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归类
三、选官用官制度: 1、原始社会:禅让制
2、奴隶社会:世卿世禄制 3、封建社会: 汉朝: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朝:创立科举制。一直延续到清 朝(190• 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被废 除。 • 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 选官制度:选拔标准由以家世、财产、门第为 主到以才学为主。 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公开、公平、客观。 选拔权逐渐由地方收归中央。
二:君主专制的演变(中央官制或中央管理制 度):目的: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秦朝:三公九卿制 • 汉朝:中外朝制度 • 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 隋唐:三省六部制 • 宋朝:宋初: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后增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 • 元朝:中书省。 •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殿阁大学 士。明成祖,内阁。 • 清朝: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康熙, 南书房。雍正,军机处。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原始社会:禅让制
2、奴隶社会:世卿世禄制、分封制、宗法 制、 礼乐制度。
3、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 程:
建 立 秦朝 发 展 汉 —元 强 化 明朝 顶 峰 清朝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的发展变化: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官制或地方管理制度的演 变):目的:为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 秦朝:郡县制 • 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实行附益之法,最终解 决王国问题。 • 唐朝:设置节度使,出现藩镇割据。 • 北宋:军事:杯酒释兵权。行政:设置知州、通判。 财政:转运使。 • 元朝:行省制。 • 明朝:废行省,设三司。 • 清朝:略。(奴隶社会里西周时期:分封制)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分析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早期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从殷商时期到清朝末年,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进行分析。
一、封建政治体系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封建政治体系是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在封建制度中,君主与臣民之间建立了上下级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分为两类,一类是束缚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如汉代王侯制度和唐代州县制度;另一类则是利用地方势力、减弱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如北魏氏族统治时期的节度制度。
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地位的划分及分配几乎全部基于出身。
有“士农工商”之说,士是指显贵之家,而农工商则是指人口大量的底层民众。
在社会等级的层次中,农民地位最低,几乎不可以寻求政治权利。
而士、商等阶层则较为容易进入官场,但也苦于无法翻身。
二、科举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
在科举制度的管理下,中国古代政治进行了长达1300年的全面官僚机构的选拔和培养。
科举制度的确立,大大提升了士人的社会地位,同时也为社会上层人士创造了更加公平的晋升途径。
科举制度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直到唐朝时期逐渐形成。
科举制度从唐朝中后期(公元845年)开始被参入选举官僚的行列,直至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709年)才正式废止。
科举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科举制度中最低级别的考试,是在县以上的每年一次的考试。
通过乡试的境况称为“举人”,次境况则称为“秀才”。
在会试中,“举人”可以在省城、大城市中参加会试,通过会试的境况称为“贡生”。
选择的“贡生”可以进行为期三日的“殿试”,通过“殿试”的参加者就可以取得功名。
三、皇权理念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权理念被视为最高统治座标。
封建王朝的皇权理念甚至超过国家规章政策,干预社会各个方面。
古代君主得到了传统思想所赋予的超然地位,促使君主在政治上与一般人民之间有着很大的裂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评价科举制
•积极影响:
•
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
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
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影响:
• 考试的内容多不超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
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
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带有浓厚
的人治色彩)。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 • • • • • • • • • • • ——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1)夏启开始——世袭制 (2)战国秦——军功授爵制 (3)汉朝——察举制(重品行)。主要途径:孝廉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重门第)。 主要依据:门第高低 (5)隋唐宋元——科举制(重才学)。把读书、考试 与做官联系起来,打破门第特权垄断,扩大人才 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教育发展。是封 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 (6)明清——科举制逐步走向没落。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形成于秦 皇帝制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中央:三公九卿制 地方:实行郡县制
说明: (1)各级官员由皇帝任免; (2)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 建国家; (3)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封建 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确立 皇帝称号来源:三皇五帝 皇位世袭 基本特征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帝制度本质: 君主专制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它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之服务。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纵向知识梳理一、皇帝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
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从秦始皇起,皇帝的特权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
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皇帝制度走向极端。
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针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
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二、中央官制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
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宋太祖将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总揽中央行政权力。
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元世祖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健全了中央统治机构。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分封制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元朝的行省制度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这些制度在
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简要介绍:
1. 君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君主制为核心。
在早期,
封建制度被建立起来,国家由一个君主统治。
君主有着至高无上的
权力,拥有治理国家和决策权。
2. 官僚制度: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僚系统由一系列的官员组成,这些官员在政府中担任不同的职位。
官员的职位和权力是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来划分的。
3. 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这个制度用来管理和统计人口,记录每个家庭的人口和属性。
户籍制度在政府统治、税收征收和兵役征召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封建制度扮演着重要角色。
封建制度建立了君主和贵族之间的特殊关系。
君主将土地赐予贵族,贵族则向君主效忠并提供军事和政治支持。
5. 考试制度:考试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占据重要地位。
科举考试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
这种考试制度通过选拔最有才能的官员,为政府提供了一种公正和公正的选拔方式。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君主制、官僚制、户籍制、封建制和考试制为核心。
这些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主要的四种政治体制:
中央政治制度主要有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地方政治制度有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蕃汉分治制、猛安谋克制、行省制、僧官制、八旗制、土司制。
选官用官政治制度有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古代监察制度是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西汉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可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东汉刺史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
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又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大全
0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萌芽于战国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
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
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知识框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
1.王位世袭制 (1)确立: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高统治者以“天下为家”,以 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 (2)影响: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 国家机构体制随之建立起来;王位世袭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后来成为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一语点拨 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历史解释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
不断削弱
发展演变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
2.分封制 (1)目的: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 (2)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等,建立诸侯 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3)评价:该制度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春秋 以后,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3.宗法制 (1)内容: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小宗服从大宗;形成森 严的社会等级。 (3)作用: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和团结;影响深远,其内涵仍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4.隋唐(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 既削弱了相权,又能保证皇权独尊,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5.宋元(加强) 宋代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掌管中央财政,削弱 了相权。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 事机构。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重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特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论述题高一历史学习方法策略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重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影响:
①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③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④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 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局限: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 关系。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紧密,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 基础,分封制基于宗法制而产生,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从根本上说,分封制就是宗法制作用于国家地方政治 制度的重要举措和体现。
6、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分封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制度 和经济制度。 (2)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 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 家强盛的政治保证。 (3)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 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与中央的 关系
影 响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 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很强 构,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 的地方独立性
易形成分裂割据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颁布秦律
②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 ③思想上: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④文化上:书同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 2、政治根源:(2)完成和巩固统一 (3)加强对人民控制
3、理论来源: 法家“集权”理论(君主以法治国,君主的绝对权威
(四)演变过程:
1、萌芽——战国时期:
(1)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 (2)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历代政治制度,包括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具体如下:中央政治制度:1.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2. 秦朝:实行郡县制,三公九卿管理国家政治事务。
3. 西汉时期:实行推恩令和刺史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 唐朝:实行节度使制度,以藩镇管理方式控制地方。
5. 宋朝:实行收精兵、文官制,削弱地方节度使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6. 元朝:实行行省制,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7.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司礼监等机构,加强皇帝对中央官僚的控制。
8. 清朝:设立南书房、军机处等机构,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1.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将领土分封给诸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统治。
2. 秦朝:实行郡县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郡县,由中央派遣官员进行管理。
3. 汉朝:实行州郡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州郡,由地方官员进行管理。
4. 唐朝:实行道府州县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道府州县,由地方官员进行管理。
5. 元朝:实行行省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行省,由中央派遣官员进行管理。
6. 明朝:实行三司分权制,将地方划分为若干个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负责行政、司法和军事管理。
7. 清朝:实行府州县制,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府州县,由地方官员进行管理。
选官用官政治制度:1. 西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以血缘关系为依据选拔官员。
2. 秦朝:实行军功爵制,以军功为依据选拔官员。
3. 汉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的人选。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低为依据选拔官员。
5.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唐朝武则天时期首创武举和殿试。
6. 宋朝:实行糊名和誊录法,防止科举考试作弊。
7. 元朝:实行民族等级制度,不同族群官员的选拔有不同要求。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结(最全)
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 夏朝1)形成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2)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开始2. 商朝1)通过内外服制度控制附属国;2)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P.S.与附属国的关系: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
3. 西周1)分封制: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口封赐给臣下,广建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
受封的主要是亲族、功臣、先代贵族等。
受封者有设置官员(行政)、征派徭役(财政)、建立武装(军权)的权利,也要遵守朝觐、上供、作战的义务。
作用:西周时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与王室的关系更密切,有血缘宗亲关系。
巩固了统治基础,扩大了统治疆域,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不足:前期巩固了周天子统治,后期诸侯国实力过大,导致割据势力形成2)宗法制: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周代逐渐完备。
大宗与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
其余庶子有的被分封为诸侯。
其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其嫡长子继承。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为核心。
作用:宗法制度通过血缘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礼乐制度: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
作用:使贵贱有序,各安其分,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社会背景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发展,导致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政治上: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各国相继变法,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思想文化上: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专业文化阶层形成、私学兴起、学术环境相对宽松、各国君主延揽人才、文化交流频繁。
2.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确立皇帝制度:称皇帝;皇权至上,集司法、立法、行政、军事大权于一身;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 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推行部落联盟首领权位“禅让制”,启继父位为王,“家天下” 取代“公天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夏朝王位父子相传,商朝有时兄终弟及。
2. 方国制商朝在地方封侯、伯,有臣服、纳贡、出征等义务,形成方国制。
3.分封制(1)过程: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实行分封制,周成王时摄政的周公旦继续推行。
(2)目的:拱卫王室,扩展统治范围。
(3)性质:地方行政制度。
(4)主要内容: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同姓为主,并分封到重要地区。
诸侯在封疆内拥有对卿大夫再分封,有置官员、建武装、征赋役的权力;同时也承担服从王命,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5)作用:①层层分封,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②周王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边地开发,疆域扩大,交通发展,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③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周得以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3)主要内容:①周王称为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②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③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4)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本质上是等级制度;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內部的稳定和团结;③一定程度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④家国同构、尊宗敬祖、长幼尊卑、任人唯亲、裙带作风、等级观念、门第观念源头。
5.礼乐制:是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6.早期政治制度特点(1)按宗法血缘关系世袭权力,带有浓厚的血缘部族色彩;(2)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3)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相对较为松散,尚未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宏观综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特点、演变趋势(1)发展历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
(2)特点:①君权对相权的削弱:皇帝通过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②专制君权具有绝对性和独断性,它不允许任何人超越自己的权力。
(3)演变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2.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绵延两千年之久,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主要有以下三大特征:(1)君主专制: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
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2)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
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
(3)官僚政治: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
一方面,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要听命于皇帝,从而赋予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
另一方面是从选拔官员的程序、内容和对象来看都是与皇帝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了选拔的封闭性。
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认识(1)演变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可以兼理全国监察事务。
②汉朝:汉武帝后期,把全国分为13个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东汉时期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③唐朝:唐太宗把全国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
④明朝在地方设置按察司,掌管地方的监察事务。
(2)认识:纵观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官在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古代监察官是为皇权服务的,当一个王朝出现统治危机时,监察官就难以发挥作用,甚至会催生吏治的腐败。
中国历史政治制度
中国历史政治制度一、中央行政制度中国历史上的中央行政制度主要由皇帝和宰相组成。
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拥有最终决策权。
宰相是皇帝的助手,负责处理日常政务。
宰相职位通常由多个人担任,以分担工作负荷并互相监督。
二、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历史上的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在秦汉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乡三级。
隋唐时期,改为州、县两级。
明清时期,改为省、府、县三级。
此外,在历史上还存在过州牧、节度使等地方行政官员,但最终都逐渐废止。
三、选举制度中国历史上的选举制度包括察举、征辟、科举等多种形式。
察举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的制度;征辟是由皇帝或上级直接征召人才并任命官职的制度;科举则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科举制度一直持续到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后被废除)。
四、官吏管理制度中国历史上的官吏管理制度包括官职分类、考核制度、升迁制度和奖惩制度等方面。
官职分类是根据职责和工作性质将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类;考核制度是对官员工作绩效的评估和监督;升迁制度是根据官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进行晋升或降职;奖惩制度则是根据官员的工作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五、法律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夏商周时期,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主要依靠习惯法和成文法。
秦汉时期,法律逐渐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唐宋元明清时期,法律制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文化。
同时,法律还逐渐向着平等化方向发展,妇女和下层人民也得到了一定的法律保护。
六、经济制度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制度主要采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作物并生产生活必需品。
同时,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如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等。
在唐朝时期,出现了较为繁荣的市场经济形态;宋代以后,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七、文化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制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包括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方面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是文化教育方面,包括科举制度、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制度演变悠久而复杂,从古代部落的原始政权,到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再到分权制衡的封建制度,这些政治制度的变迁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塑造了中国古代的独特文化和历史传统。
一、原始政权时代从远古时期开始,中国社会尚处于野蛮时代,人们生活在原始社会中,通常以族群和部落为单位,这些部落通常由一个强大的首领或酋长领导。
在这个时期,政权的形成还比较简单,主要依靠族长或酋长的权威来统治,通常采用的是家长制度,即由家长作为部落的首领,对族群进行管理和决策。
二、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三个主要的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传说中由启帝建立。
夏朝政权建立后,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制度、官僚制度、婚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商朝是中国古代的第二个朝代,商王朝时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开始趋于中央集权。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周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国家权力分散到封建诸侯的手中,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制度。
三、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纷争的时期,政治格局复杂多变。
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争夺中央政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盛世。
各国大致都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国家权力分散到诸侯的手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统治制度和国家政权。
此时,孔子提出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封建等级制度。
四、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朝代。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取消了封建制度,推行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统一行政体制,加强中央的统治权力,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君主专制制度。
五、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也是一个封建制度盛行的时期。
刘邦建立汉朝后,推行了封建制度,将国家划分为郡县,下设三公九卿等官职,实行官僚制度。
汉朝时期的郡县制度和官僚制度对后来的封建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隋唐时期隋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最为强大和繁荣的封建王朝。
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
思想统治。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加强思想统治。
4、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 点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作用:
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起来,密切了周王室和诸侯国 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周王室迅速发展成为幅员 辽阔,对周围民族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3.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
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公元前221年,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③韩非子的关于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 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分封制的内容:受封的对象主要是亲族、功臣、先代贵族等;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者必须承认周王 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诸侯对下属进行再分封,在领地 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分封制的特点: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姓亲族是分封 的主体;土地和义务是分封制的关键;实行层层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周王推行分封制确立了他天下共主的地位; 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的等级序列;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分封制的演变: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 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原因:①生产力的进步(铁农具、 牛耕的出现);②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势力膨胀;③王 室的衰微与诸侯的争霸战争。
行省制度。元朝地方政府,主要设有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今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称为“腹里”,直属于中书省管。 此外,则设有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 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各行省的组织均仿中书省, 设丞相(但例不常设)、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 处理一省的政务,举凡民政、军政无不统领。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君主被视为天命所归的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君主的地位和权力是世袭的,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维持统治。
君主制度的代表是封建制度,将国家划分为几个封建领地,由君主授予贵族豪强以及功臣等,作为其封地和相应的权力。
在封建制度中,贵族地主具有广泛的政治和经济权力。
例如,贵族拥有土地,可以通过征税来获取财富和资源。
同时,他们还负责统治封地内的人民,维持社会秩序和安全。
贵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礼仪制度来维系,对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制定了相应的规范。
贵族们常常通过亲戚联姻来建立政治联盟,以加强各自的力量和地位。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还存在有丞相、宰相、太尉等类似的官员职位。
这些官员是君主的重要助手,负责处理国家事务、领导军队、制定政策等,以维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他们的选拔往往基于功绩和能力,一般来说并不具备世袭性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实施还包括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例如,中国古代有很早的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周礼》、《禹贡》等,它们规定着各类人员的各种职责和行为规范。
此外,在中国古代,还存在很多法律法规,例如《大宗法》、《租税法》等,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威权严格。
君主除了行使行政、军事和司法权力外,还拥有神圣的象征地位,被人民视为苍天的代表。
封建制度的实施使得统治者能够有效地控制地方,并保持局势的稳定与统一。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以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为主要特征的政治体制。
尽管存在一定的制度和规章制度,但权力高度集中于君主手中,贵族地主有较大的政治和经济权力,人民的政治参与度较低。
这种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延续了几千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基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突破3】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发展 (一)汉朝时期的王国问题 1、根源:汉初推行郡国并 行制 2、解决措施: (1)汉景帝:“削藩”; 平定七国之乱 (2)汉武帝:颁布“推恩 令”;设刺史;实施 “附益之法”(只能衣食 租税) 3、结果: 王国问题基本解决,中央 集权大大加强。
【考点突破4】 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发展 (一)汉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巩固 1、汉初: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 (1)背景:西汉初年是布衣将相局面,丞相权力较大。 (2)概念:
中朝:由皇帝亲信组成,是决策机构。
外朝: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是执行机构。 (3)影响: 使决策权从外朝向内廷转移,有利于强化皇权。 2、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剥夺三公权力.
元代的行省
蒙古: 岭北行省 东北: 辽 请注意: 元代行省的划分特点:秦 阳
1、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刺史”有 “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行省”以“行中 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从名称 来源看,“行省”是( ) A.中央的派出机构 B.皇帝的秘书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 D.朝廷的朝贡藩属
宋朝
元朝
材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 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 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 特点:集体宰相制,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但又制 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 约皇权。分工明确,使政令贯彻效率更高。“三省” 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 分层决策,互相制衡。 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史料:太祖问:“天 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 矣。” 结合材料分析北宋初 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 什么?
【考点突破3】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发展 (三)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1、原因(目的): 军事:收兵权,充实禁军(原则:“强干弱 枝”\“守内虚外”) 2、措施: 行政:影响:防止武将专权,解除分 文臣担任州郡长官,设通判监督。 裂割据的军事基础,有利于巩 固统一。但守内虚外造成边防 财政:力量削弱。 转运使转运地方的财赋 3、特点: 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分化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内外相制 但不能调动地方积极性,造成地方 贫困。 4、影响: (1)利: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 央集权,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 (2)弊:造成积贫积弱的“三冗”(官、兵、费)后 患。
2、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 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D.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3、元代的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 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 南岭、太行山——的存在……其中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 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 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有而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 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元朝政府的这一做法( )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对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不 利 ③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 ④使地方军政大权都集 中到行省手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军政)
(财政)
元朝中央政治制度 元朝:中书一省 两院制 皇 帝 中书省 (行政) 归入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影
响 ?
相权过重,威 胁皇权 ,政局 动荡 。
工 部
【考点突破4】 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发展 (三)宋元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一轮资料)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轮资料) 1、明朝(1368年至1644年):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1)撤中书省,废相权分六部; 1)时间:1380年 2)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根因); 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因) 3)影响: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皇帝政务繁杂,身心疲惫; 易造成太监乱政。 (2)设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3)设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民的控制
皇 中朝
尚 书 令
决策机构
帝 外朝
丞 相 九
执行机构
侍 中
常 侍
御 史 大 夫 卿
太 尉
特点:用“内朝”压制“外朝” 分散相权,强化皇 权。
【考点突破4】 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发展 (二)隋唐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三省六部制 1、确立、演变: (1)起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省体制。 (2)演变:
3、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左图到 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 )。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4、阅读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两汉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 -县”三级制
4、黑瞎子岛地处中国最东端 “金鸡” 版图上鸡冠位置,位 于中俄边界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自1929年中东路事 件俄方占岛至今,一直在俄方(苏联)控制下。2005年6月2 日,中俄两国外长互换《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批 准书,标志着协定正式生效,作为争议土地,黑瞎子岛约一 半归中国所有。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 )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黑龙江行省 D.中书省直辖
隋朝
唐末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考点突破3】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发展 (四)元朝行省制度(一轮资料) (五)明朝废行省,设三司 三司 布政司 行政 按察司 监察 都指挥司 军政
问题: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有何 特点?
(二)三省六部制 1、内容: 设三省,长官皆相; 2、运行: 中书省→门 下省→尚书省 3、评价: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及机制
皇 三
帝 省 尚书省
(1)作用:三分相权, 中书省 强化皇权;减少决策失误, 提高行政效率。 (决策) (2)影响:标志封建政 治制度的成熟,是古代政 制的重大创造,为历朝沿 袭。 (3)局限:不能从根本 上防止统治腐败和中央 政令的失误。
1、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 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 的身份应是( )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2、南宋理宗时大臣杜范说:“凡君德之过衍、朝政 之差缪、庙堂之塞蔽、臣工之邪匿,人所不敢盲者, 台谏皆得以敷陈而劾奏之。”上述材料表明宋代 ( ) A.发挥监察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作用 B.儒学复兴营造了士大夫的议政环境 C.建立起“内重外轻”的行政格局 D.建立起“文重武轻”的官僚格局
材料: 汉有天下,矫秦之 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 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 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 ①过失: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 ②局面:王国叛乱(七国之乱) 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 ③解决: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 设刺史监督地方;酎金夺爵, 明矣。 基本解除地方诸侯的权力。 ——柳宗元《封建论》 思考:柳宗元认为汉的过 失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局面? 后来汉代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 一问题的?
关于“酎(zhou)金夺爵” 酎金夺爵是推恩令的一个典型 表现。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 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 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 为借口,废列侯106人。
刺 1)性质: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监察制度,位卑权重。 设置刺史 史 2)发展演变:东汉末年,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州 汉武帝后期设州( 13 州) 牧),使地方行政区划发展为州、 郡、县三级制。 制 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 利:有利于地方官吏勤政、廉政建设,维 度 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护封建统治秩序。 3 )评价: 刺史位卑权重 弊: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恶习,导致贪 。 污腐败;东汉后期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1、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斗争产生的原因及实质 (1)产生原因:A、中央集权措施不得力。B、最高 统治者的昏庸。C、地方割据势力恶性膨胀。D、统 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尖锐。 (2)实质: 即是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斗争,也是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 (1)特点、影响:(一轮资料) (2)认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 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官员的变化,属于政治 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 映行政区划的变化。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始终相伴随。
知识主线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
朝代 制度内容 废除分封制,推 秦朝 行郡县制 汉初实行郡国并 行制 汉代 汉武帝实行“推恩 令”,设刺史 宋初设通判,文臣任 北宋 知州,设转运使转运 地方財赋 。 元朝 明清 实行行省制度 明废行省设三司 评价 趋势
中央集 权日益 强化, 地方权 力日益 削弱。
【考点突破4】 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发展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轮资料) 2、清朝(1636年至1912年):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大体采用明制,设置了六部和内阁。 (2)延续旧规,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 六部之上。 (3)康熙时设南书房,参与机密,中枢权力一分为三。 (4)雍正年间:设置军机处。(一轮资料) 1)原因: 2)性质: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3)职责: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4)特点: 5)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