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测试卷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一、填空题1.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解决了通过()、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
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的方式来解决的。
3. 实现人的()而()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4.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主要有三种形式:()、()、()。
5. 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不仅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而且具有高度的觉悟和髙尚的道德品质,乐意为社会公共事业作出()已经成为()。
6. 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广大()的()。
7.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 )的有组织性和()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8.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发展的()指南。
9.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十分漫长而且充满()()的历史过程。
10. 第二国际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二、单选题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2.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
A.按劳分配B.共同富裕C.公有制D.发展生产力3. 以下不属于生产力基本要素的是()。
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科学技术4.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5.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试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指的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指的是客观实在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答: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科学方法,它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斗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概念指的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概念指的是人的主观性,即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认识。
5、什么是唯心主义?答:唯心主义是一种认为精神或思想是第一性的哲学观点,它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精神或思想是世界的本原。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什么区别?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是精神的或者是思想的。
7、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指的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基础。
8、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概念。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概念指的是事物的前进性和上升性,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发展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马哲期末考试试题答案一、简答题1、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答案: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既不同于唯心主义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也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用纯粹的自然科学来代替哲学上讲的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包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而且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
2、请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试题姓名:专业:成绩: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A.运动绝对性原理B.普遍联系的原理C.矛盾普遍性原理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3.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C.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5.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A.不需要任何条件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6.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A.间接经验B.社会实践C.人的意识D.客观事物7.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B.科学技术C.社会基本矛盾D.人民群众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的方法B.逻辑推理的方法C.矛盾分析的方法D.归纳和演绎的方法9.量与事物的关系()A.量与事物直接同一B.二者不是直接同一的C.事物可以没有量D.量可以脱离事物10.事物的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是()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本质的表现C.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表现本质D.真象是稳定的,假象是多变的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12.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法观点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物质的可知性B.运动的绝对性C.客观实在性D.发展的规律性1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世界普遍联系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15.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唯心主义D.可知论16.实践标准的辩证法是()A.是绝对确定的B.是不确定的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1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A.两种不同的真理B.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C.两种相似的真理D.两种相同的真理18.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9.在各种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A.艺术B.政治法律思想C.哲学D.道德2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2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唯心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22.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A.出现时间的先后B.是否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C.形式上是否新奇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23.规律是(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24.偶然性是指( )A.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趋势B.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前途和方向的趋势C.客观事物中不确定的趋势D.客观事物中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2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26.唯物主义一元论 ( )A.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B.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C.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D.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27.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8.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9.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这体现了()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30.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生产工具B.劳动者C.科学技术D.劳动产品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意识的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在于()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D.意识能够改变客观规律E.意识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控制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的简单重复B.不仅包括重复而且主要是质变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E.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质的变化3.下列论断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B.存在就是被感知C.心外无物D.世界是意志的自我认识E.“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4.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是()A.镜中月B.水中花C.阶级斗争D.引力场E.梦中树5.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表现为()A.两者相互区别、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补充B.重点论是一点论,与两点论对立C.两点论是均衡论,与重点论对立D.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E.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6.在下列现象中,属于量变必然引起质变的是()A.生产力不断增长,引起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形状和体积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生出小鸡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进化E.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温达到100℃水就变成蒸汽7.“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A.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B.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的原理C.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D.肯定和否定相互转化的原理E.关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8.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A.现象是外在的,本质是内在的B.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共同性的C.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D.现象是相对的,本质是绝对的E.现象是感官能够感知的,本质只能通过思维才能把握9.“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因为()A.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B.它能够解放生产力C.它能够极大地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D.它消灭了私有制E.它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中转移到先进阶级手中的根本途径10.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表现在()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B.社会存在一发生变化,社会意识立即发生相应变化C.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D.在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有阶级性E.在阶级社会中,同经济基础有紧密联系的社会意识形式有阶级性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师*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院、系:年级:专业:答案:**师*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三、辨析题(每题4分,共12分)1.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答:对。
(2分)生产力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虽然离不开人的精神因素,但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运动变化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成为后人进行实践的既定前提。
因此,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2分)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错。
(2分)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畴。
从辩证矛盾的含义可以看出,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
(2分)3.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对。
(2分)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也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根据。
(2分)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没有无运动的物质。
(2分)任何运动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所谓"纯粹”的运动是没有的。
(2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物质从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由外部力量的推动而引起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
唯心主义则主*没有物质的运动。
(2分)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里?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前者承认世界万物的相互联系,而后者则孤立地看待世界万物;(2分)前者承认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而后者则以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万物;(2分)前者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甚至把它看成是万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后者则看不到事物的内在矛盾性,以致把事物的发展归结为外部推动力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卷5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卷5一、在下面各题的 4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 1项,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错选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 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 ) A.对世界状况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模式的不同回答 D. 对世界趋势的不同回答 2.承认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的观点( )A.是一切哲学的观点B.只是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C.只是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D.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是( )A.世界观和人生观B.唯物论和辩证法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 认识论和真理观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感性认识B.意识的能动性C.理性认识D.社会实践 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经济和政治的统一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6.承认自然界对人类意识的根源性是( )A. 一切哲学派别的共性B.唯物主义哲学的前提C.唯心主义哲学的共性D.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前提7.“物质是永恒的”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
这两种说法( ) A.都是正确的 B.前者正确,后者错误 C.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D.都是错误的 8.。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A.承认联系与承认孤立的对立B.承认发展与承认静止的对立C.承认全面与承认片面的对立D.承认矛盾与否认矛盾的对立 9.认识的本质是 ( )A.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摹写B.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在头脑中对客体的重构D.主体对客体的创造 10.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A. 肯定世界的统一性 B .否定世界的统一性 C. 坚持世界不可知性 D. 坚持世界可知性 11.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A.生产关系B.地理环境C.生产劳动D.社会意识12.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 )A.人和人的关系B.人和物的关系C.物和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 13.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主要是看 ( )A.劳动者的技能状况B.生产工具的水平C.劳动对象的状况D.运输设备的状况 14.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是( )A.科学技术B.经济管理C.劳动者D.生产资料 15.在下列社会心理中,最稳定的是( )A.阶级心理B.阶层心理C.团体心理D.民族心理16.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好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没、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
马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马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统一答案:A2.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A. 经济基础B. 政治制度C. 思想文化D. 宗教信仰答案:A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A. 个别劳动时间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 商品的稀缺性D. 商品的交换价值答案:B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体现了:A. 唯物主义观点B. 唯心主义观点C. 辩证法观点D. 形而上学观点答案:A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A.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C.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的矛盾D.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答案:B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主观反映客观B. 主观创造客观C. 主观与客观的对立D.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答案:A7. 马克思提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什么推动的?A. 社会革命B. 经济危机C. 政治斗争D. 文化变迁答案:A8.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A. 社会发展的次要动力B.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 社会发展的阻碍答案:C9.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A.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B. 工人对资本家的剥削C. 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平等关系D. 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合作关系答案:A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 认识世界的起点C. 改造世界的动力D.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理论,它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马哲试卷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马哲试卷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 辩证法D. 形而上学答案:B2.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社会革命C. 生产关系D. 生产力的发展答案:D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运动B. 客观实在性C. 变化D. 多样性答案:B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答案:C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因为()A.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C.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先导D.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源泉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A. 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 机械唯物主义E. 自然辩证法答案:A B E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包括()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 阶级之间的矛盾E. 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答案:A C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A. 目的B. 手段C. 动力D. 结果E. 条件答案:A 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9.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1)实践性,即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辩证性,即它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并且是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3)历史性,即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10.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体力、道德、审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马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大题

马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大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请简要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
•唯物论强调物质的首位,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人类的思维、认识和社会意识都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辩证法强调辩证思维方法,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和思维方式。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立面和矛盾,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就是矛盾斗争的结果。
•辩证法强调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由量变引起质变,从而形成新的事物。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无穷尽的运动发展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3. 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有哪些?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理论。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上的东西。
•转型理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如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革命理论:社会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实现的,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是通过推翻旧的社会形态来实现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之处包括:•人的本质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人类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修养有相似之处。
•社会公平与正义观念: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类似的价值观。
•对自然的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指导性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和原则。
期末马原试题及答案

期末马原试题及答案【正文】二〇二一年期末马克思主义原理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
A. 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B. 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革命C. 阶级斗争和剩余价值理论D. 科学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经济答案:A2.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
A. 世界是物质的B. 世界是可知的C. 世界是感性的D. 世界是发展的答案:D3. 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指出,帝国主义是()。
A. 资本主义发展的终极阶段B. 无产阶级革命的开始阶段C. 资产阶级专政的形式D. 全球化经济的标志答案:A4. 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A. 社会主义制度B. 公有制经济C.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D. 实现共同富裕答案:C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
A. 邓小平理论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 科学发展观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答案:D......第二部分: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其核心是辩证法。
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有哪些重要观点?答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包括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过程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重要观点。
3. 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实践?答案: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通过改造社会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4. 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有哪些特点?答案: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具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和危机加深等特点。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是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三部分:论述题(共50分)1. 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作用。
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精神支柱,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
湘潭大学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湘潭大学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卷考试时长 60分钟专业:金融学年级:2020级学号:姓名:【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 马克思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 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C. 政治经济学D. 科学社会主义【答案及解析】D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 理论联系实际是()A.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B.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C.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D. 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答案及解析】B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实际。
3. 下列各项中表明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是()A. 事物的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B. 事物的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C. 事物的量发生巨大的变化D. 事物的质发生根本变化【答案及解析】B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4.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说()A. 联系具有客观性B. 联系具有普遍性C. 联系具有复杂性D. 联系具有多样性【答案及解析】A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5.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作用的范围和领域是()A.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B. 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C. 思维领域和自然界D. 自然、社会和思维等所有领域【答案及解析】D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等所有领域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A. 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哲学体系B. 建立在社会科学基础上的哲学体系C. 既包含自然科学又包含社会科学的哲学体系D. 既包含社会科学又包含自然科学的哲学体系答案:C2.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 唯物论以物质为唯一真实存在,唯心论以意识为唯一真实存在B. 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唯心论认为意识决定物质C. 唯物论强调实践基础,唯心论强调观念基础D. 唯物论注重经验验证,唯心论注重逻辑推理答案:A3. 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B.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C.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D.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区分答案:B4. 观察事物不能片面地、静止地、孤立地看待,而要以全面发展的观点去看待,这是因为A. 事物的发展是相对的B. 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C. 事物的发展是内在统一的D. 事物的发展是历史的答案:B5. 人的历史是社会历史,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一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哪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否定?A. 形而上学的历史观B. 唯物史观C. 概念史观D. 唯意识史观答案:D二、简答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简要说明其含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人世界的物质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历史唯物论认为人类社会是物质生活的总和。
这一原理的含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通过分析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现实状况。
2.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哪些?分别简要阐述其含义。
答案: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矛盾、质量、量、形态转化、因果关系等。
- 矛盾:指事物内部相互矛盾的两个侧面,辩证法认识事物的根本问题就在于揭示矛盾。
- 质量:指事物性质的内在特性,主要是指事物的本质和根本属性。
第一章练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练习及答案

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 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5.A
6、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 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6.C
26、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6.A
27、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 应,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可观的 27.C
3、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哲学不同 派别的依据。其中,对思维与存在是否一 致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划分()的依据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C
4、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4.C
22、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变化是否巨大 B.事物的变化是否能够感知 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22.D
23、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 是指 A.抛弃 B.事务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23.D
28、“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 修正”,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28.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 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29.A
吉林师范成人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吉林师范成人教育考试试卷《马克思主义哲学》A卷年级专业姓名分数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2.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生物学、道德、宗教B.逻辑学、哲学、道德C.法律思想、艺术、语言学D.政治思想、哲学、宗教3.“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这种观点属于()。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4.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C.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D.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6.“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基本内容B.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功能作用C.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实践基础7. 社会运动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
A.自然环境B.阶级关系C.生产方式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8.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A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B.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D.事物质变的关节点9.“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
”这种观点()。
A.正确说明了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B.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C.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0.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选读》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选读》期末测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5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以实践为基础,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指导,研究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问题,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
2. 唯物主义答: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它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 辩证法答: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主要研究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它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基本规律。
4. 历史唯物主义答: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阶级斗争和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 阶级斗争答:阶级斗争是指在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中,不同阶级之间为争取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斗争。
阶级斗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
二、填空题(5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者是______和______。
答:马克思、恩格斯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______。
答:基础3.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______。
答:社会意识4. 辩证法中的基本规律包括______、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答:对立统一5.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______。
答:动力三、单项选择题(5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A. 自然界;B. 人类社会;C. 人的思维;D. 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答:D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不包括: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D. 法国启蒙思想答:D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A. 世界是否可知;B. 世界是否运动;C. 世界是否联系;D.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答:D4.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答:A5.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决定;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答:A四、多项选择题(5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A. 实践性;B. 辩证性;C. 阶级性;D. 时代性答:A、B、C2.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包括: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A、B、C、D3.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答:A、B、C4.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 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B. 促进上层建筑的变革;C. 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D. 促进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答:A、B、C、D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体现在:A. 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B. 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 坚持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 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A、B、C五、判断题(5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练习及答案

2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观是 A.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B.使无产阶级获得彻底的解放 C.使全人类获得彻底的解放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
2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D
13.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 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C
14.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B
15.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 讽刺家”的是
A.费尔巴哈 B.傅立叶 C.欧文 D.圣西门
趋势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 E.苏东剧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失败的只是“苏联模
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A
5、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 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从狭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B.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C.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
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B
6、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资本主义社 会处在
A.孕育成长阶段 B.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C.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B
16、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 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根本原 因是
A.费尔巴哈德人本学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 B.青年黑格尔运动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 C.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实践中所认识到的经济和
政治的实际问题 D.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的
影响
导思想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通俗哲学》期末考试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从客观的物质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2、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A、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D、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这一观点()A、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B、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5、某先生病了,家人给他端来香蕉和苹果,他却说,医生让他吃“水果”,不是吃这些。
这一病人的错误在于()A、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B、夸大了共性和个性的联系C、忽视了共性与个性的转化D、不懂得矛盾的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存在6、“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之所以是错误的,从哲学上看是因为()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违背了发展的观点C、违背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7、有的人做事情往往急于求成,总是企图“立竿见影”。
这样的做法违背了()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C、量变比质变更重要D、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8、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B、艰难困苦,玉汝于成C、金无赤足,人无完人D、满招损,谦受益9、在考试来临之际,一些学生群体中流行拜“考神”,选用“祈福笔”等一些另类的考前“讨彩头”方式。
从世界观角度看,这种做法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10、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及答案

2020—2021学年度二学期期末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卷(A/B卷)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总分__________一、单选。
(每题3分,共60分)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D )。
A、指导性B、实践性C、先进性D、时俱进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是:( C )。
A、革命性B、阶级性C、实践性D、科学性3、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观点是( C )。
A、唯物论的观点B、庸俗唯物论的观点C、物活论的观点D、唯意志论的观点4、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 C )。
A、费尔巴哈B、马克思C、恩格斯D、列宁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 )。
A. 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 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 不能被人们所认识7、哲学的党性,即哲学的党派性是指( C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B、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8、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B )。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C、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反作用D、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9、意识的本质是( B )。
A、大脑的机能和属性B、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C、大脑的分泌物D、思维的各种现象10、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B)。
A、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B、抹杀了意识的主观特征C、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实在性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D )。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练习及答案

10、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必须反对 A.教条主义 B.形式主义 C.实用主义 D.本本主义 E.经验主义
ABCDE
11、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B.马克思主义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
说的组合 C.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
D
13.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 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C
14.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B
15.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 的讽刺家”的是
规律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民主的、人道主义的学说 D.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E.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ABDE
3、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 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E.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政治的实际问题 D.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的
影响
C
17、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认识历史和时代 问题提供了
A.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B.对资本主义本质的实证分析 C.一种阶级斗争学说 D.一种人道主义学说
A
18、“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 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 个论断的含义是
C
2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测试卷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一、填空题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中华民族最终走向()的()之路。
2. 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的(),()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3. 国家资本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由()占有并服务于( )的所有制形式。
4. 联系的特点有(),(),(),()。
5.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伟大变革,从性质上看,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和()。
6. ()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地反应和接受外界对象。
7.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揭示了(),阐明了(),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8. 生产价格、价值规律9. 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并没有否定理想的共同原则,而是把共同原则与()()相结合,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展现出更丰富的色彩。
10. 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和()观点,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
二、单选题1.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
A.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2. ()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A.群众观点B.唯物主义认识路线C.群众路线D.群众史观3.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广延性和伸张性B.持续性和顺序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D.有限性和特殊性4. 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A.唯心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辩证法D.唯物主义5. 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人们的主观努力B.社会实践C.科学活动D.思想斗争6.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7. 某钢厂因煤炭价格上涨而增加资本支出,它影响该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俗哲学》期末考试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从客观的物质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2、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A、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D、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这一观点()A、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B、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5、某先生病了,家人给他端来香蕉和苹果,他却说,医生让他吃“水果”,不是吃这些。
这一病人的错误在于()A、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B、夸大了共性和个性的联系C、忽视了共性与个性的转化D、不懂得矛盾的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存在6、“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之所以是错误的,从哲学上看是因为()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违背了发展的观点C、违背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7、有的人做事情往往急于求成,总是企图“立竿见影”。
这样的做法违背了()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C、量变比质变更重要D、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8、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B、艰难困苦,玉汝于成C、金无赤足,人无完人D、满招损,谦受益9、在考试来临之际,一些学生群体中流行拜“考神”,选用“祈福笔”等一些另类的考前“讨彩头”方式。
从世界观角度看,这种做法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10、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句话表明()A、人的意识对自然界没有反作用B、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世界是客观不变的物质11、“没有高山就没有低谷,没有尺长就没有寸短”。
这体现了矛盾的()A、普遍性B、斗争性C、特殊性D、同一性12、近年中国轮胎、中国稀土、中国光伏产品、美国肉鸡和汽车部件等中美之间诸多领域的贸易摩擦成为世界焦点。
有识之士认为中美之间的贸易“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这一观点体现了()A、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B、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D、矛盾的对立是相对的13、有的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追求及时行乐,醉生梦死,如今天的各类贪官,这样的人虽然活着实际已经死了;有的人虽然死了,他却永远活着,如焦裕禄逝世虽已40年,但他那不惧困难、不讲条件,艰苦奋斗、知难而上的精神,依然为人民所敬仰。
这给我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启示是()A、价值判断和选择由于主体不同而不同B、价值判断和选择应站在人民的立场上C、价值判断和选择应从个体客观利益出发D、价值判断和选择要遵循社会研究理论14、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
这启示我们()A、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B、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C、牛顿的运动定律现在是错误的D、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5、光盘、倒逼、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每一个流行话语背后都站着一类人群、一段时事、一个热点话题、一种生活方式。
这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C、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同步变化的16、从前有一个人,因饥饿一连买了六个饼子吃,但是还不觉得饱,于是就买了第七个,刚吃了一半就饱了。
那人很后悔,说:“前六个饼子都白吃了,如果早知道这半个饼子就能吃饱,我只吃这半个饼子就行了”从哲学角度看,这个吃饼人错在()①不懂得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否认了事物的质变③看不到量的积累的重要性④割裂事物的联系,孤立的看问题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7、“世界比我们伟大,不会按我们的想法行事;我们比世界渺小,必须遵循它的法则”,本杰明•惠奇科特这句话告诉我们()①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②规律具有客观性③规律是可以被人所创造的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规律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18、近年来,关于英语高考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
今年下半年北京高考英语改革方案一经公开,即刻成为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对此,专家、教师、家长、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①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②真理总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实践③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19、“思路决定出路”被不少管理者奉为圣经。
从哲学角度看,这句话肯定了()①意识是大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④意识能自觉选择和直接改变客观对象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②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③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④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原理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二、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3、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个部分。
4、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可以创造规律,为人类造福。
5、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6、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者是相互渗透的。
7、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8、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
9、社会存在的三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10、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并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三、分析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
1、中科院院士蒋民华写给上海长宁中学学生杨阳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真正干一番事业,要成才,需千锤百炼。
在攀登科学高峰崎岖的山路上,在生活的激流中尤其要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锻炼,才能做到‘有志者,事竟成’。
希望你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处处注意锻炼自己.也从中培养自己的兴趣。
干事业如入‘万山圈子’,‘一山方出一山拦’,需要没完没了的攀登。
”请结合所学的哲学知识分析材料是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15分)2、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司法体制改革是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构建了分类分层有序推进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整体布局:对条件成熟、难度不大的改革举措,要求加快推进、早见成效;对重大改革、尚不具备全面推进条件的,要求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全面推开;对情况复杂、牵涉面广、条件暂不成熟的,要求抓紧研究论证,尽早拿出改革方案。
请根据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分析材料中司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合理性。
(15分)答题卡一、单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三、分析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计70分。
参考答案一、单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三、分析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1、答: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发展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物的辉煌。
材料中要做到“有志者,事竟成”,尤其要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锻炼就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7分)同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质量互变规律,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促成质变,正如材料所说,“希望你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处处注意锻炼自己.也从中培养自己的兴趣。
干事业如入‘万山圈子’,‘一山方出一山拦’,需要没完没了的攀登。
”(8分)(加红的地方为本题的得分点,得分点准确,材料结合得当即可满分)2、答: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要勇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积极解决矛盾。
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矛盾,因此我们要勇于承认问题,全面分析矛盾,对司法体制改革分层认识,认真对待。
(7分)同时,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应该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材料中,司法体制改革要根据不同层面的问题,制定不同的方案解决问题,比如对于不具条件的重大改革方面,要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再推开。
(8分)(加红的地方为本题的得分点,得分点准确,材料结合得当即可满分,如果学生用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等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