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总复习笔记.pdf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及复习提纲第十三章·分子动理论+内能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 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 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 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 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 (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 (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内能知识点总结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内能也称热能)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9.比热(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汇总(已经整理可打印)

初中物理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第一章 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 SI )。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 ;1dm=0.1m ;1cm=0.01m ;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 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完整版)初三全一册物理笔记

初三物理笔记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1.地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轨道上.2.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相似.3.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构成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4.多数物质凝固时体积变小,但是水结冰时体积变大,如冬天水管“冻裂”5.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6.天平是实验室测量物质质量的常用工具7.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2)把游码调到零刻线处(3)调节平衡缧母使天平平衡(4)把物体放在左盘上,在右盘从大到小顺序加减砝码(5)调节游码使天平再次平衡(6)砝码加上游码在标尺上的刻度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8.密度就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9.密度可以用来鉴别物质种类:公式:ρ=Vm 10.体积的单位换算:1L=1dm3= 10-3m3 1mL=1cm3=10-3dm3=10-6m311.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第十二章运动和力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要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必须以另外的一个物体为标准,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所先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也有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它与参照物之间的距离变化了没有,若变化了则是运动,若没有变化则是静止二、运动和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用字母V表示,公式:V=tS2.速度的单位为m/s,和Km/h换算是:1m/s=3.6Km/h3.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 1.1 m/s,骑自行车速度为5 m/s4.物休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三、长度的测量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2.在测物体的长度时,必须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以厘米为单位小数点后必须有两位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距叫误差,错误可以消除的,但误差不能消除只能减小4.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可以减小误差四、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既:一个为施力物体,则另一个为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使物体发生形变3.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只要其中的一个要素改变时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5.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如:滑冰、滑船、游泳)五、牛顿第一定律1.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也就是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叫牛顿第一定律3.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在加利略实验的基础上推理、概括出来的4.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且大小不变5.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六、二力平衡1.若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且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2二力平衡的条件(1)作用在同一物体上(2)大小相等(3)方向相反(4)作用在同一直线上3.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当这两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时,这两个力绝对不可能是平衡力4.当一个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且合力为0N5.压力不可能跟其它的力成为一对平衡力第十三章力和机械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特性叫弹性,不能恢复的叫塑性2.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的伸长量跟所受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二、重力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g,是一个定值:g=9.8N/Kg G=mg 3.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空心球和空心物体等)4.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三、摩擦力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2.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摩擦力有三种:(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5.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变滑动为滚动摩擦(4)加润滑油(5)使物体与接触面彼此分离6.静摩擦力会随着拉力(或推力)的增大而增大,而滚动摩擦力只等于使物体匀速运动时那个拉力或推力,不会随着拉力、推力和增加而增大7.当爬杆、爬绳及把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握着酒瓶静止时,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都等于它本身的重力8.起重机吊着物体静止、匀速向上(向下、向左、向右)运动时绳对物体的拉力都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四.标杆1.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力臂,若动力臂大于阻力臂为省力杠杆;若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为等臂杠杆;若动力臂小于阻力臂为费力杠杆2.省力杠杆一定费距离,费力杠杆一定省距离3.杠杆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 F 1L 1=F 2L 24.在做杠杆平衡实验时,必须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使杠杆在力臂上五、其它简单机械1.在使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被提物体的重力不得超过本人的重力,被提物体的质量不得超过本人的质量2.定滑轮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不费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3.使用动滑轮时,可以省一半的力4.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若越省力,越费距离,即:绳子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n 倍(n 为绳子段数) 公式:拉力F =nG绳子移动距离 S =nh 5.轮轴和斜面(1)轮轴:F 1R =F 2r (R 和r 分别为大轮和小轴的半径),由此可得半径越大越省力)(2)斜面:调斜面长是斜面高的n 倍,则在斜面上对物体的拉力为物体重力的n1,F =nG第十四章 压力和压强 一、压强1.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压强,用P 表示,压强单位:Pa 公式:P =S F若物是规则的也可以代P =ρgh 计算 由以上公式可知,压强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2.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3。
初中九年级物理笔记(全一册)

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一、物质的构成1、分子: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还可继续分割——原子3、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
二、分子热运动1、NO2实验2、硫酸铜实验分子在不断运动3、金与铅4、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5、温度越高导致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三、分子间有作用力1、分子间引力——物质不易被拉伸、不易散开2、分子间斥力——物质不易被压缩3、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4、引力、斥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当分子间距正常时引力=斥力当分子间距变大时引力>斥力当分子间距变小时引力<斥力5、分子间距扩大10倍以上时,引力、斥力同时消失四、分子动理论1、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2、分子间存在引力、斥力3、分子在不停地运动4、分子间存在间隙第2节内能一、内能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单位:焦耳(J)3、特点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也不论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内能。
即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注:物体一定具有内能,但不一定具有机械能。
4、影响因素(1)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2)温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内能越大(3)同一物质,状态不同时所具有的内能也不同。
其中温度是最重要因素。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1、热传递(1)定义: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的过程叫做热传递。
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2)条件: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3)方向:内能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即高温低温注:○1热传递是传递热量而不是温度○2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而不是从内能多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少的物体。
2、做功(1)对物体做功。
物体内能增加,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如:压缩空气、摩擦、拍打等(2)物体对外做功。
物体内能会减少,即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复习大全(精华版)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复习大全(精华版)1.第一章机械运动1.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工具,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在使用刻度尺时,需要先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紧贴被测物体进行测量,并在读数时保持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虽然无法消灭,但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和改进测量方法来尽量减小误差。
4.在物理学中,物体位置的变化被称为机械运动。
5.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需要选作标准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速度的计算公式为:1m/s=3.6km/h。
2.第二章声现象9.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无法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在15℃空气中,声速为340m/s。
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包括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研究,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15.声的利用包括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和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3.第三章物态变化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在使用温度计前,需要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使用温度计时,需要将其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底或壁。
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并在读数时保持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9.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固→液,吸热,如冰雪融化)、凝固(液→固,放热,如水结冰)、汽化(液→气,吸热,如湿衣服变干)、液化(气→液,放热,如液化气)、升华(固→气,吸热,如樟脑丸变小)和凝华(气→固,放热,如霜的形成)。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总结归纳(必掌握)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总结归纳(必掌握)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总结归纳第七章力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1、弹力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
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初中物理常见知识点总笔记

初中物理常见知识点总笔记初中物理常见知识点总结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与路程不成正比,时间不成反比。
2.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3.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
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4.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阻力,电磁吸引力等其它力。
6.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
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
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不能说受到惯性,只能说具有惯性。
10.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受非平衡力: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11.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外电路有电源。
发电机原理:电磁感应,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外电路无电源。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拉力多大摩擦力多大。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初三物理知识归纳与笔记总结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初三物理知识归纳与笔记总结压力1压力是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它的方向总是指向支持物并和支持物的表面垂直。
在具体的问题中,压力的方向和支持物的位置有关.这里必须要明确的是,我们不能有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错误认识。
2.压力和重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产生压力的因素很多,而重力仅仅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压力的大小并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在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时,它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力在数值上才等于物体的重力。
透镜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像距( υ ) 像的性质应用u > 2f f<υ<2f 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实像(实像大小转折)f< u<2f>2f 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u = f 不成像(像的虚实转折点)u < f υ> u 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知识要点汇总)

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知识要点汇总)初中物理总复:物态及其变化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状态的变化是指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与温度有关。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来表示。
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摄氏温度的规定是在大气压为1.01×10Pa时,将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将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将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使用温度计时,需要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不再变化时再读数。
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在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壁或底。
体温计的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而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则称为凝固。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即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和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会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和玻璃。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而汽化有两种方式,即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影响蒸发的因素包括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物理降温是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上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液面气压,提高液体沸点的原理制成的。
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有两种方式,即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而气体液化放出热量。
光学知识光的反射定律规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pdf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pdf第一章物理学科基础知识1. 系统、客体、物质、物理学的基本概念2. 科学研究、自然科学和物理学3. 实验、观测、数据和物理学研究方法4. 物理学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关系第二章基本物理量和相应的单位1. 基本物理量及其相应的单位(长度、质量、时间、电流强度、热量、物质的量、光强度)2. 密度的物理意义及单位3. 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第三章测量物理量1. 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和步骤2. 误差及误差的类型3. 误差分析的方法第四章计算物理量1. 计算物理量的方法和步骤2. 有效数字及其计算3. 各种类型的物理量的计算第五章物质量、质量和体积1. 质量、质量和体积的基本概念2. 物质的密度及其计算3. 密度和相对密度第六章物质的变化1. 物质的分子结构2. 物质的物态变化和化学反应3. 物质的热学变化第七章运动的基础知识1. 运动的基本概念2. 微元位移和瞬时速度3.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度4. 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第八章物体运动规律1. 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描述2. 物体的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3. 物体在曲线运动中的描述4. 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第九章物体受力分析1. 物体受力的基本概念2. 物体受多个力的合成3. 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第十章质点系的平衡1. 质点系平衡的条件2. 平衡力的特点和分析第十一章力与运动1.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2. 物体的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3. 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应用第十二章力的工作和能量1. 力的功和功率2. 力的机械能和非机械能3. 动能和势能的计算第十三章力的叠加原理1. 等效力的概念2. 分解力的概念3. 叠加力的规律第十四章热学基础知识1. 温度的物理概念2. 热量的物理概念3. 内能的概念和计算第十五章热力学1. 理想气体和状态方程2. 理想气体的等温变化和等容变化3. 理想气体的绝热变化和等压变化第十六章热力学第二定律1. 熵的概念2. 卡诺循环和热机效率3.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第十七章电学基础知识1. 电荷的基本性质2. 电阻的基本性质3. 法拉第电磁感应和自感现象第十八章电流和电路1. 电流的基本概念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3. 电流的测量和计算第十九章电场和电势1. 电场的概念和性质2. 电场力和电场线3. 电势的概念和计算第二十章电场中的静电作用1. 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情况2. 均匀电场中的电荷受力分析3. 非均匀电场中的电荷受力分析第二十一章电场中的电容器1. 电容器的基本性质2. 电容器的等效电容和串并联3. 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第二十二章电流的磁场作用1. 安培力的概念和规律2. 安培环路定理和安培法则3. 电流的磁场效应和磁场线第二十三章磁场中的电流作用1. 磁场中的导线受力2. 磁场中的螺线管现象3. 磁感应强度的计算第二十四章电磁感应1. 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2. 发电和电动机原理3. 互感与自感现象第二十五章电磁波1. 电磁波的基本概念2. 电磁波的传播特性3. 电磁波的应用和危害第二十六章光学1. 光的自然和光学基本概念2. 光的反射和折射3. 光的干涉和衍射第二十七章元素和化合物1. 原子和分子的结构2.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的分类3. 化合物的性质和分类第二十八章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类型2. 化学反应的速度和规律3. 化学反应的热学和平衡第二十九章物质的分离和提纯1. 物质的物理分离和提纯方法2. 物质的化学分离和提纯方法3. 物质的分析和鉴别第三十章化学能量1. 燃烧和燃烧热2. 一级和二级反应的化学能变化3. 化学能量的转化和应用第三十一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 物质的分子和离子结构2. 物质的性质和结构关系3. 物质的性质和应用第三十二章物质的物理性质1. 物质的物理状态和性质2. 物质的密度和相对密度3. 物质的比热和热传导第三十三章物质的化学性质1. 化学物质的腐蚀和稳定性2. 化学物质的反应类型3. 化学物质的用途和应用以上是中学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初三物理知识点笔记整理

初三物理知识点笔记整理一、电学基础知识1.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2.电路的基本规律: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
3.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4.电功率: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
二、电流和电压1.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叫做电流强度。
2.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单位是伏特。
3.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
三、电阻1.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单位是欧姆。
2.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
3.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是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大小。
四、欧姆定律1.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I=U/R。
3.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欧姆定律,即电压表的示数除以电流表的示数等于电阻阻值。
4.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步骤为:连接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使电压表示数为某一值U1,记录电压表示数U1和电流表示数I1、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使电压表示数为另一值U2,记录电压表示数U2和电流表示数I2,根据欧姆定律求出待测电阻阻值R=U1/I1=U2/I2。
5.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结论为:待测电阻阻值R=U/I,其中U为电压表示数,I为电流表示数。
6.伏安法测电阻的注意事项为: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调到最大阻值处;实验过程中应保持电压不变;实验过程中应保持电流不变;实验过程中应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实验过程中应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计算分析。
五、电功和电功率1.电功是表示电流做功的物理量,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
2.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瓦特,符号是W。
3.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
初中物理笔记重点归纳可打印

初中物理笔记重点归纳可打印(以下是初中物理重点内容的归纳笔记,共计约1000字)一、力的作用与力的大小1. 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特征。
2.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点在同一直线上。
3. 力的大小单位:牛(N)。
4.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它们的结果可以视为一个合力,是多个力的矢量和,或两力构成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上的力。
二、力的性质2. 接触力:两物体间通过接触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
三、力的效果1. 力的效果:力作用于物体时,可以使物体发生形状、运动和动力学、热学变化。
2. 力的作用方式:使物体做功、改变物体的动量,加速度、压缩物质体积等。
3. 力的功与功率:做功是力对时间的量度,功率是功对时间的量度,功的单位是焦(J),功率的单位是瓦(W)。
四、直线运动1. 直线运动的速度:速度是位置对时间的导数,单位是米/秒(m/s)或者千米/小时(km/h)。
3. 直线运动的速度与加速度关系:v=at+v0(v表示末速度,a表示加速度,t表示时间,v0表示初速度)。
4. 直线运动的位移和位移公式:位移是物体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距离,位移公式是s=vt(s表示位移,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五、圆周运动1. 圆周位移与角位移的关系:圆周位移是圆弧长,角位移是一个半径所对圆心角的角度,圆周位移与角位移是常数比例关系。
2. 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与角速度公式:角速度是角位移对时间的导数,单位是弧度/秒(rad/s),角速度公式是ω=∆θ/∆t(∆θ表示角位移量,∆t表示时间)。
3. 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线速度公式:线速度是物体运动路径上点的速度,线速度公式是v=ωr(v表示线速度,ω表示角速度,r表示圆周半径)。
六、力学能量和功1. 动能和势能:物体运动具有动能,物体位置具有势能。
2. 动能和角动量:角动量是质点的角动量矩量,表示物体的旋转状态。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力学1. 基本概念- 物质:构成物体的材料- 质量:物体惯性的量度,与重量不同-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推动或拉动作用- 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2. 力学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受外力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定律):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力: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的等效力-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4. 摩擦力- 静摩擦力:阻止物体开始运动的力- 动摩擦力:物体在运动中受到的摩擦力5. 压强- 定义: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 计算公式:P = F/A(P为压强,F为压力,A为面积)6. 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浮力等于它所排开的流体重量- 浮力的计算:F_b = ρVg(F_b为浮力,ρ为流体密度,V为物体在流体中排开的体积,g为重力加速度)7. 功、能量和功率- 功:力作用于物体并使物体移动的量度,W = Fd(W为功,F为力,d为位移)- 动能:运动物体的能量,K = 1/2mv^2(m为质量,v为速度) - 势能:物体因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P = W/t(P为功率,W为功,t为时间)二、热学1. 温度与热量- 温度:物体热冷程度的度量- 热量:物体间能量转移的量度2. 热传递方式- 导热:热量通过物体内部分子振动传递- 对流:热量通过流体(气体或液体)的宏观流动传递- 辐射:热量以电磁波形式传递3. 热膨胀- 定义:物体受热后体积膨胀的现象- 线膨胀:物体长度随温度增加而增加4. 气体定律- 波义耳定律:在恒温条件下,气体压力与体积成反比- 查理定律:在恒压条件下,气体体积与温度成正比- 盖-吕萨克定律:在恒容条件下,气体压强与温度成正比三、光学1. 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平面镜:光在平滑表面上的反射2. 光的折射- 折射定律: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速度和传播方向改变- 斯涅尔定律:n1sinθ1 = n2sinθ2(n为折射率,θ为入射角和折射角)3. 光的色散- 定义:光通过透明介质时,不同波长的光速不同,导致光分散成不同颜色4. 光的干涉和衍射- 干涉:两束或多束光波相遇时,光强增强或减弱的现象- 衍射:光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四、电学1. 静电学- 电荷:物质带电的量度- 库仑定律:两电荷间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2. 电路基础- 电流:电荷的流动,I = Q/t(I为电流,Q为电荷量,t为时间) - 电压:电势差,V = W/Q(V为电压,W为功,Q为电荷量)-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程度,R = V/I(R为电阻,V为电压,I为电流)3. 欧姆定律- 定义:在电路中,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4. 电能和电功率- 电能:电流做功的能量,W = VIt(W为电能。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笔记

物理基础知识总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1.长度的单位:米(m),其他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换算关系: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2.时间的单位:秒(s),其他还有:分(min)、小时(h)。
换算关系:1min=60s ,1h=3600s。
3.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分类:机械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4.参照物:(1)概念: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2)如何研究物体运动情况: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
如果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物体运动了。
(2)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应该根据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
参照物选择的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可能不同。
通常研究问题时,往往选择大地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5.速度:用字母v表示。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①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
②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 =s t。
(4)单位:米每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每时(km/h)。
换算关系:1m/s=3.6km/h6.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7.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测量方法:物体运动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t的比值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第二章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