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捉泥鳅》教案
《捉泥鳅》音乐教案设计
《捉泥鳅》音乐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音乐教材《音乐课程标准》第三册第六单元《水乡歌谣》,具体内容包括歌曲《捉泥鳅》的学习。
本歌曲是一首富有童趣、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歌,描述了捉泥鳅的有趣场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捉泥鳅》的旋律、节奏及歌词,能正确演唱。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及地方特色歌曲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歌曲《捉泥鳅》的旋律、节奏及歌词的学习。
2. 教学难点:歌曲中节奏的变化及地方特色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卡片。
2. 学具:音乐书、笔、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水乡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水乡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捉泥鳅》,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及歌词。
(2)分析歌曲中的节奏变化,讲解地方特色。
(3)学生跟随教师钢琴伴奏演唱歌曲。
3. 随堂练习:(1)学生分组练习,互相纠正演唱中的错误。
(2)每组选代表进行演唱展示,教师点评并指导。
4. 例题讲解:(1)讲解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进行示范演唱。
(2)学生模仿练习,提高节奏感。
5. 实践情景引入:(1)组织学生进行捉泥鳅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歌曲的情境。
(2)邀请学生分享游戏过程中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
六、板书设计1. 《捉泥鳅》2. 内容:(1)歌曲旋律线(2)节奏型(3)歌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歌曲《捉泥鳅》,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歌曲的情境。
2. 答案要求:正确演唱歌曲,描述清晰、准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地方特色的民歌,拓展音乐视野。
(2)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捉泥鳅》教案5篇
《捉泥鳅》教案5篇第一篇:《捉泥鳅》教案《捉泥鳅》教案一、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捉泥鳅》2.声势游戏(四四拍强弱规律)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泥鳅》。
2.认识四四拍,了解其含义及强弱规律。
3.了解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用欢快、活泼地心情演唱歌曲《捉泥鳅》,体会其中之乐趣,感受其中之意境。
2.难点:附点节奏的演唱、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的掌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平日里,让你觉得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生:自由说自己的趣事。
意图: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学习歌曲和发现难点,并顺势解决难点 2.教师总结师:同学们都说出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听了真是让人开心。
下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初听歌曲),请你听一听,歌曲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意图: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学习歌曲和发现难点,并顺势解决难点。
二、学习歌曲思考:仔细看歌谱,这首歌曲分为几个乐句?生:四个乐句1.听歌曲学生轻声跟唱师:每个乐句分别唱了什么内容?是用怎样的情绪演唱的?分析歌曲内容、情感等第一乐句:告诉的语气;第二乐句:期盼;第三、四乐句:急切、央求(师总结:第四句重复第三句歌词,突出小朋友特别想去捉泥鳅的急切心情。
)意图:通过跟唱划分乐句,并理解歌曲的意思及演唱时的情感,潜移默化中处理了歌曲。
3.师弹伴奏生唱歌曲4.解决难点---(附点节奏、音准、音色等)突破难点声音:轻快、有弹性意图:了解本首歌曲的演唱音色与情感。
5.质疑:哪些乐句你还掌握的不是很好?生找出难掌握乐句,师帮解决。
6.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7.多种形式表现歌曲师生接唱、男女生比赛唱等。
三、知识介绍1.出示图片:对比介绍一字多音。
(含义:是指歌词中的一个字配多个音的一种歌曲创作手法。
作用:使歌曲有变化,更生动。
(演唱时音不间断,力度要均匀,每个字既要连贯又要清晰可辨。
)学生找歌词中有三处“一字多音”并唱一唱。
《捉泥鳅》教案5篇
《捉泥鳅》教案5篇捉泥鳅教案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6页语文园地七《捉泥鳅》。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书写生字词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PPT、黑板、粉笔、课文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捉泥鳅》歌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
3.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 朗读练习: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表情。
5. 表达练习: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看法。
六、板书设计《捉泥鳅》生字词:捉、泥鳅、滑、捉住、童年、怀念。
七、作业设计1. 书写生字词。
2. 默写课文。
3. 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生活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较好,但对课文的表达和理解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如捉泥鳅,体验童年的乐趣。
捉泥鳅教案二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6页语文园地七《捉泥鳅》。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书写生字词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PPT、黑板、粉笔、课文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捉泥鳅》歌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
3.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 朗读练习: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表情。
5. 表达练习: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看法。
《捉泥鳅》音乐教案设计
《捉泥鳅》音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捉泥鳅》,表达出歌曲中欢快、活泼的情绪。
2、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通过节奏练习和身体律动,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准确演唱歌曲中的附点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使歌曲的节奏准确、流畅。
(2)引导学生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出歌曲的活泼情绪。
2、教学难点(1)歌曲中节奏的变化,如附点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组合,学生可能会在演唱时出现节奏不稳定的情况。
(2)如何让学生在演唱中更好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体会到捉泥鳅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范唱、范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特点。
2、练习法:让学生通过节奏练习、发声练习等,逐步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3、欣赏法:播放相关的音乐作品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背景和情感。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歌曲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农村田园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景色和人们的活动。
(2)提问学生是否有过在农村玩耍的经历,特别是在池塘边捉泥鳅的经历。
(3)引出歌曲《捉泥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聆听歌曲(1)播放歌曲《捉泥鳅》,让学生安静地聆听,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提问学生歌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歌曲的特点。
3、节奏练习(1)出示歌曲中的主要节奏型,如附点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组合。
(2)带领学生用拍手、跺脚等方式进行节奏练习,帮助学生熟悉节奏。
4、学唱歌曲(1)教师范唱歌曲,让学生跟随轻声哼唱。
(2)逐句教唱歌曲,重点教唱附点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部分,确保学生的演唱准确无误。
(3)让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5、歌曲处理(1)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中表达的情感,如欢快、兴奋等。
《捉泥鳅》教案(精选10篇)
《捉泥鳅》教案(精选10篇)《捉泥鳅》篇1设计意图:泥鳅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之一,也是幼儿园的自然角中经常投放的,孩子们常常喜欢站在旁边看泥鳅,但却不敢给泥鳅换水,换水的时候泥鳅跑出来了,有的女孩子吓得尖叫,不敢靠近,更不敢捉泥鳅。
根据孩子们喜欢观察又害怕泥鳅的特点,我设计了科学活动《捉泥鳅》,消除幼儿对动物的恐惧心理,鼓励幼儿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活动目标: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及有兜的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2、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性。
3、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能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1、泥鳅每组五到六条,2、操作材料每组一份(包括:毛巾、网兜、食品夹、一次性手套、保鲜袋、筷子),3、实物投影仪,塑料筐、记录表格活动过程:一、出示泥鳅,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
1、师:今天,黄老师带来了一群动物朋友,猜猜,是谁?小结:这是一群调皮可爱的小泥鳅。
2、教师和个别幼儿尝试捉泥鳅,让孩子感知泥鳅不可怕,从而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和勇气。
3、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用什么方法能捉住泥鳅。
(教师肯定孩子的想法。
)二、介绍材料,幼儿第一次探索:使用什么材料能将泥鳅捉住。
1、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的方法,使用许多的材料能将泥鳅捉住,黄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工具有……(逐一介绍材料),请你用这些材料来试一试,玩一玩,用什么材料可以把泥鳅捉起来。
请你把捉到的泥鳅放到绿色的框子里。
2、幼儿操作。
(放背景音乐《捉泥鳅》)3、互相交流捉泥鳅的经验。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用什么方法把泥鳅捉起来的?出示“捉泥鳅纪录表”,集体记录能够捉起泥鳅的工具。
看着记录表集体说说操作结果。
4、教师小结:毛巾等材料表面比较粗糙,碰到滑滑的泥鳅,能增加摩擦力,这样泥鳅很容易捉起来;而网兜、保险袋他们都有一个兜,能将泥鳅兜住,所以也能捉起泥鳅。
小学音乐《捉泥鳅》教案
小学音乐《捉泥鳅》教案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唱歌曲《捉泥鳅》,能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体会儿童在大自然中嬉戏的愉快情绪。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模仿、聆听、演唱过程中,用欢快、活泼、风趣的情绪演唱好歌曲《捉泥鳅》。
3.知识与技能目标:准确掌握附点节奏。
二、教学重点:用欢快、活泼、风趣的情绪演唱好歌曲《捉泥鳅》。
三、教学难点:准确掌握附点节奏。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进行导入。
课堂伊始教师创设氛围,介绍咱们班来了位新朋友,哎,他我们听听看他在做什么。
引入课题《捉泥鳅》。
(二)教授新课1.体验歌曲(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并提问:“我们的新朋友在做什么?”(雨停了,新朋友想让大哥哥带他去池塘捉泥鳅。
)(2)教师有表情地弹唱歌曲,并提问:“这首歌曲体现了新朋友怎样的心情?”(欢快、活泼的)。
2.学唱歌曲(1)复习科尔文手势歌(要求腰背挺直,面带微笑,张大嘴巴,不断纠正和巩固发声方式的同时巩固音准)。
(2)引导学生带节奏的朗读歌词,提示学生不要大声喊读,并提示学生发现歌曲的难点节奏。
(小附点节奏),利用平时熟悉的马蹄哒哒的声音理解并运用节奏,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并提示学生在处理附点节奏时要唱的轻巧跳些,要将小朋友们玩水的活泼表现出来。
(3)教师弹琴,学生跟琴用“lu”模唱旋律。
(4)引导学生初次填词演唱,并思考歌曲每句乐句的情绪。
(第一乐句:诉说;第二乐句:期盼;第三、第四乐句:迫不及待)(5)教师弹琴,引导学生演唱并处理好每句乐句的情绪。
(三)音乐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歌曲《捉泥鳅》为体裁创编小小音乐剧,请学生点评,之后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与积极的评价。
(四)小结作业学生总结收获,教师情感升华。
学生在反思中再次回顾本节课重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大自然中嬉戏的愉快情绪,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捉泥鳅》音乐教案
《捉泥鳅》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捉泥鳅》这首歌曲,了解和感受中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捉泥鳅》的歌词和旋律,能够独立演唱这首歌曲。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以及部分歌词的咬字和发音。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乐谱、录音机、音响设备、教学卡片等。
2. 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音响设备齐全,光线充足。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拍手、跺脚等,让学生充分活动身体,调动学生的热情。
2. 歌曲介绍(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捉泥鳅》这首歌曲的背景、歌词大意以及歌曲风格。
3. 学习歌词(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学习歌词,注意歌词的咬字和发音。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歌词卡片,帮助学生记忆。
4. 学习旋律(10分钟):教师为学生示范旋律,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哼唱。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旋律卡片,帮助学生记忆。
5. 练习演唱(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演唱,纠正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音准和节奏问题。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课后多加练习,提高演唱水平。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要按时完成乐谱和歌词的背诵。
2. 家长要鼓励孩子多练习演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3. 家长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参加音乐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六、教学评价1. 教师将在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评价。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演唱展示,对学生的演唱水平进行评价。
3. 教师还将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练习情况,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加课堂活动,让家长亲身体验孩子学习音乐的过程。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音乐比赛或演出,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
《捉泥鳅》教案5篇
《捉泥鳅》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四年级《捉泥鳅》这一课,教材为《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歌曲《捉泥鳅》,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了解歌曲背景,理解歌曲的意境;学唱歌曲并进行演唱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捉泥鳅》的旋律和节奏,培养音乐表现力。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了解歌曲背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歌曲《捉泥鳅》的旋律、节奏及演唱技巧。
难点:歌曲中的连音、跳音及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黑板、多媒体设备。
学具:音乐课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以谈话方式引入,询问学生是否喜欢捉泥鳅,了解他们对捉泥鳅的印象。
b. 讲述捉泥鳅的趣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歌曲(15分钟)a. 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跟唱《捉泥鳅》。
b. 分析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c. 针对歌曲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和示范。
3. 演唱实践(15分钟)a. 学生分组演唱,互相评价,提高演唱水平。
b. 教师挑选部分学生进行示范演唱,给予鼓励和指导。
4. 背景介绍(10分钟)a. 介绍歌曲背景,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意图。
b. 讲解捉泥鳅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5. 随堂练习(10分钟)a. 学生自主练习歌曲,提高熟练度。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b. 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捉泥鳅》2. 歌曲旋律、节奏示意图3. 歌曲难点:连音、跳音4. 保护生态环境,热爱大自然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演唱《捉泥鳅》给家人听,并录制视频,下节课分享。
2. 课后拓展:了解其他关于捉泥鳅的歌曲或故事,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歌曲背景介绍环节,部分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捉泥鳅》教案捉泥鳅优秀教案
《捉泥鳅》教案捉泥鳅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材第三单元《水乡歌韵》,具体内容为《捉泥鳅》。
本歌曲以活泼欢快的旋律,描绘了孩子们在田间捉泥鳅的欢乐场景。
教学内容包括歌曲学唱、节奏练习、音乐欣赏及简单的音乐创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捉泥鳅》的旋律、节奏,并学会演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 通过学习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歌曲《捉泥鳅》的旋律、节奏学习,学唱歌曲。
难点:歌曲中节奏的变化和音乐形象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黑板、多媒体设备学具:音乐课本、笔、纸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们分享自己在田间玩耍的经历,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歌曲学唱(15分钟)a. 播放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c. 教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表达出歌曲的欢快氛围。
3. 例题讲解(10分钟)a. 出示例题:分析歌曲中的节奏变化,解释其音乐意义。
4. 随堂练习(10分钟)a. 学生自主练习歌曲,注意把握节奏和音乐形象。
b.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5. 音乐欣赏(5分钟)欣赏其他描绘自然风光和儿童生活的音乐作品,如《童年》、《小燕子》等,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6. 音乐创作(5分钟)a. 让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旋律,描绘自己心中的自然风光。
b. 分组展示,互评互鉴。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捉泥鳅》2. 歌曲旋律、节奏3. 音乐创作提示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回家后,为家人演唱《捉泥鳅》,并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心得。
2. 课后练习:练习歌曲《捉泥鳅》,熟练掌握旋律和节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描绘自然和儿童生活的音乐作品,提高音乐素养。
《捉泥鳅》音乐教案
捉泥鳅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捉泥鳅》。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歌曲表达的情绪。
2、通过演唱歌曲,认识4/4拍,了解其街拍特点及强弱规律。
3、通过学习歌曲,了解其中的意境,并结合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内容分析
《捉泥鳅》曲调愉悦,节奏欢快,充分体现了了孩子天真快乐的情趣,歌词表现的内容具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通过歌曲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在雨后捉泥鳅的喜悦之情。
四、教学步骤
1、乐器导入。
(1)教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玩的地方,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
”(教师播放歌曲,其中有雨声、小孩子雨后嬉戏声)
(2)学生仔细听歌曲。
(3)教师:“听了刚才的歌曲,你想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4)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5)教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的很精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吧。
”
2、学唱歌曲。
(1)教师播放歌曲《捉泥鳅》,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所表达的童趣。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让学生想想歌词中提到了哪些景物。
(3)学生跟教师有感情的学唱歌曲。
(4)教师把学生分为两组演唱歌曲,演唱时教师要注意学生节凑要整齐,音要准确。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大家表现得很棒,很快就学会了唱这支好听的歌曲,让我们再唱一次这首歌,把美妙的歌声带给大家!”。
教师考试小学音乐优秀教学设计《捉泥鳅》教案
教师考试小学音乐优秀教学设计《捉泥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音乐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童年的歌》,详细内容为《捉泥鳅》。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童谣的特点,培养他们的音乐节奏感和合唱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捉泥鳅》的歌词和旋律,能正确演唱。
2. 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合唱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通过歌曲学习,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歌曲中节奏变化和合唱部分的处理。
重点: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合唱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电子琴、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课本、笔、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童年捉泥鳅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内容学习:a. 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b.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发现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合唱部分。
c. 教师针对学生的发现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正确演唱歌曲。
3. 例题讲解:针对歌曲中的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
4. 随堂练习:a. 学生独立演唱歌曲,教师进行指导。
b. 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
c. 学生自主创编动作,为歌曲配舞。
六、板书设计1. 《捉泥鳅》2. 歌曲旋律简谱3. 歌曲歌词4. 节奏变化和合唱部分提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捉泥鳅》歌曲,并创编动作配舞。
2. 答案:正确演唱歌曲,动作流畅自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和改进。
2. 拓展延伸:a.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演唱歌曲,增进亲子关系。
b. 组织学生参加校园音乐会,展示学习成果。
c.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童谣,拓宽音乐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板书设计。
4. 作业设计。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音乐《捉泥鳅》活动教案
音乐《捉泥鳅》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四章《童趣》中的《捉泥鳅》。
详细内容包括歌曲学唱、节奏练习、舞蹈创编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捉泥鳅》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独立演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歌曲《捉泥鳅》的旋律和歌词学习。
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舞蹈创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黑板、卡片等。
学具:音乐课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们参加一场农田劳动,体验捉泥鳅的乐趣。
2. 歌曲学习(10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发音和节奏。
b. 分组练习,互相纠正,提高演唱水平。
3. 节奏练习(10分钟)a. 教师演示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引导学生用手拍击。
b. 学生分组进行节奏练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4. 舞蹈创编(10分钟)a. 教师示范舞蹈动作,引导学生模仿。
b. 学生分组创编舞蹈,展示创意。
5. 随堂练习(10分钟)a. 教师选取歌曲中的某一片段,让学生独立演唱。
b.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a. 学生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捉泥鳅》2. 歌曲旋律:简谱及五线谱3. 歌词:完整歌词展示4. 节奏:歌曲中的节奏变化5. 舞蹈动作:关键动作图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歌曲《捉泥鳅》,创编舞蹈动作。
2. 答案:a. 学生独立完成歌曲学唱,家长签字确认。
b. 拍摄舞蹈视频,至班级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感受音乐的魅力。
b. 开展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验音乐。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歌曲学习部分,特别是旋律和歌词的掌握。
2. 教学目标的第二条,关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提高音乐素养。
3. 教学难点中的节奏变化和舞蹈创编。
《捉泥鳅》音乐教案设计
《捉泥鳅》音乐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课程标准》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水乡歌韵》,以《捉泥鳅》为主要教学内容。
该歌曲为一首富有童趣的江苏民歌,描述了孩子们在田间捉泥鳅的情景。
具体内容包括歌曲学唱、歌词理解、节奏练习以及简单的音乐创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捉泥鳅》的歌曲旋律,能正确、流畅地演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通过歌曲学唱,引导学生体验合作、分享的快乐,培养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歌曲《捉泥鳅》的学唱和节奏感知。
2. 教学难点:歌曲中部分节奏的掌握和演唱时的音准控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电子琴、音响设备、教学课件、泥鳅玩具等。
2. 学具:音乐书、铅笔、橡皮、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1 教师带领学生模仿捉泥鳅的动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
1.2 分组进行捉泥鳅游戏,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节奏。
2. 歌曲学唱(15分钟)2.1 教师播放《捉泥鳅》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2.2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节奏和音准。
2.3 学生跟随教师演唱歌曲,注意纠正演唱中的错误。
3. 歌词理解(10分钟)3.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歌词内容,了解捉泥鳅的乐趣。
3.2 学生分角色朗读歌词,感受歌词中的童趣。
4. 节奏练习(15分钟)4.1 教师带领学生用打击乐器进行节奏练习,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4.2 学生分组进行节奏创作,互相交流、分享。
5. 随堂练习(10分钟)5.1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演唱歌曲,检查学习效果。
5.2 学生自主练习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捉泥鳅》2. 歌曲旋律:五线谱及简谱3. 歌词:分角色展示4. 节奏练习:示例节奏及学生创作成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打击乐器为《捉泥鳅》编配伴奏。
2. 答案:学生可根据歌曲节奏和旋律,自由发挥创作。
音乐捉泥鳅活动教案(优秀11篇)
音乐捉泥鳅活动教案(优秀11篇)捉泥鳅教案1设计意图:《新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
为寻求两者的结合点,本课以泥鳅为例,通过多种活动,让幼儿了解泥鳅的形体特征与生活习性。
泥鳅是幼儿经常接触到的动物,会常出现于幼儿的生活之中,当幼儿对泥鳅的认识也是模糊的,见到更多的是碗里面的泥鳅,其实幼儿园周边的池塘里都能见到。
为了让幼儿亲近泥鳅,喜爱泥鳅,本活动通过安排“看,画,捉,玩”等活动,不断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活动,努力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精心设计了初看泥鳅,再看泥鳅,捉泥鳅,喂泥鳅的四个环节,特别是充分尊重幼儿好动、喜欢做游戏等特点,让他们在捉泥鳅中体验到泥鳅的形体特征,并在喂泥鳅中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培养幼儿亲近动物及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活动目标1.通过看、画、捉、玩等活动,感知泥鳅的特征。
2.亲历捉泥鳅活动,体验和分享成功与快乐。
3.初步培养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1、泥鳅若干;玻璃缸一个;大小盆各五个;干毛巾若干;蓝色泡沫地垫若干、湿毛巾、杯子、汤匙、碗、瓶盖若干。
2、幼儿没人一块记录板、一只记号笔3、《捉泥鳅》音乐磁带活动过程一.初次观察,感知泥鳅1、导入,激发兴趣教师:今天欧式带来一种有趣的小动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泥鳅,将泥鳅导入准备好的玻璃缸中)2.初步观察请小朋友观察或根据已有的经验,说说泥鳅长什么样?3、分组观察教师为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份泥鳅,请幼儿仔细观察泥鳅,看看它长的跟刚才的小朋友说的一样吗?还没有新的发现?二.再次观察,尝试记录1.讨论交流教师在知道小组观察过程中,注意幼儿的新发现。
请2-3名幼儿说说泥鳅长什么样,自己还看到了什么。
2.总结特征教师根据幼儿的'交流与发言,重点引导哟而认识泥鳅尖尖的头、长长的身体,像小扇子似的的尾巴以及眼睛、嘴巴、鳍等特征,为下一步记录做好铺垫。
3.尝试记录教师出示画有泥鳅外形轮廓图案的记录板,提问:小朋友们请看,这是什么?这是一条大泥鳅,可是它身上什么也没有!等会请你们再仔细地看一看,把你所看到的泥鳅的嘴巴、眼睛、鱼鳍等,用笔把它添画上去好吗?幼儿添画4、展示成果教师展示记录成果,并请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泥鳅是怎么样的。
《捉泥鳅》音乐教案
《捉泥鳅》音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音乐课程标准》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水乡歌韵》,具体章节为《捉泥鳅》。
歌曲以活泼欢快的旋律,描绘了孩子们在田间地头捉泥鳅的有趣场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捉泥鳅》的旋律、歌词,并能够熟练演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 增进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的了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歌曲《捉泥鳅》的旋律、歌词学习。
难点:歌曲中的切分音、附点音符等节奏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音乐教材、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捉泥鳅》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气氛。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歌曲的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歌曲学习(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歌词,注意发音和咬字。
(2)教师示范歌曲的旋律,学生跟随学唱。
(3)针对歌曲中的节奏型进行讲解和练习。
3. 歌曲演唱与表演(15分钟)(1)学生分组演唱歌曲,教师进行指导。
(2)每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评价。
4.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出示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歌曲的掌握。
(2)学生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捉泥鳅》2. 歌曲旋律:简谱3. 歌词:汉字4. 重点节奏型:切分音、附点音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捉泥鳅》歌曲,并表演给家长看。
答案:略。
2. 作业要求:注意歌曲的旋律、歌词、节奏,家长评价孩子的表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较好。
但在节奏型教学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间音乐,如《茉莉花》、《小燕子》等,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如合唱比赛、音乐会等,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捉泥鳅》音乐教案
《捉泥鳅》音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课程标准》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水乡之歌”,以《捉泥鳅》为主要教学内容。
该歌曲体现了我国江南水乡的特色,歌词描绘了儿童捉泥鳅的有趣场景。
教材涉及章节:歌曲学唱、音乐欣赏、节奏练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捉泥鳅》歌曲的旋律、节奏及歌词,能熟练地演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 通过学习《捉泥鳅》,让学生了解我国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歌曲《捉泥鳅》的旋律、节奏及歌词。
难点:歌曲中的一些特殊节奏和音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卡片。
学具:音乐课本、笔、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引导学生谈论对水乡的印象,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捉泥鳅》。
2. 歌曲学唱(15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理解歌词内容。
b. 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唱。
c. 学生分小组进行演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例题讲解(10分钟)a. 教师讲解歌曲中的特殊节奏和音准。
b.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节奏练习。
4. 随堂练习(10分钟)a. 学生独立演唱《捉泥鳅》。
b. 教师抽取学生进行演唱展示,并给予评价。
5. 音乐欣赏(10分钟)a. 学生欣赏《捉泥鳅》的演唱视频。
b. 教师引导学生从节奏、旋律、歌词等方面进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捉泥鳅》2. 歌曲简谱3. 歌词4. 重难点节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捉泥鳅》并录制视频。
2. 答案: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教师评价并给出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但对歌曲中的一些节奏掌握不够准确,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水乡歌曲,如《江南好》、《渔光曲》等,进一步了解我国水乡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歌曲中的特殊节奏:如切分音、附点音符等,这些节奏对小学生来说较为困难,需要着重讲解和练习。
《捉泥鳅》音乐教案设计
《捉泥鳅》音乐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捉泥鳅》这首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培养学生用适当的声音和表情演唱歌曲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动、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魅力。
培养学生合作演奏的能力,如合唱、打击乐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歌曲介绍:介绍《捉泥鳅》这首歌曲的背景、作者和创作年代。
讲解歌曲的结构、节奏和旋律特点。
2.2 歌词解析:分析《捉泥鳅》歌词的意义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讲解歌词中的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热身活动:进行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捉泥鳅游戏,让学生放松身心。
引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接音乐的学习。
3.2 歌曲学唱:播放《捉泥鳅》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旋律和节奏。
教唱歌曲,重点讲解旋律线条和歌词的含义。
3.3 合唱练习: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分别演唱歌曲的两个旋律。
指导学生进行合唱练习,注意声部的和谐和音量的平衡。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演唱评价:观察学生在合唱中的表现,评价其音准、节奏和合唱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建议。
4.2 学生创作评价: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如编曲、填词等。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音乐欣赏:推荐与《捉泥鳅》相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比较。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不同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5.2 音乐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活动,如音乐会、歌舞表演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创造力和表现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捉泥鳅》乐谱使用正式出版的《捉泥鳅》乐谱,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乐谱应包含歌词、旋律线、伴奏谱等,方便学生学习和演奏。
6.2 音响设备:准备音响设备,包括扬声器、录音机或音乐播放器等。
《捉泥鳅》音乐教案
《捉泥鳅》音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二年级教材,《捉泥鳅》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歌曲学唱、节奏练习和音乐欣赏。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快乐歌唱”,详细内容为歌曲《捉泥鳅》的学唱、歌词理解、节奏感知和音乐表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捉泥鳅》的旋律、歌词,能熟练地演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提高音乐表现力。
3. 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节奏的变化和音乐表现。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歌曲旋律、歌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电子琴、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书、铅笔、橡皮、画纸(备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通过问答形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入实践情景:邀请学生们参加一场捉泥鳅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歌曲学习(10分钟)(1)教师播放歌曲《捉泥鳅》,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引导学生说出歌曲的节奏特点。
(2)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注意讲解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乐表现。
(3)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逐步提高速度和熟练度。
3. 例题讲解(5分钟)(1)教师选取歌曲中的一段节奏,进行讲解和示范。
(2)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掌握节奏变化。
4. 随堂练习(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节奏练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鼓励、交流。
5. 歌曲演唱展示(5分钟)(1)教师邀请学生进行歌曲演唱展示,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2)学生展示,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6. 音乐欣赏(5分钟)(1)教师播放其他关于大自然的歌曲,让学生欣赏。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歌曲《捉泥鳅》歌词。
2. 黑板右侧:歌曲节奏变化示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歌曲《捉泥鳅》,掌握节奏变化。
2. 答案:歌曲《捉泥鳅》的歌词、旋律及节奏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捉泥鳅》教案
一、内容分析
本课是一首富有浓郁的田园风味及生活情趣的台湾校园歌曲。
歌曲通过对雨后孩子要去捉泥鳅的急切心情的描写,展示了一幅动人的田间嬉戏图。
全曲由六个乐句组成,自然小调式。
一、三、五等单数小节的节奏基本相同,双数小节的节奏略有变化。
旋律在逐渐变化中层层递进,推向高潮,生动地描绘出孩童在田间嬉戏的形象。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捉泥鳅》,并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学生能够认识四四拍的拍号并了解其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情境创设,实物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
“那你们玩过捉泥鳅吗?”
老师出示用容器装好的泥鳅,给学生认识一下。
并请一位学生上台,体验一下捉泥鳅的感觉。
“老师小的时候也爱捉泥鳅,捉泥鳅也要懂得方法,通常是用竹篓、勺子或者手电来捕捉它,特别是在田里捉泥鳅,更有趣!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田间见识几位爱捉泥鳅的小朋友。
听!他们来啦!同学们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歌曲情绪。
”(老师范唱)
(二)歌曲新授:
1、初听,感受歌曲情绪。
2、二听,“从哪些歌词,你能感觉到小朋友特别想去捉泥鳅呢?”
3、三听歌曲,“歌曲的最后几句歌词出现了什么情况?请大家跟着录音哼一哼。
”
4、学习附点部分的歌唱。
找出附点节奏,并数一数有几处?体会在歌曲中的作用。
5、跟琴分句学唱歌曲。
6、接口唱练习。
学生唱带有附点的一、三、五等单数句,老师接唱双数句。
7、难点解决。
“在歌唱中你觉得还有哪里唱起来比较困难?”
8、完整地歌唱歌曲,请一到两名同学个别歌唱表演,其他学生讨论,取长补短。
9、“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吗?”
10、四四拍表示的意义。
11、声势练习。
“根据四四拍的节奏,我们来玩一个声势练习。
”老师动作讲解。
12、学生听伴奏歌唱,老师运用声势练习为歌曲伴奏。
13、老师提问:“在刚的这四个动作中,你认为哪几个动作声音比较响亮?(力度比较强)”老师揭示四四拍的强弱规律。
(强—弱—次强—弱)
14、老师伴奏,学生尝试进行声势练习。
学生一听歌曲,并谈谈歌曲情绪。
(欢快、活泼地)
学生讨论(“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
”对捉泥鳅期盼。
“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
”恳求大哥哥带他去捉泥鳅。
)
学生三听,并且找出歌曲最后的反复部分,谈反复在此的作用。
学生分句学唱。
学生找出附点节奏,数一数有几个(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学生跟唱。
(三)歌曲欣赏:
1、“捉完了泥鳅,好累呀!捉泥鳅的小朋友都躺在草地上,仰望蓝天、白云。
我们也休息一下。
”
2、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家都爱玩,今天我们学习了《捉泥鳅》,在音乐课上也玩了一把,不过在玩的同时也不能耽误了学习。
老师希望大家合理分配时间,在玩耍和学习中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