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招宝山导游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招宝山主景区导游词


导游路线:
第一山碑→观古塘→棋子枰→威远城→碑林→圆通宝殿→月城→鳌柱塔→观音阁→仙人洞→吴公纪公碑亭→梵文摩涯石刻→招宝文化苑→集珍湖→海防历史纪念馆→安远炮台→中法战争胜利纪念碑。
导游自我介绍(略)
景区概述:
欢迎大家来到招财进宝之山---宁波招宝山,招宝山目前是国家4A级景区。虽然招宝山只是一座小山,但它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英雄之山、文化之山和招财进宝之山。
招宝山为什么称 “英雄之山”呢?大家可能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记载有印象,著名的1885年的“中法战争招宝山之役”就发生在这里,这是中国海岸线战争历史上唯一的一场全胜战役。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招宝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唐代以来共发生大小战事46次之多,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海防遗迹。在镇海口南北两岸不到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各个时期的海防遗址30多处,这些遗迹,具有历史悠久、分布集中、类型齐全、保存完好的特点,集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四抗历史于一体,国内尚非常少见。因此,镇海口海防遗址已分别被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省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招宝山什么又称“文化之山”呢?招宝山人文荟萃,集中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海防文化、宁波帮文化、观音文化等四大文化,大家上山可要小心了,说不定你不小踩着的一块石头就是一个千年文物啊!由于招宝山的文化太多了,我来不及一下子全部介绍,等一下一边登山我一边给大家讲故事。
那么招宝山为什么还称“招财进宝之山”呢?因镇海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甬江的入海口,北上齐鲁,南下闽粤,溯甬江可达苏杭,自古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碇港,国内外的商船往来频繁,商业繁荣,“六国来王处、平倭第一关”讲得就是这个意思。在水上交通时代,著名的宁波帮人士如叶澄衷、邵逸夫、包玉刚都是从这里下海进入上海滩创业的,所以宁波人又把招宝山亲切地称之为“宁波的招财进宝之山”。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招宝山的脚下,在开始登山之前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登招宝山的小小规距:大家都知道一年有365天,招宝山从山下到山上也是365个台阶,所以“走好每一步就是过好每一天!”。
第一山碑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块元代的石碑——“第一山”碑,经考证为江西卢陵人萧天荫所书,他一生为官清廉,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家笔法沧劲挺秀。
这时大家一定会想,只有80多米高

的招宝山怎么能称它为第一山呢?其实清朝就有诗人这样的感慨了“莫小候涛山(招宝山古称候涛山),东来第一关”。镇海关是中国大陆东海边上的第一关,而招宝山是从东海进入中国大陆的第一座山,招宝山称“第一山”也就理所当然了。抗倭名将、明都督卢镗也曾用“六国来王处、平倭第一关”十个字来阐明、赞扬招宝山在历史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作用。大家可以在这里拍个照留作纪念,石头很滑注意安全。
观古海塘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条千年古海塘,它始建于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远远看去,它犹如一座小长城,所以人们又称它是“中国的海上长城”。古海塘全长5公里,全用石块砌成,工艺非常精湛。
清道光年间古海塘有一次大重修,当时的镇海县令王梦弼,把单层石塘改为夹层石塘,夹层的方式非常严谨和复杂,这种结构使海水无法渗入塘心泥土,保证了塘的永久牢固,为防止海浪冲击海塘的要害部分和防御倭寇在海塘上登岸,王梦弼又把山下这一千多米长的一段改成为下塘、上城,故称“城塘合一”,他同时又在这段塘上置“警铺”12座、大炮25尊,既防止了海浪冲击和海塘的损坏,又大大加强了防御工事的完善。
据考证清道光年间的重修工程非常浩大,共历时4年,耗资8万余贯(1贯相当于1000文),所以款项全部从国库划拨,相当于国家级的重点防御工程。所用椿木采伐于福建,嵌缝石灰烧制于富阳,石料开采于鄞慈的鄞江、大隐,上千工匠募集于宁绍两府;仅是石料一项就有8万多立方米,均从百里以外运至。古海塘构造科学、工艺精湛、用料考究在中国海塘修建史上非常有研究价值。它的构造工艺俗称夹层石塘,即从塘脚到塘顶,用厚条石一横一竖埋砌7道,各凿贯成如带,作为龙骨。通塘匀排7带,再镶入大石板铺砌的6路幔板,以横贯纵,幔土为塘。龙骨与龙骨、龙骨与幔板之间,皆凿槽样相嵌,下加衬板一层骑缝贴砌。石与石间胶入稠灰,使海水不能入缝抽土。又底夯块石,兼钉顶桩,塘外束关石排桩,塘口扣回浪立石,上下嵌成一片。其牢度经历史考验,百年未损。981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它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也许都知道,现在媒体上经常有关于各地豆腐渣工作的报道,这条古海塘跟它们比起来,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优良工程中的优良工程了,筑塘时分包干区,每一包干区竖有一块小小石碑,并刻上包干区单位,表示工匠对其产品质量的负责,谁的产品出了问题按照当时的律法来说是要杀头的。如今大家看得到古塘底下已经不是大海了,连“沧海”都

变成了“桑田”古塘还能屹立不倒,可见刻城砖上的那个小小名字是古代工匠们“沧海桑田”的承诺啊!不知游客当中有没有情侣或夫妻,若有的话你们可以共同面对古塘也许一个“沧海桑田”的诺言。
棋子枰亭
前面的景点叫棋子枰亭。传说棋子枰亭是“仙人弈棋处”,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以前招宝山和古海塘是连在一起的,它是一条龙的化身,这里是龙头部份,观音菩萨和招宝财神经常在这里奕棋。有一次他们奕得不分胜负,结果龙看得忍不住了,它也想上来评论一番,一转身不小心把棋盘打翻了,棋子打落地上马上变成了五彩石,原来这些棋子是观音从天河里捡来的鹅卵石变的,棋子打翻了再也变不回去了,破坏了招宝财神的雅兴,招宝财神一恕,一脚跺下去把龙的脖子压到了地下让它翻身不得,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招宝山和古海塘的山体是分离的,其实龙的脖子在地下呢,有一句俗话叫“观棋不语真君子”大概就是这样来的。
神仙们没有了棋子自然下不成棋了,这里倒成了四抗将领们下棋讨论防务的地方。可惜在1841年鸦片战争时,英军占领了招宝山,烧毁了棋子枰亭,只剩下一块清乾隆六十年镌刻的棋子枰石碑。当时有一位80多岁老人,他从小就在这里看棋、下棋,看到棋子枰亭被英军毁掉,心中非常难受,从此一病不起。临终时,他要求儿子把他葬在棋子枰旁,并把棋子枰碑和他一起埋在坟里。老人仙逝后,儿子按照父亲遗嘱,把棋子枰碑和老人一起埋在坟墓里。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看到过这块石碑了。
1982年春,招宝山进行环境整治,拆迁山上所有古墓,在拆迁这座古墓时,发现了“棋子枰”碑。从此,棋子枰碑重见天日。亭对面靠路边,有一块石刻,上面讲了棋家常法,如“宁输一子,不失一先”;“击左则视右,攻后则瞻前”;“阔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与其恋子以求生,不若弃之而取胜”;“与其无事而独行,不若固之而自补”;“彼众我寡,先谋其生。我众彼寡,务张其势”;“凡敌无事而自补者,必有侵绝之意;弃小而不救者,必有图大之心”等等,它不仅介绍了棋道,且富含哲理,颇耐寻味。棋子亭碑2000年12月被公布为区级文保点。如果能在这样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杀上一盘,这可是人生一大幸事啊。
威远城
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到了著名的威远城,在这里我们可以稍作休息。小小的招宝山上为什么会有一座如此雄伟的威远城呢?据史料记载威远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系浙江抗倭名将都督卢镗与海道副使谭伦,请命于浙江总制胡宗宪所建。威远城有前后二门,周长200丈,

厚一丈,雉堞167垛,上设各种火炮,它雄立于招宝山颠,居高临下,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威远城历经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四次抵御外国侵略的战争,立下了赫赫功劳。明朝中叶,倭寇勾结不法商人,接连不断侵犯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到处攻城劫寨、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倭寇的骚扰,激起了浙江军民的强烈反抗,明朝政府派重兵征剿倭寇,名将卢镗、俞大猷、戚继光曾先后在这里大败倭寇;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舟山失陷,镇海成为抗英的前哨阵地,杰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和钦差大臣裕谦莅镇督防、督战,爱国军民同仇敌忾,在这里血战英军;中法战争时期,法国远东航队司令孤拔率舰队侵犯镇海口,浙江巡抚刘秉漳、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宁绍台道薛福成等亲率大军在这里御敌,守备吴杰亲操大炮炮击法舰,打伤法军司令孤拔,使法舰北上骚扰威胁京津的企图遭到破灭。抗日战争中,镇海军民在这里曾多次浴血奋战击退日军的进攻。朋友们,可以说威远城的每一块石头上都洒过爱国志士的鲜血,他们用自己的血肉,凝聚成不畏强暴、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让我们在对这里对先烈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目前威远城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威远城”三字沧劲有力,是清道光十二年十一月知县郭淳章修威远城时所书。门内石柱镌有明时对联“海不扬波千古定,地无爱宝一山招”。这幅对联非常巧妙地把“定海”(今镇海)和“招宝山” 嵌在其中。
明清碑林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历代名将在招宝山题刻的碑林。根据文献记载,原有石碑约有40方,在“文革”中,大部被毁。招宝山历来题词档次很高,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以上官员才能题词刻碑。从这些碑上我们可以看到都是当时的重要官员题词的碑,现存石碑共11方:
“撑半壁天”碑,由镇浙都督何斌臣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书;“擎天鳌柱”由钦差大臣都督郭钦于天启七年(1627年)书;“海天雄镇”由宁绍台道周彦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书;“海天清晏”由钦差督抚都督史苏茂相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书;“天开图画”由总镇两浙太子少保(相当于太子的老师)杜弘域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书;“天险崇开”碑由营务处杜冠英于1886年书;“永靖四海”碑由浙江提督欧阳利见于1884年书。
其它还有欧阳利见防夷碑、重修宝陀寺碑等。以上这些碑,多数是这些官员到招宝山视察军事形势时所题,他们中间有许多当时的军事家和书法家。这些碑文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镇海关军事地位的重要性


其中有一块浙江提督欧阳利见撰文勒刻的(最后一块)“中法战争观音显圣牌”碑特别有趣。1885年三月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取得三战三捷的胜利,这是在中国近代战争史中是唯一的一次在海岸保卫战中的胜利。战斗中,法国军舰洋炮极为先进,炮弹重达300余磅,但却不能击中我方阵地;均落空地,而我炮小,而屡能击中敌舰要害。中法镇海之役胜利以后,一位法军官回忆说,从军舰上看招宝山时高时下、时大时小,好像有云雾遮护,若隐若现,炮码测量,怎么也测不准;用望远镜观看,好像有白衣人来往山头作法遮护,不解何故?欧阳利见认为这是观音菩萨显灵保佑,为我军击败法军,捍卫海疆,立了大功。他把此事报告了光绪皇帝,皇帝极为高兴,于中法战争镇海之役胜利后第四年赐招宝山宝陀寺《自在神通》四字金匾一方。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念念牌文,据说把牌文念一遍这一年你就能逢凶化吉,信不信由你。据说中法战争结束后,法国提督李士卑斯还多次要求欧阳利见让他上招宝山看看,炮台究竟在哪里?法国人怎么会老是打不准呢?
宝陀禅寺
宝陀禅寺的别名是普陀寺,以明王炳诗:“海外传补陀,此间复有寺;海外僧延宾,此间僧种莳.一佛分荣枯.两同各争翠”之意而得名。寺本建于梅岑山紫竹林(即今普陀山),创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60).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总制胡宗宪迁招宝山之巅.四十年,总镇卢镗又撤其圆通殿建于山麓(光绪《镇海县志》)。明万历四十年至清嘉庆间两次毁于火,四度修建。道光二十五年(1845)大修。并建有钟楼和僧寮房(《招宝山》)。解放后1965年维修一次,1981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修圆通宝殿,1985年重修。
圆通宝殿
各位游客,前面是招宝山著名的圆通宝殿,是宝陀禅寺主殿,。圆通宝殿是供奉观音的地方,所以观音庙都有圆通宝殿,你们想知道圆通宝殿是怎么来的吗?据史料记载它还和镇海口的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系呢。北宋元丰年(1023年)镇海招宝山两艘“神舟”出使高丽并顺利回国,受神庇护,宋仁宗皇帝赐额“宝陀”,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也因镇海口海上丝绸之路活动赐额“圆通宝殿”。
据考证这种圆通宝殿是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总制胡宗宪从梅岑山紫竹林(今普陀山)迁此。后几经战火,圆通宝殿经历了好几次被烧和重修,现在的圆通宝殿5间,高10.8米,面阔19.7米,进深18.3米,建筑面积360.51平方米。重檐歇山顶,前后双步梁抬式结构,朱椽筒瓦,正脊中悬光寰铜镜,两端置龙首琉璃鸱吻,阳面嵌有“国泰民安”、阴面“风调雨顺”大书。四戗脊飞檐雕甍,

下檐翘角垂悬翚革,随风鸣金。殿额“圆通宝殿”大书,系原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于1987年所书。1985年僧众回山,重塑贴金毗卢观音佛像,连同莲花台座,高达8米,“善财”、“龙女”侍塑两傍,32尊化身观音塑像分列左右。置释迦摩尼佛像,佛像两侧及后檐墙有一圈十八罗汉像,置于高1.2米的石质须弥座台上。
现在我们到宝陀寺圆通宝殿内参观大殿观音菩萨和观音菩萨32尊化身。寺内供奉的是普陀山的“不肯去观音”。为什么说圆通宝殿是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总制胡宗宪从梅岑山紫竹林(今普陀山)迁过来的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
根据《招宝山志》和《镇海县志》等文献记载:唐大中十三年(859年),日本名僧慧锷去五台山取经,看见一尊观音像非常精美,于是想带回日本供奉,他带着观音像登舟从招宝山出发,过昌国至梅岑山(今普陀山),结果“风雨大作,舟人其恐”。只好把观音像留在了梅岑山,梅岑山从此改名为普陀山,那尊观音便称为“不肯去观音”。然而“不肯去观音”落脚普陀山后并未从此安宁。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倭寇猖獗,普陀山成为走私团伙聚集之地。为使他们没有落脚之处,名将汤和烧毁殿宇300间,迁居民入内地(定海县内,今镇海),观音像随迁。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总制胡宗宪夜梦“观音不愿在内地”,便迁徙观音至招宝山。观音迁来之后,山上观音阁、潮音洞、紫竹林、上天竺、中天竺等景点,也与普陀山景点相一致建设。所以老百姓也称招宝山的观音为“活观音”,招宝山自此香客如云,尤其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观音诞辰、出家、成道之日,善男信女上招宝山朝拜者骆绎不绝。
现在让我们走出宝陀寺后门,在这可以看到对岸金鸡山雄势,那里是中法战争镇海之役指挥处,用肉眼还可以看到山顶上的“指挥台”,金鸡山一带还有很多海防遗迹,如“督师御敌处碑”、镇远炮台、宏远炮台、靖远炮台等等。
与金鸡山、招宝山连接的招宝山大桥建于2001年5月8日,是亚州最长的单跨斜拉索桥,它不仅是沟通北仑、镇海两区和宁波市向外辐射的重要交通枢纽,而且也是未来我国沿海大通道的必经之道。
现在我们从威远城的后门出去,这里叫后威远城,在威远城后城门上,原设有明代建造的“天灯台”一座,它是海上丝绸之路引航灯,也是东南沿海最早的航标灯。
抗日碉堡
这座炮台建于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为抗击日寇的侵略所建,抗日战争中,镇海军民曾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1940年7月17日,日本侵略军从镇海城关和现北仑区的小港两翼登陆,镇海爱

国军民在招宝山、戚家山等地与日本侵略军激战,击毙、击伤日军400余人,使敌仓皇败退。
月城
古代称大的城叫“日城”,小的城称“月城”,即太阳和月亮的意思。大家不要小看这小小的一座城,但在军事上的意义是很大的,它说明了当时军事水平已相当的高。光绪九年(1883年),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到镇海上任,他首先考察了招宝山海防设施,他认为威远城建得太高,炮台太露,敌人在海上容易发现,一旦威远城被围,山下不能相接应,招宝山就难于久守。因此他在山腰与威远城接续处筑月城一座,与全山统体相连。建造月城时,为达到隐蔽的目的,特设计成又低又矮,使远处海上敌舰无法看到月城,月城上设四座大炮。欧阳利见为此特撰写《增修招宝山月城碑记》,在碑文中我们可以领略欧阳利见的军事才能。城门上“海宇乂安”四字,由欧阳利见书,“海宇乂安”即“海上太平”的意思。月城在中法战争镇海之役中起到很大作用。
鳌柱塔
鳌柱塔是招宝山标志性的建筑,塔从印度传入我国,俗称“宝塔”,亦称“浮屠”,用以收藏舍利和佛卷等。但招宝山鳌柱塔的最早的用途与其它宝塔用途不一样。
传说古时招宝山下出海口,时有巨兽出没,兴风作浪,翻船淹堤,百姓不得安宁。有一天招宝山上来了一个和尚,他告诉主持长老,在此造塔,可确保海上安宁。话毕,忽现一道红光,和尚不知去向,主持长老忙朝天参拜,并念“阿弥佗佛”。原来是观音菩萨显灵指点。第二天长老就按照观音菩萨指点,开始在山上建造砖砌七层宝塔,建成后取名鳌柱塔。说也奇怪,从此在海上就看不到有巨兽出没,海上从此太平,“鳌柱插天”碑就为此传说而写的。
现在的鳌柱塔,由侨胞资助和政府拨款修建,于1999年春节正式开放接待游客。塔占地面积361平方米,为仿宋建筑。塔身净高57.6米,七层八角,青铜塔刹顶。是镇海的制高点。如今鳌柱塔已成为招宝山标志性建筑和海上航运的航标,远来的轮船看到山上的塔时,他们就知道镇海到了。
现在,螯柱塔经过一番装修,重新对外开放。塔内展示“独占鳌头”状元文化;三至四层展示“三十三尊塑像”观音文化”;五至六层展示“镇海名人书迹”及院士文化。
到了招宝山大家不妨登一登塔鳌柱塔,体会一下什么叫“独占鳌头”,也许大家都听说过镇海两院院士、宁波帮代表、著名书画家、高考状元特别多,有人说那是因为镇海有一座鳌柱山(招宝山古名),鳌柱山上有一座鳌柱塔,大家可千万不要错过“独占鳌头”机会哦,如果天气比较好的话在塔上你能看到舟山群岛;如果运

气比较好的话在塔上你还能看到海市蜃楼。请大家不要拥挤注意安全。
观音阁
观音阁是招宝山十二景区之一,古时叫“夕照霞辉”,日落时观晚霞,金光璨烂,满天彩霞。故名“夕照霞辉”。现在的观音阁,古名叫“夕照庵”,始建于明代,后由于历史的变迁,几经废毁和重建。抗战时烧毁成一片废墟。
1985年智柔师太筹资在原址上建造庙宇殿阁,如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内供奉“千手观音”、“送子观音”和一幢千佛阁,全用樟木雕凿,贴金佛面,相当辉煌,已成为招宝山主要景区之一。
大家来看一看这株茶花,据说智柔师太生前非常喜欢牡丹,在她临终前她对着这株茶花说,要是茶花树也能开出牡丹就好了,据说在她仙逝的那一年这株茶花真的开出了一朵牡丹花来,信不信当然由你。
仙人洞
仙人洞又名潮音洞、观音洞,原是招宝山十二景之一。洞中原有庵名叫观澜庵。原址在山尽头处,洞口拍浪滔天。洞中怪石嶙峋,石门直通大海,内洞两巨石夹峙,象一线天。峡下有涌泉流出,整日发出悦耳动听的“叮咚、叮咚”之声,泉水甘甜清凉,四季不涸,据说饮一口甘泉后,使人顷刻眼目清润,沁人肺腑。洞口原有抗倭名将卢镗摩刻:“六国来往处,平倭第一关”十大字。
关于仙人洞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一个江西人,来到仙人洞寻宝,他看见洞中金光闪闪,不知何物。他在手心画了一条符咒,口中念念有词,忽然在洞壁中显现出一柄宝剑,他急忙伸手去拔,只见神剑脱鞘而出,江西人慢了点,只拉住剑壳子,宝剑已跃出洞口,落在山前放生池中,待江西人追到池边,池中水花还在飞腾,宝剑已无影无踪。原来那里的放生池,古时称“一剑池”,是观音大士藏宝剑的地方。当时为了除妖,才把宝剑放到仙人洞中去的,故放生池又称“一剑池”。等下山的时候大家可以去池边看看,据说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看到过这把宝剑了,说不定这把剑就被你们捡到了。
吴公纪功碑亭
吴公名吴杰,原籍安徽,是中法战争镇海之役中立有大功的将领。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元宵节,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领6-7艘法舰,公然进攻镇海。吴杰(镇海老百姓称他为“吴大佬”)官至守备,人称炮台司令。守招宝山威远炮台。当法舰开入镇海口时,吴杰亲自开炮,击伤法舰。据说这一炮打得很巧,重伤孤拔致死,还直接促成了当时的法国内阁倒台。
据说吴大佬非常勇敢机智,曾化装成小贩,划着小船冒死走上法舰,了解法船装备,后被法舰华人水手发现,他潜海逃遁立了一功。又有一次,他与小兵划着小艇在海上巡逻,突

然发现有华人间谍在海口拿着剪刀,潜水游向布水雷地方,妄图剪掉连接各个水雷的电线,被吴杰发现,吴杰当即跳下小艇潜入海中,活捉华人间谍,又立一功。
中法战争镇海之役胜利后,他被调往四川。甲午战争时又被调回镇海,曾任总兵、提督之职,其宅居在镇海城内人民路与胜利路交叉口,现修缮一新,成为海防遗迹国家保护单位之一。后卒于镇海,墓葬于北仑小港枫林。
梵文摩崖石刻
该摩崖石刻为浙江省发现的最早、最大摩梵文崖石刻,是浙东佛教文化引进的历史见证。1984年2月,在整治招宝山环境中被县委一些老干部在义务劳动中发现,当时没有一个人认识此文字,一位领导干部曾表示,谁能识别该文字奖励电视机一台。后来有几位热心的文物爱好者进行查阅大量资料,才识别了该文字的含义:原来这是印度最早始用的佛教梵文,汉字译音为:“唵(om)嘛(ma)呢(mi)叭(bato)咪(me)吽(hong)”。是古印度佛教密宗咒语,即喇嘛教的“六字真言”。据印度僧人说,信徒只要每天念百句,能百病消散,菩萨能保佑你万事如意。
经考证,此梵文为古印度的兰查体,盛于唐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印度僧人把佛教传入中国。该梵文何时刻于招宝山上,至今还没有发现有文献记载。根据风化程度来看,至少在唐、宋时代(招宝山佛教文化始于唐代),但还需专家作进一步鉴定。这一梵文石刻是招宝山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招宝文化苑

前方,我们看到的这个闪着金光的建筑呢,就是我们今年5月刚刚对外正式开放的招宝文化苑,招宝文化苑始建于2007年12月,竣工于2008年4月。总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总投资600万元。
苑内供奉的就是东方财神招宝天尊,其中招宝财神投资就达到了320万元。“招宝财神”塑像高2.88米,总重1500千克,用黄金和铜铸造,采用蓝田白玉、玛瑙、翡翠等500多颗珠宝装饰,其中如意棒上所镶的为天然蓝田白玉, 重达1000克,财神帽和所系腰带镶嵌的为天然翡翠,分别重达500克,其打造工艺达国家级艺术珍品。经国内权威资质机构鉴定并评估,艺术价值为3000万元。在民间传说中,赵公明财神下辖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神,职掌天下财库。凡间招财进宝非得通过“四神”不可,其中,招宝天尊萧升被元始天尊封为招宝天尊后,就来到招宝山,掌管东方财库,民间尊称为东方财神,也称东路财神。
俗语有言 “南海观音普陀山,东方财神招宝山”,那么,眼前的这尊招宝天尊,塑像高2.88米,用黄金铸造,

再用珠宝、玛瑙、翡翠等材料装饰,其制造工艺之精湛、自身价值之昂贵,在国内少见,可以称得上东方第一财神。
集珍湖
集珍湖取得是“招财进宝、百珍交集”的意思,它又名“一剑池”。传说很古很古以前,山上经常有妖魔出入,很多善男信女不敢上山拜佛,招宝财神使用各式降妖法术,但老妖魔力无比,招宝财神无法降伏,只好向观音求援,观音菩萨便与招宝财神一道来到招宝山仙人洞,原来是一条巨蛇作怪。这条巨蛇一千多年来修行成妖,每到晚上都要出来作法,妖气浓浓,狂风骤雨,风沙盖天布地,小妖大妖一起到山上各处狼食各种供品。观音菩萨从山下池中取来镇妖宝剑一柄,直指老蛇,老蛇见到观音大士,忙求拜观音,放它一条生命,观音见它多年修行也不容易,况且它没有害过人命,就命它到北方一座小岛上继续修行,不久将成正果。巨蛇向观音跪拜以后腾云而去(后来该蛇居住的地方称蛇岛)。观音为使巨蛇不再扰袭招宝山安宁,就把这一柄镇妖剑放在山后仙人洞中,后因江西人来寻宝,宝剑逃到了这个池中,所以它又叫“一剑池”。
有的朋友问了,镇海不这还有一个“一鉴池”吗?它在东长营弄。是当时宁城官兵取水的地方,也是万斛大船取淡水的地方,是的。两个池名字听起来很相似,这个“剑”是宝剑的剑,那个“鉴”是鉴定的鉴,是一面镜子的意思,两个名字听起来很象,所以这两个池又叫姐妹池。
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
现在我们到了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坐落在昔日的古战场招宝山麓,纪念馆的内部陈列,由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费钦生担任总体设计。陈列形式在吸取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注意多样性、可观性和现代人的欣赏要求,运用高科技手段,增强了陈列的艺术感染力,达到雅俗共赏。基本陈列分上下两层,共有六部分组成,分别是序厅、抗倭厅、抗英厅、抗法厅、抗日厅、现代海防厅。
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1997年10月8日建成开放。它位于素有“海天雄镇”、“全浙咽喉”之称的海防要塞镇海口招宝山南麓,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总投资2100万元,是介绍镇海口海防遗址的专题性纪念馆。纪念馆建筑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齐康主持设计,内部陈列总体设计由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博物馆研究院费钦生担任。基本陈列分上下两层,共由六部分组成,分别为序厅、抗倭厅、抗英厅、抗法厅、抗日厅、现代海防厅,全面展示了自明中叶以来镇海军民抗击倭寇和抗英

、抗法、抗日的真实史迹,其中以1885年镇海抗法保卫战为陈列重点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自成立以来,先后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团中央等单位授予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浙江省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文明博物馆,国防教育先进单位等。现在,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已成为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到了招宝山海防馆也是必去的景点之一,馆内有专业解说员,大家可进去参观并听听解说,目前海防馆是免费对外开放的。
?安远炮台
安远炮台是东南沿海保存最完整炮台之一,它建于1885年中法战争镇海之役期间,当时一边战斗一边修建一边使用,在中法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法战争前,镇海口两岸多使用石块垒成的炮弹,鸦片战争中,英国人使用的是一种撞掣型开花炮弹,碰到越硬的物体,其炮弹越容易爆炸,炮弹一触到青石炮台就四分五裂,威力很大。中法战争前2-3年,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在研究了各国大炮的特性后,他认为镇海石块砌成的炮台不能适应军事上的形势,他想方设法研制成用黄沙、糯米、石灰等原料建炮台,当地人称它为“糯米饭炮台”。
为什么叫它是糯米饭炮台呢?因为它用黄沙、凝土、石灰、砂砾拌以糯米饭汁混合捣砌而成,当炮弹撞击该炮台时,只能局部掉下碎块,整台不会倒坍倒堋,起到了软中兼硬,“以柔克刚”作用。这种炮台就地取材,成本低。后来把镇海口所有青石炮台都改作黄泥(也称三合土炮台)炮台。这种炮台在中国近代国防建设中是首创,1885年3月镇海发生的中法战争中,法舰虽弹如雨下,但镇海口十余座炮台中没有一座炮台被法军击毁,这是奇迹。
安远炮台高6米,内径16.5米,壁厚约2米,设前后炮门,前炮门朝甬江口,后炮门朝江的西面可打击法舰进入甬江内的兵舰。台内置德国造克鹿卜21厘米口径大炮一尊,炮台内地面设圆形旋转铁轨,可360°旋转,台西北有炮门一,高5米,供人员进出用,台内凹处是放炮弹和置佛像的地方。它是镇海口重要海防遗迹之一。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对炮台作了一次修整,在战争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中法战争胜利纪念碑
中法战争镇海之役是中国近代史上海岸线战役唯一一次取得全胜的战役。该碑于1997年10月8日建成,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总投资120万元人民币,其中刘秉章的第四代孙,现任香港亿利达工业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龄先生捐资50万元港币。
纪念碑有抗法将领

人物浮雕墙,用平面花岗石贮面,简洁而凝重,正面中间为21平方米的铸铜高浮雕,浮雕突出了巡抚刘秉璋、提督欧阳利见、宁绍台道薛福成、炮台守备吴杰的英雄形象,碑名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字,摩崖上“威远雄风”是由沙孟海题字。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东海舰队司令员杨玉书中将等参加了揭碑仪式。
(招宝山大桥):到了山顶后可以清楚的看到,南岸的金鸡山和镇海的招宝山隔江对峙,一座雄伟的大桥横卧在甬江两岸,它不但是沟通镇海北仑两地的重要交通纽带,更是我国沿海大通道的重要咽喉之一,招宝山大桥全长2482米。由东西引桥、招宝山隧道和主车道四大部分组成。

结束语
各位游客,因时间关系,我们匆匆游完了招宝山的部份景点,招宝山的故事很多、文化底蕴也很深,不少文化景点还在整理和开发当中,希望大家下次再来,讲得不好地方还望大家多多指教。相信招宝山之旅一定会给大家带来宁波帮的财气、海防要塞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勇气、观音文化的运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