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基础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评价基础知识
王瑜
二零零九年
目录
1. 安全评价概述 (1)
1.1. 安全评价的定义 (1)
1.2. 安全评价的目的 (1)
1.3. 安全评价的意义 (1)
1.4. 安全评价的程序及依据 (1)
1.4.1. 安全评价的依据 (1)
1.4.2. 安全评价的程序 (2)
1.5. 安全评价原理及原则 (2)
1.5.1. 原理 (2)
1.5.2. 原则 (2)
1.6. 安全评价的限制因素 (2)
1.7. 安全评价的程序 (3)
1.8. 安全评价规范 (3)
1.9. 安全评价内容 (3)
1.10. 风险判别指标 (3)
1.11. 安全评价分类 (3)
1.11.1. 安全预评价 (3)
1.11.2. 安全验收评价 (4)
1.11.3. 安全现状综合评价 (4)
1.11.4. 专项安全评价 (4)
1.11.5. 联系与区别 (4)
1.12. 故障率、可靠度、故障密度函数 (4)
1.13. 事故致因理论 (4)
1.13.1. 事故因果论 (4)
1.13.2. 管理失误论 (5)
1.13.3. 扰动起源论 (5)
1.13.4. 能量转移论 (5)
1.13.5. 轨迹交叉论 (5)
1.13.6. 人因素的系统理论 (5)
1.13.7. 综合原因论 (5)
2. 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6)
2.1. 事故案例在安全评价中的作用 (6)
2.2. 事故案例的分析方法 (6)
2.2.1. 事故分析步骤 (6)
2.2.2. 事故原因分析的内容 (6)
2.2.3. 事故分析的技术方法 (7)
3.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7)
3.1. 定义 (7)
3.2. 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8)
3.3. 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主要体现 (8)
3.3.1. 人的不安全行为(13类): (8)
3.3.2. 物的不安全状态 (8)
3.3.3. 管理缺陷 (8)
3.4. 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六类 (8)
3.5.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9)
3.5.1. 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9)
3.5.2. 按职业危害分类 (10)
3.6. 重大危险源辨识 (10)
3.6.1. 定义 (10)
3.6.2. 重大危险源辨识 (10)
3.6.3. 重大危险源分为七类 (10)
3.6.4. 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类型与范围 (10)
3.7. 例子: (12)
4.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 (12)
4.1. 危险化学品概念 (12)
4.2. 危险化学品危险性类别划分 (12)
4.3. 危险化学品的主要危险特性 (13)
4.4. 危险化学品中毒、污染采取的主要预防措施 (13)
4.5. 危险化学品的运输 (13)
4.6. 危险化学品的储存 (13)
4.7. 经营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要求 (14)
4.8. 剧毒品经营 (14)
4.9. 能引起尘肺病的物质有哪些 (14)
5. 特种设备 (14)
5.1. 特种设备分类 (14)
5.2. 锅炉 (15)
5.2.1. 锅炉的安全附件 (15)
5.2.2. 发生锅炉缺水事故的常见原因及如何防止该类事故发生 (15)
5.3. 压力容器 (15)
5.3.1. 压力容器内的介质按对人类的毒害程度分类 (15)
5.3.2. 压力容器的安全附件 (15)
5.4. 电梯 (16)
5.4.1. 电梯可能发生的危险 (16)
5.4.2. 针对电梯发生的危险,应设置哪些安全装置 (16)
5.4.3. 电梯管理措施 (16)
5.5. 起重机械 (16)
5.5.1. 起重机械安全装置(安全附件) (16)
5.5.2. 起重机械的伤害事故形式 (17)
5.5.3. 锅炉压力容器的使用安全管理要点 (17)
5.5.4. 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措施 (17)
6.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 (17)
6.1. 建筑施工的特点 (17)
6.2. 建筑伤亡事故类别 (17)
6.3.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即事故类别发生的主要部位) (17)
6.4. 建筑企业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主要内容 (18)
6.5.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 (18)
6.5.1. 常用的起重工具和起重机械 (18)
6.5.2. 拆迁工程 (18)
6.5.3. 高处作业的类型及安全防护措施 (18)
7.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18)
7.1. 火灾的分类 (18)
7.2. 灭火的基本原理 (18)
7.3. 灭火的基本措施 (19)
7.4. 点火源分类及控制方法 (19)
7.5. 粉尘爆炸及控制措施 (19)
7.5.1. 常见的可以引起爆炸性粉尘 (19)
7.5.2. 控制粉尘爆炸的主要措施 (19)
8.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19)
8.1.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及分类 (19)
8.1.1. 来源 (19)
8.1.2. 分类 (20)
8.2. 生产性粉尘的控制措施 (20)
8.3.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治理措施 (20)
9. 如何寻找危险源及怎样辨识危险源? (20)
9.1. 总平面布置及建构筑物危险性辨识 (20)
9.2. 独立的生产单元、辅助单元工艺危险性辨识 (20)
9.2.1. 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辨识 (20)
9.2.2. 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时,可针对行业、专业特点安全标准、规程辨识 (21)
9.3. 设备设施装置辨识 (21)
9.3.1. 工艺设备、装置 (21)
9.3.2. 专业设备 (21)
9.3.3. 电气设备 (21)
9.3.4. 特种设备 (22)
9.3.5. 企业内特种机械 (22)
9.3.6. 登高装置(梯子、活梯、活动架、脚手架、吊笼、吊椅、升降工作台、动力工作平台) (22)
9.4. 作业场所 (22)
9.4.1. 物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22)
9.4.2. 生产性粉尘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22)
9.4.3. 工业噪声与振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22)
9.4.4. 温度、湿度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22)
10. 评价单元划分 (22)
10.1. 划分评价单元的方法 (22)
10.1.1. 划分评价单元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方法: (22)
10.1.2. 安全预评价的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 (23)
10.1.3. 安全验收评价的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 (23)
11. 评价方法分类 (23)
11.1. 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24)
11.1.1. DOW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的评价目的 (24)
11.1.2. DOW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的评价流程 (25)
11.1.3. 例题分析 (28)
11.2. ICI蒙德法 (31)
11.2.1. ICI对DOW方法的改进与补充 (31)
11.2.2. 安全项目与预防手段的分类 (31)
11.2.3. 减少事故频率补偿 (31)
11.2.4. 减小事故潜在性规模的补偿手段 (31)
11.2.5. 火灾、爆炸、毒性指标计算 (32)
11.2.6. B、M、Q及P、S、L、T值的选取 (32)
11.2.7. F、U、C、E、A值的求取 (34)
11.2.8. K1K2K3K4K5K6补偿系数的选取 (35)
11.2.9. 危险性系数重新估计的工艺开发 (35)
11.2.10. 修正危险指数 (36)
11.2.11. 例题分析1 (36)
11.2.12. 例题分析2 (40)
11.3.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46)
11.3.1. PHA的主要工作内容 (46)
11.3.2. PHA在分析系统危险性时,可将各类危险性划分为4个等级 (46)
11.4. 故障树分析 (47)
11.4.1. FTA方法步骤及程序 (47)
11.4.2. 事故树定性分析 (47)
11.4.3. 事故树定量分析 (48)
12. 风险控制 (50)
12.1. 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 (50)
12.2. 制定安全对策措施应遵循的原则 (50)
12.2.1. 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 (50)
12.2.2. 据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的要求应遵循的具体原则 (50)
12.3. 安全对策措施分为两大类 (50)
12.4. 安全设施的种类 (50)
12.4.1. 预防事故设施 (50)
12.4.2. 控制事故设施 (51)
12.4.3. 减少事故影响设施 (51)
12.5. 安全对策措施的具体内容 (51)
12.5.1. 厂址及厂区布局的对策措施 (52)
12.5.2. 防火、防爆对策措施 (52)
12.5.3. 电气安全对策措施 (53)
12.5.4. 机械伤害对策措施 (53)
12.5.5. 锅炉、压力容器及特种设备安全对策措施 (54)
12.5.6. 其它安全对策措施 (55)
12.5.7. 有害因素控制对策措施 (55)
12.5.8. 其他对策措施 (56)
1.安全评价概述
1.1. 安全评价的定义
(又称风险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安全对策建议,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2. 安全评价的目的
是查找、分析和预测工程、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危险、危害后果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能的安全对策措施,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安全评价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提高系统本质安全化程度;
(2)实现全过程安全控制;
(3)建立系统的最优方案,为决策提供依据;
(4)为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创造条件。
1.3. 安全评价的意义
在于可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主要表现在:
(1)安全评价是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有助于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实行宏观控制;
(3)有助于安全投资的合理选择;
(4)有膈于提高安全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三个转变:①变事后处理为事先预测预防;②变纵向单一管理为全面系统管理;③变经验管理为目标管理。
);
(5)有助于生产经营单位提高经济效益。
1.4. 安全评价的程序及依据
1.4.1.安全评价的依据
法律、法规;标准;风险判别指标。
(1)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
(2)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及技术规范;
(3)可接受的风险标准;
(4)前人的经验教训。
注:常用的风险判别指标有:
①安全系数
②可接受指标
③安全指标或失效概率:包括事故频率,财产损失率,死亡概率
1.4.
2.安全评价的程序
1.5. 安全评价原理及原则
1.5.1.原理
(1)相关性原理,是系统因果评价方法的基础;
(2)类推(类比)原理
常用方法有:
①平衡推算法
海因里关于死亡、重伤:轻伤:无伤害=1:29:300;
直接经济损失:间接损失=1:4
对于采煤工作面发生的顶板事故,其事故法则:死亡:重伤:轻伤:无伤=1:12:200:400
对于全部煤矿事故,其事故法则:死亡:重伤:轻伤=1:10:300
②代替推算法、
③因素推算法(r=ps)、④抽样推算法、⑤比例推算法、⑥概率推算法;
(3)惯性原理
(4)量变到质变原理
1.5.
2.原则
(1)科学性;
(2)公平性;
(3)合法性;
(4)针对性。
1.6. 安全评价的限制因素
(1)评价方法;
(2)评价人员的素质和经验。
1.7. 安全评价的程序
(1)准备阶段;
(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3)定性、定量评价;
(4)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5)形成安全评价结论及建议;
(6)编制安全评价报告。
1.8. 安全评价规范
(1)安全评价通则;
(2)各类安全评价导则及行业评价导则;
(3)各类安全评价实施细则。
1.9. 安全评价内容
(1)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目的是识别危险来源。
(2)危险和危害程度评价---目的在于确定和衡量来自危险源的危险性、危险程度和应采取的控制措施,以及采取控制措施后仍然存在的危险性是否可以被接受。
安全评价的基本内容
1.10. 风险判别指标
(1)安全系数;
(2)安全指标,如①事故频率、②财产损失率、③死亡概率;
(3)失效概率等。
1.11. 安全评价分类
安全评价按照实施阶段的不同分为三类: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
1.11.1.安全预评价
是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分析和预测该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是一种预测性评价;
以拟建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其核心为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用有关标准对系统进行衡量、分析,说明系统的安全性;
最终目的是确定采取哪些优化的技术、管理措施,使各子系统及建设项目整体达到安全标准的要求。
1.11.
2.安全验收评价
是在建设项目竣工、试运行正常后,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及管理状况的安全评价,查找该建设项目投产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是一种检查性安全评价;
是为安全验收进行的技术准备;
主要判断系统在安全上的符合性和配套安全设施的有效性。
1.11.3.安全现状综合评价
是针对系统工程(某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总体或局部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现状进行的安全评价。
通过安全现状评价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确定其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1.11.4.专项安全评价
是针对某一项活动或场所,如一个特定的行业、产品、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或生产装置等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的安全评价,目的是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通常是根据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的。
1.11.5.联系与区别
①安全评价包括: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和专项安全评价;
②安全预评价在系统设计之前进行,对其后诞生的系统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性、有害性进行预测和评价,并提出安全对策措施,指导系统设计,使诞生的系统达到安全要求;
③安全验收评价与安全现状评价同在系统诞生之后有效寿命期内进行,前者是系统诞生并经过早期故障阶段(试生产)刚进入“系统有效寿命期”时进行,以达标为目标。
后者是在“系统寿命期”的中、后期进行,以持续改进为目的。
从本质上看,安全验收评价是先特殊的安全现状评价。
④专项安全评价是在系统寿命期内(不一定是系统有效期)进行的安全评价。
其目标是多样性的,可以是针对某一项活动或场所,也可以是针对一个特定的行业、产品、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或生产装置等。
1.1
2. 故障率、可靠度、故障密度函数
(1)故障率函数λ(t)曲线反映系统的故障强度,分三个阶段:早期故障阶段、偶然故障阶段、耗损故障阶段;
(2)故障密度函数f(t)曲线反映系统故障概率密度;
(3)系统可靠度函数r(t)曲线随时间推移而下降,但经整改或维修后可回升;
(4)函数关系:r(t)=eλ(t),r(t)+f(t)=1
1.13. 事故致因理论
1.13.1.事故因果论
(1)事故因果类型:①集中型、②连锁型、③复合型。
(2)多米诺骨牌原理:五因素:①社会环境和管理、②人为失误(88%)、③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10%)、④意外事件(2%)、⑤伤亡(后果)。
1.13.
2.管理失误论
认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但是造成“人失误”和“物故障”的这一直接原因的原因却常常是管理上的缺陷,后者虽是间接原因,但它却是背景因素,而又常是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
1.13.3.扰动起源论
1.13.4.能量转移论
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①能量的大小;②接触能量的时间和频率;③力的集中程度。
1.13.5.轨迹交叉论
该理论的侧重点是说明人为失误难以控制,但可以控制设备、物流不发生故障。
(1)人的事件链
生理、先天身心缺陷――社会环境、企业管理上的缺陷――后天的心理缺陷――视、听、嗅、味、触五感能量分配上的差异――行为失误。
(2)物的事件链
设计上的缺陷――制造工艺流程上的缺陷――维修保养上的缺陷――使用上的缺陷――作业场所环境上的缺陷。
轨迹交叉理论强度的是砍断物的事件链,提倡彩可靠性高、结构完整性强的系统和设备,大力推广保险系统、防护系统和信号系统及高度自动化和遥控装置。
1.13.6.人因素的系统理论
人因系统论的模型有:S-O-R的人因素模型、操作过程S-O-R的人因素综合模型、海尔模型。
(1)s-o-r的人因素模型
包括两组问题:①危险出现;②危险释放。
每组包含三类心理和生理成分:①对事件的感觉(刺激s),②对事件的认识(内部响应、认识活动o),③生理行为响应(输出r)。
(2)海尔模型
四方面相互关系:①察觉情况,接受信息;②处理信息;③用行动改变形势;④新的察觉、处理、响应。
1.13.7.综合原因论
(1)三原因
①直接原因、②间接原因、③基础原因。
其中生产中危险因素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构成直接原因;管理责任是间接原因;社会因素是基础原因。
(2)三因素
①社会因素、②管理因素、③生产中的危险因素(被偶然事件触发所造成的结果)。
(3)事故产生的过程
由基础原因的“社会因素”产生“管理因素”(间接原因),进一步产生“生产中的危险因素”,通过人与物的偶然因素触发而发生伤亡和损失。
2.安全管理一般知识
2.1. 3E原则
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可归结为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以及管理原因四个方面。
针对这四方面原因采取工程技术对策、教育对策和法制对策这三种防治对策,就是3E原则。
2.2. 常用的安全管理方法
人的可靠性分析与评价、有害作业分级管理、安全巡检“挂牌制”、现场“物流”定置管理、现场“三点”控制(危险点、危害点、事故多发点)、工作票制度等。
3.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3.1. 事故案例在安全评价中的作用
3.2. 事故案例的分析方法
3.2.1.事故分析步骤
3.2.1.1. 整理和阅读调查材料
3.2.1.2. 按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附录A的七项内容分析
1、受伤部位
2、受伤性质
3、起因物
4、致害物
5、伤害方式
6、不安全状态
7、不安全行为
3.2.1.3. 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
3.2.1.
4. 确定事故的间接原因
3.2.1.5. 确定事故的责任者
3.2.2.事故原因分析的内容
3.2.2.1. 直接原因
物的不安全状态:根据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的6条
人的不安全行为:根据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的7条
3.2.2.2. 间接原因
主要是从技术、设计、管理上分析
1、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及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的问题。
2、教育培训不足:味精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3、劳动组织不合理
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
6、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
7、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8、其他
3.2.2.3. 事故案例分析
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全部原因。
1、属于“物质”的直接原因
物质的直接原因是指机械、物质或环境方面不安全状态的原因: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无防护、无防护罩、无安全保险装置、无报警装置、无安全标志、无护栏或护栏损坏、电气未接地、绝缘不良、危房内作业、未安装防止“跑车”的挡车器或拦车栏。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个体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
◆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2、属于“人为”的直接原因13类
“人为”法人直接原因指人的不安全行为方面的原因,主要指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违章指挥等
◆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使用不安全设备
◆手工替代工具操作
◆物体存放不当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攀坐不安位置
◆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
◆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忽视使用必须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具
◆不安全装束
◆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
3、属于“管理”的间接原因
“管理”的间接原因是指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直接原因的原因
◆没有制定安全操作规程或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
◆劳动组织不合理
◆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
◆教育培训不足,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知识
◆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生产环境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影响员工的生产活动
3.2.2.
4. 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1、以事故案例的直接原因为前车之鉴,提出增加安全设施的建议;
2、以事故案例的间接原因为前车之鉴,提出加强安全管理的建议。
3.2.3.事故分析的技术方法
4.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4.1. 定义
(1)危险因素
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2)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4.2. 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1)存在危险有害物质、能量;(2)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
4.3. 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主要体现
(1)人的不安全行为;(2)物的不安全状态;(3)管理缺陷。
前两者是造成事故的表面的、直接原因;后者是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也是本质的原因。
4.3.1.人的不安全行为(13类):
(1)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体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作业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塌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
(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
(12)不安全装束;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
4.3.2.物的不安全状态
(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等缺少或缺陷;
(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4.3.3.管理缺陷
(1)对物(含作业环境)性能控制的缺陷;
(2)对人失误控制的缺陷;
(3)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的缺陷;
(4)用人单位的缺陷;
(5)对来自相关方(供应商、承包商等)的风险管理缺陷;
(6)违反安全人机工程原理。
4.4. 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六类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
和有害因素
生物性危
险
和有害因
素
心理、生理性
危
险和有害因
素
行为性危
险和有害
因素
其他危险
和
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
陷1、易燃易爆
性物质
1、致病微
生物
1、负荷超限1、指挥错
误
2、防护缺陷2、自然醒物
质2、传染病
媒介物
2、健康状况
异常
2、操作错
误
3、电危害3、有毒物质3、致害动
物3、从事禁忌
作业
3、监护失
误
4、噪声危害4、腐蚀性物
质4、致害植
物
4、心理异常4、其他
5、震动危害5、其他化学
性危险和有
害因素5、其他生
物性危险
和有害因
素
5、辨识功能
缺陷
5、其他行
为性危险
和有害因
素
6、电磁辐射危害6、其他
7、运动物危害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
高温物体
10、能造成冻伤
的低温物体
11、粉尘与气溶
胶
12、作业环境不
良
13、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
危险和有害因素
4.5.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4.5.1.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20类
1物体打击不包括爆炸引起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各种起重引起的伤害
5触电包括雷击
6淹溺非矿山透水引起的溺水伤害
7灼伤不包括电烧伤和火灾事故引
起的烧伤
8火灾
9高处坠落不包括触电坠落
10坍塌不适合于矿山冒顶、片帮及爆
炸、爆破引起的坍塌事故11冒顶、片帮
12透水
13爆破包括爆破中引起的中毒
14火药爆炸
15瓦斯爆炸
16锅炉爆炸
17压力容器爆炸包括物理和化学爆炸
18其他爆炸
19中毒和窒息
20其他伤害冻伤、扭伤、摔伤、野兽咬伤
4.5.2.按职业危害分类
将有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其他有害因素七类。
4.6. 重大危险源辨识(重点)
4.6.1.定义
(1)危险物质---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他的化学、物理、有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中毒的危险。
(2)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于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3)临界量---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4)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4.6.2.重大危险源辨识
(1)辨识依据
物质的危险特性+数量
(2)重大危险源分类
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贮存区重大危险源
(3)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指标
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位重大危险源。
4.6.3.重大危险源分为七类
易燃、易爆、有害物质的储罐(区);易燃、易爆物质的库(区);具有火灾、爆炸、中毒危险的生产场所;企业危险建筑物;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
重大危险源
储罐、储罐区可燃液体储罐(区)
气体储罐(区)
毒性物质储罐或库区库或库区火药、炸药、弹药库(区)
毒性物质库(区)
易燃、易爆物品库(区)生产场所具有爆炸危险的生产场所
具有中毒危险的生产场所
具有燃烧危险的生产场所企业危险建(构)筑物
压力管道工业管道
公用管道
长输管道
锅炉蒸汽锅炉
热水锅炉
压力容器
4.6.4.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类型与范围
1、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的类型为:
★储罐(区)
★库(区)
★生产场所
★压力管道
★锅炉
★压力容器
★煤矿(井工开采)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
★尾矿库
2、重大危险源申报等级范围
(1)储罐(区)
易燃液体闪点<28°C20t
28°C≤闪点<60°C100t
可燃气体爆炸下限<10%10t
爆炸下限≥10%20t
毒性物质剧毒品1kg
有毒品100kg
有害品20t
(2)库(区)
易燃液体闪点<28°C20t
28°C≤闪点<
100t
60°C
可燃气体爆炸下限<10%10t
爆炸下限≥10%20t
毒性物质剧毒品1kg
有毒品100kg
有害品20t
民用爆破器材起爆器材1t
工业炸药50t
原材料250t
烟火剂、烟花爆竹5t
(3)生产场所
生产场所的临界量是库区临界量的10%。
即上表对应的数据除以10后的数据。
(4)压力管道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1)长输管道
★输送有毒、可燃、易燃气体介质,且设计压力大于1.6Mpa的管道。
★输送有毒、可燃、易燃气体介质,输送距离≥200km且管道公称直径≥300mm的管道。
2)公用管道
中压和高压燃气管道,且公称直径≥200mm
(5)锅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