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肾水火辩 张景岳应用熟地黄之探讨 张景岳补阴方探析 引火下行’的几种方法 - 舍得

合集下载

张景岳补阴方探析

张景岳补阴方探析

张景岳补阴方探析张景岳补阴方探析张景岳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不但善于扶阳,而且善于补阴。

在补阴方面,不仅创立了完整的理论,还在所拟方药中推陈出新,别具一格。

主重肾命滋填精血阴者,阴液、阴精之谓,具体又有精、津、液、血、髓之别。

景岳阐发《灵枢·本神》“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之说,强调指出“阴为阳之根”,“阳以阴为基”,“而人生于阳而根于阴,根本衰则人必病,根本败则必危。

”其“所谓根本者,即真阴也”,充分说明真阴具有决生死的重要意义。

景岳熟悟经旨,深察觉人体“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精血,生命活动难以正常进行。

因此,人之形体以阴言,又“实惟精血二字,足以尽之”,所以在治疗上大倡“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的重要治则。

在其自创的186张新方中,运用最多、最广的补阴药首推熟地、当归二药。

新方补阵29方中,含熟地者22方、含当归者14方。

除攻阵以外,据统计新方中用熟地的方剂共有49方,而运用当归的方剂则多至59方。

如按新方内服方剂161方计算,则二药分别占30.43%和36.65%。

张氏广为运用熟地、当归二药,实因熟地乃“精血形质中第一品纯厚之药”,具有“大补血衰,滋培肾水,填骨髓,益真阴”的功效。

在《本草正》中景岳详细记述此药。

认为“诸经之阴血虚者,非熟地不可”,而创左归饮、大营煎之属治真阴精血亏损;“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而创左归丸、镇阴煎充其精血使孤阳有归;“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则创一阴煎之类治水亏火胜之证;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则又创加减一贯煎治躁烦热甚之证。

景岳又认为“阴虚而水邪泛滥者,舍熟地何以自制?故用理阴煎、金水六君煎治阴虚水肿、痰饮”;阴虚而真气散失者,舍熟地何以归源?“则创贞元饮补精血以使元海有根”;阴虚而精血俱损脂膏残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肠胃?又有五阴煎之治真阴亏损脾虚失血……。

张景岳用熟地黄特色之管窥

张景岳用熟地黄特色之管窥

张景岳用熟地黄特色之管窥张景岳名介宾,字会卿,明代著名医家,著有《类经》《景岳全书》等著作。

他博收众采,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前代医家的成果,自成一家,指出真阳为人之大宝,遣方用药以温补为主,创制八阵方,更推药有“四维” ,即以人参、熟地黄为良相,大黄、附子为良将之法,且“四维”之中更以熟地黄为重。

对于张景岳运用熟地黄之特色,现从其学术思想基础及临证配伍特色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1 基于温补思想,于阴中求阳1. 1 立足于阳气,论治当温补张景岳在诊治疾病中重视阴阳,指出阴阳为医道之纲领,但凡诊察疾病施以治疗,都必须先审查阴阳,医理虽然复杂纷繁,但以阴阳二字概括足矣。

力排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认为阳并非有余,所以在重视人体阴精的基础上立足于阳气。

他指出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的根本,生化之机,阳先阴后,阳施阴受,并由此着重强调了阳气的重要作用,发扬了《黄帝内经》中“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思想,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理论,并多次作出论述阐释。

他提出阳为生之本,即“人得天地之气以有生,而有生之气即阳气也,无阳则无生矣” 。

所以凡欲养生者首当保护阳气,治疗疾病则以温补为主,重视温补元阳,如《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中所述: “凡欲保生重命者,尤当爱惜阳气,此即以生以化之元神,不可忽也” 。

1. 2 阴阳互根不可偏颇张景岳在重视阳气的基础上,亦不忽视阴精的作用,并认为阴阳原本为一气,曰“道生阴阳,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也” 。

即阴阳如同水火,二者同根同源不可偏颇,由此可见张景岳十分重视阴阳和调。

他认为,天地阴阳最重要的变化规律就是平衡,这样才能气令调和而利于万事万物的生长,这是世间变化的道理,曰“天地阴阳之道,本贵和平,则气令调而万物生,此造化生成之理也” 。

张景岳深入阐释阴阳互根之理,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的观点,认为阴阳二者缺一不可,“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成形,阳不可以无阴,非阴无以载气” 。

张景岳与熟地黄

张景岳与熟地黄
稠 医学长廊
张 景岳 , 介 宾 , 会 名 字 卿 , 号 通 一 子 。 因 其 喜 用 别
20 0 8年 1 月 第 1 期 1 1
家 庭 中 医 药
中 ,或 育 阴使 阳 有 所 恋 , 或
填精 使 阴有 所 归 ,左 右逢
源 , 无 不 利 用
熟 地 黄 , 们 又 称 他 “ 熟 人 张 地 ” 他 是 明 代 著 名 医 学 。
要。

血 之 脏 使 用 此 药 更 为 重


皆 用 之 。他 认 为 , 地 黄 足 熟
以 聚 阴虚 而神 散 , 阴 虚 而 降
火 升 , 阴 虚 而 躁 动 , 阴 镇 缓
中 医 学 认 为 , 地 黄 具 熟 有 滋 阴补 血 、 精 填 髓 的 功 益
效 。 珍 珠 囊》 载 熟 地 黄 能 与 他 重 视 人 体 之 阴 精 , 立 “ 、 ” 重 、 ” 静 、 ” 《 记 且 宁 聚 “ 降 “ 镇
老作 用 。
果 出现 阳损 及 阴 , 阴 损 及 或
中 熟地 黄 “ 三 钱 可 加 至 一 二
, 他 张景岳 喜 用熟地 黄 , 这 阳 ,最 后 会 导 致 阴 阳 俱 损 。 二 两 ” 其 量 随 轻 重 而 用 ,
对 其 治 疗 则 应 “ 阳相 济 ” 药 只得 二 钱 。其 用 可叹 , 阴 其
用 熟地 黄 , 方 灵 活 。他 的 配
“ 以 阴 为基 ” 他 深 入 阐发 名 方 左 归 丸 (A) 右 归 丸 阳 。 C 、
能 有 调 养作 用 , 对 造 血 及 阴 阳 互 根 、 气 互 生 的 生 理 ( ) 均 倚 重 熟 地 黄 “ 中 并 精 饮 , 阴

明代张景岳补肾良方,简单而有效的补肾惠及今人

明代张景岳补肾良方,简单而有效的补肾惠及今人

明代张景岳补肾良方,简单而有效的补肾惠及今人明代的杰出医学家张景岳,在医学思想上属温补学派,喜用熟地和温补方药,人称张熟地。

撰成《景岳全书》六十四卷,载临床各科的理法方药,是一部较完整的全书。

在《景岳全书》里收录了一个以枸杞子为主材的补肾药方,奉给各位,“你好你们家那口子就好”的温补方子。

值得收藏。

肾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肾虚是一件马虎不得的事情,一定要在平常做好保养维护措施,到底该如何补肾是很多人的疑问。

今天,我们就向大家介绍一些可以用来补肾虚的中药,看这个古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帮助男人进行补肾。

——————今日推荐之良方——————【觅阳引】觅阳引配料:淫羊藿、枸杞子,锁阳,五味子、芡实(具体克数需要专业医生配制)(由五味纯中药组成,其中淫羊藿和枸杞子锁阳等五味子等为补阳主药,故名:觅阳引)【制作】首先将淫羊藿、五味子、芡实,锁阳,枸杞子五味药材洗干净,然后烘干研磨细粉。

【用法】每次取10克左右,倒入杯中,用约200毫升温水调和。

每日早、晚食用,一天2次。

【功效】补肾壮阳,提高时间,增加硬度,同时还可以具有补肝肾,对于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发灰白都有明显效果。

补肾,益精,强筋壮骨。

适用于头昏目眩、耳鸣耳聋、身体消瘦、腰酸腿痛、筋骨无力等属肾精不足、肾阴亏损等症。

【优点】操作简单、天然无副作用,持续服用从根本上提高肾功能,温肾壮阳、大补元气。

《本草纲目》也有所记载:觅阳引'甘、温、无毒。

大补肾气,益精血,利大便。

润燥养筋,治痿弱,延长时间。

觅阳引入肝、肾经。

功能大补肾阳,益精血,利大便。

自古以来觅阳引就是壮阳的主药,男人生活中的必备品。

张景岳的养生思想,除了主要来源于《内经》外,还兼收了儒、佛、道家的思想。

他的理论思想提出养生要以养阳为主、主要在治形宝精和身心关系理论。

修身心于至诚,实儒家之自治;洗业障于持戒,诚释道之自医。

说明了张氏的养生学思想与儒、佛、道家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转载】张景岳学术思想探讨之一

【转载】张景岳学术思想探讨之一

【转载】张景岳学术思想探讨之一“医之贵神,神奚远哉”医者,医人疾病,救人于水火之中,生死攸关,责任重大。

既为医,不可为庸医,必为良医。

良医方可担当起医疗之重任,才不愧为医,“无愧我心”。

景岳要求的医生是:“贵神、能洞、能烛、知几、知微”。

要做到这几点就必须勤求古训、博览群书。

先究四大经典著作,后览历代名著,集各家之大成,再融汇当代医学之精华,成为中西贯通的新一代医生。

做到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掌握医理、治则、用药之精要。

时时牢记精要,才能做到:“贵神、能洞、能浊、知几、知微”。

疾病、医理是繁杂的。

但只要心中有了明灯,目中了了,自不迷航。

然茫茫的医海中,横冲瞎撞者比比皆是。

所以景岳深其有感慨地说:“今之医,只知有形之邪气,不知无形之元气……。

”并感伤地疾呼:“磋呼,又安得有通神明,而见于无形者,与之共谈斯道哉!”笔者以为,时至今日,景岳大师在九泉之下,仍难瞑目。

“通神明而见于无形者。

”仍然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而邪魔、庸才当道,真假不辨者,谁人与其评说。

1、景岳学术思想精髓之一就是:“爱惜生死攸关的阳气。

他认为:易失者是阳气,失而难复者亦是阳气。

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阳为生之本,阴实死之基。

元阴、元阳统称元气,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即阳气。

临床中见到“阴证”、“阳证”是指邪气而言。

邪气无论是阴证、阳证,无论多寡,都应攻逐之。

祛邪就是为了扶正。

扶正是为了抵御邪气的侵袭与逐邪。

内经中强调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正是景岳大师一再倡导的阳气的重要性。

他明确指出:“非阳能杀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这就是一切生物的生理所在。

2、景岳学术思想精髓之二就是:阴阳是一切辩证的总纲,而阴阳之道又是阳主生,阴主死,“阳来则生,阳去则死”。

医理浩瀚,疾病万千,怎样做到这大千世界中,不被各种各样的疾病所难倒。

在繁多的医理中,做到心中明了,那就只有按照景岳所指引的方向去做。

也就是《传忠录》中指出的:“医之临症,必期以我之一心,洞病者之一本,以我之一对彼之一。

张景岳补肾阴阳观之探析

张景岳补肾阴阳观之探析

张景岳补肾阴阳观之探析74(总第554页)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BasicMedicine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2002年第8卷第7期2o02.V01.8.No.7【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研究】张景岳补肾阴阳观之探析吴少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100027)摘要:明代医家张景岳善用温补,重视补肾,并从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要求,认为补肾之法,真阴为本;育阴之用,涵阳为度;扶阳之妙,培阴生阳,形成了独特的补肾阴阳观的学术思想.关键词:张景岳;补肾法;阴阳观;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6.3250(2002)07.0074.03ProbingandAnalysingJing-yue's"ConceptofTonifyingKidney'sYinandYang'' WUShao.zhen(ChinaPres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7,China) Abstract:Mingdynasty'sdoctor,ZhangJing-yue,isgoodatwarmingandtonifying,payingattentiontotonifyingKidniy.Fromthetheory'sdepthandpractice'sneeds,heholdsthat:Themethodo ftonifyingkidndy,maybebasedonKidney-yin;Theusingofbringingupyin,maybemeasuredbycontainingyang;Thewonderfulma tterofsupportingyang,maybeproducingyangwithfosteringyin,Theseformauniquesciencethoughtof" conceptoftonifyingKidney'syinand"yang,Keywords:ZhangJing-yue;methodoftonifyingKidney;Conceptofyinandyang;Scienceth ought张景岳重视肾与命门的理论与临床的研究,被后世称之为温补派的补肾派,而补肾无非是补肾精, 补肾气,补肾阴,补肾阳,但他在补肾的具体方法中, 充分体现着他的整体学说中的阴阳观,生理病理观, 形成独特的补肾法学术思想,因此有必要对其补肾法的学术思想进行探析,以指导于临床.1补肾之法.真阴为本张景岳所言"真阴"系指肾中精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故在《真阴论》中指出:"此所谓元阴元阳,亦日真精真气也oEIl"张景岳非常重视"真阴"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无论阴阳,凡病至极,皆所必至, 总由真阴之败耳,然真阴所居,惟肾为主……余故日:虚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究必及肾.J"并且认为:"……治病必当求本.盖五脏之本,本在命门,神气之本,本在元精,此即真阴之谓也.'这充分说明张景岳重视真阴,认为真阴是人体一切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病邪外侵,耗伤正气,必损及作为根本的真阴,若正不胜邪,必是真阴已是不足了, 这与《内经》"冬不藏精,春必病温",《难经》"元气者, 守邪之神",说明肾中精气是防邪抗邪之根本的观点是一致的.故张景岳治病视其病情而注重调补真阴,以真阴为本.纵观能集中体现他补肾思想的《新方八阵?补阵》中,补阵有方29首,用药55种,惟熟地用量较大,使用最频,药量之大可达二三两;使用之频,29方中22方有之(若算加减则25方有之),他之所以在补肾中用熟地之多之频,就是在于大补肾中真阴,也正因为善用熟地以补真阴,故被称之为 "张熟地".张景岳所创制的左归饮(丸),右归饮(丸),是他补肾阴肾阳的代表方剂,列在补阵之首,其中也充分体现了补肾之法,真阴为本的思想.4首方剂的组成分别是:左归饮由熟地,山药,山萸,枸杞,茯苓,炙甘草组成;左归丸由熟地,山药,山萸,枸杞,牛膝,菟丝子,龟板胶,鹿角胶组成;右归饮由熟地,山药,山萸,枸杞,杜仲,炙甘草,附子,肉桂组成;右归丸由熟地,山药,山萸,枸杞,杜仲,当归,附子,肉桂,菟丝子,鹿角胶组成.不难看出,4首方中有4味药物是固定的基础配伍,即熟地,山药,山萸,构杞,这4味基础用药,都是甘温滋润的药性,是主滋阴补肾之佳品.张景岳补肾阴肾阳的4首代表方剂均以此4味为基础配伍,充分体现了补肾重视真阴,以真阴为本的思想.2育阴之用.涵阳为度育阴就是滋阴,是针对肾阴虚而言,通常所讲育2002年第8卷第7期2002.Vo1.8.No.7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BasicMedicine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75(总第555页)阴可以制阳亢降虚火,但张景岳育阴之用,是为了涵阳,是治疗肾阴虚的基本方法,这又形成了张景岳补肾法思想的一个方面.王旭高评张景岳语:"左归是育阴以涵阳,不是壮水以制火;右归是扶阳以配阴, 不是益火以消水,与古方知柏八味,附桂八味,盖有间矣".其意是言左归较"知柏八味"和缓,只是通过育阴以涵蓄肾中之阳,不使其离越,无明显制火之意.而右归又因去掉了三泻之味,有补无泻,故不是益火以消水,而是扶阳以配阴.我们进一步分析张景岳补肾阴的代表方——左归饮,左归丸的药理药效作用,就可以体会育阴以涵阳的深刻含义.左归饮是熟地,山药,山萸,枸杞甘温滋补,大补肾中真阴,滋阴以恋阳,并以茯苓之淡渗.微取降下之性,加炙甘草以中和调补.左归丸是在4味育阴基础上加其气微凉,性降而滑的牛膝,配成寒入阴,清阴中之火的龟板胶,另加鹿角胶,菟丝子以增补肾益精之力.诸药相伍可以看出,张景岳治疗肾阴虚的基本原则是:主育真阴,而泻火之力较轻.故他认为:"虚火者,真阴之亏,真阴不足,又岂苦劣难堪之物所能补?矧沉寒之性,绝无生意,非惟不能补阴,抑且善败真火……"可见景岳补肾阴主以育阴,而少用泻火,是防其抑败真火,绝其生生之气.在左归饮,左归丸中,张景岳补肾阴主以育阴, 不仅要防其抑败真火,而且又都有不同程度地佐以温品,以达到育阴以涵阳而助其生生之气的生理要求.左归饮有枸杞之温,张景岳日:"枸杞,味甘微辛,气温,可升可降,味重而纯,故能补肾,阴中有阳, 故能补气,所以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左归丸又有枸杞,菟丝子,鹿角胶共助阴中之阳.温性主升,寓于育阴之中,正是张景岳育阴以涵阳法的独到之处育阴以涵阳,是张景岳"若以精气阴阳,阴阳不可分"以及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思想的体现.具体讲, 治肾阴虚他主张用甘平,甘温之滋润,也就是注重滋补,但不忘升发,虽然目的是育阴,是补水,但要达到涵蓄,包容肾中之阳,不要使其离越的生理要求,其间又给以阳气生发之生机,这就是育阴之用,以涵阳为度,育阴以涵阳为度,既体现了阴阳之间的生理关系,又体现了育阴不可太过与不及,太过则会抑制阳气之生机,不及则达不到涵阳的要求而阳气有离越之势.可见,张景岳在补肾阴的左归饮,左归丸组方思想上,体现了在育阴的基础上,又包容阳气的同时而涵养阳气,以取阳主升发之性激发人体的生化功能而又化生阴精,这也是阴阳"阴以阳为主"和"阳中求阴"理论的深刻体现.育阴之用,涵阳为度,既符合于肾中精气生命活动的生理要求,又顺从于肾中之阳气的生理特性,从而充分调动与激发人体自我康复的能力,使阴虚得充,以达到治愈肾阴虚的目的.3扶阳之妙,培阴生阳张景岳对肾阴虚不是单纯育阴,而用育阴以涵阳,所育之阴,是含有生生之生气之阴.同样对于肾阳虚也不单纯是温阳,而是在培阴基础上,以扶阳之妙法,也就是说虽是温补肾阳,但不是单纯,直接地温阳补阳,以防单用温燥之药而劫伤真阴,而是依据 "阴为阳之基"的原理,即欲扶助人体之阳气,必须从人体之阴精入手.具体地说,是在温补肾阳之时,以填精补髓,滋养阴精的药物为主为基,配合温阳化气之品,而达到阴阳相偶,化生阳气的综合作用.如此配伍,在人体所产生的阳气,是有化生基础的阳气, 是阳中含阴,阴中含阳的阳气,是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不可分"的生理性阳气,这既体现了张景岳重视真阴的思想,又体现了其深得阴能生阳之妙理. 培阴生阳,以达扶阳之妙法,主要体现在左归饮,右归丸两方上.右归饮以熟地,山药,山萸,枸杞补肾中真阴,用附子,肉桂温阳化气,构成了培阴以生理的主体.另取炙甘草中和调补,杜仲补肾强精. 右归丸与此大意相同,只是因为丸剂力缓,故又加当归,菟丝子,鹿角胶,以加强益精填髓,强肾之力. 扶阳之妙,在于培阴以生阳,充分体现了张景岳的"阴为阳之基"的阴阳观,也充分体现了张景岳善用温补的特征,他不仅运用于治疗肾阳虚证,而且还推而广之,用于脾气阳虚证.如补阵的补阴益气煎, 就是张景岳发挥培阴以扶阳思想对李东垣补中益气汤进行化裁而成.他认为,补中益气汤"以升柴助升气,以参芪归术助阳气,此东垣立方之意诚尽善矣. 肺本像天,脾本像地,地天既交所以成泰,然不知泰之前犹有临,临之前犹有复,此实三阳之原始,故余再制补阴益气煎,正所以助临复之气,庶乎得根本之道,而是补东垣之末尽也".即张景岳认为,补中益气汤虽升气助阳,但滋润涵养的力量有所不足. 所以张景岳把补中益气汤的黄芪,白术去掉,代之以熟地(重用),山药,而成补阴益气煎,其功效也从李东垣的益气升阳转变成培阴益气而升阳了.再如理阴煎,就是张景岳去掉仲景理中汤人参,白术,加熟地,当归或再加肉桂而成,其功效从温中散寒为理阴生阳之功能,以达补阴中之阳气,是阳从阴出.可76(总第556页)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BasicMedicine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02年第8卷第7期2oo2.Vo1.8.No.7见,补阴益气煎与理阴煎二方,都充分体现了张景岳扶阳之妙及以培阴生阳的学术思想及制方之精巧构思.以上所论可以看出,张景岳非常重视理论的研究,其阴阳观与温补观在补肾法中得到充分体现. 补肾之法,真阴为本;育阴之用,涵阳为度;扶阳之妙,培阴生阳,这三个方面是互相关联的.补肾以真阴为本是育阴以涵阳和培阴以生阳的基础与前提. 而育阴以涵阳与培阴以生阳两者也是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两法皆是以培阴育阴为主,而通过协调阴阳双方以达到涵阳与生阳的整体功能作用,只是因为所针对的病证不同,故调整配伍关系而呈补阴与补阳的两类方剂.所以从实质上讲,补阴补阳都是通过巧妙地调整,协调阴阳双方以符合肾中精气之阴阳相互作用的生理与特性而实现的.正如张景岳所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阴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OL[参考文献][1]明?张景岳.类经附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22.443,444,445.[2]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l984.37,943,308,974.[3]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119.收稿日期:2001.12.26修回日期:2002.08.21 作者简介:吴少祯,男,山东人,副研究员,医学硕士,从事医史文献研究.【基层园地】咳嗽一号治疗喉源性咳嗽80例临床观察谢迎喜(河南省洛阳市卫生职业中专,河南洛阳471400) 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6.3250(2002)07.0076.01运用中药水煎剂超声雾化治疗喉源性咳嗽,方法简便,起效快,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共治疗80例,随机分组.治疗组54例,男30 例,女24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19岁;病程最长6 个月,最短2d.对照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20岁;病程最长5个月,最短4d.2 组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咳嗽一号中药颗粒由牡丹皮,黄芩,山豆根等8味中药组成,水煎取汁100ml.对照组:给甘草片2,1日2次,温开水送下.2组均以7d为1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观察疗效标准.临床治愈:咽干,咽痒,咳嗽及其他症状消失,咽喉部体征恢复正常;显效:咽干,咽痒, 咳嗽及其他症状基本消失,咽喉部体征基本恢复正常;有效:咽干,咽痒,咳嗽明显好转,咽喉部体征改善;无效:咽干,咽痒,咳嗽无好转,咽喉部体征无变化.治疗结果讨论喉源性咳嗽属中医"喉痹"之范畴,临床上常在烟酒过量,嗜食辛辣,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且久咳不愈.黄芩,牡丹皮,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止痛. 黄芩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山豆根对呼吸道致病菌有抑菌作用,牡丹皮具有抗菌抗炎作用. 收稿日期:2001.12.06修回日期:2002.04.16。

张景岳用熟地

张景岳用熟地

阳法”.因“阳得阴助则泉源不竭”.且方中肉桂、附子、
杜仲、鹿角胶等为常用壮阳药.故适于阳虚证。临床用于非风、虚损、喘促等外科病(《景岳全书?杂证
谟》).亦用于妇科病如肾虚经乱(《景岳全书?妇人规》).以及外科病如附骨疽(《景岳全书?外科钤》)
此外.亦有当归、熟地黄联用补益精血以助抗御外邪的方剂.如金水六君煎(熟地黄、当归、炙甘草、陈皮、半夏、茯苓)。此方“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敷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息等证神效”。此方以熟地黄补阴精.当归补血.精血充则卫气渐旺而能卫外御邪.诸症病愈。
4 培补肝肾
当归、熟地黄联用以培补肝肾的代表方剂如贞元饮、胎元饮。贞元饮(熟地黄、当归、炙甘草)“治气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气道噎塞势剧垂危者。常人但知为气急.其病在上.而不知元海无根.牺牲肝肾.此子午不交.气脱证也。尤为妇人血海常亏者.最多此证.宜急宜此饮以济之缓之敢云神剂”。张景岳以为虚喘“牺牲肝肾”。故此方以熟地黄补肾.当归养肝.甘草益气。临床用于喘促(《景岳全书?杂证谟》)、产后喘促欲脱(《景岳全书?妇人规》).小儿气喘欲脱(《景岳全书?小儿则》)等。胎元饮(熟地黄、当归、人参、杜仲、白芍药、白术、炙甘草、陈皮)“治妇人冲任失守.胎元不安不固者.随证加减用之.或间日.或二三日.常服一二剂”。提出。本方为安胎剂.适于“胎元不安不固者”.而胎元不安固由于“冲任失守”.冲任二脉与肝肾脾胃关联至为亲切.所谓“八脉隶于肝肾”.“冲脉隶于阳明”.故以熟地黄补肾.当归养肝.白术、甘草、陈皮调理脾胃。肝肾脾胃效用回复.则冲任二脉自能守其职。
2 滋补阴精
当归、熟地黄联用以滋补阴精的代表方剂如当归地黄饮(熟地黄、当归、山药、杜仲、牛膝、炙甘草、山茱萸)。此方“治肾虚腰膝疼痛等证”。肾虚腰膝疼痛为肾中阴精不敷所致.故以当归、熟地黄滋补阴精.当归虽为补血药.但精血可互生.血可转化为阴精.其它药品亦皆为补肾药。再如六味回阳饮(熟地

张景岳用熟地

张景岳用熟地

张景岳用熟地张景岳运用熟地黄经验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以下引文出处同此者均省略)中共蚁集新方180余首.其中熟地黄、当归联用的方剂30首。

此类方剂漫衍在补阵、和阵、散阵、热阵和因阵中.普遍地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调治。

熟地黄、当归联用在不同的方剂中有其不同的调治作用.兹归结如次。

1 补血当归、熟地黄联用在方中用于补血者如五福饮(熟地黄、当归、人参、白术、甘草)。

对待此方的适当证.张景岳说:“凡五脏气血牺牲者.有此能兼治之.足称霸道之最。

”此方主治五脏气血牺牲.故以当归、熟地黄补血.人参、白术、甘草补气。

临床用于外科杂病.如虚损、非风、不寐、眩晕等(《景岳全书?杂证谟》).亦用于妇科疾病如血虚经乱、崩淋经漏不止、胎漏等(《景岳全书?妇人规》).以及小儿科疾病如慢惊风、五脏气血俱虚的假热证等(《景岳全书?小儿则》)。

当归、熟地黄联用以补血的方剂尚有其它作用.如补血以抗邪.其代表方剂如五柴胡饮(熟地黄、当归、柴胡、白术、白芍药、炙甘草、陈皮);补血以调经.其代表方剂如决津煎(熟地黄、当归、泽泻、牛膝、肉桂、乌药);补血以助产.其代表方剂如滑胎煎(熟地黄、当归、川芎、杜仲、枳壳、山药);补血以种子.其代表方剂如毓麟珠(熟地黄、当归、白芍药、川芎、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菟丝子、杜仲、川椒、鹿角霜)等等。

2 滋补阴精当归、熟地黄联用以滋补阴精的代表方剂如当归地黄饮(熟地黄、当归、山药、杜仲、牛膝、炙甘草、山茱萸)。

此方“治肾虚腰膝疼痛等证”。

肾虚腰膝疼痛为肾中阴精不敷所致.故以当归、熟地黄滋补阴精.当归虽为补血药.但精血可互生.血可转化为阴精.其它药品亦皆为补肾药。

再如六味回阳饮(熟地黄、当归身、人参、制附子、炮干姜、炙甘草).“治阴阳将脱等证”。

此方即四逆加人参汤再加当归、熟地黄。

当归、熟地黄补阴精.四逆加人参汤以壮元阳.故适于阴阳将脱证。

临床用于虚损伤寒、气厥等外科杂病(《景岳全书?杂证谟》).亦用于小儿慢惊风、盗汗等儿科疾病(《景岳全书?小儿则》).以及痘疹属虚寒者(《景岳全书?痘疹诠》)。

张景岳在方剂中联用熟地黄、当归的经验

张景岳在方剂中联用熟地黄、当归的经验

张景岳在方剂中联用熟地黄、当归的经验张帅学习中医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以下引文出处同此者均省略)中共汇集新方180余首,其中熟地黄、当归联用的方剂30首。

此类方剂分布在补阵、和阵、散阵、热阵和因阵中,广泛地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

熟地黄、当归联用在不同的方剂中有其不同的治疗作用,兹归纳如次。

1 补血当归、熟地黄联用在方中用于补血者如五福饮(熟地黄、当归、人参、白术、甘草)。

对于此方的适应证,张景岳说:“凡五脏气血亏损者,有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

”此方主治五脏气血亏损,故以当归、熟地黄补血,人参、白术、甘草补气。

临床用于内科杂病,如虚损、非风、不寐、眩晕等(《景岳全书·杂证谟》), 亦用于妇科疾病如血虚经乱、崩淋经漏不止、胎漏等(《景岳全书·妇人规》),以及小儿科疾病如慢惊风、五脏气血俱虚的假热证等(《景岳全书·小儿则》)。

当归、熟地黄联用以补血的方剂尚有其它作用,如补血以抗邪,其代表方剂如五柴胡饮(熟地黄、当归、柴胡、白术、白芍药、炙甘草、陈皮);补血以调经,其代表方剂如决津煎(熟地黄、当归、泽泻、牛膝、肉桂、乌药);补血以助产,其代表方剂如滑胎煎(熟地黄、当归、川芎、杜仲、枳壳、山药);补血以种子,其代表方剂如毓麟珠(熟地黄、当归、白芍药、川芎、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菟丝子、杜仲、川椒、鹿角霜)等等。

2 滋补阴精当归、熟地黄联用以滋补阴精的代表方剂如当归地黄饮(熟地黄、当归、山药、杜仲、牛膝、炙甘草、山茱萸)。

此方“治肾虚腰膝疼痛等证”。

肾虚腰膝疼痛为肾中阴精不足所致,故以当归、熟地黄滋补阴精,当归虽为补血药,但精血可互生,血可转化为阴精,其它药品亦皆为补肾药。

再如六味回阳饮(熟地黄、当归身、人参、制附子、炮干姜、炙甘草),“治阴阳将脱等证”。

此方即四逆加人参汤再加当归、熟地黄。

当归、熟地黄补阴精,四逆加人参汤以壮元阳,故适于阴阳将脱证。

张景岳巧用熟地解民饥

张景岳巧用熟地解民饥

张景岳巧用熟地解民饥
在大型中医药文化系列纪录片《本草中国》中,张小秀在家中亲手为女儿炮制地黄,遵循古法、九蒸九晒、耗时30余天,这样制成的熟地乌黑透亮、软糯香甜,是一味补益肝肾的上好药材。

明代医家张景岳有一个雅号就叫做“张熟地”。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中医内科施仁潮
据说当年他路过一个村庄时,听到里面哀声连天,得知村中青壮年被征从戎,老幼妇孺饥寒交迫,无奈以土茯苓为食,结果寒伤脾胃,腹胀便秘,惨死无数。

见此情景,张景岳将随身所带的熟地分给饥民充饥,并指点村民到山野掘采生地,蒸晒成熟地,既能养血润肠祛病痛,又能代食解饥饿。

当张景岳辞别乡亲父老时,村民们依依相送,因念其以熟地救命之恩,纷纷夹道奋呼:张熟地!张熟地!由此,张熟地就成了张景岳的雅号。

当然,张景岳本身对于熟地也是深有研究,善于应用的。

在他的《景岳全书》中设有一篇熟地专论,称熟地“至若熟则性平,察至阴之德,气味纯静,故能补五脏之真阴”。

他所创制的金水六君煎,用熟地、当归、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用于治疗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高阴虚,气血不足之痰嗽。

另创有贞元饮一方,重用熟地为主药,大补肾中元气,治“气短似喘,呼吸急促,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气道噎塞,势急垂危”之症。

张景岳用熟地补肾纳气的经验,被众多医家所认可,《续名医类案》中即有大剂熟地配人参、麦冬、牛膝、五味子、山萸肉等治疗虚喘的案例。

古朴学医笔记:罗大伦《神医这样看病》之张景岳之二

古朴学医笔记:罗大伦《神医这样看病》之张景岳之二

古朴学医笔记:罗大伦《神医这样看病》之张景岳之二古朴学医笔记:罗大伦《神医这样看病》之张景岳之二四、喉痹====镇阴煎王蓬雀,脸肿头肿,脖子粗,喑哑,喉咙肿,喝水难,口腔溃疡。

不能躺下睡觉,需要丫鬟靠着后背。

脉细数微弱,虚证(一般认为数为热,张景岳认为元气大虚也会数)曾服黄芩黄连栀子黄柏一类苦寒药。

患者体质阴虚,苦寒药致使下焦更凉。

处方镇阴煎:熟地牛膝炙甘草泽泻肉桂。

药凉后喝,第二日头项肿痛消。

五福饮善后(人参熟地当归白术炙甘草。

思路:喉咙肿痛肾阴虚,导致肾中阳气无所守,虚火上浮。

估计大概和火神派讲的雷霆之火上炎一个道理。

人体的阳气需要藏在肾阴。

方解:熟地,补精生血。

配合白芍,补肝经。

配合柏子仁,补心经。

配合龙眼肉,补脾经。

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下行。

怀牛膝,滋补作用强。

川牛膝,化瘀通络作用强。

炙甘草,通血脉,利咽消肿。

泽泻,泻肾经水湿。

附子肉桂,补肾阳。

特点:1、熟地量大,本案用至60克。

2、附子肉桂,用量小,通常一二钱。

后世的傅青主的方子,就是这个特点,剂量大大小小。

引火汤的思路正是来源于此。

罗大伦老师经验:1、阳和汤:熟地麻黄同用,麻黄驱邪气,熟地补正虚。

治疗寒性的闭塞性脉管炎、阴疽、慢性骨髓炎效果很好。

2、反复口腔溃疡,许多类似原因。

个人体会:1、镇阴煎用于虚火上浮。

2、或许与火神派的潜阳封髓丹有异曲同工之妙。

3、现代庸医太多,见火灭火,与西医无异,这也是火神再次兴起之一,有气历史必然。

五、肾阴虚====镇阴煎新郎,房事频。

外感,鼻出血,辰时流到申时,一升余。

身体冰冷,眼睛发直,奄奄一息。

脉细微。

上热下寒,虚阳外越。

镇阴煎。

一服,鼻血止,身始热。

后来,张景岳治疗这种鼻子出血,全是这样治疗,屡试不爽。

六、吐血===人参熟地干姜甘草孝廉,倪,四十余岁。

经常熬夜,写作,劳累则吐血。

每次张景岳治疗。

后夏日,连日交际,吐血,泻血。

吐出的血,每次如手掌大小,或红色,或紫色。

恰张景岳外出,另请他医。

方:犀角地黄童便知母。

论张景岳对熟地的认识及配伍应用

论张景岳对熟地的认识及配伍应用

论张景岳对熟地的认识及配伍应用发表时间:2010-09-30T10:39:47.2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6期供稿作者:王庆溪[导读] 当归,《本草正》言“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

王庆溪(青岛市传染病医院山东青岛 266000)【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6-0319-02【摘要】本文从以方测药和方药互参的角度,对张景岳自创方中48首含熟地的方剂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张景岳对熟地的最常用配伍以及张景岳对熟地的认识和配伍应用规律。

【关键词】张景岳熟地张介宾,字景岳,明末医家,倡“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学说,他崇尚温补,又珍视真阴,提出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的著名论断。

由于他善用熟地,因此,世人送他“张熟地”、“熟地先生”的美誉。

本文将张景岳对熟地的认识及配伍应用规律这一系列问题做一探讨。

1 熟地熟地,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块茎加工而成。

性微温,味甘,归心、肝、肾三经。

《珍珠囊》谓熟地:“主补血气,滋肾水,益真阴”。

河南怀庆地区所产者油性大,皮细且有菊花心,品质最优,被奉为道地药材。

张景岳称其“大怀熟”。

2 张景岳对熟地的认识和应用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本草正》中,详细论述了300味临床常用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并将“人参、熟地、附子、大黄”称为“药中之四维”。

他将人参、熟地比喻为治世之良相;附子、大黄比喻为治乱之良将。

无良相之才,难以治国安邦;非将帅之勇,不能驱寇平天下。

而四维之中,张景岳尤善用熟地,他指出“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

”[1]可见,张景岳对熟地之性味把握到何等精妙之处。

张景岳用熟地特色

张景岳用熟地特色

张景岳用熟地特色张景岳提出真阴(元阴)真阳(元阳)对人体重要性,把两者归根于肾命的水火,认为真阴真阳是造化之泉流,性命之根本,从而把阳非有余和阴常不足两种观点统一起来,说命门总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

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血之海,为生死之窍。

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

他还认为凡阴气本无有余,阴病惟皆不足,今人之病阴虚十常八九,虚火为病者十中常见六七,虚火者,肾阴之亏也,而熟地味厚气薄,阴中有阳,能补五脏之真阴。

提出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

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

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阴虚而水邪泛滥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阴虚而真气散失者,舍熟地何以归源,阴虚而精血俱损,脂膏残薄者,舍熟地何厚肠胃。

熟地兼散剂方能发汗,熟地兼温剂始能回阳。

一.景岳用熟地主要为阴虚而设,但又不尽治阴虚之症,取其静重甘守等待性补偏救弊,使阴阳水火气血脏腑归于平衡,从而去却疾病。

张氏认为虚损类疾病发生乃肾命真阴真阳亏损所致,治疗上主张阴阳相配。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如左归丸,主药功用是培肾之元阴,以治精髓内亏,津液枯涸等证,方以熟地、山药、枸杞、萸肉、龟胶补益肾阴,佐牛膝、菟丝、鹿胶补阳助阴。

右归丸主要培育肾之元阳以治真阳不足之证,以鹿角胶、菟丝、杜仲、肉桂、附子温补肾阳辅以熟地、山药、枸杞等补阴助阳。

熟地在补阴补阳方中均用。

随着补阴补阳侧重不同,而与其他药物配伍不同。

见他用熟地的特点,为扶阳而不离滋阴,滋阴又不离扶阳,补阳中包含着滋阴之意,补阴中包含着助阳之图。

二.水火相济。

张氏认为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元精充则形体赖以强壮,元气治则营卫赖以调和。

一身阴阳气血的调节,归根到底是真阴之脏命门水火相济作用的具体表现。

若命门水亏其源,阴虚之证迭出,命门之火衰则火衰具体其本,阳虚之证层生。

张景岳应用熟地黄之探讨

张景岳应用熟地黄之探讨

张景岳应用熟地黄之探讨
李古松
【期刊名称】《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0(19)1
【摘要】@@ 明·张景岳,平生治重温补疗虚,尤其是善用熟地黄,负有盛名,被誉为温补派之大师,有"张熟地"之美称.其著作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现就张氏应用熟地黄试作浅探.
【总页数】2页(P2-3)
【作者】李古松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22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张景岳运用熟地黄经验 [J], 朱志华
2.张景岳在方剂中联用熟地黄、当归的经验 [J], 刘含堂;马锐;刘涛贤
3.张景岳与熟地黄 [J], 黄根柱
4.张景岳重用人参、熟地黄之我见 [J], 张霆
5.论温补派张景岳之用熟地黄 [J], 李卫民;李卫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景岳治痰四要之五:温肾化痰,“水不归源,水泛为痰”,“故其本无不在肾”,左归、右归、六味、八味丸

张景岳治痰四要之五:温肾化痰,“水不归源,水泛为痰”,“故其本无不在肾”,左归、右归、六味、八味丸

张景岳治痰四要之五:温肾化痰,“水不归源,水泛为痰”,“故其本无不在肾”,左归、右归、六味、八味丸彭鑫治本脾肾之:温肾化痰张景岳在临床中以擅长温补而著于医淋,其中温补当中,尤重肾气。

因肾为真阴真阳之寓所,生生之本,气化之源。

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湿上泛,聚而为痰。

命门火衰,脾阳温运之源不足,水谷不化精微,变生痰湿;肾阴亏耗,虚火内炽,灼津而为痰。

因此,无论肾阴肾阳,皆是由虚而致痰。

张景岳认为,肾之痰证无非虚证,阳虚因火不暖土,土不制水,水泛为痰;阴虚因火盛克金,水亏金涸,津枯液炼为痰。

所以治疗中以补肾为立法,滋阴扶阳,俾阴平阳秘,气化正常,金固水充,既可化除上泛之痰湿,又可杜绝痰证之复萌。

在具体治疗上,有肿胀而多痰者,多因水入脾经所致,称为反克。

•脏平者,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之类;•脏寒者,用【理阴煎】、【加减金匮肾气丸】、【八味地黄丸】之类。

中药:丸剂若脾湿偏盛,单助脾经亦能化湿,宜温燥治之,用【六味异功煎】及【理中汤】、【圣术煎】皆可酌情选用。

有虚损而生痰者,因水亏金涸、精不化气、气不化精而成,则应养阴以济阳,则肾气充,痰饮化,水归源,痰自宁,宜用左归、右归、六味、八味丸等,酌其寒热选用。

•若阴火乘肺,津液干枯,或喉痛,或烦热,或喜冷,或大便实,如真有火邪,痰嗽不已者,宜【四阴煎】、【一阴煎】之类加减主之;•若不是真有火邪,则宜纯补,可保万全。

张景岳在治疗痰病上重视脾肾之法,脾肾两脏既要分治又要同治,既要明其共性,又要知其特性。

脾以调为主,肾以补为主,脾主运化,脾健则水谷化为气血精微,脾虚失运,土不制水,“不能化食而食即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

肾主水,统管水液代谢,若肾不制水,则水液代谢失常,“水不归源,水泛为痰”,“故其本无不在肾”,因此确立了温脾补肾的基本治法,这种思路虽颇多借鉴薛立斋之言,实乃遵张仲景治痰饮当以“温药和之”之旨。

从临床应用来看,是在张仲景治痰饮学说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扩大了痰病涵盖的病种,深化了痰病的病机认识,并在方药选用上更加细致精准,为后世中医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借鉴。

明朝张景岳,专用于补肾的古方!

明朝张景岳,专用于补肾的古方!

明朝张景岳,专用于补肾的古方!
从医30年,见过各式各样的人和情况,之前就有个27岁小伙,因为经常熬夜,而且十几年手艺习惯,出现力不从心,感觉身体被掏空,腰洗酸软无力,经常遗j,每周一两次,有时起的困难,起而不久,面容憔悴显老,黑眼圈重,头晕没精神,自己也感觉虚,但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补才好。

他的情况呢是真阴不足,精衰皿少所引起的一系列的不适,不能急着大补,给他采用温和补虚。

其情况非常适合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中记载的归肾方的适应症。

方名:归肾方
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杜仲,菟丝子(需要专业辨证指导使用)
方法:
炼蜜为丸,淡盐水送服或酌情减量煎服
方解:
方中重用熟地滋阴养皿,益精填髓为君。

山茱萸,滋补肝肾,涩精止遗;山药,滋肾补脾;杜仲,补肾强筋骨;菟丝子,补肾益精;共为臣。

枸杞,养阴补皿,明目;当归,补皿活皿;茯苓,渗湿健脾,共为佐使,一起搭配滋阴为主,兼顾补肾阳,益精填髓。

古方今用不能完全套用,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随证加减,用
量也会有所调整,做到一人一方才能真正适合自己。

所以如果你也有这方面困扰,可以说出你的情况,让我来帮你辨证解答!。

张景岳医案3

张景岳医案3

张景岳医案3爱上Sandy2021-05-10 13:06:54话说朱翰林家的老太太,这位老人家已经年近七旬了,在五月份的时候,偶然摔了个跟头,然后就开始感觉身上忽冷忽热(偶因一跌,即致寒热),请来好多的医生,大家一商量,认为这是阴虚有火,于是就合议开了个方子,有生地、芍药、丹皮、黄芩、知母等药,各位可以看到了,这些药里清火的药多,大家一想,您不是发热吗?我用这个您的热总该清掉了吧?可是非但没有效果,而且还更严重了,这时候找来了张景岳,张景岳诊得的脉象是:六脉无力,然后,张景岳观察了患者的症状,是头面、上身有热,但是却不想喝水,而且脚是冷的,一直冷到大腿那里。

各位,这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为什么上面发热,却不想喝水,然后下面却很冷呢?这位朱家老太太,她上面有热,却不想喝水,这是为什么呢?张景岳说:凡是病人,您问她渴不渴,她说渴,但是您又问她想喝水吗?她却回答不想喝水,这就是她的体内并没有什么邪火了(虚火实火都算在内,全没有),这是少阴真阴内亏,所以嘴里没有津液,这是口干,并不是真正的口渴啊。

有了这个判断,这个患者的身体基础我们就明白了,然后判断这位老太太是感受了风寒之邪,就是有点感冒,本来这在一般人不是什么大事儿,但是她的少阴亏虚体质导致情况变得复杂,怎么办呢?张景岳开出了自己创立的理阴煎这个方子,同时在方子里加入柴胡、人参,整个方子是:(开太阳)柴胡(固少阴)当归、熟地;干姜、肉桂、炙甘草、人参。

理阴煎这个方子的结构非常独特,它主要治疗少阴肾阴不足,同时肾阳也不足的,这种人整个体能低下,一旦感受外寒,是很难祛邪外出的,所以在补药里面加入了柴胡,领邪外出,张景岳说此时服下这个方子,随着少阴阴精渐渐充足,就有发汗的物质基础了,这样寒邪很快就可以从汗而解,张景岳看来是经常用这个方子,他说该方“神效不可尽述”,就是说效果非常的好,例子很多。

显然,这位老太太就是一个例子,这位服了两付,热就退了,每天可以喝粥两三碗,朱翰林很是高兴,还特意多给母亲盛了几勺,可是,很快就发现还有个问题,就是这位老太太已经有半个月不大便了,现在肚子开始胀了,这可怎么办啊?看来朱翰林很有面子,在张景岳治疗的时候,其实还有很多医生都在旁边陪着呢,此时,大家开始发言了,都认为这是燥热之结,需要用清凉之药。

张景岳治水肿:两个核心知识点,四个常用好方

张景岳治水肿:两个核心知识点,四个常用好方

张景岳治水肿:两个核心知识点,四个常用好方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中,对水肿病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方药的阐释,至今仍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气化失常为主要病机《内经》称水肿为“水”“水胀”,并初步认识到水肿主要是由过劳和感受外邪两方面引发。

水肿的发病机理是由水精输布失调引起,而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故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三焦水道失畅的表现。

水肿的发病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素问·水热穴论》曰“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景岳全书》在传承《内经》的基础上,对水肿的病因病机进一步延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肿胀篇》曰:“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津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故传之于脾而肌肉浮肿。

”明确指出机体水液代谢的机制为肺、脾、肾三脏主导下的水气互化,气助水化,三者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制,为水肿病机的要害。

就水肿的病因,张景岳进一步提出:“肿胀之病,原有内外之分……但胀于内者,本由脏病,而肿于外者,亦无不由乎脏病。

第脏气之病,各有不同,虽方书所载有湿热、寒暑、血气、水食之辨,然余察之经旨要,验之病情,则惟在气水二字。

”由此可得知,水肿形成的关键在于气水互化失常。

而全身气化功能障碍,则是形成水肿的主要病机。

治水肿必求肺脾肾三脏《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水肿治疗的3条总则,即“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

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则云:“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首创性地提出分阴阳而治水肿,并灵活运用发汗、利小便两大治法。

至明代,张景岳秉承前人要义,推崇“治病必求于本”,在《景岳全书》中提出:“水胀之证,其本在肾,其标在肺,肺主气,气须何法以化之,肾主水,水须何法以平之,然肺气生于脾,肾水制于土,故治肿者,必求肺脾肾三脏,随盛衰而治的其平,是为权衡之道。

张景岳治肾阳虚的千古名方!四百年前传诵一时,解决凉、乏、累

张景岳治肾阳虚的千古名方!四百年前传诵一时,解决凉、乏、累

张景岳治肾阳虚的千古名方!四百年前传诵一时,解决凉、乏、累本文理论依据:《现代临床方剂学》、《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跟你聊聊人身体里,最宝贵的一团火。

这团火是什么?是“命门火”。

命门火,即我们的肾阳。

那是我们生命的原动力。

肾阳不足,到了命门火衰的程度,人的生命也就即将终结。

而提到命门火,我就不得不说一个人,他叫做张景岳。

张景岳,明代的医学家,380多年前去世。

他一辈子活了快80岁,在当时已经是奇迹了。

他的主要成就,就是创立了“温补派”,主张通过温补之法来治疗疾病,对当时的医学界影响很大。

他另一个成就是写了《类经》这部书,对《黄帝内经》做了精细的解读,堪称中医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鉴于他杰出的医学成就,后来人尊他“仲景之后,千古一人”。

张景岳老先生医生的代表作,就是一张叫做右归丸的方子。

古人说,右肾藏阳。

所以右归丸,指的就是归养肾阳的意思。

基本配方是——熟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9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12克,鹿角胶12克,杜仲12克,肉桂6克,当归9克,制附子6克。

怎么理解它呢?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曾经有这么一个老人家,年龄也不大,才65岁。

什么毛病呢?晚上尿频。

白天的时候不明显,到了晚上就尿频,一夜起来七八趟。

到医院看,说是不是前列腺增生啊?如果是的话,做个手术就好了。

可是一听到手术,老人家不干了。

因为他早年动过手术。

可是自从手术之后,似乎是没有调养好,整个人的体质就变了。

以前身强力壮的他,后来开始特别怕冷,乏力,没精神。

那一年,他还不到50岁。

面对这一夜之间的苍老,他也不知道为什么。

如今能活到60多岁,在他看来已经不易了。

医家看到这种情况,仔细揣度之后,就用了前面我提到的配伍,稍作加减。

结果如何?老先生用了三周之后,尿频现象大大减缓。

有一天晚上,只起夜一次,舒舒服服睡了一大觉,而且自觉身上有力气了。

这里的道理很简单。

这老先生的情况,就属于命门火衰。

命门火衰,其实是肾阳虚的重症,体现为四肢发凉、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脉象沉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右肾水火辩+张景岳应用熟地黄之探讨+张景岳补阴方探析+引火下行’的几种方法- 舍得...右肾水火辩张帅学习中医或曰∶人皆谓右肾属相火,相火即少火,观坎之象,则知肾具水火之道,一阳居二阴间为坎,水火并而为肾,故惟坎加习也,子以右肾为属水,然则其说非与?余曰∶以惟坎加习,斯其说所以非也。

夫坎,水也。

上下皆坎,《易》故曰习坎。

观先天图,干南坤北。

后天图,离南坎北。

五行火高水下,故仙家取坎填离,以水升火降,既济为道,谓采坎中之一阳,填离中之一阴,此还乾坤本源之意也。

坎离,是兑待之义,如彼谓一阳居二阴之间,无乃指一阳为火耶?然则离以一阴居二阳之间,又作何说也?夫物物具五行,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五脏均有此金木水火土,何乃指坎中之阳为火,指右肾为少火也。

坎中之阳,即两肾中间动气,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谓之阳则可,谓之火则不可,故谓坎中之阳,亦非火也。

二阴,即二肾也,肾既皆阴,则作一水一火并看者,亦非矣。

不然,坎中之阳,尚不可以火目之,而右肾又何可以属水哉?!或曰∶子是之言固矣,彼北极玄帝象下有龟蛇者何说也?且昔沙随程可久曰∶北方常配二物,故惟坎加习,于物为龟为蛇。

余曰∶此何可以证水火并而为肾之谬也,盖龟蛇,乃道家寓意处,谓蛇属心火,龟属肾水,能降此二物,不使妄动,庶坎离得以交,而身中之丹可成。

若肾则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安可牵扯龟蛇而与之同类并观哉!断乎其不可矣。

张景岳应用熟地黄之探讨1 扩熟地黄之炒用驳滞腻之嫌疑《类经附翼.真阴论》说:&#8220;物之生由乎阳,物之长由乎阴&#8221;。

张氏从维护元阴与元阳之理,推崇熟地黄&#8220;味厚气薄&#8221;、&#8220;阴中有阳&#8221;、&#8220;能补五脏之真阴&#8221;,因之扩充熟地黄之妙用,且跳出前人&#8220;禁忌&#8221;范畴。

认为:&#8220;或脾肾寒逆为呕吐,或虚火载血于口鼻,或水泛于皮肤,或阴虚而泄利,或阳浮而狂躁,或阴脱而仆地&#8221;,凡此皆用熟地黄。

不仅能治阴虚之证,且取其重、镇、甘、守之特性,在补阳方中亦用之,皆是&#8220;用其静重之妙&#8221;,可偕他药随补阴阳之侧重,据证情而权变,使阴阳互为其根,水火相济,而归于平衡。

然有嫌其滞腻,恐中阻气机者,对痰饮、水泛、脾肾虚泄等均禁锢之。

张氏认为:&#8220;脾主湿,湿动则生痰&#8221;,&#8220;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8221;,&#8220;治痰者,求其本,痰无不清&#8221;。

拟金水六君煎,以熟地黄滋补肾阴为主,合二陈汤以健脾化痰之源。

&#8220;痰即液也,其本在脾,&#8230;&#8230;大虚不化,攻之弥坚,补之潜消&#8221;(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痰为津液不化之物,故化痰健脾与养阴并用,寓&#8220;补之潜消&#8221;。

张氏指出:&#8220;有畏其滋腻者,则崔氏何以用肾气丸而治痰浮?有畏其滑泽者,则仲景何以用八味丸治肾泄?&#8221;殊不知有开有合,何虑中阻滞腻之忧哉!有泥于熟地黄补阴、滋腻生湿,必兼伍&#8220;渗利&#8221;之说者,张氏驳之&#8220;盖气虚者不可复行气,肾虚者不可复利水,温补即所以化气,塞因塞用之妙也&#8221;。

习以肾阳虚者用八味丸,肾阴虚者用六味丸。

张氏进而创立了右归饮、右归丸;左归饮、左归丸&#8230;&#8230;,均重任熟地黄为主,从而扩大了补肾虚的方法。

其方皆基于《金匮》肾气丸(八味丸),悉去丹皮、茯苓、泽泻之渗利。

如治肾阳不足而致气怯神疲、腰酸肢冷、脉细等症,用右归饮;滋肾阳不足而致气怯神疲、畏寒肢冷、阳痿滑精、腰膝酸软等症,用右归丸&#8220;阴中求阳&#8221;益右肾之元阳。

命门阴分不足者,用左归饮滋阴生津,左归丸滋阴生津降火&#8220;阳中求阴&#8221;培左肾之元阴。

可见其补阳中含滋阴,补阴中含扶阳,&#8220;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8221;,&#8220;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8221;。

归纳之,扩熟地黄之妙用,驳滞腻之嫌疑,补前人之不逮。

2 阳非有余施熟地黄兼温剂回阳《内经》云&#8220;阳化气,阴成形&#8221;。

张氏据经旨认为人是一&#8220;小乾坤&#8221;,&#8220;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成形&#8221;,&#8220;阳不可以无阴,非阴无以载气&#8221;。

益阳为无形之气,阴为有形之物质,二气相依,阳施阴受,原同一气。

人体之温者,无形之阳气也;人体之阳微者,四末厥冷。

治当&#8220;益火之源,以消阴翳&#8221;。

及其既死,体冷如冰,阳气尽矣。

自丹溪&#8220;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8221;,主苦寒补阴学术之行,而略于阳虚。

至张氏《类经附翼.求正录》中写了《大宝论》针对性地提出&#8220;阳非有余,阴常不中&#8221;论,并强调了&#8220;阳虚多寒,宜补而兼温;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

熟地黄兼温剂始能回阳&#8221;。

&#8220;《经》有&#8216;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8217;。

夫气味之宜于人者,谓之曰补可也;未闻以味苦气劣而不相宜于人者,亦可谓之补也&#8221;。

可见张氏&#8220;补而兼温&#8221;是立足于&#8220;阳非有余&#8221;的病理及其治疗上之特色。

由于《内经》有&#8220;精化为气&#8221;之旨,即提出&#8220;阴亦生阳&#8221;之理。

如右归丸方中重用熟地黄、与桂、附、鹿角胶等相伍,培肾中之元阳不足。

然有滥用温补,不识运气,不善权变者,非景岳之过也。

3 阴常不足倡熟地黄非多难以奏效《内经》云:&#8220;肾藏精&#8221;,&#8220;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8221;。

&#8220;精&#8221;,即人身之真阴也。

张氏在《类经附翼.真阴论》中指出:&#8220;此一阴字,正阳气之根也&#8221;,&#8220;凡阴气本无有余,阴病惟皆不足&#8221;,&#8220;阴虚者,十常八九&#8221;,&#8220;虚火为病者,十中常见六七,&#8230;&#8230;虚火者,真阴之亏也&#8221;。

可见阳气既非有余,真阴亦自不足。

论治则&#8220;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8221;。

惟熟地黄&#8220;味厚气薄&#8221;、&#8220;阴中有阳&#8221;,&#8220;能补五脏之真阴&#8221;,&#8220;补肾中之元气&#8221;(左肾&#8220;元阴&#8221;)之佳品。

并提出熟地黄具有收神散、降虚火、镇躁动、制水邪、导真气、厚肠胃,且为发汗化源之资,又因其阴性缓,故倡&#8220;非多难以奏效&#8221;。

张氏之所以倡多(重)用熟地黄,是立足于&#8220;阴常不足&#8221;的病理及其治疗上之特色。

如左归丸重用熟地黄培肾中之元阴,壮水之主,以治精亏液涸者。

认为熟地黄是&#8220;实精血形质第一品纯厚要药&#8221;,&#8220;治形必以精血为先&#8221;。

在左归丸方中重用熟地黄为主,配合龟板胶等补益真阴,辅以鹿角胶等补阳以助阴,可见,在补阴中含助阳之意,阴阳相配,深得其&#8220;阴阳互根&#8221;之旨。

近代名医张锡纯说:&#8220;阴者阳之守,血者气之配。

地黄能滋阴养血,大剂服之,使阴血充足,人身元阳之气,自不至上脱下陷也。

&#8221; 4 收温补疗虚之效关键在于配伍与炮制熟地黄微温补血,既可补先天之阴,又能益后天之阳。

此&#8220;阴中有阳&#8221;之特殊性能,关键是配伍与炮制之相宜。

配伍相宜:如熟地黄补血,人参补气,二者同用(两仪膏),阴阳相配,气血双补,治精气大亏、精不化气者。

熟地黄配人参、当归、枸杞子、山药、山茱萸、杜仲等(大补元煎)誉为&#8220;回天赞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8221;,治气血大伤,精神失守危证。

熟地黄配桂、附等(右归饮、右归丸),补肾阳之不足,命门大衰不能生土者。

熟地黄配枸杞子等(左归饮、左归丸),补肾阴之不足,不能滋养营卫者(纯属壮水之主,育阴涵阳,有异于补泻兼施之剂,而不用&#8220;渗利&#8221;)。

熟地黄配当归等(大营煎),养血活血,治妇人经迟,腰酸疼痛者(小营煎、三阴煎)治血少精亏、营虚失血者,治肺肾虚寒,水源为痰者(金水六君煎,取熟地黄之补肾,当归之活血养血,协二陈汤以理脾化痰消瘀,且制其二陈之燥而阴不伤)。

熟地黄配白术等(大母桃),脾肾两补,以治老年泄泻者。

熟地黄配柴胡等(大柴胡饮、大温中饮、五柴胡饮),滋阴散寒,以治中气不足而外邪不散者,所谓&#8220;从补血而散,而云腾致雨之妙&#8221;。

熟地黄配生石膏等(玉女煎),益肾阴、清胃火,用治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之烦热者。

熟地黄配山药等(固阴煎),脾肾两补,以治虚滑(带浊,淋遗),收滋阴固涩之功。

熟地黄配干姜(胃关煎),温补脾肾,用治久泻、腹痛、冷痢者。

张锡纯说:&#8220;遇其人真阴大亏,不能支持外感之热者,于治寒温药中,放胆加熟地以滋其阴,恒能挽回人命于顷刻&#8221;。

炮制相宜:应用熟地黄&#8220;静重之妙&#8221;,又防其&#8220;散动以乱其性&#8221;,故重视炮制,以求纯正。

又因兼证不同,炮制亦各异。

如兼中寒而呕吐者,姜汁炒以温其中。

胀满者,砂仁伴炒(或拌捣),以行气消胀。

经络气血滞阻者,酒炒取酒性以增强行气通络之力。

入煎剂,文火为佳。

入丸剂(左归丸、右归丸&#8230;&#8230;),蜜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