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

合集下载

中国外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中国外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中国外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一、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发展历史和现状二战后日本利用“出口立国”的外向型发展道路,从二战的废墟中走出来,成为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和东南亚诸国效仿日本模式,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在较短的时期内从经济不发达国家发展成了令人注视的新兴工业国家,并使该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

这些新兴市场的显现证明了出口贸易战略的重大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也加入了东亚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行业,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特别是80年代末以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增。

我国成了鞋帽、纺织、箱包、旅行产品等的世界头号生产与出口大国。

自1984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增长迅速。

从1978年到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0多亿美元猛增至16000亿美元,增长了80多倍,同期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第30位跃升至第3位。

由此,近年来我国采取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是正确的,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连续7 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速, 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三, 出口规模名列世界第二。

但是自2007年开始,由于受国家政策调控、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外贸增速开始下滑。

2008年,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总额增速回落5. 7%, 全年增速前高后低, 并在最后两个月显现负增长。

之后的几年,我国的外贸出口总额增速放缓,世界经济在不断的调剂中寻求发展,我国外贸行业也在不断地调剂和适应世界经济。

具体的外贸出口情形以下表1、图1所示:表1:1978-2012年中国出口总额(亿美元)图1:1978-2012年中国出口总额(亿美元)金融危机影响背景下,加上欧债危机的升级,世界各国的购买力降落,信誉危机逐渐暴露,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涉也越来越多。

2012年2月《经济参考报》发表了《商务部密集预警:中国企业“走出去”步入风险高发期》文章,对外贸行业面临的国际风险给予了高度警示。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发展国际贸易的启示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发展国际贸易的启示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发展国际贸易的启示摘要:当前世界贸易的发展相当迅速,而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更是增长快速.但当前国际贸易和发展呈现出与以前不同新特点、新问题和新趋势,而且这些变化对一个贸易大国的中国来说有很大的影响.为此本文对国际贸易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作了相应的分析,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中国应对这些变化的宏观思路。

关键词:国际贸易;基本趋势;问题;应对思路一、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趋势(一)国际贸易将步入新一轮增长期全球贸易现已摆脱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加速上行,贸易增长快于生产增长的势头将持续下去。

未来5一lO年,国际贸易增速将高于20世纪90年代的6.5%,保持在7%左右。

据世贸组织预测,全球贸易总额将由1999年的6.8万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lO万亿美元和2010年的17万亿美元。

全球贸易额与总产值之比将从1990年的19%、1999年的23%,提高到2005年的28%,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

在规模生产和技术改进的作用下,国际市场上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将走稳走低。

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可能性增加,未来几年国际贸易增幅虽难以超过去年水平,但仍可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其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仍处于上升期,使得国际市场供给充足、需求旺盛;科技革命和电子商务大发展,为贸易增长提供了后劲;贸易自由化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市场开放战略。

(二)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贸易结构的高级化是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表里的,从其变化趋势看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传统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持续上升。

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

三是现代服务贸易迅猛发展。

(三)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际贸易增长超过生产的增长,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又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

东亚金融危机过后,这一发展势头重新显露。

1999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贸易表现优异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国际直接投资增势迅猛。

国际贸易条件

国际贸易条件

国际贸易条件国际贸易条件是指在跨国贸易中,买卖双方就交货、价格、运输、付款等方面所达成的一系列约定和规定。

它们是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对于双方进行贸易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条件的分类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贸易条件可以按照交货和价格的规定程度进行分类。

根据国际商会(ICC)制定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规则》(INCOTERMS)的规定,国际贸易条件被分为了11种,其中最为常见的几种包括:1. EXW(Ex Works,工厂交货):卖方只需将货物准备好,并将其放置于约定地点,买方需要自行承担所有的运送和运输费用。

2. FOB(Free On Board,离岸价):卖方需要将货物抵达指定的装运港口,并负责将货物装上船舶,之后买方需要自行承担所有的运输费用和风险。

3. 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成本、保险和运费价):卖方需要按照约定将货物装上船舶,并负责将货物运送至买方指定的目的港口。

买方承担运费和运输风险,卖方负责购买货物的保险。

这仅仅是国际贸易条件的一部分,不同的条件适用于不同的贸易活动,买卖双方应基于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贸易条款。

二、国际贸易条件的重要性国际贸易条件对于买卖双方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明确了双方在交货、价格、运输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避免了因为理解不一致而引发的纠纷。

其次,国际贸易条件能够帮助买卖双方确定责任和风险的分担,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

比如,在FOB条款下,买方需要自行承担货物装运以及海上运输过程中的风险,而在CIF条款下,卖方则需要负责购买货物的保险,减轻了买方的风险。

国际贸易条件还可以为买卖双方提供灵活性和选择性。

在不同的国际贸易条件下,买卖双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身利益的条件,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成本、风险和责任。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国际贸易条件并非一劳永逸的,而是随着贸易活动的类型、国家法律和习惯以及双方之间的协商而发生变化。

关于国际贸易三种发展趋势的思考

关于国际贸易三种发展趋势的思考

关于国际贸易三种发展趋势的思考邱嘉锋内容提要: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扩展,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国对外开放和贸易自由化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而在追求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陆续出现了双边主义㊁区域主义和多边主义的不同主张.本文拟对这三种不同主张的发展历史以及它们对国际贸易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关键词:双边主义㊀区域主义㊀多边主义㊀国际贸易一㊁双边主义㊁区域主义和多边主义的历史发展不管是双边主义㊁区域主义还是多边主义,其自身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都不是连续顺畅和恒定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不断演变,三种主义本身经历了起起落落的过程,其内涵外延及原则特征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下就三者自身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比较.(一)双边主义的历史发展所谓双边主义是指在两个具有某些共同利益的行为主体之间,在利己性和灵活性原则基础上,以双边协定的方式确定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以实现自身利益和解决即时困境为目的,并以此为手段协调双边政治经济关系的思想主张和实际行动.双边主义产生的历史较早,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兴盛时期,即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到20世纪初)㊁资本主义大危机后期(20世纪30年代到中叶)和经济全球化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是世界各国寻求自由贸易的最常见形式.这一时期双边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英国发挥主导作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其优势的经济实力向外扩张,国际经济秩序主要体现为先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的统治和掠夺.它一方面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不同国家的不公平,相对发达的国家从自由贸易中获得的好处大于相对落后的国家,尤其是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双边协定,实际上实行的是单方面的自由贸易,严重损害了殖民地国家的利益.双边主义的自利性原则在这一时期实际体现的只是发达国家的单方面利益.到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时期,各国纷纷通过签订双边协定来解决国内生产过剩㊁对外出口困难的问题,双边主义再度盛行.这一时期双边主义的主要特点是以双边清算协定和支付协定为基础,它使贸易双方能在外币短缺的困难条件下进行专业化的商品贸易,但由于这些双边协定带有很强的贸易保护和国别歧视色彩,各国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互相报复㊁限制进口的情况,造成国际贸易关系和政治关系紧张,最终各国都深受其害.双边主义的自利性原则并没能实现对双方有利的实际效果,而灵活性原则也因为债务的约束而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到了20世纪90年代,各国追求自由贸易的愿望不断增强,在多边主义和区域主义无法很好满足其追求本国经济利益的情况下,在某些特定的敏感领域和范围内,双边主义再次被重视起来,并日益成为新世纪之初世界经济领域内最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截至2010年4月向WT O通报的区域贸易协定489个.①其中90%左右为双边F T A.新一轮双边主义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在各国积极追求自由贸易的意愿下产生,签约双方多是自觉自愿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这一潮流中,彼此处于平等的谈判地位,有利于更好地表达双方利益要求和实现更合理的经济秩序.这一时期的双边主义已经趋于成熟,其自利性和灵活性原则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国际关系领域的作用日益显著,并为多边主义和区域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二)区域主义的历史发展所谓区域主义是指在具有某些共性和地理邻近的区域范围内(通常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主96«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7期体),在区域性和排他性原则基础上,以区域性经济组织为载体,以实现区域整体利益为目的,协调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关系,并以区域组织为单位对外协调国际关系的思想理论和实际行动.区域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在二战后,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可以将其划分为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初步发展阶段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的新区域主义阶段.②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区域主义呈波浪状发展.50年代贸易协定寥寥无几,60㊁70年代区域主义有了很大发展,到80年代又渐趋衰退.这一阶段区域主义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政治因素的推动.二战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使其他国家普遍感受到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各国纷纷走上联合的道路,地域邻近的国家(独立关税区)则成为天然的合作伙伴,于是,区域组织迅速发展起来.这种以政治目的为主的联合也必然带动经济合作与贸易发展.由于组建区域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共同对抗超级大国的压力,所以这一时期的区域主义具有非常明显的排他性,区域认同感较强,区域内外的差别待遇也较多,与同期G A T T框架下的多边主义形成明显的对立与冲突.另外,当时由于缺少区域合作的经验和条件,这种政治因素主导的区域主义并没有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发展,很多区域性经济组织在发展中出现了问题和争执,导致不少协议最后名存实亡,除了西欧国家的区域安排效果较好外,其他区域组织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发展的瓶颈.20世纪90年代的新区域主义摆脱了80年代的沉寂,发展势头迅猛,区域性经济组织数量迅速增加,其影响已遍布全球.③据WT O官方统计,截至2010年4月,全球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达276个.④随着前苏联解体㊁两极格局消除以及全球生产力迅速发展㊁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区域主义的主要目的也由政治利益转向经济利益,区域组织在加强内部合作的同时也开始以整体名义寻求外部合作,包括多边合作.虽然内外有别的歧视性待遇依然存在,但排他性已经不那么明显.随着多边主义影响和作用的不断增强及区域主义的迅速发展,二者之间也出现了协调的一面.一方面,多边主义包容了区域主义,以协定条款的形式规定允许区域主义的合法存在;另一方面,区域主义也努力适应多边主义,逐渐调整政策以融入多边主义.二者对立冲突的成分不断减少,逐渐走向和谐发展.此外,这一时期区域主义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各区域组织的发展不平衡,发展层次跨度较大.最具代表性的欧盟已经在向完全一体化的方向迈进,北美自由贸易区还仅处于自由贸易区的合作阶段,而亚太经合组织甚至只是一个非正式的松散组织,其他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发展层次也都不尽相同,差异较大.(三)多边主义的历史发展所谓多边主义就是以全球为终极目标,在尽量广泛的范围内(三个或三个以上行为主体),在普遍性和非歧视性原则基础上,以国际性组织为实现载体,以实现和谐发展和共同利益为目标,协调成员方之间的关系,并以此种方式来协调广泛的国际关系的思想理论和实际行动.多边主义即 多人多事 .⑤多边主义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二战前的萌芽阶段㊁二战后的发展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成熟阶段.1860年,英法协定中首次规定了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将双边协定实际上多边适用,这就是最早的多边主义萌芽.此后欧洲大陆兴起了以最惠国待遇为标志的多边主义.这时期的多边主义主要停留在思想观念层面,即人们设想更多的主体参与到国际贸易中会更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实现,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主要是在双边主义基础上的一种自然扩展,制度性约束比较松散.其含义较为笼统,而涵盖的外延较为广泛.如果严格按照这时期的多边主义含义,后来的区域主义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归入其中,可称之为小范围的多边主义.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贸易涵盖了资本主义世界,加上拥有强大政治经济力量的美国积极推动,多边主义开始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从观念认识到实践行动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G A T T的签订以及I M F㊁W B等国际经济组织的成立,进一步为多边主义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便利条件.多边主义的参与者数量不断增多,影响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向全球化方向发展.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区域主义这一新形式,但是,区域主义的局部性和排他性与这一时期居于主导地位的G A T T框架下的多边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二者显然不能归入同一概念,至少在短期内是相互冲突的.在这一背景下,多边主义外延有所收敛,逐渐倾向于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形式,G A T T 开始成为多边主义的独家代言人,使之区别于具有区域性的区域主义.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直接导致了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为多边07主义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㊁发展㊁合作成为世界潮流,全球经济逐渐跨越了社会制度的界限而进一步融合.⑥G A T T也发展成为WT O,其影响和作用进一步扩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组织,截止到2008年7月23日,WT O的成员数量已经达到153个之多.⑦在范围上涵盖了全球大部分国家(独立关税区),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合作内容上也不断扩展和加深,除了在全球贸易领域的贸易障碍不断消除外,更开始涉及到关系世界及各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全球性经济问题以及制度本身的合理与完善问题.虽然随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削弱以及成员方的增多,WT O框架下多边主义进程缓慢,然而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有利于更多的经济主体更好地表达自身的意愿,多边贸易下的利益分配更趋于合理与均衡,这才是多边主义意义的真正体现.所以说,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多边主义是在缓慢进程中逐渐走向成熟.二㊁双边主义㊁区域主义和多边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㊀㊀从总体上说,不论双边主义㊁区域主义还是多边主义,它们都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对国际贸易发挥的作用却有所不同.(一)双边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如前所述,双边主义诞生的历史较早,新时期双边主义再次出现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当前国际经贸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⑧它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双边主义对国际贸易的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便于解决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些敏感问题.双边主义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一方面,其约束主体仅限于两个当事方,由于涉及主体少,彼此协调更加容易,谈判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达成协议的速度更快.另一方面,由于合作对象选择的灵活性,使得当事方之间可以实现合作的领域更加广泛.双边主义为自由贸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解决了很多以前无法解决的冲突难题,例如,日本因为对农业的过度保护,使得在W T O框架下的相关谈判陷入僵局,然而,新加坡是一个基本没有农业的国家,两国在协商自由贸易事宜的时候就绕过了农业问题,而在更多的领域达成协议,同样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双边主义为解决多边自由贸易进程受阻积累了经验,为推动区域内自由贸易进一步发展积蓄了力量,以不增加对第三方的贸易壁垒为前提,以共赢为目的,避免了国家间的报复行为,从而推动国际贸易持续㊁健康地发展.2 有利于充分体现参与方意愿,实现合理的经济秩序.双边主义是在各国都积极追求自由贸易的意愿下产生的,签约双方多是自觉自愿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这一潮流中,由于共同的利益而谋求合作,彼此处于平等的谈判地位,谈判过程中的强权性较弱,多是以互利共赢为目的而参与其中.双边主义能够较充分地体现参与者的真实意愿,尤其对于一些实力相对较弱的国家,能够更好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要求,从而有利于实现更加合理的经济秩序.例如,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在WT O多边框架下迟迟得不到公正的解决,使得中国不得不在多边主义框架下以非市场经济国家身份参与国际贸易,造成很大的贸易损失.而在双边主义下,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是中国签订双边协定的前提之一,在平等互利的谈判氛围下,中国可以充分表达自身的意愿,争取正当利益,而对象方也会在充分考虑到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从而促进双方国际贸易的和谐发展.3 促进参与双方之间贸易量增加.双边主义促进了签约双方的贸易自由化进程,极大增加了双方的贸易量.例如,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于2004年11月29日正式签署,对肉㊁鱼㊁乳品㊁蛋㊁蔬菜㊁水果等500多种农产品作为早期收获产品先行降税;2005年7月20日,双方对7000多个税目产品的降税正式启动;2007年1月,60%税目的关税水平下降到5%以下;2010年1月,中国与东盟老成员90%的税目关税将下降为零,建成自由贸易区;2015年1月,中国与东盟新成员90%的税目关税将下降为零.根据我国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与东盟贸易总额达到2025亿美元,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并实行零关税,当年中国㊁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到了29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 5%.双边主义在促进双边自由贸易进程和贸易增长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然而,双边主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它的局部性和非全面性.双边主义主要是以两个行为主体为单位实现自由贸易深化,它无法在国际上形成具有普遍影响力的自由贸易安排,很难全面地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协议之间的内容和标准差异又较多,不利于实现全球统一的贸易政策.由于不适用最惠国待遇,双边协定不能多边适用,一方17«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7期行为主体要实现与多方行为主体的贸易自由化,就必须一个一个地逐一进行谈判,即使是一些相似或相同的内容,也不得不重复进行,大大增加了国际贸易谈判成本.此外,双边协定只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优惠贸易安排,其实施与否只受到双边协议的约束,缺乏超国家组织的有效监督,尤其是当两方力量相差悬殊时,如果强势一方单方面违反协议,作为弱势一方可能没有足够的力量阻止其违约行为.虽然这种现象目前还没有明显的表现,但有效监督机制的缺乏,使其成为潜在的隐患.双边主义适合于在特殊时期弥补多边主义和区域主义的一些不足,一定程度上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但不适合于作为长期的战略推动国际贸易全面发展.(二)区域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区域主义是适应历史趋势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战后的国际关系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深了区域内贸易自由化进程.在多边自由贸易进程受阻的情况下,区域主义的出现无疑是为自由贸易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对于多边主义,区域主义将自由贸易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区域内的自由贸易程度普遍高于多边主义下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不仅在关税减让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也更加深入,甚至在一些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组织内,还实行了共同的经济贸易政策,例如欧盟.即使在区域合作进程并不十分显著的区域组织,其内部自由化进程也要快于外部,例如,A P E C 成员间的关税水平在2009年就达到了5%的水平.区域性经济组织数量不断增加,影响遍布全球各地,其中一些大型的区域经济组织如欧盟㊁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作用显著,不仅在区域内实现较高程度的自由贸易,对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也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 加强了区域内的合作共赢意识.区域主义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产生的,各国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维护自身的利益而走到一起,而且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成员多是地域邻近的国家(地区),拥有相似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彼此间利益相关性很强,其合作的条件更加成熟,合作的意愿更加强烈.以欧盟为例,从煤钢共同体㊁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从自由贸易区㊁关税同盟㊁统一大市场到经济与货币联盟,欧盟成员经过不懈努力和积极合作,一步步走向融合,逐渐实现了在经济贸易㊁政治外交㊁安全防卫等方面的合作,尤其是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发行,标志着这一组织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一体化程度,其彼此合作的意识得到了空前强化.同时,欧盟还通过一系列的组织机构,如欧洲理事会㊁部长理事会㊁欧盟委员会以及欧洲议会㊁欧洲法院和欧洲审计院等,为彼此的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区域组织的内部合作推动了组织成员及区域整体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彼此的深入合作.3 增加了区域内部成员之间的贸易量.区域主义通过加强彼此合作,增强自身及区域整体的实力,在国际贸易方面,其成员间的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都得到了极大的削减.在自由化程度加深的同时,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的作用下,区域内的贸易量也迅速增加.例如,欧盟自成立以来,其内部的贸易额就持续增加,占全部贸易额的比重也逐年上升.19世纪60年代欧盟内部贸易额占其全部贸易额的比重为34 5%,1992年欧盟建成 统一大市场 ,在成员国内部实现商品㊁服务㊁资本和个人的 自由流通 ,进一步促进了欧盟内部成员之间贸易量的增长,各成员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也多是同盟内部成员.然而,区域内自由贸易在向更深层次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进程缓慢的问题.由于区域内的成员主要是以地缘因素为基础联系在一起的,有些区域组织成员之间经济协调性并不一定很好,在彼此不冲突的领域迅速实现贸易自由化后,矛盾便逐渐显现出来,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利益协调越来越困难,冲突越来越涉及到各国的敏感领域,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影响了整个区域的自由贸易进程,于是成员间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谈判㊁协商,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便缓慢下来.从现实的例子来看,除了欧盟以其特殊条件在内部实现了很高层次的自由贸易外,其他区域性经济组织的自由贸易进程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虽然原有的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很大程度上被取消,却又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㊁更隐蔽的贸易壁垒,贸易自由化进程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开始出现停滞.即使是欧盟现在也出现了主权债务危机,严重影响了它的稳定性.此外,区域主义的区域性特点也给全球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区域性经济组织在贸易政策的制定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对第三方形成歧视性的差别待遇,在强化区域内贸易合作㊁推动区域内自由贸易进程的同时,也淡化了全球合作的意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三)多边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27多边主义对国际贸易影响深远,尤其是在二战后,以G A T T/WT O为代表的制度性多边主义的兴起,更是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战后G A T T的建立,首次为国际贸易的多边发展提供了正式的制度保障.从1948年1月1日关贸总协定临时生效以来,为了实现发展国际贸易的目标,关贸总协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20世纪90年代WT O的成立,更是推动了多边贸易走向成熟,它将谈判达成的所有协议文件都纳入了管辖范围,除几个诸边协议外,所有多边协议都要求成员一揽子接受,服从WT O一体化争议解决.以WT O为代表的国际性经济组织通过制定规则㊁组织谈判㊁解决争端,通过互惠互利的协议安排,实质性地降低关税,减少其他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消除歧视待遇,推动成员间相互开放市场,极大地促进了贸易自由化进程.世界贸易组织具有健全的机构体系,以部长会议为核心㊁总理事会为主干的伞形机构能够保证各个协议的有效贯彻和执行,特别是争端解决机构和贸易政策评审机构对其成员都有实质上的约束作用.这些都为全球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全面而有序地发展.2 增加了国际贸易的参与主体.在二战以前,国际贸易发展迟缓,涉及到的国家主要是一些发展相对较快的资本主义国家,广大落后国家多数被排除在国际贸易之外或是处于被动卷入的状态.以G A T T/WT O为代表的多边主义兴起之后,迅速扩大了国际贸易所涵盖的国家和地区范围.G A T T 从最初的23个参加方,增加到1993年的139个成员,1995年成立WT O后,其成员进一步增多,到2008年WT O的成员数量已达到153个,包含了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同时,在不断扩展的国家中,发展中国家逐渐增多,WT O将 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贸易份额 列为该组织的宗旨,对发展中国家规定了特殊条款,并成立了贸易与发展委员会作为关注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职能机构,WT O秘书处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等等,这一切都极大地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目前WT O成员中发展中国家已达到3/4的比重,他们在全球经济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和积极的角色.发展中国家在WT O数量的不断增加和作用的日益显著,标志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日趋公平化,也使得多边主义下的国际贸易更加具有全球性质.3 推动了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关贸总协定共进行了八轮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为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从1947年的第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开始到1961年第五轮狄龙回合结束,以关税为谈判重点,累计签订的双边协定数为569个,累计减少关税的商品数目为66100个;1964年开始的肯尼迪回合谈判除关税之外,又将反倾销措施纳入到谈判重点,签订的双边协定激增33000个,减少关税的商品数量也达到60000个;1973~1979年的东京回合谈判,谈判重点包括关税㊁非关税措施及 框架 协议,签订的双边协定数为33000个,关税减让的范围包括除纺织品和农产品以外的全部商品;1986~1994年第八轮乌拉圭回合,139个成员方进行了全面而广泛的谈判,签订了26400个双边协定,将所有商品纳入到关税减让的范畴,而且还将其管辖范围扩展至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领域;2001年开始的WT O框架下的多哈回合谈判,继续朝着贸易自由化的方向努力.2004年全球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已从1947年的47%降至4%左右,发展中国家为13%左右,⑨目前各国的平均关税总水平已经降到了6%以下,发达国家更是降低到3%,发展中国家为10%.⑩在自由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全球的贸易量也以显著的速度增长,1950年全球贸易额仅有620亿美元,到1980年迅速增加到20341亿美元,30年增长了30多倍,而2005年全球贸易额更是高达103386亿美元,比1950年扩大了160多倍,2006年全球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1万亿美元,达117600亿美元,增长15%,2010年已达30614亿美元,增长率达21 9%.然而,在多边主义不断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多边贸易谈判越来越难以达成共识.随着自由贸易进程的发展,谈判内容越来越深入,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泛,参与的国家数量也越来越多,众多的成员方之间利益冲突日益激烈.实力强的国家希望彼此开放更多的领域,而相对落后的国家则希望能对更多的本国幼稚产业实行保护;一些国家只愿意开放农产品市场,而另一些国家只愿意制成品实现自由贸易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矛盾越来越错综复杂,协调起来困难重重.当矛盾无法化解时,自由化进程也就难以继续,WT O多边贸易谈判一轮难于一轮的事实正是这种变化趋势的表现.例如,2001年11月开始的多哈回合谈判,历时近10年,经过多轮谈判,却至今未能对所列谈判事项达成一致协议,37«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7期。

国际贸易条件

国际贸易条件

国际贸易条件国际贸易条件一、什么是国际贸易条件国际贸易条件是指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贸易时,对商品的交货、支付和风险转移等方面的约定和条件。

它是国际贸易中双方商定的一系列规则和要求,涵盖了交货地点、质量标准、包装方式、付款方式、运输方式等内容。

二、国际贸易条件的分类国际贸易条件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和相关协议的规定,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以下是常见的国际贸易条件分类:1. CIF(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这是一种常见的国际贸易条件,卖方负责将货物运输至指定的目的港,并负责购买保险,直到货物抵达目的地。

买方需要承担货物抵达目的港之后的费用。

2. FOB(装运港/船上交货):卖方负责将货物交付至指定的装运港,并承担将货物装上船的费用。

一旦货物进入船舶,责任就转移到买方身上。

3. EXW(工厂、车站或仓库交货):卖方只需将货物交付至工厂、车站或仓库等指定地点,买方需承担进一步的运输和相关费用。

4. DDP(目的地交货,完税后):卖方负责将货物运输至买方指定的目的地,并承担所有与货物进口相关的费用和税金。

三、国际贸易条件的应用国际贸易条件的应用对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应用国际贸易条件的情况:1. 交货地点的确定:国际贸易条件中通常会明确指定交货地点,这有助于卖方和买方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2. 质量标准的约定:国际贸易条件中通常会规定商品的质量标准,确保交易双方对商品的质量达成一致。

3. 包装方式的约定:国际贸易条件中会规定商品的包装方式,以确保在运输过程中商品不受损坏。

4. 付款方式的约定:国际贸易条件中也会规定付款方式,如预付款、信用证、托收等,以确保资金的安全和交易的顺利进行。

四、国际贸易条件的变化与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条件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

以下是一些国际贸易条件的变化与趋势:1. 数字化和电子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贸易活动开始采用数字化和电子化方式进行,这也对国际贸易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最新)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最新)

1 国际贸易的现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国家受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而先后陷入衰退,再加上美元汇率的变化、国际债务、战争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连年下降,而且波动较大。

总的看,整个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将处于一个新的增长期,其发展速度可达5%左右,不仅超过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还将明显高于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水平。

国际商品市场对机电产品、运输设备、计算机、有色金属、石油、石化产品等的需求大幅度增长,价格上扬,其中制成品贸易将进一步扩大。

初级产品贸易亦有明显好转,其绝对贸易额将不断增长,但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却呈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将小于20世纪80年代同类产品的水平,这种态势在今后几年内还将继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的基本走势是初期缓慢增长,中后期增速加快,其推动力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

但是与产业结构变动直接关联的技术大周期正处在上升阶段,还没有重大突破,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债务负担等因素的制约,国际贸易出现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2 新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新趋势第一,国际贸易在结构上出现软化趋势。

首先,高技术产品贸易比重越来越大。

新经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智能化、高技术化。

知识含量高的高技术产品必将成为世界产品市场的主体,传统的初级产品以及一般技术的制成品将让位于高技术产品。

新经济时代,国际贸易中高技术产品贸易的比重将越来越高,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他产品。

其次,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崛起。

工业经济时代,服务贸易异军突起,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据IMF统计,1970―1980年,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长率为18.7%,与同期货物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大体持平;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服务贸易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长,超过货物贸易8%的平均增长率;在人类渐入新经济时代的同时,服务贸易仍然以异常迅猛的速度发展,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引擎”。

探析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

探析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

探析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中国的贸易条件正在经历着变化。

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中国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的贸易条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以及这些变化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1. 由出口导向向内外贸平衡转变过去几十年,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中国政府开始鼓励企业转向内销和外销的平衡发展。

这意味着中国将更加重视扩大进口,提高进口关税,减少出口补贴,扩大进口配额等方面的政策。

2. 贸易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贸易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升级。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逐渐失去竞争力,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增长迅速。

中国的贸易结构也在向服务贸易、技术贸易、服务外包等方向发展。

3. 贸易伙伴的多元化过去,中国的贸易伙伴主要是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国家。

随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迅猛,中国的贸易伙伴正在逐渐多元化。

中国与拉美、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

4. 融入全球价值链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更加积极地融入全球价值链。

中国正在逐步摆脱简单的加工贸易模式,向着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迈进,为中国的贸易条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国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中国的贸易条件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中国企业被鼓励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质量改进等方面加大投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以适应新的贸易条件。

2.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中国的贸易条件的变化也促使中国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中国正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改革,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合作,努力推动国际贸易关系公平化、规范化、多元化。

3. 加速转型升级中国的贸易条件的变化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探析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

探析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

探析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其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中国的贸易条件不仅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对全球经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贸易条件包括市场准入、贸易政策、关税水平、汇率政策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进行探析。

市场准入是一个国家的贸易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的市场准入条件也在逐步放宽。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大量外国投资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市场准入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2019年,中国发布了《外商投资法》,这一法律的出台进一步放宽了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准入条件,对外商投资提供了更多的保护和机会。

中国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和推进的过程中,也不断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提高了贸易自由化程度。

可以预见,中国市场准入条件将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为外商投资和贸易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

贸易政策是影响一个国家贸易条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贸易政策主要包括进出口政策、外贸激励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等。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贸易政策,以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2018年,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新政策,包括大幅降低汽车关税、放宽汽车外资股比限制、全面取消日用消费品关税等。

中国还通过积极争取自由贸易区、双边投资协定和经济合作安排等方式,推动了一系列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的贸易政策将更加积极主动,为外贸合作提供更多的便利与支持。

关税水平是影响一个国家贸易条件的重要方面。

中国的关税水平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

中国政府在关税方面一直积极采取措施,努力降低进口商品的关税水平。

2018年,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降低关税的举措,包括降低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降低部分工业品进口关税等。

2019年,中国再次调整了部分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降低了汽车、家电等品类的进口关税。

我国贸易条件的动态变化分析

我国贸易条件的动态变化分析

先升后降 。 尤其是近 年来持续下降的趋势。 如表 1 所示 。以1 9 年 为基期 , 95 除了 19 96 年 外 ,我 国贸易条件全部处于 非常低的水 平。2 0 0 4年 、2 0 0 5年海关数据显示录放
易条件。其 中价格贸易条件等于出 口价格 指数 ( ) P 与进 口价格指数 ( )之比乘 P 以10 ( 0 % 用来表示 贸易条件 的百分 比 ) , N=( P P / )× 1 0 0 %;贸易的收入条件 () I 计算公式为:I P / ) Q 是 =( P ×Q , 出 口量指数 ;单要素贸易条件 ( 的计算 S)
巨大 的 发 展 。不仅 贸 易规 模 迅 速 膨 胀 ,贸
制成 品市场结构的垄断性。汉斯 ・ 辛格将
贸易条件恶化论拓展为 以下内容:发展 中 国家初级产 品贸易条件的恶化比率高于发 达 国家初级产 品贸易条件恶化的比率 ;发 展中国家出 口制成 品的收入比发达国家出
口制 成 品 的 收入 下降 的更 快 ;初 级 产 品 占
维普资讯 http://wLeabharlann
劣势 地位 的发展 中国家 的收入 能根据 各 自生产 率增长 的比率而增 加 , 么 , 那 初级 产 品和 制成 品的相 对 收入就会 依 生产率
增 长 的 不 同 比 例 而 调 整 。 但 这 并 不 足 以
我 贸 条 的 国 易 件 动 变 分 态 化 析
产率 的变动而变化 ,当技术进步 实现后 , 制成 品 的收入 不一 定下 降 ,如 果企 业家 和 生产要 素 的收入 增加 幅度 大于 生产率 的增 长幅度 ,则制成 品收 入反而会上升 ,
致 使 两 者 的 相 对 收 入 即 贸 易 条 件 向 不 同

新形势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新形势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新形势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摘要:随着各国经济合作加深,当前已经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有力推进国家贸易的发展。

新时期产业模式与结构不断调整,涌现出很多新产业,促使国家贸易呈现新趋势,需要制定合适的应对策略。

文中以经济全球化为着眼点,分析国际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结合实际给出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应对策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过程中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给各个国家带来新的挑战。

虽然国际贸易市场不断扩大,但同样面临着复杂化与多样化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国际贸易的大环境,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国际贸易面临的机遇分析(一)加强贸易合作,优化我国对外贸易格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我国的出口贸易格局相对比较单一,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等地。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涉及中东、西亚、东欧、西欧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带一路”倡议使我国的对外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使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趋势向好,贸易总额也进一步增加,开辟了我国对外贸易新渠道。

(二)利用自身优势,增加基础设施输出“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在资金和技术方面都十分欠缺,建造基础设施存在一定的困难。

而我国通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果丰硕,能力和水平也已经相当成熟。

我国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更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困难的国家带去先进的技术以及资源,帮助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三)助力我国大工业产品的出口当前,我国企业在生产能力和设备上存在不足。

但是在综合因素的考虑下,比较明显的便是我国的产品在性比价方面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因此在与沿线国家发展贸易合作中,我国的大工业产品依然有很大的市场。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的生产设备以及生产设施对于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经济来说有着足够的优势,通过我国的帮助,有利于提升沿线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进而达到战略目标。

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

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

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国公司的兴起,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国际贸易面临诸多挑战和变化,其发展现状也呈现出一些特点和趋势。

首先,多边贸易体制面临困境。

国际贸易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例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在贸易自由化和规则制定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各国利益的差异和谈判复杂性的增加,多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使得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了困境。

其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近年来,一些国家对国际贸易采取了更加保护主义的态度。

例如,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限制措施,包括对某些国家的征收高额关税。

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导致了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给国际贸易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再次,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崛起。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使得跨境贸易更加便利和高效。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进行贸易活动,为国际贸易的扩大和提升贸易效率提供了新的机遇。

最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

为了促进贸易便利化和经济合作,许多国家和地区加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努力。

例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欧洲联盟(EU)等区域组织在贸易自由化和互联互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参与国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便利的贸易条件。

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呈现着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国际贸易将继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

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

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

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 1%; 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 4%; 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 9%。

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8%;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2%; 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 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

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

(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 见表1) 。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 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 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 8 倍。

其中,出口额从2660. 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 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6 倍,进口额从2435. 53 亿美元增长到13948. 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5. 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 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 1 倍。

贸易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贸易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贸易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经济专家Liao Zhou的论文报告一、引言贸易条件是经济全球化中重要的议题,国际贸易的条件及趋势变动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贸易条件的变化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贸易条件的变化1.自由贸易的发展趋势自由贸易作为一种重要的贸易形式,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近年来,许多国家都纷纷加强了对自由贸易的支持和推动力度。

如推动构建亚太自由贸易区的“亚太经合组织”,倡导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世界贸易组织”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自由贸易更加便捷和普及化,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贸易机会。

2.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贸易保护主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中愈加盛行。

某些国家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包括贸易壁垒、反倾销、关税等,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进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同时,贸易保护主义也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压力更加突出。

3.多边贸易谈判的停滞自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的多边贸易谈判,一直处于千丝万缕的状态。

这一停滞状态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明显的影响。

首先,很难取得互利共赢的贸易协议。

其次,部分发展中国家抱怨在谈判中受到欧美国家的排挤和不平等待遇。

多边贸易谈判的停顿令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4.信息技术革命对贸易条件的改变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全球普及,互联网贸易、数字贸易和电子商务等新的贸易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些新的贸易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参与意义重大。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借助互联网开展贸易,可以更加便捷高效地向全球贸易市场推广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此进入新的贸易市场领域,深入参与国际贸易。

5.气候变化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它影响着全球贸易的格局和方向。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水、干旱等,不仅造成生态灾害,也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运作。

国际贸易趋势与发展

国际贸易趋势与发展

国际贸易趋势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国际贸易不仅是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趋势与发展。

首先,国际贸易的趋势呈现出多元化和多边化的特点。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际贸易形式日益多样化。

传统的货物贸易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也日益迅猛。

此外,国际贸易也呈现出多边化的趋势。

各国通过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制,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进程,加强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促进全球贸易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国际贸易的发展受到技术创新和数字化经济的推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国企业和个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的方式和规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全球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互联网平台,企业和消费者可以直接进行跨境交易,降低了贸易成本,提高了贸易效率。

同时,数字化经济也催生了新的贸易形式,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国际贸易注入了新的动力。

再次,国际贸易的趋势受到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各国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组织等地区性机制,加强贸易和投资合作,推动地区内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例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欧盟等地区性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为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促进了地区内贸易的增长和发展。

此外,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也为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和互联互通提供了新的机遇。

最后,国际贸易的发展还受到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的挑战。

尽管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是大势所趋,但保护主义思潮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仍然存在。

贸易壁垒的设置和贸易摩擦的出现,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为此,各国应加强合作,坚决反对保护主义,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进程,维护国际贸易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国际贸易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趋势和发展具有多元化和多边化的特点。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

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

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

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 1%; 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 4%; 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 9%。

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8%;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2%; 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 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

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

(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 见表1) 。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 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 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 8 倍。

其中,出口额从2660. 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 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6 倍,进口额从2435. 53 亿美元增长到13948. 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5. 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 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 1 倍。

贸易条件及中国制成品贸易条件变动趋势分析

贸易条件及中国制成品贸易条件变动趋势分析
04 亿 吨 。全 国 占 比 为47 %。 由此 可 .0 .8
口口 贸易条件及中国制成

贸易条 件变动 趋 势分析
文, 陈琦
见 , 出 口贸 易 内 涵CO, 放 量 由东 到 西 排 逐 渐 递减 。但 将 近 9 %的份 额 在 东 部 地 0 区 排 放 。略低 于 东 部地 区 的 出 口份 额 占
价格指数,P m代表进 口商品价格指数。
第 二 。收 入 贸 易 条件 。收 入 贸 易 条 件 表 示 一 国 用 出 口支 付 进 口的 能力 。其
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比例。
表 一 我 国工业 制成 品价 格贸 易条件 变动 指数
出 口价 进 口价 价 格贸 易条 件
格 指数 ( ) P
二 、基 本 形 式 及 计 算 方 式 。 贸 易条 件 的基 本 形 式 包 括价 格 贸 易 条 件 、 收入 贸易 条件 和要 素贸 易条 件。 第 一 。价 格 贸 易 条 件 。价 格 贸 易条
上 式 中 ,P 和 P 分 别 表 示 第 n 期
( =1 9 。1 9 ,1 9 …2 0 年 ) n 9 7 9 8 9 9 08 的
化 和在 国 际贸 易 分 配 中所 处 地 位 变 动 的 重 要指 标 。作 为 国 际 贸易 的一 个 重 要指 数 ,它影 响 着 一 国 的短 期 和 长 期 利 益 ,
进而 影 响一 国的经 济增 长和 经济 发展 。
中西部地 区的单位 出口商 品内涵CO 排
放量 略高 于全 国 的平均 水平 。
1 9 篮 1170 96 . 6
2 0 年的37 08 - %提高到9 %,并相应减少煤
炭在 一次 能源 中的 比例 。二 、优 化产 业结 构 。发挥减 排结构 效应 。控制 第二产 业的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精选5篇)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精选5篇)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精选5篇)第一篇: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

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

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

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1%;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4%;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9%。

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 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8%;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2%;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

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

(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见表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8 倍。

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

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

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在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

在国际经济学中,我们对贸易条件的定义为一国出口产品的价格除以进口产品的价格,当价格比上升时,我们就说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下降时即是贸易条件恶化。

下面我就从经济增长,收入转移,以及贸易政策三个方面分别考察它们对中国贸易条件的综合影响。

首先,从经济增长方面考虑。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都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近20年的GDP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可以说经济呈现爆炸式增长。

但不幸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却呈现恶化的趋势。

从世界银行提供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贸易条件指数(以不变美元价格计)下降了20%(2000年为100,目前为80左右),如果剔除掉2007到2008年间石油价格的异常波动,那么中国的贸易条件指数实际下降10%左右。

按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偏向于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成为出口偏向型增长,反之为进口偏向型增长,而出口偏向型增长会是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但对世界其他国家有利;进口偏向型增长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但世界其他国家则为此付出代价。

具体到中国来看,中国通过加工贸易模式而实现的出口大都是技术含量较低、劳动要素密集的工业制造品,而由于我国在近20年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解决广大群众的就业问题,因此我国近些年来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也是建立在出口偏向型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我国贸易条件随着经济增长反而恶化的现象。

另一方面,我国通过加工贸易所出口的产品有较高的替代性、技术含量低、国际竞争激烈、主要靠成本优势出口的特点,所以我们的出口产品涨价的空间非常小,这也是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之一。

第二,从收入转移方面来分析。

国际贸易中的市场动态与变化

国际贸易中的市场动态与变化

国际贸易中的市场动态与变化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下,国际贸易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动态之中。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也深刻地改变着企业的经营策略和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国际贸易的市场动态首先体现在贸易格局的转变上。

过去,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们凭借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品牌优势,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推动者和受益者。

然而,随着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国际贸易的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些新兴经济体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渐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了更大的份额。

例如,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其在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纺织品等领域的出口规模巨大,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贸易政策的调整也是国际贸易市场动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各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促进就业或实现其他经济和政治目标,常常会出台各种贸易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关税的调整、非关税壁垒的设置、贸易协定的签订等。

例如,美国政府近年来频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商品加征关税,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摩擦。

这种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市场份额下降等风险。

同时,贸易协定的签订也会对国际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为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促进了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

技术创新在推动国际贸易的市场动态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企业可以通过电商平台更便捷地开拓国际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使得供应链管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能够实现对货物运输、库存管理等环节的实时监控和优化。

此外,新技术的应用还催生了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这些产业的崛起为国际贸易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化?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于壹定时期内壹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情况,壹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于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

于国际经济学中,我们对贸易条件的定义为壹国出口产品的价格除以进口产品的价格,当价格比上升时,我们就说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下降时即是贸易条件恶化。

下面我就从经济增长,收入转移,以及贸易政策三个方面分别考察它们对中国贸易条件的综合影响。

首先,从经济增长方面考虑。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近20年的GDP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能够说经济呈现爆炸式增长。

但不幸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于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却呈现恶化的趋势。

从世界银行提供的统计数据来见,中国贸易条件指数(以不变美元价格计)下降了20%(2000年为100,目前为80左右),如果剔除掉2007到2008年间石油价格的异常波动,那么中国的贸易条件指数实际下降10%左右。

按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使壹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偏向于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成为出口偏向型增长,反之为进口偏向型增长,而出口偏向型增长会是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但对世界其他国家有利;进口偏向型增长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但世界其他国家则为此付出代价。

具体到中国来见,中国通过加工贸易模式而实现的出口大均是技术含量较低、劳动要素密集的工业制造品,而由于我国于近20年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解决广大群众的就业问题,因此我国近些年来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也是建立于出口偏向型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因此于壹定程度上就导致我国贸易条件随着经济增长反而恶化的现象。

另壹方面,我国通过加工贸易所出口的产品有较高的替代性、技术含量低、国际竞争激烈、主要靠成本优势出口的特点,所以我们的出口产品涨价的空间非常小,这也是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之壹。

第二,从收入转移方面来分析。

通过国际经济学理论我们知道,如果收入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比转入国高,那么收入转移使转出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反之,如果转出国对出口产品的边际支出倾向比转入国低,那么转出国的贸易条件就会改善。

分析中国的时候,我们应把中国分别作为收入转出国和转入国分析。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我们的人口众多,而且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我们作为转出国的对外援助相对较少,其中主要是向非洲等第三世界贫困国家的转移。

我们中国的援助大均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所以非洲的被援助国家且不会拿援助买中国的出口商品,因此从收入转出国的角度见我国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当中国作为国际收入转入国,即被援助国家时,中国所利用国际援助的方向大多数于扶贫、教育、艾滋病防治、环境保护、政府管理、紧急救灾援助及灾后重建等方面,而对收入转出国的出口商品购买很少,所以从这方面来讲我们的贸易条件是改善了。

综合中国作为收入转入国和转出国俩个角度来说,中国的贸易条件的改善远大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因为毕竟中国当下仍是地区发展很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对外转移支付的金额有限,而作为收入转入国的比重更大,所以从俩个角度的综合考虑,于转移支付方面中国的贸易条件是改善的。

第三,从贸易政策方面来分析。

国际经济学理论中提到,进口国对进口产品加征关税,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而外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出口国对本国的出口产品进行补贴会导致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外国的贸易条件改善。

中国加入WTO以后,大幅度调低了进口产品的关税税率,而且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国内市场庞大,所以进口关税的改变对国际相对价格的影响较大,关税的降低壹定程度上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可是从另外壹个方面见,加入WTO 以后,其他国家对我国所征收的进口关税也大幅度降低,这相反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改善。

从我国加入WTO以后的实践中见,于双方均降低关税的情况下,我国的贸易条件得到的改善显然远远大于恶化的程度,所以我们也于全球经济壹体化中受益颇大。

从出口补贴分析,由于我国长期采用的是鼓励出口的发展战略,我国的贸易补贴幅度也比较大,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往往出现中国生产的产品,外国的售价反而比中国国内的价格低的情况,而且补贴政策也导致了我国贸易条件的很大恶化。

另外,我国所实行的补贴比较多的用于制造业而不是高新技术产业,这也直接使得了我国出口偏向型经济增长的出现,更加加深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

所以于以后的对外贸易中,我国的补贴向哪个产业发放,发放多少补贴,均是需要慎重思考的事情,我们不能只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机会。

综合之上三个因素的影响来说,我国近20年的贸易条件确实恶化了,更为严峻的情况是我国人口红利越来越小,于沿海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我们的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便宜的情况将会改变。

这就要求我国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的依赖;扩大内需,让普通百姓也体会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这也给我们这壹代年轻人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我们这壹代人更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国的平稳快速发展做出壹点自己的贡献。

怎样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于壹定时期内壹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情况,壹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于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

常用的贸易条件有3种不同的形式: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衡量壹国的贸易所得。

其中价格贸易条件最有意义,也最容易根据现有数据进行计算。

要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即改变贸易条件的因素。

影响贸易条件的因素有很多,这里只分析影响贸易条件的几个主要的同时也是比较直观的因素。

1.进出口商品的需求情况。

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变化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从而影响贸易条件。

对于某壹种商品而言,影响它的需求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但我们这里分析的主要是壹国总的进出口商品的需求情况。

根据宏观经济学原理,决定壹国进口需求的主要因素是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壹国出口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国外的经济发展水平。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对于小国而言,经济的增长且不会导致贸易条件的变化,而对于大国,于超逆贸易增长的情况下,该国的贸易条件于经济增长(及出口贸易增长)的同时会不降反升,得到改善,而于其他情况下,该国的贸易条件均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者说恶化。

2.进出口商品的市场组织情况。

这是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给情况来影响贸易条件的。

当进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组织情况发生变化时,如某壹种商品的供给厂商减少时,会增加现有厂商的垄断力量,从而于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会带来商品价格上升的可能,从而有带来贸易条件下降的可能(此时指这种商品对该国而言是进口品)。

本文于这里假定进出口商品的市场组织情况处于壹种动态的均衡之中。

3.汇率。

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主要有俩个途径,壹是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来影响贸易条件;壹是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的名义价格而影响贸易条件。

但根据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我们知道,汇率本身是由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来决定的,且且汇率的波动从短期来见会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但从长期来见汇率是要回归的,壹国的汇率不可能长期偏离其均衡位置,因此从较长期来见,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近似中性的。

同时由于本文所考虑的是中国的情形,而中国目前实行的汇率政策是对美元的盯住汇率制,其实质为壹种固定汇率制,所以本文于进行实证分析时不考虑汇率这个影响因素。

4.进出口商品的构成情况。

贸易条件恶化论观点的壹个重要依据就是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而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品,和前几个因素不同,这个因素改变的不是某个或某些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而是进出口商品的种类构成和比例构成。

由于决定贸易条件的是出口商品加权平均价格和进口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因此当进口商品或出口商品的构成情况发生变化时,即使各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发生变化也会改变进口商品或出口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从而改变壹国的贸易条件。

但于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进出口商品构成情况的变化只是壹国产业结构变化所导致的壹个结果而已,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本文不直接分析进出口商品的构成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我们转而分析壹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分析根据贸易条件的计算公式,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和进口价格指数上升,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全部依赖于出口的增长。

从中国出口和进口价格指数可见出中国进口价格指数的上升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大于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的影响,且且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有下降的趋势,相反,中国进口价格指数下降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有上升的趋势。

影响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和进口价格指数上升的因素有很多,比较突出有以下几个方面。

(壹)加工贸易增长迅速中国以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由1981年的13.31亿美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5,103.55亿美元,占总出口的比重由5.14%提高到了52.67%;以加工贸易方式的进口由15.04亿美元增长到了3,214.72亿美元,占总进口的比重6.83%提高到了40.62%。

加工贸易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俩头于外,原料和中间投入品主要靠进口,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中间产品,其价格往往缺乏弹性,且易受出口国垄断,会使中国进口产品价格居高不下。

同时加工贸易方式于壹定程度上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存于制约,首先,迅速增加了中国制成品的出口量,造成出口商之间恶性竞争,使出口价格上涨受到抑制;其次,于目前这种壹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中,由于中国处于生产的下游或终端,多为简单的加工和组装发展阶段,于某种程度上中国只是跨国公司的“装配车间”。

增值率不高导致出口价格难之上涨。

相反,随着加工贸易进口需求绝对值迅速增加,导致国内加工企业对国际燃料、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和成套设备的需求大幅度上升,鉴于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于最近20年中基本上处于上升趋势,进而使进口初级产品的价格指数趋于上扬。

(二)国际市场比较集中中国的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基本上均高于中国。

2006年出口最多的前10国家或地区的出口总额占中国总出口的68.73%,前3个国家或地区占46.48%,仅向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就超过了全部出口的三分之壹。

2006年进口最多的前10国家或地区的进口总额占中国总进口的63.60%,前5个国家或地区就占将近壹半,达到49.22%。

中国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以至于于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受到较大的影响。

如美国经济时好时坏,日本经济则长期表现不佳,美国和日本均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其经济的发展情况对中国出口影响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