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古代诗歌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营造
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营造中国古代诗歌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意境营造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独特的艺术享受。
古代诗人通过运用多种手法和技巧,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人情世故和个人感受融汇于诗歌之中,创造出了令人陶醉的意境。
本文将从意境的形成、意境营造的手法以及古代诗歌意境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营造。
一、意境的形成意境是人们在欣赏一首诗时,所产生的某种情结或触动,可以是诗中的景物、色彩、声音、情感等令人愉悦或者感叹的元素。
古代诗歌通过对色彩、音韵、意象等的运用,将读者引入一个独特的境界,从而培养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首先,色彩的描绘是古代诗歌意境形成的重要手法之一。
通过对色彩的细腻描写,古人能够将自然景物或个人情感与色彩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夕》一诗中写道:“銮舆半入江皋去,独立青楼万里河。
鹅湖南去浣纱女,更向回中夜永和。
”通过对“銮舆”、“青楼”等色彩饱满的形容,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秋夕之夜,感受到了独特的意境。
其次,音韵的运用也是意境形成不可或缺的要素。
中国古代诗歌十分注重音韵的美感,通过押韵、平仄、工整的句式等手法,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从而使意境更加生动鲜明。
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诗人运用平仄对仗的手法,将对月亮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晓来雾满京。
”这种韵律感使读者产生出一种恍如隔世的意境,仿佛自己投身于诗人的视角之中。
最后,意象的选用也是意境形成的重要手法。
通过对自然景物或个人情感的描写,古代诗人将具体的事物通过意象进行抽象和象征,营造出一种富有柔情和意境的效果。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诗人以长恨为线索,将一段悲凉的爱情故事与帝王之间的权力之争相结合,通过意象的联想呈现了一个壮丽而悲怆的意境。
二、意境营造的手法古代诗歌意境的营造离不开一些独特的手法。
诗歌的意境美
作者:宁波鄞州高级中学刘少龙[本文已经发表]透过意象感受意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深入地解读诗词作品的钥匙。
特别是对意象的解读是感受意境和理解整首诗情感的基础。
下面以杜甫的《登高》为主要事例,谈谈解读意象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品味意象的文化底蕴诗词中的很多意象往往具有典型性,其形象特征已经在读者心中牢牢扎根。
杜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以落叶纷纷和滚滚长江的意象写韶光易逝,人生飘零又壮志未酬的人生感慨。
其实这种情感的体悟,就是植根于“落叶”“流水”这些意象的文化底蕴。
屈原的《九歌》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名句。
这些窸窣飘零泛着微黄的落叶的形象,不由得让人联想起作客他乡的天涯游子,四处漂泊,饱受羁旅行役一直苦。
因此“木叶”正是寄托了屈原的这些哀思。
后人运用“落叶”这一意象多是表达类似的情感。
在《论语》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句子。
流水东去,一如时间的流逝,一去而不复返,昔日无限繁华,如今已随流水而去;滚滚而来的长江之水,又如离人的愁绪,绵延不绝。
写水这一意象多为感慨韶光易逝,抒发内心愁苦。
因此,鉴赏诗词的意象,首先应该揣摩作者选取的意象本身带有的文化积淀。
例如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写依依惜别的离愁;李白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和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中都以“长亭”写离别愁。
这些就是意象本身具有的文化底蕴。
二、揣摩意象的形象特征诗人运用意象并不是一成不变,人云亦云,而是往往有所创新,在品味文化底蕴之外还需要揣摩意象具体的形象特征。
杜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写夔州峡口浪大风急,长天无极,高猿长啸,哀转不绝。
第二句则是写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飞鸟低飞盘旋无枝可依。
表达了作者四处漂泊、老病孤愁的愁绪。
揣摩此句意象的形象特征会发现,风是“急”风,作者登临高处,更能感受这“急风”的迅猛和凉意,这绝非是春风习习,温暖和煦。
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前言我国古代诗歌光辉灿烂,诗歌创作以及诗学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
如今学习古典诗词及其诗学理论已经蔚然成风。
我们经常听到有这样的提问:怎样评价一首诗的优劣、高下?用什么来做评判的标准?我怎样才能写好一首诗不那么直白?如何使我写的诗有诗味,使人愿意咀嚼,愈咀嚼愈有味道?这些问题是摆在每一个喜爱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以为,诗歌的层次结构是诗歌通过言语的组合,以营构意象,通过意象和意象群的营构以创造整体的艺术世界。
(意境)那么,分析一首诗歌,我们就可以分为,由表及里三个层面:一·言语——二·意象及意象群——三·意境(整体艺术世界)来进行鉴赏。
中国古典诗学对于每一个层面都提出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的高境界、高标准的诗美追求。
我国聪慧的古代前辈,从丰富的汉语词汇中拈出:“气”、“神”、“韵”、“境”、“味”等词,作为我国诗歌创作与鉴赏的审美范畴。
并以此来衡量诗歌优劣、高下、精粗、文野。
在言语层面,提出整首诗的“气”的灌注;在意象及意象群层面提出神、韵;在诗的意境(整体艺术世界)层面提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味。
下面我们从我国古典诗学所追求的诗美的极致这一角度结合具体诗例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提出“文以气为主”。
强调气是人的一种气质和精神。
一.为什么说写诗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在言语层面,一首诗不应该是一些词语的堆砌,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
我国古典诗学中有许多关于“气”的论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提出“文以气为主”。
强调气是人的一种气质和精神。
唐朝韩愈继承了曹丕的说法,他提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由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诩书》)他的意思是说,在文章的言语的运用,要依赖“气”的浮力,气是根本的。
诗词心得体会(10篇)
诗词心得体会(10篇)诗词心得体会篇一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
通过学习和欣赏诗词,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诗词之美与魅力。
诗词的世界宛如一席丰盛的盛宴,让我津津有味,领略着其中的韵味与情趣。
首先,诗词作为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阅读《宋词三百首》时,我对于宋代词人生活境遇的描写和审美趣味的变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同时,宋词的字字珠玑、句句入扣也让我更加欣赏到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宋词中的那些行云流水的词牌、婉转动人的歌词、含蓄深情的意境,都展现出了诗词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其次,诗词给予了我对于生活的冥思和思考。
读诗词,就仿佛与古人对话,感悟着他们笔下的世界观和人生哲理。
例如,读杜甫的《登高》一诗,我仿佛置身于那高山之巅,陶醉在山水的美妙中,思考着人生的哲理。
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自然与人文和谐共融的美好世界,不禁令我深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那份珍视生命与热爱自然的情感。
同时,诗词唤起了我情感的共鸣。
每当我深情朗诵李白的《静夜思》时,我仿佛触摸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感受到了他对于乡愁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的共鸣让我感到仿佛与古人心灵相通,领略到了诗词所传递的情感力量。
正是这些情感的共鸣,让我对于生活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
最重要的是,诗词的学习与创作,激发了我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的渴望。
通过学习古人的诗词,我学会了欣赏、品味和创作诗词的基本技巧,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每当我在写作诗词时,我都沉浸在其中,享受着那种独特的创作快感。
写下一首自己的诗词,就仿佛在创造和塑造一个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美丽世界,这种创造的乐趣和魅力是无法言喻的。
综上所述,学习和欣赏诗词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思想内涵。
诗词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我对于生活和美的热爱,也启迪了我对于人性和人生的思考。
通过写作诗词,我也学会了准确表达和艺术创造的技巧,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诗词创造的乐趣和魅力。
古代诗词的音韵美与意境美
古代诗词的音韵美与意境美古代诗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音韵美与深远的意境美是其引人入胜的魅力所在。
无论是四言、五言还是七言绝句,每一首诗词都凝结着诗人的智慧和感悟,赋予了文字以生命,使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一、音韵美古代诗词的音韵美是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之一。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每一个字的选择都经过精心的斟酌和安排,以追求最佳的音韵效果。
例如,在五言绝句中,每一句一般包含两个平声和两个仄声,使整首诗词在朗朗的音韵中更具韵律感。
另外,古人对于韵脚的运用也非常讲究,通过对句子结构的巧妙设计,使得每一个句末的韵脚都能形成和谐、平衡的韵律。
二、意境美古代诗词的意境美是其最动人之处。
通过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思想,诗词表现出了作者对于自然、人生、情感等多种主题的感悟。
诗人通过对于景物的描绘,通过对于情感的抒发,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美丽意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月下独坐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寂静夜晚中的宁静与思索;而杜牧的《秋夕》通过对于秋天的描写,展现了人们故乡的乡愁和思乡之情,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三、示例分析《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和押韵的句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苍凉和乡愁之情。
诗中的意境通过对于月亮和故乡的描绘,达到了音韵美与意境美的完美结合。
首句中的“明月光”以两个仄声和两个平声组成,使句子韵律流畅;同时,“明”和“光”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明亮的月光。
第二句通过以“地上霜”来暗示秋天的到来,并勾起读者对于寒冷的联想。
末句以“低头思故乡”作为诗歌的点睛之笔,使整首诗赋予了深刻的思想含义。
四、结语古代诗词的音韵美与意境美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们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影响着无数读者的心灵。
通过对于音韵的追求和对于意境的塑造,古代诗词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扇窥探古人智慧和情感的窗口。
让我们一同欣赏古代诗词的音韵美与意境美,感受那些流传千年的千古之作!。
中国古代诗歌的音韵美与意境表达
中国古代诗歌的音韵美与意境表达虽然诗歌是一种文字表达的形式,但它却有独特的音韵美和意境表达,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音韵的恰当运用和对意象的独特表达,中国古代诗歌不仅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能让人更深刻地体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本文将从音韵美和意境表达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之处。
一、音韵美的奥妙1. 音韵与诗歌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音韵美是诗歌独特魅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诗歌作为一种口头表达的艺术形式,其中的音韵元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韵美能够让诗歌在朗朗诵读之中,显得更加优美动人。
2. 平仄的运用平仄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音韵规律。
平仄指的是音节的轻重,包括平声和仄声两种。
平仄的运用表明了古代诗歌对音节的高度关注和精准处理。
平仄的巧妙运用能够增加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进而增强诗歌的音韵美。
3. 押韵的魅力押韵是指诗歌中的韵脚部分相同或相近。
押韵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普遍,不同的韵脚能够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
押韵的运用能够营造出一种悦耳的音乐感,增加诗歌的韵律美。
4. 声调的变化声调是音韵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声调变化丰富多样,不同的声调能够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声调的变化,诗歌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二、意境表达的独特之处1. 幽兰竹蕉境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境表达常常以自然景物为基础。
古人通过描绘景物的方式,寄寓了自己的情感和哲理。
例如,"幽兰竹蕉境"这一意境常常出现在古代诗歌中,它代表了深山幽谷的景色和寂静世界的意境。
通过这种寄托,诗人能够表达出自己对世俗之外的向往和追求,给人以深思和启示。
2. 忧国忧民情怀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境表达不仅仅局限于自然景物,还常常融入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和思考。
古代诗人常常以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通过这种方式,诗人能够唤起读者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反思。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它反映出了古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的审美形态和艺术规范,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准。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者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经作者们的精雕细琢,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形态。
中国古代诗词文学中,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它可以通过生动的形象、深刻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风格来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言语的审美体验。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语言上,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和哲学内涵。
受到传统儒道释思想的影响,古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注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通过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来传达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在具体表现上,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情感、表现物与情的融合等方式来呈现。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同时,在表现物与情的融合上,古代诗人常常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暗示等,将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使诗歌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之美。
总之,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极浓极烈的审美享受。
中华诗词之美
中华诗词之美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从古至今,中华诗词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成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本文旨在探讨中华诗词之美,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一、中华诗词的起源和发展中华诗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古代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长期演化中,古代人民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善的文化体系。
而中华诗词则是这一文化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最早的中国史书《史记》中就有大量的诗歌创作典范,为后世诗人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汉代的《诗经》更是中华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社会的审美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诗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和艺术风格。
唐代是中国诗词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等,他们的作品成为后世诗人学习借鉴的范本。
宋代则是中国诗词创作技巧和理论探索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诗词理论著作。
明清时期,诗词创作态势不断发展,形成了文人诗派、骈文、格律诗等不同的创作流派。
二、中华诗词的表现形式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
一般而言,中华诗词的格式是以五言或七言为主,字数要求较为严格。
通过有限的字数,诗人要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中华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有象征、比喻、夸张等,这些手法使得诗词更富有诗意和韵味。
三、中华诗词的意境和艺术表达中华诗词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和欣赏者。
其中,山水诗是中国诗词中一个重要的流派,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沉思。
而田园诗则常常表现出对宁静安逸生活的追求,一派田园牧歌的意境。
此外,爱情诗、边塞诗等也是中国诗词中的经典流派,通过对人情世故、历史事件的反映,表现出了情感的细腻和生活的曲折。
这些不同的意境和艺术表达方式,使得中华诗词成为了记录时代风貌和人民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描绘
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描绘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以其深邃的意境描绘而闻名于世。
古代诗人运用精细的笔墨,传情达意,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人情感受和思考哲理问题等方式,创造出绚丽多彩而又博大精深的意境。
本文将以探索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描绘为主题,浅析其中的魅力所在。
一、自然景色的描绘中国古代诗歌以其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而闻名,通过感知和表达自然,诗人们追逐心灵的宁静和解脱。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首,以其娓娓道来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登高峻岭之上,远眺山河壮丽景色,领略大自然的奇妙之美。
二、情感的流露中国古代诗歌中还融入了丰富的人情感受,通过对生命、爱情和离别等情感的真挚流露,使得诗歌意境更加深远。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通过对秋夜、离别和孤独之情的描写,传递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无尽思念。
三、哲理问题的思考中国古代诗歌也善于思考哲理问题,通过对人生、命运和宇宙等深刻问题的探索,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彩。
南宋诗人陆游的《秋夕》一首,通过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的思考,表达出了对时间流逝的忧虑,展现了古代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四、抒发自然和人情之美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境描绘也常常从自然和人情之美中抒发出来,欣赏并颂扬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首,通过对山河壮丽景色的描绘,流露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向读者传递出一种顿悟和宁静。
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描绘,以其独特的方式塑造了独具魅力的文化艺术形象。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情感的流露、哲理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自然和人情之美的抒发,古代诗人们深入探索人类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根本问题。
他们的作品极富艺术性和哲理性,令人叹为观止。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描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精髓,它通过对自然景色、情感的流露、哲理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自然和人情之美的抒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古代诗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感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思考的美妙世界,令人陶醉其中。
浅谈古典诗歌意境
浅谈古典诗歌意境浅谈古典诗歌意境作者:闫达尉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体系,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重要范畴。
它奠基于先秦,肇源于六朝,产生在盛唐,发展成熟于唐末至近代,对中国文艺影响深远。
意境在绘形上具有主观、虚化、集合性的特点,在表意上具有主导性、超越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意境又可分为情境、物境两种基本形态。
一、意境的基本定义我国学者对意境的普遍定义是:指创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川北教育学院蒋均涛教授在《审美诗论》中做了如下阐释:“意境不等于艺术形象。
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的人、事、物、景的表现特征相互交融形成的情与景、意与象的有机统一体。
是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展现出的能把人们引入进行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的审美化境。
”①下面是一些当代文史工具书中关于“意境”的解释:1、《现代汉语辞典》:“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意境,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抒情诗及其它文学创作中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
3、《中国诗学大辞典》:“意境是一种形象创造、具有味之无穷的独特审美品格”。
4、《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
二、意境说的产生与发展古代意境说最早的源头是《周易》中的“象”和《周礼》中的“兴”。
“兴”与“象”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审美概念,已经具有后世成熟期意境理论的萌芽,即肯定心与物的合一,人的内部心灵与外部世界的统一,言语的有限表达与无限引发的统一。
它包含两个主要因素: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
②魏晋六朝儒释道融合,自觉抒情诗的大量产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为意境说奠定了创作上的基础。
③“意境”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格》:“诗境有三。
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镜像,故得形似。
古代诗歌中的音韵美与意境表达
古代诗歌中的音韵美与意境表达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音韵美和深邃的意境表达。
诗人们以优美的篇章和巧妙的用词,展现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人情、爱情等诸多主题的独特理解。
本文将从音韵美和意境表达两方面来探讨古代诗歌的魅力。
一、古代诗歌的音韵美古人讲究音韵的和谐与押韵的流畅,通过恰当的韵律与音调传达情感和主题,给人以美的享受。
古代诗歌中运用的韵律和音调多种多样,例如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形式。
这些形式在音韵安排上打破了刻板的规则,对诗歌创作提供了多样的表现方式。
以古代诗歌《登鹳雀楼》为例,杜甫运用了它的七言绝句形式,通过押韵和频繁的变音,创造出一种宛如登高远望的感觉。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样的押韵手法既使诗句流畅通顺,又增加了韵律美的层面,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古代诗歌的意境表达古代诗人在表达主题和情感时,运用了丰富的意境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
意境表达常常借助于形象描写和寓意,使读者产生感悟和共鸣。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通过简洁明了的诗句表达出了静夜中的寂寞与思念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四句简短的诗句,字字珠玑,充满了浓厚的意境。
月光、霜、举头、低头等形象描写和行为动作都具有生动的意象性,将诗人内心的思绪和情感娓娓道来。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往往能够感受到寂静夜晚中的那份思念之情,引发共鸣。
在古代诗歌中,还经常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意境。
例如白居易的《乐府杂曲·长恨歌》:“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这首词通过对比展现了主人公杨贵妃在纷乱世事中的悲惨命运,以及她对家族美满和幸福生活的渴望与失落。
对比手法使意境更加突出,让读者在对照中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冲击。
总之,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音韵美和意境表达,成为了人们情感交流和寻求美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音韵的精心安排和对意境的巧妙描写,诗人们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了千丝万缕的情感世界,让读者深入感受其中的美和哲理。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诗的意境美千姿百态,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
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创作的田园诗,多采用自然朴实的语言,描写日常生活即景,表达一种淡泊功利,悠游不迫,满足自在的生活状态,营造一种和睦喜爱的处世情怀,传达一种宁静致远的和谐美。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寥寥四句,就把秋天雨后的深山及山中的松树、泉水、石溪在月光下的景致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活脱脱的一幅山水画,你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山水情怀和文字工夫。
李白、孟浩然、韦应物等人为代表创作的山水诗,用自然清新、明艳清丽的语言描物写景,抒情表意,创作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澄明性灵境界。
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意象诗韵犹画韵,无韵之画自古不得品位,同样的,无韵之诗则更是为世人所不屑。
此中之“韵”就是诗与画的灵魂,无之则诗画无以留存。
而“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即是诗词的意境。
意境的始基在先秦道家的“体道”的境界。
“道”,不知其名,也不可名,甚至也不能用语言给予确切的表达和解释,但它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
它先天地生,是宇宙万物的起源。
它恍恍惚惚,渺渺茫茫,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正是道家这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思维特点,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家、艺术家,去追求一种深远杳冥的、飘渺恍惚的、不可以用语言穷尽而又能表现一种高远意旨的艺术境界。
诗人、艺术家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种种艺术手法,在作品中留下许多的空白和断裂,通过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启发读者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体味、想象、填补这些空白,去获取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审美享受。
这正是文学作品中意境的魅力。
可见最早的意境基本上是一种人生哲学。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刘勰把哲学的命题转为文学理论命题,“言外之意”、“象外之境”。
一、关于意境究竟何为意境?意境一词,最先由唐代名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与他同时代的王昌龄、刘禹锡又有所阐发王昌龄在《诗格》的著作中提出“三境”说。
他认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
,在经过历代诗人、理论家的探讨和发挥,终于形成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特有的概念,并主导着古典诗词的创作。
自提出“意境”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无数种界定。
在不少关于意境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哲学意蕴说。
中国先秦的“道”论,有深刻的学术影响。
“道”家的“道”与后来佛教、禅宗结合影响尤其大。
文学领域提出“原道”主张,也根深蒂固。
这样后人就又引“道”论来解释“意境”,力图说明意境中所谓“象外”、“意外”,其实就是一种行而上的意味。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以禅论诗,就提出诗之意境“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而叶朗教授更是明确提出:“‘意境’的‘意’不是一般的‘意’,而是‘道’的体现。
古代诗歌鉴赏读后感诗意之美心灵的启迪
古代诗歌鉴赏读后感诗意之美心灵的启迪古代诗歌鉴赏读后感——诗意之美心灵的启迪诗意之美,如一簇璀璨的火焰,燃烧着我的心灵,将我带入一个美丽而神秘的世界。
古代诗歌鉴赏,是一次心灵的盛宴,使我感受到了文化与智慧的交融,以及诗意之美所带来的心灵的启迪。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简练的语言表达,深情的意境描写,成为我们与先贤之间沟通的纽带。
读古代诗歌,如入冷香阁,书写着纵情遐思的意境。
这种意境不仅仅是文学艺术,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与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诗中青砖砌园墙、少年宜尔尽诗情等描写了夜间的寂静。
通过阅读当时的诗歌作品,我感受到了古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怀旧之情,也更加了解到了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启发了我去感受和探索自然的美。
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韵律抒发着内心的情感,令人陶醉其中。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描绘了秋夜的悠闲与宁静之美。
诗中将温度、湿度、风律等感官元素融入其中,使读者仿佛能够亲身体验神州秋夜的清幽。
这样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古代诗歌的独特之美。
读古代诗歌,不仅仅是欣赏一种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深入感悟诗人的背后情感,进而获取心灵的启迪和灵感的迸发。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令我感到震撼,作诗人登上鹳雀楼,眺望远方的景色,笔触之间充满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通观全诗,透过对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诗人表达了追求理想、超越平庸的精神追求。
这种追求与自我反省的态度,让我深思人生意义,在学习和成长中追求更高的目标。
古代诗歌鉴赏对于启迪心灵至关重要,它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思考和成长的源泉。
通过阅读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我充分感受到了鉴赏古诗的乐趣,也更好地理解了秋夜的神秘与美丽。
通过接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我更加明白了追求理想的重要性。
这些诗歌无疑是我成长道路上的明灯,照亮我的心灵,让我不断前行。
在接触古代诗歌鉴赏中,我不仅仅是在阅读诗歌,更是在接触诗歌背后传递的精神,感悟诗意之美。
诗词美
序号:80 姓名:李晶晶院系:会计学院审计3班文体:议论文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所有中国人引以为傲,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而古典诗词更是中国文学的精髓,以其独特的魅力被视为传统文化瑰宝。
研究诗词,最主要的就是研究诗词之美。
诗词的美体现在句子的凝炼,体现在思想的深度上。
意境之美,哲思之美,音律之美,自然之美,语言之美等等。
数不胜数的美在诗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意境之美研究诗词的意境之美,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思想情感与环境描写的完美融合。
“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1】讲的就是诗词意境之美的重要。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李白便以简洁但意味深长的诗句来体现他的那种意境。
而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用了三句诗词来表达三种意境,从而说明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为“无言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种境界,三句诗词,这是多么简练的概括。
仅仅用了三句便将创业时的无人理解,创业中的劳苦,创业成功的喜悦写了出来。
而且不仅仅于此,其实不论是在创业,还是做学问,还是其他的,都可以用这来形容。
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李煜的诗词中充满了泪水,而他最高的艺术成就恰恰就是他在国破家灭之后取得的。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最后的词中,到处都充满了伤感。
优美的句子,体现出的却是他的绝望。
正如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1】出自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哲思之美李商隐的诗,在思想上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词欣赏领略中国古代诗词之美
诗词欣赏领略中国古代诗词之美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现了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形式。
通过诗词欣赏,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诗词之美,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意境和独特韵味。
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古代诗词的世界,一同探索其中的风采。
一、唐诗韵味中国古代诗词历史悠久,而唐代的诗词被誉为古代诗词的巅峰之作。
唐朝以其繁荣昌盛的文化氛围,孕育了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他们的精彩创作。
在品味唐诗的过程中,读者常会被其独特的韵律和深刻的意境所吸引。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通过对高楼、云海和鹳雀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流畅的诗意,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壮丽的景色之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宏伟壮丽之美。
二、宋词婉约情怀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另一个辉煌的时期,而宋词则以其婉约的风格和深厚的情感而蜚声海内外。
宋词的特点是言简意赅、抒发内心情感,常以描写细腻的景物为背景,通过对微妙情感的抒发,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苏轼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广泛流传至今。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描绘了月光的美丽和人生的短暂,并借此表达了对时光荏苒的感慨。
这首词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感慨,给读者带来无限思考和共鸣之余,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独特魅力。
三、古文化的传承中国古代诗词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杰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诗词欣赏,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其中的艺术魅力,更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学观念和人文精神。
例如,杜甫的《登高》以峭拔的山岭和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和思考。
这首诗既展现了杜甫的巨大才华,也传递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忧虑。
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古人既传递了他们自己的理念,又赋予了今人深思。
总之,诗词欣赏领略中国古代诗词之美是一次美妙的心灵之旅。
涉江采芙蓉赏析中国古典诗歌之美
涉江采芙蓉赏析中国古典诗歌之美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是一首描写江上行舟采摘芙蓉花的诗,以简洁、朴实的语言表达出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味和美感。
本文将从意境、艺术特点以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涉江采芙蓉》进行赏析,进一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之美。
首先,从意境的角度来看,诗中所描绘的江边风景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感觉,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宁静的江边。
诗人通过江上采芙蓉这一意象,创造出一种雅致的境界,使人产生休闲、放松的心境。
同时,诗中所述的兰泽、芳草等景物,给人以浓厚的生态氛围,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其次,诗歌的艺术特点也是深入品味的关键。
《涉江采芙蓉》以五绝诗的形式表现,每句四字,共四句,字数较为简短。
这种简洁、有力的表述方式使得整首诗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五绝诗以其简洁明快的特点,常常能够抓住人们的注意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同时,诗中运用了对偶、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优美、韵律流畅。
例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通过对偶的方式将诗句衔接得十分和谐,使得整首诗具有较强的音乐性。
最后,这首诗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江是中国古诗中常用的意象之一,象征着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大江大河的壮阔景象。
采芙蓉则是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追求美的心理。
同时,江上行舟的情景也引发人们对旅途的思考和追溯,增加了人们对于离别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思、道字,透露出诗人胸怀远方、思念之情,让人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深沉。
综上所述,《涉江采芙蓉》以其独特的意境,简洁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之美。
这首诗意味深长,给人以思索与感悟,引导人们通过欣赏诗歌作品去领略诗中蕴含的美学意味和人生哲理。
也正因如此,中国古典诗歌得以传承至今,并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视角,我们都应该深入品味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美。
诗词意境解析道家思想与自然之美
诗词意境解析道家思想与自然之美诗词意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道家思想与自然之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诗词创作中亦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通过对几首经典诗词的解析,探讨道家思想与自然之美在诗词意境中的体现。
其一,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无为而无不为”,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在《诗经》中,有一首《采薇》的诗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知其故,出自蒿里。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宁静、自然的意境。
诗人用“采薇”这一动作刻画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抒情,同时也通过述说“岁亦莫止”的意象,表达了自然循环的无穷无尽,与道家思想相契合。
诗歌中使用了自然界的象征物“薇”,将人的行为与大自然景象相结合,体现了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
其二,自然之美在诗词意境中占据重要地位。
宋代诗人林则徐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恢弘力量的赞美之情。
从“一岁一枯荣”这一描写四季循环的图景,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深刻体悟。
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表达了自然界的无限生机与循环,与道家思想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不谋而合。
其三,道家思想与自然之美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得到了充分融合。
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描绘开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表达了自然界宏伟壮丽的景象。
而后,诗人又以自然界的流动、变化来表达“虽无人迹,时有猿声啼不住”的意境。
这种表现方式不仅凸显了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也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的生灵活动,带给读者崭新的感受。
综上所述,诗词意境中的道家思想与自然之美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审美视觉与情感体验。
通过诗人们对大自然的描绘与思考,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道家思想中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核心理念。
诗词意境中的道家思想与自然之美,既传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表达与情感体验,又让读者与自然界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独特的财富,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与体味。
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关雎》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珍品,它以其优美、婉转、深刻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代爱情诗歌中的代表作品。
本文将从意境入手,探析《关雎》中的美。
首先,《关雎》以深情之美为主。
这是由于诗中表现出了明清时期民族家庭生活的细节和生动情形,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爱情的深切思念和眷恋之情。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句话中,作者通过描写雎鸠的鸣叫和淑女的美貌,展现了爱情盛开的美丽之景。
其次,诗歌还以静美为主。
在《关雎》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展现了自然的美好。
例如:“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娉娉袅袅,十三余罗裳。
”这句话中,作者通过描写白发搔短和袅袅娉娉的女子,表现了岁月变迁和女儿成长的静美之景。
最后,诗歌以生命之美为主。
诗中描绘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这句话中,作者通过描绘荇菜和淑女的流动,表现了人们对生命流逝的珍惜和不舍之情。
综上所述,《关雎》以深情、静美和生命之美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生命、情感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生命和爱情的热爱和珍惜。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古代诗歌的意境之美
摘要: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不灭的魂灵。
对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关注,是肯定生命个体价值,丰富拓展个人生活,提高个人审美情趣,建设繁荣发达社会精神文明的需要。
关键词:古代诗歌;意境美;形态;生成因素;影响
我认为写诗最重要的是营造意象,尤其是学写古典诗词体的诗,首先要在营造意象上下功夫。
意象在诗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呢?
一、情景交融、引人入胜
诗歌是要言情表意的,而言表的形式则是景象。
情意是含,景象是外在表现。
诗词创作,必须正确处理“情与景”“意与象”的关系。
尽量避免有意无象、有情无景,也尽量避免有象无意、有景无情,努力做到意象相兼、情景交融。
只有意象相兼、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有魅力,才能使人赏心悦目。
意象这个东西,正是意与象相兼,情与景交融的东西。
营造出好的意象,就能使作品情景交融、引人入胜。
如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首怀古诗,
其情意是对历史沧桑的感叹。
我们写咏史诗,往往容易流入议论过于直露的弊病。
而《乌衣巷》这首诗,把“朱雀桥”与“野草丛生”、“乌衣巷”与“夕阳残照”、“王庭前燕”与“寻常百姓家”这些意象构成对比关系,在极短的篇幅,融入了宏大深沉的历史涵。
确实称得上是一篇意象相兼、情景交融的佳作。
这比起“安王导今何在,富贵荣华难久长”之类的直白,给人的感染力要大多了。
二、意趣独特、避免雷同
一首好诗,必须格调清新。
格调清新不仅表现在立意上,更要有独特的意象和意境。
由于能表现同一主题的形象是无限的,每个形象又可以多角度去使用,这就可以使用不同的意象去表达类似的主题。
同是写爱情坚贞,有的用“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来表白。
有的用“会飞鸟儿不怕高,郎妹相爱不怕刀;为了结对比翼鸟,生在一起死一道”来表白。
有的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表达,也有的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来表达。
这就保持了格调独特,避免了彼此雷同。
九龄的《望月怀远》则又有不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此诗乃望月思怀的名篇,写景与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
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
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于是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接着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醉。
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此诗以明月作为主体意象,再附之以灭烛、披衣等意象,构成一种既雄浑豁达又幽静秀丽、情感真挚的意境,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成为千古佳句。
同样以《春思》为题,皇甫冉的《春思》又和白的《春思》不同。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天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在这首诗里,莺啼、燕语暗示与征人分别又增了一年,马邑、龙堆和汉苑明示两人相隔几千里,以虚??的意象“心随明月到胡天”和窦滔妻蕙思滔织锦回文璇玑图诗寄之的典故表达对征人的思念深情,又以楼上的花枝笑看一个人独睡的形象衬托思妇的伤感可怜,最后两句再以“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的历史事件”,表示思妇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就的心情。
正是这一连串的意象使得闺中少妇因春景而勾起对远征边关丈夫思念的意境变得格调高昂,构思新巧,即景抒
情,典雅大方。
三、不尽之意,回味无穷
这里主要讲意象造成诗歌的含蓄性和模糊性问题。
含蓄性、模糊性、多义性、不确定性几个概念,本来是密切相连,紧密难分得。
出于表达的方便,这里还是从两个角度来谈:含蓄性和模糊性。
(一)画眉深浅入时无――意象的含蓄性
中国古代诗论很强调诗歌的含蓄性,素有“诗贵含蓄”之说,因此古典诗词中含蓄之作很多。
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用极少的意象来表现极丰富的思想情感,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给读者以想象的广阔天空。
使人回味无穷。
诗歌含蓄的第一层意思就是含有“言外之意”。
如,朱庆馀的《闺意献水部》(一作《近试上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和前面王建的《新嫁娘词》类似。
诗面描写了新媳妇见公婆之前的惶惑不安的情状,诗底却有更深的含义,是含蓄诗的典型。
(二)庄生晓梦迷蝴蝶――意象的模糊美
含蓄的东西也给人以某种模糊性。
这里说的模糊性,首先是指多义性。
例1: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全词三分之二以上的文字渲染的是元宵灯节的热闹景象,然而作者的主旨既不在写景,也不在抒情,主要是为了反衬那站在“灯火阑珊处”的“他”。
“他”也是作者营造的一个意象。
模糊美是一种审美体验,是一种不确定性,或者说是一种确定中的不确定。
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具体和抽象、清晰和弗晰、确定和不确定的统一。
正是因为作品中有了这种弗晰和不确定性,给欣赏它的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从而使作品具有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