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与阅读专项训练及参考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
公曰:“从筮。
”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
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
一薰一莸(yóu),十年尚犹有臭。
’必不可!”弗听,立之。
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
姬渭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
公田,姬置诸宫六日。
公至,毒而献之。
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
姬泣曰:“贼由大子。
”大子奔新城。
公杀其傅杜原款。
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
”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
我辞,姬必有罪。
君老矣,吾又不乐。
”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
——以上僖公四年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
”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初,晋侯使士蔿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
夷吾诉之。
公使让之。
士蔿(wěi)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仇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
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
’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茸②,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及难,公使寺人披③伐蒲。
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
”乃徇曰:“校者,吾仇也。
”逾垣而走。
披斩其祛,遂出奔狄。
——以上僖公五年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
夷吾不能守,盟而行。
将奔狄,卻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
梁近秦而幸焉。
”乃之梁。
【注释】①齐姜:太子申生的母亲。
②尨茸:méng róng,蓬乱的样子。
③寺人披:叫披的寺人,寺人为内官,即后来的宦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专之渝,攘公之羭坚贞B. 归胙于公祭肉C. 公祭之地,地坟隆起D. 被此名也以出蒙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既与中大夫成谋谷与鱼鳖不可胜食B. 子其行乎其皆出于此乎C. 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吴之民方痛心焉D. 乃之梁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分别用龟甲、蓍草进行了占卜,占卜结果相反,他只相信了吉利的结果,没听从卜人的劝说。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范文正公守邠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③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④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
公怃⑤然,即彻⑥宴席,厚赒⑦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范仲淹罢宴》)【注】①邠(bī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
②缞绖(cuīdié):丧服,这里指穿着丧服。
③亟(jí):急迫地。
④赗(fènɡ)敛:下葬入殓的衣服。
⑤怃(wǔ)然:形容失望的样子。
⑥彻:通“撤”,撤去。
⑦赒(zhōu)同“周”救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是进亦忧________③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④使毕其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甲】文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
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4)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答案】(1)探求;这,这样;在……之前;完成(2)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3)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
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
(4)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是”: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与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与阅读专项训练一、文言文基础积累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
1. 略无阙处()2. 蝉则千转不穷()3. 窥谷忘反()4. 往之女家()5. 曾益其所不能()6. 困于心,衡于()7. 入则无法家拂()8. 甚矣,汝之不惠()9. 军士吏被甲()10.改容式车()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 良.多趣味()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 互相轩邈..()4. 威武不能屈.()5. 必先苦.其心志()6. 面.山而居()7.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一词多义1.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杂然相许.()4.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5. 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6. 春冬之.时()甚矣,汝之.不惠()跳往助之.()7.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始一反焉.()且焉.置土石()8.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9.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天子为.动()以顺为.正者()4.解释下列加点文言词的古今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2.晓雾将歇.古义:今义:3.管夷吾举于士.古义:今义: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今义:5.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古义:今义:二、文言文阅读【一】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
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③鲁公治国________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 汝心之固公善之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12篇(含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12篇(含答案和解析)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余近日以军务倥偬①,寝食不安。
吾家本诗礼门阀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
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偶遇事冗③,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
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
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朴;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注释】①倥偬(kǒngzǒng):事多,繁忙。
②门阀:名门贵室。
③事冗:事务繁忙复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余近日以军务倥偬。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以为/在有所益B. 肃/遂拜/蒙母C. 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D. 日/必了此/功课为佳(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4)甲乙两文都讲到了读书的作用。
甲文通过写鲁肃“与蒙论议”后,与吕蒙“”这一举动,侧面表现了吕蒙读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乙文则指出读书可以传承“诗礼”家风,培养“”品质。
(5)甲乙两文中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试概括出一种并结合原文说明。
答案:(1)①研究。
②因为。
(2)D。
(3)像这样坚持几年,不曾间断,也不感到什么苦(也没什么感到苦的)。
(4)①结友。
②有恒(勤朴)。
(5)【参考示例】①泛读法,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定量读书法,如“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司马迁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
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
至,留邸一月,见罢④。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侮辱。
②瘳(c hōu):(伤、病)痊愈。
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
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
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单于/尝为书熳吕后B.欲/以为御史大夫C. 上默/然惭D.故/特召君耳(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________②贤________③恐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1)C(2)这;才能;担心,害怕(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
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③连月不开________④春和景明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B.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政绩显著的充分肯定。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 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30篇)一、愚人篇1.永县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 水暴甚, 有五六氓, 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 船破, 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不应, 摇其首。
有顷, 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 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练习】1. 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 ___________________(2)乘小船绝.湘水 ___________________(3)吾腰.千钱 ___________________(4)有顷, 益怠 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且死, 何以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 渡河而亡其舟, 栖于浮苴(jū)上号焉。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
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
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
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
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
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
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
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宋)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面语句划线的词语。
①泉香而酒洌________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________③伛偻提携_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2段中,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色,是美丽的“风景画”。
B. 文中第三段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借酒解愁”来排遣被贬后痛苦抑郁的思想感情。
C. “环滁皆山也”总领全文山水自然环境描写,写景色顺序是由远及近。
D.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灵岩记姚鼐(清)①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
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
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
重嶂蔽之,事溪络帝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澈,寒光动寺壁。
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
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
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的以饮余。
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云。
②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
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
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
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
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③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
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
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张峡夜宿,姚鼐记。
【注释】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②殊骛而诡趣:山势如万马奔驰般奇形怪状。
诡,怪异。
趣通趋,急速地奔驰。
③政和:北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描写手法。
(2)对第①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灵岩山很高大,群峰环绕像个玉环,在南面有个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
B. 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片茂密的柏林中。
C. 灵岩寺后的山崖极其陡峭,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
D. 灵岩山崖下有军队驻扎行动,还有泉水,皇帝巡视时,亲自命名为“甘露之泉”。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嘻!微斯人,吾谁与归?【乙】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
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
③敖仓:粮仓。
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B. 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C. 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D. 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题专项训练附答案(精选1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题专项训练附答案(精选10篇)1.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C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2.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成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微斯人________③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________④有粮者亦食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答案】(1)探求;如果没有;派,让;吃,给……吃(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3)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4)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
【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解析】【分析】⑴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
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
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
① 求:动词,探求;② 微:表假设,如果没有;③ 使:动词,派,让;④ 食:动词,吃,给……吃。
⑵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二鹊救友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鹳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②,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鹳(guàn):一种救凶猛的鸟。
②匝(zā):圈。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悲鸣不已(已经)B. 若相语状(形状,样子)C. 集古木上(聚集,会合)D. 衔一赤蛇吞之(含着,叼着)(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3)翻译下面的句子。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答案】(1)A(2)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3)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鹤)致谢。
(4)示例一:遇到困难时,需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示例二:遇到困难,别人帮助了你,要懂得感恩。
示例三:遇到困难时,要懂得寻求他人帮助。
【解析】【分析】(1)A停止;BCD解释正确。
(2)这句话的大意是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这句话的主语是“鹳”,谓语是“盘旋”,主谓之间应该停顿,故这句话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方法为: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都已快长成幼鸟了。
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地飞,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
很快,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
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好似在对话一样,然后便扬长而去。
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在它后面。
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
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
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于是俯身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条赤练蛇并吞了下去。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①斯:就。
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
(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概括回答的内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作答,同一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的回答,体现的因材施教的思想。
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回答不同自然有原因的。
关于合于义理的事,孔子三次回答不同:要求子路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因为子路胆大,需要约束。
主张冉立刻做到,因为冉求做事易退缩,需要鼓励。
通过孔子向公西华做出的解释,考生明白了为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问会有不同回答。
而孔子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故答案为: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
(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理解文本内容。
题有两问,属于递进关系,第一问的答案是作答第二问的基础。
作答第一问关键是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材料主要是孔子对两个学生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回答,对于子路,孔子要求他不要冒进,对于冉求则鼓励他不要退缩。
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再结合公西华和孔子的对话,可知孔子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此可以概括为“因材施教”。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完颜陈和尚,丰州人,系出萧王诸孙。
贞祐中,陈和尚年二十余,为北兵①所掠,大帅甚爱之,置帐下。
时陈和尚母留丰州,从兄斜烈事之甚谨。
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
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②奇之陈和尚天资高明,雅好文史,人以秀才目之。
正大二年,斜烈落帅职,例为总领,屯方城。
陈和尚随以往,凡兄军中事皆预知之。
斜烈时在病,军中李太和者,与方城镇防军葛宜翁相殴,诉于陈和尚,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
宜翁素凶悍,耻以理屈受杖,竟郁郁以死,留语其妻,必报陈和尚。
妻讼陈和尚以私忿侵官,故杀其夫,诉于台省。
以故陈和尚系狱。
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
奏上,久不能决。
未几,斜烈卒。
上闻,始驰赦陈和尚,曰:“有司奏汝以私忿杀人。
今以汝兄故,曲法赦汝,天下必有议我者。
汝奋发立功名,始以我为不妄赦矣。
”陈和尚且泣且拜,不能出一言为谢。
乃以白衣领紫微军都统,逾年转忠孝军提控。
五年,北兵入大昌原,平章合达问谁可为前锋者,陈和尚出应命。
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
是日,以四百骑破八千众,名动天下。
六年,有卫州之胜。
八年,有倒回谷之胜。
九年正月,三峰山之败,走钧州。
城破,大兵入,即纵军巷战。
陈和尚趋避隐处,杀掠稍定乃出,自言曰:“我金国大将,欲见白事。
”兵士以数骑夹之,诣行帐前。
时欲其降,斫足胫折不为屈,豁口吻至耳,噀血而呼,至死不绝,时年四十一。
是年六月,诏赠镇南军节度使,勒石纪其忠烈。
(摘编自《金史·忠义传》)【注释】①北兵:蒙古兵。
②宣宗:金朝第八位皇帝,1213年至1224年在位。
1234年金朝灭亡。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B.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C.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D.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兄,指父亲的亲兄弟即自己的伯父、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也称“从父兄”,现在一般称“堂兄”。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诸将效①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②山陵,前左水泽。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③,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
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④士大夫⑤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①效:贡献,呈献,②倍:通“背”,背向,背着。
③陈:通“阵”,布阵摆开阵势,④拊循:抚慰,安抚,引申为受过训练,听从指挥。
⑤士大夫:指一般将士(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 诸将效首虏,毕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B. 顾诸君不察耳/元方入门不顾C. 置之亡地而后存/且焉置士石D.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今非昔比(2)请用三“/”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3)你认为韩信用兵有什么特点?背水之战这一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1)A(2)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3)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启示:①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②处于逆填时。
如果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
【解析】【分析】(1)A项,两个“毕”都解释为:全、都。
B项,第一个“顾”:不过、但是;第二个“顾”:回头看。
C项,第一个“置”:置于;第二个“置”:放置。
D项,第一个“今”:这次。
第二个“今”:如今、现在。
故选A。
(2)这句话的大意是: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所以应该这样停顿: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3)韩信带领的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因此他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战法;并且他把战士置于死地,让他们为各自的生存而战,可以看出他通晓士兵心理。
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卯者,横豆石璧如带。
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①耳。
尧殛②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
凡大河③、漳水、滹沱、涿水④、桑干之类,悉是浊流。
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⑤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注释】①湮:积淀。
②殛(jí):处死。
③大河:指黄河。
④滹(hū)沱、涿水:指水名。
⑤岁:年(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一处)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2)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文中海陆之间的变化。
(3)文中哪些内容能够证明“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答案】(1)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2)沧海桑田(或:天翻地覆、东海扬尘等)(3)围绕“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答出任意两处即可。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
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2)根据平时对成语的积累及这段话的内容可知这个成语是:沧海桑田(或:天翻地覆、东海扬尘等)。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紧扣“ 浊泥所湮”四个字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内容即可。
故答案为:⑴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⑵沧海桑田(或:天翻地覆、东海扬尘等)⑶围绕“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答出任意两处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知识与阅读专项训练文言文知识1 ( )A(bi)士吾视其辙(châ)乱,望其旗靡必能裨(bì)补阙漏B(pǐ)属(shǔ)予作文以记之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C(shí)之,时而献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宠辱偕(xiã)忘D(háo)呼而转徙募有能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âi)陛下2 ( )A/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B/行,忘路/之远近C/余核舟/一D/人争/奔走焉3 ( )A--苏轼《江南春绝句》B--辛弃疾《西江月》C--杜牧《杜少府之任蜀州》D--张志和《渔歌子》4②陶渊明③施耐庵④李白⑤曹雪芹五位作家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B③C D5 ( )①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⑤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A B C D6( )A-《出师表》-诸葛亮-汉代B-《岳阳楼记》-欧阳修-宋代C-《爱莲说》-刘禹锡-唐代D-《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7 (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A②周敦颐③刘禹锡B②陶渊明③刘禹锡C②陶渊明③欧阳修D②周敦颐③欧阳修8 ( )A不能名其一处也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9题(限填原文)。
①《愚公移山》中愚公相信一定能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只填两句)②《岳阳楼记》中表现范仲淹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的广为流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③《核舟记》之末与文首"明有奇巧人"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④《捕蛇者说》一文中体现作者写作目的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⑤《爱莲说》中表现作者观点的核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①《桃花源记》一文,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现实的极度不满。
( )②《出师表》一文,表现了诸葛亮卓越的见识,表达了他对蜀汉的忠诚以及对刘禅的勉励。
( )③《捕蛇者说》一文,揭露了当时的统治阶级的连年征战,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 )④"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这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出的第一项建议: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
( ) 11 ( )ABCD12"其"字的用法有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同,它是: ( )A BC D13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我本来穿着布制衣服,弯着腰在南阳地方种田。
〕(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而高兴,不因自己(得失)而悲伤〕(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 )14字减字的是: ( )ABCD?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更甚也。
15①《陋室铭》《出师表》《爱莲说》《桃花源记》中的加点字都表示一种文体。
( )②《孟子》是记录孟子思想言论的书。
《左传》《史记》都是纪传体史书。
( )③"庆历四年"是以皇帝年号来记年的。
( )④古文中有些标题涉及文体知识,如《核舟记》的"记",《孟子二章》的"章"。
( )⑤《出师表》中的"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 )⑥《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儒林外史》、《梦溪笔谈》都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
( )⑦唐宋时期散文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一)《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论"字读 ______________,它是记录___________的书。
17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莲,花之君子者也。
C默而识之。
儿童相见不相识。
D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________、___ ______ 。
19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1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担中肉尽,止有剩骨C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D必先苦其心志22 ( )ABCD*蛇之神的帮助。
23是不可能的。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BC思想。
D24 ( )ABCD25 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26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2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未选部分的句子填写)28"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9字选自《孟子·公孙丑》。
孟子,名_____,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孟子》是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而另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_____》。
我们曾学过其中几则语录,如"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 ";"_________,不亦说乎?"3031 ( )A BC D3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狼之并驱如故BC D33"___"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②皆出酒食(拿出)③两岸青山相对出 (出没)④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显露、出现)⑤殚其地之出(拿出来)A B C D34"于"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征于色,发于声③苛政猛于虎④积于今六十岁矣⑤不求闻达于诸侯A B C④⑤D35"所以动心忍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这样),所以他的心惊动起来,性情也坚韧起来BC(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D(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内心警觉,他的性格坚定。
3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7①便要还家(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38"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不同的一项:( )ABCD39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面写_____________ _______ 。
参考答案1D 2A 3D 4D 5B 6D 7A 8D 9乐而乐③技亦灵怪矣哉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⑤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011D 12B 1314A 15①(一)16的弟子们的言行 17C 18学而不厌 19教为羞耻 20(二)21C 22D 23B 24B 25 26应 27 28(意思对即可)(三)29(论语)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30 3 1D 32B 33B 34B 35C 3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37"邀",邀请②妻子儿女 38C 39①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②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40①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②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