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依赖症”与“网络社交失语症”原因探究
论大学生社交网络“软瘾症”的成因及对策
论大学生社交网络“软瘾症”的成因及对策作者:李若菡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1期摘要:大学生社交网络“软瘾症”主要表现在无意识地、强迫性地刷人人、微博以及其他一些社交网站,并在事后陷入一种强烈自责、敏感易怒的精神状态。
其成因主要是熟人交际圈为社交网络“软瘾症”提供了沃土;害怕被孤立心理为社交网络“软瘾症”提供了养分及自制力欠缺。
为此,必须从反省自身,重塑信心;制定更加清晰明确的小规划并采用奖励制;建立与亲人、朋友之间的密切联系;坚持二十一天养成习惯原则等方面来寻求应对之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网络“软瘾症”;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242-02目前,社交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得极其迅速。
据国外媒体报道,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近期宣布,Facebook服务的每月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0亿人。
大学生作为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青年群体,成为了各大SNS网站的主力军。
社交网络作为大学生网络活动的新兴载体,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都产生着影响[1]。
笔者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亲身体验过社交网络的奇妙,并发现社交网络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物有两面性,在社交网络如火如荼的今天,它同样带来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本文以社交网络的“软瘾症”为视角,探讨其表现、成因和解决办法。
一、大学生社交网络“软瘾症”的表现“软瘾”,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新名词,指那些强迫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情绪,如习惯性拖延、频繁查看邮件和登录社交网站等[2]。
因为“软瘾”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习惯,这些行为习惯不同于对毒品、赌博或者酒精的那种无法自拔的沉迷,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危害。
然而,一旦人们过度沉溺其中,在获取短暂的快乐之后,它更多的是在榨取人们的时间、精力,麻痹真实的情感,使人们远离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甚至失去健康。
大学生手机网络依赖与网络社交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手机网络依赖与网络社交的关系研究作者:王小玺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7年第6期随着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手机网络依赖成为一种愈发引起社会关注的新型心理疾病。
当代大学生正值展现个性的发展阶段,其表达自我的心理需求,使手机网络依赖问题在该群体中尤其突出。
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研究此群体中的手机网络依赖与网络社交的关系。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本次的调查研究,手机网络依赖在某个角度可以理解为人们参与使用这一物质后,出现了个体与其不可分离的状态。
这一状态既可以发展为成瘾,也可能仅仅是一种必需的生活方式,就如有研究者提出,网络依赖并不能理解成病态的成瘾,它只是一种行为方式,因为大众流行度高、覆盖面广而成为一种被研究者关注的文化现象。
本文结合几个方面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一、网络社交与手机网络依赖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手机网络依赖冲突性维度与网络社交的三个维度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大学生群体中,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已然从流行时尚固定为常态化,在此过程中,网络社交必然和现实中的生活、学习等各项事务产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冲突。
网络社交程度越深,这种冲突存在的几率越大,这种情况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符合,并得到研究者的验证。
而这种冲突的产生很可能与大学生们长久以来受到的教育有关。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更多的传统人士倾向于认为网络对于思想动态不稳定的青少年群体是不利的,因为他们尚未形成完整的是非观念,使用网络更容易产生成瘾现象,并因媒体对于此类案例的集中报道,使人们更相信网络对于青少年是弊大于利的。
但从本研究中手机网络依赖的检出率和前人对此研究的结果都能够看出,产生手机网络依赖的群体比例并不高,传统观念中对于网络带来的危害大可不必草木皆兵。
适度进行干预教育对于大学生群体能够起到警示预防的作用,但过度宣传手机网络依赖使得他们更加小心翼翼,不利于他们充分、健康地利用手机网络。
二、强迫性与网络社交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大学生群体尚处在健全人格形成和行为习惯固化的过程中,易受手机中多媒体信息的吸引,在其中与既有联系人的交往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中容易沉迷。
社交网络中的网络依赖与沉迷行为
社交网络中的网络依赖与沉迷行为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社交交流、信息获取还是娱乐消遣,人们都离不开这个虚拟世界。
然而,社交网络的普及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网络依赖与沉迷行为。
本文将从网络依赖的成因、沉迷行为的表现以及防治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网络依赖的成因社交网络的便利性和吸引力使得人们对网络的依赖不断加深。
首先,人们通过社交网络可以轻松获得大量的信息和资讯,满足自己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其次,社交网络提供了方便的沟通渠道,无论地域上的距离有多远,只需要打开手机或电脑,就能随时与朋友、家人保持联系。
再次,社交网络还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社交平台,可以认识各种不同背景的人,扩展社交圈子,满足人们对社交关系的需求。
二、沉迷行为的表现1. 时间过度消耗:沉迷于社交网络的人往往会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线上,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
他们有时会通宵达旦地刷社交网站,导致作息紊乱,影响身体健康。
2. 社交关系受损:过度依赖社交网络会导致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疏远。
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被取代,人们变得更加孤立和缺乏沟通技巧,进一步加重了对网络的依赖。
3. 心理健康问题:沉迷于社交网络会加剧人们的压力和焦虑感。
网络上的舆论压力、社交比较等因素会导致个体对自身的失真认知,降低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三、防治对策1. 自我管理:认识到网络依赖和沉迷的危害,我们需要自觉控制上网时间,合理安排生活与工作的平衡。
可以设立打断器来限制上网时间,或者将上网设定为特定场景下的特定操作,如只在工作时间、学习时间或休闲时间上网。
2. 培养兴趣爱好:拓宽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户外活动、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减少对社交网络的依赖。
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真实的社交互动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建立更加健康稳固的社交圈。
3. 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密切关注青少年和青年人群的网络依赖和沉迷问题,加强对网络教育的引导和监管,提供正确的网络使用指导,并教授相关的心理技巧和应对策略,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网络素养和心理健康。
网络依赖与现实社交能力的失衡
网络依赖与现实社交能力的失衡网络依赖与现实社交能力的失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的生活逐渐被网络所包围,网络依赖也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然而,网络的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导致了人们现实社交能力的失衡。
本文将就网络依赖与现实社交能力的失衡展开讨论。
首先,网络依赖导致了人们对于现实社交的不重视。
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的交流。
在网络中,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而且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让人们更加倾向于追求虚拟的社交体验,而忽视了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
慢慢地,人们对于现实社交的需求减弱,社交能力也就逐渐下降。
其次,网络依赖使人们失去了与他人真正沟通的能力。
在网络中,人们往往可以更好地包装自己,连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都不需要面对面去交流,这就导致了人们在网络中变得更加自私和虚伪。
而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需要更多的真诚和耐心,需要学会聆听和尊重对方的意见。
然而,由于长期网络沟通的习惯,人们变得越来越缺乏在现实社交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导致了社交能力的失衡。
此外,网络依赖也使人们陷入了孤独和焦虑的困境。
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来获取信息、满足情感和社交需求,而忽视了与现实生活中的亲人和朋友相处的重要性。
长时间的面对电脑或手机,缺乏与他人面对面交往的体验,使得人们感到孤独和无助。
而面对网络上虚拟的社交关系,人们往往会感到焦虑和不安,也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如何解决网络依赖与现实社交能力的失衡呢?首先,我们应该适度使用网络,尽量减少网络占用现实社交的时间。
我们可以合理安排使用网络的时间,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时间与亲人和朋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同时,也要认识到网络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并非现实生活的替代品。
其次,我们应该重视现实社交的重要性,并努力提高自己的现实社交能力。
我们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让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去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锻炼自己的社交技巧和沟通能力。
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网络依赖现象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网络依赖现象分析在当今的社会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网络的依赖已经演变成了一个问题:青少年网络依赖现象。
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它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风险和挑战。
一、什么是青少年网络依赖现象青少年是指年龄在13到18岁之间的人群。
网络依赖现象是指迷恋互联网和依赖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青少年网络依赖现象是指青少年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可能会消耗他们在学业、家庭生活和健康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青少年网络依赖现象的成因2.1 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单亲家庭、核心家庭和跨代家庭逐渐普及,这使得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电子设备成为了他们的心理依靠,他们靠着一些游戏和社交媒体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困境。
2.2 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现代社会的节奏日益加快。
青少年在校内学习、社会实践和社交活动等各方面都面临巨大的压力。
如果他们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很容易就会被压垮。
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成为了他们的一个避难所,他们可以通过游戏和社交媒体来减轻压力。
2.3 周围环境的影响青少年的周围环境也会对他们的互联网使用产生影响。
如果家长和老师鼓励他们在时间和内容方面合理使用互联网,那么他们就不容易过度依赖网络。
反之,如果周围的人对互联网的使用掌控不当,那么他们也很难意识到网络对他们的负面影响。
三、青少年网络依赖现象带来的风险和挑战3.1 家庭生活的破坏青少年网络依赖现象可能会破坏家庭的和谐。
他们过度使用互联网可能导致日常生活中的紧张和争执。
此外,他们花太多的时间在互联网上,可能会忽略了家庭里的事务和生活。
3.2 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网络依赖现象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可能会变得沉迷于各种游戏、社交媒体和网站上的内容,从而陷入自我封闭和孤僻。
这可能会导致情绪问题、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网络交际中语言的失范与思考(五篇模版)
网络交际中语言的失范与思考(五篇模版)第一篇:网络交际中语言的失范与思考网络交际中语言的失范与思考【论文关键词】网络交际语言失范规范汉语规范【论文摘要】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的交际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交际从现实交际中分化出来,为现代人的交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对话方式。
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交际中的各种语言失范现象,然后从网络交际的语境和主体两方面对语言失范现象的成因加以深入分析,为避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冲击,最后对网络交际中语言规范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探讨。
200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内地网民已经达到1.37亿,网民总数占总人口比例为10.5%。
网络交际是指网民以屏幕文字、音频及视频等形式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
它与现实交际的最大区别在于交际主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匿名性,网民彼此隐去真实身份,基本不受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的制约,自主程度大大提高,产生被解放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因此他们对现实交际中所要求的语言规范不屑一顾,不时打破常规的表达形式,标新立异,语出惊人,造成网络交际中出现语言失范的现象。
一、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失范现象(一)语言运用规则的失范1.谐音的滥用。
如数字谐音,用“886”代指“拜拜了(再见)”、“7456”代指“气死我了”、“837”代指“别生气”、“3344”代指“生生世世”、“521”代指“我爱你”等等;如汉字谐音,用“美眉”代指漂亮妹妹、用“斑竹”代替“版主(电子公告版管理员)”;利用数学算式的读音谐汉语词音,如(≈1.414)代指“意思意思”;英语“音译”,如用“伊妹儿”代指“电子邮件(E-mail)”、用“瘟都死”代指“视窗操作系统(W indows)”、用“屁兔”代指“奔腾处理器芯片第二代(PII)”、用“酷(cool)”表达一种时尚、风格和个性。
如果这样的字词层出不穷,势必对汉语的语音构成负面影响,造成日常用语的混乱,由于这些莫名其妙的谐音字词让人难以会意,会对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中学生网络依赖行为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
中学生网络依赖行为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作者:杜若琳来源:《科技资讯》2017年第24期摘要:互联网因其快捷、方便、信息量大、传播广泛等优势,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认知方式,同时也改变着社会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生活。
本文首先对中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继而提出了针对中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依赖成因预防对策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8(c)-0217-02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结果显示,截至到2016年6月份,中国的网民数量高达7.10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为51.7%,超过全球48.6%的平均水平。
互联网因其快捷、方便、信息量大、传播广泛等优势,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认知方式,同时也改变着社会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生活。
然而,如果人们对网络不良或者过度使用从而产生过分依赖,极易导致个体在学习、工作、交往、健康等方面可能发生损害的现象,即网络成瘾综合症。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点,是网络成瘾的高危易感人群,因而,研究中学生网络依赖成因及预防对策等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中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成因分析1.1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内在因素(1)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
处于青少年转折时期的中学生,有着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
他们虽然思想上渴望与同学、家长、老师沟通交流,但自尊心驱使,心理上又不愿意与他们吐露心声。
这种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与心理封闭两者之间的矛盾,容易使中学生转而诉求网络,从而排解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紧张情绪。
(2)中学生“独立感”存在的需要。
随着中学生生理的成熟,一方面,他们会刻意在成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成熟”;另一方面,成人仍将他们当做未成年人看待。
随着这种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的不断扩大,使中学生十分渴望以成年人的身份与别人沟通交流,在这种“独立感”的强烈支配下,中学生更愿意在网络虚拟空间或在各种网络游戏之中,从而对网络产生过分依赖。
网络生活中的网络依赖症
网络生活中的网络依赖症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网络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与网络相关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网络依赖症。
本文将探讨网络生活中的网络依赖症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
一、网络依赖症的定义与表现网络依赖症,又称为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对互联网与网络活动过度依赖,无法自控,造成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障碍。
网络依赖症的表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时间长久而不自知:患有网络依赖症的人常常在网络上花费大量时间,但自己并不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也无法控制时间的长短。
2. 抑制现实生活:网络依赖者往往会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务,包括社交、工作、学习等,导致人际关系疏远、工作学业受损。
3. 忽视身体健康:网络成瘾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坐着,几乎不运动,也无法控制自己的饮食习惯,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二、网络依赖症的原因网络依赖症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交压力:社交压力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许多人在现实社交中感到困难和不自在。
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匿名性和自由性更强的社交平台,使得网络成为了他们宣泄情感、获得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2. 游戏和娱乐:网络上的游戏和娱乐内容丰富多样,吸引了大量用户。
一些人迷恋于游戏的虚拟世界,无法自拔,长时间沉浸其中,导致对现实生活的漠视。
3. 精神空虚: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空虚、无聊和缺乏目标感,于是通过网络去填补内心的缺失。
网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和娱乐形式,使得他们能够暂时忘记自己的困境和无助。
三、针对网络依赖症的解决方法面对网络依赖症的问题,我们需要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帮助网络成瘾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下是一些建议:1. 自我认知与压力管理:网络成瘾者应该对自己的状况进行深入的反思,认识到网络依赖症对自己生活的负面影响。
同时,学会管理与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通过健康的方式来舒缓不良情绪。
白领患上网上聊天依赖症 现实中相对竟无言
八成白领喜欢用MSN和QQ聊天“一起吃午饭吧。”“好的。”“那现在出发吧。”“电梯口见。”……这是在同一家公司上班的两个女白领的MSN聊天记录。据了解,不少身处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都互换MSN号码,除了可以互发资料、欣赏照片外,这种不动声色的即时对话很受他们的青睐。中华英才网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80%以上的白领喜欢用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日常业务交流,不少人甚至MSN和QQ并用。
要想去除这些负面影响,杜博士认为,需要认清无节制上网给自己带来了多少麻烦或严重后果:比如视力下降、身体变差、头昏脑涨、食欲不振、工作效率降低、生活没有热情、家庭失和甚至破裂等,从而认清其危害性。然后自己强制断网,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尝试与长时间没有走动的朋友聚会。聚会过程中为避免相对无言的状况发生,可提前拟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
白领患上网上聊天依赖症 现实中相对竟无言.txt54就让昨日成流水,就让往事随风飞,今日的杯中别再盛着昨日的残痕;唯有珍惜现在,才能收获明天。白领患上网上聊天依赖症 现实中相对竟无言
“回头我们MSN上见吧。”“我在QQ上给你留言了”。两个在网络上谈得热火朝天的朋友相约在一起喝茶聊天,客气的问候语过后,双方的语言系统都好像卡了壳,不知该继续说些什么,末了还是相约网络上见面。记者从沪上心理咨询机构获悉,继不少青少年学生出现网络成瘾症之后,一些年轻的上班族因过分依赖网络聊天系统与人交流,也出现了“网聊依赖症”端倪。
从事公关的任小姐为加强与客户的联络,经常在MSN上与客户聊天,工作、家庭、个人思绪等经过MSN的传播,双方的关系走得更近了。但彼此一见面,才发现没有什么话题可说的,所有能谈到的东西她们都已了如指掌,挖空心思还是想不出要谈的话题。“我感到有种被掏空的感觉”,任小姐说。但一回到网上,她立马感到才思敏捷、文如泉涌。
“网聊依赖症”让人际交往逐渐淡漠
Q 和 MN Q S 上与全 国各地的客户交流,闲暇之余 , 他也将这
两 种 即 时 聊 天工 具 当成 了和 外 界 交流 的主 要 方 式 。
这不 “ 正大家都有 电脑 ,何 必用 电话聊 呢,浪费 电话 琳指 出,经常用网络与人 交流 ,不需要眼神、动作 , 反
费。 说到摁掉朋友 的电话 , ” 李建 国抛 出了这样一个理 由。 是真正 的人际交往 , 当事人可能 自我封 闭. 不利于心理健
望: 丛回垒主走出 皇垫 厶垒 亘 亘曲 当 ! 互丛丝堂叁 二些 全:羞垫免 亘 直
的状 ,可事先想好双方都感兴趣 话题 。同时,在上 网 之前要明确上 网的任务和 目标 ,可把具体 要完成 的事情
列在纸上 ,限定上网时间, 时下网或关机。青少年网民 准
摘 自 《 湘晨报 》 潇
从事媒体工作 的张小姐 介绍 ,同事都在一个办公室
工作 ,大声说几 句话就可 以交流 ,但大家却宁愿选择群 面 的同事邀 我去逛街 , 也绝不肯把头探过来直接说, 都觉 得 网上说 比较好 。要是话题讨论就 更不 用说 了。 ”
链接 :七成 中国网 民有 “ 互联网健 康综合征 ”
就坐对 面 ,吃饭也是 QQ 上打 招呼
电脑是不少 白领工作的必备工具 。大 多数上班族都 应注意预 防心理方面 的疾病, 未成年人上 网应在家长、 老
有这种 习惯 : 有事没事都把 MN Q 在网上挂着, 找人 师指 导 下 进 行 。 S和 Q 要
时, 第一个念头就 是上 同或者同上留言;即使是最亲密的 朋友 ,也 只是在网络 中交流 ,很少 当面 交谈 。
2 0 2 中 0o 4  ̄, 外继痰文摘 ・ 3
“ 其实话费倒 是其次 ,主要是怕通电话尴尬 。 ”考虑 康 。 了一会,他说出了拒绝话聊 的真正原 因。他 觉得 , 和人家 在 网上聊天什 么话都能说 ,如果一时想不起话题也没关 卿 系, 但要是打电话或者当面聊 ,一旦冷场 , 双方都会 觉得 很 不 自在 。 专家建议 ,如果有这种症状 出现 ,首先要克制 “ 网
网络交往依赖的影响因素探讨
网络交往依赖的影响因素探讨文章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福州某高校抽取108名本科生填写简式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自尊量表、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考察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网络交往依赖的关系。
结果发现:母亲的教养方式和网络交往依赖、自尊的关系不是十分紧密,父亲的教养方式与这两者的关系更加紧密。
自尊负向预测网络交往依赖,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网络交往依赖的关系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总之,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网络交往依赖具有重要关系。
标签:教养方式;大学生;自尊;网络交往依赖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网络用户在不断增长。
一般来说网络交往依赖指个人频繁使用网络社交工具,对于网络关系十分依赖的精神状态。
李晓静认为,网络聊天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进感情,也可以保持与网友之间的联系[1]。
过往的文献中指出,网络的过度使用会导致孤独感的产生[2]。
网络交往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仅源于网络交往的频度,而且源于对网络交往的态度[3]。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子女行为方面,现有研究显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受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支持水平低、父母关注少的青少年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较高[4]。
亲子关系是如何引发网络交往依赖的,其中的影响机制如何发生的,是否需要中介因素的干预,这些问题是本文想要讨论的。
一般认为自尊是对于自身能力、素质的肯定,还包含他人、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而且自尊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在实证研究方面,学者发现自尊影响个人的生活态度与行为。
比如李玲就发现自尊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5]。
我们认为一方面父母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网络交往依赖,另一方面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影响自尊进而间接影响网络交往依赖。
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福州某高校共抽取108名本科生,收回有效问卷100份(92.6%)。
从网上聊天看大学生的网络依赖与社会交往——对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的调查
接原因,网上生活满足度高于现实生活满足度只是对此的一个弱证明。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介的使用使大学生的各种需要获得了更好的满足。
对生活的体会是决定大学生参与网上聊天的心理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许多需求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满足,网络的出现刚好为人们寻找到社会支持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
只要有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能在网上生活中寻找到比现实生活中多得多的社会支持。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得到支持,却往往需要付出很多的代价,才能换来很小的一点支持。
有时先天或先决的条件决定了人们无法从社会的底层达到社会的更高层次,甚至许多人觉得社会中的人每向上流动一个小小的台阶都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的努力,有时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而网上生活则有很大的不同。
现实生活中许多克服不了的交往障碍在网络中被消除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失败者也有可能成为网络中的交际高手,现实生活中的弱者很可能是网上生活中的强者。
因此,我们从大学生自己对现有生活的满足度来考察是否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导致了大学生参与网上聊天成为普遍现象。
图3.1.1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度Graph3。
1,1Thecollegestudents’satffaetiondegreewithlife从上图3.1.1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总体上是比较满意的。
但不同满意程度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是否呈现负相关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地证实。
通过对当前生活的满足度与对网络的依赖程度的交互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满意程度的大学生在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均通过了显著性为0.05水平下的检验。
可以认为,对生活不满的人越倾向参与网上聊天,对生活满意度高的人则相反,但这只能说明网上聊天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大学生逃避现实的手段,但并不能证明对生活不满是大学生参与网上聊天的原因之一。
表4.2.4平均每周上网聊天的次数与平均每次上网聊天的时问的相关分析Table4·2·4Correlationanalysisbetweenfrequenceofchatingperweekonthenetandhowlongisthechatonthenetpertime—————————注:1)#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Ol的双边检验2)其相关系数为剔除成对缺省后统计所得3)样本总数为380以平均每周上网的次数为横轴,平均每次上网聊天的时间为纵轴作堆栈面积图。
网络社交依赖症:网上无话不谈 见面无话可说
网络社交依赖症:网上无话不谈见面无话可说人人网、“漂流瓶”、微信“摇”出有缘人……网络社交成为当下最时髦的交友方式,不少内地青年因长期沉迷于网络交友患上“网络社交依赖症”,他们通过网络交友、恋爱,在网上无话不谈,见面时却感觉无话可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达到4.2亿,网络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不少内地青年对网络产成了强烈的依赖感,一打开电脑就习惯性登入QQ、MSN等社交工具,根据自己的心情变化更换个性签名,在网上与朋友无话不说,见面时却无话可说……这种现象被一些心理学家称为“网络社交依赖症”。
在南昌市一家公司上班的曹俊权告诉记者,除了上班时间电脑办公外,下班后也是不离手机、电脑。
即使是在一个办公室办公,与同事沟通也大都是通过QQ或者MSN。
“网上聊天观察不到对方的表情和动作,就不会有顾忌。
”曹俊权说。
“我和前任女友是通过网络认识的,但交往一年就分手了”,说起已分手的网恋对象,南昌市民陈亚方依然难掩悲伤情绪。
陈亚方说,“和前任女友在网上聊天时可以没完没了说个不停,但见面了却不知道要说什么,总感觉不自在,表情也显得不自然。
”“我暗恋一个女生,在网上跟她聊天感觉比较随意,但一见面想说什么却怎么也开不了口”,江伟飞是南昌市一家房产中介公司的置业顾问,他告诉记者,因长期用网络和电话与客户沟通,在现实中与人接触,经常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总是词不达意。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不少网民因过度依赖网络,长时间面对电脑,而出现了视力下降、思维迟缓、情绪低落、精力不足等问题,不少青年因习惯了键盘打字,常常提笔忘字。
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舒曼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多数情感空虚、个性孤僻、心理不成熟,身心容易受挫的年轻人比较容易患上“网络社交依赖症”,此外,部分长期依靠网络工作的人也较容易产生网络社交依赖。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社交能力衰退的关系研究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社交能力衰退的关系研究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成瘾在青少年群体中越来越普遍,而与此同时,青少年的社交能力也逐渐衰退。
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密切关系,并且具体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社交能力衰退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建议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压力。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网络成瘾以及社交能力衰退。
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对互联网上的某种活动表现出强烈依赖、难以控制的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青少年易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进行娱乐等活动,这也增加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
然而,网络成瘾往往会对青少年的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在与他人交流、与社会互动方面遇到困难,从而导致社交能力衰退。
一方面,网络成瘾可能导致青少年对面对面交流的不适应。
在网络世界里,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和表情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这些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复制的。
当青少年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中,他们会逐渐失去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缺乏与他人直接互动的经验,从而导致社交能力的衰退。
他们可能会在现实社交中感到不适应、不自信,甚至出现社交恐惧症等问题。
另一方面,社交能力的衰退可能导致青少年更加依赖网络世界。
由于社交能力的缺乏,青少年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沮丧,并且难以建立起真正的社交网络。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更加依赖网络来获取社交满足感,与此同时,网络成瘾问题也因此得到加剧。
因此,网络成瘾与社交能力衰退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网络成瘾与社交能力衰退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认知能力。
青少年应该意识到自己是否有过度使用网络的倾向,以及这是否对他们的社交能力产生了消极影响。
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和认识,他们才能更好地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寻找解决方案。
其次,家庭和学校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
家长和老师可以积极参与青少年的网络使用,并对他们进行适度的管理和监督。
社交问题研究之社交问题和社交问题分析
社交问题研究之社交问题和社交问题分析社交问题是当今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一个专业的行业分析师的角度出发,对社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一、社交问题的定义和范围社交问题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互动和交往中所面临的困扰或挑战。
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社交焦虑:个人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安、紧张或害羞,难以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
2. 社交孤立:个人在社交圈子中感到与他人疏远或排除在外,缺乏亲密关系和支持系统。
3. 网络社交问题: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个人可能面临虚假在线身份、网络欺凌、依赖网络社交等问题。
4. 社交互动困难:个人在与他人互动时,可能由于缺乏社交技巧、不适当的行为或沟通障碍而遇到困难。
二、社交问题的影响社交问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的具体影响:1. 个人心理健康:社交问题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和自卑等心理问题,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 人际关系质量:社交问题可能导致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疏远,缺乏亲密和支持性的人际关系。
3. 教育和职业发展:社交问题可能影响个人在学校和工作场所的表现,限制其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
4. 社会参与和社交支持:社交问题可能使个人在社会中感到孤立和排斥,缺乏社交支持系统。
三、社交问题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交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的社交问题分析。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分析要点:1. 根本原因分析:社交问题的根本原因可能包括个人特质、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
细致的原因分析对于制定有效的解决策略至关重要。
2. 社会因素影响:社交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压力、文化价值观和社交网络等都可能对个人社交问题产生影响。
3. 心理因素分析:社交问题与个人的心理状况息息相关,诸如自尊心、自信心和情绪管理等因素在社交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
4. 解决策略建议:基于综合分析,在解决社交问题时可以考虑的策略包括:加强社交技巧培训、提供心理支持、创造友善的社交环境等。
网络社交依赖与面对面社交障碍
一、背景介绍
2
二、网络社交依赖 与面对面社交障碍 的现状
二、网络社交依赖与面对面社交障碍的现状
导致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受到影响的心 理现象 就身处网络环境的大学生群体而言,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的人际交往愿望比中小学生 更为强烈,都力图通过交往来达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理想境界,具体来说就是能不 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才能,不管是在学识上,还是在处世上,从而获得情绪的稳定
三、网络社交依赖与面对面社交障碍的影响及其原因
01
生活习惯扭曲:过度依赖网络社交的大学生会容易陷入"宅" 的生活状态,这将导致作息紊乱、身体素质下降等问题。这
样的生活方式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5]
02
价值观扭曲:过度依赖网络社交的大学生可能会在虚拟世界
中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地位,从而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观发生一定的扭曲。[6]这会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
和态度,进一步加剧社交障碍,逐渐形成一个"正反馈"
三、网络社交依赖与面对面社交障碍的影响及其原因
2. 原因
网络社交的虚拟性会使人们更容易地展现自我:降低社交上的压力。在网络社 交平台上,大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无需面对现实生活 中的种种约束。[4]这种虚拟环境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依赖,从而忽略了现实 生活中的各种社交。[7]
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谈论的话题变得更广泛,囊括了生活琐事、人生理想、国家大事、社 会变化各个方面的内容 [2]根据相关调查,大部分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网络社交依赖
二、网络社交依赖与面对面社交障碍的现状
他们乐于在网络社交平台上 分享自己的生活、心情和观 点,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
社交障碍与语言障碍的关联性
社交障碍与语言障碍的关联性社交障碍和语言障碍是两个常见的心理障碍,它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扰。
虽然社交障碍和语言障碍是不同的问题,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本文将探讨社交障碍和语言障碍之间的关联性,并提供一些应对和治疗这些障碍的方法。
首先,社交障碍是指个体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极度不安和害怕的一种心理障碍。
这种障碍可能表现为害怕与陌生人交流、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或表演等。
与此同时,语言障碍是指个体在语言表达方面遇到困难的一种障碍。
这可能表现为语言发育延迟、语言流利性问题或理解和表达语言的困难。
虽然社交障碍和语言障碍是两个独立的问题,但它们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重叠和关联。
一方面,社交障碍可能导致语言障碍。
社交障碍者常常感到在社交场合中不自在和紧张,这可能导致他们在语言表达方面出现问题。
他们可能因为过度紧张而无法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或者在与他人交流时出现困难。
这种紧张和焦虑可能会干扰他们的语言发展和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导致语言障碍的出现。
另一方面,语言障碍也可能导致社交障碍。
语言障碍者在与他人交流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这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自信和害怕。
他们可能因为无法流利地表达自己而感到尴尬和困惑,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社交焦虑。
这种语言上的困难可能会阻碍他们与他人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互动,从而导致社交障碍的发展。
然而,社交障碍和语言障碍之间的关联并不是绝对的。
有些人可能只患有其中一种障碍,而没有另一种障碍。
此外,社交障碍和语言障碍的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也可能因个体而异。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社交障碍和语言障碍视为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而是应该理解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针对社交障碍和语言障碍,有一些应对和治疗的方法可以帮助个体克服这些障碍。
首先,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通过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思维和行为习惯,并学会应对和管理社交和语言上的困难,个体可以逐渐减轻社交障碍和语言障碍所带来的困扰。
青春叛逆期的心理困惑探索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依赖与滥用
青春叛逆期的心理困惑探索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依赖与滥用青春叛逆期的心理困惑:探索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依赖与滥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成为了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青春期的孩子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常常面临着心理困惑。
他们对社交媒体的依赖和滥用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依赖和滥用,以及可能对他们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一、社交媒体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现代社会,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和Instagram等已经成为了人们重要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而言。
他们通过社交媒体与朋友们保持联系,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了解时下的热门话题。
社交媒体提供了舆论的平台,给青少年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的机会,增加了他们的社交圈子。
二、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展的阶段,他们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可能更高。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普遍较长,他们会在上面发布自己的照片、动态,查看别人的动态,并通过点赞和评论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同。
对于青少年来说,社交媒体成为了他们建立自我身份和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方式。
三、青少年社交媒体滥用的现象尽管社交媒体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存在滥用的现象。
一些青少年过度依赖社交媒体,长时间沉迷其中,对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学业等重要事务忽视或失去兴趣。
而且,社交媒体上的虚拟世界往往能够给他们带来身份认同感、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有时会让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逃避。
四、青少年社交媒体滥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青少年社交媒体滥用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首先,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导致青少年注意力分散、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影响到他们的认知能力。
其次,社交媒体上的攀比心理和追求虚荣心可能引发青少年的焦虑和自卑情绪,长期积累可能导致抑郁和自我价值感下降。
另外,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欺凌和不良信息也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社交依赖症”与“网络社交失语症”原因探究摘要:本文试图从符号学角度出发,以雅各布森的符号六因素理论为主要分析手段,指出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工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强化了发出者的社交地位,建立了一套强化表情功能和元语言功能,弱化交际功能和意动功能的语言符号系统,使社交工具中的人建立起繁杂元语言,逐渐自我中心化和排他化,从而产生了“网络社交依赖症”与“网络社交失语症”。
关键词:网络社交依赖症网络社交失语症微信符号学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社交软件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至于有部分人因为过分依赖社交语言、现实世界里的社交功能逐渐退化造成“网络社交依赖症”或是过分疏离网络社交导致无法与朋友在网络上交流、互动而造成“网络社交失语症”。
雅各布森认为,要对语言的各种功能做出描述,首先需要对语言交际行为的构成要素进行考察。
他在皮尔斯等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语言交际行为分为发送者、接收者、语境、信息、接触、信码这六个要素,这六个要素分别对应着语言的六大功能:情绪功能、意动功能、指称功能、诗性功能、交际功能和元语言功能。
这六个因素把交际的整个链条都呈现出来了,与之相对应的各种功能表明了交际语言在不同时候承担的主要作用(如下图)。
微信建立的社交语言,突破了日常交际语言的时间空间的限制,提高了发送者的地位,削弱了接受者的地位,不再需要时间和空间上的同一性的接触,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我们日常交际的信码,显示出与日常交际语言不同的特征,我们深入分析这些功能和特征可以发现,正是这种以发出者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元语言,具有严重的自我中心倾向,并带着私密性和排他性。
一、发送者的绝对主导与接收者的相对弱化微信等新一代网络社交软件十分重视用户体验,强调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纯主观感受,所谓“用户至上”,用户被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雅各布森把“只与说话者有关的”、“主要目的是表达讲话者对自己所谈事情的态度”的这种功能称作“情绪的或’表现的’功能”,这种功能“往往会造成某种情绪的印象,不管这种情绪是真的还是假的”;认为倾向于“接收者”的语言具有“意动功能”。
微信以用户的“纯主观”感受为中心,消解了对发送者时间和空间同一性的要求,有给用户提供了千奇百怪的表情包功能以表达情绪的多样性;与此同时,接收者则失去了对于时间和情绪的主动性。
微信本质上是一个即时通讯工具,它突破了交流的空间限制,即使与他人不在一个现场,只要与对方添加了“好友”关系,就可以向对方发送信息;微信也突破了“即时”的时间限制,发送者发送信息时不需要与接收者面对面才能进行对话,也不需要接收者及时在线接受消息,只要“好友”在消息发出后的任意时间打开微信界面就能够收到信息。
微信的表情包功能给发送者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以表现其情绪和表情的符号表情和动态表情。
这些表情或以简单的人脸模拟展现出各种各样的情态,或者以动态图片配上文字表达情绪。
这些表情既逼真又滑稽,发送者更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自主下载和设计表情包,发送者在日常交往中难以言表的各种表情、难以启齿的各种话语都可以通过表情包表达出来。
在这个角度上来看,微信的接收者则显得被动。
传统的交流中,发送者和接收者都在同一个时空(即使是在电话中发送者和接收者至少是在同一个时间的),接收者可以预判发送者发送的时间以及情绪。
但是在微信上,由于发送者发送信息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受限制,信息于何时在何地送达到接收者的客户端是接收者无法预料得到的,接收者也难以通过发送过来的表情符号判断对方的情绪,也很难以判断出对方真正的意图。
因此接收者被动地经常性打开微信界面去查收发送者不知在何时何地发送过来的信息,并且不得不学习、了解发送者的表情符号系统(这将在之后的元语言板块论及)才能判断对方的情绪和意图。
然而,在社交中,所有发送者也同时是接收者,当发送者发出一则信息出去等待回应时,他就变成了接收者,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交期待。
每个社交者都拥有发送者的情绪功能和接收者的意动功能。
因此由于发送者的绝对主导和接收者的相对被动,再加上时间延迟与空间距离,交际过程双方形成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使得接收者不得不经常性地打开界面查看消息,而接收者的身份是随着信息的发送不停在转换的。
二、接触环节的延宕,交际功能的变异雅各布森认为侧重于“接触”环节的信息具有交际功能。
比如“喂,你听到我的话了吗?”这类话语是为了检验对方是否在场,“嗨,仔细听清楚”这类话是为了吸引对话者的注意力或者延续对话者的注意力,这些都是“用于保持渠道畅通的机制”。
在日常的交际中,这种接触是直接的、即时的和一次性的,但微信的接触确实间接的、延迟的、反复的。
微信的对话功能和朋友圈功能推迟了这种交际的“接触”。
微信的对话在时间上是不对称的,不要求双方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对话,这种交际的接触是推迟了的,这与日常交际完全不同的模式,这在第一部分已有论述,不再赘言。
微信的交际功能除了在对话中体现出来以外,在朋友圈的点赞和评论功能中也体现的十分明显。
微信朋友圈是以自我为中心建立的熟人或者半熟人的圈子,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图文、音视频消息或者分享文章和音乐,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点赞”,用户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评论或点赞。
“反复,是一种保持接触的方式。
”就像恋人之间经常重复的甜言蜜语、家人之间的细碎家常,信息的内容其实是其次的,对他们来说更重要、更具有意义的是“接触”本身。
因此,频繁地发送朋友圈、给他人点赞和评论成为朋友圈中保持接触、形成交际的最重要的方式。
但是由于微信接触环节的延宕,这种交际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了。
为了保持朋友圈的交际,人们会经常发自拍、美食、美景,然后用各种修图软件进行美化,定个“高大上”的“所在位置”,再发送到朋友圈中,或者分享一些或心灵鸡汤或充满哲理或时事政治的文章,以显示你在朋友圈中的存在感。
当一个朋友圈发送出去之后,由于朋友圈的接触延宕,并没有发生真正的交际接触,只有当有人点赞或者评论的时候,这种交际才真正发生了。
微信接触的间接性、延迟性和反复性,使得用户失去了对信息的主动权,最终成为信息的“奴隶”,产生所谓的社交依赖。
三、信码的多变和多选,建构元语言雅各布森认为,当交际侧重“谈论语言本身”时就具有了元语言功能。
赵毅衡更明确地指出,“元语言就是符码的集合”。
交际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达成意义的交换。
赵毅衡在《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一书中认为,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而意义就是一个符号被另一个符号解释的潜力。
交际要能够完成,意义就必须有效,而且必须对意义进行解释。
因此要能够进行网络社交,就必须有一套语言系统,并且交际双方必须能够解释这套语言相应的元语言。
“文化符号活动的特点是元语言集合变动不居。
”再加上互联网快速更迭、昼夜不息的特性,微信的元语言是不断在迅速更新变化的。
微信社交建立了一套区别于日常交流语言的符号系统,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消息,实时对讲,位置共享,发红包,公众号,朋友圈,点赞和评论,摇一摇,附近的人等等。
这些功能都是更新换代推出来的,这就迫使用户跟上潮流,不断更新版本,一旦没有紧跟变化,就会面对不同的元语言,就难以融入他人的交际圈,这就产生了依赖症。
另一方面,每个人的微信交际圈是庞杂的,每个人扮演的角色都是多重的,老师、家长、朋友、亲戚等等,微信使这些身份全部在一个平台上展现出来。
因此每个人都会给自己的圈子标签分组,每个人也会加入不同的群聊。
在与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发送者所使用的元语言都可能是不同的。
如果平常不在或者很少在微信中聊天的人,就很难能够掌握微信的这一套元语言。
比如,有钱就是任性这等调侃之语,然并卵等缩写用语;Holy high(好厉害)等英译或是音译的诙谐短语,以及“我爸是李刚”等热点。
更不用说不同关系和身份的朋友之间或者群组里面的特殊用语和暗号。
元语言是可以通过“元语言操作”习得的。
所谓“元语言操作”是指通过同义词汇的转换从而学习另一种新的元语言,而“失语症”则往往被定义为失去了这种“元语言操作”能力。
”在微信中,由于个人的知识水平、语言能力或者对新兴技术的喜恶倾向,主动或者被动地失去了这种“元语言操作”能力,就会产生“失语症”。
另一方面,微信社交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就像在一个个大小不一、容纳人数不等的暗室中进行交流,暗室之外的人看不到暗室之内的人在用何种语言、进行何种交流,不同群体之间形成的元语言系统具有较强的排他性,这也使得“元语言操作”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实现。
其实在现实交际中也可能会出现这种因元语言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失语症”,但日常交际中的元语言差异我们已经认识到并且会尽量规避,而信息爆炸、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加速了网络社交元语言的更替,增加了交际的频次,从而放大了失语症,并且使其可视化。
微信元语言的迅速变化,纷杂错乱,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使得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得不紧跟变化,跟上的难免“依赖”,跟不上的因而“失语”。
“意义不在场才需要符号”,网络社交的目的是为了用更便捷的方式进行意义交换。
社交双方想要达到交换意义的目的就必须选择相应的符号来表达,在日常交流中,我们通常通过声音、肢体、表情来表达意义;在微信等网络社交软件中,我们通过语音、文字、图片、视频、表情包、朋友圈、评论、点赞等来表达意义。
在微信这种封闭的交流环境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交际使双方相互依赖,使元语言更加多元和更加难以习得,从而也形成了“失语症”。
参考文献[1] 雅各布森.“语言学与诗学”[A]//赵毅衡,编.符号学文学论文集[C].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78,174-176.[2]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