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歌意境
浅谈古典诗歌意境浅谈古典诗歌意境作者:闫达尉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体系,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重要范畴。
它奠基于先秦,肇源于六朝,产生在盛唐,发展成熟于唐末至近代,对中国文艺影响深远。
意境在绘形上具有主观、虚化、集合性的特点,在表意上具有主导性、超越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意境又可分为情境、物境两种基本形态。
一、意境的基本定义我国学者对意境的普遍定义是:指创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川北教育学院蒋均涛教授在《审美诗论》中做了如下阐释:“意境不等于艺术形象。
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的人、事、物、景的表现特征相互交融形成的情与景、意与象的有机统一体。
是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展现出的能把人们引入进行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的审美化境。
”①下面是一些当代文史工具书中关于“意境”的解释:1、《现代汉语辞典》:“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意境,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抒情诗及其它文学创作中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
3、《中国诗学大辞典》:“意境是一种形象创造、具有味之无穷的独特审美品格”。
4、《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
二、意境说的产生与发展古代意境说最早的源头是《周易》中的“象”和《周礼》中的“兴”。
“兴”与“象”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审美概念,已经具有后世成熟期意境理论的萌芽,即肯定心与物的合一,人的内部心灵与外部世界的统一,言语的有限表达与无限引发的统一。
它包含两个主要因素: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
②魏晋六朝儒释道融合,自觉抒情诗的大量产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为意境说奠定了创作上的基础。
③“意境”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格》:“诗境有三。
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镜像,故得形似。
曲径探幽——浅谈古典诗词意境美鉴赏
— 兹|. j 孚琥
曲 径
一
探
一
幽
浅谈 古典诗词意境 美鉴 赏
0葛
剑
性 和灵活性 ,审美 情感 的丰 富性 ,充分调 动起 学生体验 , 其 内容包涵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艺术成就更是让人拍 想象和领悟等心理机能。 案叫绝 。在新课标 的要求下 ,语文教师如何在迷人深邃的诗 歌森林 中恰当采撷 ,引领学生 自觉地品读 、感悟,很值得探 讨。下面谈谈在教学中可供操作的一些具体的做法。
《 孟 浩 然 之 广 陵 》 , “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送 孤
须介绍辛 弃疾的生平 及写作背景 。然后 ,又要 学生联系此 流 ”,让 学生在脑海 中想象 当时 的船 帆、晴空 、楼 台、江 诗破折 号前后 的内容 ,体味本文对 比的写作手 法,加深对 水——名满天 下的孟浩然 乘船漂流而 去,豪放 多情 的李 白
、
巧妙点拨 ,激发想象,进入意境
诗词审美教 学中 ,教师 能否巧妙地 启发学生张开想 象的翅 说明 了诗歌丰 富的想象 。诗歌中常常采用 “ 白”的艺术 空 膀 ,再现诗 词的艺术 形象,是学生 能否进入意境 的重要 因 手法 ,诗人在 写景叙事 的基础上并不 直抒胸臆 。教学中应 素。能否启 发学生想象 ,首先取决于教 师 自身对诗词 作品 通 过创设某种 意境 ,让读者 去想象和体会 诗中所蕴涵 的思 体验感情 的深广度 。教师 发现诗句 中的 “ 弦外之音 ,言外 想 感情 ,达到无 声胜有 声的效 果。如苏 东坡 的 《 念奴娇 ・ 赤 之响 ”越 多,形象就越有 可能通过 教学中的点拨传 递给学 壁怀古》 ,诗 人思维极度 的活跃 ,凭着 高超的想象 力描绘 生 ,触发 学生的灵感 。教师如从学 生的知识水平 ,生活经 长江 “ 惊涛 拍岸 ,卷起 千堆雪 ”这样 波澜壮 阔的场面 ,具 验 的实 际出发 ,设计 一系列 的提 问和启示 ,诗 中描绘的形 有永恒 的艺术魅力 。学 生在欣赏这些 诗歌的 同时 ,他 们的 象就会活灵 活现地浮现在 学生 的脑 中,学生就容 易进入诗 想象思维也 随之被激发 ,随着古人一道进 入历史 的时空隧 道,与古人作一神游交往。 如教学 《 破阵子 》,教师第一 次范读时 ,读 “ 了却君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浅谈 中国古典诗词 的意境 美
叶方石
( 湖北水利水 电职业技术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 7 ) 30 0
摘要 : 美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一种很 高的艺术 优 是 境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 . 必须从分析形 象和画面入手, 充 分发挥想象和联想。 从情景互相揉和、 交织、 渗透 中领会, 探究诗画
这首词第一句是写近景 : 流经郁孤台下的赣江水哟 ; 第二句里 含深 隋: 你里面掺合着多少逃难至此的行人的眼泪啊! 第三句是写 外境 : 翘首远望西北长安那一片沦亡的国土 ; 第四句含有 内情 : 可 惜啊, 重重迭迭的山峰遮住视线 ; 第五旬是景 中情 : 青山虽能遮住 人们遥望中原的视线: 第六句为情 中景 : 但却阻挡不了东流的江水 奔腾向前 ; 、 第七 八两句则是借景抒睛, 情融于景: 选取江晚 、 山深 、 鹧鸪 的叫声等景物 , 又著一“ 字 , 愁” 寄托抗 金大业难 以实现 的慨
2 . 2从 晴景互相揉 和、 交织 、 渗透中领会
辛弃疾《 菩萨蛮 ・ 书江西造 口壁》 “ :郁孤 台下清江水 , 中间多少
行人泪?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 山! 青山遮不住 . 毕竞 东流去。江晚
正 愁余 , 山深 闻鹧鸪 。”
花三月, 春暖花开 , 黄鹤楼下 , 诗人李 白送老朋友孟浩然去扬州 , 辞 别再三 , 孟浩然 已登上了离别的船只, 船已扬帆 , 顺江而下 , 渐渐远 去。 白站在岸边 , 目送 , 李 千里 起 见 上的白帆 , 船 接下来尚
谈到意境 , 不仅诗里有, 散文、 、 、 小说 戏剧 电影、 、 绘画 音乐、 舞
蹈都有
歌( 尤其是抒情诗 ) 一般没有故事情节 , 没有完整人物形象及人物 间矛盾冲突 , 它主要是通过创造意境来 反映生活, 隋写意 , 抒 感染 读者。所以, 我们砍赏中国古典诗词 , 非讲意境不可 。 优美的意境 , 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 对欣 赏者来说, 中国古典诗词提供了富于形象、 诗情 、 哲理的 令人 也 吗 神往的品鉴对象。阅读中国古典诗词而不明其意境, 则可
古诗词“意境美探究
古诗词“意境美探究古人吟诗作画讲究意境。
意境指的是什么?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泼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在古诗词教学中,笔者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去领悟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一、抓住字眼,体悟意境二、运用想象,感悟意境意境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沧浪诗话》语〕,它精彩绝伦而又浑然天成,没有任何人工的痕迹,并且具有朦胧美,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古诗词这种深远的意境,为学生发挥想象力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想象是学生掌握的必要条件,小学生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他们也特别爱想象。
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中,教师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朗读、想象、画面、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把诗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景想象出来,并且把脑中想象的美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做到可意会可言传,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演唱、诵读,融入意境古诗词的意境美能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通过演唱、诵读,展开联想,去自由地联想和体验意境的无限空间,通过对空白的填补与创造,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获得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到达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境界。
〔一〕通过诵读,融入意境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感染力,最具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
古诗文诵读,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复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实现学生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通过诵读读出作品所传达的情,所阐述的理,使学生融入古诗词情境中,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二〕通过演唱,融入意境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既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又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浅谈古典诗词之美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可以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
诗是最美的语言,诗是迷醉心怀的智慧,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来的一首歌曲。
这句话应用在我们的古典诗词上,是再恰当不够了。
古典诗词,寥寥数字,却是四两拨千斤,字字千锤百炼,就这么几个字或勾勒出恢宏或清雅的画卷,或激荡或幽咽的音乐。
其内涵的美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古典诗词之美,欢迎阅读与收藏。
浅谈古典诗词之美篇1我们读古典诗词,不是真的在读,而是用心在体悟,体悟那份空灵、曼妙、共鸣,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呼吸着诗中世界的气息,让每一次感受都有新的发现,新的不同,新的美妙和其中暗藏着玄机和活力。
古典诗词的精炼留下了让人巨大的想象空间,读者能够将自身化为微小的尘雾,瞬间弥漫于整个诗的空间。
那巨大的空间可以让读者,如丝如梦,如幻如仙,其多种意境,多种揣测,多种解释,多种理解,渗透全身。
其诗句可以是青山绿水,可以是大漠落日,可以是古寺寒钟,可以是隐逸暗香,可以是高山流水,也可以是海枯石烂……她就是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具有宽广的想象视野和表达空间,其穿越性,是超出时空的。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
古典诗词以音乐性质的美感,以韵律、语感、节奏为主流,营造一种朦胧的梦境,朦胧的山水情怀,朦胧的人生咏叹,她既可以是气势磅礴,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也可以是花前月下的浪漫的儿女情长。
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在于她的押韵,古典诗词的主体,是使用中古音系统进行创作的,这个系统的标准叫“平水韵”,是因为一个平水县人编的字典而得名的。
近体诗(即绝句和律诗)是只能押平声韵的。
更重要的是古典诗词,是押尾韵的,即:诗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
她是汉语诗歌的一个特色。
古典诗词的押韵有它深厚的蕴涵和独特的魅力。
我们的汉语诗又叫做“诗歌”,是因为那些诗本来都是可以歌吟的,现在我们办古典诗词诗会,就有许多老同志上台去吟诵,去歌咏。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
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一、诗词意境的源流意境在我国古典文艺创作中源远流长,最早可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周易》、《庄子》、《楚辞》中找到。
而诗词创作中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晚得多。
“意境”一词,盖出于佛经。
从哲学上讲,佛教所云之“境”,实质是指诉诸于人之感官与意识的形象感知,也就是审美欣赏中的“共感”,它指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心物两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状态。
这一理论后被文艺理论所借用。
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中唐以后,刘禹锡则以“境生于象外”道出意境的内涵。
晚唐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谐”等,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的研究领域。
至此,意境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宋至清代,关于意境的理论渐趋成熟。
宋代,苏轼主张“意与境会”,严羽“别材”、“别趣”则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了意境的范围,他在《沧浪诗话》中认为意境的妙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明代陆时雍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
清代王夫之则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对意境进行了深人研究,他将古典诗词中是否有境界的创造作为评判其优劣成败的关键,认为诗词曲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天圆地方: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
天圆地方: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体现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观察和理解。
在古代诗词中,天圆地方也常常被用作一种意境,表现了诗词的深刻内涵和思想感情。
首先,天圆地方作为一种自然观念,为古代诗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诗人通过对天地自然的观察和描绘,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句,通过描绘太阳依山而落、黄河奔腾入海的景象,展现了天地的辽阔和壮美。
这种对自然的描绘和赞美,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的审美感受和人文思考。
其次,天圆地方作为一种人生哲学,为古代诗词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示。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天道为圆,地道为方,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映照,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宇宙体系。
这种观念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规律的思考和理解,也表达了他们对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就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最后,天圆地方的意境之美还表现在诗词的形式和语言上。
古代诗词具有韵律美、对称美等特征,这些特征与天圆地方的观念相互呼应。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就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通过运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豁达胸怀。
这种形式和语言的运用不仅使诗词具有了美的形式,也使诗词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意境之美。
总之,天圆地方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古代诗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灵感、思想启示和意境之美。
这种意境之美不仅体现在自然描绘上,也体现在人生哲学上,更体现在诗词的形式和语言上。
这种意境之美不仅使诗词具有了美的形式,也使诗词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诗词意境解析古典诗词中的自然美感
诗词意境解析古典诗词中的自然美感自然美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且重要的主题,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气氛,古人以文字传达了他们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赞美。
本文将分析几首古典诗词中体现自然美感的意境,并探讨这些意境所引发的思考。
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通过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场景。
明亮的月光照亮了大地,仿佛洒下了一层霜。
诗人抬头望着明月,却不禁陷入对故乡的思念之中。
这首诗以深沉的意境表达了对自然美丽景色的感叹以及对故土家园的惦念,让人在读诗时也不禁回想起自己的故乡和远方。
二、《悯农》杨万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是明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写,深刻体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以及社会现实的残酷。
诗中描绘了农民春耕秋收的辛勤劳作,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文字表达了农民的付出和生活的艰辛。
这样的自然意境意味着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也引发着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三、《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通过描绘中国大地壮丽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壮丽天地”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描绘壮观的景色,通过“更上一层楼”的表述,暗示了对于追求境界和提升自我的追求。
这首诗以广阔的自然景色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和远方的思考。
四、《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通过对江南春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的赞美之情。
诗中描绘了江南春的鸟语花香,水乡田园的美景,以及江南的文化底蕴。
这种自然美感让人感叹江南之美,也让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产生共鸣。
在古典诗词中,自然美感是一种广泛而深刻的主题,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意象的运用,可以产生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它反映出了古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的审美形态和艺术规范,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准。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者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经作者们的精雕细琢,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形态。
中国古代诗词文学中,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它可以通过生动的形象、深刻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风格来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言语的审美体验。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语言上,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和哲学内涵。
受到传统儒道释思想的影响,古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注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通过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来传达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在具体表现上,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情感、表现物与情的融合等方式来呈现。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同时,在表现物与情的融合上,古代诗人常常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暗示等,将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使诗歌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之美。
总之,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极浓极烈的审美享受。
品味古典诗词之美
品味古典诗词之美品味着古典诗词中的美,我逐渐成长;从遍遍朗读幻想到由感而发,我知道,古典诗词中有太多的美去等我们品味。
一、文字美。
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
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终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一句中的“出”和“来”。
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
二、意境美。
什么是意境呢?就是林语堂说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
景物与人心,一静一动,互相映衬、互相呼应乃至融合,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构成一个流动的空间,这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让人品味。
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
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是铁汉苏武作别爱妻时许下的诺言。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是马致远宦游时那一抹淡淡的乡愁。
聚也匆匆,散也匆匆,恨不能相逢,花开花落,总无穷。
那因情、因爱、因愁、激起的旖旎涟漪,总是在每一个不经意的时刻,适时应景地扣动离人的心弦。
三、人生美。
如果说“人是世界的花朵,诗人是人的花朵”,那么,这些传承永远的诗词和它们所阐述的哲理及蕴涵的智慧,则是花朵精彩的花蕊和远播的芬芳。
而事实上,抛开诗人的光环,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普通,有血有肉,有悲欢有离合,有满肚子不合时宜,也有一辈子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意境美的古典诗词浅析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意境传达
意境美的古典诗词浅析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意境传达诗词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积累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诗人在抒发情感时往往采用简洁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和新颖生动令人浮想联翩的意象来抒发情感。
由于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诗歌的翻译中会出现其他文体在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不曾遭遇的一些壁垒和障碍,而形成这一障碍的很重要的因素来源于诗歌艺术的灵魂――意境。
意境是诗歌情与景的交融。
诗人凭借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的意象营造出丰富而又真挚的情感世界。
但诗人抒发的情感世界又远非语言能完全表达的,因此意境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人更希望读者能置身于其用诗化文字所缔造的意境中,在解读诗人情感的同时也引发出读者自己心中的感情,从而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诗词的赏析中,即使与作者具有同源文化的读者在跨越了时空的距离来解读诗歌的意境时都有一定的困难,译文读者更是如此。
如果一万个人心目中会有一万个哈姆雷特,那么不同读者对心目中的“绿肥红瘦”也都有着自己不一样的注解。
一、文化差异对诗歌意境翻译中的影响对于非本族语的读者来说,其一,由于地域差异许多自然景物或者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景物的搭配所营造的写意目的是外国译者没见过也无法领会的,比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诗歌的文字,堆积在一起本身就是一幅很有意境的写意画。
就好像中国的园林文化中所强调的“园中有园”,“小中见大”的布局手法与“曲径通幽”和“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其二,形成各个不同文化圈中的诗人在意象选择和感知方式上存有差异。
又如唐人的“鱼嚼梅花影”,这与传统国人的“闲适”情结是分不开的。
养花、观鱼、遛鸟、作画吟诗,品茗饮酒这是传统文化圈中的中国人特有的一些审美情趣,是国人千年来为摆脱俗务与尘世的喧嚣所培养的一些独有的文化情结,文人墨客士大夫在这些情趣中将那个与世界分离的自我从熙攘喧嚣的凡尘中超脱出来并寄情于诗歌,充满了感性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诗的意境美千姿百态,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
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创作的田园诗,多采用自然朴实的语言,描写日常生活即景,表达一种淡泊功利,悠游不迫,满足自在的生活状态,营造一种和睦喜爱的处世情怀,传达一种宁静致远的和谐美。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寥寥四句,就把秋天雨后的深山及山中的松树、泉水、石溪在月光下的景致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活脱脱的一幅山水画,你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山水情怀和文字工夫。
李白、孟浩然、韦应物等人为代表创作的山水诗,用自然清新、明艳清丽的语言描物写景,抒情表意,创作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澄明性灵境界。
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色.
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色.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其艺术成就在世界文化史上独具特色,其美学特色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篇文章将就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色进行探讨。
意境是指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与意象和意思密切相关。
意境不仅是诗歌艺术的核心,也是服饰艺术、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等各个领域的核心。
在古典诗词中,无论是描写风景还是人物,都追求一种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求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氛围,使读者感到身临其境,达到心灵与情感的共鸣。
首先,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追求“意蕴悠长”的美学特色。
意蕴悠长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特色,即意境所含的意蕴深刻丰富,可以引人深思。
例如:《长恨歌》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出了作者对爱情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在描述情感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
这些比喻极为生动,使得杨贵妃的美丽与红颜易老之间的矛盾在读者的心里深深地印刻下来。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富有启迪性的寓意,深深地触动了人们内心的情感。
其次,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追求“以景传情”的美学特色。
古诗词常常从自然景观中抽象出某些意象,来传递情感与思想。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写山水景色来表达对时光匆匆的感叹,而《江畔独步寻花》则通过描写春日的江畔风光,引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
中国古典诗词中“以景传情”的手法,能够迅速抓住受众的情感,并迅速传递作者的情感以及主题信息。
第三,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追求“曲径通幽”的美学特色。
这一特色是指古典诗词在意境营造中常常采用“曲径通幽”的手法,意指意境要走曲折的路线,去探究复杂的心理和情感。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诗人写到“看尽长安花》,通过寓形于景的表现手法去反映人情世态,表现出了作者对于繁华世界的深度思考。
相信这样让读者的感受更具有张力,让读者更加觉得情感的层次和复杂性。
诗词中的意境美
诗词中的意境美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意境的创造和表达。
意境美是诗词中最重要的一种美,它是通过诗人的精心雕琢,通过诗句中的语言、形象、音韵等元素,给读者创造一种美好的精神境界和感受。
下面我们来谈谈诗词中的意境美。
意境美一般通过表现自然景色来实现,特别是以山水、花鸟为最常见的意境元素。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像霜一样的光线,给人一种安静、清凉的感觉。
还有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通过描绘春雨的时节和发生,给人一种欣喜和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表达自然景色时,诗词中常常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和景色来突出美感。
比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里通过对比银烛和秋光、冷画屏和小扇,给人一种凉爽和神秘的感觉。
还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对比草的生长和枯落,表达了岁月更替的感慨。
诗词中的意境美也常常通过音韵的运用来实现。
诗人通过选择柔美的音韵和韵脚,使诗句更具韵律感和感染力。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使诗句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通过运用平仄,并在诗句中加入问句的方式,增强了诗句的音韵美和感染力。
意境美在诗词中还常常通过运用象征的手法来实现。
诗人通过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和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通过选择溪亭和日暮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短暂和不知所归的感觉。
还有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月照桂枝红,麻煴打是空”,通过选择桂枝红和麻煴打的形象,表达了秋夜的寂寞和凄凉。
诗词中的意境美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形象的选择和音韵的运用,给读者创造一种美好的精神体验和感受。
通过意境美,诗词远离了现实的喧嚣和浮躁,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宁静、美好和思考的空间。
诗词意境解析古典诗词的音韵美与意境表达
诗词意境解析古典诗词的音韵美与意境表达诗词意境解析:古典诗词的音韵美与意境表达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凭借其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和深层次的情感描绘,一直以来都被称为诗人们灵感的源泉和读者们追寻的精神食粮。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那些优美的音韵美和深远的意境表达,成就了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本文将从音韵美和意境表达两个方面,对古典诗词奇妙而独特的魅力进行解析。
一、音韵美的独特韵律古典诗词以其优美的音韵美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古代诗词创作追求的是音韵的和谐统一,通过押韵、律诗和平仄等手法,使整篇诗词具备一种鲜明的韵律感。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旅夜书怀》中写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这两句诗通过韵脚的呼应,形成了婉转的音韵美。
而宋代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则运用了交错押韵的手法,“琴弦初断声,月色正朦胧。
”这种巧妙的押韵方式,既增加了诗句的可读性,又表现出作者极高的艺术造诣。
二、意境表达的深邃内涵古典诗词在追求音韵美的同时,注重通过意境表达来描绘事物的美感和情感。
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寥寥数语,借助于意象的选择和默契的匹配,古代诗人们将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凝练成了一幅幅瑰丽的画卷。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将北国的壮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几个简洁而形象的词句,勾勒出了壮美丰润的自然景象,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
又如宋代文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欢情似永远,恨情短如梦”一句,通过对欢乐和痛苦情感的对比,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瞬间消逝的无奈,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三、古典诗词的意境表达与当代审美的关联古代诗词的意境表达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或人情世故的感悟,也透露出了他们对生命、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虽然时代变迁,但古典诗词的意境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与当代审美存在一些共通之处。
如今的读者在欣赏古典诗词时,也会注重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思想和价值。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景交融:诗词中的意境往往是通过情景交融来营造的。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读者在欣赏诗词时能够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虚实相生:诗词中的意境往往虚实相生,既有实景的描绘,又有虚幻的想象。
这种虚实相生的表现方式,使得诗词具有更加深远和广阔的意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含蓄蕴藉:中国古典诗词往往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使得读者在品味诗词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韵味和美感。
4. 韵律和谐:中国古典诗词注重韵律和谐,通过押韵、平仄等手法营造出优美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这种韵律和谐的表现方式,使得诗词具有更加动人的艺术魅力。
总之,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体现在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和韵律和谐等方面,这些特点使得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获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宏大努力是密不可分。
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
诗词只有到达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
“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详细表达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蓄;动态;虚实结合【正文】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获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宏大努力是密不可分。
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
诗词只有到达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
“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详细表达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历,探究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一、意境定义的界定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
刘禹锡曾经对意境下了一个比拟贴切的最根本的定义——“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无限延伸的“象〞。
司空图进一步指出“思与境偕〞,标举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这些古代学者对意境的认识都被后来的学者很好地继承下来。
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经典的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但是我们还是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意境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拟统一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
一是认为意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
比方?辞海?就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交融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读
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读诗意流转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解读古代中国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韵律和富有意境的表达方式,吸引着广大读者。
这些作品艺术地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理解。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并带领读者一同领略其中的诗意流转。
一、唐诗的绮丽意境唐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鼎盛时期,许多著名的诗人在这个时期活跃。
他们用华丽的辞藻和瑰丽的意境,将世间万象娓娓道来。
比如,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他描绘了月光下小桥流水的美景,给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仿佛带人进入了一个完美的世界。
此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也以其高远的意境闻名于世。
诗人通过描绘登上高楼鸟瞰的场景,将人们带入了广袤的天地之间。
二、宋词的婉约意境与唐诗的豪放之气不同,宋代的词作更多地强调柔美和婉约。
词人们以流畅细腻的笔触刻画出悲欢离合中的细腻情感。
柳永的《雨霖铃》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给人一种忧郁而动人的感受。
就像辞章之书,《青玉案·元夕》也是一部宋词的代表作。
该词通过对元宵节的描绘,告诉读者一段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整篇词以清新的意境和婉约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短暂而美好的瞬间。
三、元曲的智慧意境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体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意境而闻名于世。
最著名的元曲莫过于关汉卿的《汉宫秋》。
该曲以其细腻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意境,使得观众深陷其中。
另外,《窦娥冤》也是一部展现智慧意境的元曲。
该曲通过展现窦娥被误判冤死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个人的悲剧命运。
四、诗词意境的共同点尽管不同的诗词作品在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具备一些共同的意境特点。
首先,古代诗词作品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其次,这些作品往往通过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古代诗词作品通常用简练而精确的语言,给人以深刻而持久的印象。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诗意流转的世界。
浅谈唐诗中的意境之美
浅谈唐诗中的意境之美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一个具有诗歌传统的国家,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遗产。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古典诗歌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它以丰富深厚的生活内容,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形成古典诗歌的典范,是古典歌诗中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我从小就会背诵唐诗,特别是李白的《静夜思》更是家喻户晓,只要是中国人没有不会背唐诗的,没有不喜欢唐诗的,在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教材里更是缺少不了唐朝的诗句,唐诗占有这么高的地位,那么怎样鉴赏唐诗呢?唐诗之所以读了让人心旷神怡,心灵陶醉、荡涤魂魄,那是因为艺术形象创造的结果,艺术形象是诗歌的生命,诗歌是用形象反映生活的,是用形象抒发感情的,在诗歌里如果没有诗歌的形象,诗歌就失去了生命价值,诗歌的形象是怎么创造出来的?诗歌的形象创造具有它的独特性,它不仅像散文那样对事物作详尽的描写,也不像小说那样对事物发展过程作具体的叙述,是通过“意境”来构建自己的艺术形象体系的,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的。
宗白华先生说: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有世界贡献的一面”说明了意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意境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的核心。
“意境”中的“意”是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竟”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以意境是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相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的产物,是心与物的产物。
那么怎样鉴赏唐诗中的意境之美呢?1 唐诗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情景交融是指诗歌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同人物思想感情抒发的结合,是指借客观的景物抒发主观的感情。
情景交融表现的形式很多,主要的有景中寓情、情中含景、情景并茂。
(1)景中寓情是以客观景物的描绘为主,读者不易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感情流露在字里行间,藏在景物之中。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首诗由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翠竹、青莲、渔舟等意象组合,描绘了一幅秋雨后傍晚月下的清秀幽静山水景色,表达出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
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
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
“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蓄;动态;虚实结合【正文】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
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
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
“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一、意境定义的界定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
刘禹锡曾经对意境下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最基本的定义——“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无限延伸的“象”。
司空图进一步指出“思与境偕”,标举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这些古代学者对意境的认识都被后来的学者很好地继承下来。
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经典的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但是我们还是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意境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
一是认为意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
比如《辞海》就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能使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1,也就是说,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作品中的生活图景共同构建的一种艺术境界,使读者能够进入到作品中,受到感染。
二是把意境看做是人在接触审美对象时所形成的一种“心像”。
比如清代的文学家梁启超,当代的美学家朱立元就持这种观点。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则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从唐朝开始,最初把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来的是王昌龄,在他的《诗格》中说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2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王昌龄所说的“物境”是指形似;“情境”是指传情;“意境”实际上是指表意。
如果我们把这两种观点加以综合的话,意境的概念就应该这样界定:作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赋予一定的艺术形象,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特有的“境象”。
二、意境的构成(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古诗词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然而,情感的表达是要靠景物来显示的,抒情作品具有一种对画面美的依赖性。
它的艺术形象一方面,具有艾略持所说的:“如画性”是一种生动的直观;另一方面这种形象又是一种情感的载体。
这种"如画性"与情感的载体的有机结合,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南宋文论家范唏交在《对床夜语》中首先提出这个概念。
他说:"情景交融而莫分也。
"清人王夫之对此论述更为精要,他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这是强调情对景的依赖关系。
又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这是描述情与景的辩证关系和意境中的艺术形象的情景交融的状态。
晚唐花间词派代表作家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堪称是情深景真的优秀作品。
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种神韵之美。
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这是一首写离情愁思之词。
一个女子,清早梳妆打扮,倚靠栏杆,眺望江面,期待着爱人的帆船归来。
然而从早晨到日暮。
千帆过尽,始终不见爱人踪影,因而"肠断白蘋洲。
“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划出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过尽千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过长。
她独倚江楼眼望江面对每一只船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
希望朝思暮想的爱人正在那驶过来的某一只小船上,但热切的希望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过尽千帆皆不是“皆不是”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情思。
有焦灼而又充满希望的等待,有失望苦恼的无奈,其情之深之真,可想而知。
不言相思而相思之情毕现。
”斜晖脉脉水悠悠"境界扩大,于广阔的画面之中包蕴了丰富的内容。
千帆过后,不见爱人,看帆徒使人伤感,不看也罢,她把目光投向那水天相接的远处,但见一抹斜阳静静地照着江面,江水无语东流。
面对此景,“此时无声胜有声”,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感便真切呈现于读者眼前。
(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此言极是。
文学作品创造的意象总是有限的,我们要通过这有限的意象激发出读者更多更丰富的想象,这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它不像西洋画那样细致地去描绘事物,而是通过简单几笔的勾勒给欣赏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一种非常高超的绘画技巧。
具体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意象的构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柳宗元的《江雪》具体分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的开头两句虽不见“雪”字,可句句见雪。
雪覆盖了大大小小的山川,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道路都静默在雪下,也看不到人行走的踪迹。
由此营造出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背景,白雪苍茫的大片布白幻化出的是酷寒冰冷的情调。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这样的情调里,凸显出寒江之上孤舟之中一个披蓑戴笠垂钓的老翁形象。
于是老翁的超然,老翁的孤傲,老翁的凛然而不可犯,立时跃然纸上。
冰天雪地,老翁在钓什么?是在钓一种孤独、一种寂寞,还是孤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钓一种理想、一种愿望?抑或是在钓雪寒过后的整个春天?其意境绮丽而空灵,韵味含蓄而隽永,意蕴深邃而悠远,堪称千古绝“钓”。
三、意境的美学特征(一)含蓄的美中国人一直以来崇尚委婉含蓄,忌浅露直白,认为作品必须含蓄委婉,才能达到意味无穷的效果。
《文心雕龙》提出:“隐义以藏用”;“精义曲隐,无伤其证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
”司空图就曾设专节论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难,弱不堪优。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3这段话重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
至于“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这一连串四个比喻性形象,都是在描绘“含蓄”在作品意境中的状态。
此处“风流”指文采,风采。
“一字”指语言。
“不著一字”乃夸饰之辞,并非说“不用一个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就是:不靠语言文字就可以获得文采。
这正是强调作品要含蓄,要委婉,要言之不尽。
最后的结句:“浅深聚散,万取一收”,意谓“含蓄”得淡薄或深厚,产生或消失,都服从于作品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以一驱万,用中心思想统帅其他。
这一古典美学传统在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甫《绝句六首》其六:“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
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
”这首诗虽然描写得简明扼要,但是抒写“不尽”,留有余味,营造出了含蓄委婉的意境美。
“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看似单纯的写景,其实是在含蓄的描写中,寄予了微妙深远的联想。
把怀念故乡之情和人生的漂泊感展示得淋漓尽致。
而元稹的《行宫》:“寂寥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平实的语句,却有丰富的概括力和想象力。
“古行宫”、“宫花”、“白头宫女”、“闲坐”这些意象含蓄地表现出了宫女青春已去,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往事,此情此景,无一不表达了宫女的哀怨之情,但却非常含蓄委婉。
苏轼的《蝶恋花》更是充分体现了委婉含蓄的诗意境界:“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花褪,杏小,燕飞,水绿,柳絮飘飞,芳草遍地,墙篱,秋千,佳人,行人,笑语”,全词貌似一幅游春图,但却是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邃思考。
暮春的自然界,花败飘落,柳絮轻飞四散,芳草滋生,表现出诗人的彷徨迷惑。
而“佳人”与“行人”,一个年轻,一个年老,一个墙内,一个墙外,一个天真无邪,没有烦恼,快乐的享受生命,一个胸怀天下,却踌躇满志,满腹的苦衷,就在词的深远境界中,纯粹偶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情与情、情与理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诗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在种种矛盾的思索中产生一种漂泊的情感,表达出诗人对客观现实中美的眷恋和内心世界的矛盾苦闷,以及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从而创设了诗歌委婉含蓄的高远境界,让读者久久回味,思味不止。
(二)动态的美意境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后创设出的丰富的有生命的艺术空间。
中国古代文论既重视动态美又讲究传神美。
皎然说“诗有七德”(《诗式》),其五是“精神”,是说诗文要表现出事物的精神。
现实生活是生生不息,始终处在变化之中的,所以,意境也要体现出这种精神来,让读者真正入境,感受到一种动态的美。
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描写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风光。
随意挥写,语出自然。
在这首诗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动的声响,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穿过荷花的情态,都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有声画,又像是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曲。
从“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组成的秋夜图中,我们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听到了诗人希望远离俗尘、回归乡村质朴生活的心语。
清新、明净的暮秋意境,令人有心胸荡涤之感。
整首诗意境优美,展现出一幅流动的画面,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再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