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合集下载

浅谈古典诗歌意境

浅谈古典诗歌意境

浅谈古典诗歌意境浅谈古典诗歌意境作者:闫达尉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体系,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重要范畴。

它奠基于先秦,肇源于六朝,产生在盛唐,发展成熟于唐末至近代,对中国文艺影响深远。

意境在绘形上具有主观、虚化、集合性的特点,在表意上具有主导性、超越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意境又可分为情境、物境两种基本形态。

一、意境的基本定义我国学者对意境的普遍定义是:指创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川北教育学院蒋均涛教授在《审美诗论》中做了如下阐释:“意境不等于艺术形象。

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的人、事、物、景的表现特征相互交融形成的情与景、意与象的有机统一体。

是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展现出的能把人们引入进行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的审美化境。

”①下面是一些当代文史工具书中关于“意境”的解释:1、《现代汉语辞典》:“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意境,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抒情诗及其它文学创作中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

3、《中国诗学大辞典》:“意境是一种形象创造、具有味之无穷的独特审美品格”。

4、《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

二、意境说的产生与发展古代意境说最早的源头是《周易》中的“象”和《周礼》中的“兴”。

“兴”与“象”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审美概念,已经具有后世成熟期意境理论的萌芽,即肯定心与物的合一,人的内部心灵与外部世界的统一,言语的有限表达与无限引发的统一。

它包含两个主要因素: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

②魏晋六朝儒释道融合,自觉抒情诗的大量产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为意境说奠定了创作上的基础。

③“意境”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格》:“诗境有三。

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镜像,故得形似。

曲径探幽——浅谈古典诗词意境美鉴赏

曲径探幽——浅谈古典诗词意境美鉴赏

— 兹|. j 孚琥
曲 径




浅谈 古典诗词意境 美鉴 赏
0葛

性 和灵活性 ,审美 情感 的丰 富性 ,充分调 动起 学生体验 , 其 内容包涵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艺术成就更是让人拍 想象和领悟等心理机能。 案叫绝 。在新课标 的要求下 ,语文教师如何在迷人深邃的诗 歌森林 中恰当采撷 ,引领学生 自觉地品读 、感悟,很值得探 讨。下面谈谈在教学中可供操作的一些具体的做法。
《 孟 浩 然 之 广 陵 》 , “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送 孤
须介绍辛 弃疾的生平 及写作背景 。然后 ,又要 学生联系此 流 ”,让 学生在脑海 中想象 当时 的船 帆、晴空 、楼 台、江 诗破折 号前后 的内容 ,体味本文对 比的写作手 法,加深对 水——名满天 下的孟浩然 乘船漂流而 去,豪放 多情 的李 白

巧妙点拨 ,激发想象,进入意境
诗词审美教 学中 ,教师 能否巧妙地 启发学生张开想 象的翅 说明 了诗歌丰 富的想象 。诗歌中常常采用 “ 白”的艺术 空 膀 ,再现诗 词的艺术 形象,是学生 能否进入意境 的重要 因 手法 ,诗人在 写景叙事 的基础上并不 直抒胸臆 。教学中应 素。能否启 发学生想象 ,首先取决于教 师 自身对诗词 作品 通 过创设某种 意境 ,让读者 去想象和体会 诗中所蕴涵 的思 体验感情 的深广度 。教师 发现诗句 中的 “ 弦外之音 ,言外 想 感情 ,达到无 声胜有 声的效 果。如苏 东坡 的 《 念奴娇 ・ 赤 之响 ”越 多,形象就越有 可能通过 教学中的点拨传 递给学 壁怀古》 ,诗 人思维极度 的活跃 ,凭着 高超的想象 力描绘 生 ,触发 学生的灵感 。教师如从学 生的知识水平 ,生活经 长江 “ 惊涛 拍岸 ,卷起 千堆雪 ”这样 波澜壮 阔的场面 ,具 验 的实 际出发 ,设计 一系列 的提 问和启示 ,诗 中描绘的形 有永恒 的艺术魅力 。学 生在欣赏这些 诗歌的 同时 ,他 们的 象就会活灵 活现地浮现在 学生 的脑 中,学生就容 易进入诗 想象思维也 随之被激发 ,随着古人一道进 入历史 的时空隧 道,与古人作一神游交往。 如教学 《 破阵子 》,教师第一 次范读时 ,读 “ 了却君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古典文 学
浅谈 中国古典诗词 的意境 美
叶方石
( 湖北水利水 电职业技术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 7 ) 30 0
摘要 : 美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一种很 高的艺术 优 是 境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 . 必须从分析形 象和画面入手, 充 分发挥想象和联想。 从情景互相揉和、 交织、 渗透 中领会, 探究诗画
这首词第一句是写近景 : 流经郁孤台下的赣江水哟 ; 第二句里 含深 隋: 你里面掺合着多少逃难至此的行人的眼泪啊! 第三句是写 外境 : 翘首远望西北长安那一片沦亡的国土 ; 第四句含有 内情 : 可 惜啊, 重重迭迭的山峰遮住视线 ; 第五旬是景 中情 : 青山虽能遮住 人们遥望中原的视线: 第六句为情 中景 : 但却阻挡不了东流的江水 奔腾向前 ; 、 第七 八两句则是借景抒睛, 情融于景: 选取江晚 、 山深 、 鹧鸪 的叫声等景物 , 又著一“ 字 , 愁” 寄托抗 金大业难 以实现 的慨
2 . 2从 晴景互相揉 和、 交织 、 渗透中领会
辛弃疾《 菩萨蛮 ・ 书江西造 口壁》 “ :郁孤 台下清江水 , 中间多少
行人泪?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 山! 青山遮不住 . 毕竞 东流去。江晚
正 愁余 , 山深 闻鹧鸪 。”
花三月, 春暖花开 , 黄鹤楼下 , 诗人李 白送老朋友孟浩然去扬州 , 辞 别再三 , 孟浩然 已登上了离别的船只, 船已扬帆 , 顺江而下 , 渐渐远 去。 白站在岸边 , 目送 , 李 千里 起 见 上的白帆 , 船 接下来尚
谈到意境 , 不仅诗里有, 散文、 、 、 小说 戏剧 电影、 、 绘画 音乐、 舞
蹈都有
歌( 尤其是抒情诗 ) 一般没有故事情节 , 没有完整人物形象及人物 间矛盾冲突 , 它主要是通过创造意境来 反映生活, 隋写意 , 抒 感染 读者。所以, 我们砍赏中国古典诗词 , 非讲意境不可 。 优美的意境 , 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 对欣 赏者来说, 中国古典诗词提供了富于形象、 诗情 、 哲理的 令人 也 吗 神往的品鉴对象。阅读中国古典诗词而不明其意境, 则可

古诗词“意境美探究

古诗词“意境美探究

古诗词“意境美探究古人吟诗作画讲究意境。

意境指的是什么?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泼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在古诗词教学中,笔者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去领悟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一、抓住字眼,体悟意境二、运用想象,感悟意境意境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沧浪诗话》语〕,它精彩绝伦而又浑然天成,没有任何人工的痕迹,并且具有朦胧美,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古诗词这种深远的意境,为学生发挥想象力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想象是学生掌握的必要条件,小学生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他们也特别爱想象。

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中,教师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朗读、想象、画面、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把诗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景想象出来,并且把脑中想象的美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做到可意会可言传,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演唱、诵读,融入意境古诗词的意境美能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通过演唱、诵读,展开联想,去自由地联想和体验意境的无限空间,通过对空白的填补与创造,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获得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到达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境界。

〔一〕通过诵读,融入意境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感染力,最具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

古诗文诵读,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复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实现学生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通过诵读读出作品所传达的情,所阐述的理,使学生融入古诗词情境中,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二〕通过演唱,融入意境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既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又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浅谈古典诗词之美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可以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

诗是最美的语言,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来的一首歌曲。

这句话应用在我们的古典诗词上,是再恰当不够了。

古典诗词,寥寥数字,却是四两拨千斤,字字千锤百炼,就这么几个字或勾勒出恢宏或清雅的画卷,或激荡或幽咽的音乐。

其内涵的美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古典诗词之美,欢迎阅读与收藏。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篇1我们读古典诗词,不是真的在读,而是用心在体悟,体悟那份空灵、曼妙、共鸣,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呼吸着诗中世界的气息,让每一次感受都有新的发现,新的不同,新的美妙和其中暗藏着玄机和活力。

古典诗词的精炼留下了让人巨大的想象空间,读者能够将自身化为微小的尘雾,瞬间弥漫于整个诗的空间。

那巨大的空间可以让读者,如丝如梦,如幻如仙,其多种意境,多种揣测,多种解释,多种理解,渗透全身。

其诗句可以是青山绿水,可以是大漠落日,可以是古寺寒钟,可以是隐逸暗香,可以是高山流水,也可以是海枯石烂……她就是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具有宽广的想象视野和表达空间,其穿越性,是超出时空的。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

古典诗词以音乐性质的美感,以韵律、语感、节奏为主流,营造一种朦胧的梦境,朦胧的山水情怀,朦胧的人生咏叹,她既可以是气势磅礴,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也可以是花前月下的浪漫的儿女情长。

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在于她的押韵,古典诗词的主体,是使用中古音系统进行创作的,这个系统的标准叫“平水韵”,是因为一个平水县人编的字典而得名的。

近体诗(即绝句和律诗)是只能押平声韵的。

更重要的是古典诗词,是押尾韵的,即:诗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

她是汉语诗歌的一个特色。

古典诗词的押韵有它深厚的蕴涵和独特的魅力。

我们的汉语诗又叫做“诗歌”,是因为那些诗本来都是可以歌吟的,现在我们办古典诗词诗会,就有许多老同志上台去吟诵,去歌咏。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

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一、诗词意境的源流意境在我国古典文艺创作中源远流长,最早可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周易》、《庄子》、《楚辞》中找到。

而诗词创作中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晚得多。

“意境”一词,盖出于佛经。

从哲学上讲,佛教所云之“境”,实质是指诉诸于人之感官与意识的形象感知,也就是审美欣赏中的“共感”,它指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心物两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状态。

这一理论后被文艺理论所借用。

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中唐以后,刘禹锡则以“境生于象外”道出意境的内涵。

晚唐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谐”等,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的研究领域。

至此,意境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宋至清代,关于意境的理论渐趋成熟。

宋代,苏轼主张“意与境会”,严羽“别材”、“别趣”则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了意境的范围,他在《沧浪诗话》中认为意境的妙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明代陆时雍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

清代王夫之则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对意境进行了深人研究,他将古典诗词中是否有境界的创造作为评判其优劣成败的关键,认为诗词曲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天圆地方: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

天圆地方: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

天圆地方: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体现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观察和理解。

在古代诗词中,天圆地方也常常被用作一种意境,表现了诗词的深刻内涵和思想感情。

首先,天圆地方作为一种自然观念,为古代诗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诗人通过对天地自然的观察和描绘,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句,通过描绘太阳依山而落、黄河奔腾入海的景象,展现了天地的辽阔和壮美。

这种对自然的描绘和赞美,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的审美感受和人文思考。

其次,天圆地方作为一种人生哲学,为古代诗词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示。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天道为圆,地道为方,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映照,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宇宙体系。

这种观念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规律的思考和理解,也表达了他们对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就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最后,天圆地方的意境之美还表现在诗词的形式和语言上。

古代诗词具有韵律美、对称美等特征,这些特征与天圆地方的观念相互呼应。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就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通过运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豁达胸怀。

这种形式和语言的运用不仅使诗词具有了美的形式,也使诗词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意境之美。

总之,天圆地方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古代诗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灵感、思想启示和意境之美。

这种意境之美不仅体现在自然描绘上,也体现在人生哲学上,更体现在诗词的形式和语言上。

这种意境之美不仅使诗词具有了美的形式,也使诗词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诗词意境解析古典诗词中的自然美感

诗词意境解析古典诗词中的自然美感

诗词意境解析古典诗词中的自然美感自然美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且重要的主题,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气氛,古人以文字传达了他们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赞美。

本文将分析几首古典诗词中体现自然美感的意境,并探讨这些意境所引发的思考。

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通过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场景。

明亮的月光照亮了大地,仿佛洒下了一层霜。

诗人抬头望着明月,却不禁陷入对故乡的思念之中。

这首诗以深沉的意境表达了对自然美丽景色的感叹以及对故土家园的惦念,让人在读诗时也不禁回想起自己的故乡和远方。

二、《悯农》杨万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是明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写,深刻体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以及社会现实的残酷。

诗中描绘了农民春耕秋收的辛勤劳作,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文字表达了农民的付出和生活的艰辛。

这样的自然意境意味着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也引发着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三、《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通过描绘中国大地壮丽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壮丽天地”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描绘壮观的景色,通过“更上一层楼”的表述,暗示了对于追求境界和提升自我的追求。

这首诗以广阔的自然景色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和远方的思考。

四、《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通过对江南春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的赞美之情。

诗中描绘了江南春的鸟语花香,水乡田园的美景,以及江南的文化底蕴。

这种自然美感让人感叹江南之美,也让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产生共鸣。

在古典诗词中,自然美感是一种广泛而深刻的主题,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意象的运用,可以产生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

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

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

“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蓄;动态;虚实结合【正文】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

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

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

“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一、意境定义的界定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

刘禹锡曾经对意境下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最基本的定义——“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无限延伸的“象”。

司空图进一步指出“思与境偕”,标举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这些古代学者对意境的认识都被后来的学者很好地继承下来。

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经典的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但是我们还是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意境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

一是认为意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

比如《辞海》就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能使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1,也就是说,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作品中的生活图景共同构建的一种艺术境界,使读者能够进入到作品中,受到感染。

二是把意境看做是人在接触审美对象时所形成的一种“心像”。

比如清代的文学家梁启超,当代的美学家朱立元就持这种观点。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则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从唐朝开始,最初把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来的是王昌龄,在他的《诗格》中说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2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王昌龄所说的“物境”是指形似;“情境”是指传情;“意境”实际上是指表意。

如果我们把这两种观点加以综合的话,意境的概念就应该这样界定:作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赋予一定的艺术形象,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特有的“境象”。

二、意境的构成(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古诗词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然而,情感的表达是要靠景物来显示的,抒情作品具有一种对画面美的依赖性。

它的艺术形象一方面,具有艾略持所说的:“如画性”是一种生动的直观;另一方面这种形象又是一种情感的载体。

这种"如画性"与情感的载体的有机结合,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南宋文论家范唏交在《对床夜语》中首先提出这个概念。

他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

"清人王夫之对此论述更为精要,他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这是强调情对景的依赖关系。

又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这是描述情与景的辩证关系和意境中的艺术形象的情景交融的状态。

晚唐花间词派代表作家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堪称是情深景真的优秀作品。

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种神韵之美。

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这是一首写离情愁思之词。

一个女子,清早梳妆打扮,倚靠栏杆,眺望江面,期待着爱人的帆船归来。

然而从早晨到日暮。

千帆过尽,始终不见爱人踪影,因而"肠断白蘋洲。

“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划出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过尽千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过长。

她独倚江楼眼望江面对每一只船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

希望朝思暮想的爱人正在那驶过来的某一只小船上,但热切的希望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过尽千帆皆不是“皆不是”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情思。

有焦灼而又充满希望的等待,有失望苦恼的无奈,其情之深之真,可想而知。

不言相思而相思之情毕现。

”斜晖脉脉水悠悠"境界扩大,于广阔的画面之中包蕴了丰富的内容。

千帆过后,不见爱人,看帆徒使人伤感,不看也罢,她把目光投向那水天相接的远处,但见一抹斜阳静静地照着江面,江水无语东流。

面对此景,“此时无声胜有声”,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感便真切呈现于读者眼前。

(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此言极是。

文学作品创造的意象总是有限的,我们要通过这有限的意象激发出读者更多更丰富的想象,这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它不像西洋画那样细致地去描绘事物,而是通过简单几笔的勾勒给欣赏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一种非常高超的绘画技巧。

具体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意象的构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柳宗元的《江雪》具体分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的开头两句虽不见“雪”字,可句句见雪。

雪覆盖了大大小小的山川,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道路都静默在雪下,也看不到人行走的踪迹。

由此营造出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背景,白雪苍茫的大片布白幻化出的是酷寒冰冷的情调。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这样的情调里,凸显出寒江之上孤舟之中一个披蓑戴笠垂钓的老翁形象。

于是老翁的超然,老翁的孤傲,老翁的凛然而不可犯,立时跃然纸上。

冰天雪地,老翁在钓什么?是在钓一种孤独、一种寂寞,还是孤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钓一种理想、一种愿望?抑或是在钓雪寒过后的整个春天?其意境绮丽而空灵,韵味含蓄而隽永,意蕴深邃而悠远,堪称千古绝“钓”。

三、意境的美学特征(一)含蓄的美中国人一直以来崇尚委婉含蓄,忌浅露直白,认为作品必须含蓄委婉,才能达到意味无穷的效果。

《文心雕龙》提出:“隐义以藏用”;“精义曲隐,无伤其证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

”司空图就曾设专节论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难,弱不堪优。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3这段话重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

至于“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这一连串四个比喻性形象,都是在描绘“含蓄”在作品意境中的状态。

此处“风流”指文采,风采。

“一字”指语言。

“不著一字”乃夸饰之辞,并非说“不用一个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就是:不靠语言文字就可以获得文采。

这正是强调作品要含蓄,要委婉,要言之不尽。

最后的结句:“浅深聚散,万取一收”,意谓“含蓄”得淡薄或深厚,产生或消失,都服从于作品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以一驱万,用中心思想统帅其他。

这一古典美学传统在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甫《绝句六首》其六:“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

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

”这首诗虽然描写得简明扼要,但是抒写“不尽”,留有余味,营造出了含蓄委婉的意境美。

“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看似单纯的写景,其实是在含蓄的描写中,寄予了微妙深远的联想。

把怀念故乡之情和人生的漂泊感展示得淋漓尽致。

而元稹的《行宫》:“寂寥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平实的语句,却有丰富的概括力和想象力。

“古行宫”、“宫花”、“白头宫女”、“闲坐”这些意象含蓄地表现出了宫女青春已去,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往事,此情此景,无一不表达了宫女的哀怨之情,但却非常含蓄委婉。

苏轼的《蝶恋花》更是充分体现了委婉含蓄的诗意境界:“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花褪,杏小,燕飞,水绿,柳絮飘飞,芳草遍地,墙篱,秋千,佳人,行人,笑语”,全词貌似一幅游春图,但却是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邃思考。

暮春的自然界,花败飘落,柳絮轻飞四散,芳草滋生,表现出诗人的彷徨迷惑。

而“佳人”与“行人”,一个年轻,一个年老,一个墙内,一个墙外,一个天真无邪,没有烦恼,快乐的享受生命,一个胸怀天下,却踌躇满志,满腹的苦衷,就在词的深远境界中,纯粹偶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情与情、情与理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诗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在种种矛盾的思索中产生一种漂泊的情感,表达出诗人对客观现实中美的眷恋和内心世界的矛盾苦闷,以及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从而创设了诗歌委婉含蓄的高远境界,让读者久久回味,思味不止。

(二)动态的美意境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后创设出的丰富的有生命的艺术空间。

中国古代文论既重视动态美又讲究传神美。

皎然说“诗有七德”(《诗式》),其五是“精神”,是说诗文要表现出事物的精神。

现实生活是生生不息,始终处在变化之中的,所以,意境也要体现出这种精神来,让读者真正入境,感受到一种动态的美。

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描写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

随意挥写,语出自然。

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

从“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的秋夜图中,我们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听到了诗人希望远离俗尘、回归乡村质朴生活的心语。

清新、明净的暮秋意境,令人有心胸荡涤之感。

整首诗意境优美,展现出一幅流动的画面,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再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