从社会整体需要看至少需要集中剥削数十人的劳动,当国家组成时,这些脱离生产的人员必然要数以千百计算,那么被统治的人口至少在数万以上,而几个5000人以上的市镇及其联系的人口总数大约可以与之相当,而且有了好几个这类彼此联系的城镇,不仅说明农工商各行业、私有已较发展以及它们控制下的广大农村,他们之间还会因由隶属关系而出现中心或首要城镇,此处即国家中央机构所在地。
(2)已有独立创造的文字体系或借用部分外族文字而形成的自己的文字。
此条表明此时已经有了较史前时代更为复杂的经济统计、行政管理、文化活动与信息交流,因为文字正是为他们服务的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工具,所以有人说有了文字便有了文明。
(3)已有纪念性的建筑遗迹和进行仪典活动的中心场所。
表明已经存在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集中管理机构和统治阶级。
例如豪华的宫殿反映了国王贵族、祭司等人的活动,高大宏伟的神庙、城防工程以及碉堡、监狱等则是统治人民的象征。
这三个条件的物证,都能够起到一叶知秋的标志性作用,所以规定三者中需要有其二,则是考虑到了各地各族发展的特殊性和古物保存的特殊性、偶然性。
若一次发衡量,就会发现埃及和两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开始进入文明时代;中国、印度和欧洲的克里特稍晚,大约在公元前2500-前2000年进入文明时代【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中国夏代开始于-2070年】;拉丁美洲的墨西哥、玛雅和安第斯山区则更晚,时间约在公元前1000左右。
一、金属的使用和社会大分工1、金属的使用1)、铜:土耳其恰约尼遗址7500前,纯铜。
青铜,铜与锡铜石并用(金石并用)—原始社会进入解体2)、铁:-1400年,两河流域,米坦尼。
欧洲,-1000;中国,春秋时期。
2、社会分工1)、第一次社会分工:游牧部落分化——开始出现部落间经常性交换,私有财产最早产生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婚姻形态转变:对偶婚—一夫一妻婚2)、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商品生产出现,货币私有制加速发展,商人产生:不事生产,只从事交换的阶级。
氏族内部贫富分化,劳动生产区向个体化——农村公社出现(地缘部分取代血缘)二、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1、原因:1)、男女在生产中作用的变化引起男子社会地位的提高和权势的增大;农业、畜牧业2)、由私有制引起的要求对继承制度的改革;“男子坐褥” “产公制” “ 产翁制”2、父系氏族时期概况1)、生产力水平处在金属器时代:先后开始使用铜器、青铜器和铁器,发生第一次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2)、父系氏族公社的世系按照男子的系统计算,婚姻形态从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3)、父权制家庭公社是父系氏族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4)、氏族首领由男子担任,女子则失去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三、私有制、国家的产生(一)私有制的产生;(二)阶级的起源;(三)社会大分工在私有制和阶级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四)农村公社;(五)军事民主制与国家的产生(一)私有制的产生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提高及生产关系与之不相适应的结果;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家庭的出现和社会分工、商品交换的发展。
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使社会产品日益增多并且还有剩余,从而使私有制的产生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个体劳动效能的增强使社会劳动组织形式发生变化,个体家庭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并掌握了生产资料。
这样,以集体劳动和平均分配为特征的原始社会公有制就被私有制取代了。
同时,因生产力提高而出现的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也促进了劳动的个体化,引起了人们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使财富逐渐积聚于少数人之手,进一步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私有制从萌芽到确立的过程开始于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完成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
(二)阶级的起源1、外部途径:氏族部落和个人把外族人变为奴隶,这是阶级起源的最初途径。
部落间的战争为此提供了条件;2、内部途径:父系氏族公社内部分化出富有的剥削者上层,他们转化为氏族贵族,而贫困、负债的下层中的部分人则沦为贵族的依附民和债务奴隶。
(三)社会大分工在私有制和阶级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山大P16⏹劳动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分工使生产单位逐渐缩小,氏族的共同生产被瓦解,使个体家庭成为生产的基本单位,而个体家庭是私有制的外壳;⏹分工引起人们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导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转变;⏹分工引起产品交换及最初的商品生产,刺激了各家庭间的贫富分化,使氏族的血缘关系走向解体;⏹社会分工造成了个体劳动的可能,个体劳动的直接结果是单独的家庭对生产资料的个体占有,个体劳动和个体经济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源。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了剩余产品,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剩余产品不仅更多,而且出现了商品生产。
这就就分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前提。
集体劳动为个体老动作代替,则成为私有观念必然产生的前提条件。
个体劳动生产个人所有的要求。
首先成为私有财产的是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等,后来是房屋、宅邸田园,最后连土地也变成了私有财产。
在财产有公有转变为私有的过程中,一些氏族首领和家族长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刮泥和支配权,逐步将一部分公共财物占为己有,私有制由此产生了。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阶级也产生了。
第一次上海挥发分工以后,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观念的产生,提供了某些人剥削他人剩余劳动的可能;同时,吸收新的劳动力以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的劳动的使用价值也为人们所认识。
于是,战中的俘虏不再被杀死,而是变成奴隶加以役使。
恩格斯说:“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使生产场所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的带来了奴隶制。
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几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这样,人类社会便产生了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两个阶级。
第二次社会法分工以后,剩余产品的积累引起了财产的分化,有权势的人物及其家庭因为占有大量的财物和奴隶而成为富有氏族贵族;而去诠释的任务则陷入贫困的境地。
氏族贵族凭借财势欺压剥削穷人。
这样,“除了自由人和奴隶之间的差别意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别”。
这种差别导致了奴隶与奴隶主,穷人与富人,氏族一般成语与氏族贵族之间的斗争。
这种斗争最终导致了氏族公社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四)农村公社农村公社产生于父系氏族末期,是从原始社会公有制向阶级社会私有制过渡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农村公社的特征: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公私两重性;地域关系和血缘关系并存;生产单位是个体家庭。
两重性:一方面存在着私有制经济,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房屋以及防区附近的小块土地都是属于个体家庭的私有财产;另一方面保留着一些公有制的原则,耕地是公有的,顶气氛撇给个价使用,草地、森林、水源等也属于公社所有。
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公有制进一步破坏,农村公社便解体了。
但贼某些地方,农村公社曾以不同的形式继续存在于上古甚至中古社会,例如中世纪修的“马尔克”,15世纪以后俄罗斯的“米尔”等。
(五)军事民主制与国家的产生军事民主制:是氏族制度向国家过渡时期产生的社会管理机关。
它有三个典型机构:军事首领、长老议事会和民众会。
其特点是:战争成为经常性的职业;一方面保留着民主传统,同时出现了军事首领的个人权力。
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国家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1)它是社会大分工进一步发展,公共职能部门独立化的产物;(2)私有制是国家产生的经济基础;(3)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4)国家是社会人口增加,异族杂居,血缘纽带瓦解的产物,它按地域来组织居民。
国家和氏族组织的基本区别:3点①国家是按照地域划分它的国民的;②国家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③国家的经济体现是捐税。
第四节、史前文化1、科学:1)、地理知识;2)、天文气象知识;3)、数学;4)、医学。
2、文字的萌芽:实物记事、结绳记事、图画文字、象形文字。
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公元前4000年末,西亚赛姆语区,苏美尔人创造。
3、艺术:雕刻、绘画、音乐、舞蹈4、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崇拜自然物,自然现象);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名词解释】:图腾崇拜: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古老的宗教形态之一,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是做与本氏族有亲属过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