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原文及翻译
虞美人秦观译文

虞美人秦观译文虞美人秦观译文引导语:有关秦观的《虞美人》,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原文译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虞美人朝代:宋代作者:秦观原文:陌头柳色春将半。
枝上莺声唤。
客游晓日绮罗稠。
紫陌东风弦管、咽朱楼。
少年抚景渐虚过。
终日看花坐。
独愁不见玉人留。
洞府空教燕子、占风流。
《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秦观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虞美人翻译:天上碧桃露滋养,不同俗卉与凡花。
乱山之中,萦水之畔,可惜一支如画为谁开?清寒细雨显柔情,怎奈春光短暂,美景将逝。
为君酣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分人断肠。
虞美人字词解释:①碧桃:一种观赏桃花。
此指仙桃,借以赞颂主人的宠姬碧桃。
②数:辈。
③萦(yíng)回:盘转回旋。
④不道:不奈,不堪。
这里“春”为双关语,既指喻作者对碧桃的赏爱,也寓有碧桃春心萌动,又难以表述之意。
⑤君:指花,也指双方。
虞美人背景:秦观于元丰八年(1085年)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
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后(1094年)“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
秦观出杭州通判。
在京城几年间,曾经有一位大官大摆宴席,将秦观也请去了。
秦观在这些达官显贵中,卓然不群,别有一种绝世风姿。
大官的一个宠姬碧桃频频向秦观劝酒,秦观都一饮而尽,毫不推辞。
碧桃的倾慕之情已有所流露。
当秦观也为她斟酒时,那位大官慌忙阻止道:“碧桃是不饮酒的。
”可是没想到,碧桃竟接过酒杯说:“今天我就为秦学士拼了这一醉了!”举杯一饮而尽。
秦观领会这一片深情,但却不能有别的表示,只能当场写下这首《虞美人》。
这使得那位高官恼怒万分,并且说:“以后永远不让她出来见客了,满座的人听后,都哈哈大笑起来。
虞美人赏析: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黄庭坚《虞美人》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黄庭坚《虞美人》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虞美人宋黄庭坚至当涂,呈郭功甫 [23]平生本爱江湖住,鸥鹭无人处。
江南江北水云连,莫笑醯鸡歌舞瓮中天 [24] 。
当涂舣棹蒹葭外 [25] ,赖有宾朋在。
此身无路入修门 [26] ,惭愧诗翁清些与《招魂》 [27] 。
注释:[23]郭功甫:名祥正,当涂人。
进士出身,元祐初,官至朝请大夫。
此词作于崇宁元年(1102)黄山谷知太平州时。
[24]醯(xī)鸡:酒瓮内的小飞虫,比喻不知天地广阔之意。
[25]舣(yǐ)棹:船靠岸曰舣。
棹(zhào),船桨。
[26]修门:楚国郢都城门。
此指宋朝京城开封。
[27]清些(suò):即楚些,本指《楚辞·招魂》,亦泛指楚地的乐调或《楚辞》,因《招魂》每句句尾皆有“些”字作为语气词。
这里泛指诗词。
评析:此词作于当涂。
崇宁元年(1102),黄山谷奉命知太平州事。
到任九天,即被罢官。
词作于此时。
上片言性爱江湖,本无大志,愿做个与鸥鹭为侣的散淡之人。
就像小虫飞舞酒瓮之中,亦不以为窘。
下片说此次停船当涂,幸而有您这样的高朋为伴。
我是不会入朝为官的,得到您的赐诗为我招魂安慰,内心就十分感激与惭愧了。
身处逆境,备受打击,而坦夷自若,无一丝气馁之意。
品格之高岸,心态之冲融,古今罕见。
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治平四平(1067)进士。
因苏轼荐而知名。
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哲宗亲政,复行新法,大逐元祐党人。
庭坚累遭贬逐,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庭坚多才艺,精书法,尤长于诗,能以奇崛瘦硬之笔,以矫轻熟圆弱之习,开一代宗风,为江西派宗主。
词作约二百首,格调亦不尽一致,大体早期近柳,多写艳情;晚年近苏,深于感慨,镕清壮冶艳于一炉。
有《山谷词》,今存二百首左右。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虞美人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美丽花卉,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被提及的一个形象。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虞美人的原文及翻译。
虞美人原文:虞美人,天下无。
飘摇兮若纸飞扬,过尽佳人如花残。
照影兮犹沙上玉辇,巧笑倩兮陷人于法网。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虞美人翻译:虞美人,世间无双。
飘舞若纸,飞扬扬;过眼美人如凋残。
倩影映照,宛如沙上玉辇;巧笑嫣然,陷人于法网中。
这份情愫只能成为回忆,只可惜当时已感伤。
虞美人是一种花卉,也是一种美丽动人的象征。
在原文中,诗人通过描绘虞美人花的飘摇、佳人的凋残,以及倩影映照和巧笑嫣然,来表达一种美丽而短暂的情感。
整首诗以虞美人花为象征,通过对花的描绘来反衬出人世间美好事物的短暂和易逝,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易逝的感伤。
虞美人的美丽和短暂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感慨。
诗人将虞美人的飘摇和飞扬比作纸般轻盈,形容佳人如花残一样易逝,这里通过对容貌、飘逸动人的美丽事物的描绘,可见诗人对于美的敏感与向往。
同时,倩影和巧笑则在表现佳人的美貌和吸引力的同时,也折射出了一种诱人之网,让人难以自拔。
接下来的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逝去的无奈和感慨。
作者认为这种美好的情感只能成为回忆,无法再现。
借用虞美人花来代表这种短暂的美好,诗人借以抒发了对于时光易逝和美丽事物不复存在的无奈之情。
综上所述,虞美人的原文及翻译将美好事物的短暂和易逝表达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虞美人花的描绘和借代,诗人将自身的感慨与思考融入其中,传递了一种对于美好事物逝去的感伤和对于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思考。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1原文:虞美人陈与义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
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
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虞美人字词解释:1、搔首:以手搔头,意为有所思的样子。
如:《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化用苏轼《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表达不忍惜别。
虞美人春翻译: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可作者却搔首踟蹰不忍离去,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之酒。
以前天天写诗作词翘首盼望春天的到来,可等到了春天桃花刚了却要与友人匆匆离别。
歌姬的歌声常常因离别之人而呜咽,还清楚记着离别席上的情形。
明天酒醒后就要随着大江行舟离去,只能满满带着一船的离别之恨驶向衡州。
虞美人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在席益举行的告别宴会上所作。
席益字大光,洛阳人,是陈与义的同乡。
与义宣和六年(1124)在汴京任符宝郎时与他相识,不久与义遭贬,别后还有诗札。
建炎三年(1129)席益离郢州知州任,流浪于衡山县(今属湖南),与义同时躲避金兵至湖南。
同年腊月,两人相遇于衡山。
次年元旦后数日,与义离衡山赴邵阳,有《别大光》诗,别宴上并作此词。
虞美人赏析:这首词的写法是:“紧扣别宴,思前想后”。
他把离别的情绪融贯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前途的想像之中去,不同一般,别有一番风味。
词的上片由别宴写起,进而追忆到过去相聚的时日。
一开就说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久久不能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
这就把不得不离去又不忍离去的矛盾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虞美人翻译及赏析

原文: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晏几道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
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归。
罗衣著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
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字词解释:①初:刚分别时。
②长:同常。
③罗衣著破:著,穿。
④ 闲泪:闲愁之泪。
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翻译:回廊上的栏杆曲曲弯弯,外面的天色像水一样清澈湛蓝。
昨天晚上,我也曾在这里凭倚栏杆。
人们都把明月比作佳期,认为月满时人也会团圆。
因此我每天都在这里倚眺望,盼望心上人早日回到身边。
绫罗的衣服虽已穿坏,但以前的余情尚在,令我缅怀留恋。
可是不知旅行在外的游子,是谁让他把初衷改变。
一春以来,因为离愁别恨而满怀愁怨,也懒得抚筝调弦。
还有那两行因闲愁而伤心的眼泪,滴落在那宝筝的面前。
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创作背景:无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赏析:这首词写的是怀人怨别的传说超标。
在刻画女主人公的行动和心态时,却很有很有艺术特色。
上片写圆月夜倚栏盼望人归,突出期盼之急迫,下片写痴情不改、满怀离恨的愁苦幽怨,上片写倚栏望月盼归,下片写整个春天都充满离恨别情。
起首两句主写倚阑,而写今夕倚阑,却从“昨夜曾倚〞见出,同样一句词,内涵容量便增加一倍不止。
——既然连夜皆倚阑而望,当还有多少个如“昨夜〞者!“ 天如水〞,比喻夜空如水般明澈与清凉,可是其意不在于写天,而在于以明净的天空引出皓洁的明月。
歇拍两句写女主人公的对月怀人。
男子去后一直不回来,也没说准什么时候回来,她结想成痴,就相信了传统的或当时流行的说法——月圆人团圆,每遇月圆,就倚阑苦望。
词中写女主人公倚阑看月,从希望到绝望,有其独到之处。
“初将〞是说“本将〞,这一语汇,便已含有“后却不然〞的意味。
下面却跳过这层意思,径写“长望〞,其中自有一而再、再而三以至屡次的希望和失望的交替在不言之中。
“初〞字起,“长〞字承转,两个要紧的字眼,括尽一时期以来望月情事,从中衬托出女主人公的痴情和怨意。
虞美人苏轼原文及翻译

《虞美人》有多个版本,以下是苏轼的《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原文及翻译。
原文: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翻译:
湖山景色真是东南一带最美的地方,望去是满眼绵延千里的美景。
你(指陈述古)能回来几次呢?即使能回来也要尽情饮酒,让美景陪我们饮酒直到沉醉不倒。
在沙河塘里华灯初上时,是谁在唱着迷人的水调歌呢?当夜深风静我们要回去时,只有一江皎洁的月光映照着这碧透的琉璃般的世界。
古诗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翻译赏析《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作者为清朝诗人纳兰性德。
其古诗全文如下: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
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
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注释】①炉烟,熏炉或香炉之烟。
②判教句。
意谓情愿喝得酩配大醉,借清酒来麻醉自己。
判,情愿、甘愿、不惜之意。
清樽,酒器,借指清酒(清醇之酒)。
亦作“青樽”。
亦作“清樽”。
酒器。
亦借指清酒。
《古诗类苑》卷四五引《古歌》:“清樽发朱颜,四坐乐且康。
”唐王勃《寒夜思》诗:“复此遥相思,清尊湛芳渌。
”唐皇甫冉《曾山送别诗》:“凄凄游子苦飘蓬,明月清樽祇暂同。
”宋曾巩《戏呈休文屯田》诗:“纵无供帐出郊野,尚有清樽就闲燕。
”明吴琪《喜汪振生归自云南》诗:“无穷故交心,相与尽清尊。
”清黄遵宪《七月十五日夜暑甚》诗:“满酌清尊聊一醉,漫愁秋尽落黄花。
”③醒眼:清醒之眼光。
④花间酒:谓美景良辰时之酒宴。
⑤搔首:以手搔头。
焦急或有所思貌。
【鉴赏】残灯被风吹灭,炉子里的烟火也冷冷清清,与词人相伴的,只有他自己孤独的身影。
从古至今,文坛从不缺少借酒浇愁的落寞文人,纳兰也不能免俗:“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尽管古今人重复着借酒浇愁的行为,但酒从来不是消愁的良药,所以,纳兰几杯苦酒下肚,酩酊大醉后也只能逃避一时,再醒来还是要独自一人面对现实。
现实中的世界怎样?聚少离多、“难逢易散”。
此词大有举世沉醉我独醒的感慨。
但清醒阅世,又总是带来“闲愁”,所以孤清之感便总是萦怀,也总是难以排遗,遂借填词以宣泄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6篇)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虞美人·浙江舟中作潮生潮落何时了?断送行人老。
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
海门几点青山小,望极烟波渺。
何当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日华东。
译文钱塘潮潮涨潮落经过了多少年,何时能有个终结,消磨了多少行人旅客,抬头望去,但见长空淡淡,群鸟在远处飞去,不觉令人油然而生万古无穷的兴亡之感。
钱塘江入海口烟波渺渺,一想无际,只有几座青山点缀于浑茫的水际。
若能乘坐一片木筏,飘浮到太阳东边的某个地方隐姓埋名,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那该有多好。
注释虞(yú)美人: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浙江:钱塘江。
断送:消磨。
海门:在钱塘江入海口。
望极:望尽。
何当:何时。
驾:乘。
桴(fú):木筏。
浮:漂流。
日华:太阳的光华,词中指太阳。
创作背景从词中叹老消沉的意绪来看,这首词应作于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南归后。
词人舟中观潮,有所感触,便写下这首词。
赏析上片描述词人舟中感怀。
“潮生潮落”是舟行江中所见所感的普通现象,缀以“何时了”,则透露出有心人别有的心事。
“断送行人老”,是“何时了”的答案。
舟中行人之所以老,就是被潮生潮落所断送的。
怨潮,即所以怨时。
词人是宋太祖十一世孙,历代仕宋,皆至大官,一旦为程钜夫荐见元帝,虽蒙器任,但内疚难消,且时遭人忌。
元世祖命其赋诗讥其父执留梦炎,有“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之语,即此可观其心迹。
诗人之所以仕元,盖时使之然。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_李煜_古诗文网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பைடு நூலகம்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 王”(清沈雄《古▼
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 韵味和历史厚重感▼
赏析四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 生命落空的悲哀,语▼
赏析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 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
赏析三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 花秋月,就有无数往▼
简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 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收藏 app下载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 空的夜晚,怎承受得▼
参考赏析
鉴赏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 夕”),在寓所命▼
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 是时▼
作者介绍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 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及赏析 _李煜 _古诗文网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6876人评分) 8.6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 通:阑)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翻译及欣赏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翻译及欣赏《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翻译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注释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了:了结,完结。
⑶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⑷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⑸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⑹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翻译、理解性默写、简答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翻译、理解性默写、简答及答案【必修上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精品习题及答案】一、翻译: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理解性默写:1.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
这其中包含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2.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绝望的句子是:,。
3.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叹的句子是:,。
4.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5.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7.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简答: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2.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3.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词的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一、翻译: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翻译: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翻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李煜《虞美人》全文及翻译

李煜《虞美人》全文及翻译《虞美人》全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翻译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鉴赏《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李煜虞美人全词翻译赏析

李煜虞美人全词翻译赏析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李煜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注释⑴虞美人:词牌名。
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风:指春风。
庭芜:庭院里的草。
芜,丛生的杂草。
⑶柳眼:早春时柳树初生的嫩叶,好像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
李商隐《二月二日》诗中有“花须柳眼多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之句。
春相续: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
⑷凭阑:靠着栏杆。
⑸竹声:竹制管乐器发出的声音。
竹,古乐八晋之一,指竹制管乐器,箫、管、笙、笛之类。
一说“竹声”为风吹竹叶之声。
⑹笙歌:泛指奏乐唱歌,这里指乐曲。
尊罍(léi)在:意谓酒席未散,还在继续。
尊罍,一作“尊前”。
尊,酒杯,罍,一种酒器,小口大肚,有盖,上部有一对环耳,下部有一鼻可系。
⑺池面冰初解:池水冰面初开,指时已初春。
⑻烛明香暗:是指夜深之时。
香,熏香。
画堂:一作“画歌”,一作“画楼”;一作“画阑”。
指华丽而精美的君室。
深:一作“声”,指幽深。
⑼清霜残雪:形容鬓发苍白,如同霜雪,谓年已衰老。
思难任(rèn):忧思令人难以承受,即指极度忧伤。
思,忧思。
难任,难以承受。
任:一作“禁”。
参考译文春风吹回来了,庭院里的杂草变绿了,柳树也生出了嫩叶,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
独自依靠着栏杆半天没有话说,那吹箫之声和刚刚升起的月亮和往年差不多。
乐曲演奏未完,酒宴未散,仍在继续,池水冰面初开。
夜深之时,华丽而精美的君室也变得幽深。
我已年老,忧思难以承受啊。
创作背景这首词应作于李煜亡国之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打了败仗,失去属国君主的地位,离开江南、宫廷,后妃、臣子由战胜军带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当了宋王朝的俘虏。
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顾敻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
五代:顾敻
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
晓帷初卷冷烟浓,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
起来无语理朝妆,宝匣镜凝光。
绿荷相倚满池塘。
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
标签
闺怨、写景、女子
译文
注释
景阳钟:这里泛指钟声。
绣花重:花纹繁丽。
冷烟:晓雾。
娇慵:娇羞无力的样子。
宝匣:梳妆盒。
绿荷相倚:池塘里碧荷一株紧靠一株。
赏析
这是一首写春怨的词。
上片写女主人公初起时的娇好仪容。
“思娇慵”一句承上起下。
下片具体写她的情态:“无语理朝妆”,表明心事重重。
当她看到池上绿荷相倚相偎,嗅到藕花的幽香时,心际不禁浮起了一股恨意。
词中对“恨”、“思”这类抽象的感情着墨不多,但这种感情却寓于每句之中,可谓句句含恨,字字带怨。
“相倚”二字,尤见情致。
关于作者
[约公元九二八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均无考,约后唐明宗天成中前后在世前蜀王建通正时,(公元九一六年)以小臣给事内庭。
久之,擢茂州刺史。
后蜀建国,敻又事孟知祥,累官至太尉。
性好诙谐,仁前蜀时,见武官多拳勇之夫,遂作武举谍以讥刺他们,一时传笑。
敻工词,作风间似温庭筠,今存五十五首(见花间集及唐五代词)。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

《虞美人》五代十国.李煜一、本篇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文章翻译:春天的花朵和秋天的月亮,这样美好的时光何时才能结束?那些过去的事情,我知道的有多少呢?就在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东风,明亮的月光下,我不忍回头去看那已经失去的故乡。
那些精美的栏杆和玉石铺成的台阶应该还在那里,只是我那红润的面容已经改变了。
我想问你,你能有多少忧愁呢?我的忧愁就像春天里江水一样,不停地向东流淌。
三、关键词句: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关键词句富含深刻的情感和哲理,以下是对这些关键词句的解析:1. “春花秋月何时了?”:- 这句话通过提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春花和秋月分别代表了春天和秋天的美好时光,诗人感叹这样的时光无法长久,终将结束。
2. “往事知多少。
”:-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怀念。
往事指的是过去的经历和记忆,诗人感叹自己无法完全知晓或记住所有的往事,表达了对过去的无限留恋和无奈。
3. “小楼昨夜又东风”:- 这句话描绘了诗人在小楼上感受到的东风,东风通常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但在这里却可能带有变迁和失落的意味,因为紧接着提到了“故国不堪回首”。
4.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这句诗通过明月这一意象,强调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思念。
在明亮的月光下,诗人无法忍受回忆故国的痛苦,这种情感的强烈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悲剧色彩。
5.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这句话通过对比物质的持久与人的易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雕栏玉砌代表不变的建筑,而朱颜的改变则象征着人的美丽和青春的消逝。
6.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这是诗歌的高潮和核心,诗人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象来比喻自己的忧愁。
春水东流无法挽回,正如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虞美人文言文翻译

【原文】虞美人者,宋人也。
才情出众,貌美如花。
自幼聪颖,好学不倦。
及长,嫁与一富家子,生活优渥。
然美人心中,始终不忘读书之志。
每至夜深人静,便独自一人,于绣房之中,秉烛夜读,吟诗作赋。
【翻译】虞美人,宋国之人也。
其才情超群,容貌美丽如花。
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不知疲倦。
及至成年,嫁与一位富家之子,生活富足。
然而,虞美人心中,始终未曾忘记对读书的渴望。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她便独自一人,在绣房之内,手持烛光,夜以继日地读书,吟诗作赋。
【原文】美人虽身处富贵,然性本恬淡。
不喜奢华,不慕虚荣。
常与邻家女子结伴,一同游览山川,观赏花草。
她性情豁达,乐于助人,邻里皆称其为贤妻良母。
【翻译】虞美人虽身处富贵之家,但其性情本就恬静淡泊。
她不喜奢华,不羡慕虚荣。
常常与邻家女子结伴,一同游历山川,观赏花草。
她性情豁达,乐于助人,邻里之人皆称赞她为贤妻良母。
【原文】一日,美人偶得一本古书,乃战国策士苏秦所著。
书中言辞犀利,见解独到,令美人爱不释手。
自此,她便立志要成为一位才女,传承古人之智慧。
【翻译】一日,虞美人偶然得到一本古书,乃是战国时期策士苏秦所著。
书中言辞锋利,见解独到,使虞美人爱不释手。
自那以后,她便立志要成为一名才女,传承古人的智慧。
【原文】然好景不长,夫君不幸病故,美人悲痛欲绝。
她含泪将苏秦之书烧毁,发誓终身不再读书。
然而,悲痛之余,她心中仍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
【翻译】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未长久。
不幸的是,她的夫君病逝,虞美人悲痛欲绝。
她含泪将苏秦之书付之一炬,发誓终身不再读书。
然而,在悲痛之余,她对知识的渴望仍然藏在心底。
【原文】数年后,美人因悲痛过度,身体每况愈下。
一日,她在梦中与苏秦相遇,苏秦对她说:“汝若欲求解脱,唯有读书方可。
”美人醒来,顿时明白了苏秦的教诲。
于是,她重新拿起书本,继续她的求学之路。
【翻译】数年之后,由于悲痛过度,虞美人的身体日渐衰弱。
一日,她在梦中与苏秦相遇,苏秦对她说:“你若想寻求解脱,唯有通过读书才能实现。
虞美人苏轼原文及翻译

虞美人苏轼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简介虞美人词牌背景
二、分析苏轼的《虞美人》原文
三、翻译《虞美人》成现代汉语
四、解读词牌名“虞美人”与词作的关联
五、总结苏轼《虞美人》的主题与艺术特点
正文:
【一】简介虞美人词牌背景
虞美人,词牌名,源于唐教坊曲,后成为词牌,并以项羽宠妃虞姬命名。
此牌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上下片各四句,共八句。
代表作有李煜、苏轼等。
【二】分析苏轼的《虞美人》原文
苏轼的《虞美人》原文如下:
夜雨如酥,润泽桃花株。
寂寞春寒中,吹彻玉笙俱。
梦魂惯得无拘束,又绕天涯旧家宅。
梦魂殊迷屈宋辞,争信飘零到此乎?
【三】翻译《虞美人》成现代汉语
夜雨如酥,滋润着桃花。
寂寞的春寒中,吹起了玉笙。
梦魂无拘无束,又回到了天涯旧家。
梦境纷繁,难以分辨屈宋辞章,怎么会相信飘零到此呢?
【四】解读词牌名“虞美人”与词作的关联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虞美人为题,借虞姬之名为自己所抒发的情感笼罩上一层浪漫的色彩。
虞美人不仅代表了词牌名,还象征着词中所表达的离愁别绪。
【五】总结苏轼《虞美人》的主题与艺术特点
苏轼的《虞美人》以夜雨、桃花、春寒、玉笙等元素,勾勒出一幅凄美的画卷。
词中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人生飘零的感慨。
虞美人原桑晁补之翻译

作品原文
原桑飞尽霜空杳。
霜夜愁难晓。
油灯野店怯黄昏。
穷途不减酒杯深。
故人心。
羊山古道行人少。
也送行人老。
一般别语重千金。
明年过我小园林。
话如今。
诗词翻译
原野上桑叶飞尽,秋霜落下的天空深远得看不见踪影。
寒霜降临的夜晚忧愁令人难以理解。
点着油灯的乡间旅舍黄昏让人心生怯意。
难以穷尽的路途丝毫没有减短,酒杯之中看着深远。
是有情人的心思。
羊山下的古道行人稀少。
也在目送行人时老去了。
送别的话语即使一般也重似千两黄金。
明年经过我的小小园林。
话说当今这些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古诗简介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所作的词。相传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赵匡义知道这件事后,赐酒将他毒死。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翻译/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
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了:了结,完结。
⑶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⑷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⑸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⑹君:作者自。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