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与才的关系
论德与才的关系及现实意义
论德与才的关系及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用人失误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对德才关系的把握形成了僵化固化的思维模式,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定势,严重地影响人们对德才兼备这一原则的正确理解德才在个人的素质构成中通常是有主有次、有优有劣,应根据不同的人才类别来确定用人政策常型的人才在德和才的主要方面,既看不出明显的长处,又挑不出严重的毛病,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们是人才中的大多数,是用人者必须依靠的主要力量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第一卷的开篇,专门有一段关于德才关系的议论,它鞭辟入里,简单扼要,内涵丰富,高度凝炼,为我们今天了解研究封建统治阶级的用人标准,提供了一份熠熠生辉的经典文献。
他讲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司马光的这段话在历史上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历经千年依然闪烁着灿烂的思想光芒。
他不仅正本清源,第一次厘清了才、德、贤三者的内涵和区别,而且通过深入地解读历史案例,提出了自己对于德才关系上一整套鲜明的主张。
辩论素材 德重于才
辩论素材德重于才
德重于才。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就
“德重于才”这一辩题展开讨论。
我代表正方,坚信德行高于才能,将为大家阐述我的观点。
首先,德行是一个人品格的体现,是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和
行为准则。
无论一个人多么聪明、多么有才华,如果他缺乏良好的
品德和道德修养,那么他将难以受人尊敬和信任。
一个人的品德决
定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德行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才能。
其次,德行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和勇气的体现。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而德行正是支撑一
个人勇往直前的力量。
一个人如果缺乏坚韧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那么他将很难在逆境中坚持下去,更难以取得成功。
最后,德行是一个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基础。
在一个团队或者
社会中,一个人的才能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他与他人的关系
和合作。
一个人如果缺乏良好的德行和品德,那么他将很难与他人
和睦相处,更难以在团队中发挥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德行高于才能,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德行,而不是单纯
追求才能和技能。
只有拥有良好的德行,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
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谢谢大家!。
高考模拟作文主题“德”与“才”的关系写作指导及范文
高考模拟作文主题“德”与“才”的关系写作指导及范文【作文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智伯是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箭术高超,才艺出众,巧言善辩,然而他在宴会上戏弄韩康子,贪婪夺取韩魏的土地,为了抢夺赵地,水灌晋阳城,残酷不仁。
最终,韩魏赵三国联合灭掉智伯,导致智氏家族的灭亡。
司马光说:“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从材料的类型来看,按我的研究,这篇作文属于理论陈述类作文,即材料已经把要写观点的基础意思表明了,考生只要具体论证即可。
材料的意思很明确,思考才与德的关系,即“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翻译过来就是,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
简单地说:德才要兼备,便要以德为先。
从写作要求来看,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限定或前提,所以既可以对才德关系泛泛而论,也可以特定为谈个人成才或选才、用才方面的才德关系。
从观点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要用比较思维来构思此文。
即先思考才能的重要性,再思考为什么德比才更重要。
当然,从“德才兼备”的角度来立意也是可以。
【作文批改】才与德同行,书写人生华章(标题不错!)王安石曾言:“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才与德兼备者,圣人也。
”(这句话是司马光的话!)智伯有才无德,所以为小人,最终落得亡族的下场。
由此悲惨结局警诫我们:才与德相伴,方可书写人生华章,抵达成功彼岸。
(第一段引述材料,亮出观点,章法紧凑)才在左,德在右,亦可展现人生智慧。
(第一个分论点)智伯虽才艺出众,箭术高超,但又何妨呢!他品行败坏,不善待百姓,不懂礼节,恶意戏弄君主,最终导致家族灭亡。
覃思今日,有才无德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北大弑母案就是典型例子,虽然优秀,考入中国最高学府之一,但又如何呢!没有德行,竟狠心杀害自己亲生母亲,此小人应被时代唾弃、指责,被法律制裁。
德与才的关系类作文
德与才的关系类作文王安石曾言:“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才与德兼备者,圣人也。
”智伯有才无德,所以为小人,最终落得亡族的下场。
由此悲惨结局警诫我们:才与德相伴,方可书写人生华章,抵达成功彼岸。
才在左,德在右,亦可展现人生智慧。
智伯虽才艺出众,箭术高超,但又何妨呢!他品行败坏,不善待百姓,不懂礼节,恶意戏弄君主,最终导致家族灭亡。
覃思今日,有才无德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北大弑母案就是典型例子,虽然优秀,考入中国最高学府之一,但又如何呢!没有德行,竟狠心杀害自己亲生母亲,此小人应被时代唾弃、指责,被法律制裁。
通过这些“反面教材”,我们可以明白有才无德是无用之人。
我们应当学习袁隆平院士,既有才,又有德,最终受世人爱戴。
只有才德相伴,才可使自己的人生流光溢彩,这亦是人生智慧。
才在左,德在右,亦可使社会和谐,使国家富强。
智伯为了抢夺赵地,水灌晋阳城,使百姓民不聊生,使社会人心惶惶。
作为卿大夫,应该体恤百姓,为百姓服务。
揆诸当下,中国共产党人秉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效力,增进民生福祉。
当今不少时代楷模做到才德兼备。
袁隆平院士躬耕于田间,致力于研究水稻,低调做人,谦虚接受夸赞,面对采访友善真诚;樊锦诗甘坐“冷板凳”,不慕名誉,择一事,终一生,将一生献给敦煌事业,无怨无悔,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业添砖加瓦;不少大学生毅然决然回家乡当村官,建设家乡,不慕名利,为国之建设贡献力量……这些时代楷模都做到了德才兼备。
正是有了这群德才兼备之人,社会才更加和谐,国家才更加富强,使华夏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身为青年,吾侪理应做到德才兼备,待人有礼,同时接续奋斗,增强个人能力。
黑格尔曾言:“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青年的助力。
面对嬗变的时代,吾侪不仅需要踔厉风发,使自己满腹诗书,而且需要懂礼节,讲道德,这样才能使自己拥抱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我辈应像景海鹏,桂海潮,火箭总设计师容易一样做逐光人,觅得星光。
辩论素材 德重于才
辩论素材德重于才
德重于才。
尊重和品德是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价值观。
然而,在当今社会,人们似乎更加关注个人的才华和技能,而忽略了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
因此,我们应该认为德重于才。
首先,德行是一个人的基础。
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练习
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才华,但如果他没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这些
技能和才华也将毫无意义。
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决定了他的行为和
态度,这对他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都有很大的影响。
其次,德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力量。
一个人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
来获取技能和才华,但他的品德和道德是他的内在力量。
一个人有
了良好的品德和道德,就会有坚定的意志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将使
他更容易面对困难和挑战,更容易取得成功。
最后,德行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
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不仅关
系到他自己的命运,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一个人如果
缺乏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他的行为和态度就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
因此,我们应该认为德重于才。
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决定了他的人生和社会地位,这是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培养的。
在教育和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和公民的品德和道德,这样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德与才的关系作文6篇
德与才的关系作文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德与才的关系作文6篇作文是创造性的过程,在写时我们能够激发自己的创造力,提出更为独特的观点,作文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个人成长,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德与才的关系作文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德与才
德是指品德,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责任心的一种表现。
才是指才能,是指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和手段。
对一个人而言,德是灵魂,是向导;才是能力,是工具。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德与才,孰轻孰重,须得仔细分析。
第一种情况:有德有才。
这时,一个人既具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优秀品德,又具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才华。
这是一种最好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收益最大,成本最小。
第二种情况:有德无才。
一个人有高尚的品德,但才能平庸。
这时,虽然一个人有为社会办好事的愿望,但因能力有限,所以对社会也产生不了什么大收益,但至少不会产生什么大坏处。
其可能产生的不利情况是:好心办不了好事。
第三种情况:无德无才。
这时虽然一个人想做坏事,但才能有限,做坏事手段不高明。
在这种情况下,其做坏事被社会发现的可能性就较高,从而也就降低了其做坏事成功的可能性。
所以这种情况虽然无德者想做坏事,但做成的概率较小,从而也就间接降低了其对社会的破坏度。
第四种情况:无德有才。
这时,一个人既想干坏事又具有干坏事的能力。
由于手段高明,其干了坏事也不容易被人发现。
这种情况对社会的危害是最大的。
针对上面四种情况,根据其对社会造成的收益从大到小和危害程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序,结果是: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无德无才,无德有才。
所以,宁可用无德无才之人,也不可用无德有才之人。
下面举一例子来说明:例如,有一少女,在一个2米高的围墙内正被几个坏人围住。
假设:德表示救少女的表现;才表示具有跳过2米高围墙及高超武功的本领。
这时,路过一个人:(1)有德有才,他会成功救下少女免遭坏人欺负;(2)有德无才,他想救少女,但自己无能为力,不过,这时他会想办法找别人来救;(3)无德无才,他也想眺进围墙干坏事,但由于能力有限,跳不进圈子,只能干着急,不过,这时他的行为可能会引起别人的怀疑,从而为别人救少女提供间接条件;(4)无德有才,他本人也是干坏事的,而且有能力跳进圈子和几个坏人一同干坏事。
2023年高考模拟作文“才与德的关系”导写及范文
2023年高考模拟作文〃才与德的关系〃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白居易在《答友问》中写道:"大圭廉不割,利剑用不缺。
当其斩马时,良玉不如铁。
置铁在洪炉,铁销易如雪。
良玉同其中,三日烧不热。
君疑才与德, 咏此知优劣。
"大圭,是古代皇帝所执的玉质手板,状似剑叶。
廉即棱角。
大圭有棱而不能伤物,利剑之用则在于剑刃锋利无缺。
斩马杀敌"良玉不如铁",同在炉中铁易销而玉不热。
作者于是由此联想到人的才与德的关系。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结合生活实际,在主题班会上做一个发言。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这则材料,借用白居易的一首诗,谈了德与才的关系问题。
审题难点在于如何准确理解白居易的诗。
前八句拿玉与铁比较,具有辩证性, 才如利剑,是一个人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必要条件。
一个人有德无才,很难大有作为。
德如良玉,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根本保证。
一个人有才无德,不可能在事业上持久,最终必定失败。
"君疑才与德,咏此知优劣"两句托出主旨,以玉、铁比喻德、才,且知"优劣",是暗含作者关于价值轻重的判断的。
因此,写作此文时,既要注意二者的辩证关系,也要注意轻重先后。
材料认为:无论是有德无才还是有才无德,都是有缺陷的。
写作任务是根据材料写一个班会发言稿,这给写作者提供了对象指令、文体指令及内容指令。
【参考立意】才与德各有其优势和劣势,不可偏废,更不可或缺,新时代青年应德才兼备。
写作难度在于如何论证"德才”对人的意义以及说清一个人为什么要德才兼备。
【优秀范文】.才与德尊敬的老师,亲爰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才与德。
"才"是什么?而"德”又是什么?在我们不知道这两个字的含义时,我们是无法谈及这一话题的。
我的成才观
我的成才观——兼论德才关系摘要:学生人人都希望能走向未来职业的成功之路,进而实现成功的人生,成为真真正正的人才。
而,什么是人才?德才兼备的人就是人才!关键词:,学生,成才,德才关系,科学发展。
21世纪,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决定一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则是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谁拥有更多更好的高层次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国家的兴亡,民族的振兴,都离不开人才,人才是立国之本,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而自小学习拥有主人翁意识的我们青年学生更要认清当前的形势。
这其中就要求我们拥有科学正确的成才观。
有句名言,绿灯总是为那些有准备的人开着的。
人人都想要成才,梦想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其中德才关系的辩证意义就更显重要。
一、德与才的关系德与才不是互相孤立的,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周围事物之间都存在密切的联系。
德是指品德,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责任心的一种表现。
才是指才能,是指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和手段。
对一个人而言,德是灵魂,是向导;才是能力,是工具。
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司马光曾非常深刻地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就是说,德与才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有机统一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二者是不能分离、不可偏废、缺一不可的整体。
1.德与才是有机统一体。
德与才的统一性是德才兼备得以存在和实施的根本条件。
德与才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
德中有才的因素,才中也有德的因素。
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品质的修养,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使才的作用向积极方向发生转化;通过才的提高和积累,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增强自身思想道德品质修养的力度,从而提高德的层次和境界。
德与才的统一性,最终体现在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渗透而取得的效果上。
可以说,德是德才兼备效果的“催化剂”,而才是德才兼备效果最直接的“显示剂”。
论文:德与才的关系
德与才的关系摘要:自古至今,人们最注重的就是德才兼备。
俗话说得好“(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当今社会很难找到一个德才兼备的完美人,所以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应以德为先是基本选人用人的标准。
关键词:教育,品德,引导,才能,实质战国时期,春秋的晋大夫智伯被杀,国家灭亡。
宋代政治家司马光在总结其历史教训时,发了一通很长的议论。
他说:“智伯的灭亡,原因是才能胜过了德行。
德行胜过才能的被称为君子;才能胜过德行的被称为小人。
自古以来,国中的乱臣贼子、家庭的败子,大多是才能有余而德行欠缺……”现在,司马光离我们已有九百多年了,他的议论似乎尚未过时,颇发人深思。
元世祖元世祖忽必烈的文化修养和政治经验远不如汉代帝王,但他前期善于用人。
初为藩王时便热心于学习汉文化,广约名士,择贤而用。
后在一大批能人贤才的大力辅佐和拥戴下,即汗位于开平,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在全国统一后,面对千疮百孔的国家,忽必烈改变了过去用人的态度,采取了“唯才事举、不问其它”的政策,不顾众人反对起用阿合马主管中央财政。
此人心术不正但却是个难得的理财能手,上台后多方搜刮,聚敛财富,深得忽必烈宠信。
随着权势日重,逐步发展到结党营私,谗良陷忠,独擅朝政,终于成为派系斗争的导火索。
尽管此人被王著、高和尚刺杀,但之后这个经过短暂盛期的元朝则进入了一个长时间的动乱期。
史载,仅公元1308年至1333年的二十五年中,元朝就先后经历了武宗、仁宗等共八代皇帝。
政治上的损失是经济利益不可弥补的,忽必烈的成功在于用人上任人唯贤,而他的失误则在于用人上重才轻德。
德才观,时代不同,标准也不同。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德才兼备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用人标准。
用人既重德,也重才,德与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品德与才能,说起来似乎谁都明白。
然而细想起来,就有些许模糊。
德是指品德,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责任心的一种表现。
才是指才能,是指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和手段。
对一个人而言,德是灵魂,是向导;才是能力,是工具。
论德与才ppt课件
上面的分析和讨论中我 个人认为,首选德才兼备, 次之君子,实在没人选个 愚人也决不能选小人。在 社会生活中,用德来统帅 才,才能保证才是正当的 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 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 唯才是举是不正确的,品 德应是最根本的,其次才 是才能。
9
小组成员黄发展认为:
“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德与才同时兼备最好,但这 样的人少之又少。”在现实生 活中,上述四中关于德与才 的绝对有无是不存在的。实 际情况况是,一个人要么表 现为德多才少,要么表现为 德少才多,或者德才俱佳, 或者德少才也少。在这种情 况下,我认为以品德为重。
结论总括
对于每个人德与才的绝对有无是不存在的,只 能说是那个更多一点,或是某个人更趋向于哪种。 这四种中更是我们需要的,对社会利益更大的。有 的人德才兼备,文武兼修,在不断增长才干的同时, 也不断修炼自己,品行,能力堪为楷模;有的人有 德少才,需要的是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有的人有才欠德,需要一个逐步引导, 加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过程;有的人无才无德 或者缺才少德,自己没要求,社会不接纳,那么等 待其的只是一个被淘汰的过程。
“才”的基本释义只有两种:一是始,二是能力。和“才”字 相配而产生的词汇很多,但大多都表示能力。比如:才干,是指 办事的能力;才思,是指思考的能力;才智,是指机变的能力; 才学,是指很高的学识,也即是博学的能力;才识,是指识辨的 5 能力等。
第二部分 德与才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德与才,孰轻孰重,得仔细分析。进而我 组将它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 第一种情况 德才兼备型。一个人如果既有为社会和他人做
贡献的高尚的品德,又有益于他人,为他人做贡献的能力 才华。这是一种最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收益 最大,成本最小。 • 第二种情况 德胜于才型。一个人有高尚的品德,但才能平 庸。这时,虽然一个人有为社会办好事的愿望,但因能力 有限,所以对社会也产生不了什么大收益,但至少不会产 生什么大坏处。其可能产生的不利情况是:好心办不了好 事。 • 第三种情况 德才兼无型。这时虽然一个人想做坏事,但才 能有限,做坏事手段不高明。在这种情况下,其做坏事被 社会发现的可能性就较高,从而也就降低了其做坏事成功 的可能性。所以这种情况虽然无德者想做坏事,但做成的 概率较小,从而也就间接降低了其对社会的破坏度。 • 第四种情况 才胜于德型。这时,一个人既想干坏事又具有 干坏事的能力。由于手段高明,其干了坏事也不容易被人 6 发现。这种情况对社会的危害是最大的。
辩论素材 德重于才
辩论素材德重于才
德重于才。
尊重和品德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不仅仅是才华和技能。
在今天的辩论中,我们将讨论德行是否比才华更重要。
首先,德行是一个人品格的体现。
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可以受
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而这是在任何领域都非常重要的。
无论一个
人有多聪明或有多大的才华,如果他缺乏良好的品德,他很可能无
法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德行对于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至关重要。
一个
有良好品德的人通常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团队的合作和协作。
相比之下,一个只关注自己才华和技能的
人可能会因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而难以融入团队。
最后,德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非常重要。
一个有良好
品德的人通常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保持乐观的心态,不断
学习和进步。
相比之下,一个只注重自己的才华和技能的人可能会
因为缺乏品德的支撑而难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因此,我们认为德行比才华更重要。
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团队合作,面对挑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在今天的辩论中,我们呼吁大家更加重视德行的培养和提升,让我们成为有良好品德的人,而不仅仅是有才华和技能的人。
德与才
•
现在社会多元,人才需求也多样,德才拓展的空间较大。 先天因素固然是第一,后天的培养教育也非常重要,古人有 “浪子回头金不换” ,都说的是人的变化。 “人之初、性 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说的也是变化。一味的强调德 才兼备,那就是选圣人,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孔老先生一生是搞教育的,他的长处是理论研究,假如给 圣人换个工作,给个乡长当当,面对失地农民天天上访,保 不准也要偷偷地躲在厕所两回,这不中了他自己的“君子坦 荡荡”的招吗!这君子能做长久吗?可见圣人也有不及之处。 当年我们选拔胡长清、成克杰、李真、庞家钰……哪一个不 是德才兼备,后来都成了大贪官。可见德才构成须有三要素: 素质、教育和监督。
• 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 班人。大徒弟不服,众人也不解,都来询问老锁 匠,他微微一笑说:“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 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 业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高超的锁 匠,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 而不见。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 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 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 的锁。”
•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个性的时 代,那种以教材、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 的教育方式,与个性人才形成了矛盾,时代 发展了,学习也要随着发展变化,变成以人 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聪明才干,调 动人的潜能,以适应社会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和形式。它可以使我们许多人的个性充分展 示出来,让我们充满创造性生机、活力与强 大的竞争能力。
•
2.博才取胜 在国际人才培养战略方面,主要的模式,一是以前苏联为 代表的“专才”模式,主要是根据实际需要培养出专家式的 人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通才”模式。它们是由不同的 背景产生的,各有利弊。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更强调人才 的综合优势,强调适应新科技浪潮的“通才”,才能在知识 经济时代游刃有余,左右逢源。爱因斯坦早就告诫人们: “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 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人一个和谐的人格。最 要紧的是人要籍着教育得到对于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 觉,人必须对人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于 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 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
论文论德与才的关系
论文论德与才的关系在当今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难的情况之下,重新考虑德与才的关系,对我们大学生尤显必要.不得不说,一些同学由于一些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往往降低了对自身道德水准的要求.甚至有一部分青年人竟然公然宣称,不避讳潜规则。
拜金主义严重影响着青年一代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大学阶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设立,对我们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
学过该课程,使我重新思考了德与才之关系.说到德与才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尤其在谈到治国之道与用人之道时,这是一个经常被论及的话题。
中国古代北宋时期思想家司马光有著名论断,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意思是“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暂且采用该翻译)那么,在司马光看来,德与才究竟孰轻孰重呢?不妨谈一下这句话的出处—-《资治通鉴》。
我们都知道司马光不仅是思想家,政治家,而且作为《资治通鉴》的编撰者,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的很多思想尤其是治国用人之道都体现在书中。
我们应当明确一点,中国这个有着漫长封建历史的文明国度,自从汉代司马迁忍辱含垢修成纪传体通史《史记》后,每一个新兴的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视为前代修史,述一代史事,记一朝典则,褒一代英烈,贬一朝奸恶,举凡一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军事制度等都是被详加记载,略无遗失,目的是为后代的统治阶级提供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多方面鉴戒,所谓以史为鉴,这是封建史学之价值和功用所在。
而这本作为封建史学的经典的《资治通鉴》,其作者,北宋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必然也是站在统治阶级如何统治民众的角度来撰写了《资治通鉴》一书。
在该书卷首部分,司马光便提出了他的德才理论: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唯德学,唯才艺全文解释
唯德学,唯才艺全文解释摘要:1.引言:阐述“德才兼备”的重要性2.详解“德”的含义与作用3.详解“才艺”的含义与作用4.德与才艺的关系及其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5.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6.结论:强调德才兼备的重要性,提倡全面发展正文:【引言】在我国古代,有一句名言:“唯德学,唯才艺。
”这句话强调了德与才的重要性,意在告诫人们要全面发展,既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又要拥有才华和技艺。
本文将对这一名言进行详细解释,以期对读者有所启示。
【详解“德”的含义与作用】“德”指的是道德品质,包括诚信、孝顺、仁爱、正义等方面。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得到他人的尊重。
德是人生的基石,只有在德的支撑下,一个人才能在成长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方向。
【详解“才艺”的含义与作用】“才艺”是指一个人在某一领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各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一个人要想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就必须具备相应的才艺。
才艺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个人在社会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德与才艺的关系及其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德与才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在才艺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同时,才艺的发挥也需要德的约束,以确保个人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德与才艺犹如鸟之双翼,共同推动个人成长,实现人生价值。
【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首先要注重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让他们在家庭氛围中自然地接受德的熏陶。
其次,学校教育也至关重要。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此外,社会实践也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途径。
个人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才艺,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结论】“唯德学,唯才艺”这句名言强调了德才兼备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个人要想在社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才华技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与才的辩证关系
在我国历史上,用人标准一直是按照德与才两个大的方面来考虑的,这就很自然地要牵涉到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刘邦打天下时,是把才能放在第一位的,陈平"盗嫂受金"照旧得到重用。
曹操明确提出"唯才是举",选拔人才主要看才能。
唐太宗曾就用人问题与魏征交谈,魏征很明确地说:"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
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备,始可任用。
" 意思是说,在乱世争雄的时候,用人往往顾不了许多,只求其有才能,对打天下有用就行;但在治理国家时,就必须是德才兼备才能用。
到了宋朝,《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对德才关系有了更精确的论述,他说"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
" 这是对德才关系的极好概括,既说清了二者有主次的关系,又明确了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德与才是干部素质的根本。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准确把握德与才的关系,用辩证的眼光看干部的德与才,树立正确的德才观,对于做好新时期干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德与才的辩证关系。
在德与才的关系上,我们应该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重德又重才,不片面强调;又坚持以德为先,而非等量齐观。
干部的德与才既是两个范畴,又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两者互为条件存在和发展,
不能割裂开来。
这就好比人的两条腿,只有均衡发展、协调动作,才能行走自如。
只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才能确保工作、学习的动机和方向不出偏差,激发干事创业的潜能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使干部的才用得其所并得到充分施展。
同时,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才能深化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在思想上进一步坚定德的价值取向,在行动上进一步拓展德的作用范围。
因此,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选好用好干部,必须坚持德与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同时要看到,与才相比,德总是第一位的。
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
我们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必须以德为前提,把好干部的政治关、品德关,确保各级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人手中。
实践表明,凡是有所作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必定是德才兼备的干部。
二是要不仅把德与才作为考察干部的基本方面,而且把德与才作为经常性培养教育干部的重要内容。
在干部的成长历程中,接受组织选拔任用是某个时期的“点”,而培养教育工作是贯穿始终的“线”。
一些“出事”的干部,往往在当初选拔时德与才还是不错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德与才特别是德的方面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当然,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干部自身,但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重选拔使用、轻培养教育的现象也不容忽视。
事实证明,干部的德与才,当前好,不等于将来好;一时
好,不等于永远好。
应坚持动态管理,不仅在选拔任用时看准干部的德与才,而且在平时的培养教育中坚持做到德才并举、以德为先,特别是对干部的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必须常抓不懈,一刻也不能放松。
无才无德是谓愚人;有德无才是谓君子;有才无德是谓小人;德才兼备方为“圣人”。
其一,德才兼备,破格使用
其二,有德少才,培养使用
其三,有才欠德,控制使用
其四,无才无德,坚决不用
有位哲人说得好,“道德常常可以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正确把握德与才的辩证关系
努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这是我们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的丰富发展,是新时期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标准,对于
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的作用方向
品德修养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重要问题。
百行以德为首,无论你是做官还是当老百姓,如果品德问题解决不好,就不可能当个好官做个好人。
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作为第一要求,看成是做人为官最起码的资格。
我们党培养选拔干部,也十分强调德才兼备,并始终把“德”放在第一位。
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即使有某方面的才能,但如果没有德,政治上就靠不住,作风上就不可能过硬,就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理所当然就信不过。
如果我们重用了有才无德的人,就会误国害民,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干部被带病提拔,给我们的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给社会风气带来不利的影响。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比如曾经被群众称为“五毒书记”的张二江,在监狱服刑的几年中,已经写出了好几部书,能说他没有才吗?贪官李乘龙在绝命前曾经赋诗云:“钱遮眼睛头发昏,官迷心窍人沉沦。
功名利禄如粪土,荣华富贵如浮云。
如君能出赉赦手,脱胎换骨重卧薪。
”其文才也可见一斑。
退一步说,如果他们没有才能,当初也不可能被培养提拔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上。
所以,干部的德才兼备要
得到群众的公认,那就是要坚决执行党的路线、实绩突出和清正廉洁。
我们党提倡以德治国,干部工作就要不折不扣地以德为首选干部,这样选拔出来的优秀干部才能以德服人,才能适应党的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让群众满意。
二、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范围
一个干部如果有德无才,政治上虽然可以信赖,但难以托付重任,也只能是平庸之辈。
因为这类人,缺乏一定的文化、专业知识、技能和组织领导能力,即使有干事创业的愿望和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也不能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更难以开创工作新局面,甚至会贻误事业的发展。
才是重要的,但有才而无德是歪才,在一定程度上,他的才愈高,如果不用在正道上,对社会的危害也愈大。
一个干部的道德观念决定了他做事的方向,无德之人的能力愈高,做起坏事来后果也愈严重。
因此,有才无德之人比无才无德者还要坏,其危害性也更大,更需要引起我们警惕。
有德有才方是良才。
只有有德有才之人,才是名副其实的人才。
因此,我们在选拔和使用干部时,既要注重其“德”,也要注重其“才”。
这就是说,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
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选到真正的人才;只有选到这样的干部,才能有利于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
三、德与才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干部的德与才是有机统一的,德是思想基础,才是服
务的本领,二者缺一不可,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我们所求的干部。
北宋时期的司马光对德才关系作了较为全面、精辟的论述。
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就是说,德与才是不能分开的,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
因此,我们在识人用人时,不能只要德不要才,也不能只要才不要德,而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树立德是前提,才是干事创业的条件的选人用人观念。
干部的德与才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一方面,才可以转化为德。
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干部的才能愈高,他对人民做出的贡献就愈大,德也就愈好。
另一方面,德也可以转化为才。
一个干部只有具备很强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他才能扎扎实实地工作,勤奋努力地进取,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干部。
我们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必须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来把握、来贯彻,既要把好政治关、又要把好才能关,真正把那些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思想品德好、富有真才实学、能力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上来。
当然,我们还要注意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干部不能求全责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作出这样的要求也是不现实的。
我们要牢固树立“用人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的观念,对干部选拔任
用,只要符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资格和德才兼备的标准,就应该大胆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和才智,创造出利国利民的实绩。
总之,在选人用人时,只有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正确把握干部德与才的关系,并把它同维护群众利益紧密结合,同提高群众满意度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从而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