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藏书家论读书
试论钱曾及《读书敏求记》
试论钱曾及《读书敏求记》提要:钱曾是清代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读书敏求记》是钱曾作的一部文献价值极高的善书本版本目录,在分类方法上继承了古代传统的四部分类方法的基本框架,首创版本提要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关键词:钱曾《读书敏求记》分类方法;学术意义。
一、钱曾的生活环境明末清初,我国私家藏书事业在历代私家藏书业发展的基础上又得到了长足蓬勃发展,尤其是江、浙一带藏书更是层出不穷。
钱曾,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
钱曾生于明崇帧二年(1629);卒于康熙四十年(1701)。
我国古代江南藏书之乡-江苏常熟就是他的家乡,常熟自古就有”道学古邦,藏书之乡”的美誉。
江苏常熟,人杰地灵,藏书鼎盛,文化氛围浓郁。
常熟的私家一发达,自北宋郑时始,英才辈出。
南宋有钱误,元有虞子贤、徐元震,明有陈察、杨仪、赵用贤及赵琦美等二十多家。
钱曾字尊王,号也是翁,贯花道人,钱后人,述古堂主人。
钱曾生活在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其父钱裔肃,字嗣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乙卯科举人,乃是明朝万历年间著名大江南北的精善藏书家。
是鉴别图书的行家,有收藏图书的嗜好,愿以高价收购图书秘籍,因此,得到很多珍贵的古籍善本。
钱曾少时跟随父亲读书游历,帮助父亲收集和整理图书,受其父影响深远,遵王自幼聪思敏捷,本可以靠其深厚的家庭文化氛围底蕴踏入仕途。
无奈,清兵入关,明朝灭亡,朝权更替,遵王从此不涉科场,甘当遗民。
他倾其毕生经历,献给图书的收藏、整理事业上,孜孜不倦的吸取传统文化精华,成为我国著名的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同时,他还是一位常熟派的诗人。
有诗文集《怀园集》、《交芦言怨集》、《莺花集》、《草堂集》、《今吾集》、《奚囊集》、《判春集》等为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遵王在他藏书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给了他很大的帮助--钱谦益,字受受,号牧斋,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礼部侍郎,顺治三年,清兵南下,钱谦益投降清朝廷,封礼部侍郎,后受到官场排挤,退出官场。
中国古代藏书家论读书
中国古代藏书家论读书作者:邓银鹏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07期摘要:阐述了我国古代著名藏书家关于“藏书”“读书”“治学”的思想,重点辑录了他们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中国古代藏书家大都酷嗜读书,怀有深深的读书情结,他们把读书看作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并认为书籍是永不枯竭的知识财富,藏书的目的是为了研读,读书应善于思考,学以致用。
关键词:藏书家;藏书;读书;中国;古代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09-02中国古代的藏书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较渊博的知识和学问,不少人甚至是一代有影响的大学问家、大文学家。
关于“藏书”“读书”和“治学”等,他们都曾身体践行并有不少精辟的论述。
他们在藏书和读书过程中闪现出的思想火花,对我们今天的读书治学仍然是大有裨益的。
一、读书是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精神享受古代藏书家大都酷嗜读书,怀有深深的读书情结。
宋代大藏书家杨万里云:“绝甘屏荤,而以诗礼为膏粱;捐绮■缟,而以文史为襟带;去丝远竹,而以简编为笙镛。
”宋黄庭坚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
”《增修复古编二卷》中有这样一枚藏书印:“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无。
此昔人诒厥之名言……”。
这里“昔人”是指宋代著名藏书家尤袤。
他曾对朋友杨万里说:“吾所抄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清人叶昌炽曾写诗感叹尤袤的爱书精神:“饥当肉兮寒当裘,足消孤寂遣幽忧”。
无独有偶,明代著名藏书家胡应麟谈起读书时也有同感。
他说:“我一生于他无所嗜,所嗜独书。
饥当以食,渴当以饮。
诵之可以当韶■,览之可以当夷施。
忧藉以释,忿藉以平,病藉以起。
”明代藏书家祁承非常喜欢书,爱读书,甚至达到了典衣废食的地步。
名人论读书
名人论读书名人论读书宁临汉子选编不览古今,论事不实。
(汉朝哲学家王充)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南朝史学家、文学家裴松之)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北朝史学家颜之推)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
(唐朝诗人李欣)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唐朝诗人杜甫)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宋朝学者郑耕老)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宋朝文学家苏轼)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宋朝哲学家朱熹)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宋朝哲学家朱熹)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宋朝哲学家朱熹)读重要的书,不可不背诵。
(宋朝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读书必专精不二,方见义理。
(明朝理学家薛瑄)读书全要精勤,懒惰游戏作辍,必无有成之理。
(明朝文学家朱之瑜)读书贵精熟,不贵贪多。
(明朝文学家胡居仁)读书须求大义,不可缠绕于琐碎传注之间。
(明朝学者贺钦)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瘤。
(清朝诗人袁枚)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
(清朝诗论家冯班)读书为明理也;明理为做人也。
(清朝诗人彭兆荪)凡读书,每处必求其实,自然有益。
(清朝文学家张履祥)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
(清朝《清诗铎.趁早歌》)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清朝王豫)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
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读书如蓄货,一室靡不有。
(《清诗铎.读书》)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清朝张之洞)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
(数学家华罗庚)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小说家赵树理)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革命家、政治家周恩来)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绝对不要读死书。
(原子物理学家钱学森)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
(文学家、思想家鲁迅)所谓会读书,就是本着诚意去读确实有价值的书。
九位先贤的读书之道
九位先贤的读书之道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选择合适自己的读书方法尤为重要,今天分享几位古代大咖们的读书法,或许对你有所启发。
一、“观其大略”读书法——诸葛亮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虽然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人物,离开我们已经两千年左右,但他的读书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然很有裨益。
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
他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
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
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只为求得“义理精熟”。
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
他没有钻进书堆去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观其大略即从大处着眼,略其精要,才能跳出局外看清事物。
而诸葛亮也最终成为一代贤相。
二、“会意”读书法——陶渊明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法注重的是抓重点和去繁就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实际上,陶渊明在读书的时候,追求的往往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陶渊明的读书观正如他的生活观一样超然物外,不被凡俗所困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不困于物,不惑于情,读书也这样,不要为个别字眼费心劳神,会意即可。
三、“八面受敌”读书法——苏轼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认为:人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
读书时,只求一点,容易集中深入,彻底攻破一“敌”,像打仗那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一次攻破一面“敌”。
苏轼曾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25古人谈读书笔记
25古人谈读书笔记传统文化中,读书的价值被很多古人所重视,一些古人甚至坚信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改变他的未来。
“知识就是力量”,古人们对读书的热情无法折服。
下面,让我们一起重访25位古人的读书笔记,来深入了解他们对读书的坚定信仰。
魏晋之际的著名学者苏轼说:“书籍就像财富,可以解决一切疑难。
”他告诉我们,读书可以收获知识,解决知识上的疑问,这里书籍比财富更有价值。
晋代诗人李白同样热衷于读书,他曾经说过:“书籍就像宝藏,大地上充满了它们。
”李白认为,书籍就像宝藏一样,存在于大地之上,可以给读者带来财富般的收获,口袋里的书籍就有如宝藏般的珍贵。
宋代诗人苏辙指出,“书籍就像音乐,是一座古老的宝塔。
”他认为,书籍就像古老的音乐,它充满了古老的知识,可以给读者带来最好的思想素养。
苏辙希望书籍能够把读者引向一个新的世界,让我们发现更多未知的知识。
元朝东施首诗人秦观也是一位热衷于书籍的人,他说:“书籍就像冬天的朝露,不怕寒冷,春花盛开。
”秦观认为,经过读书,人们的智慧可以像朝露一样持久,而且可以把冷的冬季变成春花般的美丽。
历朝历代,都有一些古人在读书上积累了大量的心得,让我们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唐代诗人杜甫说:“书籍就像马车,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世界。
”书籍可以把我们带上一段不断变化、不断绚丽的旅程,只要多多读书,我们都可以体会到这样一种变化。
李商隐曾经说过:“书籍就像千里河,涌向远处的大海。
”书籍可以把我们引向远方,让我们聆听大海的声音,多读书,可以让我们的知识涨潮般的涌向大海,在大海中发现更多的新世界。
晚唐时期的诗人李煜曾经说过:“书籍就像船,航行在灿烂的天地之间。
”明白了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理解书籍的价值,以及它能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只要努力读书,我们就有可能走到宇宙的尽头,探索未知的世界。
读书以后,一把梭子,“书籍就像一面镜子,把我们送回过去。
”这是宋代大文豪文天祥形容书籍的方式,他想要告诉我们,书籍可以把我们带回到过去,带我们重温一些古老的一切。
培根美文《论读书》原文及三种译文鉴赏
培根美文《论读书》原文及三种译文鉴赏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培根着名的关于读书的一篇美文——论读书,并奉上另外两个版本的译文。
对于好的书,可以多加研读,对于普通书籍,知其大意即可,就像在中,阅读是弹性的,你可以选择对内容把握程度的深浅。
“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生吞,而有少数书应该细嚼慢咽,融会贯通”——谈读书——王佐良译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有一技之长鄙读书,无知者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读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五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古人谈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古人谈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古人谈读书读书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养方式,被广泛推崇和讨论。
许多古人对于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效益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一些古人关于读书的观点,以文言文原文为主,并附有注释和翻译。
一、鲁迅:读书必须静心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巨擘,他在《伤逝》一文中提到:“非力事之修习,几在读书养性。
”鲁迅先生认为,读书是一种培养心性的方法,读书需要静心。
只有在宁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致志地阅读,从而获得更多的收获。
二、王羲之:笔墨纵横,读书体会自晋代王羲之以来,书法始终被认为是读书修养的一种方式。
他在《谢才知敬真请与之言类》中说:“古者无聊,采若有用之文读,调之若琴剑,必恶于今象。
”这句话意为:“古代人没有业余娱乐,以有用的文章为乐,发挥琴剑之类,不嗜好现代的世俗文艺。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文化修养。
三、陶渊明:读书需要有所求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提到:“爱彼远求之士,怀抱苦思翁。
”陶渊明认为,读书者应该具备远大的心愿和追求,怀抱着苦思之人的心态来读书。
只有足够的渴望和毅力,才能在求知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四、司马迁:读书坚持至死司马迁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史记》的作者。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舍细病,志不能忘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舍弃一些小的健康问题,因为我的心志和追求不能忘记。
”司马迁认为,读书是一种持续的修养过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障碍,都应该坚持不懈地读下去。
五、杜甫:读书为了修身养性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在《江畔独步寻花·其五》中写道:“花别庭院空纷漫,人间富贵多荣宠。
知君不肯故园别,留取吾初心。
”杜甫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品格和修养,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始终保持读书初心。
以上是一些古人关于读书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这些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个人的修养和提升。
中国古代藏书家论读书
中国古代藏书家论读书阐述了我国古代著名藏书家关于“藏书”“读书”“治学”的思想,重点辑录了他们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中国古代藏书家大都酷嗜读书,怀有深深的读书情结,他们把读书看作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并认为书籍是永不枯竭的知识财富,藏书的目的是为了研读,读书应善于思考,学以致用。
标签:藏书家;藏书;读书;中国;古代中国古代的藏书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较渊博的知识和学问,不少人甚至是一代有影响的大学问家、大文学家。
关于“藏书”“读书”和“治学”等,他们都曾身体践行并有不少精辟的论述。
他们在藏书和读书过程中闪现出的思想火花,对我们今天的读书治学仍然是大有裨益的。
一、读书是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精神享受古代藏书家大都酷嗜读书,怀有深深的读书情结。
宋代大藏书家杨万里云:“绝甘屏荤,而以诗礼为膏粱;捐绮■缟,而以文史为襟带;去丝远竹,而以简编为笙镛。
”宋黄庭坚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
”《增修复古编二卷》中有这样一枚藏书印:“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无。
此昔人诒厥之名言……”。
这里“昔人”是指宋代著名藏书家尤袤。
他曾对朋友杨万里说:“吾所抄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清人叶昌炽曾写诗感叹尤袤的爱书精神:“饥当肉兮寒当裘,足消孤寂遣幽忧”。
无独有偶,明代著名藏书家胡应麟谈起读书时也有同感。
他说:“我一生于他无所嗜,所嗜独书。
饥当以食,渴当以饮。
诵之可以当韶■,览之可以当夷施。
忧藉以释,忿藉以平,病藉以起。
”明代藏书家祁承非常喜欢书,爱读书,甚至达到了典衣废食的地步。
他也说,人欲求见多识广而不肯读书,那就好比“求饱而懒营馔,取暖而懒裁衣。
”“个人好久不读书,便有尘俗生于胸,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
”又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
藏书家沈周的生平与成就(图书馆学)
藏书家沈周的生平与成就当我们听到沈周的名字的时候,想必第一个映入脑海的会是他是个书画家,但是他其实也是明代赫赫有名的收藏家。
虽然他的书画家身份很是让我称道,但是他作为一个收藏家的一生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沈周作为一个收藏家的一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基本资料,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在收藏史上的伟大贡献。
他的字为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
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卒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享年八十三岁。
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
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摘自“百度百科”)可能正因为他兼顾着书画家的身份,所以他所收藏的作品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体现了他很高的文艺修养。
他很好地运用了这些素养,帮助他识别精品和次品,为他的收藏事业提供便利。
他的很多收藏都是艺术史上的精品中的精品,这些精品也是我们后人感叹于古人高超的艺术水平的标杆。
当然这些文艺方面的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才能培养出来的。
而教会他的正是他的家庭。
他们家可谓是艺术大家。
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 故里和墓在今相城区阳澄湖镇。
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沈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
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
(摘自“百科全书”)可以说他对收藏的喜爱和他的家庭教育与成长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生长在这种家庭里,他所受到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比起一般家庭,他更有机会去接触诗画,也更加可以培养收藏的兴趣。
这显然为他的收藏家道路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收藏迷。
凡是觉有收藏价值的书,他都会不惜抛重金买下来,可能在别人看来不是很起眼的书画作品,他却能认出它的价值,如果真的是价值很大,他就会买下来。
[读书留印]陈继儒《读书十六观》
[读书留印]陈继儒《读书十六观》[读书留印]陈继儒《读书十六观》[编者按]这是华亭陈继儒先生撰写的关于读书的文章,对我们读书学习应该会有所帮助。
文章底本系上海古籍出版社《说郛续》卷三二。
——编者:中条山客昔人嗜古者上梯层崖,下缒穷渊,凡碑版锜釜之文,皆为搜而传之。
薰以芸蕙,袭以缥缃,其典籍之癖如此。
余也鄙,少秉攸好,颇藏异册,每欣然指谓子弟云:“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吾性乐宾客而惮悔尤,庶几仗此其可老而闭户乎?”乃于竹窗之睱,抽忆旧闻,纂《读书十六观》,盖浮屠【凤麟按:“屠”字原误植于下“修净”之间,以意改。
】氏之修净土有《十六观经》而观止矣。
1.吕献可尝言:“读书不须多,读得一字,行取一字。
”【凤麟按:《宋史》卷三二一:“吕诲,字献可,开封人。
祖端,相太宗、真宗。
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
……上疏劾安石曰:'大奸似忠,大佞似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
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
’”】伊川亦尝言:“读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
”读书者当作此观。
【凤麟按:《性理大全?学十一?读书法》:“和靖尹氏曰:吕献可尝言:读书不须多,读得一字,行取一字。
伊川亦尝言:读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行得便是会读书。
二公之意正同。
”】2.倪文节公云:“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者也,而读书声为最。
闻他人读书声,已极喜;更闻子弟读书声,则喜不可胜言者矣!”又云:“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无少害者惟书。
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故有全利无少害也。
”读书者当作此观。
【凤麟按:《宋史》卷三九八:“倪思,字正甫,湖州归安人。
乾道二年进士,中博学宏词科。
……嘉定十三年卒,谥文节。
”】3.范质自从仕,未尝释卷,曰:“尝有异人言吾当大用,苟如是言,无学术,何以处之?”读书者当作此观。
古代藏书家的读书情结
《 艺林悼友 录 ・ 松 阁谈 艺琐 录 ・鸳 湖 求 旧录 ・续 录》 其 中 寒 ,
《 艺林悼友 录 》 者 郭容 光 , 当道 成 同光之 际, 书善 画 , 交 皆 作 生 工 所
一
时俊彦 , 别是 江浙一 带的 艺坛 人物 , 录 生平 古交之 能 书善 画 特 采
为 了心 中 的读 书情 结 , 代 藏 书 家 藏 书、 书 , 读 、 读 、 历 读 劝 教 借人
《 六研斋 笔记 ・紫桃 轩 杂缀 》 明李 日华撰 。 六研 斋 和 紫桃 轩 ,
都是其 书斋名 , 两书皆为作 者据平 时鉴 赏 、 书所得 及 平昔 见 闻随 读
笔漫 录而成 , 闲逸之 笔写 艺文之 事 , 称 明人 笔 记 中极 具 风姿 的 以 堪
是培养 仁 、 、 、 、 、 知 信 直 勇 刚等 道 德 素质 的 前 提和 基 础 。宋黄 庭 坚 云 :
“ 士大夫 三 H不读 书 , 自觉语 言无பைடு நூலகம்味 , 镜亦 面 目可憎 。 ( 对 ” 陈继儒 《 栖 岩
幽事 》 ) 引 明祁承蝶说 :昔人饥 以 当食 , 以 当衣 , 寥 以 当好友 , 岂 “ 寒 寂 余
啜之 。随 意读《 易》 《 风 》 《 氏 传 》 《 周 、国 、左 、 离骚 》 《 史公 书 》 、太
及 陶杜诗 、 苏文数 篇 。从 容 步 山径 , 松 枝 , 韩 抚 与摩 犊 共 偃 息 于
清萧梦松 ( 建侯 官 人 ) 一枚 朱 文 大方 藏 书 印 : 杜 门谢 客 , 居 一 福 有 “ 斋 室 , 味深美 , 气 山华野 草 , 风动 摇 , 此终 日。 俨 然一 幅清 新 幽美 的 微 以 ”
《读书之要》朱熹
《读书之要》朱熹朱熹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江西婺源人),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从事教育50余年。
在长期的求知、治学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学习方法。
所著的《读书之要》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原文】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已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自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
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
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
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
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
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古人读书大多功利性过强,说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手钟票”,天下士子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向名利的顶峰发起无数的冲刺,即使头破血流,也鲜有退缩之意。
这样孙康映雪、车胤囊萤并不算什么奇事,更有悬梁刺股之发烧行为,让人觉得一部中华古人读书史实则是和了鲜血和泪水写就的。
关于古代名人读书的名言
关于古代名人读书的名言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清)张月楼人家不必论富贵,唯有读书声最正确。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明)唐寅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突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他突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
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宋诗纪要》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宋)郑耕老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宋)朱熹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
这需要有坚决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
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兴奋剂。
——《奥斯特洛夫斯基》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宋)黄庭坚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宋)苏轼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抚慰者。
——伊萨克·巴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唐)李欣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对联集锦》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
《对联集锦》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增广贤文》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清)王永彬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传是楼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传是楼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传是楼记为清初散文家汪琬(1624~1691)为藏书家徐乾学的藏书楼写的一篇记叙文,出自《尧峰文钞》。
文中首先简要的介绍了藏书楼的情况,然后着重叙述藏书的意义,然后赞扬了徐乾学能运用从书中得到的知识来行事处世。
文章说理严密自然,层层深入,语言简练确切。
传是楼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传是楼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传是楼记文言文原文传是楼记作者:汪琬昆山徐健菴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
间命工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启钥灿然。
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
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
吾方以此为鉴。
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
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
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
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
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
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今健菴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余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
南宋学者陈善曾这样谈读书
南宋学者陈善曾这样谈读书:“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 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盖不能入得书,贝怀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贝収死在言下。
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我们今天读书,学习陈善的出入法仍然是很有教益的。
于读书相关。
读书有成效,不但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决定于怎样读。
毛泽东的读书法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
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
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持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
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合。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
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升学习的效率。
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 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
” 朱熹的三到法”:要口到、眼到、心到。
” 徐特立的古今中外法”: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为我的。
”邓拓的积累法”:古今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
” 赵树理的淘金法”: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
” 韩愈读书以勤奋贯彻始终。
在《进学解》中,曾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古人谈读书》的资料
《古人谈读书》的资料
《古人谈读书》是一本关于读书的经典著作,它记录了古代智者和文人对于读书的见解和体验。
以下是关于《古人谈读书》的一些资料。
1. 作者,《古人谈读书》的作者是清代文人王国维。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深受后人的推崇和研究。
2. 内容概述,《古人谈读书》主要以王国维对于读书的心得和体悟为主线,结合了古代文人的观点和经验。
书中探讨了读书的目的、方法、态度以及读书对于人的修养和思维能力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3. 观点和主题,《古人谈读书》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培养品德和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
书中也提到了读书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内容等问题。
4. 影响和意义,《古人谈读书》通过对古代智者和文人的思想
和经验的整理和总结,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读书指南和启示。
它不仅对于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也对于整个社会的教育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 阅读建议,对于读者来说,阅读《古人谈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智慧,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读书经验和方法。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思考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态度,以及如何将读书的收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结起来,《古人谈读书》是一本以王国维为主导的关于读书的经典著作,它记录了古代智者和文人对于读书的见解和体验。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智者的思想和智慧,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关于读书的宝贵经验和方法。
这本书对于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于整个社会的教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人谈读书》时古人谈读书
读书可以开阔心胸,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人们可以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精神追求。
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增强同理心和包容心,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循序渐进是古人读书的又一重要方法,强调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来阅读和理解文本。
总结词
循序渐进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来阅读和理解文本,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局部到整体。这种方法有助于读者逐步深入地理解文本,避免跳跃式阅读和理解带来的误解和困惑。
详细描述
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古人会先选择较为简单的书籍和篇章进行阅读,逐渐增加难度和深度。同时,他们也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来安排阅读计划,例如先读正文,再读注释和附录等。
古人认为读书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通过读书可以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历史和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
读书还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世界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古人谈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02
总结词:熟读精思是古人读书的重要方法之一,强调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具体做法
循序渐进的方法有助于培养读者的阅读计划和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果和理解能力。
意义和影响
01
虚心涵泳是古人读书的又一重要方法,强调以谦虚的心态去理解和接受文本的意义和思想。
总结词
02
虚心涵泳是指以谦虚的心态去理解和接受文本的意义和思想,不轻易否定或偏执于某一种观点或解释。这种方法有助于读者全面地理解文本,避免主观臆断或片面理解。
中国古人谈读书十则
中国古人谈读书十则吴尚之在古人看来,读书是修身善学的方法,也是精神理想的寄托。
本文为吴尚之委员整理出的十则读书笔记,不仅将古人关于读书的观点和方法一一道来,更体现了名家的精神风貌,值得回味。
刘向“学无迟暮”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
辑录《楚辞》十六卷,收录其所作《九叹》,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传世。
刘向在《说苑》中,收录了晋平公与师旷的一段对话,谈及读书无迟暮。
《说苑》记载:晋平公问于师旷(春秋时盲人乐师)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暗)行乎?”从刘向的记述来看,人生读书学习,70岁开始也不晚,少年、壮年、老年时期,读书学习,各有风景,各有千秋,不分早晚,何谈迟暮?董遇:“读书当以三余”董遇,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学者,精通《老子》《左传》。
他在如何运用时间读书学习方面,颇有见解。
据《三国志·魏志·董遇传》记载: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苦于没有时间)。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董遇的读书观,值得我们思考:一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倡导书要熟读、反复读,读书上百遍,书中之义自然领会。
二是“当以三余”。
不少人曾提出,想读书,没时间。
董遇提出,读书要抢时间,运筹好时间,岁之余、日之余、时之余,总能抢到读书的时间。
生活中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即越是忙的人,越是喜欢读书,越是读书多。
董遇的读书观,给后人启示良多。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他归隐田园,以书为乐,关于读书,有不少独到见解流传至今。
苏轼论读书
苏轼论读书一个超一流的文化大师,都有其非凡的读书之途。
苏轼这位中国文化的“珠穆朗玛级”的人物,其读书的阅历和经验,更为典范。
“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书籍是苏轼一生中要的寄托和慰藉,即使被“下放”到当时最为蛮荒天涯海角之地海南儋州,“流转海外,如逃深谷,既无与晤语者,又书籍举无有,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册,常置左右,目为二友。
”(《答程全父推官六首(之三)》)苏轼读书很是勤奋,在他成一时文学宗师之后依然如此,秦少游之弟秦少章之曾说:“公尝言观书之乐,夜常以三鼓为率。
虽大醉,归亦必披展,至倦而寝。
”(宋何薳《春渚纪闻》)有书不读可惜也在苏轼看来,书具有不可取代的审美与实用价值:“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
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李氏山房藏书记》)书籍不仅“悦人耳目”,还“适于用”,且“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不同的人都会有所得,书是“求无不获”的。
但是,书如果不读,就是废纸一堆。
相比简牍、帛书,苏轼生活的北宋时代书籍已经开始“普及”了,像苏轼这样的小康之家已是“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
然而,正像今天一知识分子感叹:上个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时期,那时书很少,人读书的兴趣却很高,等到如今一个普通读书人藏书和电子书的文字量堪比过去一个图书馆,读书却成了一种难得雅致。
苏轼也有同样的感叹。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聃为多书。
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
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
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同上)书匮乏的时代,人会为某本书而痴迷疯狂,像文革刚刚结束时,很多书都是“手抄本”形式流传。
古人论读书
古人论读书古人论读书◎彭兆荪《读书》,载《清诗铎》卷二十三。
人读等身书,如将兵十万。
兵多行虑哗,书多语愁蔓。
何以节宣之?一心制众乱。
不见陆士衡,才富转为患。
亦有淮阴侯,多多乃益办。
要以我用书,勿为书所绊。
◎ 张潮《幽梦影》论读书“读史宜夏,其时久也。
”“史鉴宜与友共读。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大家之文,吾爱之慕之,吾愿学之;名家之文,吾爱之慕之,吾不敢学之。
学大家而不得,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也;学名家而不得,则士画虎不成反类狗矣。
”“史官所记者,直世界也;职方所载者,横世界也。
”(“尤悔庵曰:普天下所行者,混沌世界也。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能记为难。
”“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
”“读书最乐,若读史书则喜少怒多,究之怒处亦乐处也。
”“发前人未发之论,方是奇书。
”“凡是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
”“创新庵不若修古庙,读生书不若温旧业。
”“天下无书则已,有则必读之。
”“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语;能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
”◎陈眉公《围炉夜话》论读书“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
”“看书需放开眼孔。
”“一生快活皆庸福,万种艰辛出伟人。
”“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
”“读书须切己用功。
”“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之乐。
”“富不肯读书,贵不肯积德,错过可惜也。
”“士既多读书,必求读书而有用。
”“有真性情,须有真涵养;有大识见,乃有大文章。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功夫;神闲气静,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干大事的本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藏书家论读书阐述了我国古代著名藏书家关于“藏书”“读书”“治学”的思想,重点辑录了他们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中国古代藏书家大都酷嗜读书,怀有深深的读书情结,他们把读书看作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并认为书籍是永不枯竭的知识财富,藏书的目的是为了研读,读书应善于思考,学以致用。
标签:藏书家;藏书;读书;中国;古代中国古代的藏书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较渊博的知识和学问,不少人甚至是一代有影响的大学问家、大文学家。
关于“藏书”“读书”和“治学”等,他们都曾身体践行并有不少精辟的论述。
他们在藏书和读书过程中闪现出的思想火花,对我们今天的读书治学仍然是大有裨益的。
一、读书是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精神享受古代藏书家大都酷嗜读书,怀有深深的读书情结。
宋代大藏书家杨万里云:“绝甘屏荤,而以诗礼为膏粱;捐绮■缟,而以文史为襟带;去丝远竹,而以简编为笙镛。
”宋黄庭坚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
”《增修复古编二卷》中有这样一枚藏书印:“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无。
此昔人诒厥之名言……”。
这里“昔人”是指宋代著名藏书家尤袤。
他曾对朋友杨万里说:“吾所抄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清人叶昌炽曾写诗感叹尤袤的爱书精神:“饥当肉兮寒当裘,足消孤寂遣幽忧”。
无独有偶,明代著名藏书家胡应麟谈起读书时也有同感。
他说:“我一生于他无所嗜,所嗜独书。
饥当以食,渴当以饮。
诵之可以当韶■,览之可以当夷施。
忧藉以释,忿藉以平,病藉以起。
”明代藏书家祁承非常喜欢书,爱读书,甚至达到了典衣废食的地步。
他也说,人欲求见多识广而不肯读书,那就好比“求饱而懒营馔,取暖而懒裁衣。
”“个人好久不读书,便有尘俗生于胸,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
”又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
”在他看来,读书是何等重要的事!明代藏书家杨循吉的藏书楼取名“卧读斋”,以表明他愿终身以书为友,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心态;明末藏书家陈继儒酷爱读书,常指着书对弟子说:“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明代藏书家谢肇■更是认为,一个人能认真读书就等于延长了自己的生命——“无事常读书,一日是四日,若活七十年,便二百八十。
”二、读书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中华民族传统中历来有以读书为乐的强烈意识。
叶梦得,宋代著名藏书家和图书学家,也是位有名的文学家。
他一生同图书结下了不解之缘,颇喜读书,酷嗜藏书。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六经》不可一日去手”。
为官之后,在繁忙公务之余,他天天都要抽空读书。
南方的夏日,天气非常炎热,他还坚持每天读一卷《六经》,每年从五月到八月十五日,年年如此,他称之为“夏课”谢肇■更是有“耽书之癖”。
他曾说,“读未曾见之书,历未曾到之山水,如获至宝,尝异味,一段奇快,难以语人。
”在他看来,读书是一件何等快乐的事!明末大藏书家徐渤专门撰有《笔精·读书乐》一篇,其中写道:“人生之乐,莫过闭户读书。
得一僻书,识一奇字,遇一异事,见一佳句,不觉踊跃,虽丝竹满前,绮罗盈目,不足逾其快也。
”在徐渤看来,读书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读一本好书的快乐是听美好音乐、穿漂亮衣服所难以相比的。
读书之乐还可从我国古代藏书家的藏书印窥见一斑。
明末重刻沈氏花斋本《管子二十四卷》钤有“观澜于水,得趣于书”朱文方印,表明藏书家乐于读书,从书中得到乐趣。
通过读书品味个中情趣,赏心悦目,修身养性。
傅增湘自谓“书潜”,范大澈说自己乃“句章灌园叟”,陈继儒自我调侃“一腐儒”,冯登科的藏书室叫石经阁,于是他自然成了“石经蛀虫”,张敦仁自称“文章太守”,丁丙说自己是“书库抱残生”,有这等活泼快乐之心,读书自然是“开卷一乐”(毛晋印)“平生乐事”(范大澈印)了,鱼元傅叹“悔不十年读书”,姚婉真“一种心勤是读书”,潘祖荫说有书看、看好书是“如愿”之事,其藏书铭曰:“名山草堂,萧然独居。
门无车马,坐有图书。
沈酣枕籍,不知其余。
俯仰今昔,乐且宴如。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三、书籍是永不枯竭的知识财富叶盛,明代著名藏书家,其藏书楼■竹堂“藏书之富,甲于海内,聚书至数万卷”。
叶盛经常告诫子孙要爱书读书。
他说:“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读书。
贫则教训童稚以给食,但书种不绝足矣!”徐乾学,清初著名藏书家,从小就喜欢书,爱读书。
针对当时很多人只想为儿孙们多留下点土地财产、金玉宝物、亭台楼阁等,他却对他的几个儿子说:“依我看,不论给后人留下什么财产,也难免会有失去的一天,不会长久享用不尽的。
那么我给你们留传下什么东西呢?”徐乾学指着满屋子的藏书笑着说:“所传者惟是也!”并当即给藏书楼定名叫“传是楼”。
很显然,在徐乾学看来,田产财物、珍宝玉器等物质财富总有用尽之时,而书籍里的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尽用不完的。
清末藏书家张金吾藏书楼有诒经堂一处,系取“遗子黄金满■,不如一经”之义;杨以增的藏书楼名叫“海源阁”。
他把书籍比作海洋,“学者而不观于海焉,陋矣。
”然而,“观于海,久处其中,茫洋浩瀚不知所归,亦为学者之戒。
学者应该涉海而探源,知源之所出。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书籍它确实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只要我们“涉海探源”,就一定会找到永不枯竭的知识之源的!四、藏书主要是用来研读的图书典籍作为知识的载体,重要的文化资源,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在我国古代悠久的藏书史上,众多的藏书家倾尽精力、财力投身于藏书事业,究其目的,多是为读而藏。
清代乾嘉间的黄丕烈正是这样一位集藏、读、校、刊之大成的杰出藏书家和学问家。
黄丕烈酷嗜收藏图书,又颇爱读书、善读书,他不像有些藏书家那样,只以收藏为业,藏而不读,而是见到书,尤其是宋元善本,必悉心研读,详审精校。
他每读一书、校一书、鉴定一书,必将心得、书之来龙去脉、版本及掌故等写成题跋,有些书甚至要写下四五篇题跋文字。
他一生大约为800多种珍善典籍写下了千余篇题跋之作。
胡应麟,明代中后期著名藏书家、著名学者。
在谈到藏书与读书的关系时,他主张做学问与多读书本非二途,应是相辅相成的。
他把藏书家分为两种,一种是把书籍布置得华丽精美但触手如新的,讥笑他们为好事之人;一种是书籍虽也翻看但只重表面内容不求甚解的,讽刺他们如同书中的■虫一般,贬之为鉴赏家。
在他眼中,图书只能通过“使用”才能发挥它的价值,才有收藏的必要。
“夫书聚而弗读,尤亡聚也”。
陈第,明后期著名藏书家,他收藏图书有一种很可贵的指导思想,那就是藏为用的思想。
他收藏图书的主要目的是用于读书治学。
他曾说,古人藏书往往为的是留传子孙,而其子孙也未必是读书之人,故而留书是否有用就很难说了。
的确如其所说,陈第藏书主要是为了研读。
他读书十分认真,经常随手把读书心得和见解写在书上。
凡读过之书,不论前人评价如何,他总是要写出自己的一得之见。
对此,他曾说:“非敢袭前人成说以为己私珍也。
”陈第于图书广藏博览,因而学问博深。
他精熟于五经,对诗、易尤有研究。
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张金吾则更因将藏书与读书治学紧密结合,在传承典籍、施惠学林的藏书实践中体现出为用而藏、藏以致用的开明意识更为世人所瞩目。
他说:“人有愚智贤不肖之异者,学不学之所致也。
然欲致力于学者,必先读书,欲读书者,必先藏书,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
”又说:“藏书而不知读书,犹弗藏也;读书而不知研精覃思,随性分所近,成专门之学,犹弗读也。
”“读书必藏书,藏书为读书,乃历代藏书家之宗旨”。
江藩也说:“夫欲读书,所以蓄书,蓄而不读,虽珍若骊珠,何异空谈龙肉哉!”这表明,先贤藏书之目的与宗旨全在读书,读书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藏书家。
这些论述把藏书与读书的关系说得很透彻。
所以说,藏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读。
五、读书应善于思考,学以致用叶盛,明中期著名藏书家。
他不但是个非常爱书的人,也是个很会读书的人。
他曾说:“一个人光是能读许多的书,而不能辨别书之好坏,读后并无收获,不知道书里哪些地方说的是对的,可以照着去做,也不知道哪些地方说的是不对的,不应仿效,这不是会读书的人;读书之后,虽有收获,但不能去实践,不能见之于行动,这也不算是真正会读书。
”;谢肇■曾批评三种藏书人,其中有一种他认为是藏书家中较多的,即所谓“博学多识”“记诵如流”,但“难以自运”“寸觚莫展”,只会死读书而不能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并且他还说,这种毛病是一般人很难克服得了的。
祁承作有《读书训》一篇,其中较详细地阐明了他的读书观点,他说,读书要专心致志,深入理解内容实质;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要学以致用,认真实践等等,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的!在谈到读书应学以致用方面,徐乾学也说:“为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然后力行以求至。
”就是说,要学到东西,必须心领神会其理,然后身体力行,才能真正学到手。
《万卷精华楼藏书记》是耿文光一辈子读书的结晶,其中多有指导读书之语。
谈到读书应善于思考时,他说:“太凡读书不能不疑。
读书而无疑,是盖于心无所得故也。
无所得则无所思,不思矣,何疑之有。
此读书之大患也。
善读书者,必极其心思,一字不通弗舍之,而求一句;一句不通弗舍之,而求一章;一章不通弗舍之,而求一篇。
夫如是,则思深,思之深,则必有疑。
困其疑而极心思,则其有得也。
”何等精辟的论述!参考文献:[1]郑伟章,李万健.中国著名藏书家传略[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9.[2]衡大新.古代藏书家的读书情结[J].古典文学知识,2010,(6):138-142.[3]李云.传递读书种子——张金吾藏书观及其实践[J].典籍与文化,2005,(1):40-46.[4]曹晓帆.古代苏州私人藏书楼命名的文化意蕴[J].图书馆论坛,2006,(3):32-33,142.[5]刘宁,等.古代藏书印刍议[J].图书馆杂志,2007,(11):77-78.[6]王和平,等.我国古代藏书家的优良特质及其卓越贡献[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12):144-147.[7]李万健.黄丕烈的藏书、读书治学及刻书[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12-115.[8]姚淑慧.先贤藏书,泽及后人[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0,(2):77-80.[9]来新夏.藏书读书治学[J].津图学刊,2001,(1):37-39.[10]李鹏.一代藏书家——胡应麟[J].新世纪图书馆,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