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国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国学知识竞赛初赛题目[含答案]
国学知识竞赛初赛题目[含答案]哲学20、历史10、文学20、艺术15、宗教10、民俗15,、教育、科学20选择题两分一题。
一.哲学类1.孔子提倡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 ( B )A.阴阳五行B.天人合一C.道法自然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2.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 A )A.儒家B.法家C. 道家D.兵家爱有差等为儒家主张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孟子同墨者夷之辩论时,问他“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孟子·媵文公上》)对于兄之子的爱,自然会厚于对邻人之子的爱。
在孟子看来,这是完全正常的;人应当做的就是推广这种爱使之及于更远的社会成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善推其所为”(同上)。
这种推广是在爱有差等的原则基础上进行的。
3.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睛“孔门四教”,具体指的是:( B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文、行、忠、信C.礼、义、学、文《论语·述而》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中庸》国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中庸》中孔子说:“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这是与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信而好古”相违背的。
√
×
从《中庸》中可知,孔子是好古的,因此夏商周三代之礼,孔子选择了夏礼来遵从。
√
×
《中庸》一书认为,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方法是慎独自修。
√
×
《中庸》:“明乎郊社之礼,褅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意思是:明瞭了祭祀之事,治理国家就变得容易了。
√
×
“博学之,审问之”,“审问”的意思是细心谨慎地向他人求教。
√
×
“君子之道费而隐”,意思是君子所行之道,广泛而深刻。
√
×
《中庸》:“诚者,自成也。”至诚之德,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自我完成,是发自内心的。
√ד舜其大知也与,“与”在此处是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
×
据《中庸》可知,孔子认为,孝道的最高表现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A.舜
B.周文王
C.周武王
D.汤
《中庸》中“君子()而世为天下道,()而世为天下法,()而世为天下则”,横线中应该填入的词依次是
A.动行言
B.行动言
C.言行动
D.言动行
《中庸》认为,统治天下有三件重要的事必须做到(三重),下列不是“三重”的是
A.议礼
B.强兵
C.制度
D.考文
据《中庸》可知,下列不是孔子所认可的天下的“达德”得是(最基本的道德):
√
×
《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意思是:施行仁政的关键在于人,即人才是推行教化的关键。
√
×
“王天下有三重焉”,这句中“王”的读音是wàng。
√
国学知识竞赛试题卷及答案
国学知识竞赛试题卷及答案国学知识竞赛试题卷及答案 国学经典是古⼈留给我们的⼀杯美酒,⾹醇⽽清冽;国学经典是圣贤留给我们的⼀曲绝唱,温馨⽽久远。
诵读国学经典,让华夏精神在我们的⾎脉中流淌,诵读国学经典,让民族⽂化⽀撑我们⼈格的脊梁。
选择题 1、“⾦声⽟振”这个成语是说哪位才德兼备的名⼈( )A.孟⼦B.孔⼦C.庄⼦D.⽼⼦ 2、厦门⼤学校训“⾃强不息,⽌于⾄善”中的“⽌于⾄善”出⾃( ) A《论语》 B《诗经》 C《礼记》 D《太平经》 3、曾在厦⼤任教的史学家顾颉刚,不但是“疑古派”的代表,在其它⽅⾯也多有建树。
他曾于30年代创⽴了( ) A.史地学报 B禹贡学会 C.史料学派 D.甲⾻学派 4、北宋是我国古代纂书、修书的繁盛时期,最能代表这⼀时期书籍事业成果的是四⼤类书。
下列哪部书不是四⼤类书之⼀?( )A.册府元龟B.太平御览C.太平⼴记D.佩⽂韵府 5、⼀提到书法中的草书,⼈们便会想到“颠张醉素”,请问下列属于颠张的作品的是( )A、⾃叙帖B、⾃⾔帖C、中秋帖D、黄州寒⾷帖 6、郑⾕有诗⽈:“何事⽂星与酒星,⼀时钟在李先⽣。
⾼吟⼤醉三千百,留着⼈间伴⽉明。
”诗中的李先⽣指的是( )A、李商隐B、李贺C、李⽩D、李煜 7、“四⽺⽅尊”是哪个朝代的`⽂物:( )A、周B、元C、商D、夏 8、“西出阳关⽆故⼈”中的“阳关”位于现在哪个省( )A、新疆B、⽢肃C、宁夏D、陕西 9、“⽂章合为时⽽著,歌诗合为事⽽作”是由谁提出的( )A、⽩居易B、柳宗元C、周敦颐D、刘禹锡 10、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流派纷呈,其中有个影响特别⼤的诗派叫做“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有“⼀祖三宗”之说,请问是哪⼀祖?( ) 判断题 1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考试,殿试⼀甲第⼀名成为状元,⼀甲第⼆名、第三名分别称榜眼、探花。
( ) 12.古诗⽂常提到“花中四君⼦”,分别是梅、兰、⽵、桂。
( ) 13.社会⼈物复杂多样称“三教九流”,“三教九流”中的“三教”原指儒家、道家、释家。
中庸读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庸读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核心思想是()。
A. 仁B. 礼C. 中庸D. 道答案:C2. 《中庸》的作者是()。
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子思答案:D3. 《中庸》中提到的“中”指的是()。
A. 中间B. 平衡C. 适度D. 中心答案:C4. 《中庸》中提到的“庸”指的是()。
A. 庸俗B. 常道C. 平庸D. 庸人答案:B5. 《中庸》认为,人应该追求的境界是()。
A. 至善B. 至美C. 至真D. 至圣答案:A二、多选题1. 《中庸》中提到的“五达道”包括()。
A. 君臣有义B. 父子有亲C. 夫妇有别D. 兄弟有序E. 朋友有信答案:ABCDE2. 《中庸》中提到的“三达德”包括()。
A. 知B. 仁C. 勇D. 礼E. 智答案:ABC3. 《中庸》中提到的“九经”包括()。
A. 修身B. 尊贤C. 亲亲D. 敬大臣E. 体群臣答案:ABCDE三、判断题1. 《中庸》认为,中庸之道是天下的常道。
()答案:正确2. 《中庸》主张人应该追求极端的完美。
()答案:错误3. 《中庸》认为,人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中庸。
()答案:错误4. 《中庸》提倡的是一种折中主义。
()答案:错误5. 《中庸》认为,中庸之道是难以达到的。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中庸》中“中庸”的含义。
答案:《中庸》中的“中庸”指的是一种不偏不倚、适度适中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它强调在处理事物时,既要避免过分,也要避免不足,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2. 《中庸》中提到的“五达道”具体指什么?答案:《中庸》中提到的“五达道”指的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
这五达道涵盖了社会关系中的五个基本方面,强调在这些关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3. 《中庸》中提到的“三达德”具体指什么?答案:《中庸》中提到的“三达德”指的是知、仁、勇。
这三种德行是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知即智慧,仁即仁爱,勇即勇敢。
中庸试题及答案
中庸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极端主义B. 平衡和谐C. 个人主义D. 集体主义答案:B2. 《中庸》一书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A3. 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追求的境界是什么?A. 物质享受B. 精神满足C. 道德修养D. 权力地位答案:C二、填空题1.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不偏不倚”的________。
答案:中和之道2. 《中庸》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的“中”指的是________。
答案:内心的平和3. 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在________中寻求平衡。
答案:情与理三、简答题1. 简述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答案: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体现在追求和谐社会、平衡发展、个人修养等方面。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庸之道提倡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在社会治理中,强调公平正义、和谐共处;在个人修养上,倡导内心平和、道德自律。
2. 根据《中庸》,如何理解“知行合一”?答案:《中庸》中提到“知行合一”,意味着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个人不仅要有正确的知识,还要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实现道德修养和个人成长。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庸之道对个人修养的影响。
答案:中庸之道对个人修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教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平衡,避免极端情绪的影响;其次,它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再次,它倡导中和之道,即在情与理之间寻求平衡,以达到和谐的生活方式;最后,它提倡知行合一,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统一,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国学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国学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2023年国学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试题,试题是用于考试的题目,要求按照标准回答。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是好试题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2023年国学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选择题部分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 C )A、《孟子》B、《易经》C、《论语》D、《中庸》2、经魏晋多名士,有著名的竹林七贤,《与山巨源绝交书》是竹林七贤中的谁写给山涛的:( B )A、阮籍B、嵇康C、刘伶D、向秀3、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C )A、“大元”B、“解元”C、“进士”D、“榜眼”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为哪位诗人的作品?( D )A、李白B、杜甫C、李商隐D、李清照5、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 D )A、射B、御C、礼D、武6、“豆蔻”是指( A )岁。
A、十三B、十五C、十八D、二十7、中国的书院制度自唐代始,有官方和私人设置的两类,下列各书院属于官方创办的是:( C )A、岳麓书院B、嵩阳书院C、集贤书院D、白鹿洞书院8、友谊的深浅,由下列那一个成语可以看出情义最为深重?( C )A、莫逆之交B、金兰之交C、刎颈之交D、点头之交9、一提到书法中的草书,人们便会想到“颠张醉素”,请问下列属于颠张的作品的是:( B )A、自叙帖B、自言帖C、中秋帖D、黄州寒食帖10、鲁迅先生称( A )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资治通鉴11、郑谷有诗曰:“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
高吟大醉三千百,留着人间伴月明。
”诗中的李先生指的是:( C )A、李商隐B、李贺C、李白D、李煜12、“四羊方尊”是哪个朝代的文物:( C )A、周B、元C、商D、夏13、张渭《别韦郎中》一诗中有“不知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一句,句中所提到的“桑落酒”原产地在:( A )A、永济B、桑落C、汾阳D、绵竹14、“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中庸读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庸读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庸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B2.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仁B. 义C. 礼D. 中和答案:D3. 中庸认为哪种品质是人的最高境界?A. 勇敢B. 智慧C. 仁爱D. 节制答案:C4. 中庸提倡的“中”指的是什么?A. 中间B. 平衡C. 极端D. 偏颇答案:B5. 中庸中“不偏不倚”的意思是?A. 极端B. 平衡C. 偏颇D. 无动于衷答案:B二、填空题6. 中庸主张“________”,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答案:中庸之道7. 中庸认为,人应该追求“________”,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答案:中和8. “________”是中庸中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
答案:天人合一9. 中庸提倡在处理事情时,要“________”,即不急不躁,恰到好处。
答案:从容中道10. 中庸强调,人应该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找到平衡。
答案:刚强柔弱三、简答题11. 简述中庸的“三纲领”是什么?答案:中庸的“三纲领”指的是“中和”、“诚敬”和“明德”。
其中,“中和”是指在各种事物和行为中寻求平衡和谐;“诚敬”是指对待事物和他人要有真诚和尊重的态度;“明德”则是指明确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12. 中庸如何理解“天人合一”?答案:中庸认为“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和谐关系。
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四、论述题13. 论述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及其意义。
答案: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提倡的平衡和谐的理念可以指导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其次,中庸的“诚敬”精神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再次,中庸的“明德”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中庸思想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性、平和的生活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国学知识竞赛200题附答案及解析
国学知识竞赛200题附答案及解析你知道国学知识竞赛的题目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学知识竞赛200题附答案及解析”,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国学知识竞赛200题附答案及解析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A)A、月亮B、姻缘2. 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 (C)A、新婚B、搬家C、妻子生了个男孩D、考试通过“弄璋、弄瓦”典出《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 璋是好的玉石;瓦是纺车上的零件。
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实为重男轻女的说法。
“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A、苏州B、房屋C、酒D、庄稼4. “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A)A、左手在外B、右手在外*表示扬善隐恶5. 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 (A)A、忠耿正直B、刚愎自用*红色脸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
黑色脸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如“包公戏”里的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三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白色脸表现奸诈多疑,如:“三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嵩。
蓝色脸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如:《上天台》中的马武,《连环套》里的窦尔墩。
紫色脸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鱼肠剑》中的专诸。
金色脸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色。
如:《闹天宫》里的如来佛、二郎神。
6. 《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B)A、浑水摸鱼B、反戈一击C、笑里藏刀D、反客为主*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中庸考试试卷
中庸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极端主义B. 平衡和谐C. 个人主义D. 集体主义2. “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以下哪部经典中?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3. 中庸之道强调的“过犹不及”意味着什么?A. 过度和不足都是不好的B. 只有过度才是不好的C. 只有不足才是不好的D. 过度和不足都是好的4. 以下哪项不是中庸之道所倡导的行为?A. 避免极端B. 追求完美C. 保持中立D. 适度行事5. 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上主张什么?A. 放纵自我B. 追求名利C. 内心平和D. 过度竞争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中庸之道认为,处理事情应该_________,不偏不倚。
7. 《中庸》中提到,君子之道,_________,其至矣乎。
8. 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之间找到平衡。
9. 中庸之道强调,人应该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之间寻求和谐。
10. 中庸之道提倡的“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保持_________的同时,尊重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
12. 请解释中庸之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13. 论述中庸之道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
15. 以中庸之道为指导,谈谈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题(共10分)16. 阅读以下案例: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快速增长,忽视了员工的福利和工作环境,最终导致员工流失和公司声誉受损。
请运用中庸之道分析此案例,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结束语通过本次考试,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应用,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注:本试卷仅为示例,实际考试内容和形式可能有所不同。
中庸考试试卷
中庸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极端主义B. 平衡和谐C. 激进主义D. 无为而治2. 《中庸》一书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3. 中庸思想强调的“中”字,其含义是?A. 中间B. 极端C. 平衡D. 无为4. 下列哪项不是中庸思想的特点?A. 适度B. 调和C. 极端D. 恒常5. 中庸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什么?A. 以牙还牙B. 以德报怨C. 以暴制暴D. 以直报怨6. 中庸思想在政治治理中的作用是?A. 强化权威B. 强调法治C. 促进和谐D. 强调人治7. 中庸之道与下列哪项儒家思想最为接近?A. 仁B. 义C. 礼D. 智8. 中庸思想在个人修养中强调什么?A. 自私自利B. 无私奉献C. 自我中心D. 自我克制9. 中庸之道在面对困难时,提倡的态度是?A. 逃避现实B. 积极面对C. 消极等待D. 盲目乐观10. 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体现在?A. 个人主义B. 集体主义C. 极端主义D. 平衡和谐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庸之道强调的“______”是其核心理念之一。
2. 《中庸》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______。
”3. 中庸思想认为,人应当在______和______之间寻求平衡。
4. 中庸之道在处理问题时,主张“______”,即不过分也不不足。
5. 中庸思想认为,人应当在______和______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6. 中庸之道在教育中强调“______”,即教育应当因材施教。
7. 中庸思想在艺术创作中提倡“______”,即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8. 中庸之道在社会治理中强调“______”,即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9. 中庸思想在个人行为中提倡“______”,即行为应当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
10. 中庸之道在国际关系中主张“______”,即各国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和合作。
国学知识竞赛100题(含答案及解释
最新国学知识竞赛100题(含答案及解释),看你能答对几题!01、切脉是中医独创的诊法,中医把脉时摸的是:(B)A、静脉B、动脉解释:“切脉”,“切”主要是在桡动脉。
脉搏即动脉搏动,脉搏频率即脉率,正常人的脉搏和心跳是一致的,正常成人为60到100次/分,常为每分钟70-80次,平均约72次/分。
老年人较慢,为55到60次/分。
切脉是汉族独创的诊法,两千多年来中医则习惯脉诊,即用手指按脉,根据脉象来诊断疾病。
02、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形容为:(B)A、花之君子者B、花之隐逸者解释:原文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03、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请问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什么?(A)A、文章书画稿费 B 、替人研磨墨汁C、为人作序解释:润笔,是指拿毛笔泡水这个动作,使用毛笔时通常会先用水泡一泡,把笔毛泡开、泡软,这样毛笔较容易吸收墨汁,写字时会感觉比较圆润。
因此,后来“润笔”被泛指为请人家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
0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谁的名言?(B)A、孔子B、屈原解释:出自屈原《离骚》第97句。
05、'杏林'指代的是:(B)A、教育界B、医学界解释: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故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内,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
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06、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出自哪部书?(A)A、《山海经》B、《世说新语》解释:《山海经·海外北经》卷八: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
化为邓林。
07、'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描写的是:(C)A、下棋B、战场C、戏台解释:这是戏台楹联。
第一句说下棋也通,但两句相连,只能指戏台。
国学知识(中庸)
1.判断题“国有道,不变塞焉”,“塞”的意思是穷困、不闻达。
2.判断题据《中庸》可知,孔子认为,勉励贤人的措施是“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
3.判断题“素隐行怪”指的是寻找生僻的歪道理、做事不合常理欺世盗名之人。
4.判断题从《中庸》中可知,“思而行之”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的途径之一。
4.判断题从《中庸》中可知,“思而行之”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的途径之一。
6.判断题根据《中庸》的说法,在祭祀礼仪中,按照爵位高低排列次序,可以区别贵贱等级。
7.判断题“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达到广大精微的高明之境,要经由中庸之道。
8.判断题“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四项是“择善”,找到自己应该笃行追求的目标。
9.判断题“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赞扬了中庸之道巨大的功用。
10.判断题《中庸》认为,诚这种品质,是一种内心的自我修炼,自己在内心里完成就可以了。
11.判断题《中庸》:“明乎郊社之礼,褅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意思是:明瞭了祭祀之事,治理国家就变得容易了。
12.判断题“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律”的意思是符合,“袭”的意思是传承。
13.判断题“择善固执”,意思是执着追求目标的人可能会变得顽固不化。
14.判断题孔子认为人心相通,故南北人的刚强是差不多的。
15.判断题《中庸》:“果行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只要找到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即使天资不够聪明,通过后天的努力也能成功。
16.判断题《中庸》一书认为应该遵守的最高道德规范是“中”。
17.判断题从《中庸》一书中可知,孔子认为自己是能够长久执行中庸之德的人。
18.判断题据《中庸》可知,孔子认为,在天下无道、处于困境时坚持自己的操守不变,是真正的刚强。
19.判断题“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一句,“见”的读音为xiàn。
20.判断题“动则变,变则化”,“变”、“化”二字在此处的意思是一致的。
21.判断题《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意思是:天地的大道,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22.判断题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大学中庸测试题及答案
大学中庸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其主要思想是?A. 仁义礼智信B. 道法自然C. 中庸之道D. 无为而治2.《中庸》中“中”的含义是?A. 中间B. 适中C. 忠诚D. 公正3.《中庸》中“庸”的含义是?A. 平庸B. 常道C. 庸俗D. 无用4.“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中庸》的哪一章?A. 第一章B. 第二章C. 第三章D. 第四章5.《中庸》认为,人应当如何对待自己的过错?A. 掩盖B. 忽视C. 改正D. 推卸6.《中庸》提倡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质?A. 仁爱与智慧B. 勇敢与果断C. 诚实与守信D. 以上都是7.《中庸》中提到的“至诚”是指什么?A. 至高无上的诚实B. 至高无上的信仰C. 至高无上的智慧D. 至高无上的道德8.《中庸》中“君子慎独”的意思是?A. 君子应当在独处时更加谨慎B. 君子应当在公共场合更加谨慎C. 君子应当在困难时更加谨慎D. 君子应当在成功时更加谨慎9.《中庸》认为,人应当如何对待他人?A. 以自我为中心B. 以他人为中心C. 以利益为中心D. 以道德为中心10.《中庸》中“知行合一”的意思是?A. 知识和行动是分开的B. 知识和行动是统一的C. 知识比行动更重要D. 行动比知识更重要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庸》中提到“君子之道,______也”。
2. 《中庸》认为,人应当“______于内,______于外”。
3. “______者,人之始也;______者,人之终也”是《中庸》中对人生阶段的描述。
4. 《中庸》中提到“君子以______为贵”。
5. “______者,天下之大本也;______者,天下之达道也”是《中庸》中对道德和行为的论述。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中庸》中“中庸之道”的含义。
2. 根据《中庸》,解释“天命”与“性”的关系。
大学中庸测试题及答案
大学中庸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大学》中提到的“明明德”是指什么?A. 明确道德规范B. 明白自己的德行C. 使德行光明D. 以上皆是答案:D2. “止于至善”在《大学》中的含义是什么?A. 达到最高的善B. 停止于至善之地C. 至善是一种境界D. 以上皆是答案:D3. 《中庸》中提到的“中”是指什么?A. 中间状态B. 平衡和谐C. 适度D. 以上皆是答案:D4. “和而不同”在《中庸》中表达的是什么理念?A. 和谐但保持个性B. 外表和谐,内心不同C. 表面上的和谐D. 以上皆不是答案:A5. 《大学》中“格物致知”的“格物”是什么意思?A. 推究事物的原理B. 观察事物C. 理解事物的本质D. 以上皆是答案:D6.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哪部经典?A. 《论语》B. 《大学》C. 《孟子》D. 《中庸》答案:B7. 《中庸》中提到的“诚”是指什么?A. 诚实B. 真诚C. 真实D. 以上皆是答案:D8. “知止而后有定”在《大学》中的含义是什么?A. 知道停止才能有定力B. 知道目标才能有定力C. 知道停止才能有方向D. 以上皆不是答案:B9. 《中庸》中“不偏不倚”的含义是什么?A. 不偏向任何一方B. 不偏离正道C. 保持中立D. 以上皆是答案:D10. “慎独”在《大学》中的含义是什么?A. 独自时谨慎行事B. 独自时保持警惕C. 独自时自我反省D. 以上皆是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 简述《大学》中“格物致知”的过程。
答案:《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是指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来达到真知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对事物的深入观察、理解其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2. 解释《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的含义。
答案:《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指的是在情绪未表现出来之前的状态,即情绪尚未被激发时的平静状态。
这是一种理想的心境,人应努力保持这种平和,不被外界情绪所影响。
《中庸》国学知识竞赛试题
《中庸》测试题一、判断题(35分)1、“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的意思是君子之道体现为四个方面,孔子有一个方面没有做到。
()2、从《中庸》一书中我们得知,孔子认为,只要具有了智、仁、勇三德,人就可以永久守住中庸之道。
()3、《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车马走在相同的轨道上,用同样的文字书写,行为有统一的价值观。
()4、《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参”的意思是“参加,参看”。
()5、“天地位焉”,“位”可以理解为各安其位。
()6、“素隐行怪”指的是寻找生僻的歪道理、做事不合常理欺世盗名之人。
()7、“力行近乎仁”一句的意思是:身体力行去做某一件事,离仁就很近了。
这是鼓励我们努力去做。
()8、《中庸》:“果行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只要找到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即使天资不够聪明,通过后天的努力也能成功。
()9、《中庸》中孔子说:“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
”这是与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信而好古”相违背的。
()10、从《中庸》中可知,孔子是好古的,因此夏商周三代之礼,孔子选择了夏礼来遵从。
()11、《中庸》一书认为,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方法是慎独自修。
()12、《中庸》:“明乎郊社之礼,褅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意思是:明瞭了祭祀之事,治理国家就变得容易了。
()13、“所求乎弟以事兄”,指的是“悌道”。
()14、最早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列为“四书”之一的是程颐。
()15、“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守中庸之道。
()16、据《中庸》可知,孔子认为,“三年之丧”,天子可以不必遵守。
()17、“博学之,审问之”,“审问”的意思是细心谨慎地向他人求教。
()18、“君子之道费而隐”,意思是君子所行之道,广泛而深刻。
()19、《中庸》:“诚者,自成也。
”至诚之德,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自我完成,是发自内心的。
国学知识竞赛单选题100题(附答案及解析)
国学知识竞赛单选题100题(附答案及解析)一、单选题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A.《楚辞》B.《诗经》C.《论语》D.《古诗十九首》答案:B解析:《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属于儒家经典;《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
2.下列哪一项不是《论语》中的语句()A.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D.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C解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都是《论语》中的经典语句。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出自()A.《孟子》B.《庄子》C.《论语》D.《荀子》答案:C解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就知道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
4.《史记》的作者是()A. 司马光B. 司马迁C. 司马相如D. 司马懿答案:B解析:《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光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司马相如是西汉辞赋家;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
5.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A.《汉书》B.《左传》C.《史记》D.《战国策》答案:C解析: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肯定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价值。
《汉书》是东汉班固编撰的断代史;《左传》是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
6.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A.《史记》B.《资治通鉴》C.《汉书》D.《后汉书》答案:B解析:《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2022国学知识竞赛国学文化知识竞赛题库50题含答案
2022国学知识竞赛国学文化知识竞赛题库50题(含答案)一、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1 .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O OA、《礼记》C、《周易》B、《中庸》D、《春秋》参考答案:B解析: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2 .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
A、西林寺C、庐山B、东林寺D、龙虎山参考答案:A解析:苏轼当时是刻在庐山西林寺里面的,但是经过很长的时间之后, 原迹给损坏了,之后有人模仿苏轼之前刻的,在东林寺又给刻在石碑上了。
3 .石头城是对我国哪座城市的美称O oA、南昌C、拉萨B、南京D、西安参考答案:B解析:石头城是南京的别称。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 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4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
A、三个月C、三个季度B、三年D、三十年参考答案:C解析:三秋指的是江南农民根据时令和收、种、管三项农事所定的名称。
古人指的三秋即一秋为一个季度,三秋为三个季度,约是现在的九个月时间。
一般意义上而言,三秋泛指时间很久。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句俗语出自《诗经•采葛》。
55 “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O oA、《水浒传》C、《红楼梦》B、《三国演义》D、《西游记》参考答案:A解析: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水浒传》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不许交头耳,不许笑语喧哗。
”6 .“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OA、东海C、南国B、西域D、中原参考答案:B解析:“阳关大道::原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向西域的大道,后泛指宽阔的长路,也比喻光明的前途。
77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O oA、蒿饼C、汤圆B、巧果D、竹筒饭参考答案:B解析:蒿饼清明踏青;巧果七夕节;汤圆元宵节;竹筒饭清明踏青。
中庸试题及答案小学
中庸试题及答案小学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
A. 极端主义B. 平衡与和谐C. 个人主义D. 集体主义2. 孔子在《中庸》中提到的“中”字,主要指的是()。
A. 地理位置B. 行为准则C. 思想方法D. 政治制度3. 《中庸》中提倡的“和”字,其含义是()。
A. 和睦相处B. 调和矛盾C. 和谐统一D. 和平共处4. 下列哪项不是《中庸》中提到的“五常”?()A. 仁B. 义C. 礼D. 智5. 《中庸》认为,君子在面对困难时应该()。
A. 逃避C. 勇敢面对D. 置之不理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主要作者是______。
7. “过犹不及”是《中庸》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的是______。
8. 在《中庸》中,孔子提倡的“中”字,是指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保持______。
9. 《中庸》中提到的“慎独”是指在______的情况下,也要保持道德修养。
10. 孔子在《中庸》中强调,君子应该做到______,即言行一致。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请简述《中庸》中“中和”的概念及其在个人修养中的意义。
12. 根据《中庸》的观点,如何理解“君子慎独”?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3. 论述《中庸》中“中庸之道”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4. 请结合《中庸》的思想,谈谈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答案:一、选择题1. B2. C3. C4. D5. C二、填空题7. 适度,不过分8. 平衡9. 无人时10. 言必信,行必果三、简答题11. “中和”是《中庸》的核心概念,它强调在各种情况下保持适度和平衡,既不过分也不不足。
在个人修养中,这意味着要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外在行为的和谐,以达到内外一致,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12. “君子慎独”是指即使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君子也应保持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不因环境的改变而放弃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国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的意思是君子之道体现为四个方面,孔子有一个方面没有做到。
√×从《中庸》一书中我们得知,孔子认为,只要具有了智、仁、勇三德,人就可以永久守住中庸之道。
√×《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车马走在相同的轨道上,用同样的文字书写,行为有统一的价值观。
√×《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参”的意思是“参加,参看”。
√ד天地位焉”,“位”可以理解为各安其位。
√ד素隐行怪”指的是寻找生僻的歪道理、做事不合常理欺世盗名之人。
√ד力行近乎仁”一句的意思是:身体力行去做某一件事,离仁就很近了。
这是鼓励我们努力去做。
√×《中庸》:“果行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只要找到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即使天资不够聪明,通过后天的努力也能成功。
√×《中庸》中孔子说:“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
”这是与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信而好古”相违背的。
√×从《中庸》中可知,孔子是好古的,因此夏商周三代之礼,孔子选择了夏礼来遵从。
√×《中庸》一书认为,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方法是慎独自修。
√×《中庸》:“明乎郊社之礼,褅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意思是:明了了祭祀之事,治理国家就变得容易了。
√ד天下国家可均也”,“均”的意思是平均。
√ד所求乎弟以事兄”,指的是“悌道”。
√×最早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列为“四书”之一的是程颐。
√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守中庸之道。
√×据《中庸》可知,孔子认为,“三年之丧”,天子可以不必遵守。
√×《中庸》:“燕毛,所以序齿也。
”“燕毛”的意思是饮宴的时候以毛发的颜色来定座位,就是尊贤。
√ד博学之,审问之”,“审问”的意思是细心谨慎地向他人求教。
√ד君子之道费而隐”,意思是君子所行之道,广泛而深刻。
√×《中庸》:“诚者,自成也。
”至诚之德,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自我完成,是发自内心的。
√ד舜其大知也与”,“与”在此处是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据《中庸》可知,孔子认为,孝道的最高表现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按照《中庸》的说法,修养自身品德是君王统治天下需要做的三件大事之一。
√×从《中庸》一书中可知,孔子认为自己是能够长久执行中庸之德的人。
×孔子认为,要想了解天下最根本的五种人际关系,只有“生而知之”一条道路。
√ד温故知新”这一成语出自《中庸》。
√ד君子素其位而行”一句的意思是君子总是按照自己所处的地位行事。
√×《中庸》认为,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化育万物的境界。
√×孔子认为人心相通,故南北人的刚强是差不多的。
√×《中庸》一书认为,“和”是事物最根本的存在状态;“中”是世人最高的道德标准。
√×据《中庸》所知,诚实是获得上级和朋友信任的根本方法。
√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四项是“择善”,找到自己应该笃行追求的目标。
√×《中庸》一书认为,有才德的人,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都可以议定礼乐制度。
√ד择善固执”,意思是执着追求目标的人可能会变得顽固不化。
√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达到广大精微的高明之境,要经由中庸之道。
√×《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意思是:天地的大道,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
√×《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意思是:施行仁政的关键在于人,即人才是推行教化的关键。
ד王天下有三重焉”,这句中“王”的读音是wàng。
√ד恐惧乎其所不闻”,表现出了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心理。
√ד自诚明,谓之();自明诚,谓之()。
()则()矣,()则()矣。
”A.教性诚诚明明B.性教明明诚诚C.性教诚明明诚D.性教诚明明诚据《中庸》可知,孔子认为,治理天下国家有九种基本准则(“九经”),下列哪不属于“九经”之一的是:A.修身B.劝百工C.柔远人D.劝学《中庸》中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这“一言”指的是:A.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B.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C.无不持载,无不覆帱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下一句是A.大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
B.四时并行,日月之代明。
C.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D.道并行而不相悖。
“天命之谓(),率性之谓(),修道之谓()。
”横线上应该填入的词依次是A.道;性;教B.性;道;教C.教;道;性D.性;教;道《中庸》第四章“知者过之,愚者不及”的意思是A.知道的人超过了,愚蠢的人赶不上B.知道的人认为(它)是错的,愚蠢的人赶不上C.聪明的人超过了,愚蠢的人达不到D.聪明的人实行过头了,愚蠢的人又达不到。
“故()之道,()然而日章;()之道,()然而日亡。
”横线中应该填入的词语依次是A.君子暗小人的B.小人暗君子的C.君子的小人暗D.小人的君子暗下列人物中,没被孔子赞为“大孝”、“达孝”的人是A.舜B.周文王C.周武王D.汤《中庸》中“君子()而世为天下道,()而世为天下法,()而世为天下则”,横线中应该填入的词依次是A.动行言B.行动言C.言行动D.言动行《中庸》认为,统治天下有三件重要的事必须做到(三重),下列不是“三重”的是A.议礼B.强兵C.制度D.考文据《中庸》可知,下列不是孔子所认可的天下的“达德”得是(最基本的道德):A.知B.义C.仁D.勇“国有道其()足以(),国无道其()足以()”,横线上应该填入的词依次是A.默兴行容B.言兴默容C.道行志守D.言兴身安下列不符合孔子所认可的“刚强”的表现是A.和而不流B.中立而不倚C.在逆境中不改变自己的志向D.尚武好斗对《中庸》“夫政也者,蒲卢也”一句,理解正确的是A.以人施政,易见成效,仿佛如地上快速生长的蒲苇一样。
B.人间的政治就跟地上的蒲苇一样。
C.推行仁政,如地上的脆弱的蒲苇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失败。
D.执政者是一个叫“蒲卢”的人。
据《中庸》可知,下列不是孔子所认为的天下“达道”(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A.君臣B.父子C.夫妇D.师生“人皆曰:‘予知。
’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批评人们常犯的错误是A.不实事求是B.自以为聪明C.面临危险而不知D.自我吹嘘“中庸之道”主题的核心思想观念是A.自我教育B.法律约束C.他人监督D.顺其自然“视之而弗见,(),体物而不可遗。
”横线上应该填入的句子是A.如在其左右B.洋洋乎如在其上C.听之而弗闻D.行之而无为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君子”,应该遵守的步骤是A.知人-知天-事亲-修身B.修身-事亲-知人-知天C.知天-知人-事亲-修身D.知天-修身-知人-事天“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的“道”深藏不露但日益彰显,小人的“道”显露无遗但日益消亡。
B.君子选择道路偶尔黑暗但是终究会明确,小人选择的道路清楚明白但最终会走向灭亡。
C.君子的道德修养始终深藏不露,小人的道德修养的确会导致最终灭亡。
D.君子的方法看起来不起眼,但是效果明显,小人的方法即使明确也会毫无用处。
在孔子的弟子中,被孔子推举为具有中庸之德的榜样的是A.子路B.子由C.颜回D.冉耕“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批评人们常犯的错误是A.不能严格自律B.不信守诺言C.不能持之以恒D.自我放纵下列各项中,孔子认为的体现中庸之德的是A.尧禅让B.舜执其两端而用中于民C.文王衍易D.武王伐纣对“君子之道费而隐”中的“费”和“隐”理解正确的是A.费:广大。
隐:隐秘B.费:广大。
隐:精微C.费:困难。
隐:隐约D.费:困难。
隐:精细对“齐明盛服”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读音为qí。
B.明,洁净。
C.齐,同“斋”,斋戒之意。
D.盛服,整齐的衣服,此指祭服。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盛赞的是以下哪个人的德行A.孔子B.尧C.商汤D.文王《中庸》提出的修养自身的三条原则不包括A.好学近乎知B.力行近乎仁C.知耻近乎勇D.守信近乎义为了说明道理,《中庸》一书中引用了大量《诗经》中的诗句,下列没在《中庸》一书中出现的是A.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B.德輶如毛,毛犹有伦C.窈窕淑女,寤寐思服D.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中庸》“故君子之道,()诸身,()诸庶民,()诸三王而不缪,()诸天地而不悖,()诸鬼神而无疑。
”横线上应该填入的词依次是A.征考求建质B.本征考建质C.求建征考本D.本考建征求下列词语中,体现了真正的中庸精神的是A.不辨是非B.模棱两可C.好好先生D.道不行,乘桴浮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