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浅析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
生 命的个 人的 存在 。这 些个人 把 自己和 动物 区别 开来的 第一个 历
三 、 以人 为 本 ” 现 马克 思 主 义 的 认识 论 思想 “ 体
马克 思主 义认 为 认识 是主体 对 客体 的 反映 。 谓主体 是 指从 所
史 行动 不 在于 他 们 有思 想 ,而 在于 他 们 开 始 生产 自己 的生 活 资 料 。” 人类历 史看 , 从 人是 主体 . 人所 创 造 的物质 文 明、 精神 文 明 、 制 度文 明是 客体 ; 创 造过 程 看 , 一种 文 明都包 含有 主 体 和 客 从 每 体, 以物 质文 明而 言 。 生产 力包含 有 物质 客 体 , 也包 含有 人这 一 主 体 。人是创 造历 史的 动力 , 也是推 动 生产 力发展 的动力 , 人 而且 人
律, 是马 克思主 义理论 所追 求的根 本价值 目标之 所在 。
“ 以人 为 本 ” 现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唯物 史 论 观 点 体 马克 思和恩 格斯 指出 : “ 全部 人 类历 史 的第一 个前提 无 疑是 有
一
、
自觉 性 、 主动 性 、 造 性 , 些 都 是 人 类 所特 有 的人 的主 观 能动 创 这
动 的主 体 是谁 . 回答 了人类 社会 历史 的 创 造者 是谁 , 回答 了 人 即
类 社会 历 史是 谁 的 历史 ;回答 了人 类 社 会 历史 发 展 的动 力 是什 么? 回答 了人类 社会 历史发 展的 实质是 什 么。从而也 就从 根本 上 阐 明了人 与历 史 、 人与 社会 、 人与 社会 历史 规律 的 关系 。因 此 , 我 们 可 以说 以人 为本 是 唯 物史 观 的根 本 原 则 , 物史 观 就是 “ 于 唯 关 现 实的人 及其 历史 发展 的科 学 。从人 类 社会 历 史进 程看 , 产 力 生 始终 是促 进人 类社 会 向前发 展 的最终 决 定 性 因素 。 这是 马克 思 主 义唯 物史观 早 已昭示 的真理 。人类社 会 各个 不同 的社会形 态 由低 级 向高级 的更 替和 发展 . 每一 新 的社 会 形态 由 初步形 成 到进 一步 完善 和发 展 , 归根 到底 都是生 产 力发 展所 决 定 的。 而生产 力 的发 展 , 主要 最基 本 的要 素是具 有一 个 科 学知 识 、 最 生产 经验 、 动技 劳 能从 事生产 劳动 的劳动者 。 二 、 以人 为 本 ” 现 了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实 践 观点 “ 体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一种基于人类发展需求和价值观的思想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体现公正、人道主义和民主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清晰明了,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不可分割,它们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之一,并且要在保障人权、尊重人尊人和提升民众生活水平等方面还应做出积极推进和改善的努力。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贯穿整个创新、开放和文明的发展的主旨,强调人民作为发展的旺盛力量的主体地位。
此外,这个理念还强调了实施改革的目的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为基础。
因此,必须以人为中心来评估和指导发展模式。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仅关注经济发展的数字数据,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因此不论是经济、科技、文化、生态、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都要以人为本。
例如,当发展快速的时候,不能只着眼于经济增长,而要更加注重社会的平稳、公正和人民的健康,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分享社会成果,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这也是我们推动整个社会向着更加文明,更加开放和文明的发展方向发展的基础。
这种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和科学精神,是我们实现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科技、文化、生态、政治等不同领域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措施。
例如,在商品经济体制下,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注重节约和环保,注重社会安定和公正,注重依法治国。
在教育领域下,我们应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能力。
在文化领域下,我们要发现、弘扬中国文化精髓,同时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建设更加自信、开放、多元的文化体系。
在科技领域,我们应该加强创新,深入推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发展,在绿色、低碳的方式下推动经济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我们实现全面发展、创造美好社会的基石和动力源泉。
让我们共同推动这个理念在实践中得到更加全面、深入、持久的展开。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应该是科技进步的最终目标。
这种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科学技术是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人类为科学技术服务。
也就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忽略人的需求和增进人们的福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目标。
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科学技术发展必须遵循人的需求,积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
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政治或技术上的进步,而忽略了人的需求和人类的长远利益。
因此,以人为本的精神推动了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强调的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科技,还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个思想要求在科技发展的同时,全面推进人的发展,关注人民的教育、文化、健康和精神等各个方面。
此外,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是为人类服务,如果没有人的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毫无意义。
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科学技术必须积极地解决人类所肆虐的问题和难题。
因此,科技进步的实际目的是为了人类幸福、健康、富裕和和睦。
而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需要从科技研发、实践、政策体系等方面倡导和引导。
例如,加强社会公共服务,推进全民健康、全民教育、全民文化发展等,让人民真正成为科技发展成果的受益者。
二、创新机制,为人民创造利益人民是科技的主要受益者和服务对象,科技发展需要设立创新的机制,来切实促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应用领域创新,不断推出有益于人民的发展成果。
例如,加大社会公共投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和培养等等,这样才能够逐步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科技的实际应用和扎实推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三、推动科技进步和制度改革的协同发展科技进展需要着重改革机制,推动科技的应用与创新机制的完善。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什么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什么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如何落实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第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第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第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五,坚持可持续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内涵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内涵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用重要篇幅全面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应对各种风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实践方法。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践行十七大精神,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这几个维度中,笔者认为要特别着重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和最终归宿,是核心和本质。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深厚的历史、现实背景,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我们党深刻的执政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西方古希腊时期普罗太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都蕴含着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要求提高人的地位,维护人的尊严,肯定人的现世幸福生活,真正开始了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现,形成了后来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实本质,对以人为本思想作了最根本的规定和最有力的说明。
马克思在《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中写道,“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之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Ξ□罗文章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和政府对发展本质和核心问题认识的根本转变,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的基本原则。
全面理解和认真把握它,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而真正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认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在坚持“五个统筹”基础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这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其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即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
11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从活生生的人、历史行动中的人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实本质:“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人类发展的目标在于“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设想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自由人联合体”,在未来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创造本质和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这些经典论述,实质上是从最一般意义上对以人为本思想作了最根本的规定和最有力的说明,这不仅明确回答了人在人的世界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直截了当地表明人的世界和社会是要以人为本的。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解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解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时代发展要求提出的一种发展思想,以人为本是其核心理念之一。
以人为本的理解就是把人民的利益、需求和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将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通过科学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自由和发展。
首先,以人为本意味着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根本目标,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
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调查研究,了解人民的真实需求,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
其次,以人为本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倡导全面发展,即既要关注经济发展,也要关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就需要在经济发展中注重人的素质提高、人才培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
同时,还要关注人的精神需求,推动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
再次,以人为本需要建立人民主体地位的体制机制。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求建立和完善能够确保人民参与决策、管理社会事务的体制机制,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
这包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依法治国,加强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最后,以人为本需要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科学发展观认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注重解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教育公平、医疗资源公平等问题,保障人民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这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总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在发展中关注人民群众利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思想。
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平衡和协调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1。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_1
---------------------------------------------------------------范文最新推荐------------------------------------------------------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
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找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
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
以1 / 4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和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真理认识和价值取向相统一的发展观,是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这种特征、科学发展观的这种世界观、价值观的指导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人为本”核心理念中。
一、以人为本的含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
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作为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思想理论,都有自身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不例外,它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和人本思想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根据时代的变化,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理论与人本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人本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与人本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继承和发展。
以人为本要贯穿和体现在“五个统筹”之中,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是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整体结构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结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目标、内容、手段和发展方式。
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要求,即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是围绕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基本理念展开的。
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不可能使经济社会切实转向科学发展的轨迹。
浅析“以人为本”
浅析“以人为本”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认真研究“以人为本”在中外思想史上的源流发展,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理解其与科学发展观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对“以人为本”思想有更为准确地认识。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科学发展观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人为本”成为我国的“流行语”,虽然社会上还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但“以人为本”的思想却渐渐地深入人心。
第一次把“以人为本”写入中央文件的是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公报》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其主题之一就是把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继续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认真研究“以人为本”在中外思想史上的源流发展,搞清楚历史上的有关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我们对“以人为本”思想有更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在中国思想史上,“以人为本”的提法有着历史的渊源。
战国时代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言第二十三》),其意是说,只有把人的问题解决好了,才能“本理国固”,最后达到称王称霸的目的。
这说明“以人为本”的出现时间是很早的。
在以后的古籍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出现“以人为本”的。
如: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裴注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理天下者以人为本。
欲令百姓安乐,惟在刺史、县令。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认识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认识科学发展观中强调“以人为本”,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方法论。
它改变了以往“发展至上”的思维方式,将人的需求和利益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
在这种理念下,经济的发展不再是单纯的追求物质财富的堆积,而是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保障人民的权利、尊严和福利。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主张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品质,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和福利。
这种思想不仅关注短期发展效益,更重视长期发展结果,不仅追求速度,更要求质量和效益。
在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表现为多个方面:首先,优先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需求,要坚持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为第一要素,提高医疗卫生、残疾人、抗灾救灾等基础民生保障水平。
同时,在教育、文化、体育、就业等领域加大投入,让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以人民的发展需求为导向。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不是简单地追求一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是要以人民群众的福利和需求为导向,坚持公平、正义、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要加强产业规划和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科技和经济的转型升级速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力水平,实现产业的升级转型和质量的提高。
第三,关注环境资源保护。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协调发展”,它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
这种协调不仅是在发展中考虑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也包括在环保工作中充分考虑经济发展需求。
为此,要加强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良性的互动关系。
最后,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科学发展观认为,要以人为本,必须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出发,把服务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加强。
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优化行政管理和服务,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民群众福利至上的经济发展思想,它的核心是坚持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相统一。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指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始终被放在首位。
这一理念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关注和保障。
首先,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认为,人是发展的主体和最终目标,经济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不仅注重经济增长,还要重视人的知识水平、技能培养、健康状况、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关注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发展环境。
其次,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公平正义。
科学发展观认为,只有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和福利,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长期稳定。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推动社会公平,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解决贫富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再次,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幸福感和尊严为代价。
因此,我们应当坚持人道主义原则,关注和保护人的权益,尊重人的自由、个性和多样性,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充分考虑人的利益和需求,实现经济发展与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有机统一。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摆在首位,以人的价值和尊严为核心,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谐。
这一理念提醒我们,经济发展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的需求和幸福感,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进。
科学发展观——对于“以人为本”核心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对于“以人为本”核心的理解“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把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发展观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个理念的核心意义在于,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到发展的成果。
它的本质是要在发展中关注人的需求,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平等与权利的实现。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关注人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需求,使人民更加幸福、健康、自由地生活。
同时,这种理念也是在发展过程中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使人能够参与到发展中来,对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这是一种立场,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的利益和幸福应该放在首位。
在制定政策和决策时,要考虑到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使人民生活得更好,切实履行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政策。
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念,反映了党的根本宗旨,落实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原则。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一种目标,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全面的素质和能力,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人的教育、培养和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保障,使每个人都能够具备发展的能力和机会。
只有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才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外,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要求维护人的尊严和主体地位。
这是一种原则,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参与到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尊重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建立民主、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尊严,不把人当作产品和工具,而要将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和目标,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总之,“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到发展的成果。
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_以人为本
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摘要: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在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一个重要方法论,它的核心“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在两方面分析以人为本,一是解释以人为本的涵义,二是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实践方法及意义,全方位的认识以人为本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候,描述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所包含的。
既然是核心,那么就能体现出以人为本在我国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自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以来,之后的各次会议都着重提到的一个我党对于发展问题的一个认识观点。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随着我党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的经验积累所逐步丰富与发展的过程: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里面就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到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指出“十一五”时期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本质和根本要求作了阐述。
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程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在我党带领全人民建设社会发展社会的道路上是有多么的被重视。
那么作为科学发展观内容之一的以人为本也在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说过,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 的解读
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解读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_以人为本_的解读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的解读——“以人为本”(中共中央党校100091)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本观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观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新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完整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1](P15)“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解决发顾。
”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时代的主旋律,人类的共同话题。
随着社会的曲折演变和不断进步,社会发展观也经历了一个从“物”到“神”进而以“人”为中心的曲折演进过程。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社会发展是人类不断趋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
当前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价值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社会发展理论。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的以人为本,明确回答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评判者和[3](P173)享用者。
”当我们在评价一个社会比另一个社会更进步展中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全面而准确地解读“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本观的本质要求现实的人的解放与理想的人的生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目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抓好安全生产。
一是要以人为本抓安全。
在实践中,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很多,有技术设备、生产方式、经营管理等诸方面,这些因素中,人是最活跃的起主导作用的根本因素,其它因素必须通过人来发挥作用,安全生产最终要靠人来保证。
只有把人作为根本因素,才能组织协调其它因素,保证社会生产过程的健康有序和安全运行。
也只有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才是抓好安全生产的目的。
因此,我们要倡导“人本管理”,把人作为社会生产管理的主体,以人的管理和安全为中心,全心全意依靠广大人民。
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和觉悟,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爱护,充分激发人的工作和生活热情;注重体现人的价值观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让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此,安全生产的管理理念要从以物为主的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管理转变。
二是要机制创新抓安全。
安全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树立大安全意识,落实大安全责任,抓好大安全工作,统筹安排好生产、交通等安全工作,必须以科学有效的机制作保障。
要注重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用制度引导→制度激励→制度约束→制度规范的按程序办事的行为规则。
一方面,要认真宣传贯彻《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另一方面,要依据政策法规制定完善具体的规章制度。
主要有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度、宣传培训制度、监督检查制度、风险抵押金制度、问责制度、考核奖惩制度,企业安全生产费用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安全生产岗位操作规程等。
要严格对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评价、评估制度,探索对中小企业、道路交通等开展安全生产监管的有效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含义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含义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认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增进人民福祉,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定和富裕。
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求经济增长不仅要关注经济总量的增长,更要注重提高人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
只有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其次,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科学发展观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的创造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求各个领域的发展都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决策制定、政策实施和发展规划中,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权利,完善人民参与的机制,促进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创造。
第三,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公平正义。
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实现均衡发展。
同时,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注重公正和公平,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求社会发展不能只关注财富和规模的增长,而是要注重发展的公平性,消除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最后,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必须具有可持续性,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
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求发展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才能确保人民群众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未来。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发展理念,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放在首位,以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主体地位、人的全面发展和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念的贯彻实施,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将人的发展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发展理念。
它强调在发展中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利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人的基本需求,如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需求,确保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发展中要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障人类的长远发展。
公平正义:在发展中要注重公平分配资源和利益,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民主法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民主决策、依法治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社会和谐稳定:在发展中要注重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人民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总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它强调在发展中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利益,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摘要】:现阶段,我们所做的各项工作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文章从以人为本的内容实质、以人为本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我党深刻的执政理念进行注释。
【关键字】: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和最终归宿,是核心和本质。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深厚的历史,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我们党深刻的执政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内容(一)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一脉相承的。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基础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科学回答了发展的目的问题,即发展说到底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这一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必然要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缺少其中任何一条,就不是以人为本,也不可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 年4月5日提供了坚实的价值理念和认识基础,充分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全面赋予了发展丰富的、科学的时代内涵。
(二)以人为本的内容实质以人民群众为本,这是以人为本的实质。
1、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
“本”是指发展之本,即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之根本。
我们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首先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我们党取得政权靠广大人民群众,巩固执政地位靠广大人民群众,维护执政地位靠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执政地位同样靠广大人民群众。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靠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性活动。
无论发展生产力还是发展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无论发展政治文明、发展精神文明还是发展生态文明,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联,都与实现好、巩固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联。
2、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整体中的个体为本。
强调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不是只重整体不重个体,也不是排斥和否定个人利益。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客观现实生活中人们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基本成分。
人与社会不可分割,没有人就没有社会,而由于社会性是人的必要属性,没有社会也就没有人。
总之,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
只有在现实社会中、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中,个人才能获得解放和发展的条件。
强调以人民群众为本,目的是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引导人们更好地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促进个人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共同生存、共同发展与共同提高。
3、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
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人作为目的与作为手段的统一。
“个人利益至上”,实质上是把自己当作目的,把他人和社会变为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把自我置于他人之上、社会之上,置于最广大人民群众之上。
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要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理念,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统一起来。
二、以人为本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上,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是党在新形势下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问题的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提出的重要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以人为本从时代高度上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们所要实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2]为不同主体提供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样是一个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各种权利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通过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但是,这里强调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一切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具体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关系,让发展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二)以人为本进一步概括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推进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所有这些举措,都着眼于以人为本,实现先富带后富,部分富带动全局富,最终达到共同【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N]. 2005. 2-20.富裕,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既是站在新历史坐标上对现阶段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也是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进一步概括和完善。
(三)“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两种力量,一是“活力”,二是“合力”。
要使社会充满活力,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制定适合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要求的方针政策,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三个有利于”标准仍然是我们推进改革的重要原则。
同时,改革还要有利于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整体实现,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所有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得到进一步强调,党倡导的并顺应改革潮流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三、“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我党深刻的执政理念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使得追求发展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目标,为了人而发展的思想也成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以人为本”的理念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高度来面对新的挑战,树立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全面发展的标准,以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长远需要,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是人民的政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党的这些执政理念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首先,以人为本与党的执政建设的目的的一致。
“以人为本”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既是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功能的全面开发,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这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奋斗目标和历程是一致的。
其次,“以人为本”与党的执政建设的任务的一致。
在我国,强调“以人为本”的“人”就是肩负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人和占劳动者中的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党提出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不但揭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也提出党完成执政任务的路径。
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我党深刻的执政理念。
【3】党的“以人为本”这种执政理念在今年波澜壮阔的玉树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和体现,成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战胜重大灾难的一面伟大旗帜。
玉树地震惊天动地。
同样惊天动地的是,在这场灾难中开展的对人的生命爱护、尊重和强调作为救灾首要任务的对人的大抢救。
”在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又强调:“要继续争分夺秒地搜救被困群众。
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军民和全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开展各项救灾工作,以最快的速度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
在这抗震救灾过程中,无论是抢救被困人员,还是医治伤员,无论是安置受灾群众,还是恢复重建的每一个细节,都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人的生命价值放在最崇高的位置上,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和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救灾理念。
四、总结党的十七大是我国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同志在大会上作的报告是在这个关键阶段指导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道路。
报告中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高度来面对新的挑战,超越单纯的经济眼光,树立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全面发展标准的发展观,也是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长远需要的发展观。
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将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3】杨俊英:《简述以人为本与党的执政理念创新》,《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1月第1期【参考文献】:[1]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 年4月5日[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N]. 2005. 2-20.[3] 参见杨俊英:《简述以人为本与党的执政理念创新》,《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1月第1期[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7]林俊华詹欢:《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载自《党史文苑》2004年第4期[8]易小明:《论“以人为本”的时代神韵》,载自《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