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 2
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与二语习得研究现状综述
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与二语习得研究现状综述魏思奇文化因素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素。
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揭示了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习得和目的语文化适应的关系,强调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
文章以“文化适应模式”和“二语习得”为主题词在CNKI中进行检索,并对搜索到的23篇期刊文章及4篇硕士论文(2005-2017)进行了概括分析。
1引言John 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是在自然环境下,学习者社团处在目的语社团中的二语习得这一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从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两个方面探讨了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
该理论与以往的本体语言研究的方式不同,而是从文化层面与语言相联系,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作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
本文以“文化适应模式”和“二语习得”为主题词在CNKI中进行检索,并对搜索到的23篇期刊文章及4篇硕士论文(2005-2017)作一综述。
2相关理论2.1文化适应模式的具体内容关于“文化适应模式”Schumann曾先后对其进行多次阐述,一直在不断完善,其中以1978年的理论最为完整,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的连续系统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其中,“文化适应模式”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都能融入目的语群体之中。
另外,Schumann 通过“社会距离 ”和“心理距离 ”来分析和阐述文化适应程度。
2.2文化适应假说的影响因素Schumann提出的“文化适应假说”强调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所研究的因素可以归为两类: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Schumann将其称之为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和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
要习得一种第二语言,必须了解并习得该目的语文化,缩短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和心理距离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条件。
浅析舒曼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
浅析舒曼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摘要】舒曼的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是一首充满深情的歌曲,表达了对他人高贵品质的赞美和崇敬。
文章首先介绍了这首歌曲,然后深入解析了施特恩的创作背景,曲目特点分析,歌曲内容解读,表现手法探讨以及音乐特色分析。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首歌曲的内涵和创作背景,以及施特恩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
文章对所讨论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了这首歌曲的重要特点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欣赏《他,比任何人都高贵》这首歌曲。
【关键词】引言、《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歌曲、背景介绍、施特恩、创作背景、曲目特点、歌曲内容、表现手法、音乐特色、总结1. 引言1.1 介绍《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歌曲《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是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所创作的一首声乐套曲Op.42中的第二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其优雅的旋律和深情的表达而著称,表现了舒曼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能力。
《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是舒曼为女高音和钢琴而作,以其细腻的旋律、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音乐结构而受到广泛赞誉。
1.2 背景介绍《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是舒曼声乐套曲Op.42中的第二首歌曲,是德国著名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在19世纪中期创作的作品之一。
这首歌曲以德国诗人约翰内斯·勒特伯(Johannes Letteber)的诗歌为基础,表现了一段深情的爱情故事。
在当时的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盛行,舒曼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常常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个人色彩,深受当时的听众喜爱。
舒曼创作这首歌曲的背景也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
在创作这首歌曲的时候,舒曼正处于创作巅峰期,同时也经历着爱情和家庭生活的变化。
这些经历都反映在他的音乐中,赋予了作品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浅析舒曼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
浅析舒曼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1. 引言1.1 介绍浅析舒曼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舒曼声乐套曲Op.42是德国音乐大师罗伯特·舒曼创作的一部重要声乐作品,其中的第2首歌曲《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极具情感表达力和音乐魅力。
这首歌曲以其深刻的音乐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力,被广泛认为是舒曼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他,比任何人都高贵》通过舒曼独特的旋律和和声处理,展现出一种极致的音乐美感。
歌曲中情感起伏跌宕,旋律清晰流畅,让人听了不仅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好,更能深刻体会到歌曲表达的情感深意。
歌曲的歌词内容也是其魅力所在。
通过细腻的词语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歌词描绘了一种高贵而温暖的爱情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粹而深沉的感情体验。
在声乐领域中,《他,比任何人都高贵》被视为一首经典之作,它不仅在音乐表达上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更在情感传达和表现力上达到了高峰。
这使得这首歌曲成为舒曼声乐套曲Op.42中不可或缺的精品之一。
通过对《他,比任何人都高贵》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歌曲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同时也能体会到舒曼作品所具有的深刻魅力和艺术魅力。
2. 正文2.1 舒曼声乐套曲Op.42的背景介绍舒曼声乐套曲Op.42是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于1840年创作的一部声乐作品,共有12首歌曲组成。
这部套曲被认为是舒曼的代表作之一,展示了他在声乐领域的独特才华和创作功力。
舒曼在创作这部套曲的背景是他与克拉拉·维克的婚姻。
这段婚姻的谱写透露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激情和渴望。
舒曼在作品中倾注了对妻子的深情爱意,以及对人生、自然和艺术的思考。
舒曼曾说过,他的作品是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而Op.42中的歌曲正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映射。
这部套曲体现了舒曼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感悟,展现了他作为作曲家和诗人的综合才能。
舒曼声乐套曲Op.42在当时即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被视为浪漫主义时期声乐作品的典范之一。
浪漫主义2
听赏: 艺术歌曲 《月夜》
•
小
约“
翰
圆 舞
斯曲
特 劳
之 王 ”
斯
(一)生 平 (二) 创作
小约翰•斯特劳斯的创作
圆舞曲来源于16世纪德国奥地利地区的民间舞蹈“连德勒”舞曲,连德 勒舞曲是一种三拍子的徐缓的民间舞曲。与连德勒舞曲相比,维也纳圆舞曲在 音乐性格上变得华丽、活泼、优雅,速度较快,常是小快板,三拍子的节奏很 有弹性。有着强烈的节奏和快速的旋转感。整首乐曲的段落结构是:主体是3-5 首小圆舞曲,前面有序奏,最后有结束部,各段落是连续演奏而不中断。
《童年情景》:
包括13首带标题的小曲,舒曼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对克 拉拉说:“由于回忆起你的童年时代,我创作了这首作 品。”全曲包括“捉迷藏”、“梦幻”、“孩子的请求”、 “骑木马”等,深入地刻画了儿童的心理活动,音乐写的 神态逼真、形象幽默、饶有情趣,是一幅抒情的儿童图画。 其中有些受人喜爱的小曲常被单独抽出来演奏,如“梦幻 曲” 。
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用碎弓轻轻奏出徐缓的震音,好似黎明的 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 在这背景的衬托下,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连贯优美, 高音活泼轻盈,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
接下来是五首连着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每首小圆舞曲都包含两个相互对 比的主题旋律。 第一小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 景。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 音,充满了欢快的情绪,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主题B轻 松、明快,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舒曼全部作品列表(List of compositions by Robert Schumann)
List of compositions by Robert SchumannContents• 1 Piano works• 2 Vocal workso 2.1 Lieder and partsongso 2.2 Choral and dramatic works• 3 Orchestral workso 3.1 Works for solo instrument(s) with orchestra• 4 Chamber music1. Piano works•Op. 1, Variations on the name "Abegg" (1830)•Op. 2, Papillons, (1829–1831)•Op. 3, Etudes After Paganini Caprices (1832)•Op. 4, Intermezzi (1832)•Op. 5, Impromptus [on a Theme by Clara Wieck] (1833)•Op. 6, Davidsbündlertänze (1837)•Op. 7, Toccata (1832)•Op. 8, Allegro in B minor (1831)•Op. 9, Carnaval (1834–1835)•Op. 10, 6 Concert Studies on Caprices by Paganini (1833)•Op. 11, Grand Sonata No. 1 in F-sharp minor (1835)•Op. 12, Fantasiestücke ("Fantasy Pieces") (1837)•Op. 13, Études symphoniques ("Symphonic Studies") (1834)•Op. 14, Grand Sonata No. 3 in F minor, "Concerto Without Orchestra" (1835)•Op. 15, Kinderszenen ("Scenes From Childhood") (1838)•Op. 16, Kreisleriana (1838)•Op. 17, Fantasia in C (1836)•Op. 18, Arabeske in C (1839)•Op. 19, Blumenstück in D-flat ("Flower Piece") (1839)•Op. 20, Humoreske in B-flat (1839)•Op. 21, Novelletten ("Novelettes") (1838)•Op. 22, Sonata No. 2 in G minor (1833–1835)•Op. 23, Nachtstücke ("Night Pieces") (1839)•Op. 26, Faschingsschwank aus Wien ("Carnival Jest from Vienna") (1839)•Op. 28, Three Romances (1839)•Op. 32, 4 Klavierstücke (Scherzo, Gigue, Romance and Fughette) (1838–9)•Op. 56, Etuden in kanonischer Form für Orgel oder Pedalklavier ("Studies in the Form of Canons for Organ or Pedal Piano") (1845)•Op. 58, Skizzen für Orgel oder Pedalklavier ("Sketches for Organ or Pedal Piano") (1845)•Op. 60, 6 Fugues on B–A–C–H for organ or pedal piano (1845)•Op. 66, Bilder aus Osten ("Pictures from the East") (6 Impromptus for piano 4-hands) (1848)•Op. 68, Album für die Jugend ("Album for the Young") (1848)•Op. 72, Vier Fugen ("Four Fugues") (1845)•Op. 76, Vier Märsche ("Four Marches") (1849)•Op. 82, Waldszenen ("Forest Scenes") (1848–1849)•Op. 85, 12 Klavierstücke für kleine und große Kinder) ("12 Piano Pieces for Young and Older Children") (piano 4 hands) (1849)•Op. 99, Bunte Blätter (1836–1849)•Op. 109, Ball-Scenen ("Scenes from a Ball") (4 hands) (1851)•Op. 111, Three Fantasiestücke (1851)•Op. 118, Three Piano Sonatas for the Young (1853)•Op. 124, Albumblätter ("Album Leaves") (1832–1845) (includes one piece previously part of WoO 31)•Op. 126, Seven Piano Pieces in Fughetta Form (1853)•Op. 130, Kinderball ("Children's Ball") (four hands) (1853)•Op. 133, Gesänge der Frühe ("Songs of Youth") (1853)•WoO 24, Variationen in Es-dur über ein eigenes Thema "Geister-Variationen" ("Variations in E-flat on an Original Theme") (1854)•WoO 31, Etüden in Form freier Variationen über ein Beethoven'sches Thema ("Studies in the Form of Free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Beethoven") (1831–32)2. Vocal works2.1 Lieder and partsongs•Op. 24, Liederkreis (Heine), nine songs (1840)•Op. 25, Myrthen, twenty-six songs (4 books) (1840)•Op. 27, Lieder und Gesänge volume I (5 songs) (1840)•Op. 29, 3 Gedichte (1840)•Op. 30, 3 Gedichte (1840)•Op. 31, 3 Gesänge (1840)•Op. 33, 4 Lieder (part songs for men's voices with piano ad lib) (1840)•Op. 34, 4 Duets (soprano and tenor with piano) (1840)•Op. 35, 12 Gedichte (1840)•Op. 36, 6 Gedichte (1840)•Op. 37, Gedichte aus "Liebesfrühling" (12 songs, of which numbers 2, 4 and 11 are by Clara Schumann) (1840) •Op. 39, Liederkreis (Eichendorff), twelve songs (1840)•Op. 40, 5 Lieder (1840)•Op. 42, Frauenliebe und -leben (Chamisso), eight songs (1840)•Op. 43, 3 Duets (1840)•Op. 45, Romanzen & Balladen volume I (3 songs) (1840)•Op. 48, Song cycle, Dichterliebe, sixteen songs from Heine's Buch der Lieder (1840)•Op. 49, Romanzen & Balladen volume II (3 songs) (1840)•Op. 51, Lieder und Gesänge volume II (5 songs) (1842)•Op. 53, Romanzen & Balladen volume III (3 songs) (1840)•Op. 55, 5 Lieder (partsongs) (1846)•Op. 57, Belsatzar, ballad (Heine) (1840)•Op. 59, 4 Gesänge (partsongs) (1846)•Op. 62, 3 Gesänge (partsongs with piano ad lib) (1847)•Op. 64, Romanzen & Balladen volume IV (3 songs) (1841–47)•Op. 65, Ritornelle in canonischen Weisen (7 canonic part songs) (1847)•Op. 67, Romanzen & Balladen volume I (5 partsongs) (1849)•Op. 69, Romanzen volume I (6 partsongs for women's voices) (1849)•Op. 74, Spanisches Liederspiel (3 songs, 5 duets, 2 quartets) (1849)•Op. 75, Romanzen & Balladen volume II (5 partsongs) (1849)•Op. 77, Lieder und Gesänge volume III (5 songs) (1841–50)•Op. 78, 4 duets (soprano and tenor) (1849)•Op. 79, Liederalbum für die Jugend (29 songs) (1849)•Op. 83, 3 Gesänge (1850)•Op. 87, Ballad, "Der Handschuh" (Schiller) (1850)•Op. 89, 6 Gesänge (1850)•Op. 90, 6 Gedichte (1850)•Op. 91, Romanzen volume II (6 partsongs for women's voices) (1849)•Op. 95, 3 Gesänge (1849)•Op. 96, Lieder und Gesänge volume IV (1850)•Op. 101, Minnespiel (4 songs, 2 duets, 2 quartets) (1849)•Op. 103, Mädchenlieder (2 women's voices and piano) (1851)•Op. 104, 7 Lieder (1851)•Op. 106, Declamation with piano, "Schön Hedwig" (1849)•Op. 107, 6 Gesänge (1851–52)•Op. 114, 3 Lieder für 3 Frauenstimmen (1853)•Op. 117, 4 Husarenlieder (1851)•Op. 119, 3 Gedichte (1851)•Op. 122, Declamation with piano: "Ballade vom Heideknaben" and "Die Flüchlinge" (1852)•Op. 125, 5 heitere Gesänge (1851)•Op. 127, 5 Lieder und Gesänge (1850–51)•Op. 135, Gedichte der Königin Maria Stuart (1852)•Op. 137, Jagdlieder (5 partsongs for men's voices with 4 horns ad lib) [1849]•Op. 138, Spanische Liebeslieder (1849)•Op. 142, 4 Gesänge (1852)•Op. 145, Romanzen & Balladen Vol. III (5 partsongs) (1849–51)•Op. 146, Romanzen & Balladen Vol. IV (5 partsongs) (1849)2.2 Choral and dramatic works•Op. 50, Das Paradies und die Peri, oratorio (1841–43)•Op. 71, Adventlied for soprano, chorus and orchestra (1848)•Op. 81, Genoveva, opera (1848)•Op. 84, Beim Abschied zu singen for chorus & winds (1848)•Op. 93, Motet, "Verzweifle nicht im Schmerzenstal" for double chorus and organ ad lib (1849, orchestrated 1852) •Op. 98a, Songs from Wilhelm Meister•Op. 98b, Requiem for Mignon for solo voices, chorus and orchestra (1849)•Op. 108, Nachtlied for chorus and orchestra (1849)•Op. 112, Der Rose Pilgerfahrt oratorio (1851)•Op. 115, Overture and incidental music, Manfred (1848–49)•Op. 116, Der Königssohn (Uhland), for solos, chorus and orchestra (1851)•Op. 123, Festival overture on the Rheinweinlied for orchestra and chorus (1853)•Op. 139, "Des Sängers Fluch" (Uhland) for solo voice, chorus and orchestra (1852)•Op. 140, "Vom Pagen und der Königstochter" for solo voice, chorus, and orchestra (1852)•Op. 141, 4 doppelchörige gesänge (partsongs) (1849)•Op. 143, "Das Glück von Edenhall" (Uhland) for solo voice, chorus, and orchestra (1853)[1]•Op. 144, "Neujahrslied" for chorus and orchestra (1849–50)•Op. 147, Mass (1852)•Op. 148, Requiem (1852)•WoO 3, Scenes from Goethe's Faust, oratorio (1844–1853)[1]3.Orchestral works•Op. 38, Symphony No. 1 in B flat, Spring (1841)•Op. 52, Overture, Scherzo & Finale in E (1841)•Op. 61, Symphony No. 2 in C (1845–46)•Op. 97, Symphony No. 3 in E flat, Rhenish (1850)•Op. 100, Bride of Messina overture (1850–51)•Op. 120, Symphony No. 4 in D minor (1841; revised in 1851)•Op. 128, Julius Caesar overture (1851)•Op. 136, Hermann und Dorothea overture (1851)•WoO 29, Symphony in G minor ("Zwickau")(incomplete)4. Works for solo instrument(s) with orchestra•Op. 54,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1841–45)•Op. 86, Konzertstück for Four Horns and Orchestra (1849)•Op. 92, Introduction and Allegro Appassiona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1849)•Op. 129, Cello Concerto in A minor (1850)•Op. 131, Fantasy in C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1853)•Op. 134, Introduction and Allegr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1853)•WoO 23,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1853)[1][edit] Chamber music•Op. 41, Three string quartets in A minor, F and A (1842)•Op. 44, Piano quintet in E flat (1842)•Op. 46, Andante and variations for two pianos (1843) (there is an original version for two pianos, 2 cellos and horn) •Op. 47, Piano quartet in E flat (1842)•Op. 63, Piano Trio No. 1 in D minor (1847)•Op. 70, Adagio and Allegro for Horn and Piano (1849)•Op. 73, Fantasy Pieces for Clarinet and Piano (1849)•Op. 80, Piano Trio No. 2 in F (1847)•Op. 88, Fantasiestücke for piano trio (1842)•Op. 94, Three Romances for oboe and piano (1849)•Op. 102, Five Stücke im Volkston for piano and cello (1849)•Op. 105, Violin Sonata No. 1 in A minor (1851)•Op. 110, Piano Trio No. 3 in G minor (1851)•Op. 113, Märchenbilder for piano and viola (1851)•Op. 121, Violin Sonata No. 2 in D minor (1851)•Op. 132, Märchenerzählungen, four pieces for clarinet, viola and pianoforte (probably 1853)•WoO 32, Piano quartet in C minor (1829)[1]•WoO 27, Violin Sonata No. 3 in A minor (1853)。
浅析舒曼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
浅析舒曼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1. 引言1.1 介绍舒曼声乐套曲Op.42舒曼声乐套曲Op.42,是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创作的一部声乐作品,共有12首歌曲,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之一。
这部套曲包含了多种不同主题的歌曲,从爱情、自然到宗教等多个方面展现了舒曼的音乐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舒曼声乐套曲Op.42中的每一首歌曲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展现了舒曼作为作曲家的多面才能。
他巧妙地运用旋律、和声和节奏等元素,将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完美地融入到音乐中,使得整个套曲听起来既富有表现力又具有深度。
这部套曲被认为是舒曼音乐中的杰作之一,展现了他对声乐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创作技巧。
每一首歌曲都是一个小型的音乐故事,带领听众进入一个情感丰富、富有想象力的音乐世界。
舒曼声乐套曲Op.42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成为了后世作曲家和歌唱家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作品之一。
1.2 介绍《他,比任何人都高贵》舒曼声乐套曲Op.42中的第二首歌曲《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是由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创作的一首男声独唱曲。
这首曲目体现了舒曼在声乐作品中独具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音乐表达力。
《他,比任何人都高贵》的歌词以优美的诗意描绘了一位高贵、神圣的男性形象,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曲家对高尚品质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赞美。
这首曲目的曲调优美动人,旋律流畅婉转,富有节奏感和情感张力,展现了舒曼在声乐创作中的卓越技巧和音乐才华。
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旋律发展和变化,营造出一种悠远、高洁的氛围,使整首曲目充满动人的魅力和诗意。
在演唱技巧上,该曲要求歌唱者具备出色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达力,能够准确理解并演绎歌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
歌唱者需要通过声音的力度、音准和表情来传达曲目所要表达的高贵、神圣的意境,让观众深受感动。
舒曼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声乐作品,通过对高尚品质和理想境界的赞美,展现了作曲家独特的音乐视角和情感表达能力。
舒曼《幻想曲集》之二《冲动》和声分析
舒曼《幻想曲集》之二《冲动》和声分析谢丹【摘要】《幻想曲集》(OP.12)是一部由八首风格各异的小曲组成的套曲。
以该曲集第二首《冲动》为研究对象,以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中“和声分析”章节中的分析方法与步骤为基础,从微观、中观、宏观分析三个层面对这首小品作全面的和声分析。
%The Fantasia Set (OP.12) divertimento is a ditty composed by eight different styles.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methods and steps in section "The Harmonies Analysis" of Peng Zhimin's Basic Course of Music Analysis, analyzes comprehensively the second song of the album lmpulse from the micro, meso, and macro levels.【期刊名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9)006【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舒曼;《幻想曲集》;《冲动》;和声分析【作者】谢丹【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艺术与设计系,江苏苏州2151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14一、作品简介《幻想曲集》(OP.12)作于 1837 年夏天① 这首《幻想曲集》是1837年夏天在维也纳创作的。
是舒曼因为与克拉拉的感情关系以及《新杂志》等问题大伤脑筋的时候所创作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作曲家当时的心绪。
,是一部由八首风格各异、对比鲜明、情绪不同的小曲组成的套曲,于1838年由布赖特科普夫出版社出版,是舒曼音乐创作中性格最集中、最凝练的体现之一。
舒曼的这部作品开拓了钢琴的创作领域,其独特的风格,体现了富于幻想、突出情感、不断创新的特点。
舒曼作品《童年情景》作品赏析舒曼童年情景
《童年情景》是钢琴套曲,由德国作曲家舒曼于1838年创作。
作品没有直接描绘儿童生活,而是从成年人回忆童年情景的角度进行创作。
以下是分享的舒曼作品《童年情景》作品赏析舒曼童年情景,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舒曼作品《童年情景》作品赏析舒曼童年情景舒曼,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曾在莱比锡大学学法律,19岁起师从维克学钢琴,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
1840年与维克之女德国钢琴家克拉拉结婚。
1854年精神错乱,后死于精神病院。
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 ;艺术歌曲《月夜》,《奉献》,《核桃树》等。
舒曼继承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故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
舒曼在1938年创作了钢琴套曲《童年情景》。
以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天真烂漫,充满了各种离奇幻想的岁月,以此来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美好的童年回忆。
这部作品描述了舒曼心中的童年生活,也是一个成年人对童年情景的一种缅怀。
他想人们战火死了他儿童时代的深刻经历,这部作品创作手法简练,形象刻画准确、鲜明,心理描述细腻。
《童年情景》组曲共有13首小曲。
各曲标题为《异国和异国的人们》、《奇怪的传说》、《捉迷藏》、《孩子的请求》、《无限的快乐》、《重要的事件》、《梦幻曲》、《火炉旁》、《骑竹马》、《过分认真》、《惊吓》、《孩子入睡》、《诗人的生活》(1)异国和异国的人们。
平稳四分音符夹杂着不安分的附点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孩子听到异国故事时诧异好好奇的神情。
(2)奇怪的传说。
突变的节奏使乐曲显得夸张活泼,仿佛古怪离奇的故事给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
(3)捉迷藏。
上上下下飞快跳跃的顿音逼真地展现出孩子们你躲我藏、追逐游戏的情景。
(4)孩子的请求,亲切温柔的旋律充满稚气,并带有祈求、幻想的情绪,最后结束在属七和弦的七音上,形象地描绘了孩子提出请求期待答复时的神情。
舒曼《g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的弹奏分析
舒曼《g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的弹奏分析摘要: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g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是舒曼的重要钢琴作品之一,我们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进一步理解舒曼的音乐创作,帮助演奏者更好地弹奏作品。
关键词:舒曼;g小调;弹奏分析前言:舒曼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自幼显露出音乐、诗歌、戏剧等多方面的才华。
他的《g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典雅特质,同时展示了德国传统古典主义音乐创作手法的融合,在舒曼钢琴音乐创作方面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为了演奏者正确的理解,更好的进行二度创作,本文就从舒曼《g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的弹奏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1.舒曼《g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的简要介绍1.1创作背景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评论家,也可称为是十九世纪德国具有诗人气质和充满幻想的伟大作曲家。
他的音乐作品散发着贝多芬的热情、勇敢、对生活坚忍不拔的信心,同时也继承了十八世纪以来德国古典音乐的传统,也有着富于幻想、抒情的舒伯特音乐特征。
舒曼的作品主要形成于浪漫主义时期,他的音乐形成了钢琴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体现了独特的音乐创作手法与浪漫主义精神。
而且其钢琴作品显示了舒曼独特的创作个性,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在情感,作品中摄取的生活镜头也非常丰富,值得我们不断地去研究学习。
1.2音乐特点舒曼《g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点是有着丰富的音乐内容,变化多端的和声语言和对舒曼音乐的浪漫音响色彩和极力想将音乐与人生联系在一起的强烈欲望。
而且在创作中他很喜欢带有持续音的和弦,并在这部作品中多次使用持续音,这激起了他独有的新的音响效果,从而加强了音乐的无限表现魅力。
同时,在这部作品中,传统的功能和声有着作品的创意背景,主题的展现以及概念和想法是不可或缺的框架结构。
舒曼凭着自己的创作观点和主张,文学的影响和想象力与生活中的浪漫爱情融为一体,丰富了这部作品的意涵和情趣,展现了舒曼所追求的有思想,有内容的音乐,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色彩。
浅谈舒曼《升f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演奏处理
浅谈舒曼《升f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演奏处理作者:吴颖婷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0期摘要: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创作的《升f小调钢琴奏鸣曲》(Op.11)是她向妻子克拉拉的表白之作。
该作品的第二乐章更被称为是"舒曼对克拉拉唯一的心声"。
本文结合对《升f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结构分析,谈谈该乐章的演奏处理。
关键词:舒曼钢琴奏鸣曲浪漫主义音乐钢琴演奏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之一,与妻子克拉拉(Clara Wieck Schumann,1819-1896)的爱情传奇一直被传为佳话,《升f小调钢琴奏鸣曲》(Op.11)就是二人的定情之作。
在这部作品的乐谱扉页,有段意味深长的题词:“献给克拉拉——弗洛列斯坦和埃塞比乌斯①敬上(Clara zugeeignet von Florestan und Eusebius)”。
这表明,这部作品是与克拉拉有关的,她是题献的承受者,而弗洛列斯坦和埃塞比乌斯,是题献者舒曼的笔名。
作品的第二乐章更是被称为是“舒曼对克拉拉唯一的心声”。
一、作品结构分析第二乐章抒情曲(Aria),改编自舒曼1828年创作的艺术歌曲《致安娜》(Anna),旋律优美如歌,宛若天籁,使听者心情平静。
其结构图如下:第二乐章是再现三部曲式结构,2/4拍子,没有明确的速度标记,A大调。
(一)a乐段(1-15小节)在柱式和弦的伴奏下,轻柔的旋律(谱例1)宛如从遥远的天际传来的天使的歌声,甜蜜而温暖。
持续低音和弦的使用体现了舒曼的乐队化构思。
谱例1(二)b乐段(16-26小节)b乐段(谱例2)依旧是交响化的织体,由三个声部构成:犹如大提琴般的低音旋律、持续低音和右手则是竖琴般的分解和弦伴奏音型。
谱例2由于低音区的音色较为浑厚,所以整段的音量相比起a段自然是更大些,仿佛眼前有男子在吟唱。
浅谈舒曼《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
1 9世 纪 德 国作 曲 家 、 音 乐 评 论 家 舒
人 不得 不被 他 的 音 乐语 言 所 折 服
小 结:
曼( 1 8 1 O 一1 8 5 61 是 一 位 充 满 着 独 特 浪 漫
情 怀 的 艺 术 家 他 曾 说 : “ 如果诗人的诗句
曼 焦 躁 不 安 的性 格 相 符 这 部 作 品 中 大 量
使 用 切 分 节 奏 型 如 第 一 乐 章 经 过 部 ( 第
5 9 — 7 O小 结 1以 切 分 音预 示第 二 主 题 . 第
三 乐 章 的 中部 ( 第 3 3 — 5 2小 结 ) 以切 分 音
为主。
绘 了 自 己期 盼着 远 方 的 恋 人 来 到 身 边 的
内 心 活 动 的 变 化 第 一 乐 章 全 篇 采 用 十 六
…【 匈 】李 斯 特 .李 斯 特 论 柏 辽 兹 与 舒 曼 【 M】 . 张 洪 岛, 张洪模, 张 宁译. 北京 : 北 京 人
民音 乐 出版 社 . 1 9 6 2 . 【 2 】 周薇. 西 方钢琴 艺术 史【 M】 . 上海 : 上 海 音乐出版社. 2 0 0 3 . 【 3 l 【 德1 罗伯 特 ・ 舒曼. 舒 曼 论 音 乐 与 音 乐 家
像 气 球 的 吊篮 一 样 直 上 到 无 限 高 的 、 无 边
无 际的 空间 . 到 以 太 阳 的怀 抱 中 。 在 这 个 空 间里 普 遍 的肺 不能 呼 吸 . 因 为这 里 没 有 如 形 象和 文 字那 样 密 的 空 气 . 而 其 他 艺 术
苦隐匿在宁静温情 的个性 中。
的悟性让他 戴上 了“ 梦 幻 音 乐诗 人 ” 的 头
浅析舒曼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
浅析舒曼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作者:申琦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08期【摘要】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一种抒情歌曲的统称,是浪漫主义时期新兴的一种足以与歌剧或教堂音乐平分秋色的声乐体裁形式。
艺术歌曲一般短小精致,歌词都采用著名诗人的著作,钢琴伴奏的地位与声乐旋律同等重要,并注重根据原诗与原诗的抑扬顿挫进行创作,来表现浪漫主义音乐家内心情感的需要。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曲家,舒曼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本文在对《妇女的爱情故事与生活》的人文背景进行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套曲中的其中一首歌曲《他,比任何人都高贵》的曲式、演唱方法与情感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使这部作品在声乐教学领域体现出实践价值。
【关键词】艺术歌曲;《妇女的爱情故事与生活》;舒曼;《他,比任何人都高贵》【中图分类号】J631.3;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8-0013-02【本文著录格式】申琦.浅析舒曼声乐套曲Op.42之2《他,比任何人都高贵》[J].北方音乐,2020,04(08):13-14.一、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故事与生活》的背景介绍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国著名音乐家,浪漫主义成熟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艺术歌曲的创作带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充满了激情的旋律、新颖的和声和有力的节奏,洋溢着炽热的力量。
舒曼的艺术歌曲不仅是其一生中最珍贵的部分,也成为德、奥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代表作有《诗人之恋》《歌曲集》《淘金娘歌曲集》《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等,其中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故事与生活》是舒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妇女的爱情故事与生活》(Fraunlibe und Leben,Op.42)是1840年根据法裔诗人阿德尔贝特·冯·沙米索(Adelbert Von Chamisso,1781-1838年)的诗创作改编而成。
浅谈舒曼《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
浅谈舒曼《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作者:邾佳雯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17期摘要:舒曼创作的《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以自传性的方式描绘了舒曼与女钢琴家克拉拉的复杂的情感经历及内心世界。
通过比较分析《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音乐语言和情感的关系,从创作背景,音乐个性和创作技法(包括节奏、旋律、力度、复调织体)出发,探究作者的创作风格,展示音乐语言的魅力,更好地表现"梦幻音乐诗人"创作中音乐诗意化,情感化的特征。
关键词:舒曼《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音乐语言与情感创作风格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1810-1856)是一位充满着独特浪漫情怀的艺术家。
他曾说:“如果诗人的诗句像气球的吊篮一样直上到无限高的、无边无际的空间,到以太阳的怀抱中,在这个空间里普遍的肺不能呼吸,因为这里没有如形象和文字那样密的空气,而其他艺术正是从这样的空气中吸取它们所需要的氧气的。
”①在他看来,诗篇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唯有将两者结合,才能使音乐更具有艺术美的气息。
正是这种对“诗”特有的悟性让他戴上了“梦幻音乐诗人”的头衔,使他成为众多钢琴家和艺术家们备受瞩目和敬仰的音乐大师。
一、舒曼《g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音乐个性——现实性与幻想性评论家格里尔帕策说过,舒曼为自己“创造了一种新而理想的世界,他可以在其中毫无顾忌地狂欢”。
舒曼称自己是“敢于幻想的艺术家”。
在这部作品中,舒曼描绘了自己期盼着远方的恋人来到身边的内心活动的变化。
第一乐章全篇采用十六分音符伴奏音型,表现舒曼渴望见到克拉拉的急切心情。
情绪有时低沉,有时激昂;时而柔情,时而转入焦急的情感状态之中。
第一乐章第40-58小结,第233-251小结中,前后出现两处近四十小节的八度连续和弦并推向高潮。
这些由连续八度组成的旋律织体深刻表达了舒曼自身无法抑制的情感。
紧随其后的旋律很柔美,期盼已久的安逸随之来临。
然而,现实总是与理想矛盾,美好的幻想随即被打破,舒曼又回到现实的困境中。
狩猎之歌舒曼曲式结构
狩猎之歌舒曼曲式结构
舒曼的《狩猎之歌》是他许多杰作中的一首,以其独特的曲式结构而闻名。
这
首作品遵循了舒曼常用的ABA形式,即三段曲式。
起初,乐曲以A段开始,即主题部分。
这一部分特点明显,旋律鲜明,展现出欢快而充满活力的狩猎风格。
旋律由弦乐器演奏,充满活力的音符呈现出追逐的感觉。
这种强烈的动感引领着整个作品的开头。
接下来是B段,即中间部分。
这一段以更为柔和的音色和平和的旋律呈现,与
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间部分中舒曼巧妙地运用了木管乐器和金属乐器,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氛围。
这种变化给人带来一种短暂的休息感,同时也为下一段的高潮做了铺垫。
在回到A段之后的第二次出现中,舒曼对主题进行了一些变化和发展,使之更加丰富而又生动。
这种变化增强了曲目的发展性和整体的连贯性。
然后,乐曲继续回到中间部分的B段进行再次演奏,并最终回到A段,以一个活力十足的结尾结束。
舒曼以其对旋律和结构的独到把握,创作出了这首引人入胜的《狩猎之歌》,
使得整个曲目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的张力。
这首曲子的狩猎主题与其结构紧密相连,使听众感受到了猎人追逐的激情和追求胜利的决心。
舒曼通过这首作品展现了他作为作曲家的才华和创造力,使得《狩猎之歌》成为了一首引人入胜的音乐作品。
舒曼的名词解释
舒曼的名词解释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是19世纪重要的德国作曲家和钢琴家,被公认为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热情、情感和想象力,他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方式深受推崇。
本文将以舒曼的作品和个人经历为线索,探讨和解释与舒曼相关的一些名词。
1. 浪漫主义音乐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19世纪初,欧洲艺术界开始出现一种反对古典主义的潮流,即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音乐强调情感表达、个人想象和对自然、爱情、死亡等主题的追求。
舒曼的音乐作品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他通过音乐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体验。
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既优雅又富于个性。
2. 曲式创新舒曼对传统曲式进行了创新和重新构想。
他推动了独立曲式、交响曲前奏的发展,并且在许多作品中采用了自由曲式。
他的创新让人们对传统的音乐形式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他的作品《醒来之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以前奏构成了全曲的基调,表达了舒曼对梦境和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
3. 多米诺图片段舒曼使用了一种叫做“多米诺图片段(Leitmotiv)”的音乐手法,在其中对主题进行创作和变化。
多米诺图片段是一种通过短暂的旋律或音符来代表特定人物、地方或情感的手法。
舒曼在他的作品《利伯曼》中大量使用了这种手法,通过在不同乐章和变奏中灵活地变换主题,创造了一种连贯的音乐叙事效果。
4. 伤感主义舒曼的作品普遍带有伤感和富于情感的色彩。
他曾经经历过一段艰难的精神病困扰,这对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一种内心的痛苦和矛盾。
例如,《艾梅丽的日记》是由一系列小品组成的作品,通过音乐表达了舒曼对他妻子克拉拉的痛切思念和对自己困境的反思。
5. 钢琴作品舒曼是一位著名的钢琴家,他的钢琴作品占据了他创作的重要部分。
他的钢琴作品既丰富多样又富有技术性。
其中,《以利亚》是一部有名的钢琴奏鸣曲,以其复杂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舒曼艺术歌曲 诗人之恋 的艺术特色的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舒曼艺术歌曲诗人之恋的艺术特色的论文艺术理论论文摘要:舒曼是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其音乐创作中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一种思想倾向:把音乐和诗歌完美结合,以诗人的眼光把握诗歌的意境,并从中发掘诗中的意境。
关键词:舒曼《诗人之恋》艺术特色德国作曲家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aer schumann,1810—1856)是19世纪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
其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不同题材风格的作品,有交响乐、清唱剧、协奏曲、钢琴小品、钢琴套曲、声乐套曲等。
舒曼的主要作品有《狂欢节》、《童年情景》、《桃金娘》、《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和生活》等。
他的艺术歌曲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抒情风采,为后来作曲家艺术创作奠定了艺术歌曲的基础。
其中艺术歌曲《诗人之恋》是由16首短小精悍的歌曲组成,内容取自海涅的诗作,改编而成,主要描绘了一位诗人经历相恋和失恋后的悲伤心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诗人之恋》就像一部抒情的叙述诗,音乐与诗歌结合、形象生动、旋律优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语言简洁含蓄、意境深邃,给人一种浪漫主义的诗意幻想。
一、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舒曼受家庭环境及诗人文学家的影响,自幼喜爱文学,并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被称为“诗人音乐家”,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的色彩。
在舒曼的五百多首艺术歌曲中,爱情为主要题材,还兼有一些抒情的以风景描写为题材的歌曲和叙事曲,艺术性非常高。
其艺术歌曲创作方面大多选用如海涅、歌德、拜伦、席勒、莎士比亚等诗人的作品,常常在文学中汲取主题和形象,把音乐和文学相互融合,以诗人的眼光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通过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及他对诗歌的敏捷而直觉的洞察力从中发掘诗歌更深的意境。
1828年,18岁的舒曼在慕尼黑结识了诗人海涅(heinrich heine),海涅的形象给舒曼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诗歌给予了舒曼很大的启示,于是舒曼共将海涅的42首诗歌曲化,《诗人之恋》就是其中一首作品。
大卫同盟曲集舒曼名词解释(一)
大卫同盟曲集舒曼名词解释(一)大卫同盟曲集舒曼名词解释1. 大卫同盟曲集大卫同盟曲集是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所创作的一部音乐作品集。
该曲集共包含21首独立的小品,是舒曼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每首曲目都有独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舒曼浪漫主义音乐的深度和内涵。
•举例解释:当中最著名的曲目包括《幻想曲》、《快乐谷》和《梦幻曲》等,这些曲目以其旋律优美和情感丰富而闻名于世。
2. 舒曼(Schumann)舒曼(Robert Schumann)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德国作曲家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激情、浪漫主义和内省思考,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举例解释:舒曼的作品中最著名的包括《睡眠的森林》、《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协奏曲》等,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对音乐情感的表达和对艺术的追求。
3. 曲集(Song Cycle)曲集是指一系列以相同或相关主题为基础的音乐作品的集合。
通常,曲集中的每首曲目都可以独立演奏,但相互之间有着共同的情感或叙事线索。
•举例解释:《大卫同盟曲集》就是一个典型的曲集,其中的每个小品都有独立的题材和情感表达,但共同构成了整个曲集的主题。
4. 浪漫主义音乐(Romantic Music)浪漫主义音乐是19世纪时期的一种音乐风格,强调个人情感、幻想和内省。
它与古典主义音乐相对,更加注重表达情感、想象力和独特性。
•举例解释:舒曼的音乐作品被广泛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其作品深情而富有想象力,表现出对人类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
以上是针对大卫同盟曲集舒曼名词的解释,通过这些名词的理解,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舒曼的音乐作品,进一步领略浪漫主义音乐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评论家舒曼
• 1834年,舒曼与维克等人共同创办了音乐评论杂志《新音乐 杂志》,舒曼是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 杂志对当时德国社会音乐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热 情赞扬舒伯特、柏辽兹等作曲家的才能,推荐肖邦、勃拉姆 斯等崭露头角的新人,他向人们呼吁要重视肖邦:“先生们 脱帽致敬吧,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位天才!”,并称勃拉姆斯 是“年轻的鹰”,为后者写的推荐文章是他在神志清醒阶段 写作的最后一篇文章。 • 《新音乐杂志》在德国十九世纪社会音乐生活中起了重要作 用,舒曼是当时音乐美学和音乐批评领域的一位先行者。
作品概要
• 钢琴音乐作品:
• 套曲:《蝴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欢节》《幻想曲集》《童年情景》《克莱
斯勒里安那》《新事曲》《大卫同盟舞曲》 • 变奏曲:《阿贝格变奏曲》《交响练习曲》
• 奏鸣曲:《 f#小调钢琴奏鸣曲》《g小调钢琴奏鸣曲》
• 大型钢琴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C大调幻想曲》 • 其他:浪漫曲、赋格曲、托卡塔、波罗涅兹、即兴曲、练习曲等
谢谢大家
11-1班 杨天宇
舒曼 Robert Schumann
诗人之恋
1810.6.8~1856.7.29
个人简介
• 罗伯特· 舒曼,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自小学习钢琴, 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当听到帕格 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于是19岁的他又进修钢琴, 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因动用机械装置锻炼双手,后 因手指受伤,使他无法成为一名钢琴家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 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 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 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 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莱茵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 院。
声乐作品:
• 声乐套曲:《桃金娘》《妇女的生活与爱情》《诗人之恋》。 • 叙事歌曲:《两个掷弹兵》等。 • 歌 剧:《格诺费娃》。
• 管弦乐曲:
• 《第一“春天”交响曲》和《第三“莱茵”交响曲》 小提琴奏鸣曲、钢琴与大提琴的民歌风格小曲、双簧管与钢 琴的浪漫小曲、圆号与钢琴的《柔板与快板》。
• 室内乐:包括三重奏、四重奏、钢琴四重奏、钢琴五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