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复习题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桃花源记](https://img.taocdn.com/s3/m/8853d23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d7.png)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10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品味作品的语言,抓住富有表现力并彰显内在情韵的语言,仔细揣摩,深入体味,感受文章的内在意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方面溪水虽长,但渔人一路行来,景致奇绝,所以并不嫌其长,一路上兴致盎然,不知不觉便到了山前;另一方面通过溪水,既写出曲径通幽之感,又通过溪水之美之长,为桃源的最终出现做铺垫。
“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中无杂树”,不难想象桃花盛开的时候,漫天铺开,如火如霞,绚丽美艳的景象,令人既陶醉又震撼。
“芳草鲜美”中“鲜”重点写青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生俱来的蓬勃生机,丛丛芳草,碧透晶莹,望之身心俱醉。
在芳草的映衬下,“落英缤纷”,飘若红雨,美不胜收。
作者也正是通过层层渲染铺垫,有意识地一步步“成就”桃花源的意蕴。
渔人与桃花源人谈话的情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看似简单,意蕴却十分丰厚。
渔人在现实世界里的见闻遭遇不是作者要重点描述的,故而只说“一一为具言所闻”。
后半句“皆叹惋”只三字,但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世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多么巨大:一边是混乱不堪,一边是安静自然;一边是苛捐杂税,一边是怡然自乐;一边是战乱频仍,一边是安泰谐和……种种对比,蕴含其间。
愈读而感慨愈多,意味愈深。
渔人捕鱼发现了桃花源,进入后看到一派美丽祥和景象。
渔人做客其中,受到桃花源人的热情款待。
出来后再寻桃花源,已不见踪迹。
一、重点字词八年级(下)知识梳理故 事 复 述1. 通假字便要还家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2. 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__________今义:食物味道好(2)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 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________ 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古义:__________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无论..魏晋古义: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3.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处处志.之原意为:记号,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2)方位名词作状语复前.行F原意为:前面,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3)形容词作动词渔人甚异.之原意为:惊异,诧异,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4. 一词多义(1)中:①晋太元中.F______________①中.无杂树F______________(2)舍:①便舍.船F______________①屋舍.俨然F______________①同舍.生皆被绮绣F(《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①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_①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______________(3)闻:①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①闻.之,欣然规往F______________①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______________①卒或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4)作:①其中往来种作.F______________①设酒杀鸡作.食F______________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__①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①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______________①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 ______________(5)出:①不复出.焉F______________①皆出.酒食F______________①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______________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______________①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①家无井而出.溉汲(《穿井得一人》) ______________(6)遂:①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____①遂.迷F______________(7)寻:①寻.向所志F______________①寻.病终______________5. 重点实词(1)缘.溪行缘:______________(2)夹岸数.百步数F:______________(3)落英缤纷....落英:______________英:______________缤纷:______________(4)复.前行,欲穷.其林复F:______________穷:______________(5)林尽水源.源:______________2018(6)仿佛..若有光仿佛:______________(7)初极狭,才通..人才: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8)复.行数十步复F:_____________(9)豁然..开朗豁然:____________(10)屋舍俨然..俨然:____________(1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池F:_____________属:_____________2019(12)阡陌..交通阡陌:____________(13)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____(14)黄发垂髫....黄发:____________垂髫:____________(15)具.答之具:______________(16)咸.来问讯咸:______________(1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时F:_____________(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______________2017(19)遂与外人间隔..间隔:____________间:_____________隔:_____________(20)皆叹惋..叹惋:____________ (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F:_____________2013延:_____________(22)此中人语.云语:______________(23)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____________足:_____________道F:____________(24)便扶向..路扶:_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25)及.郡下及:______________(26)诣.太守诣:______________(27)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__(28)未果..,寻病终未果:____________ (29)后遂无问.津.者问津:____________津:_____________6. 文言虚词①武陵人捕鱼为.业______________(1)为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______①忘路之.远近______________②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2)之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④具答之.______________⑤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①欲穷其.林______________(3)其②既出,得其.船______________(4)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__(5)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①乃.大惊______________(6)乃②乃.不知有汉20182014______________(7)不复出焉.______________(8)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____(9)问今是何.世______________①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10)也②高尚士也.______________(11)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199920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a.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2.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不能用“都”解释的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问所从来,具答之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忽逢/桃花林D.后遂无问/津者4.选出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A.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
修改:在“准确及时”后加上“的特点”。
B.11月10日,“奋斗者”号到达万米深度,证明我们有能力挑战深渊,中国具备对全球最深的海洋科考和探索的能力。
修改:将“科考”和“探索”互换位置。
C.连花清瘟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由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组成的,因此毒副作用比许多西药制剂小。
修改:删去“由”和“组成的”。
D.这次会议规定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能超过30分钟。
修改:将“每一位”删去。
5.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你在昨天的饭里放什么了?”小茹皱眉问道,“我从昨天到现在肚子一直不舒服。
”B.客人来访时小娟正在打扫房子,客人说:“家母有你这么一个懂事的女儿,真是好福气。
”C.小华在作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他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是我应得的。
”D.小琴对妈妈说:“这是我做的饭菜,您尝尝。
”妈妈笑道:“能尝到你做的饭菜,真棒!”二、句子默写6.(1)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表明渔人“欲穷其林”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明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综合性学习7.所谓“国学”,简而言之,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桃花源记》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桃花源记》专项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cc4628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16.png)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桃花源记》专项训练一、课内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悉如外人:全,都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男子的配偶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忘路之远近/已而之细柳军B.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如土石何(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B.村人叮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尚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突出桃花源的不可得。
D.文中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第三单元第9课 《桃花源记》练习题-
![第三单元第9课 《桃花源记》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72e8232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1a.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作者,名,字,私谥,自号,(时代)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书下注释)1.缘.溪行2.芳草鲜美..3.落英..缤纷 4.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6.欲穷.其林7.仿佛..若有光 8.才.能人9.豁然开朗.... 10.屋舍俨然..11.桑竹之属. 12.阡.陌.交通13.悉.如外人 14.黄发..垂髫15.黄发垂髫.. 16.乃.大惊17.具.答之 18.便要.还家19.咸.来问迅 20.妻子..邑人21.来此绝境.. 22.遂.与外人间隔23.遂与外人间隔.. 24.乃.不知有汉25.无论..魏晋 26.为.具言27.皆叹惋.. 28.延.至其家29.语.云 30.不足..31.便扶.向路 32.便扶向.路33.处处志.之 34.及.郡下35.诣.太守 36.欣然规.往37.未果.. 38.寻.病终39.问津..三、解释下面加点的多义词(课后积累扩展四)1. 五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2. 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3. 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4. 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句中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
(课后积累扩展五)1.芳草鲜美..句中义:现代汉语常用义:2.阡陌交通..句中义:现代汉语常用义:3.妻子..邑人句中义:现代汉语常用义:4.来此绝境..句中义:现代汉语常用义:5.无论..魏晋句中义:现代汉语常用义:五、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美丽景象,为桃花源的出现铺垫了自然条件的句子是:,,,。
2.描写桃花源的田园风光的句子是:,,、、。
3.写桃花源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劳作、服饰与外人无异的句子是:,。
,,。
4.写出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5.文中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1),。
(2),。
(3),。
六、简答题1.文章在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前,写到了哪些景物?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有何作用?)2.根据课文第一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桃花林的景象是怎样的?它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课后思考探究二改编)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be8ee7f2b84ae45c3a358c33.png)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一、字词释义1 基本词语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桑竹之属:类悉如外人:都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阡陌:田间小路邑人:同县的人相闻:可以互相听到鸡犬相闻:听到乃不知有汉:竟然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具答之(具言所闻)详细地咸来问讯:都桑竹之属:类叹惋:感叹,惋惜各复延至其家:邀请不足为外人道:值得既出:已经便扶向路:沿着;以前的及郡下:到了诣太守: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寻向所志:以前欣然规往:计划未果:没有实现问津:问路。
文中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缘溪行:沿着2 古今异义芳草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总称妻子邑人古: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等)味道很好仿佛若有光古: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配偶今:好像来此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走投无路的境地古:交错相通阡陌交通无论魏晋古:更不用说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今:表条件1 / 9关系的连词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34 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以(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很奇怪欲穷其林:原意是形容词,尽,完。
这里活用作动词,走完。
6 一字多义(不久)(2)寻病终(对,向)(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捕鱼为业(当做)寻向所志(寻找))寻向所志(标4遂迷,不复得路(终于)((3)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处处志之(做标记)记)翻译句子二花草遍地,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 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处处可以听到。
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复习试题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复习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308ef17f0b1c59eef8c7b4ba.png)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阅读训练复习练习2篇《桃花源记》练习1班级:姓名:整洁:得分: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豁.然开朗( huò)土地平旷.( kuàng )屋舍俨.然( yǎn )间.隔( jiàn )阡.陌交通( qiān )便要.还家( yāo )黄发垂髫.( tióo )怡.然( yí ) 二、填空.1.《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字潜,东晋(朝代)文学家。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2.《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三、用课文的语句回答.1.写桃花林自然美景的句子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写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四、解释下列加点字.1.具.答之同“俱”完全 2.为具.言所闻同“俱”,详细 3.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4.芳草鲜美..邑人妻子和儿女..交错相通 6. 妻子..鲜艳美丽 5. 阡陌交通7. 来此绝境..魏晋更不必说..隔绝 9. 无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8.与外人间隔10.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11.复前.行向前 12.欲穷.其林尽13.黄发垂髫..小孩 14.乃.大惊竟然 15.不复出焉.于之,从这里16. 缘.溪行沿着 17.复延.至其家邀请 18.欣然规.往打算19.桑竹之属.类 20.诣.太守拜见 21.寻向所志.做标记22. 便扶.向路沿着 23.及.郡下到 24.无问津.者渡口五、翻译下列语句。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2.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24424b4a7302768f99391f.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人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2)咸来问讯。
咸: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为”字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为: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为:为:3.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白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绝境: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⑴①乃不知有汉乃:②陈胜、吴广乃谋曰乃:⑵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余: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余:3.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__津津乐道__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道听途说___。
4.请找出一个体现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
㈢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 复习
![桃花源记 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2d867466b84ae45c3b358c9e.png)
5、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 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 式?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 聊生;陶渊明追求无富无贵,无君无臣的社会思想, 少有大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 志,只能是憧憬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 战争的理想社会。
五(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 陶潜,字元亮,知识渊博善 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 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 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 得于真性情。曾经作《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 传》来形容自己:“家里四壁空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 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 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但 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 心里很坦然。 ” 他自己这么说, 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 当时的人也认为这是实话。当有 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 亲朋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 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 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舒舒服 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 服的睡觉。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 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 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果没酒, 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 也可以不停的吟诵。他不懂音乐, 《晋书》) 却有一张素琴,弦也不调音,每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 当朋友门来喝酒。就弹琴唱歌, 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 说:“只要懂得其中乐趣,何必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 非要(在琴上)抚出美妙的音乐 弦音位的标志。 呢?”
晋太原中,武陵人, 东晋太元年间, 捕鱼为业,缘(沿着)溪 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 行,忘路(路程)之(的) 职业。有一天他沿着 远近。忽逢(遇到)桃花 溪水划船前行,忘记 林,夹岸(溪水的两岸) 了路程的远近。忽然 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 遇到一片桃花林,溪 (芳香的草)鲜美(鲜嫩 水两岸几百步以内, 美丽),落英(落花)缤 中间没有别的树,芳 纷(繁多的样子),渔 香的草鲜嫩美丽,地 (动词,捕鱼)人甚异 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对…感到诧异)之(见 渔人对这桃花林美景 到的景象);复(又,继 感到很惊讶。又继续 续)前行,欲穷(尽,走 往前走,想走到那片 到尽头)其(那)林。 桃林的尽头。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https://img.taocdn.com/s3/m/7310a337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d.png)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原文全览(注意加点字的写法)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实词1.落英:落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惊异,诧异。
4.俨然:整齐的样子。
5.桑竹之属:类。
6.鲜美:新鲜美好。
7.缘:沿着,顺着。
8.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9.咸:全,都。
10.穷:尽。
11.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3.延:邀请。
14.不足:不必,不值得。
15.扶:沿着、顺着。
16.向:先前的。
17.处处志之:做记号。
18.规:打算,计划。
19.寻病终:随即,不久。
20.问津:询问渡口。
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21.未果:没有实现。
22.诣:拜访。
23.叹惋:感叹惋惜。
24.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25.妻子:妻子儿女。
26.具:详细。
27.才:仅仅,只。
2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2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30.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34564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20.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落英缤纷..( )(2)仿佛..若有光( )(3)阡陌..交通( )(4)咸.来问讯( )(5)便扶向.路( )(6)诣.太守( )(7)欣然规.往( )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 B.来此绝境C.遂与外人间隔..魏晋.. D.无论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不足为/外人/道/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其中/往来种作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按原文填空。
(1)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2)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
”②“, 。
”(3)《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
”7.文学文化常识。
本文作者,一名潜,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8.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无法寻觅。
二、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1题。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d45131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b.png)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训练:《桃花源记》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唐代诗人XXX的作品,他的别名是XXX,自号浔阳柴桑人。
2.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桃花源”,现在用来比喻一个安宁美好的世外桃源。
二、解释下列词语1.XXX:沿着溪流走。
2.夹岸数百步:两岸距离约为数百步。
3.芳草鲜美:鲜美的草木芳香。
4.落英缤纷:落花纷飞。
5.复前行:继续前行。
6.欲穷其林:想要走遍整个林子。
7.林尽水源:林子的尽头是水源。
8.初极狭:一开始非常狭窄。
9.才通人:刚刚开辟出来,还没有人走过。
10.土地平旷:土地平坦开阔。
11.屋舍俨然:房屋整齐有序。
12.桑竹之属:指桑树和竹子等植物。
13.悉如外人:对待陌生人一样。
14.黄发垂髫:形容老少皆有。
15.阡陌交通:道路纵横交错。
16.乃大惊:非常惊讶。
17.便要还家:就要回家。
18.咸来问讯:大家都来问讯。
19.率妻子XXX:带着妻子和村里的人。
20.来此绝境:来到这个偏僻的地方。
21.遂与外人:就和外人成为朋友。
22.乃不知有汉:不知道有汉朝。
23.无论魏晋:不管是魏晋还是其他朝代。
24.延至其家:邀请他到家里去。
25.此中人语云:当地人说。
26.不足为外人道也:不适合让外人知道。
27.便扶向路:就帮助他走向路上。
28.处处志之:到处都留下了标记。
29.及郡下:到了郡城。
30.诣太守:去拜访太守。
31.遣人随其往:派人跟着他去。
32.寻向所志:按照他的标记寻找。
33.欣然规往:高兴地继续前行。
34.未果:没有找到。
35.寻病终:最后因病去世。
36.豁然开朗:一下子豁然开朗。
37.怡然自乐:自得其乐。
38.遂迷:最终迷失了方向。
39.后遂无问津者:后来再也没有人来问路了。
三、原文填空1.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缘溪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桃花坞里桃花庵,绝世好景空悠然。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e42d6f6bb9f3f90f76c61bee.png)
课文分析: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
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
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
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
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
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结构:《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题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49a400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e.png)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题
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所写的一篇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描述了一个幸福平静的世外桃源,它的存在让人们对世事纷扰感到厌倦,并渴望能够逃离尘世纷扰。
桃花源记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传递了一些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下面是一些与桃花源记相关的中考复习题。
一、选择题
1. 桃花源记是由()所写。
A. 唐太宗李世民
B. 王羲之
C. 陶渊明
D. 曹操
2.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之地。
A. 平凡而普通
B. 贫穷而卑微
C. 繁华而喧闹
D. 宁静而祥和
3. 桃花源的居民生活得非常()。
A. 忙碌而富有
B. 匮乏而苦难
C. 安逸而恬静
D. 糟糕而混乱
4. 故事中,外界的人们无法找到桃花源,主要是因为()。
A. 它只在特定时间出现
B. 它被山水相隔开
C. 它被欢迎的人们保护着
D. 它位于人迹罕至之处
5. 故事传递的主要主题是()。
A. 追求幸福和安逸。
桃花源记复习
![桃花源记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9eb16de3aef8941ea76e05d4.png)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 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 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 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 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 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背景资料:
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 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 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 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 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结构: 开端:发现桃花林 发展:进入桃花源 发展:做客桃花源 结局:离开桃花源,再寻而不得 尾声:刘子骥规往
4、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 精神状态怎样? •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 • 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 源中人说了什么? •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6.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为何不写出对渔人说的话?
作者虚构一个环境优美、没有 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人民生活 自给自足,和平安定,人人自得其 乐的理想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现实 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政治 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
世外桃源
一、原文及译文:蓝字为重点词,划线句为 翻译重点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复习专题(含答案解析)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复习专题(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6d449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3.png)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复习专题(含答案解析)一、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4分)【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释】①〖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②〖畜〗同“蓄”。
③〖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6.丙文中加点的“适”在工具书上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这儿最恰当的选择是( )A.符合B.恰好C.满足D.舒服7.下列各项中加粗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自号曰醉翁也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曳屋许许声C.期在必醉与友期行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8.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上3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丙文则是他人为陶渊明所著。
B.以上3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
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
(完整版)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完整版)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c3a5b4ccbff121dd3683f0.png)
《桃花源记》复习题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shè屋舍俨然shě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C.男女衣着zhuó便要还家yào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给下面加点词选出正确的解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妻子()A、男子的配偶B、妻子和儿子C、妻子儿女4.绝境()A、险峻的地方B、与世隔绝的地方C、令人绝望的处境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A、运输往来B、交错相通C、相互连接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7.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标记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魏晋(不管)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C.寻病终(不久)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10. 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C.便扶向路(沿,顺着)D.寻病终(寻找)11.下面句中加点的副词不能用“皆”代替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问所从来,具答之D.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魏晋的情况呢?C、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连汉朝尚且不知道,怎么会知道魏晋朝呢?D、桃源人问渔人今天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才不知道什么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4b30a10722192e4536f6e6.png)
第 1 页 共 12 页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A 组1.给加点的字注音。
间.隔( ) 便舍.船( ) 便要.还家( ) 男女衣着.( ) 阡陌.( ) 落英缤.纷( ) 黄发垂髫.( ) 豁.然开朗(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B .缘.溪行 便扶.向路 C .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 .鸡犬相闻. 闻.有此人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B .遂与外人间隔..C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 .不足..为外人道也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2)初极狭,才.通人 ( ) (3)后遂无问津..者 ( )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5)及.郡下,诣太守 ( ) (6)便要.还家 ()第 2 页 共 12 页5.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 (2)便舍.船 ( ) 屋舍.俨然 ( ) (3)遂.迷,不复得路( ) 遂.与外人间隔( ) (4)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 6.在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很普遍,请在下列句子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1)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 )便舍船,从口入。
(2)( )初极狭,才通人。
(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4)( )具答之。
(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 组7.“然”常常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的样子”等,有时也可不译。
分别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豁然..开朗 ( ) (2)屋舍俨然..( )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4)欣然..规往( )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E.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125e764afe04a1b071defc.png)
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A 组1.给加点的字注音。
间.隔( ) 便舍.船( ) 便要.还家( ) 男女衣着.( ) 阡陌.( ) 落英缤.纷( ) 黄发垂髫.( ) 豁.然开朗(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B .缘.溪行 便扶.向路 C .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 .鸡犬相闻. 闻.有此人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B .遂与外人间隔..C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 .不足..为外人道也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2)初极狭,才.通人 ( ) (3)后遂无问津..者 ( )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5)及.郡下,诣太守 ( ) (6)便要.还家 ( ) 5.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 (2)便舍.船 ( ) 屋舍.俨然 ( ) (3)遂.迷,不复得路( ) 遂.与外人间隔( ) (4)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 6.在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很普遍,请在下列句子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1)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 )便舍船,从口入。
(2)( )初极狭,才通人。
(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4)( )具答之。
(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 组7.“然”常常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的样子”等,有时也可不译。
分别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豁然..开朗 ( ) (2)屋舍俨然..( )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4)欣然..规往( )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C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E.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2013 桃花源记复习
![2013 桃花源记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9128eea524de518964b7dd4.png)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 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自 己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叹息。
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的人告诉他说: “这儿的情况不值 得对桃花源外面的人说啊。”
1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 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上标记。
1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 复得路。
大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 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 也找不得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16.闻之,欣然规往。 听到这个消息,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17.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 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
整齐的样子 开阔的样子 喜悦的样子
高兴的样子
翻译接龙,加油哦!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
路程的远近。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花儿青草,鲜艳美丽,地上落花繁多.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划去,想走 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渔人)在 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洞里隐 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 、下列句子中加色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 项是( B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5、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中:晋太元中 中无杂树 B、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C、皆:皆叹惋 皆出酒食 D、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
1.作者:姓,又名,字,时期诗派诗人,世称
,字号,我们学过他的诗歌《》。
2. 这个成语是从本文中概况出来的,如何理解。
3.作者着力描绘桃花源的目的是。
4.结尾“寻而未果”、“无人问津”、的用意是①
②。
5.全文以为线索,按照、、
的时间顺序记叙的,其记叙顺序是。
6.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
7、桃源美景的句子:,,。
9进入桃源的过程,,,,,,,,,。
10、“渔人甚异之”中的“之”指代的内容是:,,,,。
11、源中人物活动的句子,(劳动),,(服饰),。
(表情)
12、源中淳朴民风的句子:①②③
13、文中表明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却仍愿留在源中,其不愿离去的原因有三:①②③
1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源中人不让渔人说出这里的情况的原因是。
15、作者写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的目的是。
16、写出从秦到东晋的历史朝代顺序。
1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修辞,本句的意思是。
18、“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两句可以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来评点。
19、联系全文回答:作者在第一段便写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原因。
20、自从作者描写了桃花源,千百年来,桃源仙境始终是令人神往的,请据选段内容概括它最具魅力的地方①②
21、分段、概况段意
22、古今异义的词:
鲜美:古今
交通:古今
妻子:古今
绝境:古今
无论:古今
2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音)(义)(词性) 屋舍(音)(义)(词性)志:寻向所志(义) (词性)
处处志之(义)(词性)
寻:寻向所志(义)(词性)
寻病终(义)(词性)
24、同义词:指出来并解释
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
具答之闲来问讯
皆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