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宇的海外“八大”情结

合集下载

文物200502--石涛与八大山人的共同友人退翁考_朱良志

文物200502--石涛与八大山人的共同友人退翁考_朱良志

·86·石涛与八大山人的共同友人退翁考朱良志(北京大学教授)八大山人山水花鸟册页《安晚册》,是山人生平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此组册页共二十二幅(图一~三),清人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著录。

此画流入日本,为日本住友宽一收藏,现藏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

在该册页的尾跋中,八大山人说:“甲戌夏五月六日以至既望,为退翁先生抹此”。

这组册页是送给一位叫退翁的人。

石涛的书札和画跋中,也有一位叫退翁的友人。

这位退翁到底是谁,八大和石涛的友人退翁是不是同一人,这引起学界浓厚的兴趣,但却有相当大的歧见。

《过云楼书画记》认为,八大所言之退翁,是明末清初的李洪储。

李洪储,号退翁,是当时一位著名的禅僧,法名灵岩继起,在遗民中有相当大的影响[1]。

然李洪储生于1604年,1672年卒。

八大山人赠退翁册页二十二幅,虽非一时所作,但最早的时间在康熙甲戌(1694年)。

显然时间不合。

日本学者新藤武弘认为,遗民情结浓厚的八大山人为李洪储的事迹所感动,在他去世之后二十余年赠给泉下之知己。

这样的推论,其实是很难说服人的[2]。

《安晚册》不可能是赠1672年就圆寂的灵岩继起的,即使八大山人的故国之心与继起是多么的相合,八大山人也不可能在题款中对一位故去20多年的前贤说:“书附高明一笑”。

而在此册的引首中,八大山人明确地交代“退翁先生属书”———遵退翁先生所嘱而作此册页,一位故去的先人又怎么能“属书”呢?如果是作画抚慰己心,并将自己的崇敬“献给死后过了二十年的灵岩继起”,那么深通文理的八大山人怎么可能在尾跋中说:“为退翁先生抹此十六幅”?新藤武弘先生采清人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之说,这样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但却为八大山人研究界不少论著采录!王方宇《石涛与八大山人的共同友人》是两位大师研究中的重要论文,这篇论文为石涛和八大山人之间的交往理清了一个初步的头绪。

该文研摩二人现存作品,钩沉相关典籍,测知二人的共同朋友有程抱犊、染庵、退翁等九人。

中国留学生留在国外做科研的例子

中国留学生留在国外做科研的例子

中国留学生留在国外做科研的例子引言: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留学期间不仅能够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还有机会参与到国际科研项目中。

这为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提供了平台,也为中国科技创新做出了贡献。

以下将介绍几个成功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做科研的例子。

段落一:华中科技大学的张蔚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医学研究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的优秀学子,张蔚选择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学位。

他加入了斯坦福医学院的先进生物学研究实验室,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针对疾病的研究。

他的研究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和干细胞疗法的应用。

在斯坦福大学期间,张蔚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并参与了多项与大型科研机构合作的项目。

他的优秀成绩和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中国留学生留在国外做科研树立了榜样。

段落二:北京大学的李明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进行工程研究李明在北京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后,前往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进行硕士学习。

他加入了该校的机械工程系,并参与了一项关于节能与环保的科研项目。

李明的研究方向是利用新材料和工艺设计创新工程解决方案。

他与团队成员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高效节能发动机,该发动机在能源利用效率和低排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李明的工程研究成果得到德国工业界和学术界的认可,并为中国留学生在国外从事工程科研提供了成功典范。

段落三:清华大学的王瑞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经济学研究王瑞是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他选择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他加入了哈佛大学经济系的研究团队,并专注于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市场的研究。

王瑞以其深入的理论功底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在学术界广受赞誉。

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一流的经济学期刊上,并被多个主流媒体报道。

王瑞的成功经历激励了更多中国留学生选择在国外深入研究经济学领域。

结论:以上是几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做科研的典型例子。

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展现了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具有的学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他们的成功经历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国际声誉,也为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纵横捭阖中,喜出望“外”

纵横捭阖中,喜出望“外”

纵横捭阖中,喜出望“外”作者:来源:《高考金刊·理科版》2018年第07期佛家有句经典之言:“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

”作为外交官,我们懂得要有足够勇气和智慧来面对周遭的环境,内心的强大才是成就自我的根本所在。

道执着,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乎内心的理想与坚守;洒热血,国予重任,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唯专注,懂得承受身在异乡的寂寞,把驻外的日子过得繁花似锦;更坚韧,不惧困难与危险,既来之,则安之。

每一名外交官,都是英雄!Big Data ·大数据自1949年以来,中国建交国家数不断增加,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外交大国,现建交国家数达到175个,遍布各大洲及主要国家。

据统计,2013年至2015年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共出访外国19次(2013年4次,2014年7次,2015年8次),足迹遍及六大洲共40个国家。

听TA说@起跑线(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专业,英国大使馆常驻人员)有人说,外交官的工作无非就是吃吃饭、开开会、打打高尔夫,和各国领导人谈笑风生的同时顺便游览一下各大洲的美好风光,偶尔遇到问题,就打打太极。

这就是很多人眼里的外交工作,似乎复读机也比一位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外交官处理得更好。

可是,外交官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我们看到的,似乎永远是文质彬彬、面无表情的外交官。

但实际上,外交有着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

有人说外交部从来没有采取过实质性措施。

那我想请问,菲律宾香蕉农的遭遇要怎么来解释?是因为他们见鬼了么?如果说外交部只会抗议,从来不做实事,那我想请问,撤侨的飞机是怎么安排的呢?难道是因为航空公司良心发现,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外国人进入中国的签证是谁在发放?中国人到了国外的领事保护是谁在做?大大小小的事情监控,都需要外交部。

国人境外丢护照,国外的朋友想入境,务工的华人被困国外……为其工作的都是辛勤的“外交人”。

外交人在幕后任劳任怨,换回的只有一句:“外交部?别提了!”这样说外交人实在令人伤心,不是吗?@藤奇(南京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外交部公务员)近几年大家共同的感受就是,在国际外交上,中国确实硬气了不少,面对他国的挑衅,中方丝毫不退让。

什么是真正的国际化

什么是真正的国际化

什么是真正的国际化作者:龙应台来源:《视野》2016年第01期不论是北京还是吉隆坡,香港还是台北,都有一个“国际化”的共同面貌:星巴克咖啡馆不管在哪一个城市里都可以俏生生地站在街角,7-11商店取代了原来老先生老太太开的杂货店,最流行的嘻哈音乐和服饰到处可见,好莱坞的电影比欧洲还早上市。

生活的韵律也与国际同步:2月14日买花过情人节,10月底戴上面具参加“万圣节”变装游行,11月有人吃火鸡过感恩节,12月广场上万人空巷载歌载舞庆祝耶诞节;年底,放烟火、开香槟,倒数时,亲吻你身边的人。

从北京到吉隆坡,“国际化”成为一个举国上下努力追求的目标。

但是,慢一点,究竟什么叫“国际化”呢?按照字义,就是使自己变得跟“国际”一样,可是,谁是“国际”呢?变得跟谁一样呢?把英语变成官方语言,是要把台湾变成英国美国,还是印度菲律宾?还是香港新加坡?当执政者宣布要将别国的语言拿来作自己的官方语言时,他对于自己国家的安身立命之所在、之所趋,有没有认真地思考过呢?1978年我第一次到欧洲,这是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先进国家的聚集处,我带着满脑子对“现代化”的想象而去。

离开机场,车子沿着德法边境行驶。

一路上没看见预期中的高科技、超现实的都市景观,却看见田野依依,江山如画。

树林与麦田尽处,就是村落。

村落的红瓦白墙起落有致,衬着教堂尖塔的沉静。

斜阳钟声,鸡犬相闻。

绵延数百里,竟然像中古世纪的图片。

我是震惊的。

我以为会到处看见人的“现代”成就的骄傲展现,但是不断撞见的,却是贴近泥土的默不作声的“传统”。

穿过浓绿的草原,这牧羊人缓缓向我走近,就像旧约圣经里的牧羊人走近一个口渴的旅人。

尔后在欧洲的长期定居,只是不断见证传统的生生不息。

生老病死的人间礼仪——什么时辰唱什么歌、用什么颜色、送什么花,对什么人用什么遣词与用句,井井有条。

春夏秋冬的生活韵律——暮冬的化妆游行以驱鬼,初春的彩绘鸡蛋以庆生,夏至的广场歌舞以休憩,耶诞的庄严静思以祈福。

东西方文化差异和国际形势

东西方文化差异和国际形势

东西方文化差异和国际形势作者:admin时间:08-06-17 点击:101卢秋田:60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外交学院,而后顺利地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实现了做外交官的梦想。

曾先后派驻荷兰、苏里南、卢森堡、德国、罗马尼亚等国,并曾担任卢森堡、罗马尼亚大使。

1997年1月,卢秋田被任命为中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生在浙江绍兴,长在上海,学习在北京,工作在欧洲”是卢大使对自己一生经历的简要概括,在长达28年的外交生涯中,他始终注重对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关注,著有《差异——一位大使眼中的东西方思维》一书。

多年的外交工作经验使他深刻体会到,只有了解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国际形势的三个历史性趋势第一个趋势是,当前政治上的多元化趋势,也就是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

这个趋势在加速地发展,主张多边主义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潮流。

第二个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样的一种发展趋势,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小了,地球变小了,资源方面的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发展,并且带动了区域化的发展。

但是全球化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使一些发展中国家边缘化。

中国是搭了全球化的车子,开始和平崛起或者叫和平发展。

第三个趋势是,如果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当前世界的战略格局,这个格局叫做一超多强。

一个超级大国,几个强的力量中心。

美国是目前无可非议的唯一的超级大国。

在未来10年、20年内,恐怕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取代这个位置。

多强则在不断地发展,一般来讲,多强指的是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现在又有人把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家加了进去。

当前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大家普遍承认的,尤其是最近五、六年来,那就是中国的和平崛起。

中国的发展,不论你赞赏不赞赏,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无论从GDP国民发展总值的数目来看,还是从出口总额已经居世界第三位,很多经济指标都已经名列前茅的情况来看,中国已无可非议地成为一个大国。

文化差异东西方思维方式——海外华人写作启示录

文化差异东西方思维方式——海外华人写作启示录

前 言文化差异:东西方思维方式——海外华人写作启示录◎ [澳] 庄伟杰有关跨文化对话所引发的冲突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普遍的。

“东西文化的交汇可以说是世界近代历史的特点,而尤其在近二百年间,中国文化的变化发展更脱离不开东西方互动关联的大背景。

”(张隆溪:《中西文化研究十论》自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只要我们打开历史的册页,从中国文化界、学术界许多仁人志士如梁启超、王国维、鲁迅、林语堂、钱锺书、朱光潜等先驱者那里,就可以寻找到他们跋涉探索于东西文化对话比较的思想履痕。

时至今日,尽管人类已走向“地球村”,但毕竟的东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生长区域不同,在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价值取向、风俗习惯乃至生活方式和消费偏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是而带来在创意理念、文化特质和思维方式的迥然有别,从而引发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

引人关注的是,在双重或多元文化背景中生长于异质土壤上的跨域性华文书写——华文文学,本身就是在东西文化交汇(边缘)处形成的一道独特的跨文化风景线。

由于海外2语言与文化研究(2018年秋总第十三辑)的华文书写是介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化之间,因而既可与中国本土文化和文学进行对话,同时又以其“另类”特征而跻身于世界文学大潮中。

基于这种思考,抱着我们可以达到跨文化理解的信念,笔者拟从不同侧面就东西方的有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比较,以期对走向新世纪的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或者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汇融合能多少提供一点启示。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近代西方学术可以说特别注重语言问题。

20世纪从形式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符号学都起了重要作用,思想学术各个领域大多有所谓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认为语言绝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是与人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密不可分。

在不同文化和传统的研究中,语言学都显得十分重要,从人类学到社会政治理论,到处可以见到语言学转向的影响,当然也影响到西方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研究。

对话寻找瑞典的创新基因

对话寻找瑞典的创新基因

对话寻找瑞典的创新基因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对话》寻找瑞典创新基因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1日 10:3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近期报道艾达生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毕尔克爱立信集团中国及东北亚区副总裁康佑坤斯道拉恩索集团总裁大龙易为公关总裁莫德-奥勒夫松瑞典副首相夏洛特-布诺格琳瑞典创新局局长陈永岚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高级顾问王洁明《了望》周刊主任编辑蔡明科宝-博洛尼家居集团首席执行官谢海状沈阳远大企业集团总工程师房晓辉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陈永岚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高级顾问主持人陈伟鸿:谢谢大家,也欢迎电视机前的各位,每周此刻准时来收看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对话》节目。

在生活当中,曾经有的一些发明创造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我今天在节目当中特别想请大家看看,我眼前特地为大家准备的这些道具。

这个是一个电话的听筒,这个是也许我们现代人每天都会用到的电脑的鼠标,还有更早一些的活动的扳手,以及这条拉链。

旁边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如果你坐飞机的话,如果你开车的话,你可能都需要用到它,安全带。

现在我要告诉各位的是,这样的一些创意都来自同样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名字叫瑞典。

在今天《对话》节目的现场,我们就请到了很多来自瑞典的企业家朋友,和对瑞典这个国家的创新力非常关注的一些朋友,其实也许他们可以给我们补充更多,来自瑞典的一些创意或者说是一些发明。

艾达生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刚才谈过个人创新可以产生变革,这个小东西可以挽救生命,有效治疗哮喘病。

这是大概20年前,我们公司实验室的一个同事发明的,他做这个药是因为他女儿得了哮喘,他很不满意他女儿的治疗方案,所以发明了这个药。

这是个很长的故事,他花了很多精力说服很多人,现在这个小东西里面装着药,治疗着哮喘病人。

这个东西是倾注了他的稚拙、他的梦想,还有对原来治疗方法的不满意,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例子,证明个人的革新力量。

论八大艺术

论八大艺术

三百年前的艺术巨匠八大山人(1626-1705),不仅属于他生活的17世纪,而且属于中国艺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走向现代的20世纪。

从世纪初到世纪末,八大山人特立独行的艺术风格及其扑朔迷离的悲剧身世,一直吸引着借古开今的书画家和寻根究底的学者。

纵观百年来对八大山人的研究与借鉴,可以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学者的研究相对滞后于画家的借鉴。

从学者对八大山人的研究而论,在20世纪的前60年,大体处于有待深入的阶段。

虽然学者们都力图使用科学的方法,也努力摆脱正统派旧美术史观的束缚,在通史、综论和评介中给予八大山人以更积极的评价,但尚少个案和专题研究,也没有多少运用新资料通过具体分析作品引出结论的成果。

至1960年《文物》杂志发表《八大山人丛考及牛石慧考》和《个山小像的发现》之后,特别是七八十年代海内外学术交流日多以来,对八大山人的研究才进入了一个逐渐深入的阶段。

在中国大陆、港、台以及北美、日、韩的研究界,已涌现出若干位八大山人专家,出版了近十种专著,以中文发表的论文或关于八大的文章亦有二百余篇,并结集编出了三种论文集,以致有的学者认为“八大山人学”已经兴起。

考察三种论文集,亦即王方宇编《八大山人论集》和八大山人纪念馆编《八大山人研究》一、二集的篇目,可以发现,在总共96篇论文中,考证考辨其身世生平与字号印押者28篇,专论其花鸟画者16篇,专论其山水画者3篇,专论其书法者3篇,论及其诗歌者9篇,论述其思想美学者4篇,专论其艺术手段之变形、构图与抽象者3篇,专论其艺术影响者3篇,讨论其艺术分期者2篇,谈论其人其画者17篇,其他7篇。

这一系列的选题表明,近40年来学者对八大山人的研究已经由宽泛到专门,由笼统的把握到具体的认知。

在史实的考据和材料的梳理上厥功甚伟,对八大山人艺术的方方面面乃至代表性作品的探讨也日益具体而微,但若和画家的借鉴相比,就明显落后了。

从画家对八大山人的借鉴而言,20世纪上半叶已十分明显,但凡专擅或兼工写意花鸟画的名家,莫不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八大山人,其中明显取法于八大山人而终成大器者,即有吴昌硕、陈世曾、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朱屺瞻、李苦禅、丁衍庸等。

阐述目录

阐述目录

摘要在电子竞技登录中国10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和人爱上了这项运动。

它前进的脚步磕磕绊绊,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笔者选择了一个相对非常优秀的选手作为采访对象,从客观的角度向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电子竞技玩家,和他所面临的担忧与问题。

如何让电子竞技成为一种体现体育精神的竞技类体育项目,才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而发展的关键就是对相关产业正确的认识与引导。

这个引导则更多的来源于舆论的导向,如何去客观的看待这个新生的事物,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我想,这是新闻工作者最应该关注的事。

一、采访初衷二、采访对象三、采访内容四、采访形式五、经验教训六、作品评价关键词:电子竞技体育陈文AbstractAuthor : Yunfei LiuTutor : Yongjie ZhangLog in E-sports in China 10 years later, more and more people contact and fell in love with the sport. It stumbling steps forward, there is also support for the opposition. In such an environment, I chose a relatively very good player as interviewed, from an objective point of view presented to the reader a true competitive gamer, and his concerns and problems faced.How to make e-sports as a reflection of the spirit of athletic sports sports, is we are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industries is the key to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and guidance. More from this guide public opinion is oriented, how to objectively look at this new thing, and give proper guidance, I think this is the most journalists should be concern.⒈, interviews with the original intention⒉, subjects⒊, the interview⒋, an interview form⒌. Lessons learned⒍, work evaluationKeywords: Electronic Sports Chen目录一、采访初衷 (1)二、采访对象 (2)三、采访内容 (3)四、采访形式 (3)五、经验教训 (4)六、作品评价 (5)致谢 (6)参考文献 (7)。

海外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

海外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

㊀㊀收稿日期:2022-08-12㊀㊀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下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研究 (DIA170361)㊀㊀作者简介:张剑(1970 ),女,山东潍坊人,教授,从事应用语言学㊁跨文化交际和学术英语教学研究;汪洪澜(1972 ),女,甘肃平凉人,讲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㊁传统文化研究㊂第25卷第1期2023年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IT(SOCIALSCIENCESEDITION)Vol.25No.1Jan.,2023㊃文学与文化研究㊃海外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张㊀剑a,汪洪澜b(北京理工大学a.外国语学院;b.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1)㊀㊀摘㊀要:基于历时的实证研究,旨在研究调查海外留学生如何适应新的文化以及如何建构文化认同㊂从中国留学生的叙述角度和中国学者的视角进行分析,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从坚持自我认同到融入多元文化认识的过程,以及从强调文化差异到学会积极沟通和协商的过程,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变得更强㊂对于身处多元文化碰撞区的留学生,建构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是在深入认知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建构文化间性㊂㊀㊀关键词: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文化间性㊀㊀中图分类号:G12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1971(2023)01-0108-06引 言㊀㊀随着全球化进程和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已成为世界留学生的主要来源地㊂据教育部信息,2016 2019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数量高达251.8万人,其中回国201.3万人,学成回国人数占比达八成(79.9%)[1]㊂新冠疫情以来,2020出国人数虽然同比略有下降,但最近两年总的上升趋势并未改变㊂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支留学大军也成为不可忽视的中国文化的海外代表和传播者㊂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构建是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㊁构建和谐的生活和工作氛围,在目标文化环境中保持中国文化和全球观念的平衡,打破外界对中国以及留学生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表达中国声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㊂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文化认同的构建主要围绕着身份认同(Identity)这一问题展开㊂身份认同这个词本身就有身份㊁认同㊁身份认同等不同说法,在国内外学术界是一个存在广泛争议的概念,涉及政治学㊁心理学㊁社会学㊁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等不同学科领域㊂一般认为,留学或移民人群的身份认同在文化适应和融入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但前人研究更多探讨文化适应的困境和挑战,往往强调文化休克(cultureshock)和逆文化休克等消极方面的问题[2]㊂而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却显示,随着全球化和网络的快速发展,跨文化适应和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案例不断出现,跨文化适应和文化认同研究也应当与时俱进㊂目前海外中国学生研究的研究群体多是WEIRD(Western,Educated,Industrialised,RichandDemocratic)群体,即代表西方工业化民主社会富裕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少数阶层㊂他们从他者的角度进行观察和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归纳㊁定义㊁评判时很难不受自身文化的影响㊂而从主体㊃801㊃角度,即中国学生和学者自身作为参与者和研究者进行的研究较少,对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的研究则少之又少㊂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全球化以及逆全球化同时存在,东西方对立,新冠疫情肆虐蔓延,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㊂如何突破这样的困境?如何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沟通且同时保持各自文化的独特性?我们将研究视角定位在身处跨文化交际漩涡中的海外中国留学生身上,试图通过全方位观察其学习㊁生活㊁心理和思想情感等内容,深入了解他们的中国文化认同构建的特点,并从中梳理出一些规律性现象,给予学理分析和建设性对策途径㊂㊀㊀一㊁文化认同的内核㊀㊀文化认同本质上是一个 我是谁 我们是谁 的问题,即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将自己区别于其他群体的共识,此共识包括从象征物(比如长城㊁龙㊁熊猫)到语言㊁历史㊁习俗㊁价值等范畴㊂对于文化认同的解读众说纷纭,但内核基本一致㊂本文则以Kramsch的文化概念作为理论依据之一㊂Kramsch提出, 文化是参与享有共同社会空间㊁历史以及共同想象的话语社区的资格㊂即使离开了该社区,其成员无论在哪里,都可以保留感知㊁凭信㊁评价和行动的标准体系,这些标准通常被称为他们的文化 [3]㊂ 他们的文化 就是该社区成员的文化认同,是经过一定时间沉淀下来的,是不会随时间和地点轻易改变的,例如对故乡食物的偏爱㊁对家乡和祖国的眷恋㊁对教育的重视程度㊁对和谐的推崇以及对建筑和服装的审美,等等㊂该共识是文化社区成员理解㊁对比㊁反思其他文化的出发点,是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进行文化批评以及构建新的文化认同的根基㊂文化认同的另一个重要属性是动态㊂本质主义往往把文化和国家的概念混为一谈,认为文化是固定的㊁泾渭分明的,用几个简单化的形容词就能概括不同国家的文化㊂比如,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截然对立,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美国是个人主义文化㊂相似的例子还有英国文化保守㊁美国文化开放等㊂这种观点的局限性在于抹杀了文化内部的丰富性㊁复杂性和独特性,也容易导致文化僵化和自我封闭,已被当今学界所诟病㊂貌似简单的文化其实是一个非常难以界定的概念㊂祝华,ClaireKramsch,张剑认为,文化认同是不间断的意义构建过程,其所有成员都在参与这一动态的持续的构建过程;文化不应被视为地理性实体存在,文化认同也不应被束缚在固定的㊁静态的规则体系内[4]㊂文化认同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身份认同(identity)研究㊂早期研究着眼于主体身份认同研究,比如Labov[5]把民族㊁性别等主体身份当作影响语言交流特征的主要因素㊂而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身份认同研究也相应产生了变化,即从主体身份认同向文化认同(culturalidentity)和跨文化间性(interculturality)转变[6]219㊂跨文化间性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一个新的研究范式,认为每个人都有多重的文化身份,因而文化认同是可以采取一定的行动㊁通过一定的策略来协商和争取的,是随时间㊁空间和沟通协商的过程而处于动态过程之中的㊂学者们试图把身份认同划分成不同类别,比如Tracy提出主体身份㊁个人身份㊁情景互动身份以及关系身份等四种分类,其中民族㊁性别㊁出生地等主体身份是相对稳定的,个人身份是多重互嵌式的,而情景互动身份和关系身份是在动态的情景和社会关系中实现的㊂所有这些身份在 稳定 临时 以及 个人 社会 等维度持续动态存在[7]㊂Pavlenko和Blackledge将身份认同主要分为接受型和可协商型两个维度[8]㊂ZhuHua则将身份认同分为自我身份认同和他人规定的身份认同;另外根据交流媒介的不同而分为可听㊁可见以及可读的身份认同㊂她认为,在跨文化间性视域下,身份认同既包含主体身份如国家民族,也包含其他相互交错的身份如职业㊁性别㊁社会阶级以及宗教信仰等,是多重身份的汇总[6]215-216㊂例如,一位中国某大学教授,她同时还是女儿㊁母亲㊁妻子㊁博士生导师㊁中国民族舞爱好者㊁棒球迷;在英国访学的期间是伦敦大学的访问学者㊁伦敦某小学PTA家校联合会的志愿者㊁社区健身俱乐部会员;在英国的邻居眼中她还可能是一位不喜欢社交的中国房客㊁英文流利的亚洲女性,在英国朋友眼中她可能是一位热情好客的中国朋友㊁同事以及擅长中国美食的大厨,等等㊂综上所述,未来的文化认同研究将更加细化㊁多元化㊁复杂化,需要在一个处于持续动态的语境下,甄别群体内的多种差异和个体的多重身份㊂㊀㊀二㊁中国文化认同㊀㊀近几十年来,中国出现过两次中国文化认同㊃901㊃研究热潮:一次是与改革开放同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延续至21世纪初;另一次则伴随着全球化㊁互联网和消费经济的进程应运而生,目前正在进行中㊂在两次热潮中,研究者们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内涵进行了积极的多维度讨论㊂1992年郑晓云出版‘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一书,后修订再版更名为‘文化认同论“㊂这是一部全面讨论文化认同理论的著作,是第一次中国文化认同研究热潮的先锋和代表,影响持续至今㊂郑晓云认为,文化认同是人对于某种文化的倾向性㊁共识与认可,是人对文化的归属性意识;文化认同是一个建构过程,可以随时间和环境变化而被重构[9]㊂之后许多学者通过对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传统延续和重构过程进行田野调查,进一步深化了中国文化认同的建构与变迁观[10]㊂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在分析传统重构的同时,对单方向㊁单维度进化的文化观提出了挑战㊂费孝通对中国文化认同做了总结性研究,并提出 文化自觉 的概念: 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 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㊁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 ㊂中国文化不是 复旧 ,也不能 全盘西化 或 全盘他化 ㊂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强调文化的自主性㊁独立性㊂但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的观点,强调文化应该是多元并存的[11]㊂同一时期的乐黛云也认为, 要实现群体层面上的文化自觉,不仅要求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进行重新认知㊁理解和诠释,还必须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 [12]㊂总而言之,国内的理论研究指出了中国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强调了文化自觉和自主的重要性,同时认为文化是一个互动的㊁不断建构和重构的过程㊂随着经济高速发展㊁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近几年中国的文化认同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个体㊁社会和跨文化交际三个层面㊂个体遇到的认同问题聚焦在 意义的迷失 ,即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迷失,社会普遍弥漫着焦虑气氛㊂社会层面的认同问题表现在实质性传统文化的失落上,这里的 实质性传统文化 指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深层次文化内核,是中国文化认同的根基所在㊂而跨文化交际层面,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平衡中国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㊁如何平衡中国文化认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意识以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㊂针对目前的中国文化认同问题,不同的学科和研究领域都有自己的研究维度,国内涌现出大量的研究著作,其中大多数以理论研究为主㊂中国文化认同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国文化认同㊁外国来华留学生以及中国海外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等领域,涉及概念内涵㊁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的研究㊂还有一些学者则运用社会学㊁心理学等学科方法,通过可量化㊁可操作的统计分析,进行实证研究㊂以在华外国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研究为例,这类研究有的以代表性中国文化符号为坐标来考察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程度,并给出政策性建议和实践路径;有的则从语言㊁文化习俗㊁价值观等深层文化内核角度来进行研究㊂需要指出的是,这类研究大多强调单向度的中国文化认同,较少涉及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视角㊂不同于对在华外国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研究,中国海外留学生文化认同的研究相对较少,内容集中在对文化适应和融合的关注上㊂这类研究以实证为主,通过话语分析㊁关键事件和时刻分析等方法[13]调查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过程㊁面临的挑战㊁以及跨文化过程中的身份建构㊂例如,田美和黄国文把在澳华人的中国认同划分为 分离性中国认同㊁边缘性中国认同㊁融合性中澳认同㊁融入性澳洲认同以及多向关联性认同 ,考察个体和多文化社会之间的互动以及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14]㊂身份认同研究和当前中国的国家战略密切相关,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能够让文化 他者 信服㊁接受并且乐于分享,这就要求中国文化认同的建构中必须包含两个维度的认同,即普世价值的认同和中华民族文化核心的认同[15]㊂我们认为,全球化冲击是目前中国文化认同危机的主要根源之一,身处两种文化碰撞处的海外中国留学生则可以作为最佳观察和研究对象,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考察他们的文化适应和文化认同过程㊂㊀㊀三、中国留学生文化认同建构的共性㊀㊀本文依托第一作者主持的教育科学规划基项目,对中国大陆31名在英(27人)㊁法(2人)㊁德(1人)㊁美(1人)等国本科到博士水平的中国大陆留学生进行了历时一到八年的追踪调查,主要㊃011㊃通过观察和半结构访谈的形式了解留学生的跨文化经历㊂该调查试图从中国学生的叙述角度和中国学者的视角来研究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和文化认同,考察他们在新文化环境中如何寻找自我㊁反观自我,如何与所在地文化和社会双向互动,如何建构中国文化认同,以期更加真实地接近他们的语言㊁意识㊁心理等深层次的文化范畴,并对国内的语言㊁文化和跨文化教育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启迪[16]㊂(一)文化适应初期的自我认同在文化适应期,尤其是留学的第一学期,留学生自我认同特点如下:他们对目标国的一切感到新鲜,喜欢对比中外两种文化差异㊂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和中国人的看法,个人认同和国家认同高度一致,很多人提到的一句话就是 不能给中国人丢脸 ㊂他们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实力骄傲,以祖国传统文化为荣,思乡之情非常浓厚㊂他们积极向来自其他文化的人展示春节等中国节日的民俗㊁美食以及阖家团聚的理念;当来自其他文化的人向他们请教中国古代哲学和唐宋诗歌等经典文学作品时,他们有心有余力不足的感觉㊂一是英语表达能力欠缺,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㊂另外,中国留学生普遍对自己英语水平和学术水平不够自信,自我评价较低;英语口头交际能力不强,但学习动机较强,希望通过刻苦学习以及与本国人多交流等途径提高英语交流能力㊂(二)打破刻板印象留学生普遍提到外界对中国留学生群体的误解,或者强加到这个群体身上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其中最多被提及的有:中国人吃狗㊁吃宠物;中国学生都很有钱;中国学生上课很沉默,不爱发言;中国学生不爱社交甚至不够友好,等等㊂然而留学生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和外部强加的身份认同存在巨大的差异,他们认为这是对他们的误解以及强加给他们的偏见㊂很多留学生对这种刻板印象或强加的身份非常介意,他们努力地去打破外界对他们的刻板印象或偏见㊂例如,针对中国学生上课不爱发言的刻板印象,很多学生表示他们力图用实际行动改变他人的偏见:课前预习,上课积极参加讨论,多和老师沟通,取得好成绩并让老师意识到中国同学的积极进取和团队精神㊂而针对吃狗肉的问题,一位同学在访谈中仔细说明她的协商和沟通过程:会和有误解的人沟通,解释吃狗肉是亚洲一些地区的风俗,在中国很少见,她自己也从不吃狗肉㊂然而退一步说,即便中国有的地区有吃狗肉的历史和风俗,这一特定地区的风俗和世界上很多特别的饮食风俗是一样可以理解的:如极地地区的人吃海豚㊁吃鲸鱼,日本人吃河豚,欧美某些地区喜欢吃饲养的兔子㊁马等,这和吃鸡㊁吃牛㊁吃羊没有本质的差别㊂经过一番沟通之后,相互的理解增加,彼此的刻板印象也会改变㊂(三)身份认同的变化接受访谈的留学生都谈到了自己的变化,其中频率较高的变化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高;自我意识更强;更加自信;理解并尊重与自己不同的观念;更尊重个体差异;不再强调文化差异是造成误解和偏见的原因,而是通过语言和跨语言行为以及行动来进行协商和沟通㊂社交圈也从中国同学的小团体拓展到人群更加混合的学术团体和各种俱乐部等社交团体,信息来源和社交媒体也从微信的朋友圈和好友群扩展到whatsapp,instagram以及facebook等;身份更加多元化,遇见人际沟通的问题,不再焦虑和担心,处理起来也更加自如㊂总之,他们的身份变得更加多元,在原有的身份认同中接纳了更多和目的国相关的文化元素㊂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并没有随时间流逝和文化适应过程而减少或消失㊂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不仅仅停留在传统文化习俗等表层的认同,而是发生了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建构㊂他们提到对中国经典哲学文学作品的理解加深并主动与所在国文化进行对比;他们在国际学术社区通过各种会议和论文发表,有更多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㊂他们会把中国真实现状告诉世界,打破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垄断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㊂他们会针对疫情防控等现实问题进行辩论㊁在中国形象探讨中发出自己的声音㊂还有留学生提到在台湾和香港问题上,他们在公开场合用中英文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捍卫国家统一和主权㊂时间和经历让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变得更加从容,他们保持开放㊁包容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局观,斡旋于不同的文化话语之中,成为跨文化的使者㊂㊀㊀四、对中国留学生文化认同建构的分析和思考㊀㊀(一)合理的语言认同很多人认为留学就要完全认同并融入目的国㊃111㊃文化,和当地人交往,讲标准的当地语言,才能学好这门语言,等等㊂其实留学必须融入当地文化㊁完全的入乡随俗(WheninRome,doasromansdo),这种假设是不可能实现的,留学生要完全避开母语社交群体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㊂初到异国他乡的留学生保持中国文化的核心认同,保持中国社交网络,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文化,也是留学生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的重要条件之一㊂初到留学国,很多中国留学生把像本族语者(nativespeaker)一样标准的英语口语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要求自己的语音㊁语调㊁语法要标准,担心犯错,这无形中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沟通也会有障碍㊂我们应当教育学生采取全球英语(globalEnglish)的态度,只要能正确传达信息,则完全可以在有交流障碍时借助母语㊁英语或其他语言,甚至采取肢体语言㊁绘画㊁图片以及社交媒体表情符号等超语实践(translanguaging)[17]㊂现在世界大学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场所,教工和学生流动性大,跨文化融合度高,学生的人种㊁民族㊁国籍㊁文化都非常多样化,是一个多语言㊁多文化而且个体差异非常大的社区空间㊂留学生的文化多样性正是世界大学的优势和特色,想象中纯粹的英语(本族语)环境是不可能的㊂对于留学初期的学生而言,虽然英语等目的语提升非常重要,但无论使用何种手段,有效的信息传达和顺畅的协商沟通是最终目的,不必太多计较语音或语法的对错,不必强求目的语的纯正和标准㊂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但也完全没有必要㊁也不可能代替母语㊂打破对标准英语或本族语的想象认同和崇拜,放下语言包袱,通过超语实践进行沟通是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一步㊂语言学习不仅是留学生个体人生轨迹的一部分,还是复杂的社会发展活动和社会现象㊂ 这种分析思路有助于揭示被掩盖的社会不平等和不利学习的社会条件,也有助于将语言学习置于一个整体的 人 的生活史㊁心理发展史的过程中去理解,从而调整语言教育的定位 [18]㊂(二)深度的中国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的建构是在相对稳定和动态㊁稳定和临时等维度之间持续变化的㊂尽管个体对中国文化的主观认同并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客观来说,群体认同有着核心清楚㊁边界模糊的 原型 特性[19]㊂主观中国身份认同也可能因人而异,但主体身份和长时间形成的核心文化认同是不因时间地点轻易改变的,比如爱好㊁习惯㊁对食物的偏好㊁认知和心理特点以及成年人的历史观㊁人生观㊁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都是经过在某一特定文化中较长时间的体验和认知才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㊂除此之外,核心文化要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内涵深厚,不能一目了然,需要深入体认和挖掘㊂我们观察到,国外许多人有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意愿,比如何为中国文化的 空 道 ,何为 中庸 ,等等㊂而我们也从留学生访谈中发现,许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知识和认知仅停留在肤浅的符号层面㊂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不仅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难以被打破,就连我们自己也会渐渐失去根本的文化归属感㊂因此,国内普通高等教育甚至基础教育应该更广泛深入地开设中国文化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让学生了解文化符号背后所蕴藏的历史㊁思想情感及价值观等深刻意义,从而提升其文化修养和民族文化底蕴,为其打下深厚而稳定的文化认同基础㊂出国以后,明确的中国文化自觉和自信会更好地支持和指导他们的心理㊁言语和行为㊂(三)后疫情时代的身份认同挑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留学生的文化适应之路充满艰辛和挑战,需要克服文化休克以及面临的各种生活㊁学术和身份认同困难㊂近十年全球化和互联网迅猛发展,中国留学生的经济状况也有巨大改观,出现很多成功的跨文化案例,留学也不再是文化休克的代名词[20]㊂然而,近年来新冠疫情蔓延,东西方矛盾加剧,俄乌战争爆发,国家和民族间由于经济贸易㊁防疫观念以及历史㊁地缘政治等影响而出现巨大的意识形态差距,并由此带来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㊂很多中国留学生在海外遭受了暴力和严重的种族歧视,比如因为亚裔面孔而在公共场所无故受到殴打和谩骂;留学生因为戴口罩而被骂是中国病人和病毒,被赶下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孔子学院的老师和志愿者处于被孤立的状况,面临巨大的政治㊁文化和心理压力[21]㊂在这种危机和极端对立的情况下,跨文化交际和中国文化认同研究又面临新的课题,比如,中国留学生如何斡旋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如何对待文化差异?如何不把文化差异当作文化隔离㊁语言暴力㊁种族歧视和压迫的原因,而是当作真诚沟通时协商和谈判的起点[22]中国高校应当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建设,培养抗逆力?这都是我们今后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㊂㊃211㊃。

《各在天一涯:二十位港台海外知识人谈话录》笔记

《各在天一涯:二十位港台海外知识人谈话录》笔记

《各在天一涯:二十位港台海外知识人谈话录》阅读笔记1. 内容简述《各在天一涯:二十位港台海外知识人谈话录》是一本收录了20位来自港台和海外的知识人对于各自领域、文化、历史和社会现象的见解和思考的书籍。

这些知识人包括了学者、作家、艺术家、企业家等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观点和看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当今世界。

书中的内容涵盖了多个主题,如教育、科技、文化、历史、社会、经济等。

通过对这些知识人的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未来的展望以及对于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

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历史知识,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应对当下社会问题和挑战的启示。

这本书还展示了港台和海外知识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他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注和期待。

这些知识人认为,通过加强两岸和海外华人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各在天一涯:二十位港台海外知识人谈话录》是一本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启发性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同时也能激发我们对于未来发展的思考和探索。

1.1 背景介绍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今天,文化交流与知识分子的声音愈发显得重要。

《各在天一涯:二十位港台海外知识人谈话录》一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集结了港台海外二十位知名知识分子的访谈内容,展现了他们对于文化、社会、政治等领域的独到见解。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认识港台海外知识分子思想观点的平台,更体现了跨文化交流中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通过对这些知识分子的访谈,读者可以窥探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生活、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理解与思考。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学术界和文化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思想风潮。

本书聚焦于港台海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与观点,通过对他们的深度访谈,展现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的成长经历、学术成就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这些知识分子不仅在各自的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也对于推动当地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寻找他乡故事(旅人心语)

寻找他乡故事(旅人心语)

寻找他乡故事(旅人心语)袁毅坤《人民日报》(2011年01月07日23 版)几年前,香港亚洲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寻找他乡的故事》,里面有一句名言至今令我记忆犹新: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华人。

对海外华人的故事,我非常感兴趣。

于是,踏出国门,寻找海外华人的故事,成为我出国的一个动力源泉。

提起出国,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还是自由行,自然而然首先就会想到去华人多的地方,想到那里的“唐人街”,因为那里有着自己熟悉的生活氛围,有着熟悉的语言和文字。

于是,华人分布最多的东南亚就成了我出国的首选目的地。

有一组数据提及海外华人的情况:在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约有华侨华人3066万人,其中约80%生活在东南亚。

生活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人文化认同感最强。

在国外,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搜索地图,寻找“中国城”,或许这时候你会发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优越感,就像一位英国朋友所说的那样:“我真有些羡慕中国人,每到一个国际大都市,都有一块居住着大量自己同胞的地方,假如世界上每一座大都市都有一个‘伦敦城’,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啊!”我曾经在马六甲遇见过推车卖雪糕的独眼老人,当他得知我来自中国,便紧紧地握住我的手,用一口流利的潮汕普通话向我询问有关中国的事情,感叹祖籍国这些年来的巨大变化;在吉隆坡,一位华裔出租车司机,向我一五一十地介绍当地风土人情,连一些容易发生失窃案件的地方,也不忘嘱咐我要多加小心;在槟城,问路时遇见一位华裔上班族,当她得知我来自中国时,便热情地为我带路,从车站到“唐人街”,足足走了20多分钟,我们边走边聊关于中国的情况,到达目的地她还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地与我道别;在清莱,一位饭店老板,在我用餐时打量了我很长一段时间,见我注视门上的对联,便问我是否来自中国,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立刻神采飞扬地与我聊起来,还吩咐伙计沏上一壶好茶,与我摆起了“龙门阵”:从书法艺术,简繁体字的区别,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真可谓“他乡遇故知”啊!在我的域外旅行中,遇到过许许多多的华侨华人,他们虽身份不同,年龄有别,但我与他们之间,似乎有一种无形的纽带紧紧地拴在了一起,那就是因为我们有着同样的黄皮肤、黑头发,说着同一种语言,还有那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我的“寻找他乡的故事”还在继续,这将是一次没有终点的旅行。

夏季明信片1:越南Boba

夏季明信片1:越南Boba

龙源期刊网 夏季明信片1:越南Boba作者:Ema R. Schumer来源:《大学生》2019年第09期夏季明信片中国、越南、阿根廷、西班牙、日本、法国、英国……哈佛校报《猩红报(the Crimson)》的编辑记者们,兵分多路,在暑假前往世界各地,用脚步丈量世界,用项目思考地球,用笔头记录风情,用镜头定格瞬间。

他们在校报开辟专栏“夏季明信片(Summer Postcard)”。

波巴(Boba)是混有木薯球的奶茶。

它起源于中国台湾,已然成为全球现象。

在哈佛,它的名字是泡茶(Bubble tea),今年春天我就品尝过。

越南的夏天,波巴售卖店无处不在,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购买。

今年暑假,我与12名哈佛同学在越南胡志明市西贡国际大学(Saigo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支教,给越南高中生上课。

这些高中生对波巴的渴望是无法满足的,这款饮料很快成为我们交流的热点。

我们13名哈佛本科生设计了一系列主题课程,包括老龄化科学、如何演讲。

我的研讨会主题是“#我也是(MeToo)时代”。

研讨会全程英语。

第一天的课上,我请听说过“#我也是”的同学举手。

131名学生中,只有不到15名学生举手。

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这个人,他是美国金牌制作人,2017年10月,女星艾丽莎·米兰诺(Alyssa Milano)等人针对他性侵多名女星丑闻发起了“#我也是”运动。

“#我也是”反映出的问题——性别不平等、性骚扰、性侵,学生们是清楚的。

在课堂上,我们一起探讨:在性侵问题凸出的国家,为什么反对性侵的“#我也是”却并不受重视。

他们认为,也许是文化中对长者的尊重使得变革举步维艰。

也许是女性不愿站出来指控性侵,因为从小她们就被教育要温柔,而不是直言不讳……但是,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改变现状的渴望,以及坚信实现变革的能力。

起初,我把他们的乐观主义误认为天真无邪,但在最后一堂课上,我也变得希望满满。

从中国看世界 从世界看中国

从中国看世界 从世界看中国

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
刘鸿武
【期刊名称】《传媒评论》
【年(卷),期】2024()6
【摘要】2023年至2024年期间,我四次赴非,两度调研坦赞铁路。

坐在行驶在这条友谊之路的列车车厢,我遇到了乘坐列车的高中生,本已经到站的她决定陪我继续乘坐,她表示“她爱中国,她想到中国留学”。

美好的对话、奇妙的遇见,为什么偶遇的坦桑高中生说爱中国、想来中国留学?
【总页数】1页(P21-21)
【作者】刘鸿武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西方之乱期待中国之治——从《世界期待一个怎样的中国》一书看世界未来
2.2010达沃斯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世界——达沃斯思考“后危机”时代的新起点
3.感谢自省期待世界看中国,中国看西部,西部看《西部大开发》
4.女性寻找:自我世界·男性世界·整个世界——从丁玲创作看现代中国女性的精神历程
5.开放的中国:看四川·看世界四川省全球推介活动在外交部举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访丹羽宇一郎:日中关系不应该倒退

专访丹羽宇一郎:日中关系不应该倒退
人感动 。
绪 的升级 ,要求撤 换丹 羽 的声 音越 叫
越响 。
不过 ,“ 本媒体 基本上没有报道 日
丹 羽 大使在 中 国地 方访 问、加强 与 中
被否定的功绩
伊藤忠 商事公 司现 在是 日本最 大 的贸易投 资企 业 之一 ,但在丹 羽 出任
总裁前 ,这 家公 司 连年 亏损 。19— 98
“ 本来应该支撑丹羽大使 的外务省 职员 ,他们真 的完全 行使 自己的职责
了吗?他们认 为 ,让 民 间人 士空 降到
党政 府 动作迟缓 。而 与外 国在 救灾 时
拉 近 的羁 绊 ,转 眼间 因为一些 别有用
这里 任大使 ,一 里 很不舒 服 。丹 羽大 t l , 使肯定 处于四面楚歌的状态 。 ”远东 咨
国各地 联系 的新 闻。估 计 日本普 通市 民很少有 人 知道丹 羽大使 做 了这方面
的努力。 日中外交 的评论家 田中健二 ”
不无感慨地 向 《 中国经济周 刊 》 表示 。
然 而 ,中 F蜜 月期 没持续 多久 , t
使 ,提 出把我们 这里 的开发 区厂房 免 费提供 给 日本受灾 地 区的企业 ,住房 等也 能够 解决 。在 日本 经济恢 复后 , 他们愿意 回去就 回去。 ”一位地方上 的 官员 在见 过丹 羽大使后 告诉 《 国经 中 济周刊 》 。后 来在很多场合 ,丹羽都会 提 到大灾 期间 ,中国对 日本 的帮助令
中经 C ELN 09 圆 国济3nEEN 。EL 一 \ VWCCc2Y ^ AKo2 ■ i 。 o Mw n N Y 1. 1 . . 1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了 羽。 丹
20 04年 ,丹羽宇 一 郎任 伊藤忠 商事公 不被理睬的实话 司 总裁 ; 0 4 2 1 ,丹 羽接任 公 20 - 0 0年 他 自己的著作 《 工作才能成就人 》

16994026_传道者王方宇

16994026_传道者王方宇

1913年,王方宇出生在北京一个地位显赫而富有的家庭,他在家中六个孩子中排行第二。

这个大家庭的庭院里充满了标志着成功的物品,其中也包括美术作品。

王方宇在一个知识得到高度重视的文化环境中长大,三岁时即临习书法,以为后来的官场生涯作未雨之谋。

然而由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政治的混乱,他的计划最终化为泡影。

1936年,王方宇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教育系,1944年负笈美国,194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从此以后定居美国。

1955 年至1965年耶鲁大学任教;1965年至1978 年任美国西东大学教授;1972年至1974 年任美国西东大学亚洲学系系主任;1975 年荣休。

他因在教学领域取得学术成就而获得多次奖励,包括西东大学1969年授予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中文教师协会1970年授予的教师年度奖。

在许多人看来是全职的这一段职业生涯里,王方宇能够探索另外一些兴趣领域,比如开发出第一个中文教学的电脑程序,在那个时期,这是带有开创性的。

同时,他还延续在学术研究、绘画、书法等传统文人领域的探索。

王方宇与八大山人结缘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彼时他从张大千手中得到一批八大作品,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积数十年之力,成为海内外研究八大的权威及最重要收藏家之一。

1988~1989 年,王方宇重返耶鲁大学,讲授八大山人生活及艺术,并向海内外重要公私收藏相借,举办八大山人书画艺术展览,并与班宗华教授、史文慧女士合编展览图录。

他去世后,其子女根据父亲遗嘱,将王氏所收八大书画精华,皆捐赠给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张大千三让八大,王方宇分期付款王方宇最大的爱好是研究古画,最有名的研究是八大山人,但他的收藏却是从齐白石开始的。

王方宇很喜欢齐白石的画,但是从北京到美国不方便带作品,因此提起王方宇这个名字,可能不少人觉得很陌生,但是在海外华人中,特别是在文人和艺术圈内,王方宇赫赫有名。

他是中国古董教父安思源的老师,是旅美华人文化学者,先后任美国耶鲁大学中文教授、美国西东大学东方艺术系主任,是享誉海内外的语言教育家、书法家和书画收藏鉴赏家,与王季迁、翁万戈齐名。

“国际青年英才对话论坛”在北京举行

“国际青年英才对话论坛”在北京举行

“国际青年英才对话论坛”在北京举行作者:来源:《人民画报》2021年第08期2021年7月29日,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全球化智库共同主办的“国际青年英才对话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作为“国际青年领袖对话”(GYLD)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应邀出席论坛致开幕辞。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涛应邀出席论坛。

欧盟驻华大使郁白(H.E. NicolasChapuis)、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巴德里(H.E. MohamedAbd El-Sattar Elbadri)、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等中外嘉宾与会致辞。

参加国际青年中国行各站活动的团员、相关省市代表、国内外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杰出国际青年代表以及外文局青年外籍专家共140余人与会。

“国际青年英才对话论坛”是“国际青年中国行”项目的重要活动之一。

2021年4月至6月,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和全球化智库(CCG)组织的“国际青年中国行”活动先后走进贵州、广东、四川、江西、陕西、河北六地,来自4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在华国际青年进行主题访问、亲身体验、对话交流,感知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探寻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这一系列活动连续四次被新闻联播报道,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1年7月21日,首架国内完成交付工作的空客A350飞机在空客天津宽体飞机完成和交付中心进行交付,此次交付的是一架空客A350-900飛机,由中国东方航空接收运营。

据了解,截至2021年6月底,中国东方航空共运营着413架空客飞机,包括349架A320系列飞机、55架A330飞机和9架A350飞机。

空客天津宽体飞机完成和交付中心于2017年9月正式启用,与目前的空客天津A320系列飞机亚洲总装线和空客天津交付中心园区相连。

该中心所负责的工作包括客舱安装、飞机喷漆和生产飞行测试,以及客户接收和飞机交付等环节。

据了解,空客A350飞机拥有最新的气动设计,机身和机翼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动力源于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生产的发动机,其燃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可降低25%。

通往幸福的--专访挪威驻华大使司文

通往幸福的--专访挪威驻华大使司文

通往幸福的--专访挪威驻华大使司文
于靖园
【期刊名称】《小康》
【年(卷),期】2015(000)010
【总页数】3页(P62-64)
【作者】于靖园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瑞士制造:幸福、品质与安全r——专访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Jean-Jacques de Dardel) [J], 于靖园
2.挪威王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司文:希望中国和挪威在北极开发合作
中取得双赢 [J], 候隽
3.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做二选一的想法早已过时——专访挪威驻华大使司文[J], 陈楠
4.共同承担责任是中国通往未来之路——专访瑞典驻华大使林川[J], 陈楠(记者)
5.挪威——大自然的赋予一一访挪威驻华大使司文先生 [J], 刘晓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方子 生活在别处

方子 生活在别处

方子生活在别处
王兵;孙翔宇
【期刊名称】《家具与环境》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你的影子,暗示着我的未来有个温暖的驿站”——诗人方子漂流了许多国家,从南美到北美,从欧洲到澳洲,今天,她可能在拉斯维加斯的流光溢彩中刚刚渡过一个不眠之夜,明天,她已经出现在探戈之乡阿根廷的牛仔牧场.她犹如一只无需索引的风筝,把自由当作自己永恒的方向。

作为美籍华裔作家,虽然迄今已出版了三十五本传记文学和小说,但方子更愿认定自己是个诗人,也只有在出版的十九本诗集中,她才会署上方子的名字.她以诗人的感性理解着世界与人生,当漂流成为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家园的概念就要重新诠释了。

【总页数】2页(P106-107)
【作者】王兵;孙翔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6
【相关文献】
1.抄方子、磨方子、开方子——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性教学三部曲 [J], 张华
2.《黄帝明堂灸经》与《西方子明堂灸经》的灸法学术思想对比 [J], 杨启帆; 王馨
悦; 左政; 应力; 黄培冬
3.基因方子:打造国际标准的营养健康食品研发与生产示范基地——访广东基因方子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益芳 [J], 夏华锁;夏志远
4.对网售处方药乱象亟待开出"治疗方子" [J], 戴先任
5.为民解忧"开方子"群众幸福"有面子" [J], 程桂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方宇的海外“八大”情结一、美术馆概况弗利尔美术馆位于美国华盛顿州,是著名实业家和收藏家查尔斯?L?弗利尔捐资建立的美国首家东方艺术博物馆,以专门收藏东方艺术而名扬天下,也是“中国艺术品在海外研究的国际中心”。

此外,它还和其他博物馆、学术机构共同设立了国际学术奖励基金,以奖励在东亚艺术史研究上有突出成就的学者,并资助华人学者赴美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查尔斯?L?弗利尔先生是当时著名的铁路实业家,他生前非常热衷于东方艺术品的鉴赏和收藏,他曾四次来中国(1895年、1907年、1909年和1910-1911年间),并与许多私人和博物馆的收藏家交谈、交流,收购了大量的中国艺术品。

1923年弗利尔美术馆正式开放时,就展出了他个人藏品九千余件,其中包括中国铜、石、玉、瓷、漆木、金银器及字画等文物。

在美国,他被视为收藏中国艺术品的先驱和领军人物。

目前弗利尔美术馆已有藏品27000余件,它以藏品的丰富和精美而著称于世,其中中国文物几乎占了该馆馆藏数量的一半。

所展出的中国文物分为绘画陈列室、佛教艺术陈列室、铜器和玉器综合陈列室、陶瓷陈列室等。

仅就书画而言,弗利尔美术馆所藏就达1200余幅,数量为美国之最。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尤其以明清时期的最具特色。

在众多的明清藏画中,八大山人的书画作品显得更为闪耀,这与一个人的爱好和努力密不可分,他就是著名的华裔书画收藏家王方宇先生。

二、捐赠者王方宇的突出贡献八大山人的作品多数是王方宇先生捐赠的,作为美国三位著名的华裔书画收藏家、鉴定家(翁万戈、王季迁和王方宇)之一,王方宇对八大的书画特别情有独钟。

王方宇(1913-1997年),北京人,1940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1946年获得硕士学位,以后定居美国。

1946-1965年,任教于耶鲁大学,此后任美国西东大学教授和亚洲学系系主任,是享誉海内外的语言教育家、书画收藏鉴赏家和书法家。

多年以来,王方宇一直致力于收藏八大作品。

收藏八大书画事出有因,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旅居美国,因急筹生活之资,公开出售自己所藏石涛和八大山人的作品。

作为张大千先生的多年挚交,他曾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得八大画作20余幅。

此后王方宇继续收集八大作品,收集到的八大书画作品多达70多幅,书画照片1000多帧,成为海内外拥有八大作品最多的收藏家。

他收藏有朱耷的八开册页《荷花图》、《竹石小鸟图》轴、十五开册页《故国兴悲》山水书画合册、六开册页《临董其昌山水》、《仿北苑山水图》轴、临怀素《圣母帖》册页、行楷书《临王羲之河集序》等。

王方宇不仅大量收藏八大山人作品,还潜心进行研究,学术成果颇丰,在中外学术界影响颇大,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名流之一。

出版有诸多著作、论文等学术成果,诸如《八大山人论集》、《八大山人的书法》、《八大山人的画押》、《八大山人作品的分期问题》、《两部八大山人书中书画的真伪问题,同形异本》等。

他本人也因之成为海内外公认的八大研究权威和八大作品鉴定权威。

此外,王方宇自幼喜好书法,在研究八大山人作品的过程中,受到八大山人书法思想“书法兼之画法一我自用我法”的启发,并把这个当作书法的最高境界,不断探索变革时代的书法创新,使自己写出的字,在笔划和整体布局方面,也体现出“八大”的韵律和妙趣,其作品透露出一股纵横奇伟、拙朴率真的豪气。

王先生1997去世后,据弗利尔美术馆东方部中国书画主任张子宁先生介绍说,所藏70余件八大山人书画,已悉数捐赠给弗利尔美术馆,弗利尔美术馆成为八大山人传世作品在美国的最大收藏机构。

三、馆藏八大山人花鸟画作品赏析在馆藏八大山人的书画作品中,有为数不少的花鸟画,皆是八大山人杰出绘画成就的优秀代表,现选取几幅共赏之。

1、塑形化阶段的《荷花图》《荷花图》(图1)纵25.1厘米,横33.7厘米,纸本墨笔,署名“传綮”,作于1659年。

当时八大34岁,已经了却尘缘,遁入空门,开始了参禅悟道的寺院生活。

此时的作品从造型到笔墨均与陈淳、周之冕、徐渭极为相似,基本上采用勾画点叶或勾叶墨画的画法,彰显“塑形”的特色。

荷茎托出一肥厚之荷叶,浓重的墨块,稍加塑形便使怒放的荷花水墨淋漓。

荷茎下面杂草丛生,穿插有序,干笔皴抹的碎石参杂其间。

这种对角线构图增加了画面的不稳定性而又显现出无穷的张力,简洁而夸张。

所画荷花用笔线条略显方折,与八大早期学欧阳询书法不无关系。

荷茎以中锋写出,笔力内蕴,如绵里藏针,瘦劲挺拔。

杂石用秃笔枯墨勾皴,苍润醇厚。

这幅荷花笔墨交叠,浓淡互破,洇润渗化,满纸清气扑面而来,概括而传神。

荷花题材在八大山人的传世作品中占较大的比例,可见他对荷花情有独钟。

出身明宗室的八大山人不与满清政府同流合污,面对山河破碎,物是人非,把满心伤痛之意、悲愤之情寄托于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

用荷花的“静”和“净”表明自己此时的心绪,荷塘中的景色是宁静的,但这种宁静是一种痛苦的宁静,一种摧心撕肺的痛苦之后的宁静。

为谁而哭,为逝去的故国山河,为满怀抱负的自己,“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不多泪点多”,郑板桥的这一评价正是八大此画意境的传神写照。

2、简化阶段的《鱼图》及《蝉图》此时八大山人作品的题材已经发生了拓展,增添了鱼禽等动物之类的生物,且多为一鸟、一石、一鱼、一蝉,作品意境冷凄荒寂、萧瑟。

造型上趋于简化,一干两枝,一花片叶,空间构图也相对简洁而稍作夸张。

《鱼图》(图2)纵25.5厘米,横23厘米,纸本墨笔,署名“八大山人”,钤“八还”印。

作于1688年,时朱耷63岁。

全图仅绘一倔强草鱼,用笔粗糙、稚拙,对角线构图,鱼身呈倾斜状,鱼鳍、鱼尾描绘彰显怪异,鱼嘴上翘,鱼眼呈方形,向上盯视,傻而固执、冷凄荒寂之感跃然纸上。

这种情感倾向贯穿于八大山人漫长的一生当中,它已不仅仅是对清朝的对抗,它同时更是与自身残酷凄凉的身世和丑恶现实的抗拒,又形而上地与宇宙的寂寥、洪荒、无生气相对抗。

《蝉图》(图3)纵31.5厘米,横23.7厘米,纸本墨笔,署名“八大山人”,钤“八还”印。

描绘一秋蝉卧于芭蕉叶之上,构图简洁,所画已完全不同于现实中的形象,对硕大的芭蕉叶进行了简化的艺术处理,中锋运笔立枝干,水墨飞白出蕉叶。

这种简化的艺术技巧中蕴含着深刻的意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蝉被赋予了多种美德而成为高洁的人格化身,如文、清、廉、俭、信,而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与离情别绪相联系,有凄苦之意。

这些被简化的蝉和芭蕉的造型正是八大山人境遇的真实写照。

八大充分意识到了花鸟画造型的符号功能,并没有停留在状物写实阶段,通过局部夸张、变形、扭曲等创造性手法,把现实中的鱼等生物,简化为表达强烈情感的象征性符号。

这种夸张简化强化了造型所产生的符号功能,是八大山人绘画性符号造型的一大创举,也是对传统的超越。

3、符号化阶段的《荷花翠鸟图》和《竹石野鸭图》这一阶段八大的情绪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到了迟暮之年,他已经深刻体会到了隐居独处的荒凉与孤闷,他企求生活安宁,却又心绪难平。

绘画造型在前期简化和不完形的写意表现基础上,运用夸张、变形、扭曲等手法,所绘生活中之物变成了象征性的符号,个性化更加鲜明,抒发的情感也更趋激越。

所画禽鸟的造型已经不单纯是物象的具象反映,已经泛化为特定的情感符号,禽鸟的眼睛多呈卵形,有的“眉头紧锁”,有的“白眼向天”,虽表达的是怪异、冷漠的情感,但隐约透露出对尘世的依恋与向往。

美国加州大学高居翰先生认为,八大另一绘画风格中常见直线组成的枝干,把画面分割成了有趣的几何形状……并且是他最持久的风格特征之一,八大山人这种奇特的构图方式是“封闭式”与“开放式”结构的和谐统一。

馆藏《荷花翠鸟图》(图4)就是这类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

《荷花翠鸟图》纵30.5厘米,横25厘米,纸本墨笔,署名“八大山人”,钤“八还”印。

据王方宇先生考证约作于1690年前后,此时朱耷约65岁。

几枝枯荷中立其间,荷茎粗细相问,圆劲、硬朗,荷叶硕大、残败、干萎,有沉重低垂之感,虽钢筋铁骨但仍要承受“炎凉高冠”的重压,象征着八大此时风烛残年忍辱负重的境遇。

荷叶上独蹲一翠鸟,双目紧闭,全身畏缩,闭目而眠,与硕大之荷叶融为一体,透露出在不稳定中寻求一时安定的心态。

物象怪异,既孤苦伶仃,又桀骜不驯。

鸟身的下垂与向上的枝叶交相辉映,形成一股向心力,这种“封闭式”与“开放式”结构联辍一气的空间造型系统,形成了“开合式”的结构特征。

使物象兼具向外的动感和向内的压迫感,这种空间结构较典型地象征八大那时的心态结构,“山人胸次汨勃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撑肠拄腹六十尺,炎凉尽作高冠戴”。

《竹石野鸭图》(图5),纵201厘米,横53.8厘米,创作年代不详。

在长满竹子的峭壁下,深涧水潺潺,两只野鸭立于圆石之上,一上一下均“白眼向天”,似乎在期待,似乎在守望。

侧锋绘山涧,简笔写野鸭。

现实中的野鸭也被八大山人符号化为晚年的自己,“人已老至,其言也善”,他向往人生的美好生活,渴望能有一个与其志同道合、朝夕相伴的人了却此生,但他与人间的隔绝犹如那一线深涧,炎凉高深,难以逾越,无可奈何于自身落魄,处境悲凄。

这一造型成为传达八大山人内心苦闷、压抑又激昂难平情绪的象征性符号,局部夸张变形和“开合式”空间结构的创造,是这一阶段花鸟画艺术风格的典型特点,它初步超越了传统的局限,使花鸟画语汇巧妙地变成八大内心情感、心态环境的造型符号。

在美国,不仅弗利尔美术馆藏有八大山人花鸟画作品,其他美术机构和个人团体也有一定量的收藏,但数量和质量都不能与之相匹敌。

如波士顿美术馆藏《仿徐渭墨荷图轴》,克利夫兰美术馆藏《鱼乐图卷》,普林斯顿大学方闻教授藏《竹石花鸟图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